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瑞利季华广场:中国为什么没灭亡-----前所未见的全景抗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46:40

作者:傻子563 回复日期:2011-04-22 11:53:15 
回复 
  
  
  @rainform 2011-04-18 21:15:32
  "共党最困难的时期有这么几个,一个是红军长征的时候,在那么艰难和危险的处境下,在国民党的全力追杀下能逃出来,全部都是毛的功劳,
  还有就是在延安的时候,那个时候蒋介石已经明白一件事情了,就是他知道打不过毛,所以他采取了个笨办法,就是不和毛直接打,把延安全部包围起来,严密封锁,当时延安让封锁的快撑不下去了,正好日本人打进来了,,客观帮了共党的大忙“
  着实不敢苟同。
  一,正如后人说详查的那样,尽管红...........
  -----------------------------
  好几天没上来,今天上来看了这个朋友的回帖,我再好好喝你说说
  抹说当时共党在中国的状况和现如今的塔利班类似,只能说是对了一半,当初共党刚起家的时候,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能和塔利班在今天阿富汗的影响力,
  还有你说当时蒋是不屑于收拾毛,
  哈哈,我的兄弟啊,看到你这个回话我真的笑了,
  我从网上找了篇文章,你自己看看,我觉的写的还是比较中肯的,
  ,至于换有个朋友说我是被洗脑了,哎,我其实对TG是很痛恨的,对毛也是非常反感的,我今年和我哥谈论的时候换说了,要是毛在朝鲜战争后就去世的话,现在的中国会比现在好很多,
  但这个不影响我对他军事才能的崇拜!!!!!!
  其实中国要是客观的分析现在已经搞的非常不错了,30年经济高速增长,这个在世界上都是没有过的,虽然有腐败,环境恶化,道德沦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你还是不能否认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个都要归功于邓先生,他也是我比较推崇的人,大家看到这肯定又是一片大骂,可就在你们要骂我的时候先好好想想,要是没有邓的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中国的成就,在当时那个年代唯有邓先生能有这个权力,魄力,影响力,来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好抓住了工业发达国家转移生产基地这个机会,一举抢占了低端制造业,现在挣在往中高端发展,正是由于他坚定不移的推动中国经济改革,超常规的直接划定了3代中央领导人,使中国全力发展经济,高层没有陷于权力争斗内耗中,虽然这个不民主,但非常有效,
  还是我那句话,历史都是有伟人和天才来推动的,当时要是没有邓先生摸着石头过河,现在中国估计还是在陈云的那套经济理论【陈云也是搞经济的好手,不过他的思维高度和战略眼光是不能和邓比的】计划经济下有限的市场经济,当时好像叫什么‘鸟笼经济’具体的不很了解,但意思是这个意思
  瞎写了不少,我水平很有限,本人小学毕业,要是写的有什么不对的大家多包涵哈
  不过以后千万别再跟我说某某人不屑于和毛较量,还有说我对毛军事才能的崇拜是被洗脑,
  我真的会笑
  底下是我转发的一个文章,
  
  

作者:傻子563 回复日期:2011-04-22 11:55:58 
回复 
  
  
  
  
  
  
   刚见到一篇论述毛泽东军事才能的文章,读了很赞同,也很佩服作者宽广的阅读面和精当的论述。确实,毛泽东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这不但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和指挥的战争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指挥作战基本上从未失败过,还带领出一大批同样出类拔萃的军事战将,培养出一整代的军事家群体,缔造出一个与历史上所有军队都不同的真正人民军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而且他还能始终把军事与政治、政权、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都融合在一起,而且还在于他的作战对手,包括了当时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对手:蒋介石当时的800万军队数量,可谓世界第一;日本军国主义军队,也是东方世界最强悍的最野蛮的现代化军队;而美军,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大军事集团。毛泽东,全部与其交过手,而且全部战而胜之!毛泽东所指挥的各种战役,从战斗人数、战斗的强度、难度和时间跨度,也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如果加上后来建国后与印度这个世界人口第二的大国的边境战争、与苏联这个世界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的边境冲突等,毛泽东的辉煌军事生涯及其所达到的军事艺术境界,真是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人可以与其相比!
   毛泽东的军事崛起,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民族崛起的缩影。因为,当时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几乎是跌到了我们民族历史的谷底。要在当时世界上生存下来,要想在当时世界环境下为中华民族争取一席生存之地和最起码的生存权,没有军事上的自我保障和自立自强的能力的话,其他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哪能像今天那些跟着西方鹦鹉学舌的人云亦云者们那样,愚蠢地以为可以靠什么"民主"、"人权"来求得民族生存呢?!没有军事上的自我保护和自卫,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任何人给你哪怕一丁点的"民主"和"人权"!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军事群体当时的浴血奋战,才做到了保证今天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上有生存下来的权力!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丝毫没有过时。对这一点,只要看看世界,就不用再多说了。
  

作者:傻子563 回复日期:2011-04-22 11:57:54 
回复 
  毛泽东:历史上最强的军事统帅
   如果用这样的题目设问,相信会有多种回答。譬如有人立马就会举出拿破仑、朱可夫、蒙哥马利、隆美尔、古德里安、巴顿......等等,这些人,都是著名的战争统帅,从战争实践的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同时代兵家中的佼佼者。可能还有人会举出卡尔·克劳塞维茨、利德尔·哈特、约翰·弗里德里克·富勒、安·薄富尔、安托万·约米尼......等等,这些人,都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从战争理论的层次上来说,他们都是他们所处时代军事思想的先驱。然而,泰斗级的兵家,应该是战略级别和谋略层次的战争艺术的全能大师。很荣幸,这样的兵家泰斗,不多,出自我们的国度就有两位,而且都是世界冠军级别的。古有孙武子,今有毛泽东。
    孙武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其《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刊印最多的兵书,也是影响最为持久的兵书,甚至在象发生最近的海湾战争,你也能从多国部队的军人们手中发现这本两千多年前的兵书。孙子的遗憾是其战争实践活动不多,不光是无法与现如今的军事大家们相比,就是与他同时代的将帅相比,他的军事实践活动在排行榜上的位置也不会太靠前。
    那么毛泽东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毛泽东是世界全能冠军级的兵家泰斗。
    毛泽东是集战略家、军事理论家和统帅于一身的战争艺术大师,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经历冲突类型最多而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统帅。他从千余人的农民队伍起家,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直到成为数百万大军的统帅。他平生直接或间接指挥了四百多个堪称经典的战役和战斗,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文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战争为主体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指挥他一手创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军队,与内外敌人作战二十余年——包括日本军队、美国军队这样非常强悍的军队,歼灭敌军千余万人;他领导他一直都处在弱者地位的国家和人民,一直都在战胜处于强者地位的敌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象他所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样,在连续22年的严酷战争中,都是在劣势的情况与强大的敌人作斗争而最终能立于不败之地。试问这还不叫奇迹的话世界上还有什么可称作奇迹呢?
    有人读了几本洋人的书,每每言必称巴顿。事实上,巴顿整个一生的作战经历不超过3年,而毛泽东麾下的我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的千员战将,哪个不是15年以上的作战经历?从土地革命战争参加革命的红军将领,一生作战已不能用"身经百战"来形容,而是货真价实的"身经千战"——据已故肖锋少将留下的日记所载,他平生作战1365次。这,大概可以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而且,肖锋将军肯定不是我军将领中作战纪录最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几千个"巴顿"。而纵观第二次大战中美英苏等强国军队和将领的表演,除了在战争强度上胜我一筹外,无论从战略的远视,谋略的高明,斗争的复杂等方面,都不能与毛泽东所指导的中国革命战争相提并论。艾森豪朱可夫等著名统帅都是其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的保障之下去指导战争的。"见胜不过众人之所之,非善之善者也",这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而毛泽东的条件则简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他一切本钱都要自己凑,要边凑本钱边打仗,这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作者:傻子563 回复日期:2011-04-22 12:00:04 
回复 
  毛泽东这样的兵家泰斗,古今中外,谁人能匹?我们身为中国人,为能在我们的国度产生这样的兵家泰斗而骄傲和自豪。令人难已理解的是,有人不光睁着眼睛看不到我们民族的英雄和伟人,还跟着别人瞎起哄去抵毁他、贬损他,这的确是非常可悲的。不过这样的人之所以让某些对中华民族不怀好意的美国人觉得还有作用,恰恰说明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所创立的新中国在他们心目中那种举足轻重的份量。试想,如果中国还是50年前那种萎糜的形象,他用得着费那么大神来说三道四吗?......
    毛泽东,为病弱古国振军威,让一个趴在地下任人宰割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历史功绩谁人能匹?毛泽东,中华民族永垂史册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战胜强者的思想武器,在二十世纪所有统帅中,就指挥战争的时间之漫长,规模之浩大,情况之复杂,内容之丰富,条件之艰苦而言,毛泽东都是首屈一指的。西方军界公认的兵家泰斗拿破仑,一生从事战争二十余年,从一个炮兵上尉直到法兰西皇帝,指挥过60个战役,其中有少数是以少胜多的,其对手也很少有超过自己一倍以上的力量。而且,拿破仑自己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有流传下来的几百条语录。如果与毛泽东相比,那就只能是"稍逊风骚"了。笔者斗胆妄言,就凭毛泽东成名之作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也足以让拿破仑叹为观止,狠狠地嫉妒一回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毛泽东所指导的革命战争,也毫不逊色于其它强国。苏联的卫国战争,该是战争史上无以伦比的宏篇巨制了吧?然而从双方的投入和战果来看,苏军的战略指导却很难称之为高超。苏军总兵力一直占优势,装备水平也不弱于对手,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占优势,可作战付出的代价却高于德军。比如人员伤亡和兵器损失,就大大高于对方。美、英、法等国也好不了哪里去,即或是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等名将,其取胜的前提无一不是已方军力远优于对手。而与他们同时代的、远在中国黄土高坡窑洞中穿着破衣烂衫的毛泽东需要面对的对手,却远不是大自己一倍两倍的概念。区区数万兵力,要在敌伪顽夹击的环境中生存下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不要说发展壮大去战胜对手。
    有人曾说毛泽东沾了日本人的光,其实这是一种最没出息的人看着人家成功说出来的混账话,和毛泽东同时代的各路豪杰,哪一个不比毛泽东的本钱大?可这些人怎么没沾上日本人的光?国军当年在敌后滞留下来的近百万部队,为什么没有象共军那样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起来?面对一个已经很凶悍的对手的同时还要面对另一个随时瞅冷子在背后下刀子的"伙伴",试问谁能有这样的气魄和胆略应对裕如?还有人声称,共产党是沾了西安事变的光,要没张杨"犯上作乱"的西安事变,共产党早让蒋先生给灭喽。说这话的人真该好好学学历史,知道张杨之前是谁先跟共产党套近乎的么?是蒋先生自己!蒋先生早在1935年部署对共党军事围剿的同时,就在秘密寻找共产党谈判。如果张杨不是了解到蒋先生在秘密寻找共产党谈判,不是相信共产党有蒋介石也无法战胜的力量,他们是否会考虑与共产党结盟?是否会冒险发动西安事变?再进而推想,西安事变结束之后,全面抗战尚未展开,如果蒋先生有力量有决心,依蒋先生之脾气,何以还要留这无穷的隐患,而要与之和平谈判?如果共产党军队区区数万兵力真象有朋友所说的那样何足道哉,蒋先生何以在谈判条件上一让再让,最终还不得不同意共产党人保有事实上的独立的军权与政权?试比较一下1949年的国共谈判,那会儿,蒋先生尚有半壁江山和数百万军队,只因共产党人不想与之妥协,结果竟想要保有部分的政权和军权而终不可得。

作者:傻子563 回复日期:2011-04-22 12:01:25 
回复 
  把握形势和机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全面抗战那会儿,一遇上日本人和蒋先生眉来眼去暗递秋波之时,最先被出卖的就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可笑到最后的是谁?蒋先生当年总骂共产党的靠卢布喂大的?可是细究起来,蒋先生拿的卢布是共产党的几百倍,且不说当年黄埔军就是苏联装备起来的,蒋先生的中央银行是一千万金卢布奠的底!而同时期的中共却只在北伐那几年每年从共产国际领过几十万银元,蒋先生和共产党一翻脸,共产党这份钱就没地拿了——关山阻隔,蒋先生的队伍封着哩,想拿也没法拿。而蒋先生可是照拿不误!抗战那年头,蒋先生独揽了几亿美元的苏援,共产党除了从老毛子那里领回几次文件来,也就只能星星点点得点零头,最大的一笔也就是王稼祥带回的30万美元。难怪那会儿延安的人们常常自嘲:"书本给了无产阶级,银子给了资产阶级。"至于抗战胜利,中共也就是在东北从老毛子手中得了三十万支日本步枪......,而共军从蒋先生手中夺得的枪棒棒是三百万支。你看从天安门前走过的共军部队,拿的是什么家伙?日本家伙,美国家伙!——那可都是蒋先生送的。连刚穿上军装的共军士兵们都会唱:"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连最亲蒋的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将军也说了句公道话:"中共既使有苏援,也不能和蒋先生的美援相提并论。"试问,毛泽东在这样的环境下铸造了一支无敌的铁军,不叫奇迹叫什么?倘不论战争的强度(强度是由客观情况决定的,不是毛泽东决定的),毛泽东的谋略高明,战略的远见,战术的灵活,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有人把世界列强的军事指导艺术分为美英为代表的技术型、苏联为代表的力量型,那么中国为代表的就是最高层次——谋略型。以此为据,有人曾戏言,让诸葛亮与巴顿在同等情况下对垒,巴顿极有可能败北!同样,毛泽东彼时倘有美英苏等国的物质力量,和彼辈对垒,鹿死谁手,谁能测之?
  
   "图书馆的书架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本压弯了。但是,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位伟大的战略家。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辉煌的游击作战中,把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弄得痛苦不堪。10年后,他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40年代后期,他在一系列得心应手的运动战中征服了中国。最后,他的部队在朝鲜的阵地战中顶住了美国。哪个领袖能象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其著作《毛泽东的战略》开篇就发出了这一连串的惊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提醒人们:"关于共产党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于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于中国的著作。这并不是偶然的。苏联的势力扩张,主要得力于政治斗争的巧妙运用,以及德国在中欧垮台后所造成的许多有利条件。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全部胜利,或更确切一点地说,他们之所以能维持生存,其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利用军事行动获得政治上的利益。"这位国际关系大师还警告西方:"如果你对毛泽东一切都不记得了,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的经验的一个。"
    毛泽东,既是一位军事理论巨匠,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战争艺术大师。毛泽东众多的军事理论论著,奠定了现代中国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基础,培养出许许多多著名将领,至今仍是现代中国军人学习军事,了解战争,研究战争的钥匙,并常年置之于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军人的案头。毛泽东一生指挥过众多富于传奇色彩的大小战斗,更是现代中国军人引为自豪的战争艺术精品。西方军事学校目前学习战略思想的基本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战争史,读战例,这就使他们比我们许多似乎懂很多现代战争知识的人更注重从巨人们身上汲取战争艺术的养料,而我们一些人,看了几本洋人自吹自擂的传记什么的,凭着对军事历史的一知半解,盲目就对人家顶膜拜礼,而对自己国度产生的伟人妄加褒贬,这实在是非常可悲的。
  

作者:傻子563 回复日期:2011-04-22 12:07:50 
回复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报告赫鲁晓夫,苏联军方印发出版了一批俄文版的毛泽东军事著作。赫鲁晓夫极为反感,说:咱在大兵团机械化作战的时候,毛还在玩红缨枪呢!替他吹呼什么?遂停止发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赫氏浅薄和无知。对于战略家来说,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将就你所玩的家伙,去挣到你想要的东西。表述清楚一点,就在客观条件界定范围内,去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就象一个生意人一样,本钱雄厚挣钱不算什么本事,本钱小挣大钱才算真功夫。倘若你老毛子也只是玩红缨枪的条件,你是否还能象毛氏一样玩出个天下来?军备和技术可以日新月异千变万化,而思想的火花却光艳夺目永恒不朽,否则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孙子兵法》还被今天的军界奉为圣经宝典?包括美利坚合众国这样的头号强国的军队,在打最现代化的海湾战争时,还要捡起孙子的法宝?
    毛泽东是游击战的大师,又岂止是游击战的大师。游击战不是毛泽东的发明,但让正规军事家们所不耻的游击战在战略思想的圣殿登堂入室,则是毛泽东的非凡贡献。遍查打上了毛氏鲜明烙印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无一不有毛泽东所擅长的大规模运动战的胎记。毛泽东的游击战,是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游击战,是包含了战略进攻战役迂回包围战术突击的游击战。战争史上所有的游击战争,无论从承担的重负、起到的作用和规模的巨大等皆无法与之同日而语。与草寇之举更有天壤之别,无统一协调无统一组织无调度配合的游击战始终不能成就大气。有人曾说,毛泽东的军队在敌后是"游而不击",以致"坐大"。殊不知,在强大的敌人后方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必然会和敌人发生根本冲突,招致敌人的围剿和扫荡。倘毛氏真是"游而不击",焉能"坐大"?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又要保存和发展自己,又要消灭敌人。这种题目,不是谁都能应付裕如游刃有余的。以平型关战斗为例,象那种两头都是敌人的缝隙中设伏,当时也就只有毛氏的队伍敢作这样的表演,这是战略思想的影响所致。纵观国军在抗战时的全部上佳表演,鲜有向敌后大踏步的战略前进,连战役性的迂回动作都很少,多是正面硬顶,下层官兵固然英勇,但牺牲巨大也让人扼腕。向敌后迂回这种动作,风险很大,非有胆略和才力者不能为之——尤其是战略动作。否则国军滞留敌后的百万部队,怎么会是要么投敌"曲线救国",要么在敌伪的剿杀中自生自灭,(只有傅作义部在绥远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了)而唯共军的部队是蓬勃兴旺呢?曾是国军悍将的卫立煌将军也慨叹:"八路的打法好是好,咱们学不了。咱们的部队一撒出去,就收不拢来罗!""别说让总司令和大家同甘共苦,就是让一个连长和士兵一样,恐怕他也不会干!"。

作者:傻子563 回复日期:2011-04-22 12:10:04 
回复 
  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时间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给美太平洋舰队以毁灭性打击,同时向英美宣战。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在中国黄土高坡的窑洞中有一个中国人在发表他对世界战争局势惊人的预言!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时局时这样说:"自罗斯托夫胜利开始,苏德战争的好转已确定。日美战争爆发后已解除日苏战争危险。日美战争爆发,对中苏有利处有六点:第一、华北华中日军的扫荡势将减弱,即是说无大举增兵之可能了;第二、国民党对边区进攻的可能会减少;第三、给亲德亲日两派一致命打击,我们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的可能性增大了;第四、中国民主政治的前途也更加大了;第五、苏联可从东方抽调一部分兵力向西;第六、欧州有建立第二条战线之可能。将来战争欧洲会短些,亚洲会长些。日美战争前途,最初对日会有利,战争会延长,将要在两三年后,英、美准备好才能决战。英、美可能集中力量先打败德国,然后英、美力量均向东打败日本。"彼时距珍珠港战事爆发后仅几个小时,日后的战争进程竟被他完全言中!这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几天后,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更完整地构想了战争的进程:"在半年之内,英、美均非日本之敌,但只要留得新加坡、马尼拉、达尔文等二三据点,即可在半年后造成对日相持局面,以待日本之敝,然后举行反攻。......英、美的总方针可能是对日取守,而对德取攻,先集合英、美、苏力量解决德国,然后集合英、美、苏、中力量解决日本,而两方面苏联都将是决定力量。.....德国目前进入了进退维谷的歧途,但东线既无路可走,便有迫使希特勒在东线取守势,在南线或西线取攻势的可能,如此则是希特勒自己造成第二条战线,也有了迫使英、美采取集中主力打德之可能性。"希特勒、东条英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彼年彼月彼日彼时,没有一个人能产生出象这样完整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构想。而蒋先生呢,此时还在做着让英、美将战略重点放到亚洲来的一厢情愿的美梦。作为战略家、军事家,放眼世界,同时代人再无出毛泽东之右者!他之所以创造出让世界匪夷所思的奇迹,实在是历史的选择!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和统帅,毛泽东指导战争与其它同时代的统帅有很大不同,毛泽东是从战役指挥起家的,他在后来进行战略指导的同时,也对每一个具体的战役为战场指挥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斯大林等统帅指导战争,主要是通大本营总参谋部实施,斯大林本人进行战略决策,从不参与战役指挥。而毛泽东除了进行战略决策,还对每一个战役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甚至连电报也自己起草——这在二战中的战略统帅中你肯定找不到第二个!同时还非常尊重战场指挥员的意见,每封电报最后都有"熟筹见复"、"视情况且酌定"等,给战场指挥员以充分的机断行事的余地——有心者不妨读读《毛泽东军事文选》,看看那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奇招妙着,看看那些战争艺术的杰作是怎么来的。
    从辽沈战役策划过程中毛、林之间往返多达百余封的电报中就可看出,毛泽东从不强拧不甜的瓜,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甚至不惜等待,一定要战场指挥员从根本上理解自己的战略构想。这在苏军是不能理解的,发个命令就得了嘛,讨论什么啊?斯大林从来不这样。抗美援朝期间苏联顾问就曾对代总长聂荣臻说:"这叫命令吗?"聂答:"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领导我们打胜仗得天下的,你们不懂!"出身行伍的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贺龙、林彪、粟裕、陈赓等战将对毛泽东从心悦臣服衷心拥戴直到顶膜拜礼,首先是缘于对其战争指导艺术的认识和倾倒,缘于其"用兵如神"。如第二次反围剿后彭就说"还是摇鹅毛扇的人厉害",至于林彪,那根本就是毛一手栽陪起来的。有人说毛只会"将将"不会"用兵"实在是没有任何道理。别的甭说,光说那些行伍出身正经进过科班的战将,你没两招谁会服你?你光会将将谁搭理你?——毛泽东最先就不被行伍们搭理——最早和毛泽东合作的余洒度等黄埔生就因瞧不起毛泽东而扬长离去,最后投了蒋。而历史却选择了伟大的军事天才毛泽东,而余洒度也就混了个象牛毛一样多的国军少将,最后还被蒋先生摘了脑袋!毛泽东带领泥腿子们造反那会儿可不是领袖,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傻子563 回复日期:2011-04-22 12:33:01 
回复 
  红军发展的事实也说明,无论是建军还是打仗,离开了毛泽东就有问题。有了毛泽东就有声有色,这是中共将帅们通过事实比较作出的选择。事实证明,毛指挥小部队游刃有余,指挥百万大军亦得心应手,转战陕北既指挥警卫部队让统帅部充当诱饵,又指挥陕北战事遥控全国战争,一心三用,这是何等的磅薄气慨又是何等具有科学态度?请问历史上有过这种先例吗?有朋友褒扬被毛泽东思想体系武装起来培育起来的将领,却贬斥创立了这个思想体系的人,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么?笔者当时因工作原因曾多次与当年跟毛麾下的战将探讨,他们说起毛的指挥艺术都素然起敬。当年我与红26军的李赤然将军(55年少将)交谈,他说起毛亲自指挥直罗镇战役和东征的——包括毛等候敌人几天不至时毛跟他们作工作——情况非常激动和振奋,"毛主席真是用兵如神!"这样的话他反复重复了数遍。毛泽东用兵如神,是一句带有文学色彩的褒扬。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出的招有高招,也有不那么高的招,比如他遵义会议后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斗就是个失利战斗——话又说回来,任何人都是这样——如果说用兵如神就是判断上不出一点毛病的话,我估计这样的人是没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既没有用兵如神的人,也没有将将如神的人。说毛泽东用兵如神,只在一个意义上是正确的,那就是:毛泽东极善于因势利导将不利转化为有利,譬如前如言土城战斗虽失利,毛却将审时度势断然撤出,一渡赤水调动敌人,最后演出了四渡赤水大幅度机动制敌歼敌的活剧。再如在很多人眼中,皖南事变是中共的大悲剧,中共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大损失。可毛泽东却因势利导,发起政治攻势,重建新四军军部,把新四军从带有统一战线色彩的军队变成了由中共完全独立控制的武装,使其在大江南北迅猛发展,成为日后与蒋争天下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即便后来壮得不得了的林彪,其麾下战将和王牌劲旅也有不少来自华中新四军。又如解放台湾搁浅攻金门不克,后来却因势利导干脆不攻,演出了金门炮战这样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杰作。
    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我们既能找到大量军事战场的传世之作,也能见到大量的以其它斗争方式配合军事斗争的高妙之笔。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了毛泽东指导战争不同于一般统帅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一生军事生涯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当一般统帅把注意集中于战场时,他却能跳出战场的有限范围,看到更高层次的政治斗争,把许多见不到刀光血影的斗争方式信手拈来,结果换来了一般统帅不敢想象的战场胜利;而当一般的政治家仅把注意力放在政治斗争舞台上时,他又能跳到战场上去,利用军事打击去为政治斗争开辟道路,提供后盾,从而常常得到一般的政治家不敢企望的收获。超越军事的政治指导,善于用军事方式去解决政治问题,用政治方式去加速军事斗争的进程,或许就是他一生在军事领域里能获得比一般统帅更大成就的关键。
    有人把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归结为打运动战,归结为"十六字诀",归结为"十大军事原则",其实这些东西都不是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的真谛所在——尽管他确实是一位运动战和游击战大师。自古以来有许多这样的"秘诀",譬如"三十六计",熟读"三十六计"的人多如牛毛,能大谈特谈"三十六计"的人也不稀罕。可真正能在战争(或生活或经商)中措置裕如,自由往来者又有几人?毛泽东有超人的指挥艺术,不在于他背过或说出过多少秘诀。而在于他能根据环境和条件,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战法——比如在朝鲜,就打了他一生都在避免的阵地战,打了他一直反对的"短促突击"。(完)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4-23 00:47:54 
回复 
  接咱上回
  咱继续
  
