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最大建材批发市场:诸葛亮为啥要三顾茅庐才肯出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1:54

                诸葛亮为啥要三顾茅庐才肯出山?

说起刘备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出三国第一智者诸葛孔明。从而起死回生,最终三足鼎立,成为了蜀汉的皇帝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说起来,刘备三请诸葛亮,大家好理解,符合刘玄德三国第一伪君子的形象嘛,或者说刘备那个时候已经是走投无路,不管卧龙还是凤雏啥的,抓来一个外来和尚好念经,死马当作活马医。更何况还有前军师单福(徐庶)和名士司马徽的推荐在那儿。

  • 但话说回来,三顾茅庐的事情,恐怕历史上绝无仅有,一般都是凤凰择梧桐而据,贤士择明主而处。古之圣贤,姜太公钓鱼,是大能人在河旁边等着领导来拜访,洽谈甚欢,而后一起回朝。而孔夫子,更是周游列国,数次求职未果。因此古代名士,除非国君昏聩,一般都喜欢毛遂自荐。而当时刘备名声甚好,在很多人眼里也算是“明主“,因此“明主”三顾茅庐,尤其是求见一个在野之士,三国时期恐怕就孔明一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那么诸葛亮为啥要三顾茅庐才肯出来?

    三国志写的不清楚“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里写的比较详细,一次出去远游,第二次出去闲游,第三次才见着。而且,刘玄德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先生还在睡午觉,醒来以后,知道刘备要拜见他,仍然不慌不忙,更衣打扮,翩翩迎客。“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让未来的主子在门口站立候着,而且毫无愧疚之色,可谓无礼之极。

    这种态度,和曹操见许攸。“跣出迎之”就是光着脚出来迎接,差的很远。更何况诸葛亮还是个新人,年纪又轻,名不见经传。而刘皇叔此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虽然有点狼狈,但好歹也是汉帝承认的皇叔,名高爵显。据有新野之地,手下也万把人呢。按诸葛的谨慎性格,怎么如此唐突刘皇叔,也难怪关张二人如此气愤,换到今天,如果大人物下乡接见小民,小民估计连手都舍不得洗,大人物用过的器具都要珍藏起来吧。这里面,必定是有缘由的。

    第一,或许是诸葛孔明真是个隐士?他不愿意出山,是希望和他的老师水镜先生一样,避世而居,享受田园之乐。诸葛亮会见刘备已经二十六岁,甘罗十二拜相,以诸葛亮的才能,按理他早就应该出山入世了。但是,诸葛亮生逢乱世,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颠簸流离,诸葛亮自己也是父母双亡,其叔父诸葛玄收养,诸葛玄死后,又投到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学习,并非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而且诸葛亮聪慧非常,人品也堪称出色,不能不说他没有一片救国济民之心。同时,诸葛亮是名门之后,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到了他这代,其兄诸葛瑾已经出仕东吴。因此,诸葛亮必有大志,他的功名之心,也绝对不小。因此我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一个隐士。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出山,肯定另有原因。

    第二,诸葛亮故作姿态?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才智过人,但其名声恐怕未出荆州一带。而且三国时期的高人不少,不说别的,郭嘉,贾诩的智谋都不在其之下。而且,他年纪比较小,历练也少,就像一块璞玉,未经雕琢,不能成珍品。那么,他为啥还这么大的架子呢?按旁人看来,恐怕是他故作姿态,就像现代人,要出名,先包装,打广告。不管里子如何,面子先要大。诸葛孔明依靠傲慢的态度先吓住我们的刘皇叔,以便得到较高的位置,否则象韩信,庞凤雏那样,先从小吏做起。时间耗不起,面子也落不起。如果能靠此举一步到位,那是最好的。不过,此乃兵行险着,如果名不符其实,被咔嚓了也说不一定。以诸葛亮的谨慎性格,如果他真心想加入刘皇叔的阵营,这样做,并不是妙招,因为刘皇叔缺人啊,徐庶不能算是顶尖的,但在刘皇叔那边也做了军师这种高级职位了。所以说,大聪明人孔明绝不会这么干。

