卓别林陕西方言版全集:陶澍与小淹景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20:52
陶澍与小淹景观   

相传南宋理宗赵昀曾住湖南邵阳。宁宗末年,赵昀去抗州即皇帝位,从邵阳乘船沿资江而下,至安化资水段石门潭,正值漩涡急盛,便停留了一日,故得名小淹。

  小淹位于安化县东部,资江中游南岸,距县城29公里。省道怀(化)桃(江)公路、县道穿境而过。境内重山叠嶂,江水滔滔,山水秀美,人杰地灵。清代从这里走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就是陶澍。陶澍布衣出身,清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入仕途,累官两江总督(辖今江苏、安徽、江西)。多少年来,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同时也留下许多历史遗迹,成为今天的人文景观。

小淹下游,石门潭南北两岸,奇峰高耸,怪石嶙峋,有石龙自南岸蜿蜒而来,潜过资水,向北岸逶迤而去,人称“石门过江。”石门潭处有一石四面环水,凸出水面,长宽约两丈,方正若印,人们称其“印心石,”又称“官印。”印心石附近有鸡公山、蜈公山、虾公山,山脉均延伸到江边,有人观其形态曰“三么抢印。”鸡公不能下水,无法得到官印。蜈公害怕鸡公,不敢抢官印,虾公得天独厚,自然得到了官印。陶澍家住在虾公山下,是虾公的化身,故做了大官。

石门潭北岸有“水月庵”(今不存),陶澍年幼时曾在此读书,自称其“印心石屋。”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陶澍进京述职,道光帝在养心殿召见他14次。除谈论国家大事外,还问及其家世。陶澍乘机将家乡的山水形势描绘一番,并呈上自绘的“三公抢印图。”道光帝高兴地说:这颗印永远为你。并亲书“印心石屋”条幅给陶澍。条幅长9尺多,字高宽各1.6尺。陶澍为感皇恩,在家乡及去过的名胜地,勒石摹刻“印心石屋”一方,供人瞻仰。至今在石门潭南北两岸、长沙岳麓山、洞庭湖君山、江西庐山、武昌伯牙台、镇江金山、苏州沧浪亭、连云港云台山、南京博山等地,仍保留着陶澍摹刻的“印心石屋”石碑、石壁。

石门潭南岸有一崖长55米,高22.5米,形似乌龟,人称“乌龟岩。”陶澍将“印心石屋”条幅摹刻在崖上,并亲书“御书崖。”道光十五年(1835)末,陶澍在石门潭北岸、“水月庵”旁建一塔,名曰“文澜塔。”塔高21米,八方七层,每层高3米,青石彻成。第一层嵌“印心石层”汉白玉匾额,第二层嵌“文澜塔”青石匾额。四至七层塔角悬似铜铃。塔顶竖一铁制三叉宝剑。陶澍有联曰:“云气空中接,江声足底哗。”

道光十七年(1837),陶澍回安化省亲,时朝中一官员正在南京调查陶澍。陶澍有意戏弄他,便调集十多只船,声称将金银珠宝运回老家。京官即飞报朝廷,道光帝大怒,立即派钦差去武汉拦截检查,查验竟是些砖瓦、石头、书籍。钦差追问陶澍,陶澍说:臣官至两江总督,今荣归故里,特以船佯装金银,实为宣扬皇恩浩荡。道光帝得奏大悦,传旨将船上砖瓦、石头换成金银,以嘉奖陶澍一片忠心。陶澍回乡后,将金银用来盖总督府,接济贫困,修建学校。总督府建在小淹资江北岸,占地12000平方米,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总督府毁于解放初期,现为安化三中所在地,至今依稀可辨的有墙基和青石板路面,还有一雕了龙的石门框及两棵玉兰树。

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陶澍病逝于两江总督住所,终年61年,道光帝震悼,诏赠太子太保,谥文毅,入祀贤良祠,八月,遗孤陶恍奉公柩归,葬故里沙湾。陶澍园陵占地7600平方米,前临资水,背靠群山,参天古木,郁郁葱葱。进门右侧为八角形御碑亭,盖琉璃瓦,置道光帝所赐《圣旨》、《御赐》、《御祭文》、《赖祀贤良文》四道御碑,其后立陶文毅公享堂牌坊。入大门80米,左陶澍墓,右黄夫人墓,周环汉白玉和花岗岩雕琢而成的花栅栏。墓前两侧竖花岗岩石俑、石马、石狮各二。迄今,享堂大部分设施已毁,牌坊、墓丘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