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字描写三调芭蕉扇:于成龙:侦查高手与断案奇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9:48:24

[荐] 于成龙:侦查高手与断案奇才

刘典    发表于 2011年12月13日 18:49 阅读(4956) 评论(4) 分类: 法治浮沉 举报icon举报相关搜索词: 于成龙 盗贼 狄仁杰 司马光 霍去病 本文已被推荐到腾讯博客,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廉吏是指清廉守正的官吏,能臣是指治世有方的干才,能将此二者集于一身者,无疑是为政者之楷模。历史上的廉吏不少,能臣也很多,但廉到家徒四壁,能到佳绩跌出者,可谓凤毛麟角,于成龙就是这样的难得的好官。鲜为人知的是,于成龙还是个历史上少有的侦查高手与断案奇才。

于成龙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百姓称其为“于青天”。 他出仕之初,正是清初社会动荡之时,百废待兴,盗案迭出,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亲自访察,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办案时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盗案屡屡被他破获。

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开始做官,离开家乡山西永宁州,到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罗城为县令。此后,他历任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康熙皇帝曾称赞其“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九年,于成龙就任黄州府同知,镇守歧亭。歧亭位于大别山南麓,新洲、麻城、红安三县交界处,三不管地带,素有“十八蛮县”之称,白天歹徒打劫,晚上盗贼横行,可官府却置之不理,并不立案。为什么?因为这里的盗贼久盗成性,十分狡猾,难以捕获,又以报复为能事,办盗案十分棘手。若立了盗案,上司就会限期破获,如若到期不能告破,轻则遭斥责,重则丢官治罪。

这样一来,盗贼更是肆无忌惮,往往明火执仗,光天化日之下也敢抢劫杀人。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上任伊始,于成龙便一改前弊,一方面他总是亲自访察,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另一方面他命令将接连不断发生的盗案一一上报,并责成各县加紧侦破,违者治罪。

消息传出,各县哗然,大小盗贼看了官府的捕盗告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歧亭盗贼俱都从此收手,于成龙“歧亭息盗”的故事至今还流传在鄂东一带。

于成龙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推广和完善保甲法,对稳定社会治安,起了根本的作用。于成龙铁面无私,能谋善断,被百姓呼为“于青天”。由于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绩,于成龙又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再次被举“卓异”,升任武昌知府。

康熙十七年 1678 年),于成龙由武昌知府调任为福建按察使,上船前,他买了几十斤萝卜放在船上。人们觉得奇怪又好笑,问他:“这种便宜的东西,买许多干什么呀!”他说:“此去水路航程很远,我要用它当饭吃。”

在福建,于成龙办案公允,无论属员或百姓有讼情狱案,一律不徇私情。当时福建有不少外国商人,常以送样品试用为由,向他行贿,结果都被他严辞拒收了。外国人看到于成龙如此廉洁纷纷赞叹说:“我们走遍世界各地,从未见过这样廉洁自律的长官。”所以,他办的案子,无人不服。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官场中有句老话:京官难当。京畿之地,八旗豪强横行不法,有法不能治。康熙特意将于成龙放在这个位置上。在任上,于成龙支持清官廉吏,打击贪官污吏,八旗豪强见势不妙也不得不收敛。于成龙把直隶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受康熙的赏识。第二年,康熙在故宫懋勤殿亲自诏见他,表彰他是“今世清官第一”,赏赐白金、良马、御制诗等,以此嘉奖他的廉能。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成为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大员。上任时,久闻于成龙大名的当地文武官员全部早早地到南京城外迎候,场面非常壮观。可是,众人一直等到天黑也未见这位新总督的影子,大家纷纷议论是不是把总督到达南京的日期搞错了,这时,有人跑来报告说,总督大人早已单骑进府啦。百官顿时惊惶失措,急忙回府。原来,于成龙仅仅带了一个小儿子,雇了一辆骡车,沿路查访而来。

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常常化装私访,了解民情,暗察官吏,以致江南官吏每遇到白发伟貌者,即互相转告,无不震慑。

