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款黑色马甲配什么鞋:中国不能承受之痛!(又名宋朝历史分析总览) 作者: 周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4:39
中国不能承受之痛!(又名宋朝历史分析总览)作者: 周龙 这篇论著早在去年已经完成大部分(原名为宋朝历史---分析总览) 后来一直没有时间续写完成 但是已经在论坛发贴进行过讨论 在论坛我的笔名为"本人楼主"为免误会 特此说明 在往日专家和人们的认识之中 宋朝只是一个积贫 积弱不堪回首的王朝 而经过我长时间以来对宋朝研究 却发现宋朝不但并非积贫 积弱 反而宋朝的强大让人心悦诚服 他是中国历代朝代中 经济最发达的 国民文化最兴旺的 科技创新成果最多的 人口基数增长最健康的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 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 宋朝之亡永远是中国历史不能承受之痛
1 经济发达
经济发达的宋朝已经基本成为共识 宋富这已早成历史的定论 因此鄙人就简单谈谈为何宋富
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王朝都采取“抑商”的政策 而惟独宋朝例外 宋初 太祖赵框胤就言“多积金 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 后 宋太宗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 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 令众“政事之先 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 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在宋之初 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 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 轻民法的传统做法 专门研究施行了专卖法 如盐法 酒法 茶法等法令 宋代则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 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而且宋的经济法令 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 是非常科学的法律法规 这些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 商贸发展迅猛 手工业发展迅猛 使宋朝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银行 这是绝无仅有的!甚至银行可以贷款 异地付款 就算是从近代来看 都是非常先进的经济管理体制 以地域而言 宋时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区 就连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 也比唐代有较大发展 这也是另人很惊讶的

从手工业看  坑矿 茶盐 造船 造纸 制糖 纺织 制瓷等都比唐代进步的多 宋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 产量增加以外 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 比如“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 “单筒井”的开凿 宋瓷的精良等 无不反应了技术的成熟和创新 而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 解放了大量受俘于土地的农民 使他们投入于商业 手工业中 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量开采金 银 铜 铁 煤等矿藏 而且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 加工工厂 如 造船厂 造纸厂 印刷工厂 织布厂 火器厂 还有各地的官窑等等 可见当时的手工业之兴旺是空前的!早在北宋 中国已懂得用烧煤 炼钢 大型手工业则雇佣几百全职的产业工人 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了!宋朝的钢铁产量平均年产达一十五万吨(有人认为宋朝华北工业基地达年产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水平 这基本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大部分都源于孙隆基所著作的《中国千年回顾——一个全球史的鸟瞰》的数据 关于宋朝钢铁产量有多组数据 经核实 在众多数据中“15万吨”还是比较合适的)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 此外 矿冶 造纸业 制瓷业 丝织 航海业也高度发达 宋代无愧于 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 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手工业之霸主!

从商业看 唐代的城市多趋于行政中心 而宋代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 唐代都市内的贸易地区由官员严格控制 宋代则更加自由 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的发展 “坊制”的突破 集镇的兴起 因此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消失 宋代的这一类的"新型"都市有些发展至有了很大的规模 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 而后者就是"马可波罗"在元初所见的“前所未有”的城市 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后期 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 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万之间 数百年后阿拉伯旅行家 伊本.贝图塔也称杭州为"世上最大的城市"!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多 产量加大 投入资本大幅度扩充 因此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 也已不单独只是农业了 工商业所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且在其商业运作中还出现了 铜板印刷的广告 这比西方资本主义的广告要早三百多年 就学士苏东坡来说 他就曾给一位做油食老妇人 做过一首广告诗 使之兴隆 更有意思的是 宋朝还出现了近似现代报纸的“小报”和史上最早的商标 商标是小可意义重大 这标志着宋朝商业化体系的逐步完善 
此外 著名学者沈括所著的《货币流通速度论》也是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水平 
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 也是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母体 而宋代的经济突飞猛进 则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