  
  
  
  
  
  
  
  
  
  
  
  
  
  
  
  
  
  
  
  
  
  
  偃武修文
  相比于日方的磨刀霍霍、暗中盘算,东北军明显防备不足。
  此时的东北行政区划为四省,一是辽宁省,在“9.18事变”前,辽宁省是东三省中开发最早、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省。全东北四分之三的工业都集中在辽宁。辽宁的矿藏也很丰富,如:鞍山的铁矿、抚顺的煤矿等。东北军的大部分军力也都布署在辽宁。奉天(沈阳)是满清入关前的帝都,也是”9.18事变”前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沈阳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不仅能够生产步枪、轻重机枪,还能生产迫击炮、大炮,以及相应弹药。著名的军事重镇锦州也在辽宁。从山海关沿京哈铁路进入东北,沿途第一个重要城市就是锦州,锦州之后是沈阳。沈阳之后经铁岭便到了吉林省的四平。日本人租借的关东州(旅顺、大连)和大部分南满铁路(长春至旅顺)也在辽宁省内。
  二是吉林省,该省的主要城市有长春、四平、吉林等。1931年7月初日本人制造的“万宝山事件”就发生在长春以北30公里现属德惠市的万宝山镇。
  三是黑龙江,黑龙江省是东三省中最北边的一个省,当时地广人稀,省会在齐齐哈尔。
  当时张学良父子管辖的东北地区,除上述三省外,还有一个现在早已撤消,但当时属于东北的热河省,主要包括现今河北承德和内蒙古赤峰两个地区。
  张学良早已经对内战深恶痛绝,其主政东北后,出台了大量偃武修文的政策。
  先是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将奉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这一决定结束了民国以来军阀割据的长期分裂局面,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紧接着,张学良接受了国民政府关于裁军的决定,大量压缩军费开支,对军队进行全面整编。将军队由原来的50万精简到30万,并组织编余过剩人员放下刀枪,拿起锄头,实行军垦。他还把迫击炮厂改为民生汽车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载重汽车。
   同时,张学良在经济、教育、体育、科技、古籍整理、文物保护等方面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在东北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资助了中国出访的第一支女篮和足球队,又资助中国运动员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此外,在铁路、电信、外贸、吸引华侨投资等方面,张学良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和平总是让人神往的,当迫击炮厂开出中国第一辆载重汽车时,人们涌上大街,敲锣打鼓,沈阳城一片歌舞升平,却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强邻一直在侧,此时的东北已是岌岌可危。
  
  
  
  
  
  制造事端
  石原莞尔的方案得到了日军的大力贯彻、执行。执行的第一步就是制造事端。
  张学良曾回忆说,当时关东军士兵天天在街上找东北军士兵挑衅。看到东北军士兵扛着带刺刀的步枪,日本兵就过去在刺刀上划火柴点烟。而东北军士兵也不含糊,你敢在老子刺刀上划火柴,老子就捅你一刀。所以,这种挑衅经常演变为数人甚至上百人的斗殴,常常出人命。张学良说:“遇到这种事,我们就尽量低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到了后来,我就下命令,让士兵一律不要理会日本人的挑衅。”
   小摩擦天天有,大摩擦经常来啊。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
   1931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万宝山村附近12户农民的土地,并违法转租给188名朝鲜人耕种水稻。这些朝鲜人开掘水渠,截流筑坝。这一工程侵害了当地农户的利益,马家哨口200余农民上告。吉林省政府批示:“令朝侨出境”。然而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制止朝鲜人撤走,且限令于7月5日前完成筑渠。7月1日,中国农民400余人,联合起来平沟拆坝。7月2日,日本警察镇压平沟的中国农民,双方对峙,后日本增武装警察,在日本军警保护下,工程于7月5日完成。同时,朝鲜日报记者金利三,说朝鲜人在万宝山被杀,掀起朝鲜半岛大规模的排华活动,当地华侨死伤数百人。日本却以此次事件诬陷中国伤害朝鲜侨民。是为“万宝山事件”。
   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中村震太郎大尉和曹井杉延太郎在兴安岭索伦一带作军事调查,被中国东北军兴安屯垦公署第三团团副董昆吾发现并扣留,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团长关玉衡下令秘密处决中村震太郎。日本借机宣称东北军士兵因谋财害命而杀死中村,威逼中国交出关玉衡,并在日本民众中煽风点火,用“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诬陷中国“损害日韩移民”。
   插句话,“九一八事变”后,“中村事件”的当事人团长关玉衡躲过日军的搜查,逃到北京面见张学良,当时关玉衡对少帅说:“对不起您,误了大事!”,关玉衡的潜台词是:因为“中村事件”,日本人侵占了沈阳。张学良则安慰说:“500多个外交案件,你这是个小案件,没什么。”
   不是少帅虚言啊,为了控制东三省,日本人多年来持续、拼命的鼓励日朝人民移民东北、鼓励日朝企业在东北搞项目,为了开发、拆迁、移民、修路等等问题,日本、以及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和东北人民这几年制造了无数摩擦,数得过来的就有500多件,号称“五百悬案”。有如此众多的悬案,虽然有日方鼓励、刻意的成分在其中,换个角度看,围绕着东北的资源,中日两国早已经是激流涌动。
   如此频繁的事件、摩擦,也让张学良的敏感度开始下降。很多人都奇怪,“九一八事变”的时候,这样大的事,张少帅怎么反应如此迟钝、麻木,看看五百悬案,这事变天天有,纠缠就没断过,日方用“事变日常化”的手法,成功将张学良的军事敏感反应能力麻痹、冻结了。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4-27 00:48:20 
回复 
  
  咱继续接上回
  
  
  
  
  
  
  
  
  制造事端
  石原莞尔的方案得到了日军的大力贯彻、执行。执行的第一步就是制造事端。
  张学良曾回忆说,当时关东军士兵天天在街上找东北军士兵挑衅。看到东北军士兵扛着带刺刀的步枪,日本兵就过去在刺刀上划火柴点烟。而东北军士兵也不含糊,你敢在老子刺刀上划火柴,老子就捅你一刀。所以,这种挑衅经常演变为数人甚至上百人的斗殴,常常出人命。张学良说:“遇到这种事,我们就尽量低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到了后来,我就下命令,让士兵一律不要理会日本人的挑衅。”
   小摩擦天天有,大摩擦经常来啊。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
   1931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万宝山村附近12户农民的土地,并违法转租给188名朝鲜人耕种水稻。这些朝鲜人开掘水渠,截流筑坝。这一工程侵害了当地农户的利益,马家哨口200余农民上告。吉林省政府批示:“令朝侨出境”。然而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制止朝鲜人撤走,且限令于7月5日前完成筑渠。7月1日,中国农民400余人,联合起来平沟拆坝。7月2日,日本警察镇压平沟的中国农民,双方对峙,后日本增武装警察,在日本军警保护下,工程于7月5日完成。同时,朝鲜日报记者金利三,说朝鲜人在万宝山被杀,掀起朝鲜半岛大规模的排华活动,当地华侨死伤数百人。日本却以此次事件诬陷中国伤害朝鲜侨民。是为“万宝山事件”。
   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中村震太郎大尉和曹井杉延太郎在兴安岭索伦一带作军事调查,被中国东北军兴安屯垦公署第三团团副董昆吾发现并扣留,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团长关玉衡下令秘密处决中村震太郎。日本借机宣称东北军士兵因谋财害命而杀死中村,威逼中国交出关玉衡,并在日本民众中煽风点火,用“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诬陷中国“损害日韩移民”。
   插句话,“九一八事变”后,“中村事件”的当事人团长关玉衡躲过日军的搜查,逃到北京面见张学良,当时关玉衡对少帅说:“对不起您,误了大事!”,关玉衡的潜台词是:因为“中村事件”,日本人侵占了沈阳。张学良则安慰说:“500多个外交案件,你这是个小案件,没什么。”
   不是少帅虚言啊,为了控制东三省,日本人多年来持续、拼命的鼓励日朝人民移民东北、鼓励日朝企业在东北搞项目,为了开发、拆迁、移民、修路等等问题,日本、以及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和东北人民这几年制造了无数摩擦,数得过来的就有500多件,号称“五百悬案”。有如此众多的悬案,虽然有日方鼓励、刻意的成分在其中,换个角度看,围绕着东北的资源,中日两国早已经是激流涌动。
   如此频繁的事件、摩擦,也让张学良的敏感度开始下降。很多人都奇怪,“九一八事变”的时候,这样大的事,张少帅怎么反应如此迟钝、麻木,看看五百悬案,这事变天天有,纠缠就没断过,日方用“事变日常化”的手法,成功将张学良的军事敏感反应能力麻痹、冻结了。
  
  
  调虎离山
  日本人一手没完没了的在东北制造事变、摩擦,一手玩出了调虎离山的妙招。
  1931年4月1日,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张学良坐镇北平,主持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张学良原想把副司令行营设在沈阳,在北平设行辕。可是,南京方面的势力暂时还达不到北方,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坐镇北方。蒋介石第一次在北平会晤张学良时,就看中张学良年轻干练,待人热忱,不善权术,没有政治野心。让张学良坐镇北方,可以使他放心,不会像阎锡山、冯玉祥那样,在背后搞鬼。所以蒋介石要求张学良将行营设在北平,统辖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辽、黑、吉、热八省,北平、天津、青岛市也隶属于副司令行营管辖。
   张学良到北平后,设想是在北平、沈阳轮流办公,但没成想,“东北虎”此次出关后终生再也未能踏上故土。
   看到少帅出关,日本人欣喜若狂,只有少帅和东北军主力不在东北时,关东军行动起来才是万无一失。为让东北防务空虚,日本人玩了一招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渔翁得利的高招。
   张学良有个堂弟叫张学成,是张作霖的二哥张作孚(清末宣统年间在黑山县任警察队长时剿匪阵亡)的长子,凭借着血缘姻亲关系,这张学成20多岁就已经成为了东北军的旅长。
   1924年秋,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李景林、张宗昌所部负责进攻热河。张学成率部途经临渝县千沟镇时,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在当地引起极大的民愤。乡民们把张学成告到军团长张学良那里,张学良恼怒张学成为害地方,遂将张学成撤职。张学成被撤了职,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对张学良产生强烈的不满,认为张学良六亲不认,借机踩踏自己。   
   1928年6月,张学成投靠了军阀石友三。这石友三是有名的“倒戈将军”,典型的见利忘义之徒。此人自1926年至1931年止,前后5年时间便演出了6次倒戈,倒冯投阎、倒阎投冯、倒冯投蒋、倒蒋投冯、倒冯投张、倒张投阎。中原大战期间,石友三也是地方军阀中实力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拥兵6万余,编为6个师,雄踞平汉路中段,横跨冀豫两省,驻地为顺德、沙河、邯郸、磁县、彰德一带。
   “中原大战”中,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参战,石友三见状立即通电响应张学良,率部割据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随后,张学良将石友三部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三路军,石友三任总指挥,军部驻邢台,全军6.4万人。
   石友三表面归顺张学良,暗中却又准备夺取“华北王”的宝座。
   1931年5月,汪精卫与老蒋闹矛盾,唉,中国的高官们啊,啥时候能团结5分钟啊!老汪在广州另组国民政府,委任石友三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
   6月间,石友三密电张学成,要他去大连与日本关东军联系,以取得日本人的帮助。
   7月,日本高级特务土肥原贤二亲自策划,派人用三十根金条买通了石友三,使石友三叛离张学良,转投阎锡山。按照日本人的盘算,石友三不是张学良的对手,他虽然号称有军六万,但都是些乌合之众,与装备先进的东北军相比,根本不是对手。但日本人更清楚,虽然石友三很弱,但要想消灭他,张学良仅靠在京津地区的驻军一万多人是不行的,要想取得平叛胜利,张学良唯一的办法是调大批东北军入关,东北军一入关,那关东军搞起事来,就方便多啦……这才是日本人收买石友三叛变的真正目的。
   石友三、张学成一伙收了土肥原的三十根金条还真听话,当月,石友三、张学成以张学良所给军费少为由,发出讨张通电,联合孙殿英等部攻打东北军。
   石友三的部队的驻地都在北京附近,不消灭这支叛军,京津就没有安全保障。所以,从1931年7月10日至7月22日,张学良陆续从东北调进11.5万人进驻平津,加上之前跟随张学良入关的部队共计13万人,对石友三的部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7月24日,南京政府也下令免去石友三本兼各职,派刘峙、胡宗南讨伐。
   中央军、东北军南北夹击,仅用一周时间,石友三就全线溃败。张学成则逃往天津日租界隐居。
  
  内乱虽平外患才起
  尽管内环平息,但东北军主力的大举入关,让东北三省的中日军事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后人分析,在13万东北军精锐之师进关后,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为:日本人当时在东北有陆军14760人,铁道守备队5400人,宪兵分遣队2561人,飞机52架、人员1110人,铁道界内警察1483人,连同领事馆所属警察共3051人。全部军事人员共26882人。
   而东北军留在关外的包括非战斗人员只剩下19万人,其中辽宁省驻军6万人,吉林省驻军8万人,黑龙江省驻军5万人。最要命的是,剩下的这些部队都是未经过张学良整编的,是控制在张作霖拜把子兄弟手中的一些乌合之众,战斗力低下。而沈阳此时只驻扎有东北军15000人。在沈阳局部区域,中日双方兵力对比已经是1:1。
   “石友三之乱”被平息了,而此时的东北主帅不在,主力不在,后方空虚,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的算计全部得手,日本军队这个战争机器已经开始静静的开动、旋转起来了。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08:19 
回复 
  
  唉,果粉蒋粉们啊
  
  
  我们现在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可以说在战争题材上也比较开放,但是不管怎么开放,给大家总是有这么一个印象:我们共产党、解放军的形象曾经塑造了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这其实是文人写的军人,并不是真正的解放军。
  
  
  如果解放军的将领都像石光荣和李云龙这样满口的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仗能打过国民党吗?国民党将领许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过洋的,而且人家一开会的时候都是军装笔挺、将星闪耀,咱们解放军的干部开会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着烟袋,什么样的都有,这么土里土气的共军怎么能把国民党打的落花流水,这里必有非常重要的原因。
  
  
  
  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战争,几乎没有一个服气的,像胡琏,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师的师长,在华东战场几次跟粟裕较量,在淮海战场上只身逃脱。最后胡琏打胜的一仗就是金门。胡琏说共产党打仗是人海战术,前面一群老百姓拿着手榴弹往阵地上冲,我们能忍心开枪吗?我很负责任的对大家说,当年没有一个战例讲述解放军是这么打仗的。胡琏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解放军当时装备、服装肯定不如国民党军,有很多战士是装不上正规军装,所以胡琏的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另外,我对国民党没有那么深的成见,我还是能比较客观地看国民党的一些史料。看后我有一个感觉,蒋介石不像是我们书里描写的样子,专横跋扈、一意孤行、心胸狭隘。我看过蒋介石的很多个人传记,尤其是跟共产党决战几年中他一系列的讲话、决策,我发现他的想法大多数都是对的。
  
  
  
  早在1948年初他就预感到东北守不住,于是让卫立煌把东北的精锐部队全部撤到关内,应该说蒋介石当年的这个决策是对的。如果卫立煌把60万部队及早撤到关内来,那么解放战争要打多少年还说不定。
  
  
  
  
  第二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卫立煌守不住的时候,蒋介石做傅作义的工作,让他放弃北平天津,把华北的50多万精兵撤到长江以南。结果傅作义也没有答应,如果他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做了,那么我们的平津战役也找不到战机了,不能在黄河以北歼灭国民党军的主力,那我们国家说不定真要出现南北朝划江而治的局面。
  
  
  
  但是蒋介石两大决策都没执行,是什么原因?
  
  
  
  
  主要是国民党里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盘算。卫立煌想,蒋介石一贯嫁祸于人,万一出现问题,他到时候把责任推给我我就完了。傅作义想,我本来是华北人,华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么?一个地方军政的长官怎能没有根基。蒋介石的种种决策都是因为下面的扯皮、推诿不得以实现,所以蒋介石才越来越着急上火。
  
  
  
  
  蒋介石在战略上是有预见性的。在1949年2月蒋介石已经秘密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员把上海银行里所有的黄金、白银、银元转移到台湾,而且从那时候就开始修舟山机场,准备把国民党大批的官员、难民撤到台湾。解放军还没渡江之前蒋介石已经料到这一步了,所以他能从容不迫地把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运到台湾。
  
  
  
  
  但是蒋介石最终还是失败了,把大陆丢了。在过去我们把蒋介石的失败都说成是腐败。国民党腐败不得人心,但是真正打仗的人、真正在战场上的人心里明白,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容不得双方有半点的犹豫,更别说腐败了,所以在战场上,无论是国共双方都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如果要说一次两次战役的成败或许有偶然因素,但是整个战争的失败是不会偶然的,还是有许多必然的因素。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09:14 
回复 
  
  
  我们正规的历史里对毛泽东同志过去达到了歌颂和迷信的程度。我们的历史上写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和国民党展开了较量,是不是说抗战一胜利共产党就想跟国民党争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披露出来,尤其是《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这本书出版以后,还有《毛泽东传》的出版,让这段历史基本上清楚了,没有疑问了。
  
  
  
  
  
  在抗战刚结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打算跟蒋介石争天下,而是希望在国民政府里拥有一席之地,因为抗战刚结束的时候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他是中国抗战的领袖。而且根据共产党当时的实力,虽然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90万人的军队,但是相比国民党还是差得远,所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就是希望跟蒋介石谈出一个和平来。
  
  
  
  
  
  当时双十谈判协定规定给共产党提供几条,一个是华北五省的主席由共产党担任,另外全国军队缩编成100师,共产党可以占20师的配额。毛泽东对这个结果是相当满意的,回到延安跟胡乔木和中央负责人说,蒋介石并不反共。当时中共中央确实想和国民党搞联合政府,毛泽东曾一度想把首府从延安迁到淮阴,淮阴离南京比较近,去开会很方便。但是蒋介石积20年的反共经验,是绝对容不下共产党的,所以当双十协定要实施的时候国民党不断向共产党施加压力,并且派遣大军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东北扩张。
  
  
  
  
  
  中共当时要跟蒋介石争夺内地是不容易的,但当时东北是一块空白,国共双方在那儿都没有基础,于是共产党就占着地利之先,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这一下蒋介石非常着急,因为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蒋介石必然要占这块地方,所以蒋介石派了缅甸远征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开赴东北。解放军十万大军闯东北,林彪指挥的部队可以说是五湖四海,哪个根据地的人都有,毛泽东指示林彪在四平跟蒋介石打一仗,要是把国民党打赢了你就得承认我在东北的合法性,要是打输了再说。国民党对四平这一战也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间真刀真枪的第一战。我们的东北民主联军当时是各地的部队集合起来的,林彪当时到了那儿以后这个也不认识那个也不熟悉,可以说是仓促打了这一场正规战。国民党进东北的口号是"接收东北主权",所以这些军队进去以后士气也是相当高,四平这一战林彪因为武器不行、兵源不行、指挥也不协调,守了一个月最后败了,这是林彪当时最难受的一段时间,兵败如山倒,退过松花江,就剩下哈尔滨、北满那一块地方。林彪部下的很多战士都骂他是逃跑将军。蒋介石四平这一仗打赢之后,就下定决心非要消灭共产党不可了。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10:06 
回复 
  
  
  毛泽东跟国民党打还是不打,胡乔木说毛泽东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打。但是打的赢打不赢,当时共产党的将领中几乎没有几个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打赢国民党。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封长篇报告,说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受了很大的伤害,不能马上支援我们,国民党现在得到美国的支持又是那么强大,我们现在经过四平这一仗,要认识到以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所以我们现在要忍让、积蓄力量等待国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起来反攻。这份报告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中共党内高级将领的普遍思想。
  
  
  
  
  毛泽东写了一个答复,他说报告说的都是真实情况,但是有一个缺点是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毛泽东这个指示发表在毛泽东的军事文集和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上。我当时看了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结论,蒋介石比共产党还困难,谁相信呢?结果事实证明蒋介石就是比毛泽东困难,毛泽东当时就是要占地盘、扩大根据地、扩大军队,但是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的领袖有好多事情要做。
  
  
  
  
  第一是恢复沦陷区,伪军日本占了那么大的地区他要接收,要把一个一个城市的政权恢复起来,还要养活沦陷区的老百姓,还要处理伪军和日本的战犯,还要把日本的几百万军人和家属遣返回日本,国民政府要干的事情多了。所以毛泽东这个论断就是说不要光看到我们自己有困难,你要看到蒋介石比我们更困难,这就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远见。
  
  
  
  
  解放战争在1946年7月正式揭开战幕,三年打下来,居然是国民党一败涂地。这个过程相当的复杂,但是我们说在战争表象的背后必定有一些条件,共产党能够做到的但是国民党做不到。这些条件是怎么转化的,为什么越来越有利于共产党,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呢?我看了解放军的战史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我觉得过去的结论都过于标语口号化,像国民党代表反动,我们代表正义;我们得人心,国民党不得人心;我们解放区是阳光灿烂,国民党是一片黑暗。我觉得这里面确实需要好好地研究。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11:53 
回复 
  
  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共产党之所以胜利,第一条就是共产党解放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的前进和大踏步的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国民党处处受到牵制,有优势,但是无法集中兵力。为什么这么说?
  
