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吉哈迪德当年的:谈佛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47:49
 谈佛家思想:佛本是人,而不是神  1)

释迦牟尼佛,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要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及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 (这与“圣经”中的说法完全一致)
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
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
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
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2)
   
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生活贫穷,年轻人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天神神道道、不务正业,便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但终究管不住长大成人的孩子。年轻人甚至把母亲当成求佛成仙的障碍。
    
一天,年轻人听说远方无名山上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便瞒着母亲跋涉千里去找高僧讨教成佛之道。
他一路上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高僧听完他的一番诉说后,沉默良久,开口道:“你想修道,我可以给你指条明路。”
年轻人太高兴了:“太好了,我愿拜大师为师,专心修道。”
高僧不以为然地说:“与其拜我为师,还不如去找佛。”
年轻人顿时来了兴趣,忙问:“请问哪里有佛?”
高僧说:“你现在回家去,在路上有个人会披着衣服,反穿着鞋子来接你,那个人就是佛。”
年轻人听后大喜,拜谢了高僧,启程回家,路上他不停地留意着高僧说的那个人。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贫寒农家,他仔细看了看迎接他的男主人,他没有反穿鞋子
第二天,他又投宿在一户富有人家,更没有人披着衣服、反穿着鞋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那样接他的人。


眼看快到家了,佛还没有出现。年轻人又气又悔,以为是高僧欺骗了他。
等他回到家时,夜已经很深了。他灰心丧气地抬手敲门。
“谁呀?”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
“我,是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灯也来不及点着就去开门,慌忙中鞋子都穿反了
年轻人看到母亲狼狈的样子,不禁热泪盈眶,立刻觉悟了。
    


佛本是人,而不是神。佛不在别处,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都在苦苦地求索,梦想着找到自己的归宿。殊不知,思念着我们的人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归宿。
    
高僧帮助年轻人认清了人生的归宿,着实令人感动,我们是不是也该想一想自己的归宿呢?
想一想那些思念着我们的人,那些处处为我们着想的人,那些一直对我们不离不弃的人。 [试以现代语言简介佛学]
    佛教是人类思想宝库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的真理迄今未被人类社会所真正认识。原因之一是缺少以现代新知见对佛教进行阐释。当然本质原因是人类社会总体而言不知道存在着对象化二元思维路线之外的认知路线和模式。而发现和树立新的认知路径是释加牟尼佛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宇宙事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形而上、一类为形而下。其中形而下大类中有不同物象如1亿亿种;而形而上大类种则只有一种:宇宙绝对本体。人类所熟知的俗常二元化思维适合处理形而下的物象,但它恰恰是屏蔽本体的壁垒。实证本体惟有消弭意识与潜意识自降生开始的分裂,重归和合入超意识态,本体刹那全体显现。释加牟尼证悟了本体,知识那时没有现在的表达习惯。但“佛”字的含义没有大变化,佛=觉、觉悟、觉悟者。觉悟了本体就是佛。所以佛教是无神论。

     接下来最该说清楚的是“本体”。本体非物质也非精神,其性态整一、无相、不动,似信息态、逻辑态、规则态的纯存在,是显示为“空”的在。本体质为“中和”,不对任何物形成滞碍,也不与任何元素发生化合,并融彻一切物、一切域。本体至简,哪怕一粒沙一片叶都比本体复杂千百倍。本体形而上方向是心体与本体完全重合、直接同一,且只应使用“本体”一个名词。人类能够描摹各种物相表明人类精神与宇宙同构,这是人能够认知任何事物的基础和原因,人类智慧和知识从本体意义上讲的确为先验;或者说人类认知任何具体事物相当于本体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两端自观自。
   
