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高端西服:猜一猜,这是啥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23:28
  

  A.这张旧照,请你猜一猜,这是啥地方?

 那些似曾相识的、原汁原味的老旧建筑,也许是边远地区,某个穷乡古镇?那些土头土脑的异样眼神,那些土里土气的衣着打扮,再仔细看,那些富人穿着布鞋,穷人打着赤脚。使人恍如隔世之感。

 说来你也许不信,这张旧照上的街道,却是1890年的上海南京路!根据照片右边的“丽华照相放大公司”,也许是其洋老板,站在对街的高处,拍摄的一张本店的镇店广告照。

  在照片中,那条街道已经十分宽阔,当是现在大马路的雏型。

  那些沿街老旧建筑的样式,当是后来上海城市扩展,大批营造的石库门建筑的初期范本。

  那些土头土脑、土里土气的人们,竟是1890年的上海人!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也许他们之中,有我们祖辈年青时的身影!

  B.真正的“本地人”

  在上海人眼中,真正的“本地人”,就是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早已经定居于南市老城厢内的原住民,即今天的城皇庙、豫园周围南市区域。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至今,大批的移民蜂拥而入,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为主的人构成。上海人口由最初开埠时的 不足10万至1949年已有520万人。直至2011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其中外地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万人,占39%。

   今天,当我们西装革履,当我们听着肖邦的钢琴曲,当我们在客厅与亲朋好友分蛋糕、品咖啡、开派对时,我们的窗外,成批的农民建设工、各行各业、各地的精英,正在涌入上海。

 C.我们中的先辈,绝大都数也是外地人

  我们是否会想到,其实上溯三代,我们中的先辈,绝大都数也是外地人。我们的先辈,当初来上海谋生时,是借助于上海口岸的开埠通商,借助于上海的经济发展。

 当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远方的泥土地里,一路走来。也许背着一卷破絮、怀着一身胆识、抱着一丝希望、凭着一双糙手、打着一双赤脚,也许更多地带着土气与陋习、带着好奇与木纳、带着贫困与寒酸、带着被人看作是土头土脑、土里土气的另类,在一双双探疑的炯炯眼光之中,战战竞竞、如履簿冰、无所适从。

  当年外地来的有些人,也有的带着皮箱、带着乡间全部的身价财产,来上海开店、办厂、开饭馆。

 但是岁月悠悠,各地的新上海人,在相互抵触中融洽,在发展中磨合。沥尽百年风雨与磨难的他们,他们的子孙,即今天的我们,现在已完全融入上海,并成就了上海。使上海成为了一个华洋杂处、北调南腔、四方汇聚的十里洋场。

 D.在历史的变革之中,脱胎换骨

 特别是解放后,使上海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工商业城市。更特别的是,改革开放后,使上海成为了一个产业升级、金融变革、航运发展、贸易繁荣、旅游兴旺、富有文化底蕴的宜居城市。

 而我们自己,也在这场历史的变革之中,脱胎换骨,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有经营思路的、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上海开埠以后,各地的精英、近代的上海名人纷至沓来。他们并不出生于上海,但上海的海纳百川的开埠文化,吸引了他们。是他们和本地居民,共同铸就了上海的都市辉煌。

E. 海纳百川的开埠文化,是上海赖以发展的文化精髓

在众多的上海人中,有杨州籍的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有宁波籍的画家陈逸飞、有紹兴籍的作家鲁迅、有紹兴籍的“歼-7之父”屠基达、有常州籍的金嗓子周璇、有四川籍的作家巴金、有无锡籍的大资本家,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有上虞籍的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有余姚籍的著名学者余秋雨......

 早在2008年上海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就已经达到了81.08岁,其中男性78.87岁,女性达到了83.29岁。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中国位居第一位。

2011年上海的人口增量87.75%是外地来沪常住人口。使得劳动适龄人比例上升,大大减缓了上海老龄化进程的压力。

海纳百川的开埠文化,是上海赖以发展的文化精髓。上海人不会忘本,上海人尊重历史,上海人欢迎后来者。上海人将与后来者一起,共同去铸就上海大都市,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