  
  
  
  当年的共产党还不是国际公认的合法政府,说白了这徒弟本来就不是他的。而国民党政府每收复一个地方就有守土之责,比如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下一个连,国民党越前进、占的地方越多,八百万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队都分散开了,越前进则可以集中的兵力、可以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就越少。共产党则不同,毛泽东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所以丢多少地方他不在乎,本来这些地方也不是他的。像解放战争刚开始的头两个月,共产党丢了106个城市,像样的城市都丢光了,像延安、临沂、张家口、四平等等,大踏步地后退,但是共产党丢了那么多地方兵力损失了多少呢?没损失多少。
  
  
  
  
  他走了以后,老百姓可以就地掩蔽,该怎么样怎么样,反正国民党来了以后,他是政府,他也不能大屠杀,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兵力调来调去,在不利的时候就大踏步地后退,甚至后退到什么程度呢?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四平之战之后,杜聿明大举进攻,林彪带着军队全线退过松花江,国民党的军队到了松花江边上突然停止前进了,当时林彪做了最坏的打算,哈尔滨准备放弃了,他带着主力部队到北满的树林里打游击。
  
  
  
  
  但是杜聿明到了松花江边上就不打了,蒋介石也很着急,为什么不打?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有一个军过了松花江,那么大的地盘怎么打?所以他被迫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而南满当时是肖华指挥的部队,国民党进攻的是刘玉章的52军,共产党的军队节节后退,一直退到安东,国民党军队眼睁睁地看着共产党的部队从鸭绿江大桥上跑到北朝鲜去了。国民党军队过不去啊,他是政府军,要出国打仗起码得有个外交手续吧?这个外交的斡旋可不是三两天的事情。
  
  
  
  
  大家看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最后南满就剩临江县一个据点了,南满部队后方伤病员全都在北朝鲜,当时鸭绿江上结了冰,所以共产党的军队在北朝鲜境内往来自如,养好了伤、准备好武器再打过来。看着共产党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共产党这个办法国民党学的来吗?所以共产党在战争初期表现的相当的灵活,就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能往哪儿跑就往哪儿跑,但是国民党的行动就受到种种牵制。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15:20 
回复 
  
  
  过了一年,共产党能够反攻了,蒋介石集中起兵力来跟共产党决战还是不行,共产党想打哪儿打哪儿,蒋介石又处于被动状态,因为他的部队在全国散开了,哪个城市都要守,共产党就抓住蒋介石全盘散开的机会集中兵力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打。比如1948年3月粟裕打开封,本来粟裕是想在陇海线跟国民党进行决战,但是一看国民党摆开大军不好打,怎么办?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省会,只有一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保卫,粟裕避实就虚打开封,一个师怎么能挡得住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相当于"军"),一下就打下来了。
  
  
  
  
  当时正好南京在开国民大会选总统,一听说开封被打下来了,河南的代表们连夜跑到总统府,有的下跪有的痛哭,非让蒋介石把开封收回来不可,蒋介石没办法,下令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5军把开封收回来。邱清泉本来在商丘摆好阵势等着粟裕,明明知道开封是一个空城,毫无价值,但是他也得执行命令把开封收了回来。然后国民党登报纸"国军收复开封",其实粟裕绕到邱清泉的背后,又把区寿年兵团一口吃掉。与此同时陈赓打洛阳,洛阳守军也是一个师,而且这个师是学生兵,更守不住陈赓,陈赓把洛阳打开了,国民党赶紧叫18军从驻马店向洛阳增援,结果胡琏到了洛水边上,眼看着洛水涨水过不去,等胡琏过了洛水共产党又走了。
  
  
  
  
  国民党总是集中不起兵力、总是被动分散。1948年以后蒋介石终于醒过来了,组成重兵集团准备跟共产党进行决战,但是为时已晚,因为当时共产党的优势已经形成了。毛泽东在十大军事原则里把集中优势兵力列在第一条,蒋介石懂不懂集中优势兵力?当然懂,但是他作为一个国民政府受到太多条件的制约,他是心有余力不足。
  
  
  
  共产党打天下的第二个绝招就是善于化敌为我,说白了就是改造俘虏兵,这是陈毅先发明的。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说是歼灭3.2万人,实际上打死的不到一万,俘虏74师8000多人,当时把74师的俘虏集合起来分俘虏,结果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都来抢74师的俘虏,因为74师士兵素质特别好,是模范师,受过非常正规的训练,每个士兵起码都有高小文化水平,解放军里的连长都不一定有高小的文化水平。
  
  
  
  
  74师8000多俘虏被分到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里,陈毅说这些俘虏兵太管用了。1947年底陈毅从山东解放区到陕北见毛泽东,沿途路过晋绥军区,当时晋绥区的同志说华东野战军打仗打的好,请陈毅做报告,陈毅总结了一条经验,我们华东野战军为什么迅速壮大?就是会用俘虏兵。俘虏兵是好东西,战术素养非常好。我们要是招翻身农民当兵,得训练他打枪、扔手榴弹,然后才能打仗,俘虏兵来了就能用,而且在战争里表现相当不错。有一次打敌人一个据点,连长冲着机枪手说"打打打",机枪手是一个俘虏兵,说"你让我往哪儿打"? 连长说不知道。俘虏兵说怎么怎么打,连长说好,就这么打。陈毅讲,"你看,俘虏兵就是比我们的连长水平还高"。
  
  
  
  解放军过去缴获国民党的炮,当时主要是山炮,打仗时把山炮和步兵一块儿推到阵前,推到离前沿还有二百米、一百米的地方,人从炮筒里往前看目标,叫"直瞄"。被俘虏的国民党炮兵看着解放军的炮兵笑,说你们这是拿大炮拼刺刀。他们把炮拉到3000米外,算好射程,没有射不准的。这样的经验一推开,中央就下文件,以后各个部队凡是抓到国民党俘虏,除了重伤还有患传染病的,其他的一个不许放,统统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用现在的话讲,这叫重视人才啊!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16:43 
回复 
  
  
  我们可以算笔账,国民党、共产党一边5个人,把国民党军打了一个,就是5:4,可是如果把国民党的俘虏抓过来自己用了,就变成6:4。共产党这么多兵是从哪儿来的?大部分都是俘虏兵。国民党的俘虏兵凭什么就转过头为共产党卖命?共产党确实有本事。俘虏兵被俘虏之后先开会诉苦,进行阶级教育,国民党兵大多数也是穷人,于是老战士先上来诉苦,地主怎么压迫我,我们打天下为穷人翻身谋解放,启发俘虏兵的阶级觉悟;然后把俘虏兵下放到各个班,但是有一条,肯定这个班里老战士占多数,俘虏兵新战士占少数,班里不能歧视虐待俘虏兵,俘虏兵被叫做"解放战士"。
  
  
  
  
  行军的时候班长替他们扛枪,宿营的时候班长给烧洗脚水,从人的情感这方面来说特别容易感动俘虏兵。国民党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共产党的官不像官,班长、连长都来关怀战士,从感情上来说俘虏兵也容易被改造过来。
  
  
  
  
  在立功方面,俘虏兵和解放军的老战士一视同仁,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俘虏兵的积极性,打好了一样立功。当时刘伯承培养了一个战士王克勤,原来是国民党的一个机枪手,俘虏过来以后补充到部队里,很快立功升了班长,他特别会带兵,他带的兵不但会打仗,而且在作战中伤亡很少,刘伯承看中了这个人,表彰为二野的战斗英雄,后来王克勤在战争中牺牲了,刘伯承还特别的悲痛,王克勤就是国民党俘虏兵里一个优秀的代表。
  
  
  
  
  到了1948年初,共产党熔化改造俘虏兵到什么程度?华野当时总结了经验,叫"即俘、即补、即战",也就是上午俘虏,中午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下午就参加作战。这个场景相信大家在《亮剑》里看到过,就是李云龙找赵刚借俘虏兵的那场戏。按照这样来看的话,国民党怎么也比不过共产党啊,国民党抓来壮丁以后整训,然后整编,然后上战场作战,这个周期最少大半年,刚打一仗就给共产党送了礼。这个仗国民党越打越赔,还不如不打。
  
  
  
  
  74师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华东野战军歼灭,蒋介石非常伤心,保留74师的番号,在江南重新组建,最后组建成74军, 1948年10月74军拉上淮海战场,到1949年1月陈官庄之战74军再次被共产党消灭了。蒋介石辛辛苦苦训了一年的兵,好不容易上战场了,几天就报销了。共产党用这种方式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兵源,在一年多之内就跟国民党的兵力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所以毛泽东说我军人力、物资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就是靠俘虏国民党的俘虏兵、缴获国民党的枪炮来壮大解放军。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17:48 
回复 
  
  
  当时战争打的相当残酷,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粟裕的主力跟黄百韬兵团在碾庄打,这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了将近有一个月,结果华野歼灭了黄百韬兵团7万多人,但是也付出了伤亡5万多人的代价。当时华野有一个连报了220人伤亡,一个连满编才120人,由于不断冲锋不断补充兵源,所以伤亡竟超过了满编的人数。
  
  
  
  
  粟裕在1949年3月给中共中央写淮海战役的总结,说1948年10月济南战役的俘虏兵到1949年1月打陈官庄时有的已经提升为副排长了。共产党这么大的伤亡,都是靠俘虏兵一拨一拨更换,国民党是打一个少一个,有出没进。这样的话,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兵力对比变化能不快吗?
  
  
  
  
  大家可能要提问题了,共产党能改造俘虏,国民党怎么不行呢?孟良崮战役之后蒋介石召开高级将领的军事研讨会,他沉痛检讨74师失败的原因,说74师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失误就是用了共产党的俘虏兵。涟水战役中,74师把涟水打下来,当时守涟水的是华野六纵。六纵被张灵甫俘虏了300多人,张灵甫让共军的俘虏兵当辎重队,拉大炮、拉粮食,蒋介石说绝对不可以这么做,绝对不可以信任共军的俘虏兵,张灵甫说不要紧,不是让他们当战斗部队,他不当回事。
  
  
  
  
  孟良崮战役之前,国民党军10个师一线推开向北走,张灵甫自己带的一个师突出了两天的路程,他把主力部队驻在孟良崮,重炮部队安排在山下的垛庄,陈毅、粟裕抓住张灵甫突前两天的战机,一下用六个纵队15万人包围了张灵甫的3万人,扑垛庄的正好是王必成的六纵,俘虏兵一看自己的部队来了,立刻哗变了,张灵甫的炮兵阵地乱套了,华野很轻易地把张灵甫的重炮阵地占领了,掉转炮口向孟良崮山上轰。这时候张灵甫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孟良崮是一座秃山,寸草不生,炮弹落地溅起的石头就能杀伤一片人。
  
  
  
  
  张灵甫最后坚持了三天,74师全军覆没了。陈毅、粟裕看到周边的国民党军围上来了,来不及打扫战场,连夜撤退。孟良崮地区的老乡说,战役打完之后三个月当地的老百姓不敢上山,漫山遍野都是尸首。蒋介石拿这个教训警告国民党,因此国民党用不了共产党的办法。而共产党改造俘虏的经验每个野战军都有,抓住俘虏兵怎么办,抓住国民党军官怎么办,办法都是一套一套的。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19:38 
回复 
  
  
  
  化敌为我是共产党的一个绝招,共产党能做到什么程度呢?当年四野的后勤是最棒的,很多当时别的部队都羡慕四野怎么有那么雄厚的后勤,有军医院,又有军工厂,还有军事院校。四野的老同志说,四野里面的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日本人,其他部队的同志听了大吃一惊。抗战结束时四野十万大军闯关东,没有带后方,没有带医院,而且八路军那时候也没有医疗设备。四平战役之后大量的军队撤到北满,撤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那么多的伤员没人治怎么办?四野政治部下了一个九九紧急指示,就地征招医务人员组建军医院。
  
  
  
  
  伪满时期东北医院中主要的医生、护士都是日本人。当时四野后勤部长指示干部去接收日本人的医院,把日本人的医生、护士强行征入解放军。当时找到哈尔滨最大一个医院,要名单,从名单里看哪个人是医生,哪个人是护士,然后到遣返日本人的难民营里抓,从火车上向下拖。当时一共征了8000多医生、护士,这些医生、护士一开始是被逼来给解放军治病的,解放军一看怎么给我治病的都是日本人呢?最初在军医院里没有一个日本医生护士没有挨过伤兵打的,这些人忍气吞声。
  
  
  
  
  黄克诚一看不行,咱们得讲政策,这些医生护士只要肯为我们工作,不管他们思想是否进步都应该给予优待。共产党的干部吃高粱米,给日本的医生吃大米,共产党的干部没有津贴,但是日本的医生护士按原来的待遇发工资,这样把日本的医生护士都争取过来了,后来这些日本医生护士跟着各个野战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
  
  
  
  
  除了医生护士之外,还有军工。东北野战军迅速发展成为百万大军,而且华东野战军也需要炮弹,怎么办呢?于是在东北办兵工厂。当时解放军最大的军工基地在大连,大连当时是苏军占领的,国民党去不了,所以解放军在那儿秘密发展军工厂。我们都读过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说在东北建立军工厂就是在大连的甘井子,当年在那儿建立了一个炮弹厂。
  
  
  
  
  吴运铎说他和吴屏周厂长实验炮弹,有一发没爆炸,他们俩跑过去看,往那儿一蹲炮弹爆炸了,吴屏周当场被炸死,吴运铎受重伤。后来我看了当地军工厂的厂史,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太差,这是一场严重的安全事故。因为当时我们这些土八路没有正规的金属加工技术,做的炮弹撞针有毛刺不光滑,所以拉不着。最后还是得用日本人,当时把在大连的日本军工技师集中起来,有的是制造火药的专家,有的是做炮弹壳的专家,还有冶炼的专家,把30多个日本专家集合起来构成了大连军工厂的技术骨干。
  
  
  
  
  另外,我们国家第一个航校,东北老航校,第一批王牌飞行员,包括后来的空军司令王海上将,都是日本教官教出来的,而且第一批女飞行员也是日本教官教出来的。所以不能不说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厉害,能把日本人都教育成革命战士。
  这一段历史原来都是保密的,日本人大批遣返是在1946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又遣返一批日本人回国,其中大部分是我们共产党用的日本人,掩护身份让他们回国。回国的时候让他们把军装都脱下来,把档案都销毁,每个人得的奖章全部都收回。
  
  
  
  
  到了90年代,这些日本老兵陆续地回老部队探亲,总政治部下命令,重新做模子,给他们这些四野的日本老战士每个人发东北解放纪念章、平津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还要加一枚1955年授衔的时候发给营以上干部的解放奖章,重新发给他们。后来记者采访这些日本老战士,他们都80多岁了,但是说起话还是40年代解放军的语言。对于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化敌为我的能量、作用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20:44 
回复 
  
  
  
  第三条,共产党能够充分动员群众支援战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民战争。一提起这个,大家马上就想到车轮滚滚,当时确实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面。我们正史上都说淮海战役"60万吃掉80万",60万解放军吃掉80万国民党重兵集团,历史上可以这么说,但是账不能这么算。淮海战役是共产党以少胜多吗?根本不是,而是我们以压倒性的人数优势战胜了国民党80万大军。
  
  
  
  
  国民党的将领18军军长杨伯涛在双堆集和黄维一块儿被俘,他被押下战场,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他看到解放军的后方到处都是老百姓,有的给解放军推车,有的给解放军治伤员,有的给解放军做饭,他说我们在战场上哪儿看到过这种场面,国民党的后勤都是自己办的,自己拿卡车拉辎重,哪儿有这么多老百姓来支援战争?淮海战役先后动员的民工220万人次,加上60万共产党的正规军,你说比国民党的80万人数多了多少?
  
  
  
  
  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动员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共产党跟国民党根本区别在于,国民党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松散到什么程度呢?加入国民党很随便,可以集体入党;但是共产党不一样,共产党的组织渗透到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没有一点空白,每一个村子里都有党支部、村委会、民兵武委会、妇女救国会,最后还有儿童团,每一个村子里通过这五个组织把每一个老百姓都完全地控制起来,于是出民工都是组织上派的,而且各有分工。共产党能够充分利用民众力量组织起自己的战争机器。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支援前线的民工都超过了百万。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征兵。我们知道国民党主要是靠抓壮丁。有张照片是一个英国记者拍的,一个老头在国民党新兵里寻找自己的儿子。共产党这边都是骑马戴花、光荣参军,事实是否如此?其实也不尽然,起码我感觉人从本性上来说不愿意打仗的,农民更是如此。你看纪录片《人民的胜利》,说翻了身的东北农民在土改中获得了土地,他们志愿参军保卫胜利果实,骑马戴花参军了。
  
  
  
  
  后来我想还是不对,农民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分了地、分了房子、分了牲口,你叫他再去打仗,可能吗?从他个人来说是不会愿意的。后来看到一个材料,1948年初中共中央给东北局一个指示,要东北局在半年之内组建100个团的二线兵团补充东北野战军,因为林彪跟陈毅的情况不一样。在辽沈战役之前东北没有打过很大的仗,也没有俘虏过很多的国民党兵,所以毛泽东下令让林彪组织100个团的新兵,这100个团从哪儿来?从翻身农民中来。
  
  
  
  
  林彪当时下了一个指示,号召各地干部要当革命的兵贩子。怎么征兵?当时征兵的指标下到各县、各村,这个村里得征十几个兵,村支书、村长就把适龄青年叫到一起教育,这些青年都坐在炕上不说话、不表态,支书派人一个劲儿烧炕,炕上热的坐不住了,终于有一个跳了起来。好,这个算报名了,结果一个一个都跳起来了,就骑马戴花当兵去了。后来我看了张正隆的《雪白血红》,专门有一章"要当革命的兵贩子",说明这不是假的。同样抓壮丁,为什么共产党的兵上战场敢打仗?解放军多打几个胜仗,这些新兵胆子就大了,就变成老兵了,人都是这样磨炼出来的。共产党在动员群众方面确实是有一套。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21:59 
回复 
  
  
  
  共产党动员群众进行人民战争不光是参军,还有更狠的一招。我们都知道1948年上海的日子最不好过,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要粮食没粮食,要煤油没煤油,老百姓在银行前挤兑金圆券。不是蒋介石想让老百姓这样,最根本的问题是物资短缺,没有米、没有布,所以才涨价,所以奸商才囤积居奇。为什么缺?1948年初共产党基本上控制了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国民党仅仅控制着长春、沈阳、北平、济南这样的大城市,这是什么含义?
  
