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恩.马利克的歌:湿疸-茵陈五苓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24:53
湿疸   病证名。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即湿重于热之黄疸,一名湿黄。《万病回春》卷二:“湿疸病者,脾胃有热,与湿气相搏,故病苦身体疼,面目黄,小便不利,此为湿疸。”或谓湿疸之黄,色偏于晦,可有发热、肢体沉重,不欲饮水等症。治以化湿利水、消黄法。选用茵陈五苓散、茯苓渗湿汤等方。湿疸壮热,少腹痞满、疼痛,内有瘀血,当用下血法,宜少腹逐瘀汤加减。参见黄疸诸条。湿疸,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用大茵陈汤;内有实热,宜用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无实热,用小建中汤;兼有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加栀子汤;腹痛而呕,用小柴胡汤。湿邪在表,并可兼用发汗法,常用方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茵陈五苓散等方。参见黄疸、湿黄等条。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S]栏目

茵陈五苓散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茵陈五苓散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血清ALT、AST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为临床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白酒灌胃造模,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预防1组、预防2组、治疗组,分别于实验第5周、第9周末尾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ALT、AST。并于第9周取血后肝脏取材,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模型组血清ALT、AST明显升高,预防1、2组、治疗组血清ALT、AST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1)。模型组成功建立酒精性肝损伤病理学模型,预防组、治疗组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显著减轻。结论 茵陈五苓散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鼠酒精性肝损伤。

  【关键词】 茵陈五苓散;酒精性肝损伤;大鼠;ALT;AST;病理组织学
长期大量饮酒可以造成肝损伤[1],随着酒精消费人口的逐渐增多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能有效地防治酒精性肝损伤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我们运用茵陈五苓散治疗酒精性肝损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茵陈五苓散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如何呢?本实验运用大鼠白酒灌胃造成动物模型,观察茵陈五苓散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50g,由中山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1.1.2 药物与试剂 茵陈五苓散:茵陈、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按原方比例配药。购自宝安区人民医院中药房,水煎,生药浓度为2.6g/ml。56°红星二锅头酒,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用蒸馏水配成50%白酒。ALT、AST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2 方法

  1.2.1 分组 大鼠50只适应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

  1.2.2 造模与给药方法 (1)正常组:固定室温,自然光照,自由饮水和摄食饲料,共9周。(2)模型组:除正常喂养外,前5周每日以10ml/kg白酒分2次灌胃。(3)预防1组:除正常喂养外,每日以10ml/kg白酒分2次灌胃,并于每次灌酒前1h灌药5ml/kg。(4)预防2组:除正常喂养外,每日以10ml/kg白酒分2次灌胃, 并于每次灌酒后1h灌药5ml/kg。(5)治疗组:除正常喂养外,前5周每日以10ml/kg白酒分2次灌胃,以后4周每天按原时间两次灌药5ml/kg。

  1.2.3 实验方法 于第5周和第9周末,所有大鼠均禁食12h,尾静脉取血,新鲜血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按试剂盒所规定的方法检测各项指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第2次取血后颈椎处死,剖取肝脏,在距肝脏边缘0.5cm处取材,10%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采用HE染色方法,行光镜观察其病理变化。

  2 结果

  2.1 血清肝功能变化 血清ALT和AST水平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清ALT和AST在预防1、2组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第9周与第5周相比, ALT和AST显著下降(P<0.01)。见表1。

  表1 第5周和第9周大鼠血清生化测定结果 (略)

  2.2 病理学变化 正常组肝小叶结构清晰,细胞索排列整齐,肝窦正常,肝细胞多边形,分界清,细胞核圆而大,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丰富。模型组肝小叶界限不清,细胞索紊乱,大部分肝窦消失。肝细胞呈气球样变,胞质广泛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滴,细胞核被挤向细胞周边,部分细胞核体积缩小。可见点状或灶状坏死,以中央静脉区最为明显,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预防1、2组、治疗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显著减轻,肝小叶结构基本清晰,细胞索、肝窦无明显异常。肝细胞无明显空泡,部分呈轻度浊肿,核结构较清晰,核质略少,偶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未见细胞坏死。

  3 讨论

  从中医学理论分析,酒为湿邪,过量饮酒,伤及脾胃,导致湿热之邪蕴积,熏蒸肝胆。临床上,酒精性肝损伤的患者,主要表现黄疸、乏力、恶心、纳呆等湿热困脾的症状,证型以湿重于热为常见。茵陈五苓散出自于《金匮要略》,用于治疗湿重于热之黄疸[2]。方中以清利湿热的茵陈为君药,配合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健脾和胃化浊之功。其中茵陈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能明显减轻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性与坏死,具有保肝作用;白术能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3]。泽泻具有明显扩血管作用,包括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门静脉等[4]。猪苓的提取物猪苓多糖具有利尿作用,对小鼠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5]。

