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什么时候结束:仁爱和真诚构筑人类精神家园:中国人的信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49:12

仁爱和真诚构筑人类精神家园:中国人的信仰

作者:智怀

访问名单

李宏塔李大钊先生的嫡孙,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鄢圣华汕头大学教授,老子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政府体制》、《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试用性之研究》等

  炎平传统文化学者,山东曲阜人,著有《走进儒学》等

  茅于轼经济学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著有《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

  钱理群文学家、教育家,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心灵的探求》、《与鲁迅相遇》等

  唐晓渡诗人,诗评家,作家出版社编审,著有《唐晓渡诗学论集》、《今天是每一天》等

   传统文化学者演觉法师北京广济寺方丈

  谢朝华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

  许宏泉画家,艺术批评家,作家,著有《管领风骚三百年》(八卷)、《艺术家对话录》等

  赵文虎北京中关村科技工作者

  彭保罗西方文化学者邵天泽古琴家,养生家

  韩金英灵性画家,作家,团结出版社编审,著有《易经中的生命密码》、《生命在爱中蜕变》、《内在小孩解道德经》等

  郑也夫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神似祖先》、《抵抗通吃》等

  黄慧珍信仰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信仰与觉醒》等

  李一宇诗人,音乐家,谱有李白《白云歌》等

 

一 李宏塔:理想、信念必须要有继承(1)

题记:关于李大钊先生,毛主席说:“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2009年10月29日,智怀、王少农在北京采访了李大钊先生的嫡孙李宏塔先生,请李宏塔先生谈革命信仰。李宏塔先生在百忙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深表感谢。李宏塔先生主要谈了两点:一,老一辈革命先驱留给我们的信仰青年人要继承下去,要弘扬爱国主义。二,可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建设信仰。

  智怀:李主席,您是我们敬重的一位有信仰的共产党人,现在请您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谈一谈革命信仰。

  李宏塔:信仰就是信念,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共同的追求。改革开放后,现在有代沟了。我以前做青年工作,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每一代人不一样。代沟使思想有隔阂,我说我们的工作是争取努把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无论是老共产党员也好,还是我们的青年,最终追求是一样。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要经历高级阶段,然后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就不应该有代沟,但得承认现在有代沟。世界在发展,新东西层出不穷,老人在接受新思想方面不如青年人快,所以这个差距就形成了代沟。

  智怀:是不是老人比较稳定一些,专注一些,青年人多样性一些?

  李宏塔:老人成熟是优势,青年人的文化层次比较高,我们国家一半的高中生都能考取大学。文化素质在提高,思想活跃,认识理解有优势,但是青年人在处世、理想、信念方面,要向老年人学习。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一直注重这个问题。中国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老人们一直在鼓励青年人进步,包括毛主席和我祖父他们,为了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这是不变的。我祖父他们当年宣传马克思主义,要改变旧中国落后面貌,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共和国六十年,打基础很重要。前三十年不是我们不愿意走出去,种种历史原因阻碍,是当时不允许,美国封锁我们,扼杀我们,还是在毛主席晚年打破了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现在要讲理想、信念,这方面必须要有继承。前几天我在中央纪念活动(指李大钊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昨天我在人民网也谈到这个问题。我祖父120周年纪念,牺牲已经八十多年了,他的年代和现在不一样,但是他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是全体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智怀:应该继承下去。

  李宏塔:“9·11”事件使美国人团结,小布什连任。美国的历史才两百多年,但人家有精神支柱,认为美国是最美丽的国家。在灾难面前,爱国主义使美国人非常团结。我们老一代人当年作出的奉献、牺牲不能忘却。现在要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爱国主义是精神支柱,民族脊梁。如果国都不爱,一切无从谈起。我们现在发展趋势很好,但有人对祖国不怎么热爱,当年祖国最困难的时候,钱学森等科学家回来了,那时我们说“不嫌祖国穷、不嫌母亲丑,要把新中国建设好,要让母亲更漂亮”。这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智怀:现在有些人对祖国的概念是淡化了。

  李宏塔:是有些淡化了。但爱国主义不应该淡化,爱国是主题,爱国主义就是共同爱国。

  王少农:李主席,我们中国作为一个信仰的包容体(李宏塔:是),我特别想知道,以李大钊先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信仰先驱,传承给我们的信仰,本质上是否即您刚才说的爱国主义?

 

一 李宏塔:理想、信念必须要有继承(2)

李宏塔:对。对中国的爱,对人民的爱。爱国主义不能抽象。

  智怀:对民众的爱,切身的爱。

  李宏塔:底层。爱国主义不是空的。中国共产党在多元社会中,对人民群众、不同群体共同提的是爱国,爱国是基本要求。比如我们对台湾可以不讲共产主义,中国人最基本的底线是爱国主义。

  智怀:现在国家的方针政策很务实,“以人为本”,为的是国富民强。

  李宏塔:我们也不搞崇拜,先爱国。

  王少农:您在一开头谈代沟的问题,青年一代的传统信仰淡了,如今我们应该怎样重建才有成效?

  李宏塔:要结合中华民族美德来进行建设。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历史,有很多世界财富可以继承,(但有的人对此)不认同,这个问题要研究。

  王少农:您的意思是说,培养美德是重建中国人信仰的关键?

  李宏塔:是的。信仰是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从小抓起。

  王少农:“传统美德从小抓起”,就是通过教育、教化的途径。

  李宏塔: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是课堂,还有媒体,多渠道,我们的美德教育可以做得比以前更宽广。

  智怀:多样性。

  王少农:李主席,我们有很多传统信仰:共产主义,儒家思想,都是我们的传统信仰。传统信仰之间是否是和谐的?

  李宏塔:是和谐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很多方面都有贡献,其中有精华,但是也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承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华,这精华要靠当今中国人继承下来。

  王少农:也就是说传统信仰之间并不矛盾,我们恢复的信仰是和谐的,一致的。共同的理想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我们要解放思想,也解放信仰。

  李宏塔:实事求是。

  智怀:务实。

  王少农:简单的说,传统信仰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在当前继承下来并且运用它?

  李宏塔:就是爱国主义。就从我祖父他们来说吧,为了爱国可以牺牲一切。

  王少农:李大钊先生是我敬重的革命前辈,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当年我在北大游学的时候瞻仰过李大钊先生的雕塑,学习过李大钊先生的思想。我认为他不仅仅是我们的革命先驱,同时是我们的信仰先驱。

  智怀:有意义的是,当年李大钊先生等先辈希望做的事情,李主席也一直在做。李主席多年在安徽省主持民政工作,做了很多有益于民众的事情,我认为这就是把我们革命先辈的事业落实到了实处。爱国体现在了爱民上。

  李宏塔:那都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祖父他们当年一心改变旧中国面貌,追求民主,核心是使祖国富强起来。

  王少农:这真是特别好。

  智怀:我同意李主席的观点,爱国要体现在爱民上,要使民众生活富裕,幸福起来。

  李宏塔:老一辈说政府腐败,人民遭殃。老一辈为理想而献身,我们才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那时候我们的基层选举是丢豆子选举,把豆子丢在罐子里,谁面前罐子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是这样走过来的。

  王少农:豆子民主。

  李宏塔:现在有些跟上了,有些没跟上。老一辈追求推翻了三重大山,进行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我们要做得更好,现在又增加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智怀:您的生活简朴,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请问您是如何把信仰结合在生活与工作中的?

  李宏塔:昨天人民网也问了我这个问题,我说这很正常,骑自行车上班锻炼身体。但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官本位很严重。简朴是正常的,毛主席等老一辈物质生活都不讲究,连总理都挤公共汽车,我们国家主席坐民航和普通火车。这是传统,这都是正常的。干部带头践行,自己说的自己先要遵守,自觉执行。我们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书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李宏塔:理想、信念必须要有继承(3)

智怀:您这是直接的行动,自然的行动,不是表面。

  王少农:也就是说,我们的信仰确实应该反应到生活中去,言、行、思都要一致,所以我们现在更加有必要向李大钊先生这样的信仰先驱学习,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智怀:谢谢李主席。

  附:李宏塔谈革命家族的信仰与传统

  我们家要求很严格,父母要求我们非常严格,从小学习的时候就知道祖父为革命英勇牺牲,革命是几代人的努力,并不代表这个任务完成了,所以要学习。到了参加工作的时候要努力学习,我因为在安徽,到北京出差,父母就问我来干什么,要我抓紧时间,不要耽误工作。父母说你们已经工作了,工作的任务是很重的,必须尽心尽力的把本职工作做好。父亲建国后进入水利部领导岗位,组织上给配车了,但我们从来没有享受过,路要靠自己走,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最后给我们形成的是责任不是光环,在我们身上就是怎么把工作做好。每次回到家里见到父母就要汇报工作,父母问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不汇报工作老人还不高兴。

  听我母亲讲过(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我爷爷他们的理想信念,为了事业非常坚定。他先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来是教授,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比我们现在讲的小康之家略微富裕一些。但是我奶奶是一个很善良的中国妇女,家里面的事她都理解我爷爷的行为。我爷爷为人作风是很好的,当时社会反映都是公认的。当时我祖父把钱资助贫穷的进步学生,资助党的事业,实际上是帮助了中国革命。所以蔡校长和会计打招呼说要给我奶奶留下一部分生活费。

  老一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新中国60周年,物质是极大丰富了,但是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我爷爷和我奶奶感情很好)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他身上具体的体现,使他的人格魅力更加完美的表现出来。

  (我们家)没有家规,从我父母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像几条几条的,没有。我们对子女也没有家规,就是按照父辈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对后代提出要求,就是言传身教,可能身教重于言教,道理也讲一些。现在年轻人接触的事物比我们多,道理点到就可以,用实际行动像以前我们的父母影响我们一样影响他们。

  青年人的想法是正常的,包括我的小孩是共产党员,是部队上的讲师,接触的事物比较多。当时我们说有“代沟”,我们尽量消除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青年一代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我们接触的事物比较慢一些,所以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对于党的事业、民族精神这样大的事业是一致的。

  刚才谈了很多,尤其归结到爱国主义,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民族脊梁,我们今后一定要继续保持。

  

 

二 鄢圣华: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

题记:2009年10月30日晚十点,王少农电话采访了老子专家与政治学者鄢圣华老师。作为多年的朋友,二人知无不言。鄢圣华老师就信仰的有关核心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且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这是让我们深受鼓舞的。

  王少农:鄢老师,请问信仰是什么?

  鄢圣华:信仰就是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区别不明显。比如有人信菩萨,有的人不信。我们中国人有很多信仰,但很多人信得急功近利,把信仰当成工具。有的人信得比较理性,靠信仰过得挺好。信仰有两种: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是对创世者的皈依,或对神的向往,比如说信佛、神、道等。中国古代的《老子》(也叫《道德经》)里面有对创世者、人类本源的探索,也有国家秩序的研究,虽然被后来的道家人物尊为道家之祖,但本质上与宗教无关。宗教信仰关切精神、提供安慰;政治信仰,比如说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对现实的关怀。不但关怀现在的现实,也关怀未来的现实,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中国从来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西方社会中世纪后有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说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不排斥中国人有宗教信仰。《道德经》、《南华经》等中国经典著作中,虽然被宗教界当成思想资源,但其实老庄都很现实,比如庄子说的“逍遥”,“与天地精神共往来”,都是现实的生活方式。

  王少农:既然我们有两种信仰,有没有纯粹的信仰?

  鄢圣华:没有。两种信仰没法统一。历史上有的国家,当代世界中的某些国家,搞政教合一,但在中国不可能。中国人很现实,这是中国的民族性。孔夫子也是这样,不像佛教一样关注来生,而是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少农:是否政治信仰高于宗教信仰?

  鄢圣华:没有。如果说有,就只限于共产党员。但任何宗教信仰,国家都要进行管理,世上没有无限的自由,有秩序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这里的管理指监管。对宗教活动进行监管,是说允许宗教自由,但要防止利用宗教活动妨碍个人自由及做其他非法的事情。宗教活动不得伤害人们的生命权、财产权等基本人权。

  王少农:信仰是我们天生的情结,与生俱来的本能。信仰是件美好的事情,本质上它并不分这样信仰,那样信仰,信仰就是信仰。我们从未失去信仰,但是我们现在要重建。其实不是重建,而是重提。

  鄢圣华:没有“重建信仰”一说,这其中有个体性、差异性的问题。信仰是自己的事情。

  王少农:请您再谈谈国家与信仰的关系。

  鄢圣华:国家保护每个人的信仰自由。

  王少农: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鄢圣华:共产党员应该信仰共产主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反对激进改革,同时推动理论创新,避免有些人制造矛盾。一个国家要走自己的路,不能硬搬西方理论。要有现实关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国民普遍向往大同社会,强调“天下为公”,如孔夫子所讲。共产党员要为实现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社会而努力。我们搞市场经济要克服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弊端。有信仰总比没信仰好,什么信仰都没有,人就可能去做坏事,允许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王少农:我们国家从未丧失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失去。国家历来保护信仰,信仰是国家之魂。这是我们的动力,前进的因素。

  鄢圣华:是这样的。

  王少农:您刚才把信仰分为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这种“一分为二”的作法,是否老子的思维?您是一位共产主义的理论家,同时是老子研究专家,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鄢圣华:一分为二是我自己的,也是老子的。

  王少农:一分为二之后,还有二合为一,这即是和谐。和谐是价值观,同时是信仰。我们信仰什么?我们信仰和谐。我们的信仰特征是什么?我们的信仰特征是和谐。和谐不是方法,是结果。好比乐队,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情感,都能保持心情舒畅、生动和谐的局面。孔夫子说“和而不同”,我绝对赞同,既有个性,又有统一。“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规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要去管理,我同意您的观点。您觉得我们的信仰有什么问题吗?

  鄢圣华:我们的信仰没有问题。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越来越务实,没有左倾,没有冒进。面对着从未有过的盛世,我的心情无比喜悦。

  王少农:谢谢鄢老师。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 炎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1)

题记:2009年10月30日,王少农拜访了传统文化学者炎平老师,向炎平老师请教和谐文化的渊源,学习儒学的方法。炎平先生是和谐文化的传播者,主要谈了两点:一、和谐是善的真理。二、学习儒学的诀窍是去信仰。炎平老师自白说:“自幼生活在曲阜,亲身感受着儒家文化的古风流韵,对于儒学,对于先师,内心是非常留恋的。”他谦虚地说其著作“由当代儒家学子集体撰写”。我们趁此机会,表达对圣城曲阜的仰慕,对曲阜儒者联合会、孔氏宗亲网、华夏复兴网、木铎论坛的问候,对所有正在为复兴中国文化努力工作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王少农:炎平老师,去年端午节我们在北京电视台做汉服文化的节目时有过愉快的合作,这次想请您谈一谈和谐文化与传统信仰。请问:为什么说和谐是善的真理?

  炎平: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她就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伴随着真理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善,和谐而美好,能带给人幸福;一种是恶,表现为残酷的争斗,最终把人引向深渊。真理是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顺应者即是善!违背者便是恶!真理面前善恶分明。善的力量生成和谐文化,恶的力量产生斗争文化,两种文化分别控制着人的大脑,决定人的命运,影响着国家与社会。两种文化此消彼长,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当善呈优势的时候,社会就能够健康发展,人类生活和平而安定,邪恶的东西躲藏起来,不敢见人;当恶力占据了上风,社会就会动荡,战乱不息,恶势力在世上横行,好人倍受屈辱,生计艰难。人类在远古时代曾经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后来才逐渐分散到各大洲。来到东方的人带来的是和谐文化,因为他们勤奋开拓,较早开始建设新的家园,摆脱了内部的纷争。斗争文化随后散布开来,四处侵占他人果实,引发了不息的争斗。和谐文化总是要保护自己而斗争文化总是在不停地扩张。斗争文化初期发展非常缓慢,因为战争太过频繁。当各种力量逐渐平衡之后,社会进入冷战阶段,物质追求和战争技术会快速发展,带动起整个社会的生产。表面上好像很繁荣,看似“进步”得飞快,可一旦力量失衡,随即又会爆发生新一轮的战争,很快就会再次衰落下去,而且一次比一次悲惨。和谐文化的发展则是稳步前进的。因为内心和谐的人追求利益的动力不如斗争者那么强烈,面临矛盾时也不像斗争文化那样你死我活,不会大起大落。和谐文化符合真理,尊重自然规律,与宇宙运行保持一致。所以和谐文化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如果没有外来恶力破坏的话,都能稳步发展繁荣起来,民众生活非常富裕幸福,就像唐代时的中国社会。幸福、富裕、和平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文化充满了希望。斗争文化再发达,等待它的也只能是灾难。有人计算过核武器的破坏力,惊人地发现,万一爆发核战,人类以及其他绝大部分生物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因为现有核弹的数量足够能毁灭地球五十次,爆炸后产生的毒雾将破坏大气层,窒息所有的生命。地上寸草不生,城市化作尘埃,地球一片死寂。那么可怕的结局!渴望和平的人们要与发动战争的人一道毁灭,谁也逃不掉。据说操控核战的控制器就像一台笔记本电脑那样大,时刻携带在超级大国元首的身边,随时可以启动。只要轻轻一按,整个地球将瞬间毁灭。俄国人声称,除了核武器之外还有威力更大的新式武器。美国人说,只要一克最新研制的病毒就能让一个国家所有人全身糜烂而死,无药可救……这就是斗争的下场!斗争文化主导世界,人类即使不被战争毁灭,前途也是一片黑暗。环境污染已很难治理,能源消耗殆尽,臭氧空洞快速扩大,赤潮频发,雨林消失,全球变暖……平时我们可能感觉不到,等一旦觉察到了,一切就都来不及了。生存还是毁灭?人类面前有两种选择。要生存,现在只有一条出路,最终解决人类危机的方法只有这一个,那就是用和谐文化取代现行的各种非和谐文化,用善代替恶,以消除斗争,彻底纠正自取灭亡的观念与行为,全面改变命运。这是唯一的希望所在。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斗争文化用技术和财富迷惑了世人,使和谐文化受到极大的伤害,善恶失去了平衡。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和谐,然后才能发展弘扬。人类最古老最伟大的和谐文化是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字的本来意思是人在观测风雨,与上天对话,引申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交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谐文化主导社会的标志是儒家文化恢复和发展起来,重新指引社会进程。中国是和谐文化的故乡,许多东南亚及世界上的和谐文化是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上儒家文化很少被强行中断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是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就被起义军推翻了。清末西方入侵,是借着国内的民族矛盾,联合多国力量连续冲击,最终造成了百年的磨难。三代人的苦难迫使人去盲目选择,向看似繁荣的西方求教。中国为了富强,引进过各种斗争学说,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民众渴望安宁,厌恶动乱,但是抛弃了儒学到哪里再去寻找真正的和谐呢?儒学如果能够在中国重新恢复起来,联合所有善的力量,共同抵御住斗争文化的挑战,中国和世界就有可能获得最终的和平,我们内心的种种困惑也能得到完美解答。如果我们希望生活美好如意,幸福不会离去,恶势力不再破坏我们的家庭,恢复儒学这条路就要走一走。走一步就有一步的成绩,坚持走下去才会成功!书包网 www.bookbao.com

 

三 炎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2)

王少农:人类走向和谐,这是注定的。造物主创造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和谐的。造物主给我们的是和谐的创造,我们领受的是创造的和谐。我们既然领受了创造,那么就配合这和谐。用和谐参与创造,这样我们都是创造者,人与神在和谐这救恩里合一。这是我的“和谐神学”。我们不能说:“不和谐的也要和谐”,但我们要知道,“不和谐的会消失,不和谐的会被淘汰”,因为只有和谐才能运动,和谐才有生命。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法则,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大能与慈爱。和谐给人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给人以善待自身的勇气与心态,让人活出应有的样子,所以我说和谐体现了上帝的旨意,祂让人爱自己。同时体现了国家的关怀,是国家成熟的标志。不仅搞经济,更要关怀人心。“以人为本”。国家关心我们的内心世界,提供精神支柱,这是何等伟大的国家!最低层次的国家不能保证人的安全与温饱,较高层次的国家能保证人的安全与温饱,最高层次的国家关怀人的内心,是心灵的国度,信仰的家园。从1989到2009,20年间,国家在崛起,国学在复兴。我们被关怀,有了幸福感。尤其是1999到2009,这10年间复兴很大。复兴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复兴的目标。国家要和谐,国学要复兴。并且正在复兴,走向和谐。我把国学复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即1989到1999,这10年我们努力克服“全盘西化”的弊病,重新肯定中国文化,树立民族信心。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对此作出了贡献。当初那些提倡“全盘西化”的人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自有其价值。西方的文化也好,“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也好,都不适合中国。我们需要的是西方科技,不需要西方价值观,更不需要西方生活方式。这些硬话现在在我们敢说,在当时敢说硬话的人没几个,所以那些有良知、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很可贵,没有他们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全盘复兴”。从“全盘西化”到“全盘复兴”,我们都是亲历者,要珍惜。国学复兴的第二阶段是兴起阶段,即1999到2009,这10年诸子百家都得到很好的提倡。很多朋友、老师对国学的普及与深入做出了很大贡献。政府、大学、民间,已形成良性互动的大气场。不过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国学会一下子“火”起来,这是时代需求,中国人在认祖归宗。以前是小心翼翼,现在是正大光明。国学复兴不仅仅是国学复兴,其实是民族精神的复兴。国学不仅仅是学术意义的国学,更是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国学为什么会“火”起来,很简单,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火正在熊熊燃烧,并且永不熄灭,因为他是生命之火,信心之火。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灵魂,魂不可丢,国不可亡。只要中国在,人类就有希望,天下就会太平。为什么?因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和谐。国学的复兴取决于国家的帮助与引导。国学的复兴就是国家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现在提倡“和谐”,这是我们复兴二十年来结出的最大胜利果实。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核心,最好的理念。和谐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讲别的,就讲和谐。和谐理论为中国文化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出路。原来从孔夫子到现在,我们想要的就是和谐。和谐是国学复兴的大总结。现在到了国学复兴的第三阶段,亦即最佳阶段,信仰阶段。中华民族从此走向信仰,从此回到信仰,从此不改变信仰,从此依靠信仰,我们的心踏实了,生活安定了,人类走向和谐,走向光明。以前是恢复理念、普及知识,现在即将深入灵魂。从此以后,我们要不放弃信仰。其前提依然是学习传统,包括学习西方。但我们的重点已不再是知识性的学习,而是灵魂性的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招魂。我们招的不是别人的魂,是招自己的魂,请黄帝、老子、孔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无论何时,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儒家文化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是重建信仰的前提。炎平老师,请您谈一谈学习儒学的方法。书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 炎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3)