    佛教认为人类精神与本体原本同一,在人降生刹那断裂为意识与潜意识,后生的意识即“无明”屏蔽原本同一的局面,所谓宝珠在身而人不见。意识如太阳,与本体并未分离的潜意识如群星,意识如太阳;意识在本体便不显。“潜意识”采用泛概念,包含了前意识、下意识、无意识等范畴,也许称作“潜识”更为恰当。人只有借助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和合,在“超意识”状态下才能实证本体,回到原本同一的状态。反言之,意识[含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和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是遮蔽本体的根本壁垒。宇宙的事物可分作两大类:以便是1亿亿种有生灭的具体物;另一边只一样--本体。人类俗常的意识活动对付1亿亿种事物都管用的,惟独不能认识本体。认知本体的路径只一条:使人人用了惯的意识止息、使之与潜意识和合。佛教各种修学宗派本质环节都是消弭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
     
    寂静无为的本体无碍万物质衍生,故知本体之德为仁、为生、人类社会的规则和生存模式应当遵从本体示现之德去改造和重建,而非依所谓理性无为自然立法[康德语],人类社会现今的主流价值观是错的,如竞争、效率、效益、发展等等命题,这些是怂恿人类相互厮杀并动员人类整体对于地球的持久战争的病态价值观。泛谈佛家宇宙观、科学、人类共同道德律与发展(欢迎转载)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沉思,就愈使这内心充满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头顶上的星空”—充满众多未知事物的宇宙,人类目前用太空哈勃望远镜虽能观察到距地球上百亿光年外的星系,但这还远远不是现代天文学所谓 “大爆炸”形成的宇宙时空范围极限。而按照佛家的宇宙观点,一个日月体系为一个小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基本上由十亿多个存在有情众生的小世界组成,相当于现代天文学所指的一个星系。由“不可说微尘数”大千世界组成了一个世界种(地球人类所在的娑婆世界—银河星系为“十方普照世界种”第十三重中之一尘, 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所论及的时空范围充其量是一个世界种或我们所在“世界种”第十三层),由“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组成一个世界海,还有“不可说微尘数”世界海组成的“十方世界海”, “十方世界海”在“一真法界”之中,真可谓“一尘中有尘数刹”。以上是佛家的宇宙物质空间观点,对于时间则有“尽一切劫为一念”之说。
那么在康德心中与宇宙“星空”有着同等地位的“道德法则”又是怎样的道德法则呢?还是先用超越时空的人类共同道德律(道德良知)来定义它应该更明确一些。宇宙因为拥有生命而充满生机,生命之中因为有了人类,从而显示出生命的尊贵和灵性所在。中国的先贤孟子认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区别人类和其它动物之间的关键点就在于这个 “几希”——人类的道德良知,有人说:“这个‘几希’此人与禽兽之不同所在,在其开始点虽可谓几希,然而此几希一点,即壁立千仞。人的世界之无尽庄严、神圣与伟大,皆自此几希”。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也是建立在人类共同道德律(道德良知)的基础之上。人类共同道德律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对各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现在很多国人把“科学”放到崇高的地位用以指导种种的社会活动,某些人甚至偏执到以所谓的“科学”指导一切发展的地步,做很多事情,几乎都要先镶上加上“科学”这两个字,至少他们表面上对“科学”的崇拜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难道“科学”真是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难道“科学”是个万能的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而某些人则热衷于想方设法或随心所欲地给“科学” 或“科学发展”扩展上各类形形色色的解释和定义,给它涂脂抹粉披上种种华丽外衣让它招摇过世,但是光鲜的外表却掩饰不了其内涵的空洞,而且那些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也缺乏民意的支持。难道“科学”是个模特,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如果科学真的是救人、救国、救世之仁,这样的说法做法倒也无可厚非。但是,科学本身并不能用来指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之间关系,更不能指导人的道德良知,一句话概括而言之:科学是否有益于人民,关键要看科学掌握在哪些人手里,被哪些人运用和发展。主编《资政通鉴》的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现在也流传着一句很形象的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如果说“废品”经过回收再加工利用还有些许“变废为宝”价值,那么“毒品”对人可是只有大害、百害而无一益,越烈性的“毒品”害人越甚。现在人们大多知有物品之毒害人,故而有禁毒之举,却很少知违背道德良知之毒害人远远甚于物品之毒。当今世人大多知末不知本,可悲可叹啊!)记得有网友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无能的问题,而是无耻的问题。”—觉得这句话针砭时弊真是一针见血啊。其实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的发展,明明是有害于公众利益的,某些人还是要一意孤行去做。如:长期以来存在的官员纵容企业污染环境、透支资源搞“发展”的问题,忽视甚至损害民生搞“发展”的问题,这类问题是不会因为提倡“科学发展”而得到实质改善的,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官员唯利是图的私心得不到自律与他律的有效控制。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官员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所谓的“经济发展”。这难道是那些官员不懂“科学”吗?难道环境污染给人民生命带来的危害,那些官员不知道吗?有人说:“官员们把GDP看得比环境污染更重要,因为GDP与乌纱帽联系着。”其实GDP与乌纱帽联系只是一个表层现象,所谓“GDP影响和决定乌纱帽的体制”里面包藏的是官员决定官员前途而不是人民决定官员前途的官僚专制政治在作怪,而不是什么科学不科学的事,这几乎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为什么某些人要故意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官员们为了个人与自家圈子的发财升官发展路可以唯利是图甚少顾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有二——缺乏民权的他律和道德良知的自律。古人尚且知道 “官官相护”的道理,如果国家的主人--人民缺乏民权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舍本逐末想主要靠官员来监督官员,就如同让自己的左手监督自己的右手,是肯定不能真正达到他律之目的的,也是走不出历史周期律的。关于民权的他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中山先生有关民权主义方面的文章,本文主要论述科学的缺陷和以道德良知指导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这些问题科学都不能告诉你答案。