2 文化辉煌
物质生活的富足 精神追求变的越发迫切 于是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 国民闲暇的生活 审美趣味 生活情趣 都促成了 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 诗词 歌赋 杂技 戏曲 民间音乐 小说 书法 建筑 等艺术都在宋代高速发展 与此同时宋朝出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 大家耳熟能详的 就有苏轼 欧阳修 寇准 范仲淹 王安石 岳飞 文天祥 沈括 辛弃疾 朱熹 李清照等 这些学者们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风华依旧 其光泽不减当年 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 宋朝就占了六位之多 可见其文化之光辉是何等之耀眼! 书法家更是举不胜举 最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有 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他们的作品足以让书法家们叹为观止 就是"大汉奸"秦桧也能习得一手妙笔 舞得一手好文 若是其为人正派 必然也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更不论岳飞等文滔武略的英雄了! 因文化的百花齐放 两宋大家又分之为南北 :南宋有四大家 陆游 杨万里 范成大 尤袤 北宋有二程 程颐 程颢(理学家) 南宋东南有三贤 朱熹 张拭 吕祖谦 也正是因为宋文化的蓬勃发展 使宋朝完成了"儒学复兴" 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 使得传统的"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 也促进了儒 释 道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
"词"自唐末兴起 经五代至宋已经达到全盛 因此有唐诗 宋词 元曲等并称 可见词是宋朝文化的代表之一 是急先锋之一 要考究宋朝文化必然要先对其词有所了解 而最具有代表的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此词几乎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就是一般的孩童都会吟唱两句 全词高雅 飘然 使人如登仙境 又独身于世外 孤独且满目而悲者矣 可谓登峰造极之作 把水调歌头词牌名形式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出自其手笔 而其他词人同样成绩斐然 就算是李清照等女词人也是所见不鲜 可女子好习文且达到如此水平者 古往今来也惟独宋时一个李清照 也是 若把宋词之人一一列举 鄙人一天也未必言尽 再举下去也只是数数宋代“词”文化的九牛一毛了 就那《全宋词》来说吧 全书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 词章近两万赋 孔凡礼的《全宋词补辑》 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词人百家之多 词作四百多篇 这足以反映了 词文化在宋时的地位 足以反映了词无愧于宋文化之代表 足以放映了宋文化的欣然朝气!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 在宋把对“诗”的诠释提升到新的层面 一个更加大众化的普及层面 一个更加自由的格律层面 宋朝虽然是“词”的全盛时期 但是同时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们无论 在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于研究生 唐宋朝之诗 是接触过最多的 宋代的诗 是唐朝之诗的延续 再发展与突破 宋朝的诗人更广泛 诗篇更丰富 诗歌的种类和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 宋诗创作的数量空前的多 根我所知 北京大学正进行《全宋诗》的编纂 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 为《全唐诗》的四倍!就个体诗词数量 而言诗词作品最多的个体还是在宋代诞生了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忧国忧民之人的名字吧 他就是-----陆游 你还记得这位伟大的诗人对国家复兴的致死愿望吗? 可曾记得他的临终遗言吗? 如果你忘记的话 那么你听吧!“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朴实的语言啊 一个爱国义士临终遗言 我生前没看到复国啊 我死后也要听到这个消息…… 我的孩子们啊 大宋复国之你们千万不要忘记 在拜祭的时候 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消息啊…… 让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写到这里 我闭上了眼睛 不知为何 泪流不止 是的 是的确实流泪了 而且在尽情的流泪 不光为了“诗”所隐藏了的悲楚而流泪 也为了千千万万的象陆游这样爱国志士流泪 更加是为了宋朝最终命运而流泪!(呵呵 键盘上湿一大片 休息以下 还是振作起来继续写吧)唐宋之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取之不完 用之不绝 诗中包含了无数知识财富 但这个宝库 我们认知和开发的非常之少 能不遗憾吗 如此之多的潜在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动心呢?
在之前鄙人谈到了四大书法家 书法方面不多说了 宋朝的书法的成就是世人皆知的 而宋代所涌现的画家有哪些呢? 最富盛名的画家有 赵佶 范宽 马远 夏圭 郭熙 李唐 张择端等 艺术界 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出自张择端之手 纵观中国历史 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成就的 非宋代之山水画莫属了 时而博大如鸿 时而飘渺如仙 意境挥洒如行云 意随豪泼如流水 宋时 山水画家可谓人才辈出 各有所长 比如 北宋画家有范宽(以崇山峻岭和雪景 见长)许道宁(以林木野水 见长)郭熙(以描四时朝暮 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 见长)李成(以塞林平远 见长) 惠崇 赵令穰(以抒情小景见长) 米芾 米友仁父子(又以云山墨戏见长)画中内容之丰富无法用言语穷尽 而南宋的夏圭 马远 李唐 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则反映了 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他们与刘松年共称为南宋四家 不知名或者隐居的民间画家也多如牛毛可见宋朝书画方面也已经达到中华艺术创作的颠峰
除此之外 宋时兴起的话本 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杂剧 说话 等等 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 物质生活也就越发优越 娼妓业当然兴盛了 宋时娼妓 分得很明确 大致分为了“商妓” “艺妓” “声妓”“官妓” 四类 当然 此妓非彼妓 她们大部分都不卖身 只卖艺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对琴 棋 书 画 歌 诗样样精通 有的妓女甚至可以自成一家 也就是现在的民间艺术家一类 这四类艺妓中 最具有才貌双全特性的非“官妓”莫属 自然官妓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宋朝时期 所有的茶文化也是很有品位的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制 与其说是品茶不如说是品茶饮料 连茶盏都可分为黑釉 酱釉 青釉 青白釉四种 可见宋人也是优越之优越 享受之享受啊 宋还有斗茶之风 民间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 国君徽宗也在《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 可以说宋代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 是雅俗共有之文化由于徽宗非常喜爱玉器 上行下效 玉雕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 木雕 竹刻 漆器 碑帖 印章 铜器 金银器 牙角器 乃及笔 墨 纸 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 这些都 表明了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 宋朝时期还创造了现在使用的 "宋体字" 可见其对文字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宋代史学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代史学体裁多样 兴起了方志学 金石学(类似考古学) 史学著作也异常丰富 著名史家辈出 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 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东汉后早已失传 也是经宋朝的徐铉氏兄弟重新编纂的

大部分学者认为在新中国建立以前 中国文化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高潮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些评价是很值得重视的 史学家汤因比(英国)曾说“如果让我选择 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连邓广铭也曾说“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可见宋朝其文化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客 它确实是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空前绝后的!



3 农业飞跃
大家都知道 如果要想知道某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统治阶级的统治情况 自然条件状况 农业无疑是块最直接的晴雨表 那么宋朝的农业情况如何呢?
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 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 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 比唐代高约30% 经济作物 无论种茶 种棉 种植甘蔗 栽桑养蚕 均产量高于唐 生产分工也很仔细 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作物 上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 在秦岭两淮以南的地区出现了 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 而且产量颇丰 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宋朝对传统农作物也是大为推广 尤其是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尤为显著 而水稻在北宋时的淮河 黄河流域也进行了推广 同时棉花种植也普遍推广了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北宋时期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 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而农业发达 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为 比如 有奖励农耕的政策 对广大农民进行激励 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还科学的推广农业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比如着力推广占城稻等) …… 二 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 农业生产作为直接受影响者也随之迅猛发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员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兴建的 这就使宋朝的农业发展 有了一个很良好的基础 同时 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播种使单位面积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大增加 也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 因此使得小农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 形成了农副业生产彼此促进的经济格局 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宋代 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 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 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 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 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 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 占城稻有很多优点 以耐旱 生长期短 适应性强著称 关于占城稻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 江淮两浙大旱 水田无粮可产 宋真宗便遣使于福建 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单位 容量为10斗) 分给江淮两浙地区播种 不久 河南 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 南宋时期 占城稻遍布各地 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 占城稻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 出现了 专门除草用的弯锄 碎土疏土用的铁耙 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此外 在水利灌溉方面 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 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也是很先进的 宋代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 导致世族门阀的消失 使魏晋以来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 佃农从此更加自由了 至于国家方面 以减轻土地兼并 调节贫富不均来施政 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 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 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 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 国家只收登记费用 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 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 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 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 至于租佃的契约 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 非常自由 租佃制普遍发展 这种情况和体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 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 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 即是提高生产 发展国民经济 而不是搞平均主义 这些是王安石的主张 另外 值得一说的是 他把百姓对国家的服役 用现钱折算价值 地方对中央的进贡改为比较市价后进行采购 这都是市场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政策
在赋税方面 宋代可以说是继承了并发展了唐代"两税制"(务实的逐步实现私有制和货币经济) 租庸调制度废除 改进后为“二税”(把税制简单化 只收户税和地税 分摊夏秋两季征收 地税征收谷物 户税则全以现钱计算) 取明代中后期 就演变为“一条鞭”法了 一直到清代前期的“地丁制” 因此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很先进的赋税制度
宋代的佃农地位也有所提高 虽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残存 但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 也就是说只看财产 不看身份 拥有财产的主户 直接承担各种赋税 没有产业的客户则不直接承担 在农村 客户是指佃农一类的人 他们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属" 而是直接编入国家的户籍 在城市 主户身份并不以房地产之有无为唯一标准 也包括有无店铺 库房 以及从事经营的资本等等为标准 可见是相当内容细致的 客户 则是雇员或房客
由于农业的高度繁荣 不少农户直接进入市场进行谋生 或合伙从事买卖活动 其他经济领域宋代也不甘示弱 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



