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裤 番号: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4:27:09

“十八打锅牛”家谱起源研究

作者:牛向阳 来源:未知 日期:2010-9-12 14:59:06 人气:98 标签: 导读:摘要:当今影响深远的“十八打锅牛”家谱起源于济源南官庄,清代乾嘉时期开始在济源、沁阳、汜水一带流传。道光、同治年间,由于武状元牛凤山父子的大规模寻宗修

摘要:当今影响深远的“十八打锅牛”家谱起源于济源南官庄,清代乾嘉时期开始在济源、沁阳、汜水一带流传。道光、同治年间,由于武状元牛凤山父子的大规模寻宗修谱活动,“十八打锅牛”家谱在河南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紫陵;南官庄;汜水;牛会乙;牛惟枢

 

 

2009年以来,笔者在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牛思涌会长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对济源、沁阳、汜水、唐河等地的“十八打锅牛”早期家谱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当前影响深远的“十八打锅牛”家谱起源于南官庄,乾嘉时期首先在济源、沁阳、汜水一带流传。道光、同治年间,由于武状元牛凤山父子的多次寻宗修谱影响,“十八打锅牛”家谱开始在河南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紫陵镇

西石露头村

灵山村

北孙村

南官庄

济 源 市

济源一带“十八打锅牛”主要分布图

一、孙村家谱

 

2009年,笔者从牛思涌会长处借阅一本民国十九年《牛氏家谱》复印件,该谱据传由济源西石露头村抄自南官庄。但笔者研究发现,该谱序内容实由济源南官庄、孙村、灵山村(孙村支裔)三支家谱组成,应为灵山村家谱。由于西石露头村与灵山村相距仅1.5公里,故推测此谱来自灵山村。

孙村与南官庄两村距离8公里,据传皆为“十八祖”牛楷之子牛谌后裔。孙村谱序以写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李绍周《牛氏族谱小引》时间最早,应为纂修序言。据国子监明清进士题名碑记载,李绍周为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进士,三甲60名,济源人。康熙四十二年十二月,天子巡幸覃怀,李绍周被征召入都。李绍周临行之际,孙村友人牛子严恳请他为本族家谱写序,李绍周推辞不过写了这篇《牛氏族谱小引》序言。

 

《牛氏族谱小引》

牛氏族谱,谱牛氏之族也。余何谱乎牛氏之族?牛氏与余有戚谊,牛子严,往來尤善。癸未岁之二阳,天子巡幸于覃怀,是余服阙月也。旦暮征召入都,适严来求谱其族。余曰:王命在即,余行矣,暇为此耶?严曰:吾族自汾河徙济,时称牛十八、牛十九。然实疏远,无可考。始祖谌,仕明御史,卒于官。生二子:长钦,生子海。海生高祖文招。子孙繁茂,蔓延于一邑。吾侪子姓,其七世孙也。兵变之后,零落星散。宗谱虽存,亦仅惨编断简,今有服者不过百人。伏腊蜡社,不能相与。尽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往来。不为之谱,恐百世后,子姓几不知身所自出矣。幸叨戚谊,不欤先生,何所求之?余闻之戚然,窃以人生始不过一人之身耳。分而父子,分而为祖孙,再分而为族姓。甚至若途人不相识认。夫以一人之身为途人?此孝弟之行,所由衷也!孰意夫途人其初,固族姓也。族姓其初,固祖孙也。祖孙其祖,固父子也。父子其初,固一人之身也。余岂忍以严一念之孝弟,而忘之耶?凡情见于亲,亲见欤服,服尽则亲尽,亲尽则情绝。余与牛氏远祖不及,何也?亲尽也。亲尽则何为不及?谱为亲作也。其为父子,为叔侄,为兄弟,为祖孙。娶某氏,讳某居某,皆书详所亲也。某高祖讳某,始祖潭某,仕不仕亦书。原牛氏所自出也。呜呼,是谱成!凡为牛氏之子弟,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矣!牛氏之谱成,后有观牛氏之谱者,孝弟之心,亦可油然而生矣!是为序。

峕  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二阳之吉

赐进士第前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眷侍生李绍周顿首拜撰

 
《牛氏族谱小引》载“癸未岁之二阳,天子巡幸于覃怀,是余服阙月也。”“癸未二阳之吉”指癸未年十二月。《易经》以十一个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个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故古人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覃怀即今焦作地区。《清史稿·卷八·本纪八·圣祖本纪三》载:“癸未……十二月乙亥,上次修武。阅怀庆营伍不整,逮总兵官王应统入京论死。”《牛氏族谱小引》与《清史稿》两者论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一致,说明此序符合历史事实。

