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老鼠可爱头像:玉清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33:30
神奇的石廪


--------------------------------------------------------------------------------

时间:2004-9-29 18:05:06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康华楚

  石廪峰,新编《南岳志》说她“座落于祝融峰南,衡阳县界牌镇将军村与衡山县祝融乡能仁村交界处,东南即黄龙大坳。海拔1189.3公尺。”石廪峰为南岳五峰之一,见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李冲昭道士作的《南岳小录》。这是一本现存的最早的记述南岳的专书,虽说记叙简略,只及五峰、三涧、宫观、药院诸胜,但在当里已属难能可贵了。李冲昭记录的南岳五峰为祝融、紫盖、云密、石廪、天柱。其实石廪峰与本书已写过的芙蓉峰为世人认识且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还远在李冲昭之前。这里不妨再重复提一次,《水经注》载:“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晋郭朴在这句话后注道:“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即今石廪),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由西晋到唐末,其间约700年,那么石廪峰比天柱、祝融得名就早得多了。宋代道士陈田夫的《总胜集》为南岳记出了七十二峰,首先就是记叙石廪、祝融等五峰,大约因为陈田夫是道士,他为石廪、祝融几峰的记叙涂上许多神秘色彩,写了一串串神话,添增了不少佳趣。
  石廪峰在祝融东南,虽僻处一隅,但旧时却是去方广寺、莲花峰、黑沙潭几处胜地的通道,游人如织。明末王夫之著的《莲峰志·形胜》中记由南岳、衡阳诸处进入方广的几条路说:“自大小坳来(按即指石廪峰侧的黄龙大坳),通天一栝。北下鸟道危崖,乃得泉石,青葱幽咽,宜游者之乐憩乎此。峰径之胜,莫妙于西坳。”王夫之是爱上了从石廪大小坳到莲花峰下方广寺的泉萦树茂,一片清冷。这是一面,但我们不妨先看看石廪那沉雄和神秘的一面。
  海拔1189米高的石廪峰的峰体,全由纯粹的整体的花岗岩构成,是一座庞大的石峰,特别是她的整个岩体三面裸露在外,峭壁如削,人们无论远望或者近观,都不能不赞美大自然景物的沉雄,而慨叹立在峰前的自己的相对的渺小。看,在石廪峰靠能仁村方面的峭壁上,冒出两墩又圆又大的奇石,恰似两扇敞开的大门,但若从另一侧仰视,两块巨石又浑成一体,似大门紧闭,而峰顶那一块圆形巨石,更似一座仓囤的顶盖。这伟岸的自然杰作的确是沉雄、宏丽而又带有某些威压力量的。大约就是由于石峰的沉雄和人的渺小的相对,由于人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无知和莫可抗御,人们对石廪峰产生了神奇的幻想。又高又大的花岗岩体被看作了天上的仓廪,石廪峰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陈田夫道士的《总胜集》说得很玄,他说:石廪峰“其峰耸峙,远望如仓廪之形。有石像立门两旁。或暴风雷雨,山下居人闻闭石门之声。传云是朱陵洞天之西便门。”雷雨时闭门,大概是怕风雨袭入仓储,湿了粮食了,有趣!他又说:“晋时,毛景为衡阳令,山民咨景日,‘廪中皆蜜!’景致斋虔祷亲往视之,果见。遂拜而取,饵之升仙。又有馀粮石,昔禹王之遗粮所化。”石廪中不仅贮有活命的粮食,更有吃了成为神仙的蜜,这种奇话就更加令人欣羡了。