炎平:信仰儒家文化的朋友在学习中可以达到三重境界。第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重:“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第三重:“无终食之间违仁。”第一重境界需要恪守和谐大原则。完善自我,宽容谦让,不去触犯人,自己感到窘迫的事情绝不有意地转嫁给别人。这样能够得到很多尊重和美誉,身边会有很多挚友,内心幸福,遇到逆境也能从容度过。第二重境界是儒家贤达。能够领会先师的微言大义,并在行动中实践和发扬之。积极入世,担当社会责任,不仅完善自我而且能引导他人,培养青年人,影响社会。第三重境界则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与长期的考验,让传统规范与自己的意识融合在一起,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仁和与中正。这是最高的生命状态。普通人大多认为儒学只是一种学说,学习是唯一的门径,其实不然。只有真正的儒家学子才懂得,儒学其实是信仰,最好的学习就是信守。不真信与真爱,学习一辈子到头来也是一场空。的确有不少人是通过学习成为儒家信仰者的,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被经典感召,产生了信仰心,掌握了学习的诀窍。但多数人没能找到诀窍,只是泛泛地读,收获一些皮毛。历史上有很多“皓首穷经”的人,学了一辈子,头发都白了,结果还是不懂什么是和谐,心中感受不到快乐,总是与苦闷和失落为伴。我们现在学习儒家文化一定要吸取这些教训,从开始的时候就明确学习的法门,不要再走这些弯路。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飞快,压力巨大,懂得珍惜时间就能做更多的事。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了解了儒文化的本质之后就不要再犹豫,静下心来信守和谐,明心明德,守衷行道。和谐的本心就是自己的真心,郑重地感受一下呼吸和心跳,确认自己的心念就在眼前,用心在看,用心在呼吸,外界的一切都只是外在,由我的心来把握和感受。逐渐地会感觉到眼前一片明净,外界事物不能再扰乱自己的思绪,胸中意识不再游离到身外,没有一丝的浮躁之气。这时尝试向自己的心里输入经典文字。首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学的恕道,是修身的第一步。将它的意义铭刻在心头,经文显示在眼眉前面,与外界接触时则透过眉额前面的这行字,遇事交往时也将其展现在眼前。看到这句话闪烁着光彩,保护着自己的眼睛,照亮躯体,躯体渐渐变得透明纯净。这时言语和行动都会是和谐的。不冲动,不浮躁,庄重而安详,优雅而从容。有了这种感觉后,自己就拥有了和谐之德。心气平和,从容不迫,无忧无虑,胸中澄澈舒展,幸福而淡定地徜徉在明德之光中。需要行动的时候,这句话会化作一股力量,从眉间传输到手臂和躯干上,像一股暖流支撑着自己。做到之后,修养境界会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逐渐上升到第二重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是儒学的忠道。眼前的经文在行动中转化为力量,输送到四肢后,身体仿佛有一股暖流游动,充实而温暖,充满活力。躯体圆融灵动,不僵硬,不浮躁,动静不离于心。这是人性的力量充实了,可以发扬,传播,为家庭谋来幸福,为社会奉献和谐,为国尽力。修养完善了,开始入世行道,努力推行儒家精神,抵制不和谐的事物,成就一番美好的事业。第三重境界:“无终食之间违仁。”这是儒家修养的极至,只有永恒信念的人才能做到。这时心中的本性会与眉间的信念完全融合为一体,心愿就是信念,整个身心就是和谐文化的结晶。言行举止完美光明,如美玉一样光彩照人,一举一动给旁人带来美好感受,带给人希望与幸福。个人与伟大事业融合在了一起,与最美好的理想道德同在,超越世俗利禄,不受一丝非和谐事物的干扰。人生完美,价值实现,身心沉浸在大快乐之中。信仰是儒文化的诀窍,得到这个诀窍就一定能够成功。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决定于信念的力量和智慧天赋。信念越有力,越坚实,收获就越多;智慧体能等天赋越好,取得的成绩就越大。同样坚定的信念,智慧较优秀则成功更快捷。同等的天赋,信念越坚定收获就越丰富。先师智仁勇三达德兼备,超越时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大孝至爱,全智全勇,却又不脱离日用常情。大雅如俗,大智如庸,从容中道,出一言万世传诵,举一行万民景从。儒家有复圣颜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四位圣人亦达到了这个境界。经典记载,远古圣贤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以身显道,处于和谐的极致,与天地并立,与日月同明。只要遵循他们指引的方向行进,人类就永远拥有希望。普通天赋的同道只要具备同样的信念,用智慧、勇气和生命来维护民族尊严,把一生献给儒家事业,同样能为儒学争得崇高的荣誉,接受人民广泛的爱戴,成为万世楷模。拥有真心,步入儒门。接下来将是学习充实的过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皈依和谐文化之初,社会和同道们对我们都还不够了解,但是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自修自学,不断完善知识与才能,很快就能够得到接受与敬重。学习是进步的坦途。信仰心建立之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儒家学子应系统地学习儒学义理。儒家典籍汗牛充栋,从何处着手呢?可以用“攻两头”的方法。一头是源头,其载体是经典。儒家经典有十三部,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中要首先学习的有四部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习的顺序是先《大学》,后《中庸》,再《论语》,再《孟子》。《四书》是学习儒学义理的起点和总纲,领会《四书》就能步入儒家门庭。同时要读些当代儒学的宣传资料,因为儒学是时学,儒家要与时同行。必须体现时代的气息。我们推荐几篇生动浅明的文章,主要有《洙泗新声》、《儒学文化价值今识》、《圣道之思》、《孟子·梁惠王章旁释》等。当源头活水与时代脉搏会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与圣贤遥相呼应了。生命中来自人类本真的善性与和谐就会被激发出来,回归宇宙真理,获得无穷力量。自我完善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会再迷失吗?具备了信仰之心,初步掌握了义理,然后是实践历练的过程,做儒家学子应该做的事情。儒家学子在一生中应当至少两次到圣城拜祭先师。第一次为明志。皈依圣门之初,到儒家圣地去亲身游历一下,瞻仰圣像,在圣墓前庄严宣誓,立志以弘扬大道为己任。第二次是告慰。在人生暮年之时,回到圣城,再次拜谒圣墓,亲口告诉先师,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名儒士应负的使命,没有辜负他的嘱托,先师就会允许我们与历代圣贤为伴,进入永恒世界。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每年春秋季节要去参加祭祀先师和历代圣贤的释奠礼。在传统节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应礼拜、供奉先师和自己的先人。遵守儒家日常规范,随时将自己的心得和宝贵信息传递给其他同道。参加儒学活动之时要熟悉一下“三合”“五成”等知识。这是民间儒家信仰的财富,被称为儒学复兴的“珍宝”。儒家文化在宏观上有三种统合,可以保证文化传统的纯正,即“三合”:“圣贤合德”、“庙宇合情”、“学理合志”。圣贤品格是学子修身的典范;庙宇道场是同道心灵境界的塑模;学理大义指明学子奋斗的方向。儒学是生命之学,学儒学就是学做人,人人可以成圣贤,人人必须学圣贤。儒家注重礼,庙宇是礼仪的场所,用来塑造诚敬之心、神圣之情,信仰需要神圣的氛围,那里也是学子悟道的宝地。传递真理的载体是经典和学理,“志于道”,就是要领会经典义理和师长的教诲以确定前进的方向,树立自己的宏伟理想,人生目标得以明确。“五成”是五种保证信仰在生活中确立的条件。即“圣、言、礼、心、福”。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物质文化的寄托。儒家自然要有先师的圣像、圣物等供人瞻仰,简称为“圣”。活动中必不可少地要有言语信息。诵读经典,宣讲祭文,各种场合需要表达情感的贺词,祝福词等都不可缺少,简称为“言”。庄重得体的礼仪体现着儒家特有的文化传统。古礼中有揖礼、叩拜礼;新礼有五拜礼、“鼎礼”等,共同组成了“礼”。没有正确的心态就无法实践信仰,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敬爱民族传统,无论是行礼还是读经,都需要一颗诚敬之心。服饰的“服”谐音为“福”。指儒家学子应该有自己的服装,礼仪佩饰。如徽章、像章、“儒襟”和各样吉祥饰物,可以表明身份,增添福气。儒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供智慧驰骋的天地。儒家经典读之不尽,走进儒学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和谐和美的世界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有缘人自会识得至宝。当我们找到自己的彼岸后,一定记得要与自己的亲友们一起分享。

  王少农:感谢炎平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儒学课。经您的讲授,我们知道了儒学是和谐的力量,学习儒学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无终食之间违仁”这三重境界,忠恕与仁爱之道是先师留给我们的普世价值观,要继承。您为我们介绍的民间儒家信仰“三合”、“五成”的知识,值得大力推广、践行。让我们在先师的圣灵引导下恢复信仰,完美我们的人生。谢谢炎平老师。

  

 

四 茅于轼:人生的意义是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1)

题记:茅于轼老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学家与社会问题研究专家,对伦理道德与信仰有深刻研究,其理论建树与道义心赢得普遍尊重。1998年秋天,王少农初识茅于轼老师于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后来协助陈大鹏先生出版茅老师的著作《生活中的经济学》。多次受教,是茅老师的忠实读者与晚辈学生。茅老师谈信仰很有经济学家特色,从复杂的社会现象回到人本身,谈理念,讲现状,从人生中揭示信仰的意义,饱含对中国文化与华人社会的理解,是长者之言,是哲人之言。

  ○说人生

  再过两年我就要八十岁了。人生的旅途快走到尽头了。这几年我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是人生的意义何在?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了几年,答案慢慢地浮现,起来越清楚了。我很后悔,到老才认真地想这个问题。年轻时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如果我早几年想,早几年找到答案,我的人生会少犯许多错误,自己也会过得更顺利些。这也难怪,人生意义,或者人生目的的大问题不是没人研究,恰恰是研究的人太多,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搞得大家稀里糊涂,索性不闻不问,过一天算一天拉倒。我不是说人家的研究不对,没有价值。而是太抽象,太高大,过于理论化,没法付诸实践。我们需要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这个答案要能够清楚地指导日常的所作所为。现在我把这个思考了好几年的答案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答案很简单,复杂了就没用了。它必须是简单的。这个答案就是:“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需要稍微说明一点,什么是享受人生?我的意思是:人生一世所得到的快乐总量极大化。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享受极大化,而一生一世的快乐总量极大化。这儿所说的享受不光是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包括主观的满足感。它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现在,不顾将来。而是既顾现在,更顾将来。人们要追求健康长寿,因为长寿的人活得更长,当然得到的快乐可能更多。要远离有害的环境和物质,这些事物会减少你的快乐。行动要考虑后果,不要贪图一时的痛快,遗患无穷。要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为什么?人生一世顺利不顺利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更多地也取决于环境,或者说取决于别人。如果别人处处跟你捣乱,你就过得很不顺利。别人希望日子过得快乐一点,大家就应该帮助他实现这个理想。所谓“君子成人之美”,这是孔夫子留下的格言。如果大家都懂得帮助别人快乐,我们就有了一个创造快乐的环境,大家都比较容易实现快乐总量极大化的目标。所以帮助别人享受既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这一点儿也不矛盾。用这条信条处理周围的事情,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高兴。凡是碰到难于决策的事情,想一想怎么能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答案就有了。有了这样的信条,养成了习惯,用来对待父母子女,妻子朋友,同事或领导,并且用它来处理自己在公务上的问题,你就不会犯愚蠢的错误,就会远离烦恼,周围的人都会喜欢你。享受人生,这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谁不愿意享受啊。但是有人批评说,这个目标太自私,至少也是太庸俗。大家只管享受,国家大事,世界和平谁来关心呢?我想说的正好就是:享受人生是世界的头等大事,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我们不要被别人误导,去做妨碍别人享受人生的事,去做愚蠢的事。恐怖分子身上绑了炸弹去炸别人,自己不享受还妨碍别人享受,真是愚不可及。可是恐怖分子还自以为做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人生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最值得为之牺牲的事。也不光是恐怖分子如此,二战时的一些日本兵来到中国杀人放火,作恶多端,害人害己,还自以为是效忠了天皇,光荣得不得了。我们在“文革”的时候,一些阶级斗争的积极分子,把别人斗得死去活来,自己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样是愚不可及。如果有许多人都被坏人误导,这个世界真就不得安宁了。享受人生的目标不但是个人与个人相处的原则,同样也是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相处的原则。两岸关系,中日关系,劳资关系也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来处理。其他的考虑统统都应该让位。懂得这一点我们的世界就会平安得多,幸福得多。还要不要牺牲?牺牲应该尽量避免。但是如果一个恐怖分子要拉响炸弹,我一定要扑向前去,减少伤亡。之所以要牺牲,正是因为有人受了蒙骗,要害别人。如果没有这些受蒙骗的人,牺牲可以少多了。当然还是会有一些需要人牺牲的事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有时候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但是这种情况一个人一辈子也未必会碰上一次。现在人世间绝大部分的冲突都是人跟人的矛盾引起的,是愚蠢的人之间发生的,不是智者之间发生的。懂得享受人生,就不会有无谓的牺牲了。懂得享受人生,而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我发现的至理名言。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 茅于轼:人生的意义是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2)

○说和谐

  和谐,当然不仅仅是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和谐,官员和人民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和谐。个人之间的和谐也同样遵循一个道理,即人跟人平等,人和人没有区别。所以道德的基础是设身处地,体谅别人。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道德的金律。它的出发点就是人与人平等,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我所提倡的“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以及延伸到“也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就是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的意思。遵守公共秩序,就是平等的原因。高谈阔论,目中无人,排队夹塞,随地吐痰,都是突出个人,不平等,搞小特权的表现。大家都说中国人到外国旅游,往往高声喧哗,不文明,不懂得尊重别人,只顾自己,都是素质低的表现。也就是没有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不把别人看成和自己同样的人。几千年的皇权社会把中国人培养成了不平等的习惯。要么当顺民,要么当暴民。受压迫时逆来顺受,得机会时欺侮别人。我们反对官吏的特权,但是一旦自己有点权也想搞一点。官员都是百姓变的。这样看来,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全民族的教育过程。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也要向外国学习,赶上世界潮流,同时也是恢复中国良好的传统道德。

  ○说快乐教育

  使人快乐是一门大学问,再没有什么学问比它更重要了。创造快乐的事业是最伟大的事业。我们应该看到,改革以来财富的生产增加了近十倍,可是大家的幸福感却没有十倍,甚至于还减少了。这值得我们密切注意。社会的不稳定,利益的冲突,矛盾的激化,犯罪的增加,说明虽然财富方面有所好转,但是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快乐而不光是财富。财富固然有利于快乐,但也不尽然。有时候钱多了快乐没增加。尤其是一个人收入比较高的时候,财富跟快乐并没有直接联系。我们要追求快乐,而不光是财富。我想我们已经进入到这样的阶段。我们要注意如何追求快乐。追求快乐虽然是人生第一目标,可是我们中绝大多数对此并没有研究,连一般的道理都没有人给我们讲过。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从来不讲。因为他们自己就没学过。老师往往用叫人痛苦的方法教学。这说明他自己就不懂如何追求快乐。现在我们进入到一个时代,不是财富极大化,而是快乐极大化。财富怎样极大化?简单说就是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不让任何一个人受损失,而让至少一个人更富足。全社会都用这样的原则处事,财富就极大化了。快乐的极大化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就是不让任何一个人不快乐,同时至少有一个人更快乐。全社会都这样处事,快乐就会极大化。我们经过了“文革”,那是全社会痛苦的极大化。没事找事,斗别人,使别人痛苦,同时没有让任何人变得快乐一点,全社会的痛苦达到极大化。我建议,要把快乐教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从小学到大学,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自始至终都要围绕快乐的目的。政府的政策必须符合快乐原则。世界上一切人际关系,小到个人之间,大到国际关系,都要以增加快乐为最高而且不可动摇的普遍原则。如果大家都能同意,我相信全世界将进入一个远比过去更为幸福的新时代。

  ○说财富

  我们讲道德有根本的原因。因为财富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快乐或者幸福才是最终目标。财富只不过是得到快乐的渠道之一。何况有时候财富不但没有使人快乐,反而陷入了痛苦。许多人追求财富,把自己交托给钱,做了钱的奴隶的人都会有这种经验。钱是有了,但是快乐没找到。

  ○说华人精神

  华人不忘自己的文化和祖先。华人有很强的抱团精神。这种精神的源由,应该就是中华文化,包括语言、历史、儒教精神。我们天天都在享受这份遗产,但是并不觉得。一旦离开了它就会感到它的可贵。我在马来西亚华人协会上的演讲就是用普通话讲的。主持人是一位年轻女士,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能够纯熟地运用经典词汇。我想起陈水扁要“去中国化”,我不明白他怎么去得了。除非不说中国话,不用筷子吃饭,忘记孔子和炎黄,变成一个无根的人。

  ○说华人宗族教育

  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都有姓氏的宗族组织,他们每年活动一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表扬奖励本宗族内学习好的子弟。孩子得到表扬当然高兴,家长的面子更有了光彩。这种一年一度的会议实际上变成一种竞赛,这对华人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说华人凝聚力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最值得一看的是明朝士兵的坟墓。郑和下西洋时,几次经过马六甲,留下许多士兵,据说有几千人之多。他们几乎都死在了异国他乡。他们为了生存肯定要从事耕作或别的生产活动,进而组织家庭。他们思念家乡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死后会嘱咐子孙不忘祖国。他们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死后的葬地得到保护,一直绵延至今。马来西亚独立后,当地政府曾经打算铲平这些墓地,被华人社会坚决反对。最后华人社会硬是集资把这块地买了下来,得到永久的保留。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说明中华民族有非常强大的内聚力。更可贵的是华人虽然自己抱团,但是不会伤害别人。可能得益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五 钱理群:坚守自己的信仰,又尊重别人的信仰(1)

题记:著名文学家钱理群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发扬鲁迅精神,对塑造中国人品格做出巨大贡献,在广大青年中有着深远影响。钱理群老师是中国人信仰的传播者,既是现实批判者,又是理想播种机。1998年,王少农曾在北大百年校庆时作《太学赋》,献给了钱理群老师、乐黛云老师、季羡林老师、费孝通老师、授业师长王博老师等先生们。1999年撰《太学春秋》一文,细述了认识钱老师的经过。钱理群老师充满激情,听钱老师谈信仰是一种享受。

  ○说精神危机

  有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一直至今还要坚持启蒙主义呢?这就涉及我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在我看来,人性是善恶并存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是引导人性向善的方面发展,还是诱导人性向恶的方面发展?“文革”就是把人性中的恶诱发出来,使其恶性发展。“文革”对人的毒害,主要是制造人与人之间的仇恨,诱发人的动物性的嗜杀性。“文革”中许多群众暴力事件是令人发指的,各地对所谓“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及其子女残酷打击,还有大规模的武斗,不同意见的群众相互残杀。一方面,进行所谓理想主义的教育,把年轻人都训练成极端的堂吉诃德;另一方面,又进行阶级仇恨教育,培育“夺过鞭子揍敌人”的“阶级感情”,把年轻人训练成狂热的“阶级斗争的战士”。“文革”一开始,就把学校里的校长、老师,都宣布为敌人。这回堂吉诃德面对的不是风车,而是“十恶不赦的妖魔”,他(她)们怎么不会挥舞着铁戈、长矛刺杀过去,致“敌”于死命?这对中国国民性的伤害是十分巨大惨烈的。最近二十年,把人的欲望不加限制地诱发出来。欲望的魔一旦被放出来,也很可怕,人们越来越多疯狂追求私欲,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不断,无情的利益争夺变得你死我活。我经常在想,一个不知道爱、不知道怕的民族太可怕了。一个社会常靠两个东西维系:“爱”之外就是“怕”。小时候,老一辈的人常说,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做坏事,将来要遭报应,这是粗俗的宗教观念,却无形中维护了社会道德的一个底线。举例说,也许假冒伪劣产品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但假冒伪劣也有一个限度,就是不能伤害人的生命。我买的这件衣服是假货,穿了没有几天就破了,这当然坏,但不会因此让我丧命。这就是底线,超过线就是“伤天害理”,为社会所不能容忍,这都是约定俗成的,即所谓“盗亦有道”,做坏事也是有规矩,有约束的。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底线被突破了。那么多的让人丧命的假药假酒,那么多的让农民颗粒无收的假种子,什么事都敢干,没有任何约束。我们经常用“无所畏惧”这个词来赞扬人,但我想,如果整个民族都无所畏惧,这就病入膏肓了。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破了,那么这个社会就难以维持下去了。我想这个道理大家是都知道的。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严重的民族精神危机,民族道德的危机,人心的危机。在我看来,这是当下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要纠正,恢复元气,引上正道,是很难很难的,而且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这是从根本上制约着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其问题的严重性、危险性、迫切性,其影响的深远,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我甚至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对后代子孙所负欠的最大的债,如果我们不及早偿还,将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因此,我经常想起鲁迅的话:“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在我看来,鲁迅的这一思想,在今天的中国,是有现实意义的,它昭示了启蒙主义的新的迫切性。很多朋友都热衷于中国制度的变革和建设,这确实是当今中国的迫切任务。但如果仅有单一的制度变革、建设,没有相应的国民性的改造,就会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

 

五 钱理群:坚守自己的信仰,又尊重别人的信仰(2)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我们高喊民主、法制,但对民主的理念、法制的实质,都缺少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更不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实践经验,在“割断传统”、“全盘否定”的思潮下,自然少有理论的科学总结,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因此被遮蔽、强制割断;对历史的失误,一方面只限于道义的谴责,另一面又几乎没有进行理论的科学批判。因此,我们回顾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也许在翻译阐释,某些历史研究、专业研究上,有所成就,或有可观的成就,但理论创造和建设,却是十分的稀薄,至今也没有出现真正的理论家。与此同时,却充斥着伪理论、伪学术。知识分子放弃了自己的理论职责,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失责。

  ○说正视历史

  每个民族在回顾二十世纪时,都有一些不堪回首的回忆:这是民族的耻辱,也是精神的隐痛。敢不敢揭露这样的全民族的精神创伤,正视其中淋漓的鲜血,正确地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这是一个民族是否真正通过苦难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说二十一世纪伊始

  二十一世纪伊始,当许多人处于绝望、虚无中时,我又回到这一命题上来,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警告:“寻找支撑自己的‘归宿’,这本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欲求;当个体生命因虚无主义而陷于极端悲观、绝望、孤独时,是很容易被充满自信的强有力者的坚定、决断所吸引,进而被其俘虏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的人格的。”

  ○说民族主义情绪

  过去的中国,一般认为中国人是一个讲中庸之道的民族,不容易狂热,中国人像热水瓶,是一个温和的民族。但是在二十世纪,这个民族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一种狂热当中,这种狂热在中国传统中并不多见,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国民性。原因就在于二十世纪中国始终处于想赶上、超过西方先进国家的民族渴望中,或者说,我们民族始终处于一种被包围的状态,被围状态形成突围心理,所谓高速度、好大喜功都是由这种民族主义情绪而产生的。

  ○说母语危机

  (与精神危机)同时存在的还有中国母语的危机。这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的存在危机。当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是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地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

  ○说自省

  我所有的言说,都不是为了批判别人,当然更不是用以维护某个既定的秩序,而只是要反省自己,摆脱内心的黑暗,是一种自我清理、清洗、清算与警示,以便有一天清醒、干净而坦然地去见“上帝”。

  ○说生命的高峰体验

  “单纯与明净”正是这几十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学术境界,人生境界!尽管我在与先生(指王瑶先生)相处十多年间,这样的状态仅见过这一次,但就是这瞬间印象却几乎照亮了我此后的学术与人生道路:无论处在怎样的外在与内在的困境之中,只要一步入学术的幽林,就安静、平息下来,进入生命的沉潜状态。如我在《与鲁迅相遇》的“后记”里所说:这“不是对现实痛苦的回避,而是使这痛苦更加刻骨铭心,并超越一己的痛苦,思考国家、民族、人类的大问题,感受人生的大悲欢,生命因此得到了升华与自赎”。在这样的生命的高峰体验中,自我心灵就达到了单纯与明净。

  ○说独特的生命体验

  在融入了大自然之后,精神家园的内涵也就更为丰厚。在那一个早晨,(我)独自坐在屋前的平台上读书,突然发现,更准确地说感受到了寂静:“它无声,却并非停滞,在无声中有生命的流动:树叶在微风中伸展,花蕊在吸取阳光,草丛间飞虫在蠕动,更有人的思想的跳跃和飞翔。这就构成了一种寂静之美”,而我的生命又进入了从容、沉潜的状态:这或许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非常之美的。

  ○说重建精神家园

  重新认识你脚下的土地,重建你的精神家园。对理想主义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提倡一种低调的、理性的理想主义。首先是坚持理想主义,同时又理性地估计与正视理想主义实现的有限性,这背后其实是包含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韧性精神的,就是认准一个目标,就不计效果地、不问收获地、持续地、一点一点地做下去。既清醒于个人作为的局限,又相信历史合力的作用,也就是鲁迅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说理想

  我们需要的理想,是自发的,是我们内在生命所要求的,独立自主选择的真正的信仰、信念。我们需要的理想同时是开放的,而不是独尊独断的,它坚守自己的信仰,又尊重别人的信仰,贯注着“思想、信仰自由”的精神。

  

 

六 唐晓渡:信念会给一个人带来方向(1)

题记:唐晓渡老师是当代著名文学家,多年推动中国诗歌的关展,支持中国诗词的复兴。作为诗人,唐晓渡老师异常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与信仰生活。王少农于1995年受教于唐晓渡老师,有幸成为门下弟子。唐老师对诗歌、对精神世界、对信仰的追求与认识,深刻地影响了一代诗人。唐晓渡老师的诗学,是王少农“通过诗歌认识信仰”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2009年11月20日,唐晓渡老师回答了王少农提出的问题。

  王少农:老师,什么是诗人的信仰?诗人信仰什么?

  唐晓渡: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信仰,包括以诗本身为信仰。很难设想一无信仰的诗人。好像是惠特曼认为,对诗人来说,信仰泛神论最为恰当,我赞同他的观点。

  ○说信念

  信念会给一个人带来方向,至少它要求一个方向。

  ○说精神自治

  我所谓的“精神自治”主要还不是指与既定秩序的紧张关系,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独立不依的精神立场,一种基于批判和自我批判所形成的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作出敏锐反应的能力,一种自我超越和生长的可能性。没有这样的立场,没有这样的能力,没有这种内在的可能性,就无所谓现代知识分子,也无所谓现代艺术家和诗人。

  ○说虚无化导致的伤害

  每一个当下瞬间都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所谈的当然不限于写作,但请允许我继续从写作的角度多说几句。我想说的是,更大的伤害或许还是来自强控制在失去张力时所导致的虚无化:首先是它自身的虚无化,其次是社会、文化的虚无化。某种意识形态宣称它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并以其唯一的体现者自居,它用某种“铁的必然性”阐释历史的过去和未来,将其转变成现实中无所不及的强力(包括对写作的)并彼此辩护,从而既毁灭了过去的多样性,也毁灭了未来的开放性,最终毁灭了自身。正如哈维尔所说:“如果历史以其不可预见的方式呈现,来显示这种意识形态是错误的,这将令权力丧失其合法性。”然而,在这一自我虚无化的过程中化作虚无的决不仅仅是它的“自我”。作为一种曾经占据统治地位并被强制推广的社会、文化“元意义”和“元价值”系统,其后果同样是社会、文化性的。当然这里并没有出现意义和价值的真空,无论是从生活还是从写作的角度看,所谓“社会、文化的虚无化”与其说是指意义和价值的持续阙失或危机,不如说是指缺少关注、追问、反思这种阙失或危机的持续兴趣和勇气,缺少将这方面的经验转化成当下创造行为的内在活力。社会、文化的虚无化本能地倾向于按照消费的原则对待现实,就像意识形态的虚无化本能地倾向于使一切成为维持其统治的权宜之计一样。

  ○说对话的意义

  就写作而言,对话不仅意味着面对共同的问题,应对共同的挑战,建设共存的精神生态,而且意味着相互尊重个性和差异,意味着活力和能量的彼此汲取和交换。

  ○说灵魂

  灵魂这东西确实是存在的——当然不止是指解剖学意义上人的大脑中那块活的灰色物质,更重要的是指一种隐秘的内心经验,一种本真的精神状态。忆明珠的一首诗曾经深深打动过我:“何必去抚慰我的灵魂呢?它从不走到人跟前。它的脸上是打了‘金印’的。”(《述怀·其四》)上面这个句子的前半部分是关于灵魂的现代科学解释。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在哲学上究竟应该被视为唯物主义的一个胜利,还是相反,唯心主义的一个胜利。不过我想这并不重要。认为那块灰色物质会像松树分泌油脂一样分泌灵魂是荒谬的,但它无疑有助于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即灵魂,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原欲”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因而不可泯灭的力量。或者不如说,它就是一种“原欲”。相对于生命中其他的欲望而言,灵魂的力量似乎要脆弱得多。事实上人们很少注意倾听那来自性灵深处的声音——那本是惟一真实的声音——而更多地陷于与外部世界渺无止境的纠缠之中。这还是一种常态;灵魂脆弱的更有力的证据是在它遭到讨伐的时候,也就是忆明珠所说的脸上被打上“金印”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灵魂本身首先陷入了混乱,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中国历来的“诛心”之术(其现代版叫“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就建立在利用灵魂的这种脆弱本性的基础上。其妙处在于经由“诛心”而达到“心诛”。一致于此,灵魂的有无就真的成了问题了。这一类悲喜剧我们已经见得很多,包括很多诗人在内;而诗人,照一位先哲的说法,本是那些伺奉灵魂的人。但是另一方面,灵魂的力量又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强大,或者换一个说法,坚韧得多。正如我们在祥林嫂那里所看到的,当不能在生前得到实现时,它就诉诸死后;当意识到现实的阻隔难以超越时,它就转向来世的超越。这当然是一种虚妄,然而虚妄中自有真理。在西方,对灵魂获救的关注形成了一种延绵不绝的宗教传统。这一传统并没有随着上帝偶像的破灭而中断。当最后的拯救者连同末日审判的神话一同消逝之后,如同荣格的一部书名所提示的,现代人灵魂的自我拯救就被提上了日程。这里,宗教传统的普遍意义在于,灵魂只能靠灵魂的力量来拯救。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传统,但并不等于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说,传统的宗教在实践理性的导引下往往更容易指向外部,并凝定形形色色地迷信和现实偶像崇拜的话,那么在今天,它同样面临着一个现代人灵魂的自我拯救问题。

