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桌面:索罗斯别江湖:金融大鳄如何发迹?谁将继承量子基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03:11
 

全球投资界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乔治·索罗斯,在他80岁之际,要关上他一手创办的量子基金的“大门”了。

量子基金在上周宣布:基金决定关闭一切投资委托,“清返”全部外来客户的投资款。量子基金从此将成为私人家族基金。

美国《华尔街日报》对此评论:“全球最成功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走到了对冲基金生命周期的终点。”

封索罗斯为“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不算夸张。索罗斯把在1969年创建量子基金时的10万美金变成了今天的1亿多美金,平均每年增长20%,总回报率约为102000%。美国媒体扫瞄了一下,认为如此成绩只有“股神”沃伦·巴菲特可比。在相同时期内,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每股账面价增长了135000%。

量子基金解释“关门”的理由是基金不适应在美国金融监管“新规”下继续运作。“新规”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对冲基金必须公布投资者和职员信息、资产规模、财务状况、业务运行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并“接受证交会官员的定期检查”。

如同当时华尔街的大玩家、肯尼迪总统的父亲老肯尼迪被罗斯福总统“以毒攻毒”、任命为美国证交会第一任主席一样,索罗斯也曾被白宫召去就金融监管做“咨询沟通”。     

但索罗斯这次显然对“新规”很是不满。索罗斯将一些条例斥之为“繁文缛节”,他用“关门”表明姿态。

从来自匈牙利的一个普通犹太移民,到身家超越145亿美元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最富有的人之一,索罗斯演绎了他令人眩目的投资传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出手狙击英镑,令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被金融界称为“令英格兰银行破产的人”,他自己进账10亿美元。

后来他又对墨西哥货币比索发起攻击,使墨西哥外汇储备竟然一时告罄,墨西哥比索和股市崩溃,量子基金大获其利。

再后来,就是著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索罗斯指挥操控,对泰国、马来西亚的货币进行大规模连环做空,东南亚几成索罗斯的“提款机”。     

索罗斯也就此被称为“金融大鳄”。马来西亚时任总理马哈蒂尔对索罗斯恨得咬牙切齿,斥责索罗斯的手“沾着东南亚国家的血”,而索罗斯回敬:他只是依“市场规则”行事。他甚至“冷酷”地提示:那些金融体系本身存在巨大致命漏洞的国家都应反省“漏洞由来”,抱怨市场无补于事。

索罗斯从不把自己视为单纯的投资家,他以“哲人”的视角观察市场、观察世界、观察人性。他当初将自己的基金取名“量子”,是因为他认为,证券市场就像微粒子的物理量子一样,定数不可能有,变数一定有。

索罗斯并对市场提出了他著名的有别于“价值投资论”的“反身性理论”,即投资人的心理和投资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市场价值。

无论如何,索罗斯丰富了我们对现代资本市场的阅读。有分析称,量子基金中止投资委托意味着其将退出国际一线对冲基金阵营。

但量子基金目前的资金规模约255亿美元,在向投资客户返还共约10亿美元后,它还是一只巨量级基金。如此,“金融大鳄”索罗斯真能抽离市场江湖吗?潘虹     

天才魔鬼混合体

他是当之无愧的股市天才、金融大师——从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以平均每年20%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同行望尘莫及。

他又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金融杀手、市场魔鬼——他的狙击曾经让英国央行溃不成军,更曾亲手掀起了一场轰动世界的亚洲金融风暴。

他就是当今金融界最响当当的人物——乔治·索罗斯。

北京时间7月27日,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致信全体股东,索罗斯将不再为外部投资者理财,从此结束近40年的对冲基金经理人生涯。

在叱咤全球金融市场40年之后,索罗斯似乎是亲自为他创造的这个时代画上了句点。而作为一个天才与魔鬼的混合体,他的名字,仍将永载金融史册。      

人生三级跳 金融家哲学心

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随着纳粹德国占领布达佩斯,索罗斯随全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那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痛苦的时期,全家凭着父亲的精明和坚强,靠假身份证和较多的庇护所才得以躲过那场劫难。这场战争给索罗斯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冒险是对的,但绝不要冒毁灭性的危险。

1947年秋天,17岁的索罗斯只身离开匈牙利,准备前往西方国家寻求发展。他先去了瑞士的伯尔尼,尔后又去了伦敦。他曾经不名一文,只能靠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直到194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

在伦敦经济学院,索罗斯虽然选修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米德的课程,但他本人却认为并未从中学到什么东西。他受到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影响更深——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索罗斯几乎完全专注于波普的“开放社会”理论,撰写了不少自己的哲学论文,雄心勃勃地要做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可惜,家庭的贫穷和波普的劝阻使“哲学家索罗斯”最终选择了回归专业,谋求一份“更有前途”的经济或金融工作。

于是,“金融家索罗斯”诞生了。       

二十多年之中,从伦敦到纽约,索罗斯经历了欧美金融家最典型的“三级跳”──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交易员,到明星交易员兼高级分析师,最后创办自己的基金,成为华尔街的一支独立力量。

人们都认为索罗斯是一位聪明、机警、善于学习的专业人才,但是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哲学”,即用高屋建瓴的哲学思维方式来分析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

多年以后,在著名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坦率地表示,他在职业生涯的前期“完全没有用到在大学学习的任何知识”;至于职业生涯的中后期,他主要运用的也是他在大学最后一年培养起来的“哲学思维方式”,这有助于他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和“反身性”(即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总而言之,索罗斯基本不

敏锐狙击手 天才造就魔鬼

1969年开始,索罗斯与他的著名合伙人吉姆·罗杰斯在纽约开设了“双鹰基金”,初始资本为25万美元;十年之后,这家基金更名为“量子基金”。

在过去42年中,量子基金的平均每年回报率约为20%,被列为给投资者带来最高净回报的10个对冲基金之首。

索罗斯的金融才能是世所公认的。

某电视台记者曾对此做过这样的形象描述:索罗斯投资于黄金,所以大家都认为应该投资黄金,于是黄金价格上涨;索罗斯写文章质疑德国马克的价值,于是马克汇价下跌;索罗斯投资于伦敦的房地产,那里房产价格颓势在一夜之间得以扭转……

索罗斯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他振臂一挥,便可以制造一场混乱,而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在混乱中保持冷静的观察与敏锐的思考,然后稳、准、狠地做出决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1992年,他成功押注英国将被迫让英镑贬值并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狂赚10亿美元,并得名“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这一年其基金增长了67.5%。

相信现代金融学,在他看来,他的成功本身就是对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嘲笑。

1994年,他又对墨西哥比索发起攻击,使墨西哥外汇储备在短时间内告罄,不得不放弃与美元的挂钩,实行自由浮动,造成墨西哥比索和国内股市的崩溃,而量子基金在此次危机中收入不菲。

索罗斯擅长对国际政治、金融政策、通货膨胀的变化、利率和货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挖掘投资的机会。1997年震撼全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便是一个更好的案例。

1997年3月,索罗斯基金开始放空泰铢,随后在国际游资的推动下泰铢狂跌不止,索罗斯管理的基金从中获取了暴利。之后他决定席卷整个东南亚,再狠捞一把。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索罗斯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之巨的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

意犹未尽的索罗斯将触角又伸向了刚刚回归中国的香港,却不曾想被香港政府和其身后挺立的中央政府打乱了算盘,这才放弃港币悻悻而归。

喜欢与中央银