作为清朝一品大员的于成龙貌似严厉,其实待人非常随和,没有官架子。公务时间,他的衙署大门始终敞开着,官吏有事找他,就直接进入他的寝室。他的桌案上左边放着生姜、豆豉,右边放着案卷文书,就像农村的教书先生一样,随便与人交谈。

江南生活比较富裕,许多官员以纸醉金迷为荣。于成龙以总督身份作表率,生活淡泊俭朴至极。因每日食粗粮、青菜,而被江南人称为“于青菜”。遇上荒年,他即以糠屑杂米为粥,全家人都这么吃,客人来了也不例外。客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清苦?他答道: “多留一些米,就可以多赈济一些饥民。” 于成龙吃饭简单,喝茶更是简朴得令人掉泪:他的仆人无钱为他买茶叶,每日采摘衙后槐叶给他代茶用,树竟为之秃!

在他的影响下,江南各地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变化。官僚、巨商都脱下绫罗绸缎,改穿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筑成小门楼……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在两江总督任上只工作了 3 年的于成龙病逝,享年68 岁。署中的官员去他家吊唁,看见他的遗物只有床头一个破箱,里面有一套官服、官靴,瓦缸中粗米数斛和几罐盐鼓。众人无不相哭失声。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一传出,“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后来,凡是他做官的地方——江宁、苏州和黄州等都为他建立了祠堂,以缅怀这位真正的“青天”。康熙称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加赠太子太保,予谥“清端”,并御书“高行清粹”为祠额。于成龙传世之作有《于清端政书》,又名《政书》。此书被《四库全书》收录。

对于古代官吏来说,破案与审案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20013月,山西省文水县发现一部出版于清末民初的《于成龙判牍菁华》。这部书辑录了于成龙在任广西罗城知县期间审理案件的批示及判词,全书共有三十三个案例。

现引于成龙上任头一年所审的当地一桩罕见的招妓案“原案牍判词”如下:“审得萧立三者,借开设客栈为名,招留外来娼妓,藏垢纳污,无所不为。如此不法,实为全地方害马。须知今日可以因利藏妓,明日即可因利藏盗;今日可以代妓引诱狂童,明日亦可代盗引探富室。贪区区之金钱,竟甘心伤风败俗。苟有心肝,畴忍出此!况本邑民情刚健,淫风绝鲜,士凛丧德之心,女怀失节之戒。本县莅位一载,讼案千余,而因奸起衅者,百不获一。乃萧立三胆敢招来娼妓,紊乱风化,情无可宥,法应严惩;应重笞一千,拘禁一年。淫妓方媛媛、王宝宝、爱之花,既非家长逼迫,又无鸨母督责,淫僻无耻,甘心堕落;应各掌颊五百,驱逐出境。萧立三客栈一所即予发封,以肃风化,而儆邪僻。”判词条理清晰,正气凛然。由此亦可窥见一代廉吏之一斑。

由襟霞阁主编的《清代名吏判牍七种汇编》一书,选有清代名吏于成龙、曾国藩、李鸿章、袁子才、张船山、胡林翼、端午桥共7人的判案精华。由此也可见于成龙在有清一代的影响之大。

《清代名吏判牍七种汇编》一书中记录了于成龙办的一个案子,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断案之公。

罗城东街的钱氏,已过花甲之年,但人却很精明。这天是八月十四,第二天便是中秋节了,她于是去“月中桂”糕点铺买月饼。“月中桂”的月饼在当地很有名气,中秋前夕,买卖十分兴隆。钱氏买了六十个月饼,每个五文,共计三百文。不想忙乱中,双方发生争执,钱氏说已经付款,店伙计却说没有付款,闹得不可开交,竟至发生揪扭。这时恰好于成龙路过此地,双方都拦住轿子喊冤。于成龙听了双方的供说,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旁人也各执一词。

于成龙于是判旁观者每人出一文钱,代付店主。并判道:

“月饼六十,制钱三百。人多拥挤之时,必有错误;声音嗷嘈之际,易至混淆。钱氏年至六旬,看似诚恳,绝不是空手套白狼之人;糕店名弛通省,颇负信誉,也不会做讹诈老妇之事。就说伙计有诈,诈钱不能归己;应是有机可乘,他人顺手牵羊。若判钱氏再出三百,未免无辜受累;若判糕店已收三百,岂不糕店太冤?不如社会赞助,大家慷慨解囊。一人一文,并不伤你元气;你帮我助,息此无益之争。为善莫过如此;决讼只为公平。此判。”