    第三 诸葛亮心里不愿意去刘皇叔那里谋职,因此才采取傲慢,不恭的态度对待刘皇叔?咋看起来有可能,因为刘备当时已经到了快灯尽油枯的境地了。他不幸的惹上了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曹操。曹操大人当时正是如日中天,志得意满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扫平了北方的各大敌人,除了边边角角的荆州,东吴,蜀地,西凉等,已经统一中原。正是势力大涨,准备横扫天下的时候。而刘皇叔呢?丧家之犬耳,就是寄人篱下的流民大军的头子。随时可能被曹操消灭,而且,当时曹操第一个要对付的,也正是刘备。这时候诸葛亮加入刘备对抗曹操,实属不智。按理说只要是个聪明人,必定不会选刘备的。但是,从三国演义的情节来看,先是司马徽推荐,而后徐庶也推举,这两个人一个为孔明之师,一个是孔明之友,和孔明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同时徐庶前来刘备处求职,不用本名,而用化名,这里面很讲究,应该说司马徽,徐庶,诸葛亮一开始就是一个小团体的,徐庶自荐刘备,实际上是已经看上刘备这个人了。但不放心,还是要试一试看,后来觉得确实志同道合,于是乎,推荐了比他更高明的孔明。司马徽也是,通过几次和刘备的接触,认为刘备这人还不错,因此,在刘备见孔明之前,三人必定已经达成共识:就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实现诸葛亮的梦想,正如演义里面司马徽的一句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说明诸葛孔明投入刘备门下,已经事先约定的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首先要看诸葛孔明这个人的性格,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对孔明的最简练也是最到位的评价。孔明的性格特点,就是谨慎,不是说他凡事小心翼翼,而是他过于仔细的计算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这么说吧,他的性格有点像林元帅,不打无把握的仗,事无巨细,算无遗漏。因此,他必定会对天下大势和当时的几位诸侯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自家的利益。最后再做出选择。这点,他在隆中对里讲的很清楚,看的也很明白。

    隆中对中,孔明看好的是曹操,孙权,而不看好据有荆州的刘表和益州(蜀地),汉中的刘璋和张鲁。建议刘备取而代之后三位,然后和前两位三分天下。这个诚然是好计,但是,如果刘备如果与刘表和刘璋一样昏聩呢?那么前面讲过,他分别安排徐庶和司马徽试探过。这两位师友一致看好刘皇叔,认为刘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是个好主子,但是诸葛孔明非常谨慎之人,还是不放心,于是就采用冷落,傲慢的态度考验刘备,一方面,看看刘备对自己的态度是否够真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刘皇叔能不能忍,皮够不够厚!

    刘备以丧家之犬的境地,要想按照孔明的计策吞荆州,并益州,最重要的,不是看刘备的手下能不能打,而是刘备皮够不够厚,刘备这个人要面子出了名的,人家陶谦让徐州给他,他还几次三番的拒绝。最后虽然吃下了,但又因为面子问题收留了吕布,导致大亏特输。丢了地盘,四处流浪。以后虽然学聪明了,先骗了曹操的军队,然后又忽悠袁绍,但没有好的战略,最后还是失败被刘表收留。按照孔明的计略,刘备想再翻身,必须要把刘表,刘璋的地盘给占了。但是刘表刘璋都算是汉室宗亲,和刘备一个姓,都是亲戚,刘备如果还跟以前一样,这不行那不成的,这个战略怎么贯彻的下去?而且,以下吞大,必然要施展阴谋诡计。反反复复,要做比吕布还多变的变色龙。刘备的皮不厚,他的兄弟武力再强,也是白搭。因此诸葛亮这个聪明人,之所以需要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要考验刘备的厚脸皮。另外,刘备从无到有也需要一个过程,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坚持下去。

    反过来说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儒家,他强调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这点他和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从这点看,贾诩更适合曹操,而诸葛亮除了有超级智谋以外,他的治国理念也是以儒家的忠孝仁义为主,打仗也讲究个吊民伐罪,正义之师。曹操这个盗国枭雄,正好是孔明这类自命正统的儒家士大夫的打击对象。反过来说自古儒家士大夫,一般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家族利益,殊不见,除了诸葛亮辅佐刘备,他的哥哥弟弟都在他看好的另外一个诸侯孙权之处为臣,而且,诸葛亮至始至终不与东吴为敌。一直奉行联吴制魏的政策。所以诸葛亮的谨慎,导致了三顾茅庐。最终辅佐刘备成就三国鼎立,成就了他一代贤臣之名,两朝名相之功。但是也导致当时的中国多了数十年纷争,国家衰落,人口数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