 

六 唐晓渡:信念会给一个人带来方向(2)

○说自赎

  “揽过汉时的青铜镜”,而“笑得须眉生动”。(忆明珠《揽镜》)谁能说得清这来自幽冥中的笑声有着几多酸楚,几多快意,几多无奈和几多欢畅?它充满着死亡气息,又高蹈于死亡之上;混合着铁与冰的刺痛,又摇曳着水与风的清朗。它是一种大解脱,又折返于人心激响回荡。已逝的岁月、将逝的肉体,包括那颗业已破损的心都在这笑声中砉然委地,而惟有那双窥破了自我和生存真相的眼,那张言说着晚祷之词的口,在苍茫的暮色中闪光。这样一种奠祭,这样一种忏悔,或者说这样一种祭奠式的忏悔和忏悔式的祭奠,不仅着眼于灵魂的自救,而且致力于灵魂的自赎。它不是靠简单地抛弃,而是靠诚挚地省悟过去而获致当下的存在,靠持续的死亡而赢得瞬间的新生。它当然没有提供未来,因为这里没有时间的未来,而惟有诗的超越,而如果说在它的深处确实弥漫着一片无边的黑暗和虚空的话,那么,正如叶芝所谈:“当我明白我一无所有时,当我明白塔楼鸣钟人以一瞬即逝的钟声作为灵魂的婚礼时,我将看到黑暗变为光明,虚空变为丰富。”(《人心的灵魂》)

  ○说诗人

  按照一个古老的传说,诗人乃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他当然还要复归天上。去除了其中的神话以至迷信色彩,我们看到,它确实隐含了诗之本体存在的依据和价值。诗人首先是人,他注定要在一个无可选择的历史时空中生活,因而注定要和常人一样,承担并忍受命运经由种种偶然带来的一切。然而这并不能成为他所以写诗的理由。诗歌创作的原动力肯定不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单纯。自我实现的创造欲、自我观照的需要、性的压抑和代偿、白日梦、甚至自恋成癖的病态,所有这些都是可能的本能动因,并往往混合共生,很难作片面的归纳。但是它们并不能回答下述问题,即蕴含于诗中的那种超越特定时空,超越历史,超越文化也超越个人经验的魅力,那种根本上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究竟来自何处?格式塔心理学运用现代实验手段,成功地揭示了艺术感知心态和方式的整一性,然而它同样不能回答上述问题。固然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然而,使整体成之为整体的亲和力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是什么从内部沟通、统摄着诗人的眼、耳、鼻、舌、身,视、听、嗅、味、触诸感官(觉),沟通、统摄着他的经验、情感、思考和想象?其本身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所有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灵魂的存在,不得不考虑这种存在的意义,不得不考虑它与诗的关系,最后,不得不考虑在所谓诗的科学之外,或之内,另辟一门诗的神学,即灵魂学。这里全部问题的核心在于诗的语言现实所具有的超越性,也就是神性。它并非如柏拉图所说,是冥冥中某种外在于诗人的超验存在,而就栖身、根植于我们内部。神性乃是灵魂的本性,它允诺我们以无限超越的可能。耽溺、偏执于日常实在妨碍着我们对它的察知,但在不意的瞬间,它却会突然显形。除非我们此时以背相向,否则将命定接受它的导引。真正的诗人正是那些在此一瞬间开口说话的人;真正的诗正因此而充满神喻般的力量。它“不是人类堕落的,而是始终清白的标志、迹象”,据此“我们也许能收复失去的王国,收回我们在遥远的过去所曾拥有的权力”(奥·帕斯:《变之潮流》)。我们确曾长期丧失了这“王国”,这“权力”;灵魂确曾如忆明珠在那首小诗中所写的那样,长期“脸上是打了‘金印’的”。然而毋庸讳言,那只给灵魂打上金印的手也经过了我们的手。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外部的强力,而是正是我们自己造成了这一切。为此我们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然而问题不止于止。再深入一步,受害者就成了施害者,并且施行的是最残酷的自我戕害:“金的心扉,乍敞开,又紧闭,如一座金的墓。瞬息的光华里,一个自由的灵魂,自觉地就缚于神符。”(忆明珠《晚花·其四》)在这沉沦于岁月的地层下无可告人的痛楚中,隐含着某种深深的犯罪感。没有谁会追究这罪责,除了诗人自己;而不敢正视以至无视则与在逃无异。中国历来缺少忏悔的传统。所谓“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其豁达的日常哲理和熨慰人心的情感力量,为多少悲剧的灵魂提供了解脱的理由,而悲剧本身却被一再轻轻放过。另一种可能的归宿则是所谓看破红尘,游心太虚。我们唯独听不到卢梭或者普拉斯式的自白(在英语中,“自白”和“忏悔”本是同一个词),更听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拷打灵魂时那沉重而尖锐的鞭啸,这种“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心理模式,以其宿命般的循环构成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命运陷阱。在它的面前,曾经的死亡再一次死去,而一时的个体解脱则转变成新的历史重负。这样的解脱和苟且究竟有多少区别?

  ○说诗人的使命

  我深知问题并没有随着心境的一时安宁归于消失。安宁中我仿佛置身一片寥廓的旷野,那里惟有一座灿然的金墓和一颗闪烁的微光相互交映,它们同样是“但属于自己的”。我心知这正是诗的旨域,因而只能缄口;但我不会忘记它们之间的距离,不会忘记它们所启示的诗人“独与天地之往来”的使命。

  ○说诗歌的作用

  (我对诗歌)至少没有绝望。同时我也不指望诗歌直接作用于社会进步,那种情况极为罕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诗歌作用于人心、人性,作用于我们灵魂中柔软和隐秘的部分。它通过更新和丰富语言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感受方式,影响我们的人生和语言态度。这种影响在更多情况下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并因此而无所不在。即便是那些不读诗,甚至不识字的人,也会经由其他媒介多多少少受到诗的影响。

  ○说创造

  归根结底,是生存和人性本身充满了冲突,而生存和人性又不断提示着相对与和谐。自由和美通过创造的历程集中起这一切。在历史、人生中如此,在艺术中亦如此。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也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和建设。

  

 

七 木子:信仰不能急功近利

题记:2009年11月8日,智怀、王少农在北京北郊宾馆大堂偶遇从事宗教工作培训的木子老师。由于近年来从事宗教文化建设具体工作的经历,木子老师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颇有体会,在一番简短的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一个文化人之于文化的态度。

  智怀:木子老师,您能不能为我们谈一谈您的信仰或者说文化的态度?

  木子:当代社会成长起来的知识精英,普遍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哲学或思潮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天然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总有西方文化意识作为对照,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比较。我有个大学同学比我长两届,还在一家传统文化方面的杂志社做过,他知道我很爱传统文化,喜欢看这方面的书,他看的书比我还多,我们是老朋友,关系一直很好,可是有一天,他居然在茶馆里对我说,他鄙视中国文化,一下子就把我激怒了,我们争论得很激烈。我说你既然不否认西方文明,也不应该否认中国文明,因为他们都是文明呀。快餐文化我们不称之为文化,面对一个有传承的文化,谁也没有资格鄙视。他说这种话,说明他不懂文化,没有文化人的素质。我对这种现象很心痛,因为他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这么多年来我以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应该大体一致,否则就坐不到一起聊了,没想到他说这种话令我不解,还要说什么文化孰优孰劣。在人类五大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足见其生命力与影响力。

  王少农:我们刚来时您谈到了信仰的毁坏,您谈到了信仰的毁坏是几十年的磨难。您觉得把信仰的重建与毁坏相比,是需要更久时间呢?还是大体相当?还是要用成倍时间去完成?也就是说:一代人毁坏的信仰需要几代人来重建?

  木子:我无法预测。

  王少农:我感觉您包含一个意思:有毁坏必有重建,不管时间多久。

  木子:对。很多人已想到如何重建,如何去构建,目前最关键是要有理念。首先要有理念,其次是要有适合的方式。说到重建的方式,我们这个社会快节奏,很多领域急功近利,我认为文化不能急功近利,信仰不能急功近利。(王少农:好,谢谢!)文化的价值本来就是摈弃急功近利。

  智怀:功利给人带来误区。我很赞同您的观点。

  王少农:我们信仰的重建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也不具有任何可比性。

  智怀:我们做的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但也离不开功利。它自有其功利。

  木子:是这样的。他不是物质重建,而是精神重建,自有其功利。他是现实需求,时代需求,时代要我们重建信仰。要说功利,时代有时代的功利。

  王少农: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又要努力地作为。

  木子: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讲天地无私,做什么都要顺其自然,遵循事物本身规律,我们去做,但不要带功利心。

  王少农:老一辈的高僧大德为我们信仰的保存做了很大贡献。像您介绍的惟正法师,和我们熟知的一诚法师,学诚法师,净慧法师,这些大和尚深受僧俗大众敬仰。我们仅仅是信仰的呼吁者,真正能做信仰工作的是我们的前辈,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能力。

  智怀:用少农的话说,我们是对信仰的呼唤。

  木子:时代需要理想与激情,现在很少人关注精神领域,我们把思想的激情放在信仰里。(交谈到这里,木子老师因工作原因离开了。这次访谈是一次陌生的有缘人的对话,是我们此行的意外收获之一。)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 演觉法师:要依靠戒律建立信仰

题记:2009年11月15日,采访演觉法师是大因缘。在国家宗教局举办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负责人读书班”上,智怀与王少农借会议休息间隙进入会议大厅,听讲佛法。刚好,前座就是演觉法师。在名僧满堂的会堂上相遇,不可谓无缘。散会后,智怀与王少农向演觉法师求教,虽然时间简短,但收获很大。感谢国家宗教局培训处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机会,感谢演觉法师耐心解答,非常感谢。

  智怀:师父请坐。

  王少农:师父,请问什么是正信的佛教?

  演觉法师:先要问自己,信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先要把层次、观念搞清楚,这就是正信的佛教。佛经告诉我们如何找到正确的道路。一个人要做到正信、圆满,要经历漫长过程。即使一个人聪明、有知识,也应如是。有的人理解慢,要经历各种途径,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

  王少农:目前我们的信仰如何建立?不仅仅是佛教,面向大众如何宣扬真正的信仰?

  演觉法师:信仰传播要在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范围内进行,这是第一条,最重要的一条。第二呢,要到寺院里。我们现在的寺院建设得很好,丛林可供清修,也有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可以方便广大信众学习。

  王少农: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演觉法师:真正的信仰就是我们自己要了解佛教的基本内涵,理论联系实际。

  王少农:如何建立我们的信仰?

  演觉法师:戒律。依靠戒律建立我们的信仰。也就是一诚大和尚说的要“以戒为师”。一切以戒为根本,戒能成就一切。说得再好,也必须落实到戒上。古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戒律是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成就一切正信的根本。

  王少农:约束自己。

  演觉法师:达到人的解脱。以至真理。理性的真理。戒律成就人,戒律就是规范、制度。它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正确的可以做,不正确的不可以做,不要超过界限。

  王少农:有的不信佛的朋友有着向善的心,如何引导他们找到共同价值?

  演觉法师:方法要对。要方便善巧。正确地、巧妙地引导大众走向信仰,成为社会、国家构建和谐的中坚力量。

  智怀:师父说得太好了。我经常去广济寺,有机会一定会再去拜访师父。

  演觉法师:我们要向广泛的人群、知识分子传播信仰,对国家与民族的幸福有重要作用。佛教本义是觉悟和光明。破除迷信,提倡觉悟。信佛可以致富,使人达到精神升华,人生健康,要有佛法引导。贫穷不是佛教,学佛可以致富。通过佛法引导,勤奋精进,可以改变物质生活。同时,核心问题是戒律,一切都以戒得成就。“无规矩不成方圆”,佛教的正信、弘扬依赖于戒。戒就是规矩,要把戒律坚持下去,佛教就兴盛了。出家人与在家居士信仰追求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追求人生的解脱,达到人生的觉悟,解脱生、老、病、死而学佛,为他人幸福,为人类幸福而学佛。学佛为自己,也为他人,是一个自利、利他的大好事。我以出家的方式,你们以在家的方式,形式不一样,目的一样,都为人世的解脱,实现人生的幸福。从不同角度,实践信仰。

  智怀:师父刚才说学佛可以致富,现在有的人说金钱也是一种信仰,这话是对还是不对?

  演觉法师:金钱不是信仰。金钱是人们进行物质生活交流的工具。人的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是统一的,衣、食、住、行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自利利他,勤奋工作。报答父母,报答亲朋好友,报答国家,要把自己所获得的财富奉献社会。一个企业家拿钱来做慈善,可以完美他的人生,同时又把社会发展了。佛教提倡多做善事,要鼓励所有人都来做。人有很多烦恼,不平衡,千差万别,人类幸福要靠大家,每个人照佛陀的教诲去做,就和谐了。照佛陀的教诲去做,就圆满了。佛法就是觉悟的学问,光明的追求。我们照戒律去追求光明,成就信仰,就平安了。

  智怀(合十):谢谢师父。

  附记:起点与终点

  最先想要访问的对象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他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物,他住持的龙泉寺道风很纯正,曾多次去亲近,只是都没有亲见法师。托毕晶居士约见,没有如愿,只好放下再说。我们便决定去我的祖寺拜见明海法师,从柏林寺得到的回复是他正在北京参加培训。通过宗教局打听到具体地址,今天一早就同少农兄前往。近两百人的著名佛教寺院负责人学习班在位于昌平的一座山庄举办。学员们在上课,我们就在大堂等待。十点半休息时间,我们进入会议厅,面对大师云集,我都有点激动了。我们见到了明海大和尚,最近距离的。明海师很谦逊地向我们推荐在场的其他德高望重的大师,他还特别推荐济群等法师,还有如北京广济寺的演觉方丈。我们等课程结束时,采访了演觉方丈。他很慈悲。行云流水地进行了沟通。我们很欢喜。午饭后我们又回到大堂休息,等待下午旁听一下大师们的讨论会。十二点五十,少农说上来一个很有风采的和尚。我转身看去,发现很似学诚法师,紧看越走越近的他,正是。他从我们身边走过,少农起身招呼了一下。待他们随后去会议室的途中,学诚法师多次扭头看我们,似乎要说什么。少农近身说想请教一点问题,法师说可以。然后他们去了会议室。他参加下午的分组讨论会。我们回大堂。等到三点二十,少农提议顺便上山玩一下。一上一下,错过了时间,会议结束了,大部分学员在离开山庄。好在我们最后还赶上跟学诚法师打了个招呼。他请我们有空去龙泉寺。从初衷是约请学诚法师,到最后不期而遇,可以算是有了一个圆满。准备返回时,车子电瓶有问题,发动不了。我一看麻烦了。但心里没有太着急,放下了。朋友急中生智,突然问正在停车场上搞卫生的服务员,然后再找到山庄车队人员,竟然就真的在旁边的一辆奥迪车里找到了一跟搭线,转眼之间车子就发动了。危机化解了。很感恩。下山的路上,夕阳西下,被称为北京龙脉的燕山山脉的群山上方有一条狭长的云带,与夕阳联成一体,形成一道壮丽景观,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少农即兴有诗云:苍龙含珠天已定,饱看青山又一回。诗题为《与智怀燕山归来》。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九 谢朝华:信仰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1)

题记:2009年11月19日,智怀与王少农拜访了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谢朝华先生。谢朝华先生作为中国民主党派的一位领导人,在百忙中接见我们,并展开深入的详谈,这是我们特别要感谢的,我们也为谢主席深厚的学养、执着的精神深深打动。

  智怀:谢主席您好,今天专程拜访。您对西方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深刻的了解,您多年从事有益于社会的领导工作,又有海外归来的经验,同时具有法律工作者的务实,现在能不能为我们讲一讲有关信仰,这个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

  谢朝华:首先,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在文化当中是应该有信仰的,而信仰则是在学习当中得到认识,这样个人的信仰才能够建立。从哲学上说,这种工作可以算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从我们工作角度说呢,我们参与两会,并且从我们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提交议案。而从政党啊、宗教意义上讲,它都是从本体上来达到认识,得到认识以后,开始向社会呼吁,有的则是身体力行。过去旧社会,可以说是个饥荒年代,经常出现搭粥棚现象,现在呢,更多的人们同样关注弱势群体,还有收养孤儿的。这些都是与个体信仰有关系的行为。但这些信仰又都是利他主义的,促使人们的生活和谐安康。

  王少农: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

  智怀:少农写有一本《心灵的盛宴》,主要讲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个人的精神生活及其价值。

  谢朝华:哦,那你介绍一些这部书的内容看看。

  王少农:我这部书主要涉及的还是儒教的内容。从道教的《太平经》和儒教的《礼记》来看,太平盛世和大同社会分别是儒道两家的终极信仰,在这方面两者是没有矛盾的。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在孔子有生之年,虽然这种理想一直没有实现,但孔子和孔子的传人一直没有放弃这种追求。这亦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不是桃花源的桃花源,拒绝乌托邦的乌托邦。在现代人看来,这些可能是桃花源,乌托邦,但这其中所涉及的思想正是社会和谐。今天初次拜访谢主席,很高兴。中国致公党“致力为公”的理念非常好的,值得世人学习,而且这与中国儒家思想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谢朝华:对,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王少农:近年来,民间的国学复兴是一件好事,但这些还没有提高到一个信仰的高度。我认为应该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

  谢朝华:哦,这种想法是不错的。

  智怀:少农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国学导师。

  王少农:这些年我和我的朋友们一直参与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我感觉到,目前的信仰已成复兴之势,这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得到席这样有实践经验,并且有更广泛视角的专家指导。这亦是因为信仰而产生的因缘。

  谢朝华:对,这亦是因缘。

  智怀:我们感觉到,在世俗社会中间,信仰经历了一个危机的阶段,但同时感觉到这种危机还有一种转机的可能。正是在这种转变当中,很多人的信仰淡化了。所以,我们想做的就是,旗帜鲜明去提倡一种信仰。不论你信仰什么,人总归要有信仰才行。或者我们认为,当下正处在一种“信仰的盛宴”的前期。

  谢朝华:对,必须要有信仰。但信仰什么的问题是不能忽略的。譬如,有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人信仰并崇尚自然。书包网 www.bookbao.com

 

九 谢朝华:信仰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2)

智怀:这种信仰包括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上的。所以我认为,人可以有两种信仰,一种是政治上的,一种是宗教上的。两者是可以结合的,是统一的。

  谢朝华:人的信仰啊,肯定是有。北大教授冯友兰曾经说,人生有四种境界。在我看来,这里所说的四种境界,亦就是四种信仰。一种叫自然境界,一种叫功利境界,一种叫道德境界,一种叫天明境界。实际上反应的就是信仰的四个阶段。对于社会上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具有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两种。少部分人具有自然境界;而另一些如高僧大德这样的人有天明境界。但绝大部分人只具有功利境界,因为他们满足于个人的生理的、心理上的本能需求。从婴儿哇哇坠地,到成年以后工作都是如此。上学亦是从功利主义出发的。譬如家长劝导孩子,读好书啊,将来工作更好啊,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啊,以及社会地位等等。这些多少有一些功利的表现。所谓更好,首先就得自己好,然后再惠及他人。惠及你的妻儿啊,惠及你的父母啊,这些都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在这种过程当中呢就会有一些其他的举动,不占主流。比方说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同时,还有做好事的时候。这时候呢,就显示出道德上的苗头,后来步入社会时,这种人往往会在大灾大难面前积极捐款,帮助他人。这样的举动都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那么有些人因为工作本身的性质,比方说宗教局啊,我们这些党派机构啊,所面对的是社会工作,这种工作的目的是更多地惠及社会人群。而这样工作的本身亦是具有道德层面意义的。对工作本身来说,这是功利的,但工作性质以及内容呢则是关系社会问题的。我们每年都要有提案,包括大学生就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民工进城的问题,以及下岗再就业各个方面的问题等等。但我们做这些工作呢,它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益。这些工作本身超出了功利主义,它具有一种惠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福利的意义。因此它的道德色彩显然就会浓厚一些。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其他公益事业,譬如捐款啊,做义工等等,这种在道德层面上就更加纯粹一点。还有呢,有人抛家弃业,不顾个人利益。当然,这里面还有些问题,不能片面,只关注细枝末节,因为矛盾的性质呢,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很多事情不能很纯粹的,在社会生活当中呢,还涉及到人性的问题。从人的本质上来讲,是为己的,包括个人英雄主义。譬如说记者,他是为两种人说话,一种是为弱者,一种是为强者。那么为什么呢?他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他说强者的时候,是为了强者关注。那么他说弱者的时候的,是为了关注弱者。这个不好做道德上的评判。这是具有人性内涵的,亦是客观存在的。人从本性上来讲是利己的,但是当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为了利己而利他。因为有些时候我不利他呢,就不可能利己。古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人的信仰正源于此。西方宗教讲敬畏,这种敬畏亦是利己的,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积德行善的人才能进入天堂,所以他还是利己的,只不过他无形当中产生威慑作用,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制约。人是社会的人,所以人读书与跟人交往都会得到智慧。所以说,利他和利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仅仅利己,就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说,从历史上看,“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这两种观点呢就要辩证地看,因为他跟社会环境有关。譬如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儿童时期在什么环境中长大,就很容易产生什么影响。孟母三迁,强调的就是这一点。从微观上来讲是有道理的。那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呢,人的信仰来自于本性。其实,很多问题被纷繁事物所掩盖。宗教里面进香捐善款的现象,亦是如此。信仰还是出于人的本能,只不过在个人身上有不同的变化。这亦关系到信仰什么的问题。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这就需要政策上合理的引导。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人与人之间为了方便,就很容易趋从。譬如说家庭亲人之间啊,就会这样。同类的人亦是这样的。但人和人之间在物理上是分隔的,因而产生了人和人之间畏惧的层面不一样。比方说,有人怕私生活的曝光,有人就不怕。这时候就需要理智。譬如说,这个瓜果好吃,感觉上好吃,可以多吃,但理智上就不能要求我们吃多。另外我们说幸福。从哲学角度讲,最原始的认识是,幸福就是血液流动的加快。我在青年时代,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幸福感受。我是农村出来的嘛,当时拿到的是西南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个时候,我就有这样的幸福快感。为什么呢?这亦是基于当时环境的认识,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学怎么怎么好!能有工作,社会地位能够提高等等这些信息早在脑袋瓜里面,使你不能不向往。那时候又不是很多人能得到的,而你却终于拿到了。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产生了幸福感,感到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所有人都是好人。这种东西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在人生观上讲,这就是一种自豪感。这些都是在环境当中自然产生的,而信仰亦是在这种机遇当中萌生出来的。就我们东方文化来说,这种信仰就是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产生出来的。而西方则是从小到大。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九 谢朝华:信仰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3)

智怀:您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谢朝华:我们是“先有森林再有树木”的问题,而西方则是“先有树木再有森林”。当然,这其中还有假设的前提。从信仰上来说呢,它都是利人利己的。从国家上来讲,人们要有一个高于利己的意识,从利他的事功中产生利己。这样就很好的把社会资源和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而作为管理者来讲,就更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现在的管理者都是利他的,他们在工作上大公无私,积极勤奋,谦虚做人。但有些人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是需要用理性去看待的。

  智怀:谢主席的谈话非常有逻辑有趣味,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说明了社会当中信仰需求的必要性。

  谢朝华:就拿马克思主义来说,具有它的科学性,是马克思发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我们现在的经济基础呢,是产生在共有的基础上。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样人类社会发展才具有组织性,它有它的道理。还有人的平等问题。它强调人都是自然人,具有平等性。这都是很重要的道理。关于道家呢,我知道的很少,但道家所讲的道,以及强调人更贴近自然,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的实际生活当中亦能够感觉得到。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人的生活遵从自然的顺序。最好的比喻如在大江上行船,如果认识了自然的顺序,行船过程中就会平安顺利。古书上讲大禹治水亦是这个道理。缺少对自然的认识,不顺从自然的顺序,是很难治好水的。所以这个都是一种自然的循环,人亦是自然的循环。所以,从大的生活走向来说,人的生活是天定的。另一个方面,人有知识,有思维,在特定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反应,这里面有本能的和更高层次的。本能的反应就是身体上的,人对外物的避让就是如此。而更高层次的反应则是理性,体现在人的谋略和规划等方面。这是知识上训练的结果。古人讲见贤思齐啊,都是理性的社会反应。而归纳起来,这是教育的问题。过去,从读书上来说,都是我要学习什么,而现在呢,都是家长要你学什么。这些都会关系到人的将来的命运。所以说,个人的命运能关系到信仰,而信仰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今天所讲的呢,就是信仰和命运的问题。

  智怀:谢主席讲的很好,关注的问题很多,我感到这都与和谐有关,比如从个人、家庭到社会。而且还谈到了信仰的产生和建立等等。我想再问您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您建立个人信仰的历程。

  谢朝华:我刚才讲过的这些就已经说明了,人的信仰是因需求产生的。首先是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然后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利他利己。当然,从本质上说,一定要有利己的动力在里面。

  智怀:您讲的这个利他,实际上就是讲天下为公。

  谢朝华:对啊。当然这个天下为公没有己在里面它亦是不成立的。这里面有一个辩证的统一,没有矛盾之处。

  智怀:我想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比如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因为不同信仰、不同文化问题而产生矛盾,这个问题应当如何来解决呢?