  
  
  
  也就是全国100%的煤炭资源、80%以上的小麦产区、80%以上的棉花产区全被共产党控制了。解放区当时也知道国民党的物价飞涨,法币、金圆券天天贬值,共产党采取最原始的办法--自然经济,不用货币。农民都是以物易物,拿粮食换鸡蛋,拿鸡蛋换煤油,抵制伪币进入解放区。共产党还规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开了几个清单,一个是许出口的清单,一个是不许出口的清单,一个是许进口的清单,一个是不许进口的清单。什么东西许出口?古董、文物可以输向国民党统治区,那年头古董谁要啊?粮食、棉布不许出口。煤油、纸张、药品可以从国民党统治区输往解放区,因为解放区不生产这些东西。
  
  
  
  
  而不许进口的东西就多了,奢侈品解放区都不要。这样一下就把国统区捏死了,这才是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国民党大城市没有物资来源了还不涨价,还不恐慌?上海最后狼狈到家了,1949年1月蒋介石一下野,上海人就公推杜月笙给毛泽东写封信,请求用上海的工业品换开滦的煤炭,毛泽东照准,要维持上海,不能让上海崩溃。在蒋介石下野的几个月,上海和唐山的开滦对开轮船,把煤炭拉到上海维持上海人的生计。解放区控制了物资,而且共产党能够控制得如此严密。你叫国民党还能不垮吗?根本都没有经济基础了。
  
  
  
  
  共产党占了上海,上海商人又来劲了,不是物资短缺吗,我再涨价。结果陈云到了上海以后打经济上的淮海战役,知道上海的商人喜欢投机,陈云从东北、华北调运大量的粮食、布匹源源不断地往上海运,上海的商人一看大批的物资从公家运过来,敞开肚皮吃,没想到共产党用的是举国体制,用共产党那么大的解放区运那么多的物资进来供应上海,撑死这些商人。
  
  
  
  
  商人的资金都是有限的,把资金用完了,囤在仓库里等着涨价,但是共产党的布匹、粮食还是源源不断运进来,价格天天跌,跌到商人受不了的时候只好降价。共产党进上海之后给商人们一个下马威,叫他们知道了共产党的厉害。这不是政策问题,关键还是在于经济基础。共产党能够控制这些经济基础才能够打天下。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23:06 
回复 
  
  
  最后一条,共产党的情报、渗透、策反无孔不入。在战争年代,情报太重要了,谁有情报来源谁就能打胜仗,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国民党输就输在组织太松散,既没有政审也没有档案,无论是什么政府机关、机要部门用人,只要朋友一介绍,那就进来吧。
  
  
  
  
  所以在抗战期间,共产党就利用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机会往国民党里派了大量的地下党、情报人员,那会儿任务是长期潜伏,不到关键时刻不醒。毛泽东转战陕北,当时中央可以走,但是毛不走,毛主席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说胡宗南也要听毛主席的指挥。后来有人写回忆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毛泽东在陕北坚持了一年多,其实毛是一个很谨慎的人。
  
  
  
  
  我参观毛的住处,最深的体会就是毛绝对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以前我到甘肃哈达铺参观,毛泽东住的房子有一条小路直通后山,有情况随时可以掩蔽。西柏坡毛主席住的房子离防空洞最近,只要飞机一来一下就能进防空洞。毛泽东为什么敢于在陕北呆着不走?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共产党有一个地下人员熊向晖,是安插在胡宗南身边的共产党情报人员。胡宗南身边的机要秘书是共产党,那还能有什么秘密?熊向晖在胡宗南进攻陕北之前就把作战计划通过情报网传到中共中央,所以中共中央对情况了如指掌,毛泽东就决定不走,转战陕北。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路线反其道而行之。胡宗南认为毛一定要过黄河,但是毛泽东却往西走,往安塞那边走,跟胡宗南兜圈子,为什么?这也是毛泽东算计好的。
  
  
  
  
  当时有这么几个条件,一个是黄土高原,那个地方最大的特点就是缺水,由于大部队一定要找有水的地方宿营,所以胡宗南的部队一出动,今天走几十里地在哪儿宿营是可以算的出来的,也就是必须要找一个有水的村子宿营。毛泽东的小部队昼伏夜行,就可以避开国民党的飞机侦查,而且电台保持静默,就可以避开国民党的技侦侦查。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是,陕北老乡不会出叛徒,新区的老百姓闹不好就可能出叛徒,这是非常重要的。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是经过充分的酝酿考虑才决定在陕北不走。
  
  
  

作者:干面2 回复日期:2011-05-01 03:25:21 
回复 
  
  
  先说了共产党的情报工作,下面说说策反。越在关键时刻,共产党在国民党安插的钉子越是发生作用。当时共产党的情报策反系统有完整的组织,为首的是社会调查部,负责的是康生和李克农,下面分到各个野战军的政治部里有敌军工作部,是专门打入国民党的内线;还有城市工作部,专门在城里弄情报的;还有联络部,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送情报的。
  
  
  
  
  这三个组织非常严密。解放军最近编了两套大书《中国人民解放军联络工作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敌军工作史》。1946年3月莱芜战役,当时济南的王耀武让李仙洲指挥三个军与张灵甫南线配合要把陈毅、粟裕包围在沂蒙山区,结果陈毅、粟裕决定先打莱芜。国民党46军军长韩练成跟共产党有关系,他问打起仗来怎么办?我们的联络员就说打起来你就临阵逃脱。韩练成这一跑不要紧,他的一个军就乱套了,李仙洲的三个军一下就都乱套了。陈毅他们的主力部队仅用一天时间就把国民党三个军五万多人全解决了。
  
  
  
  
  王耀武听说莱芜战役的消息以后大骂,我日!五万多人一天就完了,我就是放五万头猪也够共军抓一个礼拜的。到关键时刻给你搅乱了,尤其是在战场上,一点办法也没有。过了几年轮到王耀武本人,济南战役打王耀武,我军策反吴化文,吴化文不是王耀武的嫡系,王耀武让他守西线。王耀武在城里,让吴化文在城外,吴化文说这不是拿我当挡箭牌嘛。共产党策反吴化文的老婆,济南战役一打响,他在外围起义了,王耀武外线一下就是一个大缺口,还没有来得及补这个缺口,解放军就开始攻城了,很快就拿下了济南。
  
  
  
  
  还有淮海战役开始的时候,把守运河大路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长官何基沣、张克侠是地下党,抗战时期就入党了,就是共产党埋在国民党里的钉子,到这个时候他们俩起义了,一下把运河大路让开了。粟裕后来给中央写报告,说战机就是四小时。如果何基沣、张克侠不起义,我们在运河耽误四小时,就没有包围黄百韬的战机了。
  
  
  
  
  甚至在最高层,南京的国防部都有共产党的内线。共产党的情报厉害到什么程度?蒋介石还没撤退到台湾,我们的情报人员就已经到台湾了。当时最大的内线是国民党国防部办公厅的长官吴石。当时蒋介石到了台湾,国民党可以说是风雨飘摇,我们大量的情报人员已经渗透到台湾了。我看到的攻台准备的资料,一份是国民党军队驻防台湾一览表,还有一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台湾住址一览表,当年国民党已经准备再次逃跑了,而且这些情报人员有的都半公开了,做高官的工作,策动起义,结果朝鲜战争爆发,我们攻台的计划搁浅了。蒋介石反过手来抓共产党,当时中共台湾党的负责人蔡孝乾叛变了,供出200多人,吴石这些人都牺牲了。
  
  
  
  
  我们的技侦、破译密码也非常厉害。早在红军时期共产党就有本事破译国民党的密码。后来毛泽东对军委二局的同志非常感激,在西柏坡的时候与他们合影,照片让中军委二局的同志站在中间,表示毛泽东对他们的尊重。当时这些破译密码的专家勤奋到什么程度?国民党的密码技术上非常复杂,但是有一个规律,即按照汉字的古韵排列,天天变化,为了掌握古韵,总参二局有一个干部能把整本的《康熙字典》背下来;还有一个干部为了研究蒋介石国民党军电报,都是文言文的,他专门研究明清的尺牍。谁说共产党里没有人才?
  
  
  
  
  战争是多方面的较量,但是总的结局是有它的必然性。同族之间为了权力动则几百万上千万的自相残杀,流的可都是中华民族的血啊!真的希望以后永远不要看到这可怕的一幕了。。。。。。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5-02 18:52:46 
回复 
  
  
  
  
  
  
  接上回
  
  
  
  
  
  
  
  
  
  
  内乱虽平外患才起
  尽管内环平息,但东北军主力的大举入关,让东北三省的中日军事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后人分析,在13万东北军精锐之师进关后,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为:日本人当时在东北有陆军14760人,铁道守备队5400人,宪兵分遣队2561人,飞机52架、人员1110人,铁道界内警察1483人,连同领事馆所属警察共3051人。全部军事人员共26882人。
   而东北军留在关外的包括非战斗人员只剩下19万人,其中辽宁省驻军6万人,吉林省驻军8万人,黑龙江省驻军5万人。最要命的是,剩下的这些部队都是未经过张学良整编的,是控制在张作霖拜把子兄弟手中的一些乌合之众,战斗力低下。而沈阳此时只驻扎有东北军15000人。在沈阳局部区域,中日双方兵力对比已经是1:1。
   “石友三之乱”被平息了,而此时的东北主帅不在,主力不在,后方空虚,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的算计全部得手,日本军队这个战争机器已经开始静静的开动、旋转起来了。
  
  
  
  国民党惨烈内讧
  面对日本军方偷袭、事变、施压、谍战、拉拢溥仪等等一连串的攻势,中方的应对措施就是--------压根顾不上应对。
  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国民党正面临建党以来最大的一场内讧。
  1931年2月28日,在与蒋介石发生了激烈争吵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被扣压。还记得胡汉民吗?胡汉民就是咱前文提到过的、有资格继承孙中山职位的党内三巨头之一。,大吵过后,胡被迫辞去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院长等要职,并遭蒋介石软禁。
  胡与蒋交恶早在1930年11月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蒋欲通过《训政时期约法》,设置总统,置五院院长于总统之下,遭胡坚决反对。会后,两人围绕制定约法问题继续争吵并展开争夺国民会议代表席位的斗争。在斗争中,胡资格老、政治活动能力强,所以势力凌驾于蒋之上,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白热化,老蒋干脆耍横的了,直接武力扣押胡。
  但胡汉民岂是那样容易扣押的?那胡汉民可是国民党的元老人物,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一生,你蒋介石都是他的后生晚辈,真正的门生故旧满天下啊,胡汉民好关,但胡汉民的党羽、追随者、同盟者,你老蒋是关不了。
  老蒋扣押胡汉民之举,很快就在国内外激起了滔天巨浪。
  3月8日,上海各省公团驻沪联合办事处通电指出:“专制民主,誓不两立”,要求南京各院长、部长“去职远引”,“勿为一姓之走狗”。
  3月14日,国民党另一巨头汪精卫发表宣言,指责蒋介石“一面摆酒请客,一面拔枪捉人,以国民政府主席,而出于强盗绑架之行径”。其后,连续发表文电,以“颠覆个人独裁,树立民主政治”及“恢复民主集权制”相号召,呼吁各反蒋派系联合起来。
  此时的汪精卫那还是革命的功臣、推翻满清的翩翩志士、是中山门徒、是党内偶像,汪精卫振臂一呼,那应者云集啊。
  3月底,中国国民党党权运动总同盟发表《讨蒋宣言》,要求开除蒋介石党籍,撤销其本兼各职。
  同时,胡派人马开始纷纷奔走联络,软禁事件发生后,胡派干将古应芬最早致电蒋介石表示不满,旋即在广东联络陈济棠等人组织“策划机关”,研究救胡及组织“西南政府”方案。
  4月30日,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等四人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身份联名通电,弹劾蒋介石有“违法叛党”等六大罪状。
  5月3日,陈济棠以第八路总指挥的名义,率领所部陆海空各军将领联名通电,要求蒋介石“引退”。
  5月5日,孙中山之子孙科致电蒋介石称:“历代各国元首罪己,事本平常”,要蒋“自讼自劾”。
  5月11日,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率张发奎等全体将领通电,声援陈济棠等,声称“本军业经下令动员”,愿与各方袍泽“趁时奋起、会师长江、底定金陵”。
  5月21日,孙科秘密偕唐绍仪、许崇智、陈友仁离沪赴港,和汪精卫、白崇禧等会面,讨论两广合作讨蒋问题。此后,孙科成为西南反蒋阵线中最激烈的人物,公开对外宣称:“蒋不是寻常老鼠,是一个疫鼠,传染甚速,倘我们不忍些痛,急扑杀之,则全国皆亡不可!”
  5月27日,汪精卫、孙科、邹鲁等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成立“国民政府”,另立中央,公然和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一时间,国民党内外的反蒋势力全都汇集在了一起,声势浩大,蒋介石正面临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反蒋浪潮。
  
  
  
  挖广东墙角
  连石友三那样的混混军阀,日本人都是撩拨一下,这样的国民党大内讧、新鲜出炉的蒋、汪、胡大战,日本人哪能错过啊。无处不在的日本人啊,通过其介入,让反蒋势力抬头,闹得你自己内乱重重,哪有功夫应付外敌啊。
  6月下旬,汪精卫、孙科及外交部长陈友仁等人,通过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须磨弥吉郎,向日方提出了援助其反蒋运动及赴日的请求。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外相于7月2日回电称:现在与广东政府商讨将来问题,不合时宜;虽然广东政府未经日方承认,但对其强烈要求派代表赴日,也无异议。
  经过一番磋商之后,7月26日,陈友仁等人化名成日本人,秘密前往日本。至8月13日离日之前,陈友仁在东京,访问过陆军省、参谋本部及政友会总裁犬养毅、黑龙会首领头山满等人,并与币原外相进行过多次会谈。其间,双方并未涉及到承认广东政府、聘请军事顾问等具体问题,对于武器援助问题,也只是淡淡涉及。
  陈友仁此次秘密渡日的主要结果,是与币原外相进行的五次会谈。但现存日本外务省文书中,只有7月28日、31日、8月3日的三次会谈记录,主要是前两次。在此会谈中,币原代表日方提出的要领主要有:在广东政府成为中国被认可的政府之后,可以与日本缔结协定或条约,并以此结成同盟;该条约除一般性条款之外,还必须规定不侵略条款以及日中两国正纠缠或尚未解决的所有问题与事项,其中须特别规定解决满洲问题,包括赋予日本在满洲的诸多权益,确立日本国民(不论内地人或朝鲜人)在满洲的安定居住及和平从事商、工、农等职业的状态;上述条约须经中国国民的承认。陈友仁表示,可以通过国民党等机关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全国大会批准此种条约。
  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南,日本方面几乎同时动手,造摩擦、策反叛、挖墙脚、弄分歧,把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弄得焦头烂额。
  9月初,广州政府派兵北上伐蒋,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迫在眉睫。
  这样的局势下,内斗的如此之凶,你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顾不上抵御外辱了吧?
   看看日方在“九一八事变”前的举措,知己知彼、举措得当,分化、瓦解对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大量的挑衅,麻痹对手、积累事变空气,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渔翁得利,各种手法无所不用其极,中方那点分裂、分歧全被人利用、激化、放大了。
  
  
  
  
  
  
  
  
  
  
  
  
  
  现代中国人都听过红岩、渣滓洞的故事,都对蒋介石那无孔不入的特工组织影响深刻,但翻检这段历史,看着在“九一八”的前夜,日本人在土肥原贤二的指引下,已经做了那样多不利于中国的谍战事宜,而我们国家的情报系统呢?国民政府的中统、军统呢?那样多的特工、间谍去了哪里?怎么会被日本间谍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怎会毫无防范?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重新翻检历史,可寻找到的答案,虽在意料之中,但还是让人一如既往的悲叹。
  就在日本间谍在中国土地上纵横捭阖、考察地理、窃知秘密、策动叛乱之时,中国的谍战系统还都秉承着“内战优先”的思路,虽然已经是谍战高手辈出、战斗凶险残酷,但都是枪口对内。是啊,一个组织、一个团伙的正面力量都在内斗,那谍战力量、这些地下角力,又能施展到别的方向上吗?不过可以赞叹的是,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化,在报国从军之外,一些热血青年、一些仁人志士又寻找到了一个更为残酷、危险、晦涩、甚至阴暗的秘密途径,那就是对日谍战。
  
  军统、中统、中共中央特科、甚至一些江湖黑社会,在同是中国人的期许下,混杂着内斗、内战的恩怨情仇,汇集在一起,在日军占领区、在我们的国土上,出生入死。可以说正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让中国谍战史迸发了最为焕丽多彩的十五年。
  那样多的热血,汇聚到有些阴冷的斗争方式中,结出怎样的果?如罂粟,美丽芬芳却恐怖异常。对他们的世界,曾有过精彩的综述:秘密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它对那些为自己的真实身份感到疑惑的男女们具有诱惑力,他们只有在秘密的遮盖下才感到安全……这将他们与一个由理性因果关系组成的实际的世界隔离开来,同时也许会使他们以为由于自己了解了他人不知的事情,就有能耐不受常人所受的限制而为所欲为。
  他们这样的好,他们这样的狠,他们做了这样多,可最后他们的结局多是凄惨,世事沧桑,揭开谍战的一角,满目悲风。
  
  
  
  
  
  
  继续待续
  
  感谢四方众乡亲
  本贴一个月来就能突破50万大关,实在是多谢各位的支持
  本楼主一定认真盖楼
  不辜负大家期望
  
  
  另外,本贴欢迎批评
  但谢绝无聊谩骂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5-08 23:46:07 
回复 
  没想到大家吵得这样如火如荼
  
  我先把上次的再贴下,大家看新帖的时候复习下哈,哈哈
  隔了这样远,都忘了吧
  怪我更新的慢
  
  
  接上回
    
    
    
    
    
    
    
    
    
    
    内乱虽平外患才起
    尽管内环平息,但东北军主力的大举入关,让东北三省的中日军事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后人分析,在13万东北军精锐之师进关后,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为:日本人当时在东北有陆军14760人,铁道守备队5400人,宪兵分遣队2561人,飞机52架、人员1110人,铁道界内警察1483人,连同领事馆所属警察共3051人。全部军事人员共26882人。
     而东北军留在关外的包括非战斗人员只剩下19万人,其中辽宁省驻军6万人,吉林省驻军8万人,黑龙江省驻军5万人。最要命的是,剩下的这些部队都是未经过张学良整编的,是控制在张作霖拜把子兄弟手中的一些乌合之众,战斗力低下。而沈阳此时只驻扎有东北军15000人。在沈阳局部区域,中日双方兵力对比已经是1:1。
     “石友三之乱”被平息了,而此时的东北主帅不在,主力不在,后方空虚,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的算计全部得手,日本军队这个战争机器已经开始静静的开动、旋转起来了。
    
    
    
    国民党惨烈内讧
    面对日本军方偷袭、事变、施压、谍战、拉拢溥仪等等一连串的攻势,中方的应对措施就是--------压根顾不上应对。
    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国民党正面临建党以来最大的一场内讧。
    1931年2月28日,在与蒋介石发生了激烈争吵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被扣压。还记得胡汉民吗?胡汉民就是咱前文提到过的、有资格继承孙中山职位的党内三巨头之一。,大吵过后,胡被迫辞去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院长等要职,并遭蒋介石软禁。
    胡与蒋交恶早在1930年11月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蒋欲通过《训政时期约法》,设置总统,置五院院长于总统之下,遭胡坚决反对。会后,两人围绕制定约法问题继续争吵并展开争夺国民会议代表席位的斗争。在斗争中,胡资格老、政治活动能力强,所以势力凌驾于蒋之上,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白热化,老蒋干脆耍横的了,直接武力扣押胡。
    但胡汉民岂是那样容易扣押的?那胡汉民可是国民党的元老人物,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一生,你蒋介石都是他的后生晚辈,真正的门生故旧满天下啊,胡汉民好关,但胡汉民的党羽、追随者、同盟者,你老蒋是关不了。
    老蒋扣押胡汉民之举,很快就在国内外激起了滔天巨浪。
    3月8日,上海各省公团驻沪联合办事处通电指出:“专制民主,誓不两立”,要求南京各院长、部长“去职远引”,“勿为一姓之走狗”。
    3月14日,国民党另一巨头汪精卫发表宣言,指责蒋介石“一面摆酒请客,一面拔枪捉人,以国民政府主席,而出于强盗绑架之行径”。其后,连续发表文电,以“颠覆个人独裁,树立民主政治”及“恢复民主集权制”相号召,呼吁各反蒋派系联合起来。
    此时的汪精卫那还是革命的功臣、推翻满清的翩翩志士、是中山门徒、是党内偶像,汪精卫振臂一呼,那应者云集啊。
    3月底,中国国民党党权运动总同盟发表《讨蒋宣言》,要求开除蒋介石党籍,撤销其本兼各职。
    同时,胡派人马开始纷纷奔走联络,软禁事件发生后,胡派干将古应芬最早致电蒋介石表示不满,旋即在广东联络陈济棠等人组织“策划机关”,研究救胡及组织“西南政府”方案。
    4月30日,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等四人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身份联名通电,弹劾蒋介石有“违法叛党”等六大罪状。
    5月3日,陈济棠以第八路总指挥的名义,率领所部陆海空各军将领联名通电,要求蒋介石“引退”。
    5月5日,孙中山之子孙科致电蒋介石称:“历代各国元首罪己,事本平常”,要蒋“自讼自劾”。
    5月11日,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率张发奎等全体将领通电,声援陈济棠等,声称“本军业经下令动员”,愿与各方袍泽“趁时奋起、会师长江、底定金陵”。
    5月21日,孙科秘密偕唐绍仪、许崇智、陈友仁离沪赴港,和汪精卫、白崇禧等会面,讨论两广合作讨蒋问题。此后,孙科成为西南反蒋阵线中最激烈的人物,公开对外宣称:“蒋不是寻常老鼠,是一个疫鼠,传染甚速,倘我们不忍些痛,急扑杀之,则全国皆亡不可!”
    5月27日,汪精卫、孙科、邹鲁等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成立“国民政府”,另立中央,公然和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一时间,国民党内外的反蒋势力全都汇集在了一起,声势浩大,蒋介石正面临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反蒋浪潮。
    
    
    
    挖广东墙角
    连石友三那样的混混军阀,日本人都是撩拨一下,这样的国民党大内讧、新鲜出炉的蒋、汪、胡大战,日本人哪能错过啊。无处不在的日本人啊,通过其介入,让反蒋势力抬头,闹得你自己内乱重重,哪有功夫应付外敌啊。
    6月下旬,汪精卫、孙科及外交部长陈友仁等人,通过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须磨弥吉郎,向日方提出了援助其反蒋运动及赴日的请求。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外相于7月2日回电称:现在与广东政府商讨将来问题,不合时宜;虽然广东政府未经日方承认,但对其强烈要求派代表赴日,也无异议。
    经过一番磋商之后,7月26日,陈友仁等人化名成日本人,秘密前往日本。至8月13日离日之前,陈友仁在东京,访问过陆军省、参谋本部及政友会总裁犬养毅、黑龙会首领头山满等人,并与币原外相进行过多次会谈。其间,双方并未涉及到承认广东政府、聘请军事顾问等具体问题,对于武器援助问题,也只是淡淡涉及。
    陈友仁此次秘密渡日的主要结果,是与币原外相进行的五次会谈。但现存日本外务省文书中,只有7月28日、31日、8月3日的三次会谈记录,主要是前两次。在此会谈中,币原代表日方提出的要领主要有:在广东政府成为中国被认可的政府之后,可以与日本缔结协定或条约,并以此结成同盟;该条约除一般性条款之外,还必须规定不侵略条款以及日中两国正纠缠或尚未解决的所有问题与事项,其中须特别规定解决满洲问题,包括赋予日本在满洲的诸多权益,确立日本国民(不论内地人或朝鲜人)在满洲的安定居住及和平从事商、工、农等职业的状态;上述条约须经中国国民的承认。陈友仁表示,可以通过国民党等机关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全国大会批准此种条约。
    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南,日本方面几乎同时动手,造摩擦、策反叛、挖墙脚、弄分歧,把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弄得焦头烂额。
    9月初,广州政府派兵北上伐蒋,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迫在眉睫。
    这样的局势下,内斗的如此之凶,你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顾不上抵御外辱了吧?
     看看日方在“九一八事变”前的举措,知己知彼、举措得当,分化、瓦解对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大量的挑衅,麻痹对手、积累事变空气,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渔翁得利,各种手法无所不用其极,中方那点分裂、分歧全被人利用、激化、放大了。
    
