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裤打版图:成语运用题解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05:18

第十三讲:成语误用76例

成语的考查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稳定的试题,对该知识点的复习,除了加强识记外,掌握必要的辨析方法,也是不可少的。下面介绍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希望从中可以寻找一些整体的方向。

一、不明白成语的整体意义。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

例(1)令人欣喜的是,在解放思想打破禁区的年代,“喉舌”终于开始说“性”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当其冲”创办了性教育专题节目《悄悄话》。

析 “首当其冲”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最受到对方的攻击或最先遭受灾难。将此一一代入原句中就不难发现与句子要表达的意义不相符。这是不明此成语的整体意义所致。

例(2)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应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析  “差强人意”是指还能使人满意。“强”是“振奋”的意思,引申为符合。很明显,“我”不熟悉那里的情况,却硬派我去,这是“强人所难”,怎么能说还使人满意呢?

例(3)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析  “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而原句中如屏之苍山,似镜之洱海,均是自然的造化,并非人工所为,怎能用“巧夺天工”来言其奇妙呢

例(4)这篇论文观点陈旧,论据不当,文字拖沓,堪称不刊之论。

析据文意可知作者把“不刊之论”理解为不可刊登的文字,这是今义释古义。“刊”本意是削除,引申作修改,“不刊之论”是不容删改的言论,即正确的言论,例句显然不明词语的整体意义,以今律古造成误用。

例(5)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错误。

析  在这个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文不加点”意为文章一气写成,不需要修改一个字。例句中把“点”当作标点来使用,这也是以今律古,像这类成语较多,在考查中也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用。

例(6)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了。

析 “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文中误用“没有整体把握”。

例(7)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墨,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析 “长物”指多余的东西,文中误用为“特长”的意思。

例(8)去年,试制工作遇上了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度过了难关。

析 “爽”指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文中误把“不爽”理解为“不成功”。

例(9)一个成年人做出如此荒唐的事,真让人不可理喻。

析 “不可理喻”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文中误作“不可理解”之意。

例(10)为了等他的朋友,他一个茕茕孑立在那儿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析 “茕茕孑立”指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文中误为“一个人孤独站着”。

例(11)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后,小莉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

析 “醍醐灌顶”指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悟。文中显然把它与“如雷轰顶”混同。

例(12)美国国会某些人指责中国盗窃美国核机密,显然捕风捉影,空穴来风。

析 “空穴来风”指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文中显然误解了“空”的意思,用反了。

例(13)编辑甲对编辑乙说:这篇文章太差劲了,真是诛心之论。

析 “诛心之论”指只推究其用心而定罪,亦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或深刻的议论。文中显然望文生义,误以为“不好的言论”。

例(14)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是如坐春风。

析 “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文中误为“迎着春风,不识春风比喻义。

例(15)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运动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析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贫困,或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文中误为衣服不合身。

例(16)随着晚会帏幕的拉开,那美仑美奂的歌舞,品味精良的相声小品,使晚会高潮迭起。

析“美仑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句中误以为“非常美”的意思。

例(17)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不以为然。

析 “然”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对”的意思,表示不同意。文中误认为“不重视”之意。

例(18)贪官污吏们在受贿之初,往往心有余悸,半遮半掩,堂惯了浑水,很快也就心无顾忌,厚颜无耻了。

析 “心有余悸“指事情虽然过去,但心里还感到害怕,文中忽视了对“余”的推敲,当作“害怕”来理解。

总之,要准确把握成语的整体意义,关键在于理解其中的关键语素,否则易望文生义导致用错。

二.不分辨成语的感情色彩

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就会损害表情达意,或令人失笑。

例(19)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析 “无所不为”含贬义,是“没有什么坏事不干”的意思,与褒扬科学家的句意不协调。

例(20)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析 “半斤八两”含有贬义,与原句流露出的赞美之情不相吻合。

例(21)王川荣获大赛冠军后,他的家长和朋友欢天喜地,弹冠相庆。

析 “弹冠相庆”使用有误。此原意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贺喜,现用于贬义,形容坏人得势,而例句用于褒义,显然感情色彩不当。

例(22)谭嗣同是变法维新中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析 “始作俑者”使用有误。俑:古代用以陪葬的木制或陶制的木偶人。“始作俑者意为开始发起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个成语有极强的贬义色彩。