另经比较,孙村家谱一篇牛爵写的序言与李绍周的《牛氏族谱小引》内容基本一致,也应是纂修序言。该谱序虽未署名,但从文中意思,牛爵为纂修者身份无误。“自文招祖传至我辈,乃第七世玄孙也。今爵等纂修宗谱,相传永为后世不朽也矣。”“但爵学疏才謭,不能修文于前,则必具礼敬请修其谱文以为记。”从牛爵语及其和牛严同为牛文招七世孙判断,李绍周谱序的家谱即为牛爵等人纂修的家谱,进而证明孙村《牛氏家谱》纂修时间应在康熙四十二年。

牛爵谱序与李绍周《牛氏族谱小引》内容基本一致,只是牛爵序言的先祖介绍比李绍周更为详尽。《牛氏族谱小引》为“吾族自汾河徙济,时称牛十八、牛十九。然实陈远,无可考。”而牛爵序言则比较具体,“引自洪洞迁民以来之祖,行称牛十八、牛十九,兄弟二人,吾辈乃自祖牛十九而所传耳。

总知,《牛氏族谱小引》为后人明确了孙村家谱的纂修时间,牛爵序言为后人留下了孙村牛氏先祖传说的原始文字记录。康熙四十二年,后世广为流传的“十八打锅牛”先祖事迹尚未在孙村家谱出现。

 

二、紫陵家谱

 

紫陵《牛氏家谱》由牛冲斗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纂修。牛冲斗,字促宿,号乐溪,紫陵朝祖人枝六世孙,庠生。今同治四年紫陵家谱抄本载有两篇乐溪公旧序,一篇为纂修原序(乾隆七年被牛六锡填补),另外一篇为叙事序言。

顺治十五年三月,乐溪公在纂修旧序曰:“自川祖至楷祖三世。楷祖自洪同而迁河南,始居泗水城东五里河,后迁官庄镇去城二十五里。楷祖与祖母合葬于镇北。今仙神左司,乃始迁河内之祖也。吾先茔碑记毁坏,承继寥廓,相传二世未有实据,字号、生辰已不可考。……而十八兄弟之说,以待后人考究。

另乐溪公又在一篇序言曰:“本宗其先籍,俗传系山西洪洞人,在洪武间奉旨迁民至此。本宗先迁至汜水,其亲伯叔兄弟盖十八人焉,惟本宗为长,其余各零星散于河南地方。不尽河南如石露头、官庄等处是也。又考先世于仙神庙有云海之祖,永乐间受千兵之职,奉钦命白沟河大战阵亡。后皇上嘉其忠义勇力,敕封为速报司,今仙神庙司乃始迁之祖也。然其碑亦扶自嘉靖间,以上未有实据。今按先茔距新茔一百二十四、五年,始末大抵亦在三百年内,其先茔碑记毁坏,想是本末无有碑志。已无法考证,谨具此写。

    从乐溪公旧序可知,与孙村“牛十八、牛十九”传说不同的是,早在顺治十五年以前,紫陵牛姓流传的是“十八兄弟”之说,并且传说十八祖先迁至汜水,后分散在河南各地,具体情况有待后人考究。

乾隆七年(1742年),紫陵朝祖八世孙牛六锡(号九章)据传因得到官庄老谱手抄本,特又增补乐溪公旧序。

《添补乐溪公旧序》(此序添补拨雾见天有功上下)

尝观水流千派其源远也,木茂万枝其本深也。以子孙而追序祖宗,如溯河源于星宿,探山势昆仑。其似续传衍愈生而愈藩,皆累世遗泽之所流也。自川祖,历洪祖,至楷祖已经三世。楷祖自洪同而迁河南,始居济源县东五里河,后迁官庄镇去城二十五里。楷祖与祖母合葬于镇北,生六子,一门分居县西七里石露头村居住。四世谌祖由岁贡为教谕,行取阶御史之职,载在县志可考。五世祖从官庄移河内紫陵镇,于永乐年间受千兵之职,奉钦命白沟河大战阵亡后,皇上嘉其忠义勇力,敕封为速报司。乃始迁于河内县。五世之祖也。吾先茔碑记毁坏,承继寥廓,相传二世未有实据,字号、生辰已不可考。谨按嘉靖五年新茔继迁。七世始祖讳朝与仕先祖,海祖皆兄弟也。因追寻其叔伯兄弟,盖如此。方是八九派焉。朝祖至今相继九世,篡为一谱,别其首派为三才,分其枝派为八卦,以为后世宗枝世守。而十八兄弟之说,以待后人考究。自此以后,每岁朔,迎谱于茔,有子孙者,相继命名。慎勿以螟蛉混续,乱我宗记。一以联同族之和气,二以继先德之绵长。吾于死生幽冥,庶亦有小补云。