    
    
    
    
    
    
    
    
    
    
    
    
    现代中国人都听过红岩、渣滓洞的故事,都对蒋介石那无孔不入的特工组织影响深刻,但翻检这段历史,看着在“九一八”的前夜,日本人在土肥原贤二的指引下,已经做了那样多不利于中国的谍战事宜,而我们国家的情报系统呢?国民政府的中统、军统呢?那样多的特工、间谍去了哪里?怎么会被日本间谍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怎会毫无防范?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重新翻检历史,可寻找到的答案,虽在意料之中,但还是让人一如既往的悲叹。
    就在日本间谍在中国土地上纵横捭阖、考察地理、窃知秘密、策动叛乱之时,中国的谍战系统还都秉承着“内战优先”的思路,虽然已经是谍战高手辈出、战斗凶险残酷,但都是枪口对内。是啊,一个组织、一个团伙的正面力量都在内斗,那谍战力量、这些地下角力,又能施展到别的方向上吗?不过可以赞叹的是,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化,在报国从军之外,一些热血青年、一些仁人志士又寻找到了一个更为残酷、危险、晦涩、甚至阴暗的秘密途径,那就是对日谍战。
    
    军统、中统、中共中央特科、甚至一些江湖黑社会,在同是中国人的期许下,混杂着内斗、内战的恩怨情仇,汇集在一起,在日军占领区、在我们的国土上,出生入死。可以说正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让中国谍战史迸发了最为焕丽多彩的十五年。
    那样多的热血,汇聚到有些阴冷的斗争方式中,结出怎样的果?如罂粟,美丽芬芳却恐怖异常。对他们的世界,曾有过精彩的综述:秘密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它对那些为自己的真实身份感到疑惑的男女们具有诱惑力,他们只有在秘密的遮盖下才感到安全……这将他们与一个由理性因果关系组成的实际的世界隔离开来,同时也许会使他们以为由于自己了解了他人不知的事情,就有能耐不受常人所受的限制而为所欲为。
    他们这样的好,他们这样的狠,他们做了这样多,可最后他们的结局多是凄惨,世事沧桑,揭开谍战的一角,满目悲风。
    
    
    
    
    
  
  
  
  
  
  
  
  
  
  
  
  
  军阀混战 情报为王
  北伐、蒋桂内战、中原大战,生灵涂炭,残忍者建功立业,一将功成万骨枯,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一干枭雄,为何几年内战占不到老蒋的便宜?不是军阀太无能,而是老蒋太狡猾,凭借着谍战能力,蒋方早就破译了桂系等军阀的密电,真正的暗算啊。
  国民党谍战无线电领域专家魏大铭曾回忆:情报战几次解救蒋总司令于危难之中,极有贡献。此种密电情报,呈转处理,用后即毁,不存档案,了无痕迹,故知者极少、识者几无,人但知蒋委员长之神机妙算,而不知其另有密电情报。
  此时的戴笠虽已经战绩赫赫,但还不是国军情报体系中的王者,以中统徐恩曾为首的特务们正是风头无二之时。
  
  国共大谍战
  尽管这世界上经常把英美俄等国的间谍吹的神乎其神,但从已经曝光的历史资料来看,世界谍战历史上,论狡猾、论复杂、论残忍、论悲壮、论惨烈,都莫过于日、共、蒋、汪四方的大博弈,其中尤以国共谍战持之绵远、让人读之满目苍凉。
  周恩来、陈赓带领中央特科、红队,已经在上海滩跟徐恩曾生死对决几年,场面焦灼,1931年,中共中央政治保卫局局长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共情报网络几乎被全面曝光,当时的场面堪称是千钧一发,幸亏潜伏在中统头目徐恩曾身边的钱壮飞等人及时发出警报,周恩来应对及时,让党中央逃过一劫,但还是损失相当惨重,“800多位共产党人遭逮捕”,徐恩曾为了这次大搜捕,忙的三天三夜没睡觉,红旗报社、中央军委保卫组办公室、北四川路接头处、武定路秘密机关全被破获;中共在武汉、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系统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武汉损失最大,在汉地下组织几乎无一幸免。中共总书记向忠发、广东省委书记蔡和森、重要领导人恽代英均在此役中被出卖,蔡和森、恽代英英勇就义,向忠发叛变后被枪决。
   顾顺章凭借昔日共党同志的鲜血,换来了自己在国民党特务体系中的顶戴花翎,给中共造成了巨大损失,从此顾顺章成为中共的死敌,到1931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署通令--------通缉顾顺章,要求“一体严拿顾顺章叛徒。在苏维埃区域,如遇到这一叛徒,应将他拿获交革命法庭审判;在白色恐怖区域如遇到这一叛徒,每一个革命战士、每一工农贫民分子有责任将他扑灭”。
   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传记《周恩来》当中,提到顾顺章叛变之后,周恩来不得不采取行动,周下令或默许,按上海地下工作的传统开展反屠杀活动。顾顺章的家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红队杀死的。死者包括顾顺章的妻子、岳父母、哥嫂以及几个亲戚,一共九人。他们当时大多在从事地下党的一些基层工作。同时被杀的还有当时在他们家里打麻将的三两个外人。
   仅从顾顺章案,就可见1931年里上海黄浦江、武汉长江畔,随处可见国共两党谍战纷纭。
  
  “精卫体”
   从目前的资料看,蒋介石先后建立了两大特务组织。先是在国民党建立“中统”,其核心组织为“清白团”,成员:有陈果夫,陈立夫,周佛海等九人。其后几年,又建立第二个大特务组织,就是以黄埔军人为核心的“复兴社”,后改为军统组织。周佛海被指名为该组织最高级干部之一,在此时机,周佛海身兼两个大特务组织负责人,这在国民党特务历史上,可谓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此时的周佛海毫无疑问的是蒋介石最亲信的大红人。
   周佛海之所以能得到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特工地位,主要源于他的一反、一骂,反的是共产党,骂的是汪精卫。
   周佛海本是共产党员,中共一大的参会代表,1924年周佛海脱离中国共产党,不过脱离,脱离后他还发誓与中共誓不两立,声称:“攻击共产党,是我的责任,是我的义务。”对于周佛海这种反共声明,当时国民党的头面人物汪精卫觉得实在太过分了(此时的汪精卫还比较左倾),他曾对一位朋友说:“周佛海真拆烂污,他以前是共产党员,现在却又攻击起共产党了,他退出共产党就算了,还要来反诬,真不是东西,你们以后切不要和这种人一起做事。”
   对汪精卫这话,周佛海也是牢记在心。后来,蒋介石开始清党,1927年5月,周佛海投身其门下,还写了一本反共小册子,其中有一段话是对当时号称国民党“左派”领袖汪精卫进行人身攻击的,而且是抄袭汪精卫骂过他的话来回敬汪,“精卫体”啊,哈哈,周佛海改编后的“精卫体”是:“汪精卫真拆烂污,他本是国民党的党员,现在却要做共产党的工具,攻击起国民党来了,他跑到外国就算了,还要来倒戈,真不是东西,我们以后切不要和这种人共事。”周还挖苦汪精卫是个“殷殷勤勤,诚诚恳恳,敷敷衍衍,糊糊涂涂”的官僚政客。
   跟共产党反目,跟汪精卫反目,这样的人才,蒋公当然放心喽。真不知道是历史很吊诡,还是人心很暧昧,还是自古都这样反复无常,几年后,到了抗日期间,却是在周佛海的鼓动下,汪精卫才投降了日本,弄了个汪伪政府,周佛海做了汪伪政府的三号人物,更有趣的是,投降日方后,周佛海跟军统还是往来频繁,眉来眼去,互相通个情报什么的。看着周佛海这混沌暧昧的历史面目,有时间简直怀疑他就是老蒋派出去的“深喉”,就是为了彻底搞垮汪精卫,才派他去拉汪精卫下水的,哈。
  
  
  
  待续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5-15 23:15:44 
回复 
  咱接上一回
  
  
  
  
  
  现代中国人都听过红岩、渣滓洞的故事,都对蒋介石那无孔不入的特工组织影响深刻,但翻检这段历史,看着在“九一八”的前夜,日本人在土肥原贤二的指引下,已经做了那样多不利于中国的谍战事宜,而我们国家的情报系统呢?国民政府的中统、军统呢?那样多的特工、间谍去了哪里?怎么会被日本间谍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怎会毫无防范?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重新翻检历史,可寻找到的答案,虽在意料之中,但还是让人一如既往的悲叹。
  就在日本间谍在中国土地上纵横捭阖、考察地理、窃知秘密、策动叛乱之时,中国的谍战系统还都秉承着“内战优先”的思路,虽然已经是谍战高手辈出、战斗凶险残酷,但都是枪口对内。是啊,一个组织、一个团伙的正面力量都在内斗,那谍战力量、这些地下角力,又能施展到别的方向上吗?不过可以赞叹的是,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化,在报国从军之外,一些热血青年、一些仁人志士又寻找到了一个更为残酷、危险、晦涩、甚至阴暗的秘密途径,那就是对日谍战。军统、中统、中共中央特科、甚至一些江湖黑社会,在同是中国人的期许下,混杂着内斗、内战的恩怨情仇,汇集在一起,在日军占领区、在我们的国土上,出生入死。可以说正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让中国谍战史迸发了最为焕丽多彩的十五年。
  那样多的热血,汇聚到有些阴冷的斗争方式中,结出怎样的果?如罂粟,美丽芬芳却恐怖异常。对他们的世界,曾有过精彩的综述:秘密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它对那些为自己的真实身份感到疑惑的男女们具有诱惑力,他们只有在秘密的遮盖下才感到安全……这将他们与一个由理性因果关系组成的实际的世界隔离开来,同时也许会使他们以为由于自己了解了他人不知的事情,就有能耐不受常人所受的限制而为所欲为。
  他们这样的好,他们这样的狠,他们做了这样多,可最后他们的结局多是凄惨,世事沧桑,揭开谍战的一角,满目悲风。
  
  
  军阀混战 情报为王
  北伐、蒋桂内战、中原大战,生灵涂炭,残忍者建功立业,一将功成万骨枯,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一干枭雄,为何几年内战占不到老蒋的便宜?不是军阀太无能,而是老蒋太狡猾,凭借着谍战能力,蒋方早就破译了桂系等军阀的密电,真正的暗算啊。
  国民党谍战无线电领域专家魏大铭曾回忆:情报战几次解救蒋总司令于危难之中,极有贡献。此种密电情报,呈转处理,用后即毁,不存档案,了无痕迹,故知者极少、识者几无,人但知蒋委员长之神机妙算,而不知其另有密电情报。
  此时的戴笠虽已经战绩赫赫,但还不是国军情报体系中的王者,以中统徐恩曾为首的特务们正是风头无二之时。
  
  国共大谍战
  尽管这世界上经常把英美俄等国的间谍吹的神乎其神,但从已经曝光的历史资料来看,世界谍战历史上,论狡猾、论复杂、论残忍、论悲壮、论惨烈,都莫过于日、共、蒋、汪四方的大博弈,其中尤以国共谍战持之绵远、让人读之满目苍凉。
  周恩来、陈赓带领中央特科、红队,已经在上海滩跟徐恩曾生死对决几年,场面焦灼,1931年,中共中央政治保卫局局长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共情报网络几乎被全面曝光,当时的场面堪称是千钧一发,幸亏潜伏在中统头目徐恩曾身边的钱壮飞等人及时发出警报,周恩来应对及时,让党中央逃过一劫,但还是损失相当惨重,“800多位共产党人遭逮捕”,徐恩曾为了这次大搜捕,忙的三天三夜没睡觉,红旗报社、中央军委保卫组办公室、北四川路接头处、武定路秘密机关全被破获;中共在武汉、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系统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武汉损失最大,在汉地下组织几乎无一幸免。中共总书记向忠发、广东省委书记蔡和森、重要领导人恽代英均在此役中被出卖,蔡和森、恽代英英勇就义,向忠发叛变后被枪决。
   顾顺章凭借昔日共党同志的鲜血,换来了自己在国民党特务体系中的顶戴花翎,给中共造成了巨大损失,从此顾顺章成为中共的死敌,到1931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署通令--------通缉顾顺章,要求“一体严拿顾顺章叛徒。在苏维埃区域,如遇到这一叛徒,应将他拿获交革命法庭审判;在白色恐怖区域如遇到这一叛徒,每一个革命战士、每一工农贫民分子有责任将他扑灭”。
   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传记《周恩来》当中,提到顾顺章叛变之后,周恩来不得不采取行动,周下令或默许,按上海地下工作的传统开展反屠杀活动。顾顺章的家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红队杀死的。死者包括顾顺章的妻子、岳父母、哥嫂以及几个亲戚,一共九人。他们当时大多在从事地下党的一些基层工作。同时被杀的还有当时在他们家里打麻将的三两个外人。
   仅从顾顺章案,就可见1931年里上海黄浦江、武汉长江畔,随处可见国共两党谍战纷纭。
  
  “精卫体”
   从目前的资料看,蒋介石先后建立了两大特务组织。先是在国民党建立“中统”,其核心组织为“清白团”,成员:有陈果夫,陈立夫,周佛海等九人。其后几年,又建立第二个大特务组织,就是以黄埔军人为核心的“复兴社”,后改为军统组织。周佛海被指名为该组织最高级干部之一,在此时机,周佛海身兼两个大特务组织负责人,这在国民党特务历史上,可谓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此时的周佛海毫无疑问的是蒋介石最亲信的大红人。
   周佛海之所以能得到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特工地位,主要源于他的一反、一骂,反的是共产党,骂的是汪精卫。
   周佛海本是共产党员,中共一大的参会代表,1924年周佛海脱离中国共产党,不过脱离,脱离后他还发誓与中共誓不两立,声称:“攻击共产党,是我的责任,是我的义务。”对于周佛海这种反共声明,当时国民党的头面人物汪精卫觉得实在太过分了(此时的汪精卫还比较左倾),他曾对一位朋友说:“周佛海真拆烂污,他以前是共产党员,现在却又攻击起共产党了,他退出共产党就算了,还要来反诬,真不是东西,你们以后切不要和这种人一起做事。”
   对汪精卫这话,周佛海也是牢记在心。后来,蒋介石开始清党,1927年5月,周佛海投身其门下,还写了一本反共小册子,其中有一段话是对当时号称国民党“左派”领袖汪精卫进行人身攻击的,而且是抄袭汪精卫骂过他的话来回敬汪,“精卫体”啊,哈哈,周佛海改编后的“精卫体”是:“汪精卫真拆烂污,他本是国民党的党员,现在却要做共产党的工具,攻击起国民党来了,他跑到外国就算了,还要来倒戈,真不是东西,我们以后切不要和这种人共事。”周还挖苦汪精卫是个“殷殷勤勤,诚诚恳恳,敷敷衍衍,糊糊涂涂”的官僚政客。
   跟共产党反目,跟汪精卫反目,这样的人才,蒋公当然放心喽。真不知道是历史很吊诡,还是人心很暧昧,还是自古都这样反复无常,几年后,到了抗日期间,却是在周佛海的鼓动下,汪精卫才投降了日本,弄了个汪伪政府,周佛海做了汪伪政府的三号人物,更有趣的是,投降日方后,周佛海跟军统还是往来频繁,眉来眼去,互相通个情报什么的。看着周佛海这混沌暧昧的历史面目,有时间简直怀疑他就是老蒋派出去的“深喉”,就是为了彻底搞垮汪精卫,才派他去拉汪精卫下水的,哈。
  
  戴春风上位
  1931年,上海,顾顺章叛变,国共特工战升级;
  1931年,东北地区,日方不断挑衅;
  1931年,天津,日方与溥仪勾勾搭搭;
  1931年,江西,三次围剿、三次反围剿,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前面捉了张辉瓒”;
  也就是这一年,凭借着前期的出色表现,戴笠开始浮出水面。
  这一年,蒋介石在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后,(电视上,国军将领老称呼他委员长、委员长,就是打这来的),决定扩大情报网,着手调查搜集资料,研究国内外情报,用作“攘外安内”之参考。随后,戴笠所辖联络组扩大成情报处,开展工作。戴笠为该组织确定的目标宗旨是:反对日本侵略,揭露汉奸组织,镇压内乱及实行反共,维护领袖(蒋介石)安全。
   戴笠,这名字,取自古越谣《车笠交》: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辑,
   君提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想当年,蒋介石、杜月笙厮混在上海滩,江湖跑马、伴剑眠花、谈的是天下革命,玩的是魑魅魍魉,一票兄弟跟着,在花花世界好不逍遥,那江湖兄弟中却有一个小把戏,唤作戴春风的,跟着老蒋跑跑腿。
  几年后,蒋介石创立黄埔、学生军名震天下,真真是“革命军中新将帅,上海滩头老流氓”,昔日的小兄弟自然也跟着投奔了过来,只是此次的蒋介石已经不能唤作“大哥”了,而是该被称呼为“校长”了,小兄弟戴春风也改了个名字,叫“戴笠”,这名字就取自开篇的那诗歌,含义颇丰,一为向老大哥、新校长表忠心,给君戴斗笠,自然遮风雨;二是谈旧情,提醒老蒋,无论乘车、跨马,无论贫贱,莫忘旧情。
   谁成想一个取自古越谣里面的词语,日后竟成了震撼中日的谍战、冷血代名词。不过那还是后话,此时的军统,真的让人很遗憾,在成立之后(按照军统内部的说法,以1931年4月1日为成立日),只是忙于内斗了,对关东军在日本的汹汹态势,并无特殊业绩。新成立的军统,在老辣的日军谍战大师土肥原贤二面前,还没有发挥出多大作用,面对“石友三叛乱”事件,并没有进一步警惕,对日方的情报举措了解的并不清晰,没有发出响亮的预警。也可以理解,毕竟关外是张学良的地盘,华北也在他控制之中,军统在小六子的地盘上活动也是束手束脚的。
   就在“五百悬案”的琐碎纠纷中,就在日复一日的平淡内战中,就在“张大帅”又打赢了“石大帅”的胜利欢呼声里,就在中华民族的各方势力、各派精英们都忙于内讧、内战、内斗之时,“九一八事件”爆发了。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5-22 14:38:41 
回复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我书生气
  
  想来如是,临风一醉,不亦快哉
  
  干杯
  
  继续更新
  
  
  
  
  
  
  
  
  戴春风上位
  1931年,上海,顾顺章叛变,国共特工战升级;
  1931年,东北地区,日方不断挑衅;
  1931年,天津,日方与溥仪勾勾搭搭;
  1931年,江西,三次围剿、三次反围剿,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前面捉了张辉瓒”;
  也就是这一年,凭借着前期的出色表现,戴笠开始浮出水面。
  这一年,蒋介石在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后,(电视上,国军将领老称呼他委员长、委员长,就是打这来的),决定扩大情报网,着手调查搜集资料,研究国内外情报,用作“攘外安内”之参考。随后,戴笠所辖联络组扩大成情报处,开展工作。戴笠为该组织确定的目标宗旨是:反对日本侵略,揭露汉奸组织,镇压内乱及实行反共,维护领袖(蒋介石)安全。
   戴笠,这名字,取自古越谣《车笠交》: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辑,
   君提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想当年,蒋介石、杜月笙厮混在上海滩,江湖跑马、伴剑眠花、谈的是天下革命,玩的是魑魅魍魉,一票兄弟跟着,在花花世界好不逍遥,那江湖兄弟中却有一个小把戏,唤作戴春风的,跟着老蒋跑跑腿。
  几年后,蒋介石创立黄埔、学生军名震天下,真真是“革命军中新将帅,上海滩头老流氓”,昔日的小兄弟自然也跟着投奔了过来,只是此次的蒋介石已经不能唤作“大哥”了,而是该被称呼为“校长”了,小兄弟戴春风也改了个名字,叫“戴笠”,这名字就取自开篇的那诗歌,含义颇丰,一为向老大哥、新校长表忠心,给君戴斗笠,自然遮风雨;二是谈旧情,提醒老蒋,无论乘车、跨马,无论贫贱,莫忘旧情。
   谁成想一个取自古越谣里面的词语,日后竟成了震撼中日的谍战、冷血代名词。不过那还是后话,此时的军统,真的让人很遗憾,在成立之后(按照军统内部的说法,以1931年4月1日为成立日),只是忙于内斗了,对关东军在日本的汹汹态势,并无特殊业绩。新成立的军统,在老辣的日军谍战大师土肥原贤二面前,还没有发挥出多大作用,面对“石友三叛乱”事件,并没有进一步警惕,对日方的情报举措了解的并不清晰,没有发出响亮的预警。也可以理解,毕竟关外是张学良的地盘,华北也在他控制之中,军统在小六子的地盘上活动也是束手束脚的。
   就在“五百悬案”的琐碎纠纷中,就在日复一日的平淡内战中,就在“张大帅”又打赢了“石大帅”的胜利欢呼声里,就在中华民族的各方势力、各派精英们都忙于内讧、内战、内斗之时,“九一八事件”爆发了。
  
  
  
  
  
  
  
  
  
  
  
  
  
  
  
  
  
  
  
  
  “老爹爹恩德宽把本修上,
  明早朝上金殿启奏我王。
  主爷有道君皇恩浩荡,
  准此本免去了满门祸殃。”
  
  台上灯光璀璨,《宇宙锋》的唱词婉转动人;
  梅兰芳----百年一遇的大师级演员正在台上声容并茂;
  北京前门外中和戏院-----当时最为高档的声色场所、真真的金粉豪门,无数名角在这里登台献艺;
  台下是名动中国、手握几十万重兵的少帅张学良,夫人于凤至、还有那闻名遐迩的赵四小姐分侍左右,宋哲元等一干东北军将领列坐其中。
  对这些高高在上的人物来说,这样的夜曾经无数,也将继续无数,美女、声色、逢迎、欢娱。
  台上,梅大师“满门祸殃”余音渺渺,绕梁不绝;
  台下,他们是主宰别人祸殃的人物,心情随国剧起伏,
  “免去了满门祸殃”只是唱词里的虚构,恰在此时一场对中华民族而言的“满门祸殃”来了,这一天就是公元1931年9月18日。 
  
  
  
  
  
  
  
  
  
  
  中方情报战完败
  1931年这一年,中日朝三国在东北“五百悬案”不断,日本政府也有些迷惑,几经争论,鸽派越来越沉默,鹰派越来越崛起。
  7月,日方已经将两门重炮运到了奉天日本守备队,并秘密安装妥当,炮口直接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以及奉天机场。据说那两门炮是24厘米口径的终极重炮,搬迁工程耗时费力,最起码须动员数百人,从运输到安装,按理说这也是一次不小的施工工程啊,但就是这样大的一项运输工程,竟然在东北军眼皮底下,悄无声息的完成了,东北军毫未察觉。
  8月4日,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已开始公开发表强硬言论,要求军队“随时准备尽军人的天职”。
  其后,日本首相也发表言论,宣扬为了保卫“满蒙”的权益,日本国民应准备不惜任何代价,勇敢奋斗。
  几乎同时,日本关东军方面出现重大人事调整。
  中将本庄繁于1931年8月1日接替“菱刈隆”,出任第9任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曾经担任过东北军的军事顾问,与张作霖、张学良均有来往。就任关东军司令官当天,本庄繁与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石原莞尔中佐等人拜谒了天皇。吼吼,注意这三人组。
  就在该月,刚刚成功策划了“石友三事变”,将东北军主力成功调出关外的土肥原贤二被任命为奉天特务机关长,将这个特工王直接从华北派往东北。土肥原贤二接任后,还回国述职了一趟,9月8日,土肥原直接在日本内阁会议上声称:“奉天政府即便是承认这个事实(指中村事件等悬案),但如果不表示诚意,或者玩弄拖延谈判手段时,我们准备采取最大限度的报复手段。”
  经过这一轮调整,关东军从上到下,包括情报系统人员都已经调整到位,鹰派牢牢的把握住了军事大权。
  非常可惜,面对日方的这一轮人事密集调整,国民党中央情报机构、以及东北军情报系统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提供任何有效的预警。尽管在东北地区,东北军与关东军在军力对比上,还占据一定优势,但从情报战角度来看,在事变爆发前,中方已然完败,不知彼,如果胜?
   情报战的失败,让张学良对中日形式完全误判,尽管日方已经黑云压城城欲摧,张少帅在9月6日还从北平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一方重炮在手,一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这仗怎么打?
  