  谢朝华:客观上说,这是需要时间的。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信仰和民族矛盾是时间积累的,需要时间来解决。但总的来说,解决的条件是必须有平等的观念,没有平等的观念这种条件,就不可能解决矛盾。其实,这些都是历史当中的现象,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另外,只需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就好,不要强加给其他人。比方说,两杯水,一杯是不干净的,一杯是干净的,如果将两杯水混到一起,那就不干不净了嘛。如果不混在一起,那就永远是一杯干净的水和一杯不干净的水。这样反而更好一些嘛。所以没有必要向西方人那样,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我们中国文化讲“和而不同”就是这种道理嘛。

  智怀:少农,你继续跟谢主席谈谈。

  王少农:刚才谢主席谈的我有很深的感触。谢主席谈到人生是美好的,信仰给予人的是幸福。给人幸福了,人才有信仰。亦就是说,只要实现幸福就是信仰。不管什么人,只要是幸福的,我们就说他有信仰。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谢朝华:问题是,通过信仰你怎么给人家幸福。我举个例子,你给人家捐款,那么雪中送炭就是一种幸福。这里面是有载体的。如果你仅仅是说,哎呀,我祝你幸福,这样光说是不行的。

  王少农:是,幸福应该基于人需求的本性。

  谢朝华:法国人有一个自杀理论的研究。比方说人为什么会自杀,其实,这就是偏执的一面,人的身体受到极端思想的支配了。还有人的疯狂性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人对自然正常秩序认知的错误。我记得是李大钊先生就写过一篇关于自杀的散文,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人的意志能够控制肉体,但意志亦能够忍受身体痛苦。比方说古代西方的斯巴达在冰冻天气里训练意志,锻炼体魄,然后忍受这样的痛苦,这就是勇气。人在求生的时候,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力量。所以说,我们要建立大众的正常信仰,不要偏执狂。

  王少农:谢主席这句话总结得特别好。

  谢朝华:中国有一个作家叫丰子恺,他有一篇散文叫《渐》。就是渐渐的那个“渐”。这篇文章非常好。他阐述了渐进性的道理。人在生活当中有人感觉这个时间过得很快,而有人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在幸福的时刻,人通常都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个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所说的。所以说,在人生当中离不开最基本的信仰,而基本的信仰亦是在渐进的生活当中产生的。

  智怀:谢主席讲的很丰富,这是我们很重要的收获。非常感谢。

  王少农:感谢谢主席。

  (朱乌有协助整理)

  书 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 许宏泉:人不能没有信仰(1)

题记:2009年11月23日,智怀、王少农到著名画家许宏泉老师位于北苑的工作室访问。作为当代知识精英,许宏泉身上既有中国文化的情怀,又有基督信仰。我们在许老师的工作室,听许老师穿梭两个时空,俯视高楼下不熄的灯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天,诗人西娃在座。

  智怀:许老师,您的画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作为同时游弋于中国文化之门与基督之门的艺术家,请问您怎么看待信仰?

  许宏泉:你们做重建中国人信仰这样问题的采访,一定会采访到各种有宗教信仰的人。上帝是我的信仰,唯一的信仰。

  智怀:道家的、儒家的、佛教的都采访了。

  许宏泉:儒家不能说是一种宗教,因为它只是一种学术。关于中国的佛教,实际上也本土化了,而且,在我看来,文人、知识分子的所谓佛禅,多数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是一种文化形式上的信仰。尤其是艺术家,他感兴趣的不是信仰的,而是文化趣味和生活的一种艺术化的契合,喜欢的是那种佛教艺术上的形式美感。譬如说,你在家里弄两支残荷叶插在陶瓶中,听一听佛教的音乐,点燃一根檀香。他是对这种艺术上的趣味感兴趣。从宗教的意义上讲他不是理性而更多地在意感性。实际上,以前我对佛教这种形式美也很感兴趣。譬如弘一、苏曼殊,我对他们的文字和艺术都是感兴趣的。江南的一些寺庙我大都也去过,甚至与某些高僧有过交往,我知道,实际上,我并未进入宗教信仰的层面,只是一种感性上的兴趣。所以,对我来说,信仰的道路很曲折。我跟那些很盲目地去信还是不太一样的。

  智怀:您是怎么走向对基督信仰的?

  许宏泉:我是由对佛教的兴趣而信仰基督教。对于佛教,最开始是对这种形式,这种艺术化的表象形式感兴趣,并不是实质性的。譬如说,吃素。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超脱的。那么念念经,念经也许能够使人的内心在生活中获得一种平静。这也是精神层面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渴求和探索,我最终皈依基督信仰。人的内心里面有一个洞。我们不是讲欲壑难填吗,无论名利、地位、爱情,所有的俗世的满足都无法填满。那么,我们倒底需要什么?我觉得他唯一的盼望就是需要信仰。对我们基督徒来说,是圣灵充满。我为什么会选择基督信仰?我觉得,佛教在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个层面不能让我感动,因为人的生与死这一关你是逃不过的。那么我们的永恒的盼望在哪里?这是永生的盼望。这是一。第二,信仰了基督以后我懂得谦卑意义。我们的知识分子总是满怀着骄傲的,觉得我们很有智慧,我们很膨胀。当你进入基督信仰,你一定会谦卑下来。完全谦卑了。承认自己是个罪人,完全地交托在上帝的面前,这是信仰的力量。人是有原罪的。只有知道自己是有罪,我们才能够谦卑,才能不会去逃避。经过很多这样心灵碰撞和反思,最后我决定选择了基督信仰,准确地说,上帝拣选了我。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懂得谦卑,学会宽容。曾有朋友问我,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会信仰基督教呢?我觉得,信仰和文化是两个层面的东西,文化是文化,信仰是信仰,在文化层面上我可能是个非常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我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字、语言和艺术。但信仰跟文化并不冲突。他们怎么会冲突呢?有人误解基督教是西方的,其实它也不是西方的。我觉得文化跟信仰是两回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十 许宏泉:人不能没有信仰(2)

智怀:文化应该是信仰的桥梁。

  许宏泉:文化不束缚信仰。譬如有一次,我偶尔画了一套十二生肖,有一个龙的图案。有位弟兄说,你信仰基督,怎么能把龙摆在那个地方?我说既然上帝都允许龙的存在,那为什么不可以摆在那里呢?在我看来,“龙”它就是一个图案而已。

  回到文化和信仰话题,与艺术可以更直接接轨的是佛教。你可以抄抄佛经,画一幅佛像,等等。佛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了。基督教虽然传入中国也很早,但显然没有佛教这么根深蒂固,不能给人以文化,只给人信仰。早晨阳光灿烂,我看见阳台上花花草草,我画下来,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喜乐。我会充满对造物主的感恩。这是很美好的一件喜悦。当然,我不排斥其他信仰。但,我是只信仰上帝的,这是我唯一的信仰。我不排斥其他人有选择信仰的权利。因为这也许也是上帝允许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种终极的东西,只是有不同的认识和选择而已。也许冥冥中,跟他选择终极的点是一样的。这是很奇妙的。当然,我还认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更多是文化基督徒,或者是文化佛教徒。真正能进入到宗教信仰层面的,我觉得还是太少。

  智怀:嗯,那么这种问题出现在哪里?

  许宏泉:问题是中国经历这么多苦难以来,缺少真正的信仰的背景。其次,中国的文人太多骄傲。那些假的信仰破灭以后,我们开始陷入一种空虚。人不能没有信仰,空虚之极我们又开始追求信仰,但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又缺少真正的引导,我们就会盲从。但不论文化层面信仰亦好,宗教层面信仰亦好,每个人都是需要信仰的。人不能没有信仰。

  智怀:您信仰基督,基督讲博爱,这种博爱的爱是怎么通向信仰的呢?

  许宏泉:我觉得爱不是基督信仰的全部,还有公义。真正的爱我们很难做到,比如爱你的仇敌,这种爱离我还很遥远。爱只是基督信仰的一部分,基督信仰包含了生命的终极关怀,一种永生的盼望。爱在其他宗教里面都会有,这个爱不是我信仰的全部,我觉得。

  比如,从佛教里延伸出来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恐怕许多是受佛教的影响。譬如不杀生,护生等等,我觉得这当然很好,我们要有这种环保意识。可是,我们在张扬这种文化的时候,却忽视这种爱心的另一面,很多人他可能会去怜悯一条狗,而人与人之间却没有爱心。对身边的人,对弱势的群体,他会很冷漠。一个走在大街上的贵妇女手中牵的一条狗可能值十万二十万,而路边的乞丐,她却视而不见,不会去怜悯他。许多的这种所谓的善,实际上是一种伪善。那些言称慈善家的人,同样可能不是爱心的表达,因为他满怀着骄傲。

  智怀:在这种信仰复兴的过程中,多元信仰如何才能共存?或者说能否建立一个信仰的共同体?

  许宏泉:我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追求信仰的终极层面是不一样的,理解信仰亦不一样。而且,你说所有的信仰最后归结到一个点,我觉得不太可能。应该是“和而不同”。你比如说基督教信仰,它强调的是只有一个上帝,那就是耶稣基督,不可能敬拜其他的“神灵”。他不可能是泛神论者。人就是人,动物就是动物。上帝在造人的时候,人有灵魂,动物只有灵性,它没有灵魂,它不可能变成人。当然,我觉得,任何一个信仰的建立都是很艰难的。因为人是有原罪的,他是很容易堕落的。你看欧洲,德国这样好的基督教国家,因为种种罪的诱惑,曾在希特勒误导下背叛上帝的道,这亦是令人担忧的。所以,走上信仰之路是很艰难的,现在看上去信仰正在复兴,但是我仅仅觉得这才是个开始。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十 许宏泉:人不能没有信仰(3)

智怀:这种多元信仰的共存基础是什么呢?

  许宏泉:我觉得基础还是一个爱,无论是什么信仰,因为我们人有了爱心,这才是信仰的基础。你爱你的朋友,这是爱,你爱你的敌人,更是爱。任何信仰都会关注生命,上帝或者你们的佛都在关爱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我们要相信人是有罪的,战争仍然会不断的发生,有的信仰很偏激。很偏激的这种信仰它就会产生恐怖主义。

  智怀:极端的。

  许宏泉:对,极端的这种信仰,它亦是很可怕的。因为上帝和魔鬼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掌管这个世界的可能正是撒旦。

  智怀:您认为,假如没有信仰的话,他需要什么?

  许宏泉:人没有真正的信仰,那他就信仰魔鬼。我觉得是这样的。

  王少农:噢。

  许宏泉:你不去追求真的信仰,就会这样。譬如说,喜欢钱的人,他就是信仰钱。喜欢古董的人,古董就是他的信仰。人如果没有信仰的话呢,他就很空虚。无论你信仰什么,他都会给你带来快乐。有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有的快乐它是永恒的。譬如说,我们信仰基督会有喜乐。但不仅仅会有喜乐,他还会有许多争战。在这种争战过程中,他有痛苦,他有快乐。但是,我相信,你真正沿着十字架的路去走,虽然很艰难,但是他喜乐。这种喜乐是甜美的。

  王少农:信仰之路艰难但是充满喜乐。下面我们谈一谈喜乐方面的。

  许宏泉:我觉得这种喜乐就是交托。什么是交托?当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学会交托,完全交托在神的面前,而不是凭自己的血气去做。人很骄傲,但人是很渺小的,当你发现自己很渺小的时候,你谦卑下来,将自己交托给神,交托了你就会有喜乐。也许你会觉得放弃了很多东西。很多知识分子信仰自由。上帝说,凡事都可做,但不都有益处。在信仰之路上,你会遇到很多诱惑,当你战胜了这种诱惑,你会有喜乐。人仅仅有良知是不够的。因为良知不能帮助你完成很多的事。就拿我来说,没有信仰的生活,我不知道会怎样。我可能会更堕落,沉浸在物欲当中。因为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罪。有了信仰以后,我有敬畏感,这种敬畏感让我很喜乐。当你人生有了信仰,人生一定会改变。

  智怀:中国人的信仰需要重建,在这重建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许宏泉:我觉得,就是我们的现实社会应该有重视信仰的态度。真正的信仰对我们社会都是有益处的。所以,重建信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另外随着人们经济基础的提高,人的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更需要信仰。而不是说只有穷人才需要信仰。其实很多富人他的精神生活是很空虚的。对很多穷人来说,他也许还没有涉及到这个层面。所以,最开始他们追求物质的需求,其次才会有宗教上的精神需求。人类社会想要越来越美好,那就要看它的信仰根基如何。信仰之路从来就充满艰难,不可指望这个世界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信仰,也不可能人人都有信仰或者说有真正的信仰,也有许多虚伪的信仰。现在很可怕的现实是,我所知道的,无论哪一类信仰,佛教的或基督教的,乡村的信徒更多些,真正知识分子层面有真正信仰的人太少。但是,真正影响这个社会的,恰恰是知识分子及其精英们,而他们又恰恰没有真正的信仰。当他们有了真正的信仰时,将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环保会有很大的作用的。如果道德本身要想存在,宗教必须先于道德,没有敬虔就没有道德。康德说以道德代替宗教,却没有思考人类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钟马田在《人的景况与神的大能》中说,如果没有圣灵在人的内心所产生出人对道德的向往,那么道德也是苍白的。道德不能给我们力量,只能给我们一个标准。事实上,人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人总是希望可以为所欲为。智怀:除了以宗教来达到信仰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渠道来建立信仰?

  许宏泉:我觉得不可能。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蔡元培他们强调以美、美学来代替宗教。显然尚未理解到宗教之于人的意义。现在有人想以儒家代替宗教,我觉得同样荒谬。儒家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宗教。信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了永恒的盼望。

  智怀:您觉得您是一个纯粹有信仰的人么?

  许宏泉:我的唯一信仰就是基督。当然,十字架的路很艰难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所以在祷告的时候,我恳求上帝怜悯免除我的罪恶。当然,我既然选择十字架之路,我是有信心走下去的。因为,那是永生的路。

  智怀:对一些同样有坚定信仰的人,您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许宏泉:我会很敬重他。人在现实世界争战,因为这里面有很多诱惑,这种诱惑会使我们犯罪,而这种犯罪会使我们偏离信仰的正道。所以要每天不断的调整自己。譬如说佛教徒要念经,基督徒要祷告。

  智怀: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您怎么看?

  许宏泉:我觉得,对于我们有信仰的人来说,就要传播信仰。把信仰传播给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是我们的义务,我们通常说传福音。因为人有了信仰,就喜乐,你传播给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把这种喜乐分享给他。人会不会信仰神,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上帝拣选。四川的王怡弟兄,曾对传福音的姊妹说,文人,他最崇拜的是苏东坡,他问姊妹苏东坡没有信主,他会不会进天堂呢?姊妹说:只有神才知道。有一次他在海边散步,正是夕阳西下之时。在这天地之间,突然觉得自己非常非常的渺小,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伟大的东西来关爱他、来怜悯他,他觉得自己灵魂很空虚,需要抓住一个东西。他被自然也被自己的感悟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他有了信仰,成为神拣选的孩子。信仰是灵魂深处的,而不是形式上的。

  王少农:我同意您的观点,谢谢许老师。

  (朱乌有协助整理)

  

 

十一 赵文虎:爱就是我们的信仰

题记:2009年11月2日下午,智怀、王少农在北京大学东门的万圣书园二楼醒客咖啡采访了赵文虎先生。这几天正是甲流肆虐的时候,赵文虎先生又正好感冒了,带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让我们深深感动。

  王少农:赵文虎先生,您是一位有信仰的穆斯林。十二年前我在您的影响下带着崇敬的心读《古兰经》。希望您能告诉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穆斯林,您信仰什么?

  赵文虎:我们穆斯林信仰安拉,真主。这是宇宙的主宰,慈爱的主,所以被尊称为真主。祂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因为祂是宇宙间的主宰,所以我们称祂为主。作为中国的穆斯林,我们从小信安拉。

  王少农:印象中,您是回民。

  赵文虎:对,我是回民。

  王少农:您一生下来就是穆斯林。也就是说,您的信仰是由您的父母带给您的。您开始时可以说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家庭信仰,后来您又通过自己的思考,更加坚定了这种信仰。可以不可以这么说,您对家庭信仰的继承,包含了您对父母的爱,其实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孝道。

  赵文虎:我很爱我的母亲。

  王少农:对母亲的爱贯穿在我们的信仰之中。

  赵文虎:我家在河北邯郸,我们回民一直形成自己的聚居区,或者几户,或者几十户,彼此往来,有的也与汉民通婚,非常有亲情。

  王少农:我觉得您刚才说的回民聚居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社区。

  赵文虎:我们回民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像我小时候,经常到邻居家去玩,整天整天的玩,他们也不撵我,这家买了录音机我去听,另一家买了电视机我去看,吃饭就跟自己家一样。我们那里的老人都非常受尊敬。老人带着我们读《古兰经》。

  王少农:这真是非常感人的生活画面。传统村落,包括传统城镇都是这样的。因为有共同信仰,形成和谐社区。可以这么说,穆斯林的信仰是完全而又自觉地融入到了生活中,形成和谐。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穆斯林是团结的典范,是和谐的样板。我曾在青海西宁生活三年,对此感受很深。

  赵文虎:我们穆斯林没有世俗之争,都信的是同一位真主,同一位先知。我原来在北大学的是理科,也曾经走的是科学家的路,但是后来我认识到天地之间有一位主宰,一年一年,我越来越坚持对祂的信仰。真主是存在的。

  王少农:能不能具体谈谈您所认识的真主。

  赵文虎:真主的特性就是慈爱,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真主的慈爱中,可以说爱就是我们的信仰。这种爱是超越一切的,不是通过交换,而是发自内心,也就是说是人的良知、良心,也就是说,她是我们的绝对真理与普世价值,人离开祂是无法存在的。信仰的源头就是上帝。

  王少农:我们从信仰的源头获取信仰的力量,重新回到上帝那里去。您能不能谈谈信仰的形成?

  赵文虎:信仰的形成是因为道德的觉醒。它不是当仁不让的、快刀斩乱麻的战场上的方法,而是一种让人自愿的行为,这种道德的觉醒依赖于我们对真主的信仰程度。信仰是分层次的,有的信得深,有的信得浅,有的最终放弃,有的最终不放弃,那种坚持到最后的才能称为真正有信仰的人。有人可以信三天,有人可以信三年,有的人通过八年抗战信仰一生。信仰就是意志,但是光有意志还不能称为有信仰。有意志不一定有信仰,但有信仰必定有意志。又有意志又有行为才是信仰。

  王少农:我尊敬每一位意志坚强的人。

  赵文虎:我们穆斯林特别有认同感,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兄弟,就像孔子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像我有一次到外地去,怎么也找不到路,别人不认识我,也不肯告诉我。我在路上走了很久,直到找到一个回民餐馆,我对里面的人说:“舍那母儿拉康母”(音),这是我们穆斯林常说的话,就是问候的意思,他们也马上就说:“舍那母儿拉康母”,告诉我怎么走怎么走。我就找到路了。这种事情很多。全国各地的穆斯林都是这样的,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我们穆斯林都是团结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信仰应该是一种民族信仰。有这个民族就有这个信仰,有这个信仰就有这个民族。

  王少农:这种民族信仰是我们的共同财富。回族及其他的穆斯林民族在唐朝完成了民族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伊斯兰教以前被称为天方古教,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共同信仰,是中国人信仰的重要组成。中国不能没有伊斯兰教,中国不能没有穆斯林。我们要像穆斯林一样团结,像先知一样美好。

  赵文虎:每一个用心读《古兰经》的人都会进入美好世界。

  王少农:在您看来什么是信仰?

  赵文虎:信仰就是爱,或者说爱的意志。它超越了世间一切,是与生俱来的良知,所以我们要用信仰建立一个有良知的社会。

  王少农:目前要重建中国人的信仰,我们应该怎么做?

  赵文虎:呼唤良知、正义与公平。

  王少农: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十二 彭保罗:爱从上帝而来

题记:2009年11月2日晚,智怀、王少农、萧野在香山采访了西方文化学者彭保罗先生,黄金章先生、陈牧远先生等师友在座。这是一次轻松享受的聚会,一共只问了三个问题,主要是唱歌、吃水果。走的时候我们目送彭保罗骑着摩托车在雪地里远去,心里充满祝福。

  王少农:今天来到上帝的家庭我很高兴,有些问题想向彭保罗请教。彭保罗是我的施洗人,我一直认他为我的引路人。今天我们来到神的教会,首先,我想让彭保罗带领大家唱一首歌,然后由萧野老师与他对话。

  彭保罗:好。

  (彭保罗带领大家唱赞美诗《带着你的欢笑》,然后萧野老师也献上了一首《圣母颂》。)

  萧野:母爱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母亲是我们永远的赞美对象。基督说神就是爱,请问,基督信仰的爱与世间之爱有什么不同?是否有连接点?

  彭保罗:“爱从上帝而来”,爱是圣父、圣子、圣灵,祂是全能神,祂无所不在,全能、全知,给我们一颗爱祂的心,爱别人的心,爱朋友的心,祂让我们用心灵诚实敬拜祂。因为祂先爱我们,幕布为我们打开。上帝是创造者,祂对祂所创造的有母爱。人间的爱有孝悌之爱,修齐治平是爱的放大,人间最高的爱是母爱,因为她有牺牲。这个不孝的时代,儿女却不为母亲牺牲。基督愿为罪人而死,没原则而又有原则,没有高度又有极高高度,没有宽度却有无限宽阔的爱。回到零才是开始,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回到爱的零点:空、无,什么也没有。太初有道,受造者感知了上帝的爱。回到无,上帝创造了天地,这就是爱。真实的爱。触摸灵里,粉碎了虚空。现在我们本末倒置,追求欲望等“末爱”,现在才知道要“本爱”。本爱能带来爱的真切关怀。

  王少农:可不可以这么说,爱是从无到有的诞生。

  彭保罗:对。创造者与受造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爱。神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爱。爱让人重生。

  萧野:第二个问题。人类历史充满创伤,爱的负面成为主流,血与火,仇恨蔓延,为何为爱所创造者的人类变成了弃爱者?

  彭保罗:这个问题全人类要共同面对,从被爱者到弃爱者,这就是《圣经》上说的犯罪,从亚当夏娃开始就有了。犯罪那日,他们互相推诿,男人说是女人,女人说是蛇。在犯罪事实面前,爱的力量好像完了,但撒播仇恨的并不是人类,而是撒谎者撒旦。我们若不回到乐园之前的情况,是不能解决仇恨问题的。今日我们要做一个修心者,回到孔夫子的理想国。要战胜恐怖主义,非自身修炼不可。《圣经》上说:“人一生的果效从心发出。”让心回到本原。突破以后,看到无限。神的奥秘是耶稣,耶稣的奥秘是爱。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说到这里,萧野合十,表示欢喜赞叹)

  王少农:谢谢保罗接受我们的访问,谢谢。

  智怀:谢谢保罗。我们如何把爱落实?

  彭保罗:悔改。让基督来拆毁众人的墙,然后建造信心。归正,归正,回归。从基督里获得生命的平安,生根,建造,开花。基督是坐标,后面是广阔的天路。我们每个人都要读的归正说明书是《圣经》。

  

 

十三 邵天泽:最初的信仰是我唯一的信仰(1)

题记:2009年春天,香山红叶开始发出嫩芽的时候,一位虔诚的女居士王淳来到雷音琴院访问在这里修行的龙门派道人邵天泽先生。访问由王少农主持,萧野、李一宇、金刚柱子等师友在座。

  王少农:邵老师是有修为的古琴家,他的琴缘于他的道。邵老师的琴道可称是一种独特法门。(向李一宇说)照我们的传统,由艺术进入大道,是孔子到李白一直以来都行之有效的道法(李一宇:李白是诗人也是道士,他不入道就写不了那么多好诗),只不过已经失传很久了。我相信,在邵天泽老师、李一宇老师身上,传承了孔子与李白的诗道、琴道(萧野:还有剑道、书道),为我们展示了美妙的境界,让我们领略了信仰的美好与庄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有信仰者必须懂诗、懂琴,《圣经》上说,我们要“弹琴鼓瑟赞美祂”,非此不足以侍奉神。下面请王淳居士与邵老师自由交谈。

  王淳:请问邵老师,学古琴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吗?你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学习古琴的?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或者可记忆的事情?