顺治十五年戊戌三月  朝祖孙冲斗纂叙

乾隆七年壬戌正月  八代孙六锡增补书

 

从《添补乐溪公旧序》可知,乾隆七年,载有“十八打锅牛”先祖事迹的官庄老谱已经流传到紫陵。那么,牛六锡得到的官庄老谱手抄本究竟来自何处?

 乾隆三十五年五月,紫陵震枝八世孙牛会乙重修家谱。其在《牛氏家谱叙文闻之》谈到,“先世十八兄弟,在元至正季未知此事。己在明初年与红巾战败分锅逃散等事,详载官庄老谱,未经寓目。”从此语可知,乾隆三十五年牛会乙在重修紫陵家谱时尚没有得到九章公抄本,只是听说官庄老谱有十八兄弟分锅记载。

嘉庆元年秋,牛会乙得到了九章公手抄本。欣喜之际,牛会乙重修紫陵《牛氏家谱》,不仅写了《增补家谱改修图式叙》、《牛氏先籍谱后记》、《谛观谱叙记》三篇谱叙,而且重书了一篇由济源太学生牛维枢写的《牛氏家谱又叙》序言。

牛会乙在《增补家谱改修图式叙》云:“嘉庆元年丙辰秋,乃得朝祖八世孙九章公手抄定本,则脉络通源流澈矣。因知始迁河内即速报司,越二世以下即今旧谱所载九派祖,递上两世则所谓十八祖分锅之代矣。又上而为十八祖之所出父,若名号履历发迹迁寓事,判然若指掌,则槎到河源直上昆仑顶矣,望焉云乎哉。”由此段记载来看,嘉庆元年牛会乙才得到了九章公手抄本。

在《牛氏先籍谱后记》牛会乙曰:“楷祖适济,丙祖适洛,来祖居汝宁之固始,杭祖在归德鹿邑,郑州牛家岗捷祖居之,西华牛家口铨祖在焉,青祖于祥符东北地,健祖于林县之东方,郁祖于密县之东方,颖祖于完县牛家大场,鹏祖于温县西昭县镇,子祖在鄢陵,圆祖往上蔡,栾祖在太康,是皆河南近地所谓徙不出乡者也。若夫堡祖居盱眙属江南之凤阳,翼祖归洪同隶山西之平阳,迁祖适冠县则附山东之东昌。”从此段“十八祖”落籍地详细记载来看,后世流传的“十八打锅牛”先祖事迹在九章公手抄本有详细记载。

但牛会乙在阅读九章公抄本时,对“十八打锅牛”先祖事迹也产生了诸多疑问,故在《谛观谱叙记》有“顾于前后叙说间,有可疑者三,有可惜者六,有可幸者二”之论。

那么,牛六锡得到的官庄老谱手抄本究竟来自何处呢?

 

三、官庄老谱

 

