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一回感受40字:走近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11:40
 走近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    海内外的听众朋友们,您好。欢迎收听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和中国徐州广播电台联合制作的《今日徐州》节目。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个老鼠生儿去打洞;能剪山,能剪水,剪个鸭子扁扁嘴;能剪鸡,能剪鹅,剪个鲤鱼跳天河……”

  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中国农村妇女自编自唱的歌谣《剪纸歌》,编得很随意,唱得也非常质朴。

  她叫王桂英,来自江苏省徐州市。在苏北农村土生土长的王桂英,从小就迷上了剪纸,并且一剪就是60多年。她的剪纸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更成了她的个人生活日记,不认识字的她,用剪纸记录着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正在经历着的。一把剪刀到了她手里,仿佛就有了灵性,就像她自己刚才唱的那样,什么都能剪。

  王桂英

  前不久,徐州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最近,王桂英又被确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样一来,剪纸和她的生活更是分不开了。

  本期《今日徐州》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的生活,去听听她的剪纸故事。

  王桂英的家在徐州新沂市合沟镇八杨村。一走进老人的家,你立刻就会被一种浓郁的“乡土风情”所包围,各种各样的剪纸贴上了墙头、玻璃窗和家具上,只要是家中有空地,她就将自己最满意的剪纸挂上去。她说她喜欢这些剪纸,看着它们心里踏实。

  王桂英1940年出生,父亲是一位木匠。她才八个月大时,父亲就去世了。七岁时,母亲又丢下她离开了人间,王桂英只好跟着爷爷生活。童年时代的王桂英没有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不认识字,唯一的乐趣就是常常翻阅父亲留下来的木雕图案和巧手的母亲留下来的一些带有刺绣图案的帽子和鞋子。

  也许是父母的遗传因素,王桂英从七岁的时候就能拿起剪刀在废纸上学着木雕和刺绣的图案剪画儿,从此便开始了她与剪纸的一世情缘。

  “我母亲给我做的帽子花,我就照帽子花铰。整天剪,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好纸,拾一些烂草纸剪。铰到后来,时间长了,看人家穿花鞋的,就跟着人家追着看花鞋什么样的,(人家)小孩带帽子我就追着看帽子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徐州剪纸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很多剪纸艺人都是几岁起就跟着母亲或者其他家人学习剪纸,技艺世代相传。徐州剪纸的主要风格是热烈、夸张、粗犷、抽象,大多反映的是地方现代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

  王桂英十五、六岁时,剪纸技艺已经很出色了,花样也很广泛,比如鞋花、帽花、肚兜花、枕皮花以及各种服饰花样,还有窗花、喜花、盆花、灯花等等,不论是人物、花鸟、虫鱼,还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都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王桂英剪纸作品1

  后来,王桂英结了婚,生了孩子。不过,繁重的田间劳动和日常家务,并没有让她放弃自己的爱好。当时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她还把自己剪的纸花拿到集市上去卖,以补贴家用。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桂英剪纸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剪花样,而是开始用剪刀记录自己身边的生活,打谷、耕地、养鸡、养鸭、造房子、洗被单、姑娘出嫁、青年结婚等等,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农村劳动场景和生活画面,都被她用剪刀记录了下来。

  “我这就是根据我生产劳动我所干过的、见过的,我铰的都是农村的,你看也有割麦的、打场的,这都是干过的、见过的。”

  徐州剪纸艺人王桂英

  王桂英说,她的剪纸非常随意,常常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随手拿起剪刀就剪,从来不打草稿:

  “我剪的人马马虎虎一剪子下来。人剪的都是按比例来的,我不按比例。再大的作品,我都是摸过来就铰,根本不规范。比方说,有的人胳膊比腿还粗,有的人人头小。”

  王桂英剪纸作品2

  从那以后,王桂英的剪纸作品不仅有了新的源泉,更是大胆突破了传统表现手法,突出作品的写意风格,《摊煎饼》、《粮归仓》、《猪肥人富》等等一幅幅空间布置自由放达、画面充满动感的创意作品,带着生活的纯朴,带着泥土的芳香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据说有一天,北京来的专家看到王桂英的剪纸,竟然惊呼看到了当代的“两汉遗风”、发现了中国的“马蒂斯”。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陈开民教授甚至把王桂英的作品和十九世纪毕加索的作品相媲美。

  近几年来,王桂英创作的《打场》、《翻山芋》、《洗被单》、《农家乐》、《农村四季喜事多》等近百件作品在国内国际展出中获得大奖,多幅作品被北京等地的美术馆及国际友人收藏。

  王桂英剪纸作品《洗晒被单》获国家剪纸比赛金奖

  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王桂英,还应邀多次赴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和现场表演。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桂英“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2005年,她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

  如今,虽然王桂英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但是她并没有自我陶醉,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剪纸对于她,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老人家里,面对专程来采访的记者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老人又不由自主地拿起剪刀,一边剪纸,一边和大家高兴地聊着:

  “工作人员:你手里剪的这个作品叫什么名字?

  王桂英:我剪好才知道。”

  随着剪刀的快速游动,很快,一幅生动的剪纸作品就出炉了:

  “记者:王老师,你想好名字了吗?

  王桂英:(笑)全家乐,

  工作人员:全家乐。

  王桂英(压混):哎,就是的。为什么叫'全家乐'呢?你看老奶奶在家把小孩带着,她(儿媳妇)干活回来了,一看,家里老奶奶把小孩带得很好,活也干好了,什么事都做得很好。(笑)

  工作人员:很和谐。

  王桂英:对。”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近古稀的王桂英有了更多更远的打算,作为一位民间艺人,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学习、继承这门艺术。她说,为了让青少年们能喜欢和学习剪纸艺术,从2007年起,她就和当地的中心小学联系,当起了学校义务辅导员,每周六下午,她都按时给剪纸兴趣班的孩子们上课。

  “每一个星期六我就去教学生剪,有六年级的马上毕业了,都行了,这几个小孩教的,培养小孩去剪,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王桂英高兴地说,现在,徐州剪纸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当地政府还为像她这样的民间艺人建立了个人档案,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她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今后,她会一如既往地用剪纸记录着生活的变化,把这门民间传统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个老鼠生儿去打洞;能剪山,能剪水,剪个鸭子扁扁嘴;能剪鸡,能剪鹅,剪个鲤鱼跳天河;剪猪,剪羊,生产劳动我都剪上。最后剪一棵万年青,青万年,遇上花草我都剪全,都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