  邵天泽:人们都喜欢推究命运,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是哲学上对生命的追问,是每个人都要面临和思考的,对我也不例外。思考这些问题是日后我修道练琴的根源。因为它们决定了生命的方向。方向是不可预测的,生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比如一个声音至少有二十种表现方法,我们不能断定哪一种表现出来是最本原的声音。人总是追求完美,极致。佛教讲明心见性,正等正觉,道家讲真人,儒道讲圣人。实现的途径也是很多的。人生短暂,也许要经过再次的轮回,像宇宙一样,有一个终点还有一个原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地之间都有的地、水、火、风,是宇宙的四大。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相通的。这个元点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的七情六欲之内。像五行一样,中央是土,其他是围绕土在转的。从人的出生开始,第一声啼哭为什么不是笑?哭体现了悲,说明生命基因里具备悲心。悲就是悲宇宙中万物的不和谐。说到追求完全的真善,其实对于真人来说,他是无所谓真善美的。求真善之路是独木桥,谁走过谁就是圣人。万物有灵,人是灵中之灵。追求真善为什么落到人的身上,万物都要效仿人?因为修成人身得五百年,这五百年会发生很多事,可能修不成,所以一旦修成就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动物来到世界上首先也是哭的吗?不是,象马一生下来,会很快地跑起来。人不一样,经过十月怀胎,逐渐长大,一直在靠后天的学习。所以,有时候我认为所谓的低等动物,比人要智慧一些。但是它们没有人这样的思维活动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得人生一次不容易。我们所说的道无所不在。道大天大地大人大。我们往往把道法自然提在前面,道法自然,道是最大最高。中国文字微妙,有时候无法解释,只能用一个道来代替。古代讲道,从甲古文来讲,中间是一个十字路口的样子,十字路口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眼睛。十字路口都是通的,往哪儿走?给人的启示值得思考。到了小篆里有变化,上面是个手,(说到这画了一个图形)上面这三竖,表示手是通天、地、人的变化的。是“人在路上走,道在路上求”的意思。这个寸,是表示寸心不离道,也就是道不是外求的,要向内求。人是先学会走路的,因为走路能看到周围。每看到更多的新东西,认识的事物就会增加,视觉的变化,丰富人们的认知。古人是天才,中国的精神与哲学文化全在文字里。中国的文字是有生命的,第一性的,古汉语文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是最直接最具有哲理思辩性和最具有可读性的。我记忆中很多是与文字有关的,对我的性格和后来的修学很有影响。每一个人都不记得出生当时的样子,我可能从四五岁的时候对周围的事有了记忆。从那时开始写书法,向父亲学习。真正的传统根脉,有强烈的记忆,延伸到我人生道路的选择,是生命的定数,命定之中有一种神奇和自然的力量,像一盏指路明灯,也许是小时候读过的一首诗或者一句话,反正它就是一个启迪。我真正对生命有追问的时候,是对生死的见证。记忆里好像去过一次坟墓。当时是家里人把我丢在家里,我感到孤独就去找他们,路过一座坟墓,开始知道生死有别。不久又看见过邻居家死人,是自己熟悉的人,躺在那再也不动了,全身盖着布。尽管当时仪式庄严,还是害怕,开始思考人怎么会死?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上学后又经历过几次死亡。上小学六年级时,死的人又是我熟悉的,是一个养了很多孩子的女人。当时正下课,看见围了很多人,自己也去看。听人议论说她是得癌症死的。看到后我全身一麻,加强了对死亡的印象。从那时起,我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唯一的爱好是临摹一些字帖,画一些画,对周围的事特别敏感。自家养的兔子死了也很悲伤,觉得人与动物一样,生命不能常存。没多久,读了《封神演义》后感到奇妙极了,这是对我有影响的第一本神学书籍。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居住地也变动很大,十二岁离开父母跟着爷爷奶奶,初中三年级时又回去到父母身边。跟任何人在感情上都比较淡,不爱说话。当时的照明只有煤油灯,看书、写字和画画都是在那种昏暗的光线下,跟自己的性格相辅相成。早年走的路是都是学校教育,我爱画画,觉得像生命的缰绳一样,从中可以得到寄托和安慰。于是打算报考美院,最早是鲁迅艺术学院,在辽宁。那时,我没有其他的信仰,课余只喜欢看《道德经》和《易经》,觉得很有意思,可以预知一些事情。这是我对道教的最初认识。人生是什么和到哪里去,它都知道。从这几本书开始,有了我最初的一个信仰,也是到现在我唯一的信仰。

 

十三 邵天泽:最初的信仰是我唯一的信仰(2)

我刚来北京时在长安街上睡了一个星期的马路,只为了体验一次特殊的经历,思考如何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去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最后我什么东西都失去了,被人抢走了。考虑还是要上学,最后走了第二志愿,考自己可以施展长处的学校和专业,因为我的文化课很差,有很多不光彩的地方,作过弊。尤其是外语,差得很。但是我的专业课每次都考前十名。是考上了,可是我几乎没上过大学,感觉上四年的课会很郁闷,就撒谎说母亲我生病了。好在母亲支持我。那时我不画画不知道该干什么。当时在中关村一个书店卖书,有些书是讲艺术的,对我影响也很大,觉得她超过世界上一切事物,因此决定学音乐。我完全是为自己的爱好活着,为自己的内心活着。说来有意思,开始学音乐时是想学小提琴,问人家有没有左手拉的小提琴,因为我是左撇子。可是没有这个专业,只有钢琴专业,因此我成了不玩专业的人,别人都有这方面的基础,我纯粹是对信仰、对艺术的执著。学生时代喜欢看海德格尔、黑格尔,几乎没有看多少国学的书,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有不可预知性,没有高人指点,那个时代都如此,随潮流去喜欢。喜欢过西方古典音乐,从巴赫到贝多芬、李斯特、肖邦,到后来的一些大师的作品,几乎每天都听。在我看来,李斯特的交响乐最好,是我很崇拜的一个大师。在学校里,琴房是有限制的,练习时间是有安排的,假期我便住在琴房里,不回家,一个人苦练琴艺一年多,准备考一个学校,如中国音乐学院,考了上成人教育。当时也考上了,但是我又没有上,学费高,还得用几年时间。我想用交学费的钱来买钢琴,然后找老师学。我与别人不一样,很现实,不是为了学艺,从最现实的角度考虑。反正都是自己学,花钱要花得让自己满意。

  我刚来北京时住在大兴一个地方,买了一架钢琴。没多久来到香山的北营,跟一个很狂放的搞音乐的哥们儿一起。经过这个朋友,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去学钢琴,一堂课两百元,九几年的时候,是蛮贵的。刚开始学的一年,可能考虑到年纪,老师讲了关于学艺的艰苦,特别说到其他的大师,都是从小学音乐苦练出来的。虽然说得很婉转,这对我还是一个打击,以前没有考虑过。于是,面对人生又要做一次选择,怎样成为一个音乐家?如何实现一个大师的梦想?左右为难。当时好比一个信仰的破灭,又仿佛生命没有了支柱,活着不如死去。好在在这期间认识了很多朋友,学佛的,学道的,画画的,也有搞民谣等音乐的。有一天去某朋友家,他放了古琴的音乐,当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乐器。只觉得这个声音对我的吸引力很大,强加到我的意识中了。我便把朋友的古琴碟全部拷贝了一遍带回来听。刚好另一个朋友家有一张古琴,说是明代的,我奉为至宝,借回来供在家里。那时我的住处旁有一个池塘,周围是坟墓,很有传统美的一个小院子,自认为环境很适合弹古琴。其实开始不会弹,摸一摸,装作会弹奏的样子。但是经常查一些关于古琴的资料,了解到它有悠久的历史,就七根弦,能弹出那么丰富的意境来,很神奇,所以对它更加喜欢。有趣的是我把自己的琴拿去给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家李祥霆老师看,才知道是仿制古琴。我的朋友也不知道真假,在古玩市场买的。于是,从那时候起,就想自己买一把真正能弹的琴。开始听一些古琴的雅乐,研究它的声音。很快,通过另一个朋友的介绍,认识了第一个真正的古琴老师梅曰强先生,法国总理希拉克来中国都喜欢听他弹。我这张古琴是有梅老的题字的,叫“碧潭秋波”。书包网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三 邵天泽:最初的信仰是我唯一的信仰(3)

学古琴前有一个道长对我影响很大。他住在公主坟,从武当山上下来,在玉皇顶停车场与几个徒弟练武,我开始跟他学太极。早期对道家的粗浅印象从这里加深和强化了。接着去了四川青城山,从那里见识到更多的道教风貌。2002年,想寻找信仰的定位,跟了一个佛家的师父,到了四川安岳的一个佛教寺院卧佛院。那里有一尊用整块山石雕成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很巨大,远远地就看得见。路途遥远,去时还要坐船。不过,在那里体验了一种真正的修行生活。接着又去了很多佛教和道教地方。在瓦屋山又遇到一个道长,见了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当时下了一场大雪,晚上住山顶,山上没有树,海拔在三千米以上,月亮高挂,很静。一个人在山里走,看不见什么,眼睛模糊,耳朵里有杂音。其实四周很安静,是自己的心在躁动。于是,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给了自己精神的洗礼,符合自己天性中好静的特点,当时就找到了归宿感。看见山下的流水,感受无人的寂静,那种纯净和宁静,到现在还忘不了。我在那里住了几个月,等到师父回来后一起去了终南山。(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很缓慢地画着,有时是一个墨水团,有时候是一个圆圈,交叉在一起)从终南山可以想到昆仑,昆仑是中国文化的根。从终南山到昆仑山全是修行人的道场。去终南山,那是一个冬天,翻过一座山才进去。在路上看了《空谷幽兰》,那位与我同路的师父就是书中描写的人物之一。在终南山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那里是佛道二教并存的,开始住在西观音寺,山下是白龙寺。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很安静。当时在一起的有还一个藏地的出家人,两个禅宗的,加上我共四个人,年纪相仿。那里有很多茅屋,都只能放一张床,只能遮风避雨。我也是住的那种房子。有人告诉我不远处,有人闭关了三年,其实还是有人定时送吃喝的。由于终南山上有水的地方很少,条件不好。历史上的终南山,有许多先圣在那种恶劣条件下进行修炼。因为艰苦,所以出了很多的祖师,像王重阳、吕祖、邱祖、虚云、八仙。庙里生活特别简单,那几个月里,我经常打坐,或者练写毛笔字。到了春节的大年初一,好像一个诱因,我那个师父回来,庙里着火了,被子等全被烧光,起因是烧炕取暖。我们谁也没有为起火感到奇怪,算是天意。其实在我上终南山之前,师父就做了一个梦,梦见终南山着火,他自己腾云驾雾走了。房子一着火,整座山都有危险,不让住了,为了安全。当时还有几个西安来的居士,本想住几天的,也不行了。于是,大年初二我回到北京香山,继续学琴弹琴。在2005时还拜了一个做古琴的师父,他的技艺非常高超,我跟着学了不少东西,使我对古琴的认识又提高了不少。我从佛家正式进入道家,是在2003年,感觉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体系,仿佛找到了归宿,是自己真正的精神上的信仰,一切都完全发生了变化。

  想来有意思。从我以前的爱好来看,音乐方面是摇滚乐到西方古典音乐,书籍方面是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再进入道学,确实在外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这以后,曾经对死亡的恐惧没有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像蝉一样,经过几次蜕变,特别是精神上的,就真的变了,包括长相、行为举止等等。这种变不是追求外在的形式,主要是心性变了,找到了本来的善。溯源而上,越来越往回走,不是往“前”走。周围的事情在变化,可以体悟到名闻利养都是对心性的考验。人一旦知道本性以后,做什么事好象有一个天平一样,无论好坏,都会被无形有形地称量。但往往坏的事情称量得更加明确,做了坏事以后总会有麻烦找到自己,于是有了敬畏,从而产生自律。不是别人说的无所谓,反而是如履薄冰了,怕一举手一投足或者语言行为都可能伤害到一个生命。因此,从细微处开始变化。(放缓说)道把人抬得很高,让人有自信,人人皆可为尧舜。道无高下,术有高低。不管古琴还是书法,都体现技的层面,而道是无形的。按自然的去做,没有对抗,就是无极状态。道为虚无之至真,技为变化之玄技,道无形,因术以及人。人能修道而变化自然。我做任何事现在都只为内求,认为一切形式都不重要。即使很难做到,但尽量那么做。大师们也都这么做,这么说。切入点也要弄准,尽量在因上努力。好比真正的武学大师是没有招的,给他一个点,他可以变化无数的招术,那么对手是必败的。也就是说真正的武学大师不交手就已经知道成败的归向,可是还是有人想试试。最近在看武学方面的书,有很大的启发。发现人一旦找到内在的本性,一切都会随着内心的变化而变化。如每个人都面临生老病死,恩爱情仇也难免,那么,心就会淡定很多。我觉得金庸是读了很多佛道二家的书的,他写的很多都是真的,连名字很多都是真的,对武的世界讲得很透。但是他没有伦理道德的构建,简直有时候就是污蔑。祖师爷们一生修练,早已看破一切,怎能这么不济?所以,道教内部人物对他有些反感。(时钟已经指向深夜子时,邵天泽没有倦意)关于古琴,这得从琴的制式和道家的基本理念说起。古代指圣人之琴,圣人传道载道。当然是大家公认的圣人。道家治国的理念,是无为而治。讲一个典故。黄帝一朝登位,天下不治,很忧愁,日思夜想要如何治理好国家。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飞到了天上,天上有一个国家叫华胥之国,民不乐生,也不乐死。于是,悟到一个治理的方法,醒来后开始效仿。果然天下大治,遂有《华胥吟》古乐遗世,是为圣人制乐。为什么呢?天地生万物,万物皆有音。天声地音,就叫声音,也就是阴阳。古圣们觉得音乐可以教化人,因为古代是礼乐治国,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谐。古琴的制式,从伏羲削桐为琴开始就有,很多说法。先圣们都做过琴,但是没有说谁创造了琴。圣人制琴不可考,只有从诗经中去猜想,诗经中有很多琴诗。我们不知道伏羲时的琴有没有弦,有没有五音。但是从考古发现在九千年前中国就有了五音,那时有鹤骨腿做的骨笛。古人用仙鹤象征长寿吉祥,飞行在上天有仙气,所以喜欢用。宋徽宗还画过一群仙鹤飞在金銮殿上。得道容易持道难,持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行道难。比如琴是早就存在的,主要是看自己能不能做什么。明确了要做什么,那么琴才真正的属于自己。又好比找一个触点在自己内心进行反映,只迸发一点还不行,一旦完全融合,才是圣人。除了琴之外,任何东西都可以变为神器,主要是看它起到什么作用。我很少弹琴,多半是在体验另一个声音的微妙。琴有道性,先是弹给自己的耳朵听,等到用心来听并听出琴中无声音了,就真正懂了道。以后我还有可能不弹琴,因为琴不是天地间唯一的声音。声外有声,还有更美妙的音乐,只是我们凡人听不到、感觉不到。好比武术有一个最高境界,在起心动念中完成动作,比所有有形的招式都要好。主要是看到不到得了那个境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一个声音也是一个世界。世界上有一个声音就足够了,不存在时间空间的差别。修行以声音入道,这是我的体验,去感悟过的。心总在这么想,是意的作用,感知自然会有,不是理论不是思维只能是体验。这种境界是无形之中增长的,技巧可能没有用。如果我还要弹琴的话,得完成经验的提升过程,围绕古琴的变化,寻找环境,适应环境,适应古琴,享受古琴,达到真正的天籁之音。我将来弹琴可能还有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自己在变化,是指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点。打个比方说某人有病,听了我这个曲子能不能治好人家的病?既然是道性的东西,应该能起到作用。弹到伤悲的曲子可以让人哭,或者在沙漠里弹奏时下雨了,花未开时弹琴让花都开了,那就了不起了。这是我修行想要达到的神奇高度。晋国音乐家师旷,天生就没有眼睛,是瞎子。但是,并不妨碍他。他不仅熟悉各类琴曲,还善于用琴声来表现自然界的声音,听他的声音就象亲自听到飞鸟在鸣叫和看到它们在飞行的优美姿态。他的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代以前的文献都以他代表对声音感觉特别敏锐的人。他晚年撰述了《宝符》一百卷留给后人,在明、清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曲都题为师旷所作。到了后世的传说中,他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那么,他怎么会比那些五官健全的人的事业都做得要有意义呢?也比五官健全的人弹琴弹得好、表现力强?他的音乐知识丰富得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又是怎么做到的?就是因为他具备远见卓识和博大的胸怀,以江山社稷为要,劝当时的君王贵德贵民。可以说他是在遵循道的法则。其实,还有一种传说,说他不是天生眼盲,而是自察自省的能力很强,认为自己因为有一双眼睛,看到的东西太多,心里所想的太多,太过于世俗的聪明,因而不能专注于音律,于是自己用艾草薰瞎双眼,以使自己心无旁骛地翱翔于音韵的世界。结果他把耳朵的功能开发到极至,才了有后来的成就。古人的眼界、思维和生活离不开礼乐,是高度智慧文明的。接下来讲伦理道德。应该道为体,德为用,天地万物为相。

  王淳:邵老师,佛道有无相通

  邵天泽:法门无量,法无定法,处处是道。不管哪种宗教,只要适合自己就是道,使自己的心灵有归宿就行。佛教讲戒、定、慧,道家讲断业修真。宗教都是从人性入手的,把不好的转化掉,不同宗教都提到这点,只是提法不同。

  王淳:能不能测算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人命运却大不相同?

  邵天泽:那些只是命的表层面。术的层面要高一些。术讲变化,道教主要讲从一到九的变化。所有那一天出生的都有共性吗未见得。举朱元璋的例子,他起家于草民,作了皇帝后,怕所有跟他同年同日同时生的,都会与他一样为天下而争,便找到并杀了那些人。后来遇到一个养蜂人,他从做蜂王的事悟到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国主,才不再杀了。人是自然五行归位,人的价值取向、外形都是一个定数,也是个场,自然会找到与他相合的场。为什么有人会改变就是打破了自身固有的这个场,借用了天地的能量场。道的修炼层次是从九到一再到无极修,修到无极之上就能变化定数,运用万物改变命运易如反掌,否则不能。智者利用阴阳而不是变化阴阳。只有真正得道之人才能利用阴阳,也就是明心见性了的人。

  王淳:作为道教弟子与传人,打算以后怎样去弘扬道法?是否有一个具体目标?

  邵天泽:也许有一个最大的设想,但不是说出来的,是需要去做的。我认为行大于言,才符合道。大道无言,行而不言。邱祖在王重阳身边待了二十年,祖师没跟他讲一句修行的话,是他在师父飞升后从师兄处学的。但是王重阳早就知道后面的事。道讲机缘,我做事也要看机缘。什么叫弘法?证到真身了,自然可以弘法,否则一说就错。道家很严谨,道不轻传。我不敢轻言将来的事。

  王淳:你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声音之外的声音究竟如何理解?

  邵天泽:《奇门遁甲》是九天玄女传给黄帝的,一般人不相信。《龙门心法》里讲上古之人不食人间烟火,可以在空中遨翔。不需要语言,别人所想都知晓。那就是天国的天人,能看到最美的东西,听到最美的声音。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不能看到和听到,也不能知道最美的东西究竟啥样子,最美的声音究竟美到什么程度。说是说不出来的,除非修真得道,到达天人的境界。

  王淳:到时邵老师带我一把吧。

  王少农:谢谢邵老师。

  (王淳整理)

  书 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四 韩金英:信仰是永远的一盏灯(1)

题记:2009年10月7日晚九点,农到北京宋庄嫘苑访问著名灵画家韩金英老师。嫘苑之名取自嫘祖,嫘祖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夫人,是中华始祖母。韩金英老师多年传承古学,用自己画的画和出的书弘扬大道,秘修有成,玄理精深。韩老师在嫘苑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可谓得嫘祖的传承。

  智怀:韩老师,您多年传播道的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做了很大的贡献。

  王少农:那些美好的理念,我们希望跟您分享,学习。

  智怀:请问理想中的信仰是什么状态?您的信仰是如何建立的?

  韩金英:信仰就是灵魂。一个人活着有精神,就纲举目张,这个纲就是灵魂。没有信仰整个人站立不起来,只是一滩泥,信仰把人“抓”起来。那些觉悟低的人,做人总是没力度。把信仰的真理立起来,人就有精神,身体就健康。我们的生活事业都得靠信仰。

  智怀:信仰具有唯一性,统领人的精气神。

  韩金英:对。信仰就是人生命的灵魂,一生的灵魂。没灵魂就黯淡无光,找不到北,不知道干什么,即使他也在忙,但不干时就“空”了,又迷失了。真的,我觉得信仰就是永远的一盏灯,这盏灯是永远的一盏灯。一想到她就“亮”起来了。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好道的人精气神不足,只停留在“气”,上升不到“神”,即信仰、灵魂层面。也没有宝贵的“元精”做支撑,最终真理跟他有距离,我说的是最深刻的真理。人怎样建立信仰?她是一个自我局限的克服。她超越俗世杂务,真信仰是进入无限、无穷的境界,多好的事情啊,几辈子都追求不完。

  智怀:信仰明灯永远照着,无信仰者忽明忽暗。灯的比喻告诉了我们信仰的方向与动力。

  王少农:信仰之灯从不熄灭。

  韩金英:毛主席说人要立志。人不能只是混口饭吃,要有信仰,神性的东西,把小我放进大我里去,追求最大利益,和最大光明融在一起,这才称得上信仰。信仰树立得正确,可以帮人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信仰和道很相近。有人十几年没变化,没进步,他在小我里面突破不了。人信仰立对,就走了“深”的路,不断深,不断发展。没发展,即使有工作,平着走,重复走,也很快失落,没劲。因为没有神性力量作支撑。当然也因人而异,有的人钱就是信仰。

  智怀:物质享受和精神信仰还是有很大距离。

  韩金英:有的人把钱当成信仰,这根本谈不上信仰,绝大多数人在物质上挣扎,有钱人也在挣扎,活在物质层面上。年轻人为了房子、车子、孩子学费奔波,顾不上信仰,这都是环境逼的,挺难的。但信仰最大的阻碍还不是物质享受,而是这个世界杀戮太重(智怀:我对韩老师在这里所指因食肉杀生之过有同感。此刻,我想对曾经被我有意无意和无知无识而伤害过的生命表示忏悔!),罪孽深重。

  智怀:感悟以后,如何寻找信仰?信仰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

  韩金英:绝大多数人很困难。

  智怀:所以我们要用一辈子,甚至两辈子寻找信仰。

  韩金英:照《道德经》的标准,现在我们可以说离自己的觉性差得远,这跟知识没什么关系。我有个朋友,是美院的教授,只知道照着相片画画,想的是名、财,不关乎精神层面。

  智怀:当大多人迷失时,信仰显得分外可贵。我们能用什么方式找到信仰?(王少农:是信仰在寻找我们。)像您多年从事传统文化的出版与传播,对此肯定有很深的认识。

 

十四 韩金英:信仰是永远的一盏灯(2)

韩金英:关于信仰,要抛开宗教层面。道是所有人的信仰,讲的是生命规律,让大家接触道,生命内在的真相揭示出来。哦,原来物质生命太小,还有更好的生命,物质依赖精神打开。我出书与画画都是为了揭示生命真相。很多人活得可怜,不了解生命,错误的活法导致了痛苦的人生。人局限在表面、外面、肤浅的小感受上,形成不了创新,跟外国人比,跟古人比,现代人苍白,没有灵魂,没有“骨头”。

  智怀:生活没活力,生命没骨气。

  韩金英:没骨头,得了软骨病,没精神、信仰。信仰是骨髓,是文化与生活的支撑。道是生命。要与古人很好地对接,让真心闪光。老子说的道全是在说生命,说到了五脏六腑、眼睛、身体。我们要用道来养生,获得健康与幸福。

  (王少农注:关于养生,我一直思考,现在得出结论如下:最好的养生就是孝敬父母。因为我们的身体从父母而来,要想把身体养好,就要回到母体,依靠本原的力量。父母一开心,我们就身体健康,百病不生。与父母在灵魂里面合为一体,我们就得永恒。假如让父母的心悬着,我们永远健康不了。要让父母安心、开心,我们就身体健康了。人类有个规律:健康可以遗传,长寿之家世世代代都长寿,就是这个道理。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身体。没有老人的祝福与关照,人能往哪里去?所以,只有孝才是真正的养生。除此外,一切医学、保健、体育、卫生、气功、仙丹都与养生无关,与身体无关,与生命无关。每个人都要用孝来养生,父母好了一切都好,身也好,心也好,命也好,福也好。我们不需要养生。)

  智怀:您是通过道传播信仰。

  韩金英:对。让人们逐渐认识道,生命是丰富的,这很有意思。很多人很快就被摧毁了,摧残得不成样子,我们的人生太有紧迫感。

  智怀:普通人怎么建立信仰?国家怎么建立信仰?

  韩金英:全民来读《道德经》。

  智怀:读经有什么好处?

  韩金英: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气场,进入信仰。解决了阳性匮乏,亏阳的问题。《道德经》是关于生命,特别是心脏的呵护。读经能顺气,护血,养精。读经让人美丽,有活力。读了会呼唤,用声音把内心的话发出来,像电波,得感应。无形的诵读让人慢慢拥有能量,生命就活了。音波产生能量,补充阳性能量,接通外面的能量场。德就是天德地气,德一化五,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德。而且有名、有字、有号。一读就通过声音在体内灌注能量,精气神放光。光把所有细胞改变,好好读经,一年半载身体就好了。疾病就没了,智慧有改变,读经多好啊,这是不花钱的治疗,最好的治疗,所以要提倡全民读经。读《道德经》可以解决荷尔蒙的问题,男欢女爱。超越生理。现在生理问题导致心力交瘁,有心病的人特别要读《道德经》。

  智怀:熊春锦老师与您提倡读《道德经》,功德无量。

  韩金英:读《道德经》开发智性。以前,功利主义把人的本来面目给压灭了。

  智怀:追求物质成为潮流。请问韩老师,如何归信,向灵魂靠拢?

  韩金英:首先,引导师自己要把道说清楚,才能教化人。人没路走的时候自然就生出路来。精神找归宿,就给他归宿。不提供归宿,他就不容易找到归宿。佛渡有缘人,想推也推不掉。也不用太着急,自然会有大的改变。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十四 韩金英:信仰是永远的一盏灯(3)

智怀:您说的是我们信仰的准备工作与推动工作。信仰已经树立起来,对我们和谐系统的建设有什么帮助?

  韩金英:生命一“偏”(指不健康)就不和谐了,人不和谐,社会无法和谐,你跟一个病人怎么谈和谐?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和谐,所以和谐系统的建设是一个身体健康的问题。要让每个人自身变得和谐,“负阴抱阳”,回归正常。阴阳转化,回到中间的“点”,“中气以为和”。这个点是生生不息的。我们要依靠这个“点”,即健康又和谐。不然永远在犯错、纠错、又犯错、又纠错的圈圈里打转。过阴、过阳,拆东墙补西墙,这样是不行的。回到和谐点,就守一了,就宁静了,生长了,不断有新收获,只有这样才能和谐。不然,不是救火,就是点火,两头忙活。

  智怀:和谐社会依靠信仰的支撑。怎样坚守信仰?在生活中贯彻?

  韩金英:首先要有真信仰,一切都为它存在。活着以灵魂为主线,那么一切事业都是活的。不必“坚守”,她是自然的,轻松的。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大”。坚持不是信仰。

  智怀:但干扰、引诱都是有的。

  韩金英:也不必夸大引诱的害处。 有人对我说,他已经禁欲四年了,我说,你都成死人了。不引诱哪来生命?关键在于那个“点”。我们不能把欲望这个概念理解错了,不必禁欲,自然就好。老子告诉我们,“智慧出,有大伪”,一切文字都是假的。人一静下来就看到了太极图,不能有念头。大道能量有客观性,一不能有念头,二不能把自己加给道。这就叫“私”,这就叫“欲”。去掉私欲人就明亮了。要讲先天,不讲欲望。一切顺其自然。道好比爱情,人渴望爱情,碰到爱情,这都是好的。这是生命的能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当然,要不过度,不胡来。顺其自然无所谓禁不禁的。有人想挣钱,很好,挣钱有道,生财有道,道来钱来。能量充足就成了。“欲”不是坏事,主要是引导。一切该来的都会来。

  智怀:心无所住。

  韩金英:能量与天沟通后,取得精神食粮,很多都有安排。现在我不是我,有天管着呐。人天合一,办事要照天意。

  智怀:天意就是客观规律。您是有成就的修行者,能不能回顾一下您的信仰经历?

  韩金英:我对生命的奥秘穷追不舍。有的人有特殊智慧,需要向高人学习。我在学校时读《金刚经》、《坛经》、《心经》,道家的也读。一直没迷失在宗教里,凡有帮助的就去“做”。理解生命,破译生命奥秘。很多年后,我发现《道德经》把一切都藏在里面了。《道德经》早于佛经,深藏大道,有生命的奥秘,是先天智慧,给我们提供的是内在组合。她对我们的信仰有帮助。信仰一定是灵魂深处。以往我们的研究太粗,精神要精细。把隐语破译,生命奥秘打开,选择人生路,职业、活法就清楚。“追根”,生命的根在灵上。这个灵决定了其他的一切。科学研究物质,大道指导灵魂。

  智怀:科学也要为身体服务。

  韩金英:对。身体是房子,灵魂是主人。很多疾病关键在于没有找到灵魂,找到灵魂自己医自己。道是生命的根,可以掌控生命,不能被时代表面流行的东西给毁了。

  智怀:信仰大道后,身心有何改观?