  劝和者一场宿醉
  就在关东军准备动手、采取最大报复手段、磨刀霍霍之时,日本内阁也听到了事变的风声,开始向日本军方垂询相关信息。远在东京的日本内阁都察觉到了战争信号,而近在眼前的东北军还是丝毫未觉,再次可见“九一八”情报战里中方之惨啊。
  此时,日本方面还有一定的高层人士认为不该和中国开战,日方还该继续“隐忍”,为此日方特意派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次长建川美次赶赴满洲,安抚关东军。事实证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此次安抚行动,那是非常的失败。首先在人选上就行为就很古怪,建川美次是有名的“挺进将军”,日俄战争的时候他是骑兵中尉,曾立下过战功,也算是在满洲流过血、流过汗的人,派这样一个骨子里急于征服满洲的人来安抚,真是不知道日方军队高层是故意还是装傻。
  建川美次刚接到安抚的命令,就已经把安抚令的主要内容透露给了“樱花会”的头子桥本欣五郎,这纯属是有心之举,要知道“桥本欣五郎”和“板垣征四郎”都是樱花会的成员啊。在知道安抚令内容后,桥本欣五郎给板垣连发三封密电,催他赶紧行动。
   接到桥本欣五郎的密电后,9月15日,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花谷正、今田新太郎开了个紧急会议,研究建川美次部长要来的问题。当时板垣拿了一支铅笔竖在桌子上,说:“问天命吧,铅笔往右倒就不干了,往左倒咱们就动手。”
   结果铅笔往右倒了下去。看到这个时刻,我有时觉得可能真的有天意,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这两个民族,在数千年的历程中,尽管小有摩擦,但截止到此时,还算是总体氛围友好的,并没有在对方领土上进行过长期、大规模的侵略,合则两利、战则两伤,向右倒,求和平,最符合中日两国的最大利益、符合历史潮流。
   可有人就是要逆天意而行啊。
    铅笔向右倒了,按说事变计划该中止了,但就在此时,四个人中有人大喊了一声:“你们不干我一个人干。”
   这一句话,扭转了天意、扭转了中日历史、扭转了亿万人的命运,也将他们自己送上了绞架。
   于是这四个参谋决定弃天意于不顾,决定在9月18日建川美次到达的那天晚上动手,因为那是能够争取到的最后时间。而建川部长将交给花谷正应付,由花谷正请他在一家名叫菊文的日式酒家喝酒,有记载表明,背负和平使命的建川美次到达奉天当晚,就被人灌醉,次日醒来日本关东军已经占领了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历史啊历史,伟大的历史,可惜不能穿越呢,不然真想问问板垣征四郎,如果他知道就是因为发动这次战争,最终他将会在十几年后被绞死,他会否还这样一意孤行?
   最后一次阻止中日十五年战争的机缘,就这样被四个家伙抛弃了。偶然?必然?虽然有些偶然因素,但看中日两国从清末到这时的此消彼长,就算没有这四个狂人,也会有其他日本人出头做这件事吧?历史没有假设,但总让人忍不住去设想。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6-04 18:47:16 
回复 
  
  继续更新
  
  
  
  
  
  
  
  
  
   从柳条湖到北大营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
   当晚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再次注释下即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   
   几乎在爆炸同时,呆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
   恰如篇首的描写,此时的张学良正在观剧中途,张学良听到侍卫副官谭海前来报告“沈阳发生事变”,即起身返回装有外线电话的协和医院。张学良接通参谋长荣臻电话,了解详情;着左右终宵与南京当局电话联系并亲自通话,请示如何应变;迅即召来顾问特纳,让他通知欧美各国驻北平新闻记者,夤夜通报日寇攻占沈阳的消息……“是夜,张学良庶几没有休息。待记者招待会毕,他才回到病房稍睡些许时间。”(汤纪涛:《张学良二三事》)
   这一晚,在北平的张学良对东北军下达的命令是:不抵抗。
   这样的命令得到了东北军的全面执行。
   北大营士兵陈广忠解放后接受采访时曾回忆说:“那一天正是北大营官兵发饷钱的日子。夜里10点多钟,睡得正香的大家被爆炸声震醒,不多一会,机枪、步枪声就响了起来。直到连长来叫我们,我们才知道日本人打进来了。上级让我们不得还击,原地待命。日本人很快越过了西围墙,打进了621团的营房,听撤过来的弟兄们说,日本人见人就杀,有的人躺在床上没动竟被活活刺死。日本人穿着黄军装,戴着王八帽子,就在我们对面喊杀着冲了过来。连长一看没有办法,就下令开枪还击。我打着打着,忽然觉得脸上一热——用手一摸,我中枪了。我的嘴被打穿了,牙龈和牙都打没了。我这还算幸运的。最后一清点,光我们班就死了6个。说来丢人,我们北大营一个旅,有步枪有机枪有大炮,愣被五六百名小鬼子打得弃营逃跑。”
   据“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史料记载,日军向北大营发动进攻时,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一面命令部队进入预定阵地,一面用电话向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请示,所得到的命令却是“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于是,在“不抵抗”的政策下,第七旅被迫带着伤痛向东撤退,日军很快攻入北大营。
   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日军得寸进尺
  中方本想通过“不抵抗”政策,让此次中日冲突不再升级,让“九一八事变”只局限在柳条湖、局限在北大营、局限在沈阳,但事实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得寸进尺、发飙了!本来顾虑重重、生怕打不过东北军的日军彻底猖狂起来了!
  就在9月18日白天,新任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原计划参观日俄战争旧址,当日下午2点,本庄繁突然取消参观行程,返回旅顺关东军司令部,取消参观原因至今不详。
  当晚23时46分,花谷正以土肥原的名义给旅顺关东军司令部发出第一份电报,谎称中国军队在沈阳北部北大营西侧破坏了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日中两军正在冲突中。
  当晚23点50分,正在洗澡的本庄繁接到板垣征四郎的急电,称:中日军队已发生激烈冲突,因事发突然,来不及请示,日军已经开始反击了。
  随后,本庄繁命令各参谋紧急开会,十分钟不到,司令部各参谋就聚齐了。哈,日本人晚上都不睡觉啊。
  就在此次会议上,此次事变的主要策划者石原莞尔建议:我们现在处在以寡敌众的劣势之中,我们唯一的防御就是进攻,请您允许板垣征四郎按照已经准备好的方案执行。
  不到一个小时,也就是9月19日零时40分左右,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向所属部队下令,向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实施进攻。同时,又令驻东北的关东军第二师主力迅速进攻沈阳城;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凰城、安东(今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区、二道沟、南岭等地。
  凌晨,日军登上沈阳城的小西门城墙。
  9月19日上午8时,得到增援的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
  9月19日上午9时,沈阳全城张贴了“日本军司令官布告”。
  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沈阳、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
  当日中午12点,本庄繁到达沈阳,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也从旅顺迁至沈阳。
  日军节节顺利。
  
  中国军警均被缴械。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东北航空处的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亦被洗劫一空。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
  
  
  
  
  
  
  
  
  
  
  
  
  
  
  
  
  九一八后第一天
  9月18日晚间“柳条湖事件”到9月19日中午,不过十几个小时,日军已经全部占据沈阳,并开始在辽宁省、吉林省侵略扩张。
  就9月19日中午的形势看,已有18个城镇失守,日军发动侵略的态势实际上已经非常明显。此时实际上把握反攻的黄金窗口期,敌方态势已经暴露,而又立足未稳,如东北军把握黄金时机,奋起抵抗,虽然未必能夺回沈阳,但也不至于让日军在东北肆无忌惮的攻城略地,毕竟此时日军在东北是入侵者,是客场作战。
  双方都在紧张的观察、判断、行动,此时的一分一秒都是分外珍贵的,关东军不过2万人左右,以东北之大、辽宁之大、沈阳之大,如果能有组织的进行抵抗,关东军这点兵力能守住沈阳就不错。但可怕的是,此时的中国恰如一盘散沙,狂风一吹,散沙飘零,宝贵的黄金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从中国人手中滑落,沈阳一去十五年。
  
  
  
  
  
  
  
  
  精英或许也误国
  就在日本人这样汹汹攻势面前,张学良依然误判。
  从9月18日深夜起,十二位东北军将领都聚集在北平协和医院,跟住院的张学良合计对策。
  十几个军人商量了半宿,都觉得没找到好点子,于是在9月19日早上6点,就把顾维钧请来出谋划策了。
  顾维钧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啊,仪表非凡、满腹才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绝对的民国实力偶像派,辛亥功成,顾留学归来,就被当时的政府总理唐绍仪直接收为东床快婿了,啧啧!让唐总理爱惜到如此地步,通过此事例,大家可以想象下,这得什么人品啊?电影《我的1919》看过吗?陈道明演的,故事原型就是顾维钧。
  有了这样的泰山,再加上顾也确实优秀,那仕途之顺利也就不用说了。回国后,顾径入国家决策中枢,初为袁世凯秘书,五年内七任总长,六长外交部,一长财政部,两任楼阁,其中一任摄政内阁,1927年居然做了五个月零三天的摄阁总理,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更令人惊叹的是,顾后来顺利历过了洪宪复辟、北洋当权、蒋家天下三大时期,三朝不倒翁,可谓是百年罕见;到了1964年,顾再七十六岁竟当选国际法庭副庭长,稀世珍闻;等到新中国外交登上国际舞台后,顾又成了红色外交官们的智囊顾问,活到九十八岁辞世,他还为后人留下一部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回忆录,英文原稿一万余页,汉译本十三巨册,空前绝后。
   长的帅、豪门、有才、玲珑剔透、长寿,这样的人啊,人瑞啊。
   选这样的精英,来做参谋,似乎是上上之选,但有一点,是值得疑问的,也是值得历史深思的----------
   我翻检过顾维钧的长篇回忆录,他真是人才,可,这样长的回忆录里却有着大量的技术性、官僚性的内容,这种的人才,从小就是精英,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确实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他是一直是高高在上,是漂浮在人民之上的;他也有爱国心,但经过谨慎的思考、巧妙的逻辑、重重的修饰、稳妥的考量,那热度经过这样的过滤后,还有多少?
   如果一个草根,没有经过美国哥大的培训,没有总理作岳父,坏人欺负到家里来了,他的反应是什么?“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反抗、反抗、反抗,跟坏人拼了。
   而在精英面前,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处理手段往往就复杂了。面对日本关东军的态势,顾维钧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两个建议:一、立刻电告南京,要求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提出抗议,并要求国际联盟召开紧急会议处理这一局势;二、立刻派一个会说日语的人,设法去找日本旅顺总督,并且也找当时南满铁路总裁。顾维钧当时也解释道:不要指望诉诸国联能立刻产生效果,这样做只是为了引起世界注意和公众舆论,间接给日本某种压力,使之不再扩大在满洲的压力。
   张学良按照顾维钧的指导去做了。
   《大公报》记者胡政之赶到北平协和医院病房采访了张学良,张对记者说:“吾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此事自应由政府负责交涉……仍望国民冷静隐忍。”
  一方兵临城下、大军压境,而另一方还在劝国民“冷静隐忍”,双方对事态的把握差异之大,简直令后人无法理解。石原莞尔曾放言:我不用拔剑,只用竹刀就可以吓退张学良。这口气虽然狂妄,但从事后态势来看,小六子这次真是被人拿住脉门了。
  
  
  
  
  
  
  敬请待续
  
  
  
  
  
  
  
  
  
  
  
  
  

作者:巅东狂猪 回复日期:2011-06-04 22:44:18 
回复 
  翻页勿忘正事~~~     
   @碧云寺外   
                      
   呆坐等楼主出手,真的很无聊啊~~~
   上第二块板砖:
                      
    日本人啊,总是有很严重的岛民心态,翻翻日本战争史,堂堂正正宣战而来的事情,几乎从来没发生过,干什么都不正大光明,偷袭、事变处处在行,一个个人玩点阴招,已经是贱格了,一个国家啊,打仗、侵略从不宣战,实在是……图小利者多伤大节啊,得失得失啊,唉,济南惨案也是这样。
    为了成功袭击,日军先制造了和平烟幕,5月2日下午开始拆除了部分工事,5月3日上午还派日本驻济南总领事去拜见蒋介石,说什么“商埠得北伐军维持,秩序甚好”,日军即日将返天津。该领事刚刚告辞,日军发起进攻。手法之卑劣,与十多年后偷袭珍珠港时如出一辙。
   =====================================================
                      
    6千日军 Vs 10 万北伐军,别说是偷袭,就算是北伐军主动排着队让日军一个一个砍,日军又能有多大胜算?
    福田彦助能跟咱传说中的岳武穆比么,能以800大宋奥特曼就完胜10万金国乌鸦人么,他敢自拆工事之后再动手吗?
    就算日军是绝对的阴谋绝对的赌博,就吃定了常凯申不敢还手,那好处呢?合着在这个远超诸葛亮的算计之中,竟然就是白忙活?!
    自拆工事,说是为了‘制造和平烟幕’,不拆工事,又说是‘备战寻衅’。
                      
    “江苏交涉员金问泗致国民政府外交部呈文(1928年4月23日)
    呈为日总领事来函报告山东出兵状况,据情转陈,仰祈鉴核事。案准驻沪日本......自卫之措置,此意旨先前于山东派遣军澈退时业已特为声明,此次因山东战况之急转,扰乱情形恐波及我国人居住之地,故不得已惟有依照上次声明书之宗旨,从本国国内派出兵士约五千名之一部队,分驻青岛以及胶济铁路沿线,专任保护侨居之本国人民。但兹为应急之措置。于该部队未经到达以前,暂将驻屯华北军中之三个中队派往济南。如上,本国政府此次虽有再派兵至山东方面之事,惟此乃自卫上不得已措置,对于中国及其人民绝无何等非友好的意思。除对于南北两军之军事行动无着何之干涉可置勿论外,但造及本国侨民保护上实认为无派遣军队之必要时,派遣军应行从速撤退,则与上次派兵情形并无异致,等因。奉此,相应函达,即祈查照,等因占理合据情转陈,仰祈钧部鉴核训示抵遵。谨呈。
    特派江苏交涉员金问泗。”
    ——看清楚此外交文本日期,外交人员名称,文本内容,你好意思说常凯申“不预先知道”日本出兵济南,而日本玩突然吗?到底谁‘贱格’?
                    
   作者:巅东狂猪 回复日期:2011-04-27 22:04:43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6-16 10:48:29 
回复 
  
  
  
  
  
  
  
  
  
  
  
  
  
  精英或许也误国
  就在日本人这样汹汹攻势面前,张学良依然误判。
  从9月18日深夜起,十二位东北军将领都聚集在北平协和医院,跟住院的张学良合计对策。
  十几个军人商量了半宿,都觉得没找到好点子,于是在9月19日早上6点,就把顾维钧请来出谋划策了。
  顾维钧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啊,仪表非凡、满腹才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绝对的民国实力偶像派,辛亥功成,顾留学归来,就被当时的政府总理唐绍仪直接收为东床快婿了,啧啧!让唐总理爱惜到如此地步,通过此事例,大家可以想象下,这得什么人品啊?电影《我的1919》看过吗?陈道明演的,故事原型就是顾维钧。
  有了这样的泰山,再加上顾也确实优秀,那仕途之顺利也就不用说了。回国后,顾径入国家决策中枢,初为袁世凯秘书,五年内七任总长,六长外交部,一长财政部,两任楼阁,其中一任摄政内阁,1927年居然做了五个月零三天的摄阁总理,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更令人惊叹的是,顾后来顺利历过了洪宪复辟、北洋当权、蒋家天下三大时期,三朝不倒翁,可谓是百年罕见;到了1964年,顾再七十六岁竟当选国际法庭副庭长,稀世珍闻;等到新中国外交登上国际舞台后,顾又成了红色外交官们的智囊顾问,活到九十八岁辞世,他还为后人留下一部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回忆录,英文原稿一万余页,汉译本十三巨册,空前绝后。
   长的帅、豪门、有才、玲珑剔透、长寿,这样的人啊,人瑞啊。
   选这样的精英,来做参谋,似乎是上上之选,但有一点,是值得疑问的,也是值得历史深思的----------
   我翻检过顾维钧的长篇回忆录,他真是人才,可,这样长的回忆录里却有着大量的技术性、官僚性的内容,这种的人才,从小就是精英,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确实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他是一直是高高在上,是漂浮在人民之上的;他也有爱国心,但经过谨慎的思考、巧妙的逻辑、重重的修饰、稳妥的考量,那热度经过这样的过滤后,还有多少?
   如果一个草根,没有经过美国哥大的培训,没有总理作岳父,坏人欺负到家里来了,他的反应是什么?“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反抗、反抗、反抗,跟坏人拼了。
   而在精英面前,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处理手段往往就复杂了。面对日本关东军的态势,顾维钧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两个建议:一、立刻电告南京,要求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提出抗议,并要求国际联盟召开紧急会议处理这一局势;二、立刻派一个会说日语的人,设法去找日本旅顺总督,并且也找当时南满铁路总裁。顾维钧当时也解释道:不要指望诉诸国联能立刻产生效果,这样做只是为了引起世界注意和公众舆论,间接给日本某种压力,使之不再扩大在满洲的压力。
   张学良按照顾维钧的指导去做了。
   《大公报》记者胡政之赶到北平协和医院病房采访了张学良,张对记者说:“吾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此事自应由政府负责交涉……仍望国民冷静隐忍。”
  一方兵临城下、大军压境,而另一方还在劝国民“冷静隐忍”,双方对事态的把握差异之大,简直令后人无法理解。石原莞尔曾放言:我不用拔剑,只用竹刀就可以吓退张学良。这口气虽然狂妄,但从事后态势来看,小六子这次真是被人拿住脉门了。
  
  一个村的中国地
  有人或许会说,精英们的应对之策不是没有道理,日本之所以侵华失败,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在国际上失道寡助。或许吧,精英有精英的理由,有精英的救国之道。
  但此时,我想起了另一个草根人物,活生生挺立在东北雪原上的人物------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石明信沟的村民王老凿。
   “九一八”后,此时已经58岁的王老凿带领本家人组织起民众抗日武装。1932年6月,一股日寇侵入朝阳县南部,遭到了王震、赵清泉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的袭击,被击毙23人,剩下的8名日寇在回锦西溃逃途中,又遭到王老凿率领的民众抗日武装的袭击,当场被击毙2人。
   1933年3月,日军侵占了当时的热河省之后,原来在朝阳地区活动的各路抗日义勇军队伍、民众抗日武装,有的随东北军撤退了,有的就地解散了,也有一部分武装留在原地坚持敌后斗争,以游击战的形式打击日本侵略者。这时,王老凿率领的民众抗日武装,退守到石明信沟内,闭山自守,采取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满抗日斗争。他们坚决拒绝日伪的统治,日伪当局的一切政治、法律在石明信沟一律无效。日伪军警来讨伐时,来得少便兵戎相见;来得多便退守山林,以避敌锋,敌退我回。就这样,王老凿带领民众与日伪统治者顽强奋战了14年。
   在这14年间,日伪当局始终视王老凿为大敌,多次血腥镇压,疯狂围剿。王老凿的三个亲人先后血染沙场,众多乡亲死在日军手中,整个村庄被毁的片瓦无存。王老凿带着乡亲们没有屈服,你来的是豺狼,我迎接你的是猎枪;你杀我亲人,我找你血债血偿;你对我焦壁清野,我自种、自纺、自织,在石明信沟内架起了十四架轧棉花车,开设了三处油坊及鞋铺、帽铺等作坊,在石明信沟内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东北沦陷的14年里,王老凿他们未曾做过一天“顺民”,周围的百姓称这里为“中国地”。好像最近有一部以王老凿为原型的电视剧也在拍摄中,不过在人物处理上好像做了不少改动,这个原因咱后文书再说。
   草民们不知道有什么南京政府、不知道什么国联,只知道这片土地是我们自己的,谁要是敢抢占去,那就和他拼到底!这种做法,相比于张学良、顾维钧这些精英如何?如果张少帅一开始就有王老凿这个生猛劲,沈阳会丢吗?
   历史最大的魅力就是,你可以提出无数种假设,但你得不到任何回答。
   精英、草根各有所长,尽管精英在重重危难中可以明哲保身,但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折冲樽俎的能力,有了纵横捭阖的空间,才少了草根那种一往无前、誓与家乡共存亡的勇气和执着吧?
  