4 政治开明
牛顿说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同样一个朝代也是如此 宋朝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 其政治渐渐趋向于温和 而在政治制度上“以唐为鉴” “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这不仅有其特色 而且较之唐代有所发展 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 其政治渐渐趋向于温和 这就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国家 "文治"于国民(这要和"制军"区分开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 即使是到了现代依然是主流 有了"以文治国"的思想作为主流 政治环境自然也就开明了 
而宋祖赵匡胤是对待政治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赵匡胤建宋之初就传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 天必殛之”的誓言 从古到今立朝之初的统治者哪个不是心怀杀戮以至深重之人? 古今共事大业的功臣们 都无一幸免于难 难逃狡兔死 走狗烹的命运 而宋王朝绝对是个例外 太祖贤德虽是武夫出生却不以暴而治暴 又立“誓不杀士大夫”的誓言 绝对是前无古人啊 宋朝历代都以此言为接戒律不敢有违 在这种传统政策条件下 宋朝的政治开明言论自由已经达到了一种空前的水平(当然有谋反嫌疑 则可以杀之) 连二圣被俘才得位的高宗赵构 使纵秦烩杀岳飞 如此昏庸 也只开杀戒三回 即使有图谋皇位也是流放而过(卢多逊和丁谓) 如此之大过流放处理 不杀臣子于足下 历代为之罕见啊 这也使的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以及政治自由的时期 连佛教 道教都有了新的发展 学术书院也成型了 为科技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宋朝"文字狱"是不存在的 可以说是连"文化狱"都没有的 而上朝则进言只要"随意得体" 和处臣相辩作到"争吵有理"宋朝帝王一般都不与追究 官员们大可不必担心朝不保夕的脑袋 更加不用当心满门抄斩 株连九族

宋有也党派之争 如改革派 保守派 主战派 主和派等 而改革派和保守派并不是恒久固定的两派 比如 公元1042年 范仲淹 欧阳修变法实行“庆历新政”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反对 欧阳修反对 苏轼也反对 但反对的观点很不同 苏轼在变法派执政时反对变法过急 又在保守派执政时反对对对新法全都抛弃 司马光与王安石多次在朝廷面红耳赤争执不下 不过私下还是彼此尊重 各派人士虽观点立场不一 可都以忠国爱民己任 绝非为一己私利 宋代的党派之争无愧于是民主政治的典范!

宋朝知识份子的地位空前提高 加之如此之开明的政治环境 造成了这个时期涌现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络绎不绝 朱熹 陆九渊 张载 邵雍 周敦颐 程颐 程颢 等思想家 还有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司马光等著名政治家 还有一大群如 寇准 范仲淹 包拯等敢于直柬的忠良大臣们 说到包拯 中国史上也只有宋才可能出现像这样和皇帝在朝堂上当面争吵的而皇帝竟不记仇的事 据说包拯之唾 如喷撒洪溪 飞溅于仁宗的脸上 着等事情也是罕见之至 仁宗虽生气 可是非常理性的 包拯照样官运亨通 如日中天宋代的政治风气如何呢 宋朝有法律规 "有事实者为先 天子与之庶民" 也就是说 任何人只要违法一律严惩 重事实轻权贵 下级官员 甚至百姓都可以状告上级官员 万人之上 的宰相也难以幸免 包拯不就是把他的顶头上司及 和几位比他职位高几级的官员给撂倒了吗(类似的弹劾 而弹劾只有在民主政治中才可能出现) 包拯一类人也只有在开明的大宋才能可能出现 可以说是大宋王朝造就了他们 百姓想告官员也不难 各级衙门口也都贴着反腐规训 人民可以上诉 告官 直至胜诉(不是现在二审终审制) 因此也是屡见不鲜的啊 政治风气可见之清新

宋朝的皇帝到政治上权力是什么呢? 鄙人认为主要表现为人事权 皇帝可以从分属不同党派人士 中选择宰执 可以选择自己的私人秘书(翰林学士) 还有负责劝戒皇帝的谏官和监察百官的御史 这个时候皇权就受到了一定限制 而他又要保证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那么就极力分化宰相事权 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 宋仁宗时近一步增加台谏力量 和庭辩力度 可皇帝还是必须尊重文武官员的职权 不能随意干涉 理解了宋朝的政治体制 有许多以历史疑点也就不那么难揣测了 比如 宋神宗看到流民图落泪 可是他不能直接让王安石单方面停止"青苗法" 王安石也不会听他的 除非用皇权把王安石及其同党全部逐出朝廷 换成司马光一系的人 放弃变法成果 比如 宋高宗明知秦桧跋扈 却不能随意撤换 因为秦桧是主和派的首领 要是把秦桧驱逐 主和派所剩的人 才干不足 民治大局不保(秦桧治民安理 颇有一套 没有出现能替代他的人 也是无奈之举) 他最终 不得不让主战派上台执政 用来压制主和派一杆人等 除了观察皇帝的行为 还可以从宋代笔记中得到旁证 那就是宋人笔记普遍地大量讨论"官制"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退下来的官员 属于私人记载 而什么使他们如此记载呢 威吓其他朝代并没有"官制"的大量私人记载? 即使后三代元 明 清也没有找到 这只能放映宋朝了对"官制"的重视 职与权都普遍得到了尊重

我们从宋朝的立法上看行政之功德 有德礼与政刑德关系论 德礼为本 政刑为末 德礼之间 德为本 礼为末(德为本而调整政与刑 政是统治工具 刑是辅助统治的方法)《宋刑统》(宋朝基本法《宋建隆重详定刑统》以下简称《宋刑统》)《宋刑统》较之唐律在体例和内容上均有所发展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 1 在刑制上的变化 在五刑之后增创“折杖之法” 2 对官吏犯赃罪的处罚规定较《唐律》有了明显的减轻 3 对“盗罪”呈现加重态势 4 有关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与《唐律》相比明显增多 这是变化最为突出的地方
北宋初年“太祖受禅,始定折杖之制”改变了五代以来刑罚的严苛 文治于天下(以折杖法代其他刑罚 免除一些极其残酷的刑罚) “终仁宗之世 疑狱一从于轻” 可见宋仁宗的开明政策 (此举类似于今天我们的立法精神和原则"疑罪从无") 仁宗“以敕代律”以补充空缺 采取编敕 是整个变法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直接目的在于保证“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可惜的是神宗之后“以敕代律”成为皇帝个人专断的法律工具 在徽宗年间发展到了极端)北宋“口数占田”主张奖励农业生产 主张推行“社仓”制度 以减轻赋税 也乃恤民之主张
因此即使是从法制上看 宋也确实是 仁政天下 政治有功!


宋不以武断专行而处国事 以大文德行而治国 几乎就是走向现代化文明进程的标志!