  韩金英:以前的小我进一步转阳了,阴性的什么名呀利的都极大地被削弱了,光明的、阳光的、利他的因素呈献。越是走“大公”之路,自我就越“深”。生命本体受用于根,根好枝枝丫丫都生长得好。不然,枝叶长不好,该长的都没长出来。人先天有慧眼,“真阳之火如红炉”,见真阳后开了慧眼。慧眼本来有,是枝子。道是根,用道来开慧眼。本来每个人都是大树,现在成了小草,甚至成了不毛之地,是个荒芜的生命,该活得特别好的生命没活出来。现在我们要有紧迫感,要告诉大家什么是道,《道德经》就是道。什么是信仰,《道德经》就是信仰。

  智怀:韩老师真是慈悲心切。

  韩金英:信仰与性能量有关。我的很多画都画这个。信仰要有真东西,要有真精神,不能造假。因为没有信仰,现在文化界假的多。文化应该是真的。

  智怀:这样才能身心和谐,请少农再交流一下。

  王少农:听了韩老师的话感受很深,信仰不是理论,是身体使命(韩金英:实践)。我们要用信仰把身体搞好,身体都不好,一切无从谈起,所以道的意义重大。道是身体的信仰。

  韩金英: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要与生命、生活融为一体。本质性的创造在于信仰。生命是什么,出来的就是什么。生命都有独特性,一定要去行。靠每个人去实际行动。

  王少农:身体是信仰的行动,我赞同您和熊老师提倡读《道德经》。

  韩金英:对。读《道德经》。《道德经》是全民教科书,教我们认识生命本原,开智慧,不是空的。我们人要跟身体配合好。身体进去,就开了。

  王少农:《道德经》是智慧书、信仰书。

  韩金英:对,是根。

  王少农:听您讲真的很有收获。

  智怀:我们不懂的时候再向韩老师请教。

  韩金英:《道德经》让我们活得更活,而不是让我们去死。道是生命的学问。

  智怀:让我们都来弘扬《道德经》。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五 郑也夫:呼唤人的尊严(1)

题记:2009年11月12日下午,智怀、王少农冒雪来到北京大学采访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那天燕园雪景迷人,但是听着郑也夫先生说话,我们忘记了看雪景。郑也夫先生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位好老师,在思想上不容我们闪躲,这又是一次真实的交谈,我们对郑也夫先生表示感谢。

  智怀:郑老师,您是一位“有思想洁癖的人”,您说过“在功利滔滔的国家中,信仰已成稀缺。寺庙已经高度世俗化了。”您又说:“我是一个活得很高兴的悲观主义者。”今天的机会很难得,我们想听您谈一谈信仰。

  郑也夫:你问这个问题出乎我意料,现在还有人谈信仰。这是一个高度世俗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首当其冲。我们生活在世俗社会,所以普遍的中国人不信教,或假信教,拜佛,烧香,哪是信教,连纪晓岚都嘲笑,说那些人把佛当贪官了,你给我小好处,我给你大好处,这是侮辱佛。中国古代也基本上是世俗社会,现在更是世俗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不敢谈信仰,信仰高不可攀。

  智怀:但我认为您是一位有信仰、有良知的学者。

  郑也夫:谢谢您。那是您的理解。老实说,扪心自问,我不觉得我有信仰,但我也不觉得我跟很多人一样,我还有一点信念,我不觉得那是信仰。比如我觉得一个人想把自己选择的工作做好,我不觉得这是信仰。如果说这就是信仰,我觉得是把信仰矮化了。但这样的念头我有,比如说一个人要是教书,就把书教好,但我认为哪怕这样的念头多数国人已经没有了。好比你要是喜欢写文章,就把文章写好了。但我仍然不认为这些追求可以叫信仰。我没有信仰,我只有一些执着、顽固的念头。我只有这点东西。

  王少农:郑老师您对信仰的这种看法表面上有距离感,其实也是您对信仰的不苟且。您不随便谈信仰,说明您真有信仰。

  郑也夫:那是你的看法。

  智怀:您肯定有自己坚持的东西。

  郑也夫:谁都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做鞋的把鞋做好,这叫信仰吗?

  智怀:这是基本品质。从浅层次讲,也叫信仰。

  王少农:郑老师您是很多学生与年轻朋友都尊敬的社会学家,我希望您谈一谈“人”的概念,什么叫人?

  郑也夫:人的定义非常难下。人是一种动物,人先别把自己神化了,人身上有动物性。谁不把自己身上的动物性解决谁也不踏实。自己得先承认自己身上有巨大的动物性,和别的动物还不一样。后来人的智能打开后,人就成了具有可能性的动物。别的动物的可能性不大。什么叫“可能性不大”?比如你是个狮子,一岁、两岁、三岁会怎么样,老了会怎么样?几乎都是注定的。但人具有可能性,一个人一岁、两岁、三岁的时候能看出什么样子吗?看不出。比如一个青年(指智怀)一边工作,一边还要写诗,还要写一本谈信仰的书,这些在小时候都看不出来,这就是我说的可能性。

  王少农:这种可能性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呢?还是人赋予社会可能性?

  郑也夫:这种可能性说到根本,已经不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应该说是天赋。天赋的前提是我们具有可塑造性,人有潜在的可塑造性,乃至有人有信仰、有人没有信仰。我认为所谓人,首先要承认人有动物性,要说人没有动物性,那是胡扯。

  智怀:那肯定是有的。

  郑也夫:作为人,还具有可能性,但也不会可能到不具有动物性,假装是神,那是胡扯。

 

十五 郑也夫:呼唤人的尊严(2)

智怀:成了“超人”。您觉得在当下,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期望或者寄托?

  郑也夫:对人类有什么期望?不敢谈。

  王少农:刚才您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谈到了约束的问题,法律约束那些应该被约束的人,目前的社会需要一种约束。

  郑也夫:你们要让我谈期待,人到了不敢期待的时候就不能照着期待谈了。

  智怀:那么请您谈,在期待之外是什么状态?

  郑也夫:我有什么权利期待?我做了什么?我争取过什么?我博弈过什么?

  王少农:关于人,您说到了动物性与可能性,除此以外您可能还有其他的归纳。民族性的缺失,或说丧失,是否就是动物性多了一点?

  郑也夫:尊严在很多人心里没有位置。哪怕是地位很高的人,为了升迁,他也不会考虑尊严。

  王少农:人的尊严。

  郑也夫:没尊严,没底线。

  智怀:您的一系列著作都是在呼唤一种尊严。

  王少农:良知。

  智怀:社会上很需要这个。

  郑也夫:我并不期待有什么改变,这么多年我不吐不快。

  智怀:您一直这么做下去,我想对我们的民族性是有益的。

  王少农:客观讲,是塑造民族性的一个工作。

  郑也夫:有的事很难说,靠着这样的民族性我们活了五千年。这不是能忍耐的伟大功效吗?有时我们看到,不要尊严的人比要尊严的人还合适,这叫人怎么说呀。不要尊严的社会有不要尊严的活法,玩法,游戏规则。我们不是一个人不要尊严,而是大批人不要尊严,导致出现不要尊严的玩法,这就让要尊严的人很难办。

  王少农:您觉得要塑造中国人的尊严,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哪些营养?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足以提供营养、动力,有没有其他途径?难道让我们丧失民族性的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吗?我感觉这是说不通的。

  郑也夫:从很早起,上古的特征消失了,再往后走,就是巨大的忍让性占据主流。上古是很要尊严的,再后满族一彪人马把汉人打得落花流水,不可思议,怎么就这么轻易就把汉人给拾掇了?随便把江山让出去。当时的知识分子与做官的大多是软骨头,极好拾掇,无论胡萝卜还是大棒,哪样都好使。

  智怀:那您认为什么是民族性?

  郑也夫:民族太大了,盲人摸象,闹不清。

  王少农:其实刚才郑老师谈到的人的尊严就是民族性。

  郑也夫:我们没有汉唐的民族性。

  王少农:您比较倾向,或者说亲近,或者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哪一部份?比较符合您个性?

  郑也夫:其实先秦的东西看哪家都不像现在这样,儒家、法家都挺生猛。

  王少农:您说到法家,刚才您对央视的朋友也谈到了法治。法家对我们国家的塑造是有作用的。

  郑也夫:我不谈做人,不谈功利,就谈审美,先秦各家都有一种精神。

  王少农:走在北京街道上,大家都很忙碌,也有目标,但似乎就缺那么点东西。

  郑也夫:都是忙于蝇头小利,见小利忘命。

  智怀:这正反映出我们信仰建设的紧迫和重要。

  郑也夫:你可以这么说。但我还是说,信仰高不可攀。

  智怀:确实“高不可攀”,正因为他高不可攀,所以我们才向往。

  王少农:我们离真正的信仰还有一段距离,而我们又不能不去追求,不去喜欢,不要信仰。从本性上讲,信仰对我们做人是有好处的。这就是您刚才说的人的尊严。

  郑也夫:你这是一厢情愿。

  王少农:但是我们能做的工作只能这样,总比不去做好。

  郑也夫:如果一个人看不起你,就不必跟他说。没缘份就不要说了。没有意义。

  智怀:无缘。

  王少农:但我们的工作并非只针对自己人,而是面向天下人传播信仰。

  郑也夫:现在嚷嚷这个,你觉得能影响社会吗?

  王少农:凡事当顺势而为。我感觉您是一位科学工作者,理性,务实。但不等于说您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刚好相反,您不愿意接触的那部分可能是您最隐秘的那部分,最宝贵的那部分。您的著作其实传达的还不是知识,而是传达了一种精神劲。

  郑也夫:你说的有道理。就拿先秦人来说吧,有气魄,不萎缩。对学生我也谈做人,就拿你刚才说的,“精神劲”。不能惟利是图。

  王少农:能不能简单介绍您最近要出的书?

  郑也夫:有一本叫《神似祖先》。

  王少农:相似的似?

  郑也夫:相似的似。

  王少农:什么意思?

  郑也夫:就是说精神要像祖先。

  王少农:哦,真好!“神似祖先”这个词是您提出来的,有一位王静心先生也提倡过“神传文化”。您说的“神似祖先”有中性意味,但也传递了肯定祖先的信息,否则就没必要去“似”了。

  郑也夫:我是指身体与行为,不是说文化。

  王少农:行为就是文化。

  郑也夫:行为不一定是文化,动物也有行为。

  王少农:目前中国人种是否还有你说的动物性?

  郑也夫:有。人要想告别这种动物性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要神似祖先。

  王少农:恢复动物本性,野性。

  郑也夫:我们的祖先被迫过半饥半饱的生活,今天我们要有意地过半饥半饱的生活,这样最健康,有益身心。

  智怀:您这是以动物的生存生活方式教化人。

  王少农:非常好,非常好。今天就到这里吧,谢谢郑老师。

  智怀:谢谢郑老师指导。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十六 黄慧珍:通过信仰建立心灵的秩序(1)

题记:2009年11月12日晚,智怀、王少农在北京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的黄慧珍老师。这是一个积雪的傍晚,我们约了黄老师在餐厅一边就餐,一边交谈,在温馨的氛围里得以尽情交流。我们感觉黄老师是同道中人,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信仰上,都是我们的老师。对黄老师的支持,我们表示深深感谢。

  黄慧珍:很多讲信仰的书读了我都不解渴。

  王少农:我们不是先知,我们一直在寻找定位。

  智怀:我们没有可参照的。

  黄慧珍:其实只要写出内心想法就很好。包括你(指王少农)写的《心灵的盛宴》,我看了这本书的大概介绍。只要写出自己想写的就可以了,按自己的想法走挺好。我也不能提供什么帮助。

  王少农:您的认同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黄慧珍:你写的《心灵的盛宴》,写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这太重要了,我要写的是中国人的灵性生活。我把生活概括为灵性,深度挖掘,不是现象。我们有一样的想法,但是切入点不一样,这跟我们各自的经历与知识基础有关系。

  王少农:您说“灵性生活”,这挺好的。任何提法都有陷阱,但我们不能不提。

  黄慧珍:每个人心里头都有自己的感官、感觉方面的信仰,你所说的信仰指的是社会稳定、核心的东西,比如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但我不同意你仅仅弘扬儒家文化。西方向全球输出的是“自由”,基督教提倡的是“上帝”,都是很大的东西,不会具体化。我们要输出中国文化,仅仅去建孔子学院是不够的。要提供中国的价值观,抽象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我不赞成你用儒家的概念,太狭窄了,容易引起反抗情绪。过于中国痕迹了,不和谐。有人说和谐提得挺“空”的,其实深入挖掘,这个“和谐”有可能是中国可以向外输出的、与“自由”对等的东西。

  王少农:理论要“空”才能装东西,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自由”与“和谐”组成“自由和谐”,预示了东西方的拥抱。我完全赞同黄老师的观点。

  黄慧珍:你(西方)向我(中国)输出价值,我也向你输出价值,而这个理论可能恰恰就是和谐。真理往往是通过简单法则发现的。

  王少农:和谐是自然法则,已经升华为真理,并成为人类价值。

  黄慧珍:和谐世界观不仅对中国,对西方同样有益。它也是“空”的价值体系,不同国家强调不一样,但他都会选择和谐与稳定。所以我倒觉得和谐更具有说服力,比儒家的观念更好。

  (两天后,王少农与智怀继续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王少农说: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华,但“和谐”一词不是中国词汇,是外来词汇。按照传播规律与人接受信息的规律,任何外来词汇都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人内心,统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本国词汇才有号召力。是母语的力量。从历史看,与和谐是同义词的仁爱已经被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仁爱是和谐理论的有力支撑。现在说的“和谐”就是孔子说的“和”,但“和”是中国词,“和谐”不是中国词,意思一样,区别很大。中国词“仁爱”流行中国,并且流行《圣经》;与仁义是同义词而又终将结合在一起的“和谐”、“仁爱和谐”将流行世界。)

  王少农:您说的对。具体化了就不是道了,道是不执一的。

  黄慧珍:对。越抽象越丰富。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六 黄慧珍:通过信仰建立心灵的秩序(2)

王少农:让人自己去填。

  黄慧珍:比如自由,有英美的自由,有法国的自由,有别的自由,才具有普世价值。

  王少农:我试图找到一种共同价值。它是超乎固有文化与偏见的,它不是以事功为指导,建立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直指人心,在本性上做一些恢复工作。

  黄慧珍:与其说“重建中国人的信仰”,还不如说“重建中国人的心灵秩序”。

  王少农:心灵秩序。心灵有秩序。

  黄慧珍:外在有秩序,内在也要有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他没有一个秩序。我倒是挺赞赏给人内心秩序的这样一个东西。

  王少农:您这个提法很新,没听说过。

  智怀:这个秩序是否在信仰之上呢?

  黄慧珍:更具体。因为信仰太抽象了。

  王少农:刚才您让我们不要具体,现在您又说要具体。

  黄慧珍:就是说输出要抽象,从大处指导,但是呢,又要具体。

  智怀:在落实。

  黄慧珍:对,信仰要落实。和谐本身也有秩序,和谐本身就是秩序。

  王少农:有序的和谐。

  黄慧珍:本身没有秩序是不可能和谐的。所以我们要重建内心的和谐。

  智怀:我们的信仰坚定了,内心也就相应地和谐了。

  黄慧珍:嗯。不能太理想主义,太幻想。要提内心的秩序、内心的和谐更具有可操作性。

  智怀:您说的和我们想的是一致的。我们在描述重建中国人的信仰时,衣、食、住、行都试图落到实处。

  黄慧珍:就得从我做起,深入生活、深入内心才能打动人。

  智怀:这也是我们所想的,这么去做的。您刚才说的“内心的秩序”,是从上而下,还是一个横向的概念?

  黄慧珍:各种价值观对人都有影响,社会多元嘛,在混乱的表象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那肯定要在心中对各种观念有所排列。

  王少农:孟子在这方面是专家,善于研究内心秩序。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把外化的、外在的名词找到了内心的秩序,其实他就是一个“内圣而不外王”的过程。

  黄慧珍:嗯。“内圣”然后“外王”。

  王少农:“内圣”而不“外王”。这是我的观点,只有内圣,没有外王。

  黄慧珍:对。

  王少农:“外王”就不能叫“内圣”了,不管这个“王”怎么解释,他也是他者,把整个世界与自我割裂了。

  黄慧珍:你这个说法真正凸显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我觉得“内圣”但不“外王”是很好的。

  王少农:这是和谐,也是自由。

  智怀:黄老师您很早以前就写过讲信仰的书,还有些问题向您请教。

  黄慧珍:那是我很早以前写的了,是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时候很年轻。

  王少农:这是最好的书,不是用知识,而是用青春的冲动去书写,这最接近上帝。

  智怀:您的理论与体会都是很深了,更多的是精神追求。黄老师对信仰有深入研究,从信仰的起源一直到发展,都有系统论述,其实我们做的工作与您做的工作是一条线的。您的观点对我们有很大指导作用。您说的“信仰危机”、“自我理解”,这我很赞同。

  黄慧珍:自我意识。

  智怀:信仰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扭转这种危机?

  黄慧珍: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还是现实生活。社会本身的变化自然会带给人对生命新的理解。主观引导也很重要,但是他还是源自现实生活变化的力量。书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六 黄慧珍:通过信仰建立心灵的秩序(3)

智怀:您是怎样理解信仰?是否危机也是一种转机?

  黄慧珍:是这样的。你想想一个人的成长,也是一个“打碎”的过程。打碎了,面临挑战,应对危机就成长起来。对于一个社会也是这样,告别以前的信仰,才会迎来更伟大的信仰。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用怕受到什么影响。

  智怀:不是怕受影响,是求证。

  黄慧珍:你们的书会留下痕迹的,中国需要人出来讲信仰。西方文艺复兴有个重要环节,它也是以回归古希腊为契机。所谓回归,是为了开启未来。所以你们做的事是与此很相似的,通过挖掘中国过去的精华,开启中国未来的道路。而我们的道路,确实和西方走过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因为只有不一样,才能超越他现在的状态,才能克服他带来的种种问题。

  王少农:西方带给整个世界最大的问题是贪婪、贪得无厌,人性的恶欲暴露无遗。我不是说它的文化与文明、信仰有问题,不,没有问题,西方的信仰和中国的信仰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关键在于西方人的所作所为太贪婪。明年国家要纪念圆明园被焚毁一百五十周年,今年由中国圆明园学会牵头搞了个启动仪式,十月十一日我在圆明园主持祭祀,对此感受很深。西方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贪婪与毁坏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知足的祥和世界。人性本来就诡诈,西方人推动了恶的发展。掠夺资源、破坏自然。

  黄慧珍:这是现象,里面隐藏了西方的价值观,从古到今都以自由为归宿。(王少农:贪婪的自由)一味征服自然,但他们忘了自然界是有界限的,当你的欲望膨胀到一定时候,自然界就满足不了他了,各种冲突就爆发出来了,自然界会对此进行惩罚。其实人类的文明不一定要通过满足欲望来发展,可以通过改造信仰、改造精神世界来完成。其实人不一定要那么“自由”才能获得幸福,是吧?古人没什么他也很幸福呀,关键取决于人对生命的理解。

  智怀:人跟他的灵魂的空间,要用物质来填满,但不能局限于物质。

  黄慧珍:这是一个惯性,并不是非要这样。我们老说西方中世纪黑暗,其实中世纪不是这样的,一千多年,其实他一直在治病,治谁的病呢?治古罗马的病。古罗马当时就是太膨胀了,物欲横流,他到了一定极限就存在不下去了,然后就有基督教来调整人的欲望。(王少农:对)让人回到比较“低”的欲望,来缓解冲突。所以我们今天的复兴很正常。

  智怀:我们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西方也在反思这个问题,调整很多做法,比如环保。

  黄慧珍:西方的生活很“文明”,那是建立在不文明的基础上。现在掠夺完了,又靠高科技继续盘剥。所以这里面很复杂。他带来一个人类社会的全面运动,我们现在有很多事要做,不是仅仅靠建立信仰那么简单。

  王少农:但我认为,有信仰就全部够了。

  智怀:信仰的建设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必须要有人去做。

  王少农:再说具体点,基督教的信仰是依靠组织工作,我们要做的信仰建设不是那样的。直指人心。

  黄慧珍:要把信仰与宗教区别开。好像一提信仰,就是宗教。

  王少农:其实宗教也挺好的。事实上没有一个宗教认为自己是宗教。现在重提信仰,要充满智慧。

  智怀:我们提倡信仰,就是为了对应和谐社会,就是为了献给和谐社会。

 

十六 黄慧珍:通过信仰建立心灵的秩序(4)

黄慧珍:也就是说,你们已经接受这个信仰(指和谐社会)了。这已经得到承认,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履行。

  智怀:对。言行一致。有信仰的人,研究信仰的人,信仰还不明确的人,是什么状态,我们都在关注。

  黄慧珍:我的状态是有信仰,但永远不会信任何宗教。

  智怀:信仰不仅仅是宗教。

  王少农:对我来说,信仰仅仅是宗教就够了。很多人都鄙视宗教,但我认为能做到宗教的地步就已经很不错了。

  黄慧珍:一个人自我意识力量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冲突,灵魂上的冲突,其实就不需要一个外在的引导者。内心越强大,就越不需要。所以我不可能信仰具体的宗教。我比较喜欢一个人,那就是奥修,他说人最终回到自身,信仰自己。最后真正的力量是跳回到自身,而各种宗教都说自己是真理,而这种真理是有冲突的。“真理”都有它的虚假性。只有回到自身。但中国人信仰很复杂,什么都不能一概而论。

  智怀:我们的信仰是包容的。对各种信仰充分尊重。希望出现信仰的大家族,大和谐。这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黄慧珍:对。允许每个人保持自己的信仰,只要他能安顿自己的生活。

  智怀:您这是人性的信仰了,把信仰人性化,其实就是信仰的底线。一个人只能依靠信仰变得更好,不能变得更坏。把人变坏的绝不是信仰,把人变好的不是信仰也是信仰。

  王少农:智怀真是位禅者。黄老师,您刚才谈到文艺复兴,我觉得具有可比性。不是人具有可比性,而是事情具有可比性。我同意您的观点,我们做的工作客观上讲就是纠正西方犯下的错误。(黄慧珍:没错)因为中国是跟着西方的,它们的错也带给了我们。

  黄慧珍:这条路还在走,知道它有问题,但我们还是改变不了这个惯性。

  王少农:我意识到,与其说贪婪是西方带给我们的,不如说是我们的本性。

  黄慧珍:不能说是西方带给我们的,而是资本本身就是要扩大利润。这是本质。生产方式不改变,什么都是很难的。但又不能说宗教影响没有用,关键要找出适合中国人的方法。有人说,中国人不怕来世,就怕今生今世的因果报应。我觉得这个也不管用,重建信仰不是外在输送的,而是源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王少农:没错)是有这种可能性。

  王少农:我们不是理论的建树者,更不是制度的设计者,而是信仰的歌唱者,真诚地呼吁,赞美(黄慧珍:可以呀),我们是唱赞歌的。我们内心的原则,最高的真理,使我们发出一种真诚的赞颂,我们相信必然有回应(黄慧珍:会有的),而且肯定会带来无穷福祉。

  黄慧珍:会有的,因为已经到这样一个时代了。你们不说,别人也会说。现在不说,过不久也会说。中国人现在很关注这个问题,很迷茫。

  王少农:我以前看重外在的,现在想法改变了。前几天我和智怀交流过,最有力量的是人心本身。共产主义者是唯物论者,不承认有灵魂,但我们从共产党人的革命事迹来看,又特别有灵魂,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国的传统信仰缺失的时候,共产主义信仰填补了这个真空,现在两者又和谐起来。十二年前我写过一本书,叫《共儒论》,试图建立共产主义儒学,现在居然成为了现实局面,这个世界真是无比奇妙啊。信仰本身力量很大,我们什么也不用担心。信仰出现的形式可以很“荒诞”,但肯定要实现。

  黄慧珍:必须有这个过程。最终信仰为大众所接受。

  智怀:我们在做信仰的基础工作,是时代赋予了我们使命。

  王少农:让我们一起来赞美。

  黄慧珍:我们已在路上…

  

 

十七 李一宇:要用歌声来滋养我们民族干燥的灵魂(1)

题记:2009年11月12日上午,王少农在诗人李一宇老师家中,有一番亲切的交谈。诗人邓玉清、学者马心知在座。

  王少农:李老师,一早起来我听你谈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复兴会带来自由,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好。以往我们追求自由,但是我们是用西方的方式,结果呢,发现西方的自由在中国并不适应,很多人甚至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之后,不得不失望。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与文化。你刚才说文化复兴带来自由,能不能详细谈一谈?

  李一宇: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当中本来就有自由这样的精神,就比如庄子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立于万物”。咱们中国追求自由的精神是由来已久的,大鹏的逍遥游谁能说不是自由?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一种理想的表达吧!