  本实验采用白酒灌胃的造模方法成功建立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第9周解剖模型组,光镜可见肝小叶界限不清细胞索紊乱,大部分肝窦消失,肝细胞呈气球样变,胞质广泛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滴,细胞核被挤向细胞周边,部分细胞核体积缩小。经过5周的白酒灌胃造模,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符合肝损伤诊断标准。经过给药治疗,第9周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下降至与正常组接近,且病理学观察肝小叶结构基本清晰,细胞索、肝窦无明显异常。肝细胞无明显空泡,部分呈轻度浊肿,核结构较清晰,核质略少,偶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未见细胞坏死。说明茵陈五苓散能有效治疗酒精性肝损伤。预防1、2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病理学观察亦较模型组显著减轻。提示茵陈五苓散对酒精性肝损伤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茵陈五苓散具有显著的护肝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为临床防治酒精肝提供了相关的实验依据,但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荣慧.葛花汤治疗酒精性肝损伤8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6,4(1):39.

  2 李克光,杨百茀.金匮要略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5.

  3 杨牧祥,甄彦君,田元祥,等.解酒护肝饮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病理组织学影响观察.河北中医,2000,22(12):950-952.

  4 冯志杰,姚希贤. 泽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离体血管的扩张效应.中华实用医学,2000,2(6):7.

  5 王林丽,吴寒寅,罗桂芳.猪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药业,2000,9(10):58-59.

  茵陈五苓散治肝病验案3则

  茵陈五苓散系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论治黄疸病之名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蕴郁,湿重热轻之黄疸病,为后世医家所喜用,经过历代医家的加减变化,其主治功效与应用范围逐渐拓展开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将其应用于系列肝病的论治中,颇有心得,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1 治肝硬化腹水

  患者,女,65岁。于2002年4月19日来我院中医科,以“肝硬化腹水”收入住院观察。入院诊见:患者形瘦神疲,面色晦暗,颧红,腹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小便短赤,舌质嫩红,苔白,脉沉细弦。查体:T36.8℃,P76次/min,R21次/min,BP110/70mmHg,神疲面色晦暗。皮肤干燥,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颈胸部有散在的蜘蛛痣,肝掌,心肺叩诊、听诊正常。腹肌紧张,叩呈大量移动性浊音改变,轻压痛。肝浊音界较正常略小,无叩触痛。未扪及脾、肾、胆囊及膀胱。双下肢中度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血常规正常。尿胆红素(+)、蛋白(-)、肝功能检查:HBsAg(+)、总胆红素16.7μmol/L,直接胆红素10μmol/L,谷丙转氨酶167U/L,总蛋白67.5g/L,白蛋白25.5g/L,球蛋白42g/L。B超检查:(1)肝实质弥漫性损伤改变,被膜欠光滑;(2)脾厚,门静脉14mm;(3)大量腹水。入院诊断:(1)中医诊断:鼓胀—湿热蕴结,肝肾阴伤;(2)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治疗:西医药以保肝、利尿、抗感染以及人血白蛋白的应用,药用强力宁注射液、肝复肽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针、维生素K 1 针、速尿针等。中医以清热化湿、行气育阴利水为治则,方选茵陈五苓散加减化裁:茵陈30g,云苓30g,白术15g,泽泻30g,猪苓25g,炙龟板9g,炙鳖甲9g,焦三仙各25g,广地龙18g,大腹皮30g,车前子(包煎)30g,黄芪30g,赤芍18g,泽兰15g,枳壳15g,木香15g,炙甘草6g,红枣5枚,鲜冬瓜皮50g为引。每日1剂水煎分服。上方略事加减,住院12天,腹水全消,精神转佳,纳眠正常,无腹胀腹痛等。出院后继以上方为基础,调治3个月余,患者精神较佳,面色荣润有泽,腹部柔软,纳眠、二便、肝功、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随访至今1年余,未见复发。

  2 治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患者,男,38岁。于2003年7月11日,以“目黄、小便黄、干呕、神疲10余天”为主诉,来我科以“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收入住院观察。查体:T36℃,P80次/min,R20次/min,BP135/95mmHg,神疲倦怠,面色暗黄,巩膜中、重度黄染,心肺叩、听诊正常,腹平软,无静脉曲张,无压痛,肝浊音界正常,无叩触痛,未扪及脾、肾、胆、膀胱。血常规正常,尿胆红素(++),肝功能示:HBsAg(+),总胆红素164.9μmol/L,直接胆红素70.1μmol/L,总胆汁酸162.7μmol/L,谷丙转氨酶1145U/L,谷草转氨酶339U/L,碱性磷酸酶118U/L,γ谷氨酰转移酶101U/L。B超检查:(1)肝内管系管壁回声增强;(2)胆囊壁粗糙;(3)脾厚。患者患慢性乙肝病史2年。入院诊断:中医诊断:黄疸(阳黄)—湿热蕴结,湿重于热。西医诊断: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治疗:西药以保肝降酶退黄、活跃肝微循环等综合治疗,药用强力宁注射液、肝乐宁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针、维生素C、B 6 针、支链氨基酸等。中医以健脾化湿、退黄,佐以舒肝解郁为治则,方选茵陈五苓散加减化裁,处方如下:茵陈30g,云苓30g,白术15g,泽泻25g,猪苓25g,板蓝根30g,五味子15g,鸡骨草30g,郁金15g,黄芪30g,赤芍20g,薏苡仁30g,车前草25g,木香15g,砂仁(后下)12g,醋柴胡15g,焦三仙各25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5枚为引,每日1剂水煎分服。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共住院17天。肝功能复查示:HBsAg(+),总胆红素34.5μmol/L,直接胆红素17.4μmol/L,总胆汁酸20.1μmol/L,谷丙转氨酶96U/L,谷草转氨酶53U/L,碱性磷酸酶84U/L,γ-谷氨酰转移酶96U/L。临床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以上方加减调治。于2003年8月15日,复查肝功能、B超全部正常。患者面色转润,皮肤粘膜、巩膜均正常。