5 科技创新
提到我国古代科技 就不得不提到 四大发明 这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而四大发明中就有三大发明(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在宋朝创发完成 下面鄙人逐步介绍他们的发展情况 以便明了其作用和意义
1 印刷术 一直以来印刷术都停留于雕版(雕版印刷过程似于墨拓碑铭) 而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毕升则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也是世界印刷史上最重要的发明(现代的铅印印刷术 其实 就是在此之上改进的)不过"雕版印刷术"仍然是活字印刷的基础 我国雕版印刷 自隋唐 经五代 再到宋 规模已相当宏大 技术也已臻于完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也是那时的产物) 但毕竟是"雕版印刷" 费时 费工早已成经成为大问题 比如太祖时期 于成都刻印的《大藏经》 居然耗时达12年之久 光是雕版达13万块 如此之费时费工 印刷术急待革命 因此 活字印刷便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我们再看看 著名学者沈括在 《梦溪笔谈·技艺》中是如何描写的:"……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 由此可见 活字印刷的效率何其迅速啊!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大大加速了文化交流 推动了各个行业的经验交流 而雕版印刷在此时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雕版印刷术开始大众化 传播了各类重要的技术 如医学书籍 农编手册 …… 大量的私人出版社也开始产生了(也是宋朝商业化的体现之一) 哲宗时期的商人徐戬就在朝鲜等地贩卖 《夹注华严经》等书 谋取暴利 印刷术 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飞速扩张 可以说“活字印刷术”是文化传播新境界的一座里程碑 其意义非常巨大!
2 指南针 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战国 我国制出了“司南”那只是使用了天然的磁石 它指南的灵敏度不够准确度也不够)北宋时期已经可以用"人工造磁法"以及四种磁针的装置法(即是沈括在《梦溪笔谈》所记的四种方法:水浮 指爪 碗唇 缕悬) 后来 著名学者沈括又对指南针进行了很大改进 经过不懈努力后 沈括制出了非常完善的指南针且还在其试验中发现了磁偏角现象(即“常微偏东 不全南也”) 这是对地磁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这一发现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所发现的磁偏角要早四百年 由于女真 党项 契丹 等少数民族建立的金 西夏 辽 等政权 中断了宋与中亚各国的陆路联系 促成了宋朝海上贸易的高速发展 航海业自然就需要一种准确的导航仪器 于是乎"指南针"发明后 很快就被应用到了航海上 另外把指南针用于军队夜间行军的也是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在《萍洲可谈》记载了 当时的海船上装有指南针 书中曰“舟师识地理 夜则观星 昼则观日 阴晦观指南针”此外 还记载了大船上还设有专管指南针的领航员 称做“火长”不久 人们就摸索着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 制出了更精确的"罗盘针" 南宋时 海船上已普遍装有罗盘针来导航了 南宋时期 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描述了海上航行的情况:“渺茫无际 天水一色 舟舶来往 惟以指南针为则 昼夜守视唯谨 毫厘之差 生死系矣”可见方向之得失 乃生死之攸关啊 航海需要指南 需要方向引导 因此指南针的发明和用运使宋的航海业大领于世界数百年之远 造船业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造船技术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比如1974年 建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南宋末期的海船 其载重量当在二百吨以上且竟有13个船仓前所未有 而2002年发现的“南海一号”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千年古船”!更令人惊奇的是 这艘沉没于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 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 敲打起来铛铛如新 简直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宋朝是当时最重要的海上的贸易大国 泉洲 明洲都是当时最大海上贸易港口 北宋时中国就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 频繁远航至阿拉伯 印度 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东非等地区 航海也的空前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落后的亚欧洲诸国引入了科学文明 为人类历史的共同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人惋惜的是它同时为中国后来的悲惨命运 埋下了第一次伏笔……


3 火药 火药起源于道教人士炼制丹药 由于手工业生产的发达提供了制造武器的前提和战争的滋扰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其实中唐时期的《真元妙道要略》就有制造火药配方的记载 宋时 火药在军事上更得到了广泛使用 北宋政府为了 抵抗辽 西夏和金的野蛮进攻 很重视火药和火药武器的试验和生产 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和1002年(咸平五年) 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和冀州团练使石普 曾先后分别在皇宫里作了火箭 火球等新式火药武器 受到真宗的嘉奖 从此 火药成为宋军必备装备 后来北宋政府在首都汴梁建立了火药作坊 是专门制造火药和火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也就是“广备攻城作”)其“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 弓火药箭一万支 蒺藜炮(内装有带刺铁片的火药包)三千支 皮火炮二万支”1044年 曾公亮著有《武经总要》 里面记录了 三种火药配方及多种火药武器 并配有插图 这是世上最早的热兵器制作工艺流程记载至南宋时 火药武器技术愈发先进 陈规守德安(湖北安陆)曾经使用火枪冲锋 至南宋中晚期 又出现了突火枪 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明了有深远影响的管形火器 竹筒改为铁管或铜管 则子窠用铁块等物质制成(类似子弹) 然后火药利用爆破的张力把推子窠出去 这是后来步枪和子弹的雏形 当然有枪必然有炮 爆破原理是一样的 宋灭南唐 夺金陵时 就使用了火炮 也使用中国象棋中有了炮这一棋子(参见<事林广记>)很不幸的是在与宋的作战过程中 金人和蒙古人也相继学会了火器的使用和制作 这对蒙古铁骑几乎打下整个欧亚版有着巨大贡献 而欧洲人会制造火药武器 已经是14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比中国至少晚了四百年!(经阿拉伯商人传到西亚 南亚各国 至13世纪末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时火药的最大贡献就是军事运用 这使得宋成为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国家 可他们顾全民生的理念依然在历史上闪烁着光辉!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责备爱民如子的王朝呢? 大宋是我们可爱的父亲 他宁愿自己选择死亡 也不让心爱的孩子们受强盗们的蹂躏 确实 他战略上是错了 错的离谱 目的也没有达到 可我们扪心自问 还有什么比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牺牲孩子的父亲更伟大的呢?
由于"自由"人口的增多 工商业最终把把宋代城市送进了大规模发展的顶峰 如果你还记得 在前面鄙人提到了宋朝现了主要以商业为主的城市 这次以商为主的城市出现是中国历史的首次出现 随之出现了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见拙文第一篇<经济发达>的第5段)工商业 人口与经济发展这先后分别集中地体现在东京(开封)和临安这两座都市上 两座都城在城市的布局 经商的方式 都市的生活 都比前代都城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这可以用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进行比较 以《唐朝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布局》《清明上河图》等图为例 再通过记载 鄙人做了如下归纳:
北宋的都市经商方式和唐朝已明显不同 北宋开封 早已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 和8000到9000家小商贩 和前朝不同的不只有规模 还在城市周围和交通要道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市(南方称“墟市“北方称“草市“但是也可以总称为“坊场“) 它们遍布整个大宋 唐朝未出先如此繁盛之景象 打破了“坊” “市”界限 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 唐都长安均有严格的“坊”“市”制度 它将居民居住区和商业区 严格分开(商业活动限于东市和西市 街面和坊内禁止经商)而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已面街而居 在街上开设店铺 出现了工商与居民杂处的局面 以后 随着店铺的日益增加 形成了若干条商业街 商业街成为主要的贸易场所 终于取代了唐朝的市 使居民生活方式与经营方式 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且东京出现了夜市与早市 打破了先朝前例 唐都长安 实行的是宵禁 只有白昼市场 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宋都东京已经取消了宵禁 不仅白天市场的时间大为延长 而且新出现了夜市和早市 夜市从入夜开始算 也就是大约7点左右到3点钟左右结束(多设在饭店 酒楼 茶馆 商店 药铺 等比较密集的街区)而闹市区 则通宵不绝 马上早市又开始了 以卖点心早餐和水为主 颇有人情味 天亮时即散 清晨到来的时刻 就开始了新的一天的买卖 宋人之怡然自得可谓逍遥啊