例(23)一位普通市民——一位年愈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匹夫之勇,在一年间就抓获了几十个小偷。

析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显然是贬义,应改为“单枪匹马”。

例(24)他勇斗歹徒的事迹现在已满城风雨、妇孺皆知了。

析  满城风雨:原形容秋天的景物,现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起来,议论纷纷。含贬义。

例(25)参加冬季越野长跑的上千名运动员,像过江之鲫通过了大桥的涵洞。

析  “过江之鲫”现在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连续不断,含贬义。

例(26)这么多的事情都要他一个人处理,使他心劳日拙,极度疲惫。

析  心劳日拙:做坏事的人费尽心机,即越来越无法得逞,处境一天不如一天。含贬义,可用“心力交瘁”。

例(27)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美好感觉。

析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厉害,多含贬义,用它来对新面貌的美好感觉,不当,可改为“今非昔比”。

例(28)汪锦元长期打入汪伪内部做情报工作,不料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析 “东窗事发”指罪行暴露,贬义,用来指正面人物不当。

例(29)先生身材魁梧,道貌岸然,刚一见面,我便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析  “道貌岸然”形容外貌严肃正经的样子,多用于讽刺。

例(30)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回想往日的艰辛,怎不沾沾自喜呢?

析 “沾沾自喜”,指“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得意,表现一种轻浮的样子”。含贬义,不能用它形容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例(31)蒋雯丽因饰演了《牵手》里的夏雪而煊赫一时,不但获得了“金鹰”奖,最近又荣膺“飞天”奖最佳女主角。

析 “煊赫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声名或气势很盛”,多用于贬义。这里与语境不合。

例(32)既然是“民心工程”,有关部门就应当尽其所能,推波助澜,促其尽快上马,以造福市民。

析 “推波助澜”比喻推动了坏事物的发展,并帮助它制造声势,含贬义,显然不合语境。

例(33)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却从容不迫地在抹桌子。

析 “从容不迫”指不慌不忙,非常镇静。褒义,文中用于坏人身上显然色彩不当。

例(34)敌人是“瘌蛤蟆剥皮眼不闭”,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防止敌人重振旗鼓。

析 “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重新组织力量。褒义,用于敌人显然不妥。

例(35)我军识破了敌人的神机妙算,提前赶到了泸定桥,消灭对岸的敌人。

析“神机妙算”是形容计谋高明,褒义,显然不能用于敌人,可改为“阴谋诡计”。

例(36)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析 “邯郸学步”指学别人的东西没学好,反倒把自己的东西忘了,含贬义,不合语境。

例(37)战士们正趴在堑壕沿上,紧握着钢枪,虎视眈眈地望着敌营。

析 “虎视眈眈”指形容恶狠狠地盯着,将要动手攫取什么。贬义,用来形容“战士们”显然不当。

例(38)听到战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

析 “如丧考妣”指“好像死了父母一般的伤心和着急”,含贬义。

以上都是由于色彩不当而造成的成语误用。要注意的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不属此列,它是作者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故意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情况下,往往加“引号”以加以区分。

例:这个政府(国民党政府)“专心一志”打内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专心一志”形容非常专心,褒义,这里是作者故意褒词贬用,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不查找成语指称对象

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如高考试题中考查过的“美仑美奂”这个成语,它只能用于建筑物,“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造成的事物。再如:

例(39)小王是我青梅竹马的朋友,当时我们像兄弟们的在一起玩。

析 “青梅竹马”原是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而句中却说“像兄弟似的”显然不明成语的指称。

例(40)研究生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见面寒暄后说:“老师,我不耻下问,请教您一个问题,好吗?”老师听后不出声。

析 “不耻下问”是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句子用于向老师请教,显然对象所指不当。

例(41)这些豆蔻年华的小青年,也许他们在没有喝酒前连想也没有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析 “豆蔻年华”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子,句中对象显然用错了。

例(42)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质量的好建议。

析 “抛砖引玉”只能用于谦称自己的发言,不能用于别人。

例(43)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析 “鼎力相助”只能用于敬称对方,希望对方给予帮助,不能用来说自己。

例(44)他一家十口人,在战乱时期劳燕分飞,至今仍然音讯全无。

析 “劳燕分飞”适用的对象是夫妻或者情侣两个人,不是一家人。

例(45)这支钢笔是我的好朋友赠送给我的,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我一直敝帚自珍着。