科学只能够提供给我们一种目标。以前人类社会都是用道德价值来判断一切问题,但是现在不行了,科学成了价值判断的标准。”有人对此评论说:“文天祥在面临生死考验的严峻环境下,能够大义凜然写出《正气歌》,不就凭借着价值信念在背后支撑着吗!这个东西科学解决不了的。”是啊!谭嗣同为了“救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唤醒麻木的民众,宁可放弃生的机会“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视死如归,这个东西也是科学解决不了的。现在“科学”成了价值判断的标准,这种做法在政治、经济领域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弊端是:某些官僚会更加泯灭道德良知,漠视道德价值、忽视民本原则,甚至还可能会冠冕堂皇以所谓“科学”之名,行唯自己私利利是图之实,把夹带自己私货的“科学”凌驾于道德价值、民本原则之上,达到 “借尸还魂”以图私利之目的。有人会问书本理论上的科学定义又是什么呢?中国教科书上的解释是“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有人对此评论:“科学是人类以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 (或人类目前所拥有仪器)所能认知(或测量)到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描述;以及对自然、社会所产生现象的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归纳和运用,仅此而已。换句话说,科学所得出的结论是依靠于人类目前有限认知和测量能力的。”比如在天文学方面:托勒密以当年的认知能力认为地心说是客观规律,而到了哥白尼时则认为日心说是客观规律,后来赫歇尔创“银河系天文学”,再到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乃至混沌暴涨理论,可谓“沧海桑田”一变再变。所以这种有限能力认知出的必然性 “归纳和运用”本身也是无常的不可靠的。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然科学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即使是用在表面上无害化的活动与和平的目的也可很多不可预知性的严重后果(例如:某些国家建造的巨型大坝水库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而巨型大坝水库工程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防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早已有当年埃及阿斯旺大坝受严重核袭击危胁为前车之鉴了。至于其中某些官僚借大兴土木或立自我政绩形象或趁机鲸吞民脂民膏等恶劣行为则暂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可以说由自然基础科学孕育出来的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作用越大,其后果就越充满不可预知性,更不用说为图眼前私利把应用科学用于战争等非和平目的以及其它有害于人类或其它物种生存的地方。从人类应用化学能发展到应用核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最初的发明者本意是良好的,但是当他们的发明和技术被频频应用于战争时,曾带来的何等惨痛的血雨腥风啊!所以有学者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说: “诺贝尔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是将卖炸药的钱留下来奖励那些后来发明原子弹的人!”, 也有贤者深刻指出:“科学家们只在其领域里从事研究,而不考虑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危害,便是缺乏慈悲的表现”。除了危害人类相对比较缓慢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资源浪费,人们也可以从核技术被大量应用于非和平的目的知晓科学被滥用的种种弊端。目前某些以正义自居的国家或明或暗地对于人类有巨大杀伤力的基因、气象等武器的研制更是令人惊心,据说能使物质完全湮灭转化成能量有极大毁灭性杀伤力的反物质武器也在某些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初步研究之列,但愿反物质武器出来之时不是人类灭亡之日。(现有证据表明美国费米国立加速器研究所、法国和瑞士合建的欧洲核研究中心以及俄罗斯的高能物理研究所,都在进行反物质的生产和研究,不知是否与非和平目的有关?)现在世界各国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把科技用于在军备竞赛上,就象陷入互不信任的“囚徒困境”一样,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人类世界的头顶上悬上越来越多足以自我毁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科学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组成,也许有人会单纯地认为只有不慎或恶意运用自然科学会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殊不知自然科学的着力点是物,社会科学的着力点是人的思想意识,而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意识支配的,运用科学背离道德原则,实际上是人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主要是人不信因果分不清善恶是非,不懂道德良知的重要性。如果说二战时是纳粹的战争机器在害人反人类,不如说当年纳粹德国统治者的邪见思想是害人之源更确切些。那些违背人类共同道德律的思想学说(所谓的社会科学)也肯定是害人非浅的社会科学,所以古有“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之说。在此也顺便摘录一些有据可查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经济学家们的经济理论让大家奇文共欣赏(论事不论人所以隐去他们的姓名):
“国有资产怎样改制?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把企业财产经营权改为‘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的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 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应该用就业促进就业,因为有一批人就业了,赚了钱他马上会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
“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管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比你带着女儿改嫁和你单身一个人改嫁时的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国有企业迟早要卖。既然如此,得先卖效益好的,不然,以后效益不好就没人要了。”
   “不妨把这些公共财产看成无主之物,谁先把它拿来卖,这公共财产的产权就算他的。你如果正好当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就可以和主管部门合伙把这家工厂卖给有钱人,产权就变成私有了。”