宋朝还出现了“瓦肆”(一种娱乐场所)东城有数十个称作“瓦子””“勾栏”的娱乐场所 这些场所 有演戏的 说书的 还有表演 武术 杂技 摔跤等吸引着大批观众 瓦子不仅是娱乐场 所更是买卖生意兴隆的地方 临安城最繁华的街道 是一条贯串南北的“御街” 也称天街 用石板铺成 天街把临安城分成两大部分 天街两旁店铺林立 到处是奢华的 瓦肆 贸易店 大酒楼 服装铺 等 后来 元初马可·波罗到达杭州时 曾称该城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由于 生意兴隆 夜夜不休 诗人谓之“酒垆博塞杂歌呼 夜夜长如正月半”(意思就是说酒肆烟花等娱乐场所很多 而且都如元宵节一般热闹非凡) 这般逍遥的人民生活 唐朝哪里有过啊?就是新中国80年代以前 中国人民也没能歌舞升平 快活一回啊
北宋东京的人口也的确超过唐代长安人口数量 当然唐都长安人口数量尚不明朗 历史上也缺乏确切的数据 但宋都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 则毫无疑问 在《宋史·王安石传》记载 "东京居民有20万户" 若按每户5口计算 约有100多万人(要知道那个时候人的寿命比现在还长 也没有所谓饿计划生育 而且比较有钱人家大多都有十几口 大富豪甚至上几十口人 三妻四妾也是家常便饭 而且再加上一大批无户可记的游民 以及官府机构和几十万军队 人口更多) 毫无疑问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实 四京人口都相差不大 东京(开封府) 南京(应天府) 西京乃(洛阳府) 北京(大名府)均在100万之上 泉洲一类新兴港口城市也突破了20万(以户计) 十万(以户计)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六座之多 由唐代的比唐代多增加了30座 )说“比汉唐京邑 民庶十倍”也丝毫不夸张啊 而中国门户以外 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水城威尼斯10万(以口计 这还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城市人口上升随之而来 交通必然发展四通八达 有“白塔桥边卖地经 长亭短宜驿分明”之说(地经即是地图) 说明了北宋的交通地图已经非常细致了 每一个驿亭都有标志 因此说宋朝交通的发达程度为人类“封建史之最“也不为过啊 此外城市水运也非常之发达 有“舳舻岁岁衔清汴”“联翩漕舸入神州” 之说 唐朝不论路水 交通都远没有如此发达 与此同时 陆路商业不再为财政之主 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逐步占了优势 根据周去非《岭外代答》等资料记载 与之通商贸易的国家 多达50多个 几乎占当时世界的全部 也出现了 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 如鄙人先前文中提到的 最著名的有泉州 广州 明州 杭州四大港口州(除杭州外 其余均是“对外贸易”)因此城市的对外海运交通更是空前发达 这里就不多讲了(见拙文<科技创新>第三大段的最后)
民众的人权 地位 也提高了 我们再看看《清明上河图》 其中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工商业发达的情况 描绘了在清明时节 人们在汴河两岸 “虹桥”以及街上的种种活动情况 图中 在挂有“正店”招牌的酒楼里 有很多人正在吃饭饮酒 有的凭栏外望(东京酒楼颇多 大的就有72家) 酒楼前有很多摊贩 街上有坐轿的妇女 有骑马的官员 劳动人民背着和挑着东西 这放映了北宋都市生活大众化的趋势 而出现的达官贵人与普通人民相混杂的现象 就说明了宋朝没有人为刻意的"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 "了 因此可以说人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此外“坊”“市”制度的崩溃其实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过程 北宋初年 都城保持了"坊市"的制度 但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的增加 商业活动已经扩大到自行无法控制的地步 而三更(一夜五更 每更二时)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化了 但是 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和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 曾先后两次企图恢复坊市制度整 修了残存的坊墙 设立了坊牌 设置了鼓 以警时辰 还建立了“巡铺”加以管制(类似治安巡逻) 但这些 阻挡不了坊市崩溃的趋势 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到了宋仁宗景年间(1034—1037)作出决定 即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 从此东京再也听不到街鼓之声 再也无人遏制正常的夜间商业和民间活动了
如果说是政府做出让步 不如说是民权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诠释! 宋代这幅繁盛油画"近代化"得确实非常惊人!


7 军事之功
宋朝之败 众所周知 可宋朝局部之胜却鲜有人提及
  整体上看大宋之兵确不能武 战争行动举步为艰 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宋的局部战争 这些往往被忽略遗忘的 其实在大大小小的胜利也是颇多啊 暂不论宋夏之争 也不说宋金之战 宋蒙之锋 前线告急 随即 宋军严阵以待 公元980年期间 辽军来势汹汹 六犯宋境 宋朝军队顽强反击 于满城 雁门 瓦桥关等地 将蛮之强辽拒绝之门外 此后又有一系列的战争 互相有攻伐 胜败均平 进攻方(包括宋军)往往都败北 长久以来两军僵持不下 久而久之均有疲意 最后 在澶州之战中 宰相寇准的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 真宗亲征过黄河 澶州宋军士气大震 犹如猛虎下山 猛扑辽军 屡犯边境的辽军显然以力不从心 我大宋威武血战十余天后 辽军统帅萧挞览中箭身亡 宋朝禁军之武果然了得 同时杨延昭的部队也从其山西向辽军背后出击 二十万契丹军几乎被陷入合围绝境于是促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景德元年 公元1004年) 从此100多年间 宋辽再无战事 在中国盟约史上 澶渊之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异族不灭 此战后辽国不敢南下 保障了宋朝近百年年的太平 从此以后宋以发展经济文化为主要 使宋朝就远离了原始的武力扩张 掠夺财务的野蛮阶段(过于超前的思维 埋下了武功的隐患)
宋夏战争中 有很多时候面对西夏骑兵 宋军确实表现的有些厌战不支 好水川战役更是巨大 可是当宋人发挥头脑的作用时 力量也足以让西夏震撼 因此西夏就未必讨得多少便宜 也使西夏一直在国门之外徘徊 著名将领狄青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多次挫败西夏进攻 且在战斗中大量使用了火器以弥补野战能力的差距 充分发挥了大宋之长 同时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 长年的相持战将西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最终 不得不向宋朝俯首称臣 宋朝西部边境即得以几十年的太平