析“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惜,句中用于指好朋友赠送的东西,非常珍惜可以,怎么能说不好呢?显然该成语不能用于别人赠送的东西。

例(46)二十多年未见面了,在这次会议上两人终于萍水相逢,真是主不出的感慨。

析 “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文中两人过去显然是相识的,这里用错了对象,可改为“不期而遇”。

例(47)他们两家是多年的老邻居了,这么多年来一直相敬如宾、关系和睦。

析“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句中用来指邻居显然不当,类似的成语还有“举案齐眉”。

例(48)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真是一对天作之合的双打组合。

析 “天作之合”是祝颂夫妻姻缘美满的。句中用错了对象。

例(49)张大夫给我针灸了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腰腿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

析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使病危的人痊愈。显然该成语不能在一般的情况下称赞医生,句中对该成语适用的范围不明。

例(50)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析 “涣然冰释”是比喻疑团消除,这里用来指“烦恼”,显然用错了。

例(51)他父亲思想开朗,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析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句中用于对女儿和儿子,系用错了对象。

例(52)总之,覃明的文人朋友,汗牛充栋,限于篇幅。难免挂一漏万。

析 “汗牛充栋”是形容藏书多,句中用于指“朋友多”用错了。

例(53)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使这位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析 “莘莘学子”,“莘莘”是形容众多,显然该成语不能用于某一个人。

例(54)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析 “不可开交”比喻没法摆脱,一般用于“吵、闹、打”等方面,句中用来指兄弟间的亲密关系显然不妥。

例(55)他在哲学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

析 “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该成语适用对象不能用于某一人,句中显然用错了。

例(56)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该成语适用范围要注意一是用于两人之间,二是要处于困境中,句中成语是误用了。

例(57)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您蓬荜生辉。

析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句中用于“涂料装饰”方面系使用范围上不清楚造成的误用。

例(58)这次考试,班上同学们的成绩良莠不齐,差别不大。

析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文中用来指成绩不齐显然是误用,可改为“参差不齐”。

四.没有体会成语的细微差别

有些成语其基本义相同,但在词义的轻重和词的语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距离,要仔细辨别。

例(59)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学习,陈冬却玩得痛快。要大考了,他天天开夜车,结果得了大病,连大考都不能参加。真是自食其果。

析 “自食其果”指自己犯了罪,自己承担责任,罪有应得。句中陈冬只不过做错了事,何罪之有呢?此处言重了,应换语义较轻的“自作自受”。

例(60)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坏事,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析 “狼狈为奸”适用的范围是两个人,应用“朋比为奸”(形容坏人结成集团干坏事),因为句中是指一伙人。

例(61)小明的妈妈一进来,我们寝室的人就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例(62)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一致,这真是不约而同。

析 “不谋而合”系指主张、意见、计划等相同,一般在句中作谦语,“不约而同”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因此,例(61)、(62)的成语应该互换一下才准确。

例(63)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析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和介词“对”搭配,例句显而易见不能用“置之度外”。

例(64)他对邻居家中有几个孩子,谁多大了,性格怎样,都能够洞若观火。

析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指的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在句中显见显得程度较重,宜改用“了如指掌”。

例(65)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已经多年不写东西了。

析 “情不自禁”指感情激动,不能控制住。当形容震惊、慌张以及由于某种外界原因而由不得自己时,宜用“不由自主”。句中的爷爷的手抖动是疾病导致的,爷爷并没有动感情,可换成“不由自主”。

例(66)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

析 “光明磊落”形容心地光明,胸怀坦白,与“光明正大”意思差不多,但前者偏重于人的行为,句中宜用“光明正大”。

例(67)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析 “绘声绘色”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该成语一般限于跟“讲”、“写”有联系的词语搭配。如叙述、描写、刻画、讲述等,从该句的语看,宜用“有声有色”(形容表演精彩,具体生动。也形容叙述或描绘得十分生动。

例(68)伟大的奋斗目标,决不是一挥而就能实现的,而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析 “一挥而就”是形容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了。从句子的语境看显然宜改为“一蹴而就”。
五.语意重复、搭配不当

成语在句子中充当了语法万分,也应当符合语法规则,不能违背,这类成语的误用在高考试题中目前还少见,但也不宜忽视。

例(69)他被敌人抓住后,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析“遍体鳞伤”包含了“浑身”的意思,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体无完肤”也是类似于此,可改为“伤痕累累”。