从一篇济源太学生牛惟枢写的《牛氏家谱又叙》被牛会乙在嘉庆元年重书情况分析,紫陵牛六锡的官庄老谱抄本很可能来自济源牛惟枢处。

《牛氏家谱又叙》

尝闻聚不常聚,必有时而散。散不常散,必有时而聚。是说也予始闻而疑之,既思而信矣。忆吾始祖兄弟十八人,同居洪同,共享富贵,所谓家庭之聚,正在此也。乃自迁民著令,而故地难留,我始祖兄弟十八人,由山西以至河南汜水县十里亭居住,迨至红军作乱纷纷将至,众兄弟乃将大锅一口,分为十八片,各带一片以与红军迎敌。及至三日三夜,家兄弟知势不能保,于是各持利刃分为四路而去。河北者半,河南者半。有至北直南直者,有至山东者,复回山西者。惟居河南最多,指而数之,共有十四人,余俱处外省,山东、山西、南直、北直也。后诸兄弟彼此难忘,各通信音,约定十月初一日,复至汜水县大会。而众兄弟遂每年于是日而皆聚矣。聚而散,散而聚,可不共证乎?吾独惜夫昔散而可聚,今竟散而未聚矣。昔各处一方,而情如彼其亲,今竟共处一村,而情若是其疏。甚至此邦之人南去北往,莫知所托处。由今溯昔,能不感慨系之矣。幸也家谱犹存,分枝不诬,披而览之,如见先人聚处一室焉。今将复为补续,以示子孙,聊序旧事以传将来。文虽不雅,惟冀后之贤者,念同祖同宗之义,而不失一本之亲,云尔。

济源县太学生楷祖十一世孙维枢原叙(与世字等辈)

嘉庆元年丙辰仲秋会乙重书

 

道光六年西石露头《牛氏家谱》记载:牛维枢,楷祖十一世孙,娶妻刘氏,太学生。从《牛氏家谱又叙》“幸也家谱犹存,分枝不诬,披而览之,如见先人聚处一室焉。今将复为补续,以示子孙,聊序旧事,以传将来”等语推测,牛维枢处应有“十八打锅牛”家谱遗籍抄本,那么,牛惟枢的此篇序言写在何时呢?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族人牛梦麒再次续修家谱,重书了南官庄《族谱旧序》。

 

《族谱旧序》

    盖闻水源木本,没世难忘。尊祖敬宗,谱牒宜续。我牛氏系出于契,子主癸,孙成汤,本子姓。及汤世封商,代夏而有天下。历祀六百四十四,相传二十有八君。至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陠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及元泰定帝时,我始祖讳川,字圣临,河南省开封府尉氏县,因官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令,遂籍居洪洞县南二十里椿树沟。生三子,长讳洪,次讳裨,三讳超。兄弟三人各生六子,同堂兄弟共十八人。一堂聚首,何乐如之?及大明迁民,我祖兄弟十八人,挟定大锅一口,由山西以至河南开封府,郑州汜水县十里亭居住。地百顷,牛千具,欢欣鼓舞,甚快事也。息而红军作乱,我祖兄弟十八人,各持利器,以抵红军。战至三日三晚,知寡不敌众,遂将大锅分为十八片。各带一片,以作信息,分四路而去。颖祖奔南直隶,堡祖奔北直隶,迁祖奔山东,翼祖复回山西。其余兄弟十四人,皆散居河南。厥后兄弟难忘,约定每年十月初一日,同至汜水县十里亭聚会。迨其后子孙繁衍,县官恐生事端,因咋呼为白莲教。兄弟畏惧,不敢复聚,始书家谱。州城府县,确切注明。各带一本,以昭来许。后之览者,庶几有以知其同宗共宗,而不失一本之亲焉可矣!

 

将牛惟枢的《牛氏家谱又叙》与南官庄《族谱旧序》对比发现,两序内容基本一致,只是《牛氏家谱又叙》内容明显出自南官庄《族谱旧序》。

今济源西石露头村祠堂保留了多通碑刻,其中乾隆四十年《牛氏祠堂碑序》曰:

 

“闻之伊川先生曰:家必有庙,庙必有主。诚以水木各具本源,春秋宜凜霜露也。念吾十八祖洪洞各迁,楷祖移济邑东五里堡,至广祖迁县西石露头,到今十四世,计三百余家,是祖功宗德,克昌厥后也。不有祠堂,本扵何报,远扵何追?自乾隆二年,会首惟辰等请合族拔银,积至十三年,买房一座,院地七分,花银一百三十兩,略具规模,未及修成。三十九年,会首珺元、顺元等恻然动念,请族人各捐资财,协力共济。至四十年六月动工,至又十月终。共费千数人工,神主造立,墻加粉饰,煖阁格扇等焕然一新,庶几妥。我先灵崇祀千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岁月迁流,湮沒无传。略為之序,勒石以旌不朽云。”

(捐资人名略)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朔冬至轂旦

从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碑序》记载得知,乾隆二年,西石露头村在会首牛惟辰号召下开始集资修建祠堂,至乾隆四十年方完工。该碑序谈到,“念吾十八祖洪洞各迁,楷祖移济邑东五里堡,至广祖迁县西石露头,到今十四世,计三百余家,是祖功宗德,克昌厥后也。”从此语可知,在乾隆二年时,“十八打锅牛”先祖事迹已经在西石露头村流传,因此促使西石露头村修建祠堂,纪念祖宗功德。

