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台步怎么样:“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45:49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江砚


  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要吃饭?”“大海究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哪个孩子没缠着父母问过?

  遗憾的是,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孩子的长大、受教育的时间增长,他们越来越不会提问了。今天本报的一则报道,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据上师大专家组介绍,他们在为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向青少年征集问题时发现,孩子们所提问题与科学技术很是隔膜。此前,也有报道说,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发现,年龄跟孩子提问的质量成反比。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提出的,而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新意。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只能从教育上找。几乎,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围着应试的指挥棒转了。虽说小升初没有统一升学考,但要想进那些所谓的名牌初中,也是需要竞赛证书作“敲门砖”的。更不用说,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之下,无数中学生只能“浸”在题海里了。在应试这根指挥棒下,好学生的标准,便“天下归一”——能按所谓“标准答案”答题。那些喜欢提稀奇古怪问题、喜欢质疑“标准答案”的孩子,非但得不到褒奖,反而可能受到压制。

  乔布斯和他的团队研制的“苹果”系列,风靡全球。这些产品,大多产自中国。可是,我们只得到了可怜的加工费,大头,都让苹果公司赚了。对此,人们叹息不已。有人将之归结为我们缺乏创新能力。这没错。但孩子自受教育起,便被训练得只会填“标准答案”、不会提问,是不是毛病的根源呢?

  提问,是天性。压制孩子的天性,本身就错了。更何况,提问能力、质疑能力又是发明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牛顿、瓦特、爱因斯坦……无数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里,几乎都有少年爱问的故事。牛顿那“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之问,几乎妇孺皆知,不赘。

  这里,讲一个陶行知的故事——1923年,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授职务,致力于平民教育,出任“安徽旅宁公学”校长。次年,陶行知在此写出《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利天工,只在每事问。”此诗,在全校师生传诵。陶行知还在校长室放了一本“人生问题簿”,要求学生大胆提问。

  要求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这是教育之根本。“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近90年前,陶行知已经知之并行之。可是,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不会提问了?教育工作者们,能不深思?

  近日,倒有一个好消息——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将“培养学生好奇心”写入了三个阶段的教师标准。

  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