例(70)这件事,她一直讲得津津乐道。

析 “津津乐道”指很感兴趣地谈论,从句子语境来看与前面的“讲”语意上有重复,可改为“津津有味”。

例(71)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析 “贻笑大方”指“被内行人笑话。”从语境看与前面的“被人”语意上重复了。

例(72)他极力抑制自己的激动,想冷静地分析一下这燃眉之急的紧张情况。

析 “燃眉之急”指非常紧迫的事情,不做定语,常充当宾语。

例(73)咱们俩不打不成交,一块儿干,杀它个翻天覆地。

析 “翻天覆地”多用做定语,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常用来作“杀、闹、吵”等词的补语应是“天翻地覆”。

例(74)听到我们班获得冠军的消息后,同学们都高兴得载歌载舞起来。

析 “载歌载舞”多用作谓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些欢乐的大型场面。句中用来作补语不行,且语境也不合。
六.不懂语源而致误。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这些成语有时表示一种认识,一种境遇,甚至意在言外,不限于字面上意义;某些成语来源于古诗文,往往有其特定含义,浓缩了许多内容,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

例(75)失去的东西再好也是昨日黄花,你留不住也追不回。

析 “昨日黄花”使用有误,成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苏轼《旭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比喻事物虽好,但已过时,例句一是不懂语源,一是望文生义。

例(76)本来是车水马龙,攘来熙往的小镇,现在却是万人空巷,寂静无声,呈现出冷冷清清的景象。

第十四讲:报刊常见误用成语辨正

目前,在一些报刊文章中,望文生义误用成语的现象较多。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错误的用法却不断流行,愈演愈烈。为了降低媒体的传播文化不良影响,记者编辑首先要带头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只有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文字功底,才是消除成语误用现象的治本之道。

  本文收集了报刊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误用成语,对其进行分析和释义,以与新闻界的同仁交流。

  “七月流火”

  误例:2005年7月,在一次欢迎仪式上,人大校长致辞道:“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七月流火”多年来一直被误认为盛夏时节的炎热之意,至今仍不绝于各种媒体。它的本义是说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诗经·豳风》最初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两句话说:七月火星流向西,九月官家裁寒衣。也就是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火:星名。一年自秋季开始,大火星自西而下谓之流火。

  “扫眉才子”

  误例:贾平凹近几年写了很多部畅销小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扫眉才子。

  受“才子佳人”这个成语影响,便想当然以为这个“扫眉才子”也是指男性了。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扫眉:妇女画眉毛。薛涛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美貌,倾倒唐朝诗坛上的文人骚客。后来人们就常用“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

  “上下其手”

  误例:摄影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摄影师喜欢对女模特直接上下其手。一位女模特就表示,摄影师会趁着拍泳装照抹油的机会,直接把手塞进她们的泳衣里。

  该文记者显然把“上下其手”当成“猥亵”理解了。其实本意是串通作弊的意思。此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穿封戌俘虏了郑国守将皇颉,公子围想争功,硬说是他俘虏的,两人争执不下,楚康王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并向皇颉暗示,上其手曰(把手举高):“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把手放下):“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皇颉见状,遂回答说他是被公子围擒获的。

  “惨淡经营”

  误例: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

  之所以造成误用,显然将“惨淡”当萧条、不景气讲了,错认为是经营艰难,生意清淡。

  “惨淡经营”原指作画前先苦心构思,安排好画面上各部分的位置。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素绢,意匠惨淡经营中。”后引申指苦心谋划,从事诗文创作或经营某种事业。

  “差强人意”

  误例:整个赛季下来,罗本只有2个进球6次助攻,对于他这样的世界级边锋来说,实在是差强人意。

  “差强人意”这个词语常被误解为“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了。这里的“差”字应作“稍微”解。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

  “目无全牛”

  误例: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目无全牛”常被错误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褒义误用作贬义词。全牛指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非池中物”

  误例:一市民从商贩手中买下受伤的珍稀海龟,在自家小水池中养好伤后,他认为海龟并非池中物,昨天在海洋动物专家的陪同下把这只海龟放归大海。

  “非池中物”,每指不是久居池水中的东西,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旦遇到机会终将有所作为。误例望文生义地使用此词。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得知刘备去京口向孙权借荆州,马上给信孙权,认为“刘备以枭雄之资,而有关羽、张飞能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今猬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意思是借荆州给刘备作资本,那就会使他像蛟龙得雨,终究不会呆在池中。