对此判决,后人们费了许多笔墨称颂不已。

不仅如此,于成龙在破案、察盗方面的许多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也被广为称颂,甚至被神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于中丞》一节中,就曾惟妙惟肖地记述了于成龙办案的例子。

《聊斋志异·于中丞》中记载了于成龙睿眼识盗的一则故事:有一次,于成龙在城外看见两个男人用床抬着一个女病人,病人身上蒙着大被,侧卧在床上,还有三四个壮汉在床两旁紧跟着,时常轮换着用手掖被子,好象是怕风吹进去。抬了不大一会儿,就把床放在路边歇息,再换两个人去抬。于成龙派公差去问,对方说是妹子病危,要送她回夫家。

于成龙想了想,又派公差回去,看这些人进到哪个村子。公差跟在后面,见到他们将床停在一所房子门前,有两个男人出来把病人接了进去。公差回来将情况报告了于成龙。于成龙嘱咐随从人员详细查访城内有无失盗的,果然查到有个富户被抢,主人还被强盗打死。

于成龙即派出身强力壮的公差,四更出城,直奔那个村舍,当场捕获八个人,一经审问,都招供了,原来果真是这伙人抢了富户。又问那个有病的女人是谁盗贼们供认:那天晚上住在妓院里,同妓女串通,把抢劫来的财物放在床上,叫她装病躺在上面,送到窝赃的地方,然后分赃。

案子破获后,有人问于成龙:“怎么看出那些人就是强盗呢?”于成龙说:“这很容易解释,只是一般人不去注意罢了。一个年轻妇女躺在床上,怎么能让男人把手伸进被子里?而且时常换人抬着床,看样子很沉重,又用手交叉护卫着,可见其中必有财物。如果妇女患病危急,必然由妇人在门口接应,为什么却只有男人出来,且又不见他们惊问一句。由此可以断定,他们是一伙盗贼。”

于成龙观察如此细致入微,使盗贼无处遁形。我们在佩服其睿智的同时,也深有感触。

于成龙的睿眼识盗之故事,对今天的审案工作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法官审案,要察言观色,这是一个优秀法官必备的庭审能力。有些法官不重视庭审,将“过堂”当作“走过场”,不注意庭审时当事人的言行举止,以至于对一些有用的信息置若罔闻,失去了进一步查清事实真相的机会。当事人双方作为利益对立的两方,其陈述和提供的证据往往是相互对立的,谁真谁假,需要法官明察秋毫,仔细审查,法官只有抓住细节,层层逼问,抽丝剥茧,方能辨别事实真伪。

古时法官审案,十分强调司法官的观察力,“五听”就是通用的审讯之法,通过“五听”获取并辨别当事人供述的真伪,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案件线索,从而为查明案情提供依据。所谓“五听”,一曰“辞听”,即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即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三曰“气听”,即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即观其听聆,不直则感;五曰“目听”,即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

“五听”的关键就在于司法官对当事人辞、色、气、耳、目五方面表现的观察,通过观察来审查判断其陈述是否确实,并据以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进行定罪量刑。

观察力对于准确查清案件事实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当下的法官要跳出重视庭前书面审查、不重视当庭审查的误区,逐步提高庭审的有效性;要不断地通过庭审实践,锻炼出于成龙一样的睿眼,则对于审案工作来说是大有好处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还可以,还请在我主页上方加一个关注,或者点一下分享,这样我的声音就能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观点!

刘典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d2254432
刘典的腾讯博客http://user.qzone.qq.com/707220695/main#!
刘典的凤凰博客http://liudian.blog.ifeng.com/
刘典的搜狐博客http://liudian2011.i.sohu.com/
刘典的网易博客http://ld2254432.blog.163.com/

更多精彩文章尽汇于此,用文字挥洒人生,用历史装点未来。以法律看历史,以法律品人性,用最新的视角阐述最新的观点,用活泼的语言泛舟史海,欢迎大家前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