(注:按照他们的“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论”、“吐唾沫论”和“社会财富向精英倾斜论”,20多年来中国有数以万亿元计的国有资产流失,即全国男女老少平均每人至少被剥削去7000多元,3000万出生于1940-1950年代的工人下岗。很短时间内,将近90%的中小国企实现了私有化,或者说,流进了私人腰包。那些私人又是哪些人?想必中国老百姓心里自有明断。)
 “腐败是否有理?既然掌握公共权力进行公益决策的人不肯轻易放弃和交出他们的权力,而改革又不能从其手中强夺,就只能通过腐败与贿赂的钱权交易的方法进行购买。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以便减少权力转移和再分配的障碍。腐败和贿赂成为权力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革的成本费。”
  “在公有制下,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
[注:根据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的2002年的一篇论文统计(1999~2001年):党政机关一把手们每年从国库里偷盗走GDP的14.2%~14.9%,9875亿—12570亿元之间,是我国4亿多农民一年的纯收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 ,是2002年全国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2640亿元的近4倍!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家表示,普遍存在的严重腐败正成为中国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源头。2002年的论文统计是这样,而现在到底又改善了多少呢?为何总是民权缺乏民生难艰,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我要为富人说话,不是为了讨好富人。今天有些人骂富人,好像是给穷人出气,其实他们是害了穷人。杀富济不了贫,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旧衣,天经地义。将基尼系数农村城市分开计算,这样中国贫富分化就不严重了。农民有望进入社会中产者阶层。中国农民不要害怕当中产阶级。”
“只要抓总量增加。不必管分配。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我国虽然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但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甚微。”
  [注:过去20多年年均经济增长9.5%的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是0.4),接近“社会动乱的边缘”。]
“中国是否应健全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历史上没有见过一个不令人反胃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往往感到爱莫能助,不是不愿意出钱,而是拿出钱来不知会落在谁的手里。 ”
  (注:事实上,中国目前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困难群体没有制度化的社会救助,1.4亿老年人和6000多万残疾人以及亿万妇女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了这么多年,难道就建设出这个成果?看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当转向经济建设以民生为中心了,经济建设应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国家本属于人民,国家的财富亦是人民所创造,民生才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如果说自然科学是两面刃,那些分不清善恶是非背离人类道德良知的社会科学邪说之危害,就远远甚于两面刃了。所以说:“杀生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中邪见重。”如果要使科学有益于人类,我们要做的是使科学遵从道德律,而不是让道德律服从于科学。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日,在人类道德观念日益淡薄物欲横流的今日,科学的无序滥用犹如潘多拉匣子被开打一样,人类社会比往任何时刻更迫切需要“可佐科学之偏”的“救世之仁”以挽救只顾私欲泯灭良知不信因果不肯自拔的人们,掌握两面刃的人类只有达到道德的上强烈共识和自律,才能避免被自己肆无忌惮的恶行所毁灭。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 这句话出自外国人口里,的确令人感慨,外国人尚且有如此深刻的见解,而我们国人却在追逐名利物欲的过程中逐渐忘失了人类的道德良知,放弃了中华文明的精华,真是“身在宝山,空手归” 。孙中山先生当年就曾明确地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可惜中山先生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是长期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极大不幸)科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外求诸物”,而人在道德良知自律上则是不断反省返求诸己的,中山先生所说的“可佐科学之偏”大概着重是指这一点吧,救人、救国之仁不一定可以救世,但是救世之仁一定可以救人、救国,所以中山先生所说的救人、救国之仁也是包含在救世之仁之中的。道德良知并不排斥科学,但是科学的运用以及人的种种行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遵从道德律,人的行为和社会发展(包括意识思想)是要符合“善”,远离 “恶”的,这才是关键所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由诚敬于正见而立的道德良知是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有人认为道德有新道德旧道德之别,道德有历史性有阶级性,这种观点其实是狭隘短视的见解,事实上某些一时一域之道德的确会因民心向背或某些原因而过时,而且也不一定适用于他国,而人类共同的道德律则是不论种族、信仰的本性之德,是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并且超越时空的。
自古以来,不伤害他人乃至亲亲而仁民、仁民爱物,不偷盗公私财物乃至义利节用、济贫救困,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夫妻相敬,不妄言而诚实守信,不两舌而无人前人后搬弄是非,不恶口而出言慈和文明,不绮语而言说质直有礼,不滥用麻醉品等道德原则都是超越时空的人类社会公认道德准则。一个人人比较遵从公认道德准则的社会,自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会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的关系是主要的,其它关系是依随着这个关系而变化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没有其它关系的和谐,而且一切发展也会如无源之水无矢之箭,只会越“发展”越矛盾。当今中国社会需要通过 “德为重”与“民为本” ,需要通过正确有效的自律和他律,来解决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官与民、资本家与劳工这两大主要社会矛盾以及其它的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正确的发展观必须立足于此。