  “空穴来风”

  误例:谢娜即将离开湖南卫视,绝非空穴来风。

  在报纸上常常会发现“空穴来风”一词,但总被改成捕风捉影、毫无根据的意思。“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既能来风,必有空穴。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不可收拾”

  误例:自2001年全国书画大展上猎获获奖以后,这位年轻画家由专攻传统国画转而大搞技法创新,佳作频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媒体经常将此词与“一发而不可收”揉到一起用,变贬为褒,这种用法令人忍俊不禁。

  “不可收拾”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

  “长袖善舞”

  误例: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舞台上,深圳市代表团全体成员通力合作,长袖善舞,终于使深圳市获得了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权。

  媒体常将它误解为有能力、善于运作的意思。“长袖善舞”一词语出《韩非子·五蠹》,原句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意思是说,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对簿公堂”

  误例:黄圣依星爷官司开庭“劳资纠纷”对簿公堂。

  对簿公堂的意思是指在公堂受审,而众多媒体误用为“双方打官司闹上法庭或告状”的意思。误用率也相当高。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即今所指的法庭。在法庭上受审问,不能误用为“双方打官司”,或误解为“争论”、“辨是非”。

  “美轮美奂”

  误例:一个舞蹈过后,主持人董卿说:“真是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不能用来形容舞姿或动作的优美,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这是错误用法。这个成语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高大;奂,众多。

  “不赞一词”

  误例:媒体的态度很鲜明,对“藏独”分子达赖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例句误将“赞”理解为“赞扬”,遂将成语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赞:添加。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明日黄花”

  误例:舍瓦在意大利的战绩毕竟已是昨日黄花。

  错想为既然比喻过时的事物,那一定是昨天的黄花了。“明日黄花”语出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连蝴蝶也发愁了。意谓今天当令的事物,到了明天当然是过时了。

  “不刊之论”

  误例:刘晓庆日前见诸媒体的许多话都是一味标榜自己的炒作,是极其媚俗的不刊之论。

  这里将“不刊”错误理解“不刊载”,或说成是“不能刊载的言论”。刊:削也。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刊之论”一词源于汉代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首当其冲”

  误例:交通问题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多用于遭遇不好的情况(有危难、受攻击等)。这个成语经常被当成“首先、首要”之意,用作定语。本意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一般作谓语。

  “石破天惊”

  误例: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石破天惊”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危言危行”

  误例: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危言危行”不能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动”,“危”容易误解为“危险”。原意为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只能用在褒义方面。

  《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不瘟不火”

  误例:离6月1日“限塑令”执行的日子越来越近,省城多家超市也早已推出了环保袋。但记者近日采访时发现,超市的环保袋销售一直不瘟不火。

  “不瘟不火”常被误用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好的褒义词。

  “望其项背”

  误例:“尤文图斯夺冠几乎已经成为传统了。像AC米兰、国际米兰及罗马这些球队,只能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谓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例句错解为“赶不上,只能望其项背”。这个词一般多用为否定意义的句子,如“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非……所能望其项背”。如果使用者不小心的话,很容易把这个词用反的。

  “文不加点”

  误例:古代的文学作品多是文不加点,让人不能卒读。

  点:涂改,表示删去。“文不加点”意思是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和标点符号毫无瓜葛。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汉代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炙手可热”

  误例:华语歌坛炙手可热的小天后张韶涵……“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经常被用来形容受欢迎的人,热门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唐代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意思是,权势之大没人能比,气焰之热可以烫手。

  “呼之欲出”

  误例:深圳队明日主场战上海申花,首届中超冠军呼之欲出。

  呼之欲出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而相当多的媒体望文生义,误解为某种事物、情况或行动将要出现。

  “巧夺天工”

  误例:“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意为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这里是用错了对象。

  “弹冠相庆”

  误例:施瓦辛格当选州长,奥地利人弹冠相庆。

  用“弹冠相庆”来形容他们的兴奋之情,是错误的。“弹冠相庆”语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说的是王吉(即王阳)与贡禹友善,王吉做官,贡禹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也准备做官。后来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