当然宋朝历史的重要战争 多出在与金人作战上 所以鄙人重点提说一下金宋之战 以往我们想到的是宋军如何败退如何偷安 其实宋军与金兵交锋中也未必全然败北 在后期居然反败为胜 北宋崩溃后的30多年间 中原易手 金兵长驱南下 发动了三次最大规模的进攻 都被宋朝将士打退 第一次全面攻宋是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倾国之力南下渡江 乘当时的宋朝临时政府立足未稳 形势危殆 以图一举灭亡宋朝 东京留守宗泽死守 而黄河以北军民相继奋抗 于是金兵不敢深入 第二次攻宋(公元1128年) 进至长江 因渡江受阻 前部轻兵全军覆没 又缺乏渡江准备 于是撤军 第三次攻宋 (公元1130-1134)因其预有准备 迅速渡过长江 但被浙西制置使 抗金名将 韩世忠重创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 金军在和尚原(陕西宝鸡) 饶凤关(陕西石泉) 仙人关(甘肃徽县)等地遭秦风路经略使吴玠军顽强抗击而处处溃败 金军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金军三次攻宋损失惨重 金失去了灭亡南宋的先机 在这个危机存亡之秋的时刻 南宋军队居然不可思议地一败再败金军 此时 南宋政局趋于渐稳定 于是整饬军备 建立了三个战区(即川陕 荆湖 江淮) 分兵防守 互相支援 而金军“南犯淮 西犯蜀 生还者少” 战略形势开始转变 宋军开始反攻   而名将岳飞率军攻 伪齐刘豫 收复了襄阳及所属六郡(公元1134年) 同年秋 金 齐联合攻宋 于东西夹道而攻宋 被韩世忠 岳飞率部击分别击败于承州(江苏高邮) 西庐州(合肥) 后金军全线撤退 淮南地区全部收复 岳飞攻齐(公元1136年)收复陕西河南大片领土 击溃伪齐30万主力 刘豫伪齐灭亡 金军三路大举攻宋(公元1139年)分东西中三路进发 气势如虹 可是不久东路在安徽顺昌(阜阳)被刘锜击败 西路在陕西地区被宋军连续击败 中路在湖北河南地区则遭到岳飞的反攻 连克颍昌 陈州 郑州及洛阳等地 金军企图扭转不利形势 乘岳飞军分兵略地之机 率精骑奔袭岳飞所在郾城(今属河南) 被岳飞军一举击退 金军再攻颍昌 又被歼过半 岳飞乘胜追击 先头部队进至开封郊区朱仙镇 而此时金军在中原已经几乎无坚可守 宋军在战场的军事优势非常明显 岳飞抗金的胜利 大破金朝主力骑兵 将战线推进到开封外围 金朝已准备放弃河南 光复山河在望 可惜后……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莫名其妙 且耐人寻味的事件  岳飞死后 金破坏和议(公元1161年) 金主完颜亮率四路大军亲征南宋 可是南宋人才并非只有岳飞等人 这时宋军坚决反击 在水陆两线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水路 南宋水师在前岳飞部将李宝指挥下 仅以120艘战舰3000水兵 在陈家岛海域(今山东胶县海域)大破金军水军3万 以1敌10 歼灭金军大部 焚烧了几乎全部的战船 在陆路 宋军的胜利更加辉煌 书生将军虞允文以1.8万驻江部队在采石大战金军 击溃了完颜亮亲率的17万大军 造成金营内乱 完颜亮被杀  南宋是流亡的政府和一些流亡的军人(仅指南宋) 建立的临时政权 而面对横扫东北亚的女真人 顽强抵抗 把女真人的霸业美梦粉碎于中土之上 从基础动摇了女真的整个体制 无疑说明宋朝并非完完全全的不善于武功 相反在某些战争战役中武功尤胜 可惜这样的武功没有贯穿于整个宋朝 这里就不多说了 以后讲到灭亡原因的时候会提到

金人野蛮的侵略暂告一段落 而百年之后 南宋饱受了更可怕的和残忍的野蛮民族的侵略和蹂躏 面对几乎横扫整个世界的野蛮蒙古 宋朝的将士们也进行了 可歌可泣的英勇抵抗 这是蒙古自侵略以来最为有力的抵抗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公元1235—1241年) 蒙古大汗窝阔台兵发三路 于四川 荆襄 江淮地区 大举进攻南宋 企图亡我大宋 抗战7年之间 除了让蒙古在四川有所突破(公元1241年 蒙军攻下成都 但在四川其他州县 均被击退)在东 中两路 均被宋将吕文德 杜杲 孟珙等军击退 战线不进反退 宋军收复了淮南各地和京襄诸郡 此后蒙古军长期围攻襄阳和四川的钓鱼城 但在余玠 孟珙等人的防守下 无法越雷池一步
蒙古灭大理(公元1254年) 南宋受腹背夹击
拿襄阳防御战来说 蒙古先后十几万大铁骑兵临城下 先后近两次猛攻 宋军死守此城 消灭蒙古军数万人 历时达五年 岳飞留下的襄阳防线确实厉害 吕文奂也不愧是名将 (可南宋朝廷庸文当道不发救兵 导致襄阳沦陷) 可惜之致  若要选择最大的守城战 钓鱼城保卫战 一定是其中之一 公元1257年 蒙古号称几十万人马 围攻钓鱼城 却始终无法攻克 战乱中连蒙古大汗也阵亡在城下 守将于坚将军可谓英雄也 (其实钓鱼城是蒙古军始终没能攻克的城池 直到南宋灭亡后 大势已去 忽必烈又答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 守将王坚之子王立这才弃城投降 时间为公元1279年 其实在这里也暴露了蒙古不太善于攻城战的软肋 不过弃城后 没有一个人乞求怜悯 守城的三十二名将军全部拔剑自刎 可谓忠烈千秋 因此说宋朝多偷安之懦夫或者鲜有强悍者是极为不准确和不负责任的 从1235开始到1279年结束 中国四川军民抗战时间居然超过了40年! 中华有如此豪杰 胡掳又安可长留? 蒙古帝国的大老爷们儿也在中土留了97年)
当然还有 安南战争 虽未能灭亡越南 却也将其精锐部队尽数消灭 使越南向中国投降 保障了南部边境的平安
如果这还不能换取你的对大宋的民族自豪感的话 我们现在就比对蒙古帝国战争史上的起止时间 蒙古人征服西辽用了1年时间 征服花剌子模用了1年半时间 征服罗斯联盟用了5年时间 征服波斯加上阿拔斯阿拉伯用了8年时间 征服西夏用了10年时间 征服中国北方的金朝用了22年时间可是征服你们所谓军事最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时间 (宋蒙战争 是蒙古战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调兵谴将 而它侵略别国从来都只是局部性的进兵就足以灭亡他国 而南宋却采取猛扑 也多次被南宋军队一一击退 连大汗也死在南宋的城池之下 这些不是一个意外 更不是蒙古人头脑发热喜欢劳师动众 而45年的事实证明了 南宋人是他们啃过的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宋代的兵役制度也是非常先进的 它采取的是募兵制度 这种制度在当时甚至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募兵制度 可以说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雇佣军便是宋军 在整个封建社会看 宋朝之前和宋之后也都是强制兵役 这和宋朝的民主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宋政府募兵制度主要基于三个大的方面 一 雇佣募兵制度实际上基本消除了 战乱 和地方灾害所带来的阶级矛盾 是一个强而有效的缓冲区 (也就是说 不论什么原因 只要有造反的地方 政府就会就在那里募兵 有曰“每募一人 朝廷即多一兵 而山野则少一贼”稳定了社会和国家内部安全 也有说“天下犷悍失职之徒 皆为良民之卫” 也就是说把社会上的可能反抗者变为镇压者 一举两得)这样做不是说没有坏处 比如军费开销猛增 兵力囤积等 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二 雇佣募兵制度 加强了固有的国防力量 当时宋朝周国都对宋虎视耽耽 边界战时不断 也确实需要大量的兵源 募兵制就保证了充分的兵源 加强了国防力量 之所以宋能立于众狼之中而三百年不灭 募兵制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历朝 兵力不足往往是采取强制措施 比如 抓壮丁 强制兵役等)三 而秘兵分将制度 却有诸多弊端 太祖赵匡胤说“惩藩镇之弊 分遣禁旅戍守边城 立更戍法 使(士兵)往来道路 以习勤苦 均劳逸 故将不得专其兵 兵不至于骄堕”这种办法可起到“兵不知将 将不知兵”的效果 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 但对作战十分不利 神宗即位知其弊才废除了这种办法 也就是说宋代并非全然重文轻武 任何一统治者都知道没有武力 根本谈不上国家安全 宋朝统治者当然也是知道的 其实由于募兵制的长期实行 宋朝拥有了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战争机器:一百二十五万人的常备军
从单兵作战能力上看并不弱 士兵的训练是很严格的 根据级别不同而有区别 先是地方选择优秀的士兵到中央 由中央选拔禁军为皇权服务 而又设立教头 总教头等武官职务 来督促武力 这在以前都是没有的 这种作法被称作“强干弱枝”教头和总教头们平均5天更换另一个营区教练军务 使士兵对不同的武功和战法有新的认识 可以说北宋开国之初 士兵训练是历朝强度最高的 《梦溪笔谈》就专门比较了历代弓的强度 宋初的士兵膂力(指 腕 臂 腰 肩)要比前朝士兵高得多 