  3 治亚急性重症肝炎

患者,女,30岁。于2000年11月21日,以“身黄、目黄、小便黄、腹胀、呕吐半月”为主诉,来我科就诊,以“急性黄疸性肝炎”收入住院观察。查体:T37.5℃,P80次/min,R20/min,BP100/60mmHg,神疲倦怠,全身肌肤、粘膜、巩膜均中、重度黄染,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弦,心肺叩、听诊正常,腹软,无静脉曲张,上腹部轻压痛,肝浊音界正常,肝区轻叩痛,未扪及脾、肾、胆、膀胱。血常规正常,尿胆红素(++)、肝功能检查:HBsAg阴性,总胆红素158.6μmol/L,直接胆红素28μmol/L,谷丙转氨酶367U/L,B超检查:(1)肝内光点粗大;(2)胆囊壁增厚;(3)肝外胆管稍增宽,抗HCV及HIV检查均呈阴性。即以“急性黄疸肝炎”诊断治疗,药用甘利欣注射液、肝复肽针、维生素C、B 6 、K 1 针,门冬氨酸钾镁针等以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并以中药制剂茵枝黄注射液静脉滴注,1周后病情加重,患者身、面、巩膜黄染加重,严重腹胀、恶心、呕吐,极度疲乏,查体见肝浊阴界较前明显缩小,于右锁骨中线上肝下界距肋缘上约1cm,剑突下为0,腹胀满,叩呈鼓音,肝功能复查示:总胆红素486.2μmol/L,直接胆红素50μmol/L,谷丙转氨酶61U/L,碱性磷酸酶93U/L,γ谷氨酰转移酶243U/L,O1:800,凝血酶原活动度<40%,出现严重“胆—酶分离”现象,B超检查:(1)肝实质呈片状、多灶性坏死改变;(2)胆囊壁水肿样改变,呈“双边影”;(3)肝体积缩小。据上述症状、体征,实验检查,进行科内会诊,即确诊为“亚急性重症肝炎”,西医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注射液、654-2针以活跃肝微循环,并给予支链氨基酸注射液,以改善体内氨基酸比例,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加强抗感染力度,预防并治疗自发性腹膜感染等,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优势,以健脾化湿除满、退黄降逆止呕为治则,方选茵陈五苓散加减化裁,处方如下:茵陈30g,云苓30g,白术15g,泽泻18g,猪苓18g,桂枝9g,板蓝根30g,五味子15g,黄芪30g,赤芍18g,半夏15g,竹茹15g,木香15g,薏苡仁30g,醋柴胡15g,鸡骨草30g,焦三仙各25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5枚为引。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先后以此方加减共服药50余剂,住院2月余,肝功、B超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抗“O”检查均正常,面色红润,精神较佳,无腹胀、神疲、纳差等,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以茵陈五苓散加减化裁,调治半年余。后生一男婴,现母子健康平安。按:茵陈五苓散本为湿热黄疸病而设,用于湿热蕴郁, 湿重于热之阳黄,方中茵陈利胆、解热、利尿、保肝治黄疸为 主药。五苓散具有利胆、利尿、保肝、抗菌、抗病毒、解热作用。药用相合,具有清热利湿、保肝、退黄之效 [1] 。以此方为基础,辨证选择加入黄芪、赤芍、板蓝根、五味子、郁金、黄芩、丹参、柴胡、炙甘草等共奏保肝、降酶、退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代谢:(1)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白细胞或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2)促进肝糖元的合成,防止受损肝细胞肝糖元减少。(3)提高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促进血清蛋白和肝蛋白的更新。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的抗炎作用,抗炎成分为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能恢复肝功能,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活力,以及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的抑制作用 [2]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郁金等,具有改善肝微循环,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降低门脉高压抗肝纤维化等重要药理作用 [3] 。实验室研究还证实:板蓝根、五味子、鸡骨草、黄芩、柴胡等具有不同程度的保肝、降酶以及对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和DNA多聚酶的阴转和抑制作用 [2,4] 。总之,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应用经方茵陈五苓散加减化裁,用于系列肝病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希望同道们在实践中有所借鉴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