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品牌音响照片:宣城论坛 ┊校园内外┊ “中国式大学”上演“中国式父亲”的悲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57:19
赵志疆



  陕西农民韩培印为了供儿子韩胜利上大学,含辛茹苦进城打工,当儿子终于大学毕业,他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他说:“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老韩的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他家庭的悲欢离合,更是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无数人都能从老韩身上看到父亲奔波忙碌的身影,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更是感同身受。尽管饱蘸深情,面对这样的结局,除却一声叹息之外,每个人都和老韩一样无能为力。读书到底有用吗?这样悲怆的问题注定无人作答。

  与老韩的故事一同见诸报端的,还有这样一条新闻:“现在的本科就相当于以前的初中,硕士相当于以前的高中,博士才相当于以前的本科”,日前,有中国“首席反劫持谈判专家”之称的高锋教授做客湖北大学人文讲坛,他用犀利的语言提醒学子要注重培养“软实力”。置身于大学扩招不断进行、大学生整体质量不断下降的大环境中,这种直观的对比虽然尖锐,但却不失形象。但是,对于老韩这样幻想改变命运的底层小人物而言,这种比喻不啻为沉重的打击。当他为儿子考上大学引以为傲,节衣缩食为儿子积攒未来的时候,何曾想到,自己倾尽所有全力打造的只是“相当于以前的初中”的儿子?

  老韩曾认真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下:“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这是一个道理。”投入与回报是每个学生家长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老韩节衣缩食供养儿子上大学,必然会对他的未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管自己的儿子是不是精英,老韩其实都是一直把儿子当做精英来培养,高高在上的大学收费门槛无疑更加坚定了他的这种信念。当精英儿子一朝被打回大众劳动者的原形,梦想破灭的老韩怎能不困惑彷徨?

  近年来,农村大学生比例的不断降低屡屡被人提及,除了大学生培养成本过高的诱因外,不成比例的投入与回报未必不是一个重要原因。纵使城市居民能够接受大众教育的转变,农村贫困居民却很难接受来之不易的巨大投入,沦为没有任何产出的沉没成本。当公众已经习惯于用普通劳动者定位大学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转变是,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成本大大提高,家境殷实者固然可以将接受大学教育视为个人修养的提高,急欲以此改变命运者则不免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奢侈品。尤为令人难耐悲凉的是,尽管出路渺茫,大学依然是上升通道有限的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上还是不上大学,因此成为横亘于他们面前的一种两难选择。

  “中国式父亲”遭遇“中国式大学”,老韩的尴尬经历浓缩着一个群体的窘迫困顿。无可选择的出身使农家子弟先天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更好的上升通道,不管面对多么渺茫的希望,直面大学迎难而上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中国式父亲”的悲情不免因此一再上演。这样的结局,无疑更加令人难耐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