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小西服配什么鞋子:谈养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8:44
谈养心方法 2010-08-09 来源:中国中医 编辑:xuewei  [导语]所谓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至于如何养心,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但是具体又该如何养心呢?

德者养心 “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仁者养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易性养心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关键是毋使太过、勿令太久。中医“易性”的养心一法恰是“对症”的良方。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

哲理养心 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佛家谈养心经典语录集

A wise person is able to let go.  To let go is actually to receive, to receive boundless happiness.

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Often when a person is too smart, they will overanalyze things and contradictions appear, hence, they become anxiously entrenched.

人都是因为太聪明了,分别的事多,矛盾也多,才会执着想不开。

People, events and things are all living sutras that cultivate wisdom and discipline the mind to remain undisturbed in the face of phenomenon.

每天的人事物,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经,除了可增长我们的智能,又可藉外境将心修练得如如不动。

Equanimity nurtures wisdom.  When we concentrate wholeheartedly on the task at hand and perceive the truth behind shifting phenomenon, wisdom will naturally grow.

智慧由定而生,若能心专念一,从事入理,即能产生智慧。

Spiritual cultivation cannot be found in the realm of words and writings.  apply the lessons of daily encounters with people and events to your practice, and gather the strength of equanimity.  This equanimity will cultivate wisdom.

「道」不是在文字上求,应在日常的人事中磨出「定力」,由「定」而产生「慧」。


再谈养心 (2011-03-10 20:21:23) 原文地址:再谈养心作者:雷世泰

     练拳先养心.练习太极拳,与别人交手过招是知人的功夫,而它的基础是自己平时练拳趟、盘架子所得来的知己功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知己”是基础,“知彼”是上层建筑,人们使用的是建筑,但少有人去关心基础。《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自己的学习与修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才会应付裕如,无往而不胜。

    太极之道,无所不容,除强身健体和搏击外,还可对外用于待人治事,也可对内用于自身修养。只有将太极精神融会贯通于自己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之中,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目下讲修养的书非常多,面面俱到,不胜其烦。以太极理论来看,仍不外是“虚实、柔曲”四个字,具体讲就是“虚实得宜”和“平心静气”。

    “虚实”是太极的基础,来自于阴阳。阴阳要相和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稳定的体系。人也是这样,虚实要摆对位置,要“内实外虚”和“体实心虚”。

    “内实外虚”是尽量地充实自己,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修养品德,积蓄力量,磨练才干,明确目标,坚定意志,把握形势,等待时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无仗打时就要不停地练兵,不断地充实自己就是练兵。而对外则要“虚”,不可锋芒毕露,不可将自己的目的、愿望显露出来,免得遭人疑忌。俗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非如此,不足以养精蓄锐,守身待时。诸葛亮在未出茅庐时对天下大事,山川地理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所以才能“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内不实是庸夫,外不虚是莽夫,内实外虚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体实心虚”则指的是个人的实力当然是越强越好,但切不可骄傲自满,要始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做到谦逊虚心,且有自知之明。在人际关系中,行为的主体是“我”,别人对“我”的态度是“我”的行为在他人那里所得到的综合评价,他人只是客体,是行为的对象。要“从我做起”,“自知”知什么?主要是自己的不足,只有把自己的不足改善,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自己不败才谈得上胜人。

    “柔曲”之道用于个人修养则是“平心静气”。

    “平心”指的是平常心、平静心、平淡心、平衡心和平易心,有此五平之心才可说做到了平心。

    平常心。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洞察世事,见怪不怪。处世不乱,司空见惯。不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糠烂菜,都看作家常便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不必去愤怒或哀伤它的发生。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世界上没有不寻常的事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然后去改变我们的处境,争取更好的结果。

    平静心。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静如处子,稳如泰山。不焦、不躁、不轻、不浮,沉稳厚重,宠辱不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平淡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既守得富贵,也耐得贫穷。淡泊功名,浮云利禄。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平衡心。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无功受禄,恐遗后咎。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所不为,则必一无所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阴晴圆缺,识盈虚之有数;旦夕祸福,知人生之无定。“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须知阴阳有衡,虚实互易,云破月来,否极泰生。

    平易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芸芸众生,无贵无贱。我之所能,人皆可能,我之所短,人必可见。故骄惰之心,奢华之举,误人不浅,必以谦虚谨慎,恭敬勤劳,或可有成。满招损,谦受益。泰而不骄,犯而不校。“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自是不能,自伐无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有了这五平之心,可以说就做到了“平心”。由平心可至静气,存其心,养其气,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么,什么是气呢?它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具体地指人的精神。如果说“心”是指人的思想,“气”就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人的精神是受大脑神经支配的,因此“气”完全是物质的,是可以通过人自身的思想修养来调节的。“静气”就是能在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都能保持精神状态的稳定,对事物保持正确的判断、分析能力,并作出正确的反应。俗语所说的“忙中出错”,“悲痛欲绝,乱了方寸”,“得意忘形”等等状态,都是指在特殊的刺激下精神没有保持正常,因而导致行为失常。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疯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功夫,只有自身做到了平心静气,对外才能心平气和,不论对什么人,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温文有礼,和颜悦色。这不是装得出来的,而是内功,是内部修养外化的表现。我曾听一个在航天部二院工作的朋友说过,著名航天专家黄纬碌院士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有人向他请教技术问题时,他讲完之后总要问一句:“我讲清楚了吗?”我听之后大开眼界,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前辈不仅学问好,人品更好。我们一般的习惯是问:“你听明白了么?”这样的发问,把责任推到了听的一方,可是照这位前辈的问法,表明如果没明白责任在讲的一方,把极大的面子留给了听的人,又有谁能对这样的人品不感佩五内、肃然起敬呢?

