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女干部1 3在线:论语之仁(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9:23
我是在阅读了赵又春老先生的着作《孔子其人其道>>後,加快进入孔子与论语的世界。其後又参考了经中华书局义赠的《论语译注>>,此是杨伯峻前辈於一九五六年的作品,又再参看赵又春老先生另一着作《我读论语>>。不过,我还是觉得《论语>>的解译仍要有所修正或补充,所以纵然是妄自尊大,也要把我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和注译编印出来,让中国民族的重要文化和意义,得以流传。当然更希望能够发扬光大。

  关於《论语>>的基本历史根源和其他集解,我建议有兴趣的人参考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而稍近期的,多少也反映在赵又春先生的《我读论语》。【但对〝仁〞的解义要有保留】我不是受薪的老学究,不会花时间再作考证,更遑论达到尹炎武先生要求的审谛十事,本文之重要价值在本人对孔子思想解读。

  简言之,《论语》不是孔子本人的教学笔记。是弟子,甚至是弟子们的後人、朋友的笔记修辑版。推论已是孔子死後多年才拿出来的笔记。这些笔记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我未见其他注家提出考虑,那就是孔子本人根本没有核对这些笔记的内容,也就是孔子没有就笔记中的误记、误解、误字作出更正。我们试想想,记下说话的笔记者,可会因为文化水平,听写能力和不同乡音、发音的误听,又或一时手误,难免出现同音异字或近音误字的可能?在不敢疑师疑古的社会压力下,陈陈相因,难免积非成是,歧路亡羊,在错误上勉为注解的误导。情况自然出现,这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解释,尤其是在今天简体错白字共用的现代人,更是造成真相的大障大蔽。孔子思想的面目和价值,更为难以清晰,往往捉错用神。

  而且流传的论语版本是没有按记言的时间先後排列,话题也没有清晰主旨分类。更附有不少非孔子本人的说话和误插文句,故本人不羞於胆大妄为,以杨伯峻前辈和赵又春先生的解读基础上加以本人的理解,编写这些文章。

  众位读者中,当然不少是名家宿儒,也有初探《论语>>的有心人。本人是以後者为主要对象。希望在本人的合理推想和两位前辈的苦功下,能令《论语》更易为读者明白和乐於接受孔子的思想。杨前辈的考究已甚详细,尤其是古文参考,使本人得益不少。赵又春先生有着现代精见。本人就尝试在二者之间找出一些遗珠,加以洗刷,借助各家之功力,更往前靠近孔子思想的原意。

  但在阅读本人拙作之前,请容本人主观性地把一些常见词字作出定义,此是方便融合本人见解来靠近孔子思想。

  {仁} 顾虑他人不自私          {义} 合符公理的行为

  {道} 在规范内的行动          {德} 可被尊敬的行为

  {忠} 内中的真心是也          {信} 话真说实不假言

  {礼} 对人物事的规范          {直} 率性真情不虚伪

  {君子} 受用高尚教化者          {小人} 未受高尚教化者

  {士} 真心为民的人物          {文} 知识传播人或物

  {儒} 从事教育工作者          {圣} 可被尊敬的伟人

  {乐} 声音表达的礼仪          {色} 物件或人的外表

  {夫子} 老先生            子{某} 某先生             某{子} 某老师

  以上的解义都只是以本人把相关情况抽象而得出的个人理解,没有再作深入查证。读者不妨对比放於译注中是否可取。

  我又按《论语》的内容分为下列几个类别:

  (A)孔子思想:即孔子直接解述他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B)孔子自评:孔子的自我评述,从而反映其思想。

  (C)他人言孔:别人直接或间接形容,记述孔子言行、事蹟及评价。

  (D)孔子评人:在孔子对他人评价中,反映孔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价值观。

  (E)弟子教谊:从孔子对弟子的教述中,参看出孔子思想和感情。

  (F)弟子之言:从孔子弟子的记述,闲谈或论点中,反映孔子思想。

  (G)外文杂语:明显不是孔子思想或无关於孔子思想的其他杂文。

  本人的解读是未符合孔子处事的态度,但我仍主张必须以 “是否更合情合理” 作主要依据,我未必可以逐字逐句找出考证凭据来支持本人的理解。因为这将是重复又重复的工作, 枝藤缠绕,难见青天。 在现代的书本量上找佐证,不是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和重点。所以我采用附注的注,不采用注释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