  日本政府施放迷雾弹
  话说回来,日本政府在9月19日的表态,也确实容易让中国精英们上当。
  1931年9月19日,日本政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陆军大臣南次郎强调这是关东军的自卫行动,但外相币原喜重郎怀疑这是关东军的阴谋,并且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这次事端。当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了“不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
  首相、外相出面表态“事态不会扩大”,这让中国方面的抵抗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小六子也在国内劝中国人“冷静隐忍”。事实证明,日本首相、外相根本负不了这个责,一个口头撤兵的空承诺,晃点了几十万东北军。
   前文已经说过,就在9月19日,就在张学良和东北军开会的同时,日本关东军已将司令部迁至沈阳。
   日方在实打实的寸寸逼近,在这样的黄金时机里,中方只是从国家、中央政府层面只是提出了外交抗议,唉,有时候千言万语也不如枪炮有力。更为让人揪心的是,从历史来看,日本这个国家具有很浓重的强盗气质,在其国家行为上,总是充斥着强权、征服、只看重结果,对形势、逻辑、体面并不在乎,别说以后的偷袭珍珠港了,这次“九一八事变”同样也没对中国宣战。
   不宣而战,放在个人身上都是没面子的事情,而一个国家就这样悍然的做了,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府,你跟他讲外交?
   事实证明,与中方期许的恰恰相反,这正是中方的这种克制、隐忍态度,反而进一步成就了日方的军事传奇,激发了日方的贪欲,也进一步让中国内部力量分化、瓦解,让一些蠢蠢欲动的势力得到了出头的机会,那时候中国人才明白,日本人打中国人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事情的是中国人打起中国人。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6-22 11:58:56 
回复 
  内忧外患中的蒋介石
  9月18日,蒋介石正匆匆登上永绥号军舰离开南京前往南昌督剿江西境内的红军。19日凌晨南京中央党部接到张学良报告“九一八”事变情况电报时,正在舰上的蒋还对此一无所知。19日永绥号军舰到达湖口,蒋才得知消息。
  此时的蒋介石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内忧:1931年初,在中原大战中取胜的蒋介石,想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登上大总统的宝座,却遭到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反对,蒋介石便于这年2月将胡汉民软禁在南京汤山。消息传出后,国民党中的广东籍军政要员对此恨愤慨。各路反蒋人士纷纷前往广州,形成反蒋联盟。不久,一个对抗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9月初,广州方面下达了出师讨蒋的总动员令。记得吗?前文还提到过,日本政府跟这个广东政府没少暗送秋波。
  外患:三次江西剿共,都被毛泽东为首的红军打得落花流水,连续的军事败绩,更直接动摇了蒋对部队的控制力。
  就在此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老蒋怎么办?
  9月19日,蒋介石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刻接报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有占领牛庄等处。是其欲乘粤逆叛变之时,内部分裂,而侵略东省矣。内乱不止,叛逆毫无悔祸之心,国民亦无爱国之心,社会无组织,政府不健全。如此民族以理论决无存在于今日世界之道,而况天灾匪祸相逼而来之时乎?”
   陷在如此境遇中的老蒋,对日军入侵能发挥多大作用,能有多大力气用在抗日上,可以想象一下。
  
  
  
  
  
  
  
  
  
  
  
  共产党疾呼抗日
  在东北军彷徨、蒋介石默默日记之时,还在反围剿战斗中的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最坚决的抗日呐喊。
  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
   该宣言称:
   中国工农兵劳苦群众们,
   万宝山与朝鲜之血迹未干,日本帝国主义又公开进兵中国,强暴占领奉天安东营口,更大规模的屠杀中国民众了!
   各国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是压迫中国,屠杀中国民众的万恶强盗,半年以来从万宝山朝鲜一直杀到青岛,现在又杀到奉天安东营口,中国劳苦民众被牺牲已经累万盈千,过去五卅,济南惨案等更擢发难数,现在他更公开更强暴的占领中国土地,其显明的目的显然是掠夺中国,压迫中国工农革命,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同时更积极更直接的实行进攻苏联,企图消灭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祖国,世界革命的大本营,及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实行更大规模的屠杀政策以瓜分中国。
   ……
   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在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争取中国民族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坚决的斗争,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实行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
   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们!
   正当受着军阀战争与空前扩大的水灾的蹂躏牺牲痛苦不堪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又公开进兵中国,强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民众了!任何一派的国民党与军阀都只能压迫红军与苏维埃,实行军阀战争,加工制造灾荒,及投降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过去济南惨案及万宝山惨案及一切惨案都被国民党政府无条件投降出卖了!我们还要梦想国民党政府去抵抗帝国主义进兵吗?!国民党军阀的统治根本就是帝国主义压迫屠杀中国民众的保镖,我们应该一致动员起来,打倒国民党,打破一切和平改良的欺骗。只有群众斗争的力量,只有工农苏维埃运动的胜利,才能解放中国。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
   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打倒一切帝国主义!
   驱逐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海陆空军滚出中国!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一切财产!
   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
   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红军!
   反对世界第二次大战!
   打倒各派国民党,打倒一切军阀!
   变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对中国革命的战争为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
   中国工农兵苏维埃斗争胜利万岁!
  
   该宣言尽管还带有一些内战痕迹(这可是无可避免的,毕竟国民党的部队还威逼在自己的家门口),但共产党确实是最早喊出了抗日的最强音!
  
  
  
  
  
  
  
  
  
  
  
  
  
  
  
  
  
  
  
  
  满蒙问题解决方案
  九一八事变得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本庄繁哥几个大喜过望,但随后又开始为如何管理吞到嘴的肥沃土地,而疲于奔命、争吵不休。
  9月22日,事变4天后,关东军召集板垣、石原、土肥原等13名高级官员开会,商讨日本如何统治东北的问题。
  在该会议上,板垣征四郎主张借此机会,一举解决满洲问题,将整个东北地区作为日本帝国的领地予以占领、统治。石原莞尔则提出了不同意见,石原认为从国际局势、东北地区的人民反应来看,板垣这种直接吞并的做法过于极端,并不妥当,应先努力把东北殖民地化,以总督制的形式处理日常事务。
  经过激烈争论,这些日本精英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出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提出要以清废帝溥仪为首建立所谓的新政权,并规定了“新政权”的国防、外交由日本掌握等原则。
  坦白说,这招实在是高,借力打力,不但化解了中国的反对力量,还给自己的侵略行为披上了掩饰的外衣,攻心为上。
  很快,日本昭和军阀的这套方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此时,东条英机尚在日本军部工作,针对“九一八事变”,日本军政两界一开始也是议论纷纷、存在分歧,东条英机坚决站到了关东军一方,对关东军侵占东北的行为大力支持。保障了关东军侵略行动在本部的顺利通行。
  在这诡谲的历史时刻,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沈阳此时已经落入了日军手中,但新的统治机构还未开始工作,沈阳市面上比较混乱,出现了无政府状态,关东军此时也没有资金来维持治安,土肥原竟自掏腰包维持治安,委任了4千多名巡警负责上岗巡逻,维持治安。土肥原这个人据说非常清廉,自己积蓄也不多,维持治安花费较多,超出其积蓄后,就开始借钱维持治安。等到“九一八事变”逐渐平定下来之后,土肥原贤二才退出自费维持沈阳治安事宜。
   更让人称奇的是,土肥原自费维持治安这事,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授权,所以这笔钱也就无处报销,作为日本派驻在东北的头号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没有利用职权,把这笔本来就该由日本政府支付的费用偿还了,而是真的凭个人之力,把这笔费用背下来了,默默的拿自己的工资去偿还当时借来的治安费。
  能有如此事例、如此坚韧、如此操守、如此权术的人物,在东亚文化圈里,几千年里也不多见啊。
  这样的对手很可怕啊。
  
  
  
  
  
  
  不过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哦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6-25 17:15:32 
回复 
  
  继续更新
  
  
  
  
  
  
  
  
  
  九一八事变得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本庄繁哥几个大喜过望,但随后又开始为如何管理吞到嘴的肥沃土地,而疲于奔命、争吵不休。
  9月22日,事变4天后,关东军召集板垣、石原、土肥原等13名高级官员开会,商讨日本如何统治东北的问题。
  在该会议上,板垣征四郎主张借此机会,一举解决满洲问题,将整个东北地区作为日本帝国的领地予以占领、统治。石原莞尔则提出了不同意见,石原认为从国际局势、东北地区的人民反应来看,板垣这种直接吞并的做法过于极端,并不妥当,应先努力把东北殖民地化,以总督制的形式处理日常事务。
  经过激烈争论,这些日本精英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出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提出要以清废帝溥仪为首建立所谓的新政权,并规定了“新政权”的国防、外交由日本掌握等原则。
  坦白说,这招实在是高,借力打力,不但化解了中国的反对力量,还给自己的侵略行为披上了掩饰的外衣,攻心为上。
  很快,日本昭和军阀的这套方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此时,东条英机尚在日本军部工作,针对“九一八事变”,日本军政两界一开始也是议论纷纷、存在分歧,东条英机坚决站到了关东军一方,对关东军侵占东北的行为大力支持。保障了关东军侵略行动在本部的顺利通行。
  在这诡谲的历史时刻,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沈阳此时已经落入了日军手中,但新的统治机构还未开始工作,沈阳市面上比较混乱,出现了无政府状态,关东军此时也没有资金来维持治安,土肥原竟自掏腰包维持治安,委任了4千多名巡警负责上岗巡逻,维持治安。土肥原这个人据说非常清廉,自己积蓄也不多,维持治安花费较多,超出其积蓄后,就开始借钱维持治安。等到“九一八事变”逐渐平定下来之后,土肥原贤二才退出自费维持沈阳治安事宜。
   更让人称奇的是,土肥原自费维持治安这事,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授权,所以这笔钱也就无处报销,作为日本派驻在东北的头号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没有利用职权,把这笔本来就该由日本政府支付的费用偿还了,而是真的凭个人之力,把这笔费用背下来了,默默的拿自己的工资去偿还当时借来的治安费。
  能有如此事例、如此坚韧、如此操守、如此权术的人物,在东亚文化圈里,几千年里也不多见啊。
  这样的对手很可怕啊。
  
  
  
  
  
  最可怕的事情
  日本人打中国人是件可怕的事情,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情是中国人打中国人。
  世人皆知元灭宋,蒙古族击败汉族,可有几人知道元军灭宋的主力战将是谁?这人破襄樊、下郢汉、收福建、平岒南、擒文天祥、崖山一战,扫平南宋,宋实灭于他手,这人名叫张弘范,是个汉人。
  世人皆知清灭明,满族击败汉族,可有几人知道清军灭明的主力战将是谁?这人山海关引清兵南下,一路征战,直杀到缅甸,亲手绞杀了永历帝,断了明帝国最后的希望,这人名叫吴三桂,也是汉人。
  进入近代,中华民族的概念更新了,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日本人是异族了,我们怕异族人进攻,但更怕自相残杀。
  “九一八事变”中,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9月18日到9月19日,沈阳被日本关东军直接攻占,辽宁多处城市也沦入敌手。在此时刻,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一举一动就更为重要。此时日军的兵力远不够对这两个省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如果两省东北军齐心协力,对日本坚决抵抗,关东军凭借九一八事变,不过也就是攻占沈阳一地、辽宁一省,东北三省局势尤有一争。
  前文已经说过,在这样的黄金时间窗口,盘踞在北平的张少帅依然误判,而在张少帅的混沌软弱下,激流涌动,潜伏在东北军20年的深喉----熙冾主动投降日军了,熙冾此时正掌控吉林省大权,熙冾一降,辽宁、吉林两省沦陷,东北局面糜烂的不可收拾。
  
  
  
  
  
  谁是熙冾
  熙冾这人,你说他是汉奸吧,咳,他还真藏着一片忠心,只可惜这忠心成了坏事。
  熙冾姓爱新觉罗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兄弟莫尔哈齐的后裔。
  熙洽自幼在皇家子弟学校作官学生。由于熙洽有天皇贵胄的家庭背景,又从小受到忠君报国的思想教育,遂以“报效大清”为己任,立志弃文学武,于是赴日本就读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于1911年毕业。熙冾准备是学成回国效力清廷的,不料还未毕业,国内传来武昌起义的消息,很快,大清的江山土崩瓦解。熙洽当时的愤恨苦闷可想而知,跟前文提到过的川岛芳子她亲爹----善耆搞了阵宗社党,也没弄出什么太大的动静来,后来熙冾就投了奉系,民国初年任黑龙江监军公署参谋,黑龙江省军马牧养场场长。后经介绍到广东省长公署任咨议数年。
   1919年初,张作霖在沈阳开办东北讲武堂,特请回熙洽,聘为第一任教务长。其时正值张学良亦入学读书,熙洽遂成为张学良的老师。张学良将军的回忆文章中有一段与熙洽有关的文字:“我爸爸让我进讲武堂念书,当时,在讲武堂学习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是行伍出身,大字识不了几个。我头一个月就考了个第一,第二个月又考了个第一,期末还是第一。这就轰动了整个讲武堂,人家都说我与熙洽有勾结,事先得到了试题。有一天,熙洽突然走进讲堂,说要重考,并要求把桌子、座位都调动了,然后出了四道题,结果这四道题全场就我一个人全答出来了。于是熙洽当场向大家宣布:‘他不会作弊的,你们看这些卷子,惟有他的卷子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我是学炮科的,熙洽出的是步、骑、炮、空四类题。这时大家的气才算平了。熙洽治学还是很严格的。”
   由于熙洽治学有方,更得到了张作霖的信任和尊重,不久改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处长、蒙藏经略使署军务处长、东北军第十旅旅长、吉林军务训练总监、吉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成为吉林军政首脑张作相手下的第一人。
   张作相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张作霖的把兄弟,皇姑屯事件后坚决挺张学良上位的那位东北军元勋。1931年9月,张作相因奔父丧回锦州,遂将吉林省的军政大权全权委托熙洽掌管。历史啊,有时候真是不知道是该感叹巧合,还是该惊叹日方成功把握到了这个时间点,如果是后者,真得感叹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这几个人能力了得啊,通过石友三叛乱,把东北当家人张少帅调到了北平;通过酒家,半真半假的把东京来的和平使者建川美次拖住;对吉林省,也选了个当家人张作相不在家的好时间点,还恰好就是潜伏了二十年的复辟狂熙冾当家。这样万事具备的日子,在岁月长河里,能碰上几天啊?这样的低概率事件,就真被他们创造出来、把握到了。
   熙冾那是留日归来的军事高材生,跟日本方面多年来一直往来密切,多年来又一直潜藏着复辟的大清梦,他曾公开对同宗的吉林汪清县长金名世说:“这是什么国家,我的国家是清王朝,早亡了。”他曾发誓说:“为恢复清朝的统治,就是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在这种的历史时刻,熙冾出面踏乱了东北军的舞步。
  
  
  
  
  
  熙冾献城 满盘皆输
   9月19日,一心想复辟清朝的熙洽在长春守军奋力抵抗日军之时,命令长春守军撤退。
   9月20日,身在吉林市(当时的吉林省省会)的熙洽派人到长春求见日军第2师团司令多门二郎,表示甘心献城。多门二郎正好是熙冾当年留日时候的老师。
   据史料记载,吉林市当时驻有东北军第25旅张作舟部两个团,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所辖步兵3个营、骑兵1个营、炮兵1个营,以及迫击炮、重机枪、通信等各1个连。假若当时这些军队对日军予以坚决彻底的抵抗,日本侵华绝不会呈现一边倒的局面。遗憾的是,历史不容假设。熙洽借口遵守上峰不抵抗的指示,在吉林省政府召开军政紧急会议,不顾冯占海等人的强烈反对,命令驻吉林市的各部队及吉长铁路警备队分别撤出吉林市,集中在团山、龙潭一带,市内仅留少数部队与警察。
   9月21日,在熙洽的迎接下,多门二郎率领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即占领了吉林。
   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熙洽投降坏了张学良的大事。研究者依据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格局和中日双方驻军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猜测。当时,日本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铁沿线并派兵驻扎,实际控制了辽宁省东部地区。关东军主力1万余人,事后朝鲜增援3万余人,排除准军事力量,共4万余人。而东北军的驻防情况是,关内至锦州一线19万人,为东北军主力;辽宁(其实是辽西)主要是沈阳正规军1.5万人,加上地方军事力量约3万人;吉林驻正规东北军5.5万人(包括东北地区唯一的重炮团),加上地方军事力量约10万人;黑龙江驻正规军1.5万人,还有地方准军事力量2万人。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与日军直接对抗的辽东地区驻军只有1万多正规军,而与之相接的两个地区吉林和锦州却放上了近30万的庞大兵力,特别是吉林的10万大军,基本占整个东北的三分之二还多。
   研究者认为,张学良之所以在沈阳失守后还保持隐忍,目的是让日本人占领部分东北土地(沈阳),但自己仍能保有对东北局势的掌控,这样既可以借助国际调停的力量,又能确保调停利益落入自己的口袋。然而熙洽的叛国投敌使张学良的计划彻底落空。
   9月21日晚间,驻朝鲜日军混成第39旅团到达沈阳,接替了防务,第15旅团向 长春集中。驻平壤的飞行第6联队的2个中队此时亦已到达沈阳东塔机场。
   9月23日日军侵占了蛟河和敦化。在此之前,吉林东部的延吉、珲春、汪清、和龙等县已被日军占领。
   24日,日军又向辽宁和吉林西北进犯,先占通辽,继而又占新民。
   25日进占洮南。
   这样,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日本侵略军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北宁、沈海、四洮、吉长、吉敦、吉海等铁路线。
   假设只是假设,不管后人、研究者如何替前人规划,事实是惨不忍睹的。
   9月28日,熙冾发表声明,宣布与南京政府和张学良政权脱离关系,宣告吉林省独立,成立军政合一的吉林省长官公署,自任长官。熙洽还聘请日本吉林特务机关长大迫通贞任长官公署军事顾问,吉林“满铁”公所长滨田有一和日本吉林新闻社长三桥正明任长官公署顾问。
   尽管各地抗日力量正风起云涌,但至此时,熙冾的投降,已经让东北局势不可救药。
  
  
  
  
  
  
  
  
  
  
  熙冾的政见问题,毁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啊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7-08 00:37:50 
回复 
  
  
  
  
  
  谁是熙冾
  熙冾这人,你说他是汉奸吧,咳,他还真藏着一片忠心,只可惜这忠心成了坏事。
  熙冾姓爱新觉罗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兄弟莫尔哈齐的后裔。
  熙洽自幼在皇家子弟学校作官学生。由于熙洽有天皇贵胄的家庭背景,又从小受到忠君报国的思想教育,遂以“报效大清”为己任,立志弃文学武,于是赴日本就读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于1911年毕业。熙冾准备是学成回国效力清廷的,不料还未毕业,国内传来武昌起义的消息,很快,大清的江山土崩瓦解。熙洽当时的愤恨苦闷可想而知,跟前文提到过的川岛芳子她亲爹----善耆搞了阵宗社党,也没弄出什么太大的动静来,后来熙冾就投了奉系,民国初年任黑龙江监军公署参谋,黑龙江省军马牧养场场长。后经介绍到广东省长公署任咨议数年。
   1919年初,张作霖在沈阳开办东北讲武堂,特请回熙洽,聘为第一任教务长。其时正值张学良亦入学读书,熙洽遂成为张学良的老师。张学良将军的回忆文章中有一段与熙洽有关的文字:“我爸爸让我进讲武堂念书,当时,在讲武堂学习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是行伍出身,大字识不了几个。我头一个月就考了个第一,第二个月又考了个第一,期末还是第一。这就轰动了整个讲武堂,人家都说我与熙洽有勾结,事先得到了试题。有一天,熙洽突然走进讲堂,说要重考,并要求把桌子、座位都调动了,然后出了四道题,结果这四道题全场就我一个人全答出来了。于是熙洽当场向大家宣布:‘他不会作弊的,你们看这些卷子,惟有他的卷子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我是学炮科的,熙洽出的是步、骑、炮、空四类题。这时大家的气才算平了。熙洽治学还是很严格的。”
   由于熙洽治学有方,更得到了张作霖的信任和尊重,不久改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处长、蒙藏经略使署军务处长、东北军第十旅旅长、吉林军务训练总监、吉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成为吉林军政首脑张作相手下的第一人。
   张作相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张作霖的把兄弟,皇姑屯事件后坚决挺张学良上位的那位东北军元勋。1931年9月,张作相因奔父丧回锦州,遂将吉林省的军政大权全权委托熙洽掌管。历史啊,有时候真是不知道是该感叹巧合,还是该惊叹日方成功把握到了这个时间点,如果是后者,真得感叹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这几个人能力了得啊,通过石友三叛乱,把东北当家人张少帅调到了北平;通过酒家,半真半假的把东京来的和平使者建川美次拖住;对吉林省,也选了个当家人张作相不在家的好时间点,还恰好就是潜伏了二十年的复辟狂熙冾当家。这样万事具备的日子,在岁月长河里,能碰上几天啊?这样的低概率事件,就真被他们创造出来、把握到了。
   熙冾那是留日归来的军事高材生,跟日本方面多年来一直往来密切,多年来又一直潜藏着复辟的大清梦,他曾公开对同宗的吉林汪清县长金名世说:“这是什么国家,我的国家是清王朝,早亡了。”他曾发誓说:“为恢复清朝的统治,就是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在这种的历史时刻,熙冾出面踏乱了东北军的舞步。
  