    静气的功夫可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喜怒成于中而形于外,但能自我控制,不使泛滥成灾,且能迅速平抑,恢复常态。中级阶段是虽有喜怒,但不形于色,深藏不露。高级阶段则是无喜无怒,心如空明,大利大患均无法动其衷,至此,内部的气才真正静了下来。气之所以要静不要动,是因为静可以制动,逸可以制劳。气不静则心浮躁,浮躁则轻举妄动,轻举妄动则必有不周不虑、举措失当处,而此失当处即是自己的虚弱处,这就犯了兵家大忌——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了别人。气静则深藏不露,深藏则神完气足,周身没有缺陷,没有缺陷则敌人无从下手。这就是静可以制动,一动不如一静的道理。后发制人,反客为主,以逸待劳,关键都是要先让自己的气静下来。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其轻举妄动,不如沉稳厚重;与其急躁,不如安静。言多语失,做事多了必有疏漏,不如守住自己的根本,中立不动,不偏不倚,蓄势而发,待机而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静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在本身的静中全神地在观察周围的动,“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非不动,不轻动而已。不能静的人只能乱动,由静而动,静极而动的动才是真动,有用之动。这和练气功的过程很有些相似之处。气功所要求的气是先天的、凝聚的、完整的、浑然一体的真气、清气,而一般人所有的却是后天的、散乱的浊气,所以练气功的第一步是入静,又称入定,就是排除一切俗虑杂念,让后天之气完全静下来,也就是让中枢神经完全抑制,整个人意守丹田,把那些散乱的气慢慢收敛于丹田之中,经过“静化处理”,死而复生,静极而动,萌发出的气就是先天真气,可用之气了。这就是由动入静,再静极而动的练精化气的过程。老子提倡“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没有任何的俗虑杂念,除了啼饥号寒之外,世间的一切都对他无影响,什么工资、奖金、职称、权力、金钱、美色------都不会影响他,可谓非常的“专气”,从而保持了先天的纯洁和质朴,这也是婴儿生命力最强的道理.

由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谈养心 
许多人都熟悉南宋时期陆游与唐婉那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陆游是当时一位杰出的大诗人,唐婉是他的原配夫人。两人情深意笃、举案齐眉。可惜婆母不喜欢她,于是一对恩爱夫妻被活生生地拆散了。分离数年后,陆、唐在绍兴沈园偶然相遇,两人都感慨万千、愁绪满怀,于是写下了爱情的千古绝唱《钗头凤》。    唐婉填词后,痛感归情如梦、前缘难续,因而心力交瘁、郁郁寡欢,不久便忧思成疾,玉殒香消,年仅二十余岁。陆游被迫休妻后也是愁绪满怀、感慨万般,但他却慢慢地从恶劣的心境中解脱出来,还做出了惊人的业绩,并且活到85岁高龄,夺得了古代诗人的长寿桂冠。    这是一个很有可比性的生动事例,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严格对照。陆、唐这同一出爱情悲剧的两位主角,一个夭亡,一个长寿,为什么结局会如此不同?这就涉及到了身心之养孰为先的问题。    在养生的长期实践中,究竟是以养身为上,还是以养心为上,古今中外一直存在着争论。“养心派”主张“养生先养心”,“养生莫若养性”(“性”即心)。而“养身派”则认为身体才是养生的根本,是“心”的载体和基础,“有了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马克思)。然而总的说来身心是相互依赖的,养心养身缺一不可,二者均不可偏废。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养心”却有其决定性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陆、唐两人均应以养心为上,用现在的观点就是提高自己的逆境商(AQ),即提高自身对待逆境的承受能力和处理能力。悲剧后果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人对劣性刺激的认识与态度的不同。唐婉作为当时的名门闺秀,物质生活是优裕的,这对养身十分有利,但在打击面前,她却未能重视养心,提高自己的抗逆能力,身心并养,而是深陷痛苦之中,难以自拔,结果不治而亡。而陆游,作为大诗人和政治家,意志坚强,对劣性刺激能采取正确态度,情绪反应也是适度的。因此,他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投身于事业中去,养心以养身,在心身兼养上还有许多创造(他的许多养生经验一直流传至今)。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一个“心理卫生ABC”公式:A表示刺激;B是对刺激的认识和态度;C是结果。此公式告诉我们:受到刺激后,直接引起C(结果),并非是A(刺激)本身,而是B——人们对刺激的认识和态度。陆、唐处于同一不幸事件的刺激中,所受到的刺激是相同的,不同的是B,正是他们二人对刺激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才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C)。这里对刺激的认识和态度正是一个养心的问题,需要平时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加强磨炼和性情的陶冶,要从典型事例和人物中吸取营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全面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事到临头才能“突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会以正确态度对待劣性刺激的打击,从中振奋起来,做生活的强者。(宋为民)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1/04/23/30/1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