  王少农:很好很好,其实你这个观点印证了辩证法,或者说他合乎道。因为我们不能追求次的东西,我们要追求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能带来很多同样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要追求道,中国文化的复兴,肯定就是道的运动。

  李一宇:这个没错。

  王少农:所以自由是附带产品,是伴生物,它不能成为我们的追求对象。

  李一宇:对,自由不是一个目标,它只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其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能在咱们这个时空,它是比较合适的;在另外一种时空,可能不合适。

  王少农:对,没错,应该说自由这种提法,其实就是一种限制。你看,我们接受一项事物要接受它的名,名里面有道,老子说的,“名非常名”需要证明。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受任何一样不是中国之名的事情,哪怕马列主义也不仅仅是马列主义,必须要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洋理论要有中国人作支撑。必须是中国词汇。

  李一宇:我觉得是这样的,张之洞提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觉得这个是不能颠倒的。现在很多中国人追求自由啊,这东西是西方的一种概念,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中国人你全盘照搬的话,有很大的弊端。举一个例子吧,比如说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很纯粹的精神信仰,到中国来之后呢?就好象有一点变质的感觉。比如基督教说等待神,或者神给我帮助,但是中国人一信赖吧,就消极了,我就天天坐那儿等,等上帝给我一碗饭,上帝给我衣穿,给我住的。你自己不积极去行动,这样的话就产生很坏的影响。

  王少农:你这个例子非常好。我们的信仰不是等待,(李一宇:对)或者说他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安慰。如果信仰仅仅是安慰的话,就不叫信仰。因为信仰不仅仅是安慰,甚至会打击我们,要我们正视自己。所以如果仅仅把信仰理解为安慰,那是很肤浅的。或者理解为消极的等待也不对,要说等待那也是一种很积极的等待,人应该自己去寻找。

  李一宇:上帝给人安慰,但是更多给人痛苦,让你在痛苦当中成长,寻找一种真正的信仰。我觉得咱们中国人真正的信仰都在于万物之源那个道,而且中华古道,以前有文化可以证明的,差不多有万年历史,并不是像以前说的四千年文明或者五千年文明,可以源源推到一万年前,伏羲、女祸那个时代,甚至还可以更久远。

  王少农:真正的信仰,在你来说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七 李一宇:要用歌声来滋养我们民族干燥的灵魂(2)

李一宇:真正的信仰在我看来第一个是与道是和谐的。因为万物都从道生发出来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道和谐的。然后呢,它与自然是和谐的,与我们身处的宇宙是和谐的,然后呢与自己的内心也是和谐的。它是和谐的统一。

  王少农:今天下了北京的第三场雪,第一场雪从报纸上看是人工降雪,但是那天给我同样美好的感觉,那晚的香山成了雪山,香炉峰的灯光仿佛天宫。我仰头看玉皇顶,思飞天外。还有那天我办事也很顺利。所以我最近在思考自然的问题,像我们的人工降雪,其实是把自然推进了一步,或者是提前实现自然,我认为像这种有益的人工,它也是一种自然。大家都说自然是“自己使然”,忘了是有力量在背后推动。又有人说自然是“自由使然”,要知道自由本身是不自由的,世上没有莫明其妙的自由。

  李一宇:对,老子不是说过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个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然生成的,必须向自然学习。

  王少农:对,自然绝对不是消极的运动,而是一种积极的运动,也就是说自然是中国最好的概念,自然里面包含着创造。

  李一宇:一定是包含着创造,人本身就具有创造力,包括自然的东西。人的所有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活动。只不过我们要顺应其规律,道运行的规律,我觉得是这样的。

  王少农:对,你刚才谈到信仰是和谐的统一,能不能再讲一讲?

  李一宇:因为我写诗嘛。就比如说我写诗,肯定是内心有感,看到万物以后呢,我内心有感而发,这个发,然后我通过那种比较精练的文字来表达,那么,这样形成的诗它就是和谐的。如果你看到万物,内心没有感,你强行把它写出来,那么就是不和谐的。我想信仰也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我觉得过份强调信仰没有必要,我觉得所有的宗教已经到了一定的信仰,只不过形式不太一样,我们没有必要限定,张三你必须信仰什么教,李四你也必须信仰什么教,这样的话就缺少一种氛围了。因为现在宗教是可以选择的,中国的道教、佛教、基督教,我觉得是多元的。如果你个人的气质,还有你成长的经历、环境适合道教,那你就可以信仰道教;佛教对你有感染力,那你不妨信仰佛教。这样就是一种和谐。

  王少农:但是依靠任何一种信仰都可能会引向混乱,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高于信仰的信仰出现,作为和谐统一的力量。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国家就扮演这样的角色。国家是共同的信仰,是所有人信仰的家园,所以我们认为,国家是信仰共同体。

  李一宇:没错。

  王少农:我们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来保护我们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还得管理信仰。

  李一宇:可以保护,也可以管理,但是我觉得国家它不能够以任何名义去扼杀信仰。

  王少农:这是不可能的,以往我们对国家有偏见,认为国家只是一种机器。国家机器这种学说造成了我们对国家的误会和恐惧,认为国家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其实好的国家、真正的国家,是信仰的国度,绝对不会限制你。对,可以说是一个信仰的俱乐部。但是我们对世界的残酷性也要有认识,很多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国家太大了,天下太大了。

  李一宇:对,是太大了,现实情况确实是这样,信仰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战争,或者说暴力,这样一种局面的出现。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七 李一宇:要用歌声来滋养我们民族干燥的灵魂(3)

王少农:所以我们说每一个信仰,应该寻找它最根本的东西,不能够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一旦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你就会视别的信仰为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了。这样,就出现很大的麻烦。

  李一宇:信仰考验一个人的忍耐、宽容,甚至考验我们的人类极限。

  王少农:如果两个不同信仰的人结合在一起的话,往往面对的不是理论上的,而是生活习俗的问题。所以我们信仰的建设应该说要着重于生活,对于生活习俗方面我们要做出很大的沟通,对于生活习惯要非常尊重,不能尊重的时候还要尊重。

  李一宇:对,这就是考验一个人的胸怀到底有多大,你必须有吞吐万物的那种胸怀,然后你才能够容纳万物。整个天地你都能容纳了,那不同的信仰你就可以容纳了。你不吃肉,我也不吃,但是我在别的地方可以吃。我只是在你家里不吃。

  王少农:“君子远庖厨也”。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说这里面说的是我们信仰的一个基本准则,所有的信仰都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李一宇:对,这样的话才会出现多种信仰共生的和谐局面,做到了统一。

  王少农:这样看来,信仰有两个基本元素,一个是和谐,一个是统一。信仰是和谐的统一,又是统一的和谐。

  李一宇:对。

  王少农:这是目前我们在理论上能认识到的,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能意识到和谐的统一,如果不和谐,我们岂不是又走到信仰的另外一面?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和谐。

  李一宇:对,其实现在说的和谐,首先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道为灵魂。

  王少农:对。其实没有不是以道为灵魂的任何文化。

  李一宇:你也可以这么说,所有文化都是道的一种显现吧。

  王少农:对,这么多年接触了我们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同胞,像纳西族,他们有东巴古教,满族有萨满教,他们本民族的信仰,其实从内核来讲,也是道。道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就是说当我们这个世界让我们眼花缭乱的时候,我们不能被外界所迷惑,要守住道,这是根本。

  李一宇:对,守住根本的东西。道表现大了,在天地,在星星,在一个石块当中,在人的肉体中。比如说我手上这支笔,也可以表现出所有的东西。

  王少农:对,道是创造者,就是上帝,也是拯救者。在中国文化里面谈创造的非常多,也非常好,而且老子也揭示了道生万物的一个规律。其实现代科技也证明了,首先整个宇宙从一个基点爆炸来的,那么这个基点我认为也是道的一端。因为道在这个时候,积蓄了大量的能量,高密度的能量,到了一定的时候,扩张了,非常有生命力的扩张,生出万物,生生不息,现在宇宙还在扩张嘛。在中国文化里面,其实关于拯救者的讲述也很多,包括道教《太平经》里面,真人扮演了一种自身的拯救者,灵魂的安慰者,引入者。所以我们儒教的圣人啊,都是自我拯救者,用自我拯救来配合上帝的拯救。

  李一宇:我觉得,东方式的拯救更多的是靠自身的力量;西方式的依靠上帝,依靠耶稣,你只要信仰祂,祂来拯救你。我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但是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把它结合起来。

  王少农:拯救就是拯救,不分东方西方,我们要的是人的拯救。我们正在努力,崇仰道的力量,用以提升人类的精神品质,道德生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自己与全人类向一个更高的境界迈进。而诗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李一宇:对,诗有净化灵魂的作用),唐诗宋词就是让我们觉得我们本身是美好的,并不是依赖于外部的力量。同时呢,我们靠诗歌坚定信仰,信仰引导诗歌,所以真正通晓信仰意义的,应该是诗人。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十七 李一宇:要用歌声来滋养我们民族干燥的灵魂(4)

李一宇:这没错。伟大的诗人通常是先知,大祭司。咱们中国古代的老子,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大诗人。庄子也是。他本身就是通晓天地,然后就是说对整个人类未来的走向,他们也做了一个准确的预言。

  王少农:李老师你这么多年不停地创作,你对音乐的执着,让很多人领略到世界的美好,你怎样理解歌与诗作为赞美方面的特殊功效?为什么你一歌唱,你的心就感觉特别开放?是不是等于说我们这个世界是需要声音来拯救?或者,来自心灵的歌声是建立信仰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李一宇:我赞同这个观点,人类确实需要美好的歌声,反正我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写诗,吟唱古人的伟大诗篇。通过吟唱,我觉得诗对于人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人类没有了诗,那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诗,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想想吧,如果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了《诗经》、《楚辞》,没有了唐诗宋词这样文化的滋养,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苍白,多么的干燥,一个民族他就是没有水份了。诗歌就是养料,就是水份。诗与歌他是不可分的,古人写诗他必定是要吟的、是要唱的,跟现代的还不太一样。真正的诗歌必定是可以吟唱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必须边走边唱,然后把你的灵魂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动抒发出来,把对于世界、对于造物主由衷的赞美,你可以抒发出来。然后你可以对未来,也有一种提示的作用,就像《圣经》的《启示录》。中国的诗歌也是这样的,包括庄子、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啊,人不应该为了方便忘了根本的东西。庄子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农夫,他明明可以用机器去灌水,但是他没有用,宁愿一桶一桶提水去灌溉,他觉得这样是一种劳作。那样或许是很方便,但是让你的机巧之心,让你的小聪明,无限扩张,无限扩张之后,你可能导致一种很坏的局面,对你自身的伤害特别特别的大。现在就显示出来了嘛,现代科技特别发达,但是对人类的伤害,对于自然的伤害,也是同样的巨大。

  王少农:可不可以这么说呢,我们用诗歌赞美信仰,因为信仰是一,不是二,或者说,唯有在诗歌里面我们才能达成和谐。不是那种强行的统一,而是一种美好的统一。无论如何,信仰是美好的事情,目前我们所能找到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这个,所以要用诗歌来建立信仰。前段时间我听了你吟唱的李白的《白云歌》,非常优美,《白云歌》的最后一句,“白云堪卧君早归”,我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先人在呼唤我们早日归来。

  李一宇:没错,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灵魂的回归。回到根本上,回到道上,我们就进入了诗歌的美好境界。

  王少农:信仰之所以是美好的,就在于它有诗的本质。真正的诗不会伤害人,真正的信仰只会给人力量。

  (邓玉清整理)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信仰启示录(1)

有关信仰的事情要让有信仰的人来做。我们对信仰的访问预示了信仰的到来。在我们对信仰进行访问的同时,信仰也在访问我们。我们欣慰地看到,尽管人们对信仰有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要求,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们倾听不同声音,最后听到同一呼喊。说“中国人没信仰”,这不是事实。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有一项,就是找到共同信仰。共同信仰,是同一而非统一,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可以有这种信仰也可以有那种信仰,因人而异,因人而生。

  我们认为,我们必须找到,也必能找到我们共同的信仰。这是时代对我们这一代人提出的要求。我们说:“重建中国人的信仰”,隐含一个意思,那就是大家回到相同起点,一起追求人生的幸福。不要说谁高谁低,孰优孰劣,重做一回婴儿看看如何。

  我们认为,我们最终必能找到这个共同信仰。可能为它命名很难,还是让上帝亲自为它命名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用同一语言呼唤,我们认为,人类需要一个共同信仰,并且我们其实已经在这个共同信仰下生活了几百万年。正如古人所言,大道流行,百姓日用而不知。维系人类运转的,正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之道。从反常回到正常,从不自然回到自然,在自省中走向自由,在和谐中实现联合。中国的圣人老子、孔子,中国现在的领导人,为我们这个世界贡献了和谐思想,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时代到了今天,我们有了新的任务。以往中国的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自从和谐思想理论提出以后,中国就不能仅仅用发展经济来要求自己。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的头等大事是重建信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信仰。

  当物质生活不能满足人的愿望时,对精神的诉求成为全社会共识。有了钱的人需要信仰,还没钱的人需要信仰,在空虚中的人需要信仰,在幸福中的人需要信仰。时代需要信仰,社会需要信仰,民族需要信仰,国家需要信仰,单位需要信仰,家族家庭需要信仰,个人需要信仰。有了信仰人生就有目标,信仰是人的灵魂,信仰是人的主心骨。有了信仰就有了婚姻、家庭与事业,没有信仰永远缺少干劲。信仰是人的眼睛,是专门用来看光明的。很多人对人生看不清,用信仰一照就亮了。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错,经济基础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的中国人势必寻求信仰。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躁动渐渐平静,日渐成熟的中国人需要信仰来肯定自身。

  在当下,信仰的作用主要是给正在打拼的人以心灵安慰,给正在寻找出路的人精神寄托,给已经找到出路的人以精神享受。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国人普遍追求信仰,在信仰之路上我们相遇。这是大势所趋,是中国社会近年发生的巨大变革。从“文革”结束时的信仰失落,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信仰茫然,到现在的信仰重建,中国人终于又找到了一条清晰的人生之路,无疑这是好事,信仰本身要求我们与所有人在一起。有信仰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是心智健全的民族,是有灵魂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是内敛的民族,同时是开放的民族。中国人对信仰的回归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它是我们国家几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此亲切的人文关怀,如此信任的理想寄托,如此长远的建设眼光,如此宏大的精神布局,几代人的精神追求,使和谐社会的理念当然地成为众望所归。什么叫民族复兴?重新有了信仰就叫民族复兴。经济是推动力,人心是关键。国家的精英特别渴望信仰,其实是特别渴望国家的关怀、肯定与扶持。共同的信仰化解了人民内部的矛盾,向共同的目标进发。

 

信仰启示录(2)

人们对信仰的追求,是自发的爱国行动。有信仰就是爱国。人们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的爱。当我们发现一个民族的信仰得到自我肯定,民族习俗得到尊重,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公民在自己的国家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国家与人民关系和谐,社会照轨道发展。也就是说,信仰让国家进入正常轨道,没有精神真空,物质就极大丰富。现在中国经济形势很好,我们要抓紧机会,恢复信仰,建设信仰,保护信仰,开放信仰。

  在文化保护的前提下,我们建立共同价值观,加强人民内部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作支撑。开放需要内敛,握拳才能出击。没有共同信仰、共同价值作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永远不能称为强国,只能是一盘散沙。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建信仰是关键。

  因此,重建信仰已经是目前一个重大的发展问题,一个首要的建设问题。重建信仰不仅是知识分子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经济没跟上,中国人就要受穷;信仰没跟上,经济再发达也没用。信仰有利于经济建设。没有凝聚力就谈不到走向世界。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信仰建设,这就是中国越来越强盛的原因。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的民族。时代在发展,立足于中国大地的人们正在掀起第二次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第一次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是在毛主席的时代,这位以批判传统著称的革命领袖,其实正是运用了中国文化的有利因素,获得成功。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文化与马列主义的奇妙结合,这已是公认事实。现在,和谐思想已经成为共识。有世界精神的中国人正在认祖归宗,全国上下掀起第二次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并通过海外华人社会,在全球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浪潮。和谐思想扎根于深厚的土壤中,立足于现实,为全人类谋福利、谋解放,解放了思想,又解放了信仰,无疑是世界的福音。

  对于国内,我们要谈重建信仰,这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次“全民打气”的勇敢行为。中国人气势如虹搞建设,喊着同样的劳动号子,就像三峡的纤夫,齐心协力。我们有时逆水行舟很艰难,但终会顺流而下。我们的轮船一出三峡,就奔腾向大海。我们现在正处于“出三峡”的微妙阶段,必须聚精会神,精气神不能散掉了。聚起来,立起来,走向世界。我们强化“自己人”的观念,引导所有中国人承认自己的祖先,承认自己的文化。引导所有中国人树立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在世界人民的“精神奥运会”中,中国人必将以友好而奋勇的拼搏精神夺得精神桂冠,成为人类的骄傲。

  对于世界,我们要输出信仰,输出价值观。在近代,那时候中国向西方输出的是丝绸、瓷器、茶叶,引进的是“自由”、“民主”、“宪政”等思想。可以说,我们输出物质、引进精神。这笔买卖有赚有赔,总的来说,我们赔的多,赚的少。我们同时还输出劳工,留下异常痛苦的回忆。以往我们输出物质、引进精神,如今我们输出精神、引进物质,回到文明古国应有的地位。

  什么叫文明古国?主要就是一个精神文化的概念,中国主要是有文化,中国主要是有信仰,这是中国的特征。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信仰启示录(3)

世界对中国有两个认识误区,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认为中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为追求利益不惜一切,关注物质胜于关注精神,实际情况是,中国人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原则,凡事注重实用但讲究均衡,为人关注物质但更关注精神,中国社会永远崇尚知识,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的西方朋友也能明白孔子内心的神圣,圣人是何等关心永恒,只不过为了大众,我们的圣人、佛菩萨要做入世的工作。

  世界对中国的第二个认识误区是认为中国恢复盛世后会对世界构成威协,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完全是不必要的。

  中国是包容性最强的国度,所谓“中”,即寓含欢迎四方的意思。《诗经》上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就是中国得了好处,会更加善待四面八方的朋友。无论远近,都是朋友。中国不会忘本,正是世界人民的支持才有中国今天的繁荣。中国对世界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母体。没有四方,哪来“中”?中国人有很强的阴阳互补观念,并自觉强化成为人生修养,这是中华民族领悟的天道,自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达到了很高的逻辑水平,是哲学素养很高的民族。任何人跟中国人打交道都必须要晓得,这是个很哲学的民族,懂得辩证法的民族。中国人追求绝对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又不绝对,调和现实矛盾,强调和谐相处,总能化解宿怨,因此不断重生,最终走向涅槃。中国人认识到,凡事相辅相成,这种哲学思想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存常识,不用说,这是《易经》与老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国人有两个宝贵财富,是老子与孔子留给我们的。

  这财富深深地进入中国人内心,成为生命的命根,生活的原则。成为民族共性。中国人的民族性主要有两点,一是关注精神,二是凡事讲阴阳互补,相辅相成。这两点都指向和谐。西方人了解了这个基本常识,“中国威协论”就没有存在的土壤。

  世界对中国有两个认识误区,中国对世界也有两个认识误区。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认为西方在内心深处把中国当敌人,友好是表面,仇视是本质。实际上西方并不希望中国灭亡。“中国人快信上帝吧!”然而西方人还没信上帝时中国人就信自己的“上帝”了,美国还没建国中国早就被称作神州了。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曲阜太庙祭祀上帝时,不但欧美一片荒芜,就连耶路撒冷还在黑暗之中。人类的前途取决于东西方互相接受。

  中国对世界的第二个认识误区是以前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关于这点我们已经解决,中国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展开了与整个世界的广泛合作。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并且,资本主义里面蕴藏共产主义的元素。资本主义是我们的资本,我们用他来建设和谐世界。以往,世界对中国有两个认识误区,中国对世界也有两个认识误区,现在,这四个认识误区都已经消失,有诚意的人坐在一起。

  中国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者,中国的事业是发展与和平。用这一眼光看中国,始得中国精髓。什么叫中国?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也不是中央帝国,而是中和的国度,亦可云中庸之国。中庸并非不讲原则,而是讲共同原则,讲最高原则。在和谐中体现原则,在和谐中实现原则。解读“中国”这个名词很重要,不懂什么叫“中国”无法谈世界。中国古称神州,是神的国度,光辉的神性一代代传给炎黄子孙,仁爱的本性使中国赢得所有人做朋友。

 

信仰启示录(4)

既然中国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者,那么也必然是人类共同价值的保护者。很明显,中国不可能破坏自己精心呵护的东西,不可能摧毁自己一向扶持的东西。中国记得,共同价值陪伴它成长,使它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国度。从这个意义讲,中国就是世界。

  这样一来,长期缠绕在中国人心中的迷雾就散去了,我们既然已经认识了自己,难道还不能认识朋友吗?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和好”了,并意识到这种“和好”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不好过。要说仇恨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真正仇恨。上帝为我们设计了奇妙的心灵,使我们只有爱的能力,没有恨的能力。所以我们只有爱,没有恨。我们想恨都恨不起来,不想爱却已经爱了。只爱不恨节约能量。恨人自损,爱人自增。恨了一辈子,最后才明白仁爱是天性。

  在矛盾面前,我们不是放弃,而是放下。一字之差,差别很大。这是中国禅。邓小平对此很精通,指导说很多问题可以留待后人解决。这是艺术,这是智慧。要相信我们的后人一定比我们更有爱的能力!

  以前,中国是西方价值观的接受者,中国人一向拥抱西方。现在,中国是西方价值观的保护者。

  当西方陷入价值危机,中国人帮助西方树立自信。因为中国人知道,保护西方价值观就是保护东方价值观,水涨船高,中国人如果连“全人类共命运”这一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就不能引领世界。中国要帮助西方渡过难关,中国人要学会保护西方人。在汉唐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只要认同共同价值观,那么就是汉唐的公民。

  大唐天子李世民每年都要接见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命大臣房玄龄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作颂文颂赞。儒、释、道并举,并给犹太人与回纥人、吐番人、突厥人以及一切少数民族、一切外邦人以极高地位、平等地位。没有歧视,只有关心。这是中国的传统,圣人的遗训。大秦指罗马,大秦景教即基督教。这个《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很重要,证明了我们一向欢迎基督的使者。大秦原指秦朝,我们用“大秦”来称罗马,可见中国对罗马、对西方、对世界的心态历来是认同的、开放的,能够接受、包容,因为其中有人类共同价值,并可发展为人类共同信仰,大唐就是在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建立起来的。我们一旦找到了共同价值、共同信仰,必能为人类建立新的大唐。

  现在,我们在和谐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条全新的“思想丝绸之路”。这是我们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个具体想法。孔子学院和各大海外中国公司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思想丝绸之路”这个词很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的思想像丝绸一样是柔软的,同时是结实的,所以能高高飘扬。

  我们必须在认识上不低于西方才能拥抱西方,必须在境界上高于西方才能引领世界。自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只不过,它必须要用和谐的方式来实现。和谐实现自由。

  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和谐思想。在我们看来,和谐思想是共产主义与仁爱的结晶,体现了上帝爱的旨意,寄托了先知的心血,并且充满了老子的道与佛陀的智慧。这思想深植于中国文化,并在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中东文化里面得到很好的印证。中东人民热爱和平,先知创立的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印度佛教以“圆满”为最高境界。以神道教为精神支柱的日本文化讲究一个“和”字。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东方都是和谐的文化。并且,我们已意识到,既然和谐体现了整个东方的文化,那么,仅仅称为“和谐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称为“和谐文明”。只有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才能认识到和谐的本质。因为和谐不是东方独有,也不是西方从未有过、而是一直存在的事实,是人类基本特征。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信仰启示录(5)

人类本身是和谐的,人类创造的文明也是和谐的。所以,一定要称为“和谐文明”才符合实际。和谐思想正在实践着共产主义的原初构想。我们不会忘记,象征人类光明、揭示人类前途的共产主义思想,一开始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最终为谦虚的中国人接受,生根发芽,并在自己的文化里找到了共产主义的因子,明白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共同的方向。现在西方与俄罗斯不搞社会主义了,我们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战友却不放弃。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赞许我们的发展模式,迫使西方国家在思想上进行反思。我们不放弃真理,无论何时,我们坚持真理,并且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理想而且是现实,可能存在认识误区但绝对没有根本问题。共产要自愿,主义要真诚,一个人的理性选择必然符合本性,我们的信仰就是建立在本性上。

  我们认为,共产主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信念。人人平等,人人追求幸福,这是共产主义的前提。我们承认这个前提,就能承认在人性里面所有人都已经得到了善待。复苏后,灵魂进入乐园,乐园安置灵魂。这就是共产主义。这就是和谐思想。很久没人提共产主义了,现在我们提一提,以表示我们对新时代的共产主义战士——和谐理论的创造者崇高的敬意。

  很久没人提无产者了,这个恍如隔世的名词里面蕴含真理。我们都是灵魂的无产者。信仰就是我们的产业。以前,精神离开身体、信仰阙如,形成无产者。无产者是灵魂产业的赤贫者,也必是信仰的追求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话很好,我把它解读为:重建人类的信仰,在共同信仰中所有人找到自己的灵魂,联合起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关键在于心的解放。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没有恒产没关系,有恒心就能创造一切。

  关于灵魂,萧野老师在他的《太和之道》著作里对此有细述。从横切面来看,可分内灵、外灵。(我们承认灵魂不可分,但认为灵魂可以切。不是切除,而是倍增)人的内灵即精血,人的外灵即自然。人有灵、自然有灵、万物有灵,人是灵中之灵。内灵外灵合成一枝“铅笔”,有笔芯,有笔壳,无缝包裹,开始书写人生,其源源不断的能量来自自然。我们了解了灵魂的构造与功能,就明白了现在所处的位置。

  按照传统观念,天有三十六重,称“三十六重天”,最高层是大罗天,是上帝所在。在认识上,三十六重天可以简化为“九重天”,九重天可以简化为“三重天”,结构不变。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是生活在“天上”,而不是“地上”。没有“地上”一说。“地”无法成为“上”。“地”只是在地之天,可称“地天”。地球人的空间正是地天。康有为称自己为“天游化人”,毛主席说自己“坐地日行八万里”,他们很明白这个。我们就是天上人,我们就是外星人,我们就是宇宙人。

  拥有信仰才能重回家乡,重返家园。“家乡”的意思是这里是出产一切美物、爱物的圣地,是生命的母体,能量总站。萧野老师指出:地球已从父系文明转向母系文明,母亲代表和谐。母亲是我们灵魂与信仰的归宿,母爱是生命动力之源。所以要珍惜,佛说惜福才有福报,我们对灵魂不可以慢待,对信仰千万要认真,才有希望。

 

信仰启示录(6)

我们这一期文明是和谐文明,又称和平文明。上一期文明是战争文明,最终战争淘空了每一个国家。按照中国古老观念,人类社会六十年运转一次,运转一次被称为一个甲子。在新的周期里,文明更新,观念更新,同时,共同价值更加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恰好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不是偶然,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必须要承担起建设和谐世界、保卫和谐文明的使命。

  和谐文明的特征是和平,提倡的是仁爱。这个仁爱好。西方说博爱,中国说仁爱,在爱里我们组建大家庭。什么叫仁爱?就是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就是耶稣基督说的“爱人若己”。在爱里我们没有区别,在灵里我们没有纷争,在生命里我们没有伤痛,在光明里我们没有黑暗。《圣经》上说:“要爱你的仇敌”,难道我们真有仇敌吗?不是的,耶稣基督这话的意思是说:就算是仇敌也要去爱,何况本来就不是仇敌。记住:该隐与亚伯本是兄弟,亚当与夏娃本是夫妻。上帝何等的大爱,所以是全人类共同的期待。

  仁爱是上帝的爱,又是人子的爱,更是充满了圣灵的爱。祂是三一之爱,又是九九归一之爱,一句话,是纵横交汇的爱。是立体的爱,全方位的爱,超越时空的爱。是物质的爱,精神的爱,身心合一的爱。你认为祂存在祂就真的存在,你认为祂不存在祂还是存在,你忘记祂的存在祂没忘记你的存在。我们说恨就说恨之入骨,说痛就说痛彻骨髓,这与爱相比算什么?我们的爱是爱到细胞。所以说我们身上有爱的基因。这爱的基因是上帝创造世界时留给我们的记号,灵光。只要一激发,爱就显露出来,并且永不更改。

  那么现在我们要说,我们已经找到东方、西方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仁爱,也叫博爱。如果嫌麻烦,你就叫他一个字:“爱”。有爱才有人,爱就是全人类共同的信仰。

  仁爱是人类共同信仰。我们说“重建中国人的信仰”,意思就是说提倡仁爱,呼唤仁爱,分享仁爱。本着我们“天下一家”的原则,仁爱可称公共信仰。为了体现我们的入世精神,又可称大众信仰。

  大众信仰、公共信仰、共同信仰、共同价值、普世价值、人类价值观、绝对真理、绝对精神、人类理想、人类文明、人类良知、人类能力,这些词都是对仁爱不同的叫法。从古到今,婴儿渴望的乳汁,母亲渴望的成长,女人渴望的爱情,男人渴望的力量,都是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件事离开得了它,更没有一个人离开得了它!爱是我们人生的圆心,从一出生到现在,我们的生命就靠它运转。有了爱,我们被称为幸福。没有爱,我们被称为痛苦。懂得爱的人被称为智者,敢去爱的人被称为勇士。以前我们的祖先自豪地说,从摇篮到坟墓,我一直在爱中,死而无悔;如今我们要更加自豪地说,从摇篮开始我一直在爱中,并且没有坟墓。这不死的爱,给了死人多少希望!