  
  
  
  熙冾献城 满盘皆输
   9月19日,一心想复辟清朝的熙洽在长春守军奋力抵抗日军之时,命令长春守军撤退。
   9月20日,身在吉林市(当时的吉林省省会)的熙洽派人到长春求见日军第2师团司令多门二郎,表示甘心献城。多门二郎正好是熙冾当年留日时候的老师。
   据史料记载,吉林市当时驻有东北军第25旅张作舟部两个团,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所辖步兵3个营、骑兵1个营、炮兵1个营,以及迫击炮、重机枪、通信等各1个连。假若当时这些军队对日军予以坚决彻底的抵抗,日本侵华绝不会呈现一边倒的局面。遗憾的是,历史不容假设。熙洽借口遵守上峰不抵抗的指示,在吉林省政府召开军政紧急会议,不顾冯占海等人的强烈反对,命令驻吉林市的各部队及吉长铁路警备队分别撤出吉林市,集中在团山、龙潭一带,市内仅留少数部队与警察。
   9月21日,在熙洽的迎接下,多门二郎率领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即占领了吉林。
   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熙洽投降坏了张学良的大事。研究者依据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格局和中日双方驻军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猜测。当时,日本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铁沿线并派兵驻扎,实际控制了辽宁省东部地区。关东军主力1万余人,事后朝鲜增援3万余人,排除准军事力量,共4万余人。而东北军的驻防情况是,关内至锦州一线19万人,为东北军主力;辽宁(其实是辽西)主要是沈阳正规军1.5万人,加上地方军事力量约3万人;吉林驻正规东北军5.5万人(包括东北地区唯一的重炮团),加上地方军事力量约10万人;黑龙江驻正规军1.5万人,还有地方准军事力量2万人。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与日军直接对抗的辽东地区驻军只有1万多正规军,而与之相接的两个地区吉林和锦州却放上了近30万的庞大兵力,特别是吉林的10万大军,基本占整个东北的三分之二还多。
   研究者认为,张学良之所以在沈阳失守后还保持隐忍,目的是让日本人占领部分东北土地(沈阳),但自己仍能保有对东北局势的掌控,这样既可以借助国际调停的力量,又能确保调停利益落入自己的口袋。然而熙洽的叛国投敌使张学良的计划彻底落空。
   9月21日晚间,驻朝鲜日军混成第39旅团到达沈阳,接替了防务,第15旅团向长春集中。驻平壤的飞行第6联队的2个中队此时亦已到达沈阳东塔机场。
   9月23日日军侵占了蛟河和敦化。在此之前,吉林东部的延吉、珲春、汪清、和龙等县已被日军占领。
   24日,日军又向辽宁和吉林西北进犯,先占通辽,继而又占新民。
   25日进占洮南。
   这样,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日本侵略军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北宁、沈海、四洮、吉长、吉敦、吉海等铁路线。
   假设只是假设,不管后人、研究者如何替前人规划,事实是惨不忍睹的。
   9月28日,熙冾发表声明,宣布与南京政府和张学良政权脱离关系,宣告吉林省独立,成立军政合一的吉林省长官公署,自任长官。熙洽还聘请日本吉林特务机关长大迫通贞任长官公署军事顾问,吉林“满铁”公所长滨田有一和日本吉林新闻社长三桥正明任长官公署顾问。
   尽管各地抗日力量正风起云涌,但至此时,熙冾的投降,已经让东北局势不可救药。
  
  
  
  
  溥仪狂喜
  熙冾投降之后,几乎是席不暇暖、马不停蹄,立刻与被掌控在日本人手中、尚在天津静园的溥仪等人取得了联系。
  按照溥仪的回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他耳中,他就每分钟都在想到东北去,并将手下管家、干将都派了出去,联络日方、联络满清的遗老遗少们。
  
   九月三十日下午,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通译官吉田忠太郎来到静园,说司令官香椎浩平中将请我到司令部谈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告诉我不要带随从,单独前往。我怀着喜事临门的预感,到了海光寺日本兵营,香椎正立在他的住宅门外等着我。我进了他的客厅,在这里我看见了两个人恭恭敬敬地站着,一个是长袍马褂的罗振玉(对,就是名动甲骨文领域的那个罗振玉),另一个是穿西服的陌生人,从他鞠躬姿势上就可以看出是个日本人。香椎介绍说,他是关东军参谋板垣大住派来朝见我的,名叫上角利一。介绍了之后,香椎就出去了。
    屋子里只剩下我们三个人。罗振玉恭恭敬敬地给我请过安,拿出一个大信封给我。这是我的远支宗室,东北保安副总司令张作相的参谋长熙洽写来的。张作相是兼职的吉林省主席,因为到锦州奔父丧,不在吉林,熙洽便利用职权,乘机下令开城迎接日军,因此,他的日本士官学校时代的老师多门师团长的军队,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吉林。
   据资料显示,熙洽《劝进表》的原文为:   
   皇上圣鉴:敬陈者,臣熙洽跪。日本素知皇上德高恩重,久望皇上返吾祖发祥地满洲复位,以救苍生。为彼,臣树帜独立,将倾全力操练军队,扩充武器,在日本帝国信义资助下,先据有满洲,再图关内。此谓复兴之计,在此一举,亦是为臣期待二十年之时机,今日终将到来。
  
   见到熙冾的信后,溥仪判断:此次谈话的地点是在日军司令部,同来的还有关东军板垣的代表;二则罗振玉手里拿着照治的亲笔信;再则,前一天溥仪从大连报纸上看到了“沈阳各界准备迎立前清皇帝”的新闻,天津报上不断登载的中国军队节节退让,英国在国际联盟袒护日本的消息。看来日军对东北的统治是可能实现的,这一切都是溥仪所希望的。但溥仪还是稳住心神,表示等回去考虑一下再答复他们。
   而这时,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香椎浩平中将向溥仪表示,天津的治安情形不好,希望能考虑关东军板垣大住的意见,动身到东北去。
   也正是香椎浩平中将的这几句话,使溥仪在坐进返程的汽车后,越想越觉得事情不像是假的。此时溥仪的疑惑已经完全为高兴所代替了。
   “九一八事变”后的这十多天里,日方顺利的游走在复辟、民国的矛盾之上、游走在一些中国人的软弱之上,功勋卓著。
  
  
  
  
  
  
  大梦一场空
  很多后人都痛骂熙冾,称他是东北第一汉奸,诚然,如果没有他出卖吉林之举,东北三省局势还有周旋的余地。
  吉林一降,三省去其二,战略物资、要地、重要城市几乎全盘丧失,东北上层人物率先投降叛变,这还怎么周旋?让民众怎么做?也正是熙冾投降后,东北人大批大批的降日叛国。
  可他的投降是出于投靠日本人的目的吗?仔细看来,也不是。正如他给溥仪的信中所写:为臣期待二十年之时机,今日终将到来。他投降日本人,不是出于对日本人的怕,而是出于对大清帝国的爱、对大清帝国的忠。潜伏民国二十年,一招得手就变天,这种的坚韧和用心,可怕可敬啊。
  他是民国的汉奸,是满清的忠臣吗?
  很悲哀,他坚持了他的理想,那不切实际的理想。
  他想逆流而上,但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的岸床了。
  熙冾有忠心、够执着、有才华,要是没才华也不可能在东北军里混到那样的高位,但他不明大势,不明白1931年的世界,已经不是皇太极、多尔衮纵横在天山黑水的世界啦。他以为他把握住了千载难逢、复辟大清的好机会,其实他错了,他只不过做了别人手里的枪。
  降日后,大清的国号、宣统的帝国并没被重新使用,熙冾、溥仪的复辟梦是处处受到日本控制的,他内心深处未必不悲哀。
  有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十几年后,1945年,日本投降,当听到天皇决定投降的消息后,熙洽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在座的人都被他笑愣了,直到有人从旁用胳膊触他后,他才不笑了。
  熙冾在笑什么?辛苦一世,忙了什么?
  后世有人评价熙洽,说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大梦醒来一场空。
  如果这仅仅是熙冾个人的悲剧,倒也罢了,那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可熙冾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民族的悲歌。大梦醒来一场空,可那千万尸骨谁人怜?
  熙冾啊、熙冾!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了本书开头时的一个历史细节,辛亥功成,曾有蒙古王公代表质问革命党代表伍廷芳:你们这个新的民国难道只要汉人聚居的十八行省吗?你们到底要不要和满、蒙、回、藏各族人民一起搞一个民族大花园?”(原文为:“共和国将以十八行省组织之呼?抑将合满、蒙、回、藏共组织之呼?”)
  如果当时的革命党和清政府能够以更和谐、更体谅心态,坐在一起解决问题,让满、汉民族大团结,让大清和民国平稳过渡,让大清皇族都能安定下来,还会在二十年后闹腾出这个满洲国吗?
  在中国人的政治版图上,往往没有“合作”,只有“打到”,只许我有,不许你有,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只会乱刀砍死对方再切蛋糕,而不会一起坐下来把蛋糕做大,让大家都有的吃。每一派、每一势力,都喊为了“百姓的利益”、“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打来打去,最后的结果是同归于尽,无比惨烈,害人害己,最后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7-30 15:39:36 
回复 
  继续更新
  
  
  
  
  
  大梦一场空
  很多后人都痛骂熙冾,称他是东北第一汉奸,诚然,如果没有他出卖吉林之举,东北三省局势还有周旋的余地。
  吉林一降,三省去其二,战略物资、要地、重要城市几乎全盘丧失,东北上层人物率先投降叛变,这还怎么周旋?让民众怎么做?也正是熙冾投降后,东北人大批大批的降日叛国。
  可他的投降是出于投靠日本人的目的吗?仔细看来,也不是。正如他给溥仪的信中所写:为臣期待二十年之时机,今日终将到来。他投降日本人,不是出于对日本人的怕,而是出于对大清帝国的爱、对大清帝国的忠。潜伏民国二十年,一招得手就变天,这种的坚韧和用心,可怕可敬啊。
  他是民国的汉奸,是满清的忠臣吗?
  很悲哀,他坚持了他的理想,那不切实际的理想。
  他想逆流而上,但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的岸床了。
  熙冾有忠心、够执着、有才华,要是没才华也不可能在东北军里混到那样的高位,但他不明大势,不明白1931年的世界,已经不是皇太极、多尔衮纵横在天山黑水的世界啦。他以为他把握住了千载难逢、复辟大清的好机会,其实他错了,他只不过做了别人手里的枪。
  降日后,大清的国号、宣统的帝国并没被重新使用,熙冾、溥仪的复辟梦是处处受到日本控制的,他内心深处未必不悲哀。
  有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十几年后,1945年,日本投降,当听到天皇决定投降的消息后,熙洽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在座的人都被他笑愣了,直到有人从旁用胳膊触他后,他才不笑了。
  熙冾在笑什么?辛苦一世,忙了什么?
  后世有人评价熙洽,说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大梦醒来一场空。
  如果这仅仅是熙冾个人的悲剧,倒也罢了,那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可熙冾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民族的悲歌。大梦醒来一场空,可那千万尸骨谁人怜?
  熙冾啊、熙冾!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了本书开头时的一个历史细节,辛亥功成,曾有蒙古王公代表质问革命党代表伍廷芳:你们这个新的民国难道只要汉人聚居的十八行省吗?你们到底要不要和满、蒙、回、藏各族人民一起搞一个民族大花园?”(原文为:“共和国将以十八行省组织之呼?抑将合满、蒙、回、藏共组织之呼?”)
  如果当时的革命党和清政府能够以更和谐、更体谅心态,坐在一起解决问题,让满、汉民族大团结,让大清和民国平稳过渡,让大清皇族都能安定下来,还会在二十年后闹腾出这个满洲国吗?
  在中国人的政治版图上,往往没有“合作”,只有“打到”,只许我有,不许你有,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只会乱刀砍死对方再切蛋糕,而不会一起坐下来把蛋糕做大,让大家都有的吃。每一派、每一势力,都喊为了“百姓的利益”、“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打来打去,最后的结果是同归于尽,无比惨烈,害人害己,最后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张景惠献城
  在熙冾投降之后,东北局势更加动荡,大批东北军政要纷纷停止抵抗。没几天,东北地区行政长官、东北军元老张景惠也献城投敌。
  张景惠和张作相一样,都是和老帅张作霖磕过头、拜过把兄弟的,跟着张作霖闯荡天下,在张作霖的麾下由团长、旅长、师长而升到上将军,出征过湖南,打过奉直战役,作为奉天代表和吴佩孚打过交道,也向清朝废帝溥仪跟前跪拜叩过头。
   1928年张作霖皇姑屯被炸,张景惠同车受重伤。其后与张作相同为张学良的盟叔与股肱老臣,辅助张学良在东北挂上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替张学良杀死杨宇霆和常荫槐。这是什么人物?是东北军的核心元老啊,担任东省特区行政公署长官兼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等要职。
   九一八事变时,适张景惠参加张作相父之丧礼,在沈阳宅中暂住。
   据张景惠1954年在笔录上供称:事变发生后,他的寓所即被日本人监视,私有枪支若干也被搜走,一个和他内弟相识的日本人新井,从中牵线,让他与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见了面。板垣称,九一八事件将来须直接交涉,你如果不反对日方,可以回哈尔滨负责北满(即东省特别区,当年位于黑龙江、吉林两省之间)的治安。
   正在此时,传闻有蒋介石和张学良的特派代表到哈尔滨与张景惠进行会晤,面授机宜,让张暂与日本人虚与委蛇,以后自有办法等情。据说,自此张景惠便积极起来,日本侵略者来找,张即与之应酬,和日本的关系极为融洽。因有此一说,让张景惠降日的动因似乎成谜。
   但动机的迷案,不妨碍事实的无奈。
   张景惠9月21日在新井的陪伴下到了哈尔滨,“见民心已呈动摇,兼有领事团暨商民之请求,遂命成立警察队补助一般警察,共维治安,以免日军借口侵入北满。”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白武清一,还专门向张景惠传达了日本军方意旨,要他立刻表明立场脱离南京国民政府,如不脱离就等于不承认现状。张景惠表示事属重大,他个人无法决定,必须经过会议讨论,所以无法立刻答复。
   9月27日,张景惠宣布成立伪“东省特别区治安维持会”,自任会长,公开投降日本,带领哈尔滨等脱离南京政府。
   据张景惠多年后供称:
   在实行自治之后第二天,他即派手下梁朝栋和王树声去北平面见张学良,讲述了自己在哈尔滨所遭遇的一切,“并请其速定办法,以免别生枝节。”他们还特别向张学良提及,张景惠在去哈尔滨的途中与罗振玉相遇,“彼言语间似有成立某种政权之意”。
   据张景惠的供诉,当时张学良的指示是,“须候中央解决,更令予继续维持现状。”
   但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并无解决东三省问题的迹象,张景惠在“维持现状”的途中开始愈走愈远;而在关东军的野心下,现状终究是不可维持的。
   在张景惠担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时出任秘书的高丕琨,曾对媒体慨叹,当时政府抛弃了东北,作为个人,他们能怎么办?
   在南京中央看来,我们是迫于弱国地位,想通过外交不战而屈日本之兵,所以要隐忍,要迂回,要等待;可在东北人心里,感觉到的是什么?敌兵压境,中央政府没有出面抵抗。彼此巨大的心理落差,拿什么填补?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怎么办?怎么办?
  活着还是死去,永远都是问不完的问题。
  有人选择投降,就在这同一环境下,还有人选择战斗,哪怕战死!
  
  
  
  
  
  此消彼长
  伪吉林省长官公署成立后,熙洽立即向全省发布通令,诱逼各地军政官员向日军缴械投降,统一听从长官公署的调遣。通令发出不久,即有吉长镇守使兼二十三旅旅长李桂林、延吉镇守使兼二十七旅旅长吉兴等人宣告听从熙冾命令投降,还有些人迟迟不表态,结果被熙冾撤职。
  越是疾风,越知劲草啊。
  熙冾有一个得意弟子,叫冯占海,此时正担任吉林省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一职。早在9月19日晨,即日军进犯长春,冯占海曾质问熙洽,日军进犯,我军为何不抵抗?熙洽答称,因奉不抵抗的命令。
   当晚,熙洽得知日军向长春集结,因而急令驻省城各部队撤出。对此,冯占海再次质问熙洽,并主张抵抗。
   日军入城后,熙洽派人到各地传达军队缴械命令,倘有抵拒者,日本军就用进击等的言词威胁,向卫队团长冯占海送达缴械命令,被冯占海拒绝,随后,冯占海率部撤出长春,屯兵于官马山。日军骑兵进占口前车站后,与驻官马山的冯占海卫队团对峙,不时发生摩擦。
   熙洽自恃与冯占海有师生之谊,先后三次派人到官马山对冯占海进行威逼利诱:第一次派永吉县长关荫轩持熙洽亲笔信劝降。第二次派长官公署参议员杨沛以吉海护路司令官、吉林省警备司令的高官厚禄和赴日留学为诱饵劝冯占海“投诚”。第三次派艾遒芳前往,扬言如果向日军反击,日军将血洗吉林省城,后果由冯占海负责云云。冯占海对熙洽的三次诱降均加以严词拒绝,并告知熙冾:“占海身为中国军人,只知效命国家,对于卖国求荣之辈,决心与之周旋,占海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就在冯占海日益表明态度之时,大量东北军在熙冾的斡旋下纷纷放弃抵抗,驻乌拉街的第二十五旅三十二团团长刘宝麟、三十三团团长夏鸿谋各带一部投降,余部撤至榆树县。另外,原吉林省军官教练总处和公安武装保安队等均附逆。
   降日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急剧膨胀!此消彼长,这让中日势力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站在日本方面的,已经远远不是单单2万关东军那样简单了。陆陆续续,洮南的张海鹏,哈尔滨的张景惠,北山城子于芷山都作了独立宣言,都表示要断绝张学良旧政权及南京政府的关系,要完全独立。
  
  
  
  
  
  团长首举抗日大旗
  看着昔日的老师、同事纷纷投降,看着自己的国土插上了太阳旗,冯占海顶住了,真是爷们!
    冯占海深知自己所驻的官马山,不仅处于偏居之地,而且地势狭隘,无险可守。倘若在此举义,一旦与强敌交手,注定要腹背受敌,不得施展。于是,他暗中将部队陆续调集松花江沿岸,撤离了官马山,择机渡江北上,进入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吉林东部。这样一来可以摆脱被动夹击的境地,二来可凭借具有重大据守价值的哈尔滨,以图进取。
   冯占海一边与熙冾勉强应付,一边将部队陆续调往桦甸县境内的松花江沿岸,一切安排就绪,冯占海才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将全团集合于老营盘贺家大院,竖起了吉林第一面鲜红的抗日大旗,宣布举旗抗日讨逆。据说,冯团长抗日话音一落,会场顿时欢声雷动。
   会后,冯占海向全省同胞发出了通电。内称:“坚决与寇逆抗战到底,恪尽保卫国土之神圣职责。我团全军,敢效全驱,愿与我吉林全省同胞共勉之。”在同仇敌忾的誓师声中,冯占海开始率部渡江。
   没有少帅、没有中央、没有老师、甚至没有接到过任何上峰指示,就是有命令,也是缴械投降的屈辱命令,一个团长,在国破之时,站了出来用自己的枪声,告诉世界:国破,山河依然在!
   1931年10月初,冯占海在桦甸县靠山屯渡过松花江,经蛟河进入舒兰,一路倍受民众欢迎,队伍迅速扩大,抗日之声也速度传开,毕竟都是中国人,有几人心甘情愿被奴役?毕竟满清已经覆灭二十年了,还有几人做着跟熙冾一样的复辟梦?
   冯占海举起抗日大旗不到一个月,吉林各县公安局长相继率警甲乡团赶来投奔,抗日军的人数急迅地增加至15000多人,声名大震。
   10月底,冯占海率军路过舒兰,虽然寒风凛冽,但热血沸腾的学生们,竟迎出城郊十数里。城中百姓,箪食壶浆,高呼着“打倒日寇,铲除国贼”的口号,将抗日军迎入城内。
   在舒兰稍事停留,冯占海按预定的方案行进,于11月初进入五常。国难当头之时,仁义之师备受拥戴,五常各界民众举行了颇有声势的欢迎仪式,由学校出面,联合召开了救国运动大会。冯占海应邀登台演说。当他慷慨陈词,讲到“国难当头,军人应该誓死救国,民众应该倾家相助”时,全场无不为之动容,顿时掌声雷动,热烈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面对东北局势崩盘式溃败,小六子张少帅终于有所动作,1931年10月12日,张学良命令吉林省政府委员诚允在宾县组织吉林省抗战政府,主持全省军政事务。
   诚允上任后,立刻以代省主席的名义,任命冯占海为吉林警备司令,将部队扩编为4个旅、2个支队、1个骑兵团、1个炮兵营,总计约2万余人,冯占海兼第一旅旅长。冯占海走马就任前,令结拜兄弟宫长海和姚秉乾驻守五常和舒兰境内,他率一团人马开赴宾县,尽保护政府之责。其余部队开往阿城,扼守在咽喉重地哈绥线一带,以防日军北犯。
   这以后,冯占海、宫长海、姚秉乾等义勇军将领,多次抗击日伪军的进攻,愈战愈勇,冯占海也成为黑土地上赫赫有名的义勇军将领。
  
  
  
  
  
  人才争夺战
  一场事变,加点夜班,拿下沈阳;
  一点策反,不费力气,吉林投降;
  仅仅花了十多天时间,就握有辽宁、吉林两省后,日方有把目光投向了黑龙江省,张少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消极不抵抗、无为抗日几天后,为了黑龙江的归属,张少帅开始和日本人进行人才争夺战啦,而被争夺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名叫张海鹏,一个名叫马占山。
  
  
  
  
  
  
  
  
  
  
  
  
  待续啦
  一定会持续长阳的
  
  
  
  
  

  
  
    
     
  
  
  

作者:碧云寺外 回复日期:2011-04-23 0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