浅谈佛家的一些数字 自汉代摄腾摩与竺法阑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佛家的思想自然是博大精深,特别是在佛家经典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数字,今天我们就来侃侃这些有意思的数字。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与三千大世界
《长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如一日月。。。。。。是为小千世界”又见《阎浮提洲品》:一小千世界。。。。。。是为三千大世界”这一段话说的是,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唯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中含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所以又称“三千大世界”。三千大世界是佛教宇宙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其中的世界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而且,更重要是,它们一起生成,一起发展,一起毁灭。

三界
“三界”是佛教一个重要的概念,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依《华严经》等佛教经典说,欲界众生欲望最多,主要有四种:一是情欲;二是色欲(即物欲);三是食欲;四是淫欲。色界欲望较少,主要有两种,一是情欲;二是色欲。无色界众生欲望最少,只有一种情欲。欲界是“欲强色微”,即欲望强盛而物质环境相对较差;色界是“色强欲微”,即物质环境相对较为精妙,而众生的欲望相对比较少;无色界是“色绝欲劣”,即那里没有物质现象,纯是精神世界,众生的欲望虽少却有外邪之嫌,古云“劣欲”。欲界众生主要生活在佛教的物质世界里,包括四大洲上,海水或地狱中以及须弥山上的两重“地居田”和最靠近大地的天空中的四层天界上的生灵。我们人类就是其中之一。欲界有六层天界,即六重天堂。在这里提供种种欲望的满足,但多是感官的快感和愉悦。色界在欲界六天之上,有四个大的层次,称“色界四天”或四禅天”。每一禅又分几重天界。一般说是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共一十八天,也有说十六天,十七天及至二十三天者(加上欲界六天和“四无色天”即人们常说的“三十三天”)色界仍有物质现象,但这里的物质与欲界相比,更加细微精妙,是一种殊胜形色的存在。色界众生从初禅开始,便已断绝了粗俗的口腹之欲。每上一层天,感官欲望的追求便有所减弱。至四禅天,生理上的苦或乐的感受已完全消失,只感受经过净化的思维或意识的愉悦。无色界分为四层,称“四无色天”。无色界是纯粹的精神世界,即无形色,也无任何方位场所。其中的生灵即无物质的身体也无物质的国土宫殿,只有精神上的“自我”存在。佛典一般说因无色界无形色,所以“不可说”。
四劫
《长阿含经》卷二十一《三灾品》说:“佛告比丘。有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藏数而称计也。云何为四。一时世间灾渐起。坏此世时中间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二者此世间坏已中间空旷。无有世间长久迥远。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这四个时间极长的阶段,总名四劫,分别称之为成劫,住劫,坏劫和空劫。