到石廪峰中揽胜的朋友们,不知你站在高矗的石峰前,又会发些什么奇想?又能编出些什么神话来?论想象,清代写《三长物斋长说》集子的黄本骥曾有两句妙诗是,“我欲推开石廪门,券借天粮活万众。”比起做过礼部侍郎的宋代毕田的诗,“时雨闻开阖,年秋识俭丰。”前者无论从形象,从胸襟都要强多了。宋代理学家朱熹也做了首石廪峰的诗,诗是:“七十二峰都插天,峰名石廪旧名传。家家有廪高如许,大好人间快活年。”乍听起来,很象是讽刺。南宋那几个皇帝,能让百姓们“仓廪实”吗?当然,理学家的朱熹或许是真正在理想着世界有这么的一天。那么,石廪峰对人也是真有点启发了。
  从黄龙大坳攀上石廪峰,你便可以看到峰顶那块巨石侧还有个小池,它叫做石雷池。池中清流翻涌,入口甘冽。南岳山到处有水,这么高的山顶一股清泉来,便是证明。水池之所以叫石雷池,则据当地人说是每逢雷雨,这里便云雾弥漫,金蛇闪耀,仿佛雷电从池中迸出。南后不知与雷又有什么渊源?大约和祝融氏掌管火正有关吧?所以以雷池为名的地方颇不少。我知道的就有三个,一是祝融峰上封寺侧的雷池,二是岣嵝峰上的雷池(又名烟雨池),可惜这两个雷池都被人为地毁掉,剩下石廪峰的雷池,算是第三个了。幸而它远隔红尘,大约还能为南岳山的烟雨雷霆保留下一个火种、雷种。我记得岣嵝峰雷池原有的一副联语是:“雷霆起卧龙,雨不崇朝遍天下;池塘生春草,花随流水到人间。”上联很有气势,也很有志气,下联则很雅致,很温柔亲切,一张一弛,艺术感颇强。能否把它刻到石廪峰这个仅剩下的雷池石上来,让人欣赏呢?
  道教称南岳是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朱陵洞天。陈田夫道士的《总胜集》曾载朱陵洞天的东门在水帘洞,西门在石鼓山,西便门则在石廪峰。大约因为这里可以“通天”,两晋以后直到隋唐,道士们多来这里筑室修持,设坛炼丹。南岳道家“九仙”有好几个都在这里持法。石廪峰侧石榴峰南的洞门观就是“九仙”之一的西晋道士施存建筑开发的。石廪峰原来还有个玉清观,也是“九仙”之一的齐代道士陈惠度创建的。陈惠度属道教上清派,擅于炼丹术,于南岳采集药物在石廪炼丹,用以济世救人。他在石廪峰头留下许多遗迹,相传他用雷池的水炼丹,丹成时,光华烛天。又传他能擒缚鬼魅,散尽鬼气,使其烟灭灰飞。连鬼都做不成。峰顶有块石矗立如碑,就是陈惠度役使鬼魅栽种的一块石头,纪载鬼们的永不为恶的誓言,人称这块石头为鬼栽石。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龄奉旨祭南岳,曾游石廪峰,他的《题陈氏炼丹台诗》说:“鸡头西畔便门开,陈氏丹升劫仞台。车鬼鬼昔年诚誓否,至今犹说鬼肩栽。”就是记的这一回事。所谓车鬼鬼,意思是转世的鬼。这是神话还是鬼话?姑妄听之,姑妄传之吧。
  神话当然是有魅力的,不过,我更喜欢的还是石廪峰自然风韵,前面我说过它的气势沉雄,但更有风物秀丽的一面。从107国道远望石廪峰,但见一座白色石屏从绿云里托出,上接天际,清丽劲拔。再从石廪峰头看107国道一带,车如流水,奔走风尘,更远处,湘流如带,舟帆隐约,烟云淡漠,天风浩淼,人们的心思也许会比自己目力所及的飞得更远。
  王夫之在《莲峰志》中说的“峰径之胜,莫妙于西坳。”那就得从石廪峰头下黄龙大坳,到石廪方广寺的老路上去领略了。这条路,一个是险,峭壁悬崖,羊肠鸟道,一步一惊,真想不到明清两代有些知识分子官员们居然能踏月夜乘兴攀登,兴致和胆量都不算小。二是静,山深树密,偶尔一两声泉流激荡,反而更衬托出个静来。三是绿,原始次生阔叶林绿得遮天蔽日,偶而有阳光透过树叶筛落下来,衣襟鞋袜,不知是浸在一圈圈金色的阳光里,还是浴在林子的绿风里,四是香,不知是花的香,草的香还是树的香,一颗心总是感到温馨的。无怪明代竟陵派文学家谭元春赞美这一路上是“声、影、光”三绝。我也不想再引用谭元春的那段描述了,还是让旅游者们自己去寻觅,去领略,去按动心的快门,去摄下那无边春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