装备和装备运用方面宋军也是一流的 火器这些就不说了 不为人知的是 宋军其实已经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 从重量上看 在宋朝同期 欧洲铠甲重15公斤(锁子甲) 15世纪时达到20公斤(哥特式全身甲) 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 普通重型铠甲的四分之三只是在20到30公斤以内 而根据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的规定 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 总重量达29公斤 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 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 为此 皇帝亲自赐命 规定步兵铠甲以29.8公斤为限 此后 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到35公斤 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规定为28到33公斤 弩射手定为22到27公斤 同期欧洲步骑兵铠甲还属锁子甲类型 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单以重量而言 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同期世界上上最重的铠甲 《武经总要》里记载 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 这属于典型的札甲 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 类似欧洲重型铠甲) 但并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且西欧的重装甲骑兵的装甲是极端的时代 如果一个骑士从马上摔下来 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来的 中土历代和中土周边的国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 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伸 倒还是可以凭自己的力量站立行动的 再从性能上看 欧洲重骑铁甲其实就是一块熟铁板 其实 防护能力比宋朝的甲片串起来的鱼鳞甲要弱很多 根据现代防弹衣理论 纺织纤维交叉的节点越多 防护能力越好 那么古代亦然 而且的铁甲骑兵都是先贴身穿一件护身甲 然后外面再套一件鱼鳞甲 关键部位还有百炼钢的护心镜 多层防护 类似现代的坦克防护技术 多层贴身防护肯定比单层钢板防护能力强
由于装甲的加强 战法也发生了改变 宋军发明了连环甲马战法 步兵合作骑兵密集战法等    这里介绍一下 步兵战法 金国的“拐子马”战术有轻重骑兵配合这另南宋军队很头痛 后来宋军发现步兵密集阵可以对抗单纯轻装骑兵 最终岳飞的步骑配合打败"拐子马"这是在宋军以铁甲 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败金朝骑兵的时期 绍兴十年前后 宋军利用这些装备武力达到了鼎盛期 不过这样的装备 也带来了机动性的不便 包括兵器在内 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到50公斤 装备过重 机动性受到了影响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祏皋战役 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 由于身被重甲 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 负荷过重 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同时 宋代还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长枪 镰勾等 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为了更有效抗击金军装甲骑兵的需要 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装备 如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郾城之战 岳飞就把装备有大刀 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 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装甲骑兵的进攻 当时 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 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 然后 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
宋朝的军事通信 也是非常紧凑下面引用一篇文章:"宋朝军事通信主要由设于全国要道的急脚递或马递铺担任,凡有军令公文,递铺兵乘马接力传送,规定日行四五百里,昼夜兼程,不得误期。传令的凭信有银牌、铜牌,木契,传信牌等。通常银牌为皇帝的凭信,铜牌为枢密院发兵凭倍,木契、传信牌为诸路主将发兵凭信。凭信须与传输的文件 相符才能发兵。为保守秘密,还有“字验”规定,即战前制定常规事若干条,每条配一字作暗号,置于传信牌中,即使传信牌落入敌手, 也不致泄密。 宋军后勤供应,主要是粮食、兵器及战马。粮食实行定仓供应制度,统一实施。兵器以冷兵器为主,火药兵器为辅,由首都及重要 州府设置的兵器工厂,按照军器监设计因式、规格、用料标准等统一制作。造好的兵器送交兵部各库,遵枢密院命令发放。战马主要 从西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购买,其次内监牧饲养。南宋时,因陕西丧失,军马缺编较其。后勤运输主要是水运及陆路车运,战时则大量征调民夫和畜力运输。"
在公元二千年前 游牧民族征服文明国度的事常发生 事实上 整个"古代"世界的没落 可与文明被野蛮浪潮所掩没划上等号 而历史就是这么曲折着并前进着 千年纪元前后 受技术革命尚未突破的制约 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国家依然都受到了野蛮民族的强烈冲击 宋朝同样不例外 可宋朝的军事绝非不值得一提的 他依然是令人敬慕的一页! 