十二因缘
《增一阿含经》说,十二因缘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其中无明和爱,取是烦恼;行,有是业,其余七者,是苦。佛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由于因缘转合而生成流转变化的,有因必有果。由于有烦恼,所以产生业,由于业力的作用,世间一切有情就在苦中生活,所以又生烦恼,“此三种,互相生而不往,如轮之转也。”十二因缘论也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理论。
十界
佛教的十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
前六者即“六凡”,后四者即“四圣”。
六道
佛教讲三界众生,按其生活的境界和轮回的归趣,分为六道。六道又名“六趣”,指众生由善恶业因的差别而在轮回中趋向不同的处所,包括“地狱趣”,“恶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和“天趣”六类。其生活状况也有明显的苦乐之分或苦乐的程度差别。因为佛教认为动物都是前世造了恶业的人转生投胎,所以畜生趣又称“旁生”。《大乘义章》说: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按这种说法,称之为“趣”,是侧重于结果而言的,果是因的归趣,所以名为“趣”;称之为“道”,是侧重于原因方面而言的,善恶两种业因可使人通向不同的结果。六趣的划分,体现了佛教的两个核心原理,一是善恶业报的原理,二是生死轮回的原理。
四圣
“四圣”即是在“十界”中提到的声闻,缘觉,菩萨,佛。

也谈佛家

孩子的出生与他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很相关,当母亲的有体会:不是用尽力气就是剖......你这里或许该用主动或被动,人生也是如此。佛家讲缘,聊天是缘、做事是缘、遇人是缘、生是缘死是缘,缘起缘灭缘灭缘起有点像能量守衡。佛家不谈悲喜,就好比得失一样,得不到是一苦,得到了责任就来了也是一苦,得到后又失去了还是一苦——世人皆苦。但佛家不谈苦,谈缘。

       心理咨询属于实用主义,本身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神秘也没有什么高深莫测,当然有些人可以拿它来向不懂的人或容易受到暗示的人炫耀但你每炫耀一次其实是增加了自己的一份痛苦也可以说是责任,承受、承受不起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是一个自我控制的智慧,我以为就时间空间而言,时间比较重要,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毕竟这个世界只有时间不能停止,或者说时间可以改变任何事情。