大约乾隆二年,西石露头村人牛惟枢抄写了官庄老谱一份。在抄本上,牛惟枢写了《牛氏家谱又叙》一文。从牛惟枢序言出现在紫陵家谱情况来看,乾隆七年紫陵牛六锡得到的官庄老谱手抄本来自牛惟枢,牛惟枢序言因被牛会乙重书在紫陵家谱缘故,故流传至今。

那么,流传到西石露头村的官庄老谱是什么时间纂修的呢?

    2010年5月,笔者和牛思涌会长等人对南官庄进行实地调研,并且与南官庄族人进行座谈。在研讨中得知,南官庄有南、北两祖茔,约八代祖孙葬于北茔,而且其中有“十八打锅牛”始祖牛川墓。南茔葬的是九世以后子孙,其中四世牛谌在永乐十六年行取钦差浙江监察御史之职,后告老还乡,其墓出于防止盗墓考虑,墓碑也立在南茔。今南官庄祖坟俱已被平,地面种植了庄稼,详细状况已经无法考证。

以牛谌的身份地位考虑,南官庄保留“十八打锅牛”家谱遗籍并非没有可能。从南官庄家谱以及大量流传的“十八打锅牛”遗迹与传说来看,南官庄确为当今流传的“十八打锅牛”家谱起源地,但家谱所载的先祖显赫仕宦经历很可能是在清初被夸张纂写的。

 

四、汜水家谱

 

    现汜水有据可考的最早家谱由牛承德在乾隆九年任登封训导时所修。牛承德,楷祖十一世孙,状元牛凤山曾祖,字振宗,贡生。其在《汜水牛氏谱序》曰:

 

盖闻万物本乎天,物顾各安其天也。人本乎祖,人当各安其祖也。我楷祖于十八祖居长,不为之原其始,而要其终于尊祖敬宗之义,不有憾乎!楷祖自明初以来,始则迁民居汜,聚首一堂。继则避难,奔亲他乡。及平定时,余皆异地而安,未还故里。惟楷祖自济源复归于汜,每逢十月对锅聚会,仍安祖居,后葬于穆家沟之西老茔坟墓,碑记彰彰可考。迄及二世祖,共兄弟七人。祥行一,林行二,春行三,景行四,谌行五,广行六,行七失其名。老家谱所载,一迁居新郑,一迁居荥泽,二位迁居济源,一迁居巩县,一迁居武陟。惟林祖居汜,其余只知外迁,不知某祖迁于何处。后因亲身阅历,乃知谌祖居济东二十五里官庄镇,官居监察御史,现有济志、祠堂可考。广祖居济西,名石露头村,亦有家祠、谱系可证。祥祖迁居武陟城西温问村,均有祠堂碑记。惟巩、荥、新三处家谱不传其名,无可考据,故志于此。俟诸异日祥为参考,各得其真,不留遗憾。其于尊祖敬宗之义,庶人可保其万一也,是为序。

 

牛承德序言没有说明家传老谱是何年所修,但从“后因亲身阅历,乃知谌祖居济东二十五里官庄镇,官居监察御史,现有济志、祠堂可考。广祖居济西,名石露头村,亦有家祠、谱系可证”等语来看,乾隆九年,官庄老谱内容已经流传到汜水、登封一带。有感于此,牛承德故重修本族家谱。

咸丰三年,状元牛凤山在《重修族谱序》中曰:“余幼时曾见旧书箧中有谱,先曾祖司训登封时所叙。虽多残缺失次,然我高祖而上,上至始祖所不至湮没。夫可考者,端持此谱存焉。后从先君及同怀兄游于外,籍习弓马。虽谢文通,乃添武达。爰得历往密、鄢、洛、济、陈、宛各处,搜采先世遗迹,与家传旧谱皆符。

 

结论

 

    综上可知,当今流传于世的“十八打锅牛”家谱首先出现在济源南官庄,清代乾嘉时期开始在济源、沁阳、汜水一带流传。道光、同治年间,由于状元牛凤山父子大范围的寻宗访谱活动,“十八打锅牛”家谱才开始在河南及周边地区传播与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