有人煞有介事的谈到 这是历史的潮流 历史的趋势……云云 那确实历史总是曲折前进的 可历史绝对不是倒退后再前进的 鄙人倒想问问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潮流” 仿若“历史潮流”能解历史之百问 这是“人云亦云的潮流” 也是“惰性思维的潮流” 更是胡说八道夸夸其谈不知所谓的“潮流”! 
有人不假思索的说到 体制是罪魁祸首 直接影响体制的是统治阶级 因此中央集权的统治阶级是罪魁祸首中的“罪魁祸首” 这话看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 似乎说了等于没说 而鄙人以上所介绍的各方面的高度繁荣恰恰证明其体制整体上强大优势 没有体制做基础能科技发达 经济繁荣 文化高涨吗? 还能是繁荣富足的鼎盛时期吗? 很难想象一个繁荣富足的鼎盛朝代 其体制能差到何种程度 因此诸位还是不清楚 宋朝这个东方富人到底怎么了 何处 何事 乃至于何人出了问题!是哪些致命的问题 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致命的问题!体制如此大的范围 又从何入手呢? 显然 单纯的分析体制本身 这无疑是守株待兔的做法 照此做法 要想成功地完全地分析出主要所有成因的几率 如海底捞针一般 


一 战略 1 从整个战略地位上看 南宋确实犯了一个错 在此之前对金 夏 辽全面战争中其实多少都用到了 国际间的约束力和牵制力量 可是后来的联蒙灭金是十分不理智的 实数费力不讨好之事 南宋朝统治者应该已经意识到连败金军的蒙军乃劲旅 金给宋的耻辱实在太大了 心情是可以是理解 但确实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 宋在对蒙古作战万万没有预料到后果如此严重 蒙古虎远甚于金国狼 可就是这样的举措战 使真个略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 金国覆灭后蒙古虎直取南宋 作战之时才发现蒙古之强空前之见啊 被动防守就成为必然 刺骨的危机深入了宋朝的骨髓 这种战略地位没有为宋朝赢得任何好处反而使之存亡于独木之颠 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卧薪尝胆之典故闻者恐怕百遍有余了 而真正事事都如此清醒的人是相当罕见的 斗胆揣测一下吧 倘若宋不急于攻金 金国或许能多支撑几年或十几年也是不无可能的 加上本就能抵抗的22年 则增至30年上下 而30年对一个国家来说不算太长 但是绝对不短了 要知道这样的一段时间能使新生儿能成为中年壮汉 这是战争潜在资源(完全可以利用皇权实行爱国忠君式的"尚武"教育模式教育下一代) 就算是法西斯国家踏遍世界的发展时间也无须用到30年 因此30年的时间 足以新政 整兵于完备了 为了保持这30年特殊时期的特殊发展 宋朝则可以一面与两国讲和谈 修条约 一面色建工事 紧操练 养生息 以"准备全面收复中原"为号 征尚武之能士 义士 识士 充分利用金蒙双方作战所观察之事 谋划对策(其中包括如何对付骑兵 制造新武器火器等等)只要时间允许且不出意外 大宋之河山收复在望 立于世界之峰在即 

2 从战略布局上看 边防的军事实力是比较薄弱的 而且统军之将领频频换不断 而保卫京城的禁军是强大的 这种去枝强干的做法确实保证了内部的安定 打个蠢比方 中间全是骨头周围都是肉 敌人可以选择在外面早把都肉吃了 得到实惠 而骨头想把肉夺回来再粘上就难了 宋朝没有处理好边防驻军与内部驻军的战略关系协作关系 所以经常被动也是情理之中了败仗也 很大原因是由于这种里外失衡的 军事布局 再加上几个庸儒昏官瞎指挥 导致了宋在初期军事失利 不过后来战略布局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逐步趋于完善 战略布局也并不是造成宋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限于篇幅精简 在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3 战争时期的发展战略太过于正常 任何一个国家处于全面战争状态的政治发展状况必须随着战争的变化而变化 国本无属性文武应兼备 应因国之变而治 外患频扰 更应复武(南宋复武 可惜晚矣 就如满清之改革晚矣完矣 北宋时期狄青曾被提议进入决策层 但是被以军人出身为理由驳回了 天日之昭彰啊) 德国为了战争 侵全国之力劳全国之民 大部分物产都可供国家调配 充军或者征用 政治制度随着战争的进行也举措不断 日本则更加是全民皆兵 政治紧扣战争进程 发展紧跟军需 因此造就了许多神话 也就说在战争时期发展的类型政治类型等 必须根据战争的具体情况来调整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国家机制的战略领先 
而宋朝的政策整体在战时变化似乎并不非常大 调兵遣将的主动性不强 南宋时期在着方面有了大的改观 吸取了北宋末年的教训 允许将领征兵 自由调配 于是有了岳家军韩家军等私军 的出现 收复 即使在战后宋亡 人口依然保持在战前70%-75%之间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方面证明宋朝没有大量拉壮丁没有更大范围压榨百姓作出垂死挣扎 另一方面则证明没有因战调整国内战略 这种错误的错法保存了人民牺牲了国家 可我不得不说这个国家依然值得后世尊敬


4 战略的对错直接取决于谋划者 宋朝皇帝作为战略策划者和定夺者的表现 是不太令人满意的 北宋几次发动过战略反击 但都因指挥失当等因素以失败告终 而每次失败后战略方针都会马上发生转变 政令不稳没有政策的延续 力求一战定输赢非取胜之常道 若以北宋之人力 物力 财力打消耗战 契丹人自会不退而退 不败而败 应该避其锋芒 就其软肋乃上上之策啊 
而实行某战略必须要有比较长远目光的 战略者而南宋朝的帝王中少有如此犀利的皇帝 太祖在位时期英雄一世雄霸一方 豪言曰"契丹之十万人(军人) 以十匹帛换一头"一并收复了许多失地 而宋朝统治者作为整个战略的策划者 集权者 为何没有汉武帝之有识?为何无"敢死之士充于朝堂"的景象呢?
鄙人认为 直接原因或许是外部忧患意识不够浓烈所致 可根本原因是在政治上太过超前 军事体制上又滞后 便生出了宋朝这个怪异的体制(仅北宋末期 南宋军制则快速跟上了政治 可惜蒙古没有给宋朝一个崛起的机会 宋在几十年浴血奋战的抵抗中最终走向灭亡) 统治者过于文治 民主 实际上这和与集权制度是相互冲突的 不可调和的(看似调和也仅仅是阶段性的) 民主措施促成经济发展 而集权则抠死了军事体制 可想而知人民生活富足 又不可为军之功 所谓"温饱思淫乐" 就必然就滋生了宋民那种不和适宜的享乐主义 安乐主义 当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啊 这是死结也是一块毒瘤 如今的中国不也有一大块吗? 看似平静的国际环境 实际上则潜流暗涌 国民们的崇拜风潮 享乐风潮 哈韩哈日风潮 造成了精神腐化的而且非常迅速 成几何基数蔓延开来 如今已鲜有人居安思危把国家社稷作为行动和思考的标准 富宋尚且能灭 何况如今并不富裕的中国? 军队政党化集权化 在和平时期还好 若真到了战时恐怕又会重蹈覆辙 不国家化 哪儿来全民的支持呢?
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植于民主 根于民间 长于朝廷 表于国家 官宦文臣们未能幸免 高居朝纲的文臣们尚且如此 最高统治者皇帝自然也无法免疫 近此墨者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