       佛家戒七情六欲想换来平常心想换来和时间一起走,我这里讲的一起走是佛家最高的境界。心理咨询做不到也没必要,他只需要和当事人一起走一段缘起缘灭,这里体现的是分心,或者说你不是在给当事人咨询而是给自己,你的心一部分进入当事人以后回来和你另一部分相结合,这里暗含了一个主动和被动关系,初学者是以自己的心主动融合,中级是用别人的心和自己融合。高级是平行线而那时已不太适合做咨询了。

佛教与弗洛伊德

一、暖身

    静坐1分钟

要求:

    1、保持“静”这个念头

    2、身体端正放松

二、心灵的探索

    1、念头的坚持不易:我们的心理不由意识控制

    2、同时知道外境:我们的心是多层次的

    3、背后的值班记录:我们内心还有没有意识到的觉

    4、精神与肉体:梦的影响、心理杀人

    5、看相与算命(气质与能力):世界浑然一体

    6、我是谁?

三、佛教与精神分析看心理

    我们的心理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按行为主义的来讲,那就是一个黑箱子,我们只要知道刺激与反应就行了。然而大多数时候,人的心理并没有刺激与反应那么简单,所以历代圣贤都致力于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东方有圣人焉,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圣贤与现代的科学家们,都是一个目的,认识自己。西方人注重现象,所以通过观察现象来探索真理,因为科学重视可重复和可公示,只有现象能够让大家都承认。而东方人注重内省,所以通过观察自己来探索真理,因为我们认识的现象也是通过我们的五官和意识去认识的,没有把自己认识清楚,那么看到的现象,依然是盲人摸象,莫衷一是的。

(一)   心理与行为的源头——动力

    1、佛教:业力(起始无明,贪为本的十二因缘“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种子瀑流。贪与瞋

    2、精神分析:力比多,性驱力,生本能与死本能

(二)   心理、人格的结构

    1、佛教:见分、相分、自体分。八识体系

    2、精神分析: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三)   心理背后的原因——情结

    1、佛教:种子熏染与现行(因果)

    2、精神分析:儿童时期的未完成俄狄浦斯情结与重大应激事件

(四)   防御机制


四、两种学问的差异

       完备与自证的佛教理论

       世界观、人生观、心物浑然一体的境、身、心结构

       半截与构建的精神分析理论

       唯物观、潜意识、客体关系、人格结构

(五)   两种心理学概论

       1、佛教内到外和心理学外到内

       2、佛教道德心理学,心理学是现象心理学

       3、佛教的修证与弗洛伊德的分析

       4、领悟与治疗

五、心灵的探索

       内观——四念处的观点:不做价值评判与行为干扰的观察达到觉悟

       精神分析——联想与梦的解析达到对潜意识意象的领悟

五、一生的修养

       精神分析:一个层面——沟通潜意识与意识,消除防御机制,达到心灵不设防

       佛教:两个层面,第一个与心理学一致——直心是道场。第二个是净化——成佛之路。仰止唯佛陀,完善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真爱与佛

四个老婆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向个弟子讲了个故事: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正误“真诀”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一座山的半山腰,见一小屋内大放光明,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推门入室,和尚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打过招呼便问:“施主练的什么功?”老叟答曰:“菩萨咒。”和尚更为高兴,自思自己出家四十年,尚未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老叟说:“我练此咒六十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也就是六个字:嘛、呢、叭、咪、牛。”和尚听老叟把“吽”错念成“牛”,便笑了,告诉老叟这咒非菩萨咒,乃六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念“(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和尚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

       三个月后,云游和尚又来到这里,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后,功夫必定更高了,不料那屋内一点光也没有。进门一看,老叟正在念大明神咒,最后的“吽”字总念不好。和尚满腹疑团: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无光?回庙后求教于方丈,方丈说:“你出家四十年,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体的三昧真火出来,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六十年,念出的一心不乱,三味真火出来了。你让他改念,心乱了,三昧真火便出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