  地球曾经一片荒凉,仇恨蔓延,饥荒蔓延,恐怖蔓延,是什么使人类绝处逢生,重出生天?再没有别的力量可以使枯树逢春,除非是春风;再没有别的人愿意拯救浪子,除非是父母。认识到真主真的存在,这回人类真正震惊了。原来人不可以自暴自弃,一切还可以挽回。原来人不可以暗中做坏事,一切都看在上帝眼里。原来人不可以明目张胆欺负人,原来世上真有报应。难道说先知、圣人、佛菩萨是不存在的吗?难道《古兰经》、《圣经》、《道德经》、佛经、四书五经没有道理吗?没有道理为什么能称为道?那是不可能的。原来一切都要本着良心去做,不言而喻的是爱,枉费口舌的只不过是恨。乌云看似满天,阳光一出可就飞散了。书包网电子书 分享网站

 

信仰启示录(7)

和谐需要仁爱,仁爱唤醒良知。暴力做不到的,仁爱轻轻就做到了。说是“轻轻”,其实是做出了重大牺牲,付出了巨大勇气。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是不会轻易说别人好话的,除非他得了那人好处。现在我在这里呼唤仁爱,呼唤国家,呼唤信仰,实实地是已经领受了无尽天恩。不敢私藏,也无法私藏,一颗珍珠我藏得住,一轮太阳我无法掩藏。我相信,这仁爱的光芒自发光者发出,为受光者接受,又将无情地穿过空心人的身体,投向遥远的太空,寻找新的落脚点。我有两句诗:“常恨飞光不留步,淡却多少含情目。”我试图挽回阳光,但我做不到,我只能尽情享受属于我的阳光,我无法把我的爱给更多的人。因此我说的仁爱,不是说谁有能力拯救人,谁有能力给人爱。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拯救人,我说过,我们原本就是被拯救的对象。我们也没有更多爱的能力,我们只有亚伯爱该隐、亚当爱夏娃的能力,我们原本就是被爱者。我说拯救,意思是大家共同获救。我说仁爱,意思是大家浪子回头。拯救指获救,仁爱指被爱。回到上帝,从上帝的宝座获得爱,这就是我说仁爱的意思。谁也别说自己强。吃草的比吃肉的劲大,讲和谐的比讲霸道的长久。

  仁爱者归来,不信的人转身离去。信与不信,就成了人生的分水岭。因为相信人间有爱,人间就是天堂。因为不相信人间有爱,人间就是地狱。那些狂妄地认为自己就是上帝的人又增加了地球的不幸。种种这些,实宜深思。如果一个人心里爱着一个人,或在热恋中,或已组建家庭,或者上有老、小有小,拖家带口,或者四世同堂,或者正带着一帮人风里来、雨里去,或者是单位的领导、国家的栋梁,假设他心中没有爱,何以渡过漫漫长夜?何以战胜无情风雨?如果有人说:“大风大浪我都见过”,那么我要说:“小风小浪也会把人淹死。”外强中干的人类,草木皆兵的人类,还要硬撑到何时?

  前几天正是奥巴马到北京的日子。世人观察到,总统先生在华的态度是真诚的。美国人终于学会了谦虚,这对世界是好事。这是值得肯定的。中国虽然拒绝了G2的方案,但我们可以共同建设和谐世界,保卫地球上的和谐文明。这其中有道,关键就是要用人类共同的信仰来连接世界。什么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什么是全人类共同的信仰?那就是爱,只能是爱。中国人爱全世界。中国爱全世界。中国爱美国。中国爱日本。中国爱印度。中国爱俄罗斯。中国爱欧洲。爱所有地方所有的人。我们很庆幸,因为我们居然还有这个共同语言。我们很惶恐,因为我们只剩下这个共同语言了。假如没了这个字,那就难了。我们已懂得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建设共同信仰。那就是“仁爱”。人类在仁爱中生存,终于找到了共同语言。其实这个共同语言一直是有的,只是我们一直视而不见,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直接面对了。中国一向是正视自身的国家,完全能够与所有国家合作。

  中国提倡共同建设和谐世界,中国是有能力提倡的,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全人类的共同语言:仁爱。也就是说,我们用仁爱来建设和谐世界。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来建设人类共同信仰、坚守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前进。中国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中国在当今世界上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信仰启示录(8)

客观地说,只有中国才与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拥有共同语言,联合世界各国的使命已经落到中国的肩上,为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与所有国家都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倡全人类的共同信仰,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有马克思主义的共同语言;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市场经济的共同语言;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渴望富强的共同语言;中国与各大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语言;中国与儒教国家有儒教共同语言;中国与佛教国家有佛教共同语言;中国与伊斯兰教国家有伊斯兰教共同语言;中国与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国家有信仰上帝的共同语言。在信仰与文化里面,中国联结了世界上所有国家。

  作为人类文明“集大成”的国家,中国打通了人类大联合的通道,实现了彻底的沟通。从历史联合的实际成就来看,中国确实昭示了人类充满希望的前景。长期以来人们无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这是一个何等让人震惊的事实,同时让人何等喜悦的事实!这种巨大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是中国之幸,是世界之幸。这就说明中国提倡建设和谐世界是历史的重托,现实的选择。我们一定要珍惜人类心血共同铸就的信仰共同体,并让这个信仰共同体每方面都得到最好的保护,为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世路还很漫长,地球这匹野马将把人类驮向何方?不管如何,和平崛起是中国的使命。人类只有依靠爱才能走向和平。世界的和谐与希望掌握在每个人手中。只要中国存在,世界就有希望,人类就有出路。

  “中国人”的概念现在已经发生质的改变,这个改变就在这几年已经发生,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中国人”有了新概念,“中国人”已不再是一个人种或民族的概念,而是一个文明的概念。中国人象征地球文明,中国人是地球人的同义词,中国人就是“在中国的人类”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文化最能代表人类文明,中国人提出的共同信仰、贡献的和谐理论为全世界所需要、所接受,此后地球迎来和谐文明的兴盛期。上帝既然不曾爽约,那么和平就如期降临。作为人类和谐文明的倡导者、引领者、实践者,中国人被称为“和谐人”。无疑这是一个光荣称号,当得起上帝以“人”的名义为他命名的信仰。既然我们以仁爱为信仰,那么就要真正地做一回人。

  仁爱、和谐、真诚,“爱”、“和”、“真”这三个字是我们做人的原则,也是我们国家的原则。基督说的义人,孔子说的仁人,庄子说的真人,都是对“和谐人”不同的表述,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有信仰、热爱和平的自由人,通称中国人。

  中国在这里显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正如以色列早已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已经拥有黄土地与蓝色海洋、拥有雪山与草原的中国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信仰概念。只要从内心发出仁爱、致力和平、创造和谐的人都叫中国人。中国是人类共同的圣殿,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们可以来到中国敬拜神。我们说“重建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保卫地球人的文明”这个意思。

  什么是“和谐人”?“和谐人”不仅指“和谐的人类”,其科学概念是“和谐世界中的人类”。人类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整个世界中的世界,整个文明中的文明。“和谐人”指与天地和谐的人类,这样才能达到自身的和谐,才有资格谈文明。文明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发生在每一个物质中。

 

信仰启示录(9)

天地人有关联,有时细微的变化改变一切。《易经》告诉我们,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才有人文。和谐人诞生在以往的灾难中。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谐人并非享乐主义者,而是充满忧患,心怀天下。这样看来,和谐是责任使然。世上没有莫明其妙的和谐,和谐的出现是渴望和谐的人在推动。和谐人认识到,必须借助天地的力量才能和谐,因此,他本能地回到祖先那里,以各种返祖现象为荣。他像祖先一样敬拜天地神灵,约束自身,以忏悔的心作挽回祭。他的祭祀是歌唱,他的歌唱是永远的悔。然后,经过灵光洗礼,他不再有悔,不再有罪,成为新造的人,新天新地为他打开。

  “和谐人”的和谐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当然也反映在天下大事、国家大事中。和谐人不杀生,尊重一切生命。

  把这种护生的心放在任何事情上,就形成了互相尊重、互相维护的良好局面。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事情。互相维护,而不是互相拆台。并且我们懂得“以让为先”的道理,理解孔子“非礼勿为”的建议。这礼是内心的秩序,外化为道德与法律。

  我们相当佩服耶稣基督“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的做法,我们认为,这不是忍耐,这是爱。这不是无能,这是能力。

  和谐人记得《古兰经》上说:“安拉既不生育,也不被生育”,无疑祂是永恒。从这个意义讲,上帝是不干活的。上帝不干活时祂在哪里?原来那时祂就成了我们要干的活。上帝无处不在。是的,祂不需要干活,因为祂就是要干的活。祂静静等待,就“活”了。我们可以说,信仰就是上帝。高于理性才能成就理性,最终,忘了信仰才能成为信仰。这就是中国人说的境界,其实是以自身献祭的一种当场果效。上帝唯一在现场的时候是我们真正幸福那天,每个人都曾有那天。并且我们相信,那天已成永恒。那天必再现。这就是我们信仰的盼望,信仰的意义所在。

  永恒的上帝给了我们永恒的精神,绝对的创造给了我们绝对的真理。我们就用这样的精神与真理来做人,明白任何变化都是现象,不变的是本质。任何事情都会过去,太阳照常升起。在运动过程中,有的人走向虚无,因为他内心已崩溃,溃不成军;有的人走向存在,因为他内心已坚定,永不更改。上帝给渴望信心的人信心,给追求光明的人光明。

  和谐人的身体语言不是行走,不再作无谓的夸父追日。和谐人的身体语言是坐下,与天地交谈。就在一间小房子里,他发现了宇宙的奥秘。

  宇宙的奥秘是什么?宇宙的奥秘就是期待被改变。上帝希望人配合祂的创造。人类起先是儿子,后来就成了父亲。

  宇宙铁的定律是:一旦被改变就不可更改,只有下一次的改变才能改变上一次的改变。长江后浪推前浪,最大的浪是源头,涓涓细流控制汹涌澎湃,汇成大海后就平静了。而大海也不过是大洋的支流,而大洋也不过是天空的学生。天空以无穷演化,给地球生灵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原来这世界是生死同体,动静和谐的。人要勇敢接受来自天空的涓涓细流,最后自身也成为天空。

  人无法选择出生,在生存过程中老犯错误,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是规律,挺好。同样是浇灌土地,有时浊水比清水还好。看吧,生米已煮成熟饭,木已成舟,任何英雄无力回天,他只能承认连他自身都已被改变。承认这个,我们就猛了。既然我们已被改变,那么我们就要去改变改变者!和谐人刚开始时既是被改变者,又是去改变者,最终成为改变者本身。他改变的不仅是事情,而且改变规律,重新让宇宙回到原有意志上来。

 

信仰启示录(10)

宇宙的奥秘是渴望意志。日月星辰按意志运转。这运转的意志我们称为规律,其实是意志。比如一个人可以晚上睡觉,也可以白天睡觉,并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晚上睡觉。如果有这样的法律,肯定会被人抛弃。我们的圣人孔子不喜欢宰予昼寢,最终他自身也睡了,睡在了每一个白天黑夜里。和谐人看到永恒,以此指导现在。也许我们现在做的在永恒里不重要,但依然要去做,因为我们深知:世上一切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一切都会过去,留下的是意志。刘琨诗云:“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意志千锤百炼,最后就成了爱的温柔。

  这样看来,宇宙的奥秘就是爱,和谐人用爱的意志改变一切。

  “和谐人”的生理特征是特别敏捷,他能捕捉到万里以外爱的信息,至于仇恨的信息被他过滤了,所以他永远是快乐的、幸福的,并且不生病。他唯一的苦恼是去留的问题。因为智慧的发达,科学的发展,宇宙的天门已为他打开。他毅然选择留下,不是为了别的,只因任务尚未完成。他要让世界充满爱,并且就在地球上建设全宇宙的文明,就在今生今世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无疑这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祭司,在祭司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人。在看似无力回天的时候,他想到了一个奇妙的办法,那就是赞美。

  赞美胜过一切!上帝用赞美创造世界,那时祂说:“这一切甚好。”如今我们也用赞美参与创造。一边赞美、一边创造,事情就成了。佛曰加持、护念,道曰乘风、培元,都揭示了能量是在肯定中倍生。借势得势,护生得生。赞美的力量无穷。赞美给人信心,给人美好享受。任何事情缺少赞美等于没做,任何人缺少赞美等于没来。婴儿在赞美中成长,老人在赞美中长寿,智者在赞美中进入永恒。赞美是涅槃之道,永生之道。赞美就是人。赞美就是道。一声赞美,门就开了。赞美使心发光,赞美使人善良,赞美必有回应,赞美就是现实。对上帝我们要唱赞美诗,对同类我们要说赞美之词。这赞美的诗词胜过一切!是无比动听的牧歌,是分外醉人的誓言。因为赞美,爱就有了力量。因为赞美,人心向善。

  人是很奇怪的,你说他是好人他就是好人,并且好给你看;你说他是坏人他就是坏人,并且坏给你看。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又何必吝啬赞美人?又何必挖苦人?和谐人的秘密武器就是赞美,就是微笑,就是沉默,就是祈祷。

  也就是说,和谐不是斗争出来的,而是赞美出来的,微笑出来的,沉默出来的,祈祷出来的。世上的事很奇怪,斗争不是办法,不斗争也不是办法,那么到底怎么办?办法就是佛家讲的“放下”。毛主席说的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就是和谐,赞美就是爱。一句真诚的赞美给人自信心,一句美好的祝福给人向上的心,一句由衷的问候连接角落里的每一个人。

  中国从今以后要在世界上做赞美者,唱赞美诗,在歌声中重返伊甸园。中国既然得了上帝的道,就要用上帝来要求自己。我们要对世界各国人民持肯定态度,对世界各国文化持肯定态度,对各种价值观持保护态度。用积极的眼光看世界,用良好的心态做事情。

  我们要让世人强烈感受到,中国人来了,帮助人的人、肯定人的人来了。中国人建设和谐世界,关怀每个国家与民族。中国人是从撒满阳光的国度来的。中国人是仁爱使者、阳光使者,从始至终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必让以前说我们是妖魔的人改口说我们是天使,不必让以前说我们是黑暗的人扪心自问说我们是光明。我们就是我们。我们是空间加油站,在天上我们也能为你加油。因为你不能不加油,而我们作为加油站,为你加油是我们的工作。

 

信仰启示录(11)

空间加油站是茫茫宇宙的福音。人类空中加油的能力让全宇宙叹为观止。这样的能力我们想不想要?当然想要。这样的能力我们有没有?当然有。那就是用仁爱的心发出赞美的话,鼓舞人、激励人、造就人,使人成功、幸福、快乐。这就是中国人,即和谐人的使命,明白的人会认为值得一试,不明白的人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有人要问:我还在昏暗中怎么指导光明?我还在贫穷中怎么指导致富?我还在襁褓中怎么指导飞翔?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昏暗中自己发光就成了众人的光明,贫穷中自己开窍就成了社会的财富,柔弱中自己成长就成了天地的巨人。所谓“自己”,其实是上帝之力。上帝助力而不言,天地助力而不觉,见风长的中国呵,你终于迎来了比上一辈子还要辉煌的巨人时期。中国宣称自己永不称霸,无疑我们的领导人已经深刻地领悟到了“内圣而不外王”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你说:已经尽全力做到了最好,怎能更好?君岂不知“过犹不及”的古训?回答是:并未违背古训。既然你已经全力做到了最好,那么我就全力肯定你已经做到了最好,这岂非更好?这是不伤害的好,这是你期待的好,是好上加好,完全的好,圆满的好。

  人需要鼓励,国家也需要赞赏。我们一听奥巴马登长城赞美中国就开心,我们也应该用心感受世界,赞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壮观,肯定西部牛仔的精神。任何地球景观不是孤立的,我们的文化也连在一起。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共同信仰,就应该彼此放心:嗯,终于走到了一起,早就该这样。以前是探底,现在我们明白对方看似深不可测,其实都是清澈的小溪,根本无底可探。

  在爱的信仰中,地球文明将永远存在于宇宙。我们认识到,人的自主要获得广大支持,马克思所说“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爱的联合。共同信仰下,将会诞生新型国家。

  时代在发展,国家也在发展,“和谐人”要建设“和谐国家”。“和谐国家”是新型国家,超越了目前一切国家模式。发展经济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仁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国家”的特征是,它不仅仅以本国利益为准则与世界人民交往,而是以共同价值展开建设与外交,谋取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实现真正的国家安全。如果没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国家永远受攻击,永远不安全。中国与世界同一价值观,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问题,才能实现和谐世界。中国在奥运期间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现在,我们把“同一个价值观”的理念介绍给世界,应该说是可以的。在和谐国家里,一切都围绕共同价值展开,信仰的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实行谋取共同价值观的“信仰外交”,解决与美国、日本、欧洲、印度、俄罗斯的根本问题;实行弘扬共同文化的“信仰统一”,解决台湾问题。实行“信仰沟通”,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很多事情之所以谈不拢,主要是没共同语言。一旦有了共同语言,怎会再分家?家大业大房屋大,大不过祖先创下的基业。天大地大国家大,大不过共同的理想。中国人以和谐理论创造新的世界模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和谐国家的实现依赖于和谐人的诞生。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从今以后,中国人要靠信仰过新的生活。从反常回到正常,从不自然回到自然,在自省中走向自由,在和谐中实现联合。我们可以通过“世界和谐论坛”的形式,让世界范围内的和谐大家庭共享繁荣。心灵的沟通、文化的疏导、人的建设是关键。书包网 www.bookbao.com

 

信仰启示录(12)

我们信仰的建设是心的回归,真正修塔的人不是为了“高”,而是为了“深”。深入天穹,进入天心,接通天轨,成为天枢。回归是件沉默的事,不必喧嚷。当我们失去时要庆祝,因为失去必有失去的理由。当我们收获时要赞美,因为该来的已经来了。而当我们成功时要沉静,因为只有最大的沉默才是最大的尊重。我们用沉默来感恩,用寂静来祈祷,用警醒来陶醉,用牺牲来分享。

  有时我们做事要占先,把光先铺上去。有时我们做事要断后,用水来结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沉默,记得温柔。我们不可能和钉子睡觉,只能盖着被子睡觉。光是温柔的,水也是温柔的。和光同尘,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负阴抱阳。多发现奇迹,又要懂得抑制好奇。从前有个人早上起来,发现窗前的柳树上一群麻雀正在做窝,他就叫他小孩过来看,没想到把这群热衷于建设的小精灵惊跑了。让麻雀做不成窝,这是我们的罪过。

  因此,我明白了真正的温柔是等待,凡事不能着急,自然有结果。虽然等待不一定有奇迹,但奇迹一定要等待。一颗温柔的心充满无限可能,一颗温柔的心充满力量。

  特别是信仰的建设不能粗暴,要分外温柔。李白的诗写得好:“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不惊动猎物的是好猎人,不伤害良木的是好樵夫。慧能天天砍柴也不过是折些枯枝,斫些荆棘,何曾戮及甘棠?从砍柴到舂米,他的心一天天地细了,细了,不开都难,不悟都难。人人看他是个莽夫,谁知这莽夫怀里藏了一块宝?宝玉要自己天天磨,人的道要自己天天修,信心是琢磨出来的。凭什么知道春天来了?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寒冰会告诉我们。

  要用诗歌来建立信仰。

  温柔的歌声能进入人心灵最深处,让人觉醒,本能地寻找母亲,本能地找到母亲,本能地拥抱母亲,本能地保护母亲。目连救母人谓是大孝,如今我们保护整个国家的母亲、全天下的母亲。重建信仰是保护母亲的工程,这是无上功德。说是功德也不对,儿女本该爱母亲。是上苍让我们重建信仰,是父亲让我们爱我们的母亲。爱是我们的本性,爱是我们的工作。人到了一定时候,有些事不去做反而不可能。如今要把一颗心收回来,加入歌唱者的行列。以沉默为歌唱,以鞭策为赞美。赞美我们无处不在的全能上帝,赞美我们无所不包的伟大国家,赞美我们充满智慧与力量的领导人。凭着信心,靠着信念,因着信仰,我们进入和谐世界。仁爱是中国的国家信仰,和谐是中国的国家理念。也必是全人类的信仰与理念。我们现在先把信仰恢复起来、重建起来,自然而然它的作用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就显现出来了,最受益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为了下一代我们要建设家园,不能让孩子生活在不文明的世界。要让孩子从小有信仰,将来才不迷失。这其中文化保护是关键,文化在人就在,人在希望就在。其实也不是我们保护我们的文化,正是我们的文化保护了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我们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对人类的命运充满信心。靠着世界人民的智慧我们创造世界历史,这其中既有先知、圣贤、佛菩萨的伟力,又有各国领导人的智慧。既有各民族祖先诞生时设计的系统在良好运转,又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贡献。把天蓝定格成蓝天,把路线变成路。靠诚实建造新城,使家园成为乐园。信仰的力量就这样把人聚起来了。大家同点一盏灯,同走一条路,歌虽不同,词却一致。爱无边界,心无锁链,自由人的诞生是信仰的必然。我们与我们的下一代建设好和谐世界,要把荣耀归给上帝,归给中华民族的保护神。

 

信仰启示录(13)

要用诗歌来建立信仰。

  在我们的圣殿中要传来歌声,在圣殿的核心处,我们享有永恒的宁静。我们相信,繁华不一定注定孤独,幸福并不是都要最终寂寞。我们宁静的歌声昭示了世界本原的安宁。在祥和世界中我们遇见自身。分裂到此为止,元神回到自身。灵魂经由缝合,肉体经由洗礼。我们渴望权威很久了,放下尊严得到尊严,无比谦卑变得无比智慧。不是谁都有资格痛苦,深刻的痛苦道出了我们的信仰具有奉献的本质。重建信仰需要人奉献。痛苦不可避免,幸福如期来临。和谐的原理是团结一切不和谐的因素,众生为我所用。想想看,这是什么智慧、什么伟力?除了信仰谁能办到?除了赞美还有什么办法?没有歌声怎能沟通?在歌唱面前,连最伟大的画家都黯然失色。是的,一开头我们需要一幅创造世界的蓝图,在创造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巨石丰碑,并把英雄记录成文字传扬,画成巨幅壁画供人瞻仰,但到后面,我们不需要了。

  我们用诗歌来建立信仰。

  信仰的重建需要国家来做。我们的歌唱要成为大众的歌声。尤其需要知道,当初是信仰创造了国家,现在是国家创造了信仰。必须经由国家之手,才能彻底实施。这么多年实践下来我们才知道,和谐不是理论,是真理。从本质上讲,不是实践真理,而是真理在实践。这话的意思是,道在自己走。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照和谐走下去,信仰就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讲的诗歌不是诗人的诗歌,而是国家的诗歌。在以往,人们以为诗歌与国家无关,但现在真正的诗人认识到,诗人是代表国家在歌唱,是民族的灵魂。伟大的中华民族,她的诗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使他们在某一天决定呼唤国人重建信仰,重返家园。信仰的呼唤必须由诗人来完成,也只可能由诗人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迫使他找到真正的朋友。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明白了婚丧嫁娶的意义;多少次奇迹,让他们回归到了吃饭穿衣的真理。热爱生活才有资格谈信仰,热爱生命才有可能建立信仰。佛家说的好,“福由心造”,我们认为是这样的。什么事都要去做;不做也可以,但会丧失很多可能性。若问:我们是为可能性活着呢?还是为真实性活着?在有信仰的人看来不存在这个问题,答案是为信仰活着。这话的意思是,信仰是真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在信仰里,人实现了和谐。信仰促进和谐,真诚创造世界。

  信仰是和谐的歌声,诗人是和谐的赞美。这样一种宁静的心情使人达到智慧的高度,成为和谐人,建立和谐国家,保卫和谐文明,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在本书的结束,我们给朋友们的是真诚的祝福。需要记住:不是我们寻找信仰,是信仰在寻找我们。不是我们重建信仰,是信仰重建我们。要问信仰怎样建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经由仁爱之路定能得到温暖与幸福。怎样看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只需要看他是否在赞美。歌手不需要理论,歌手唯能歌唱。我们喜欢“爱”、“和”、“真”这三个字。仁爱、和谐、真诚,这是好事。真诚很重要。圣人说:“不诚无物”。面对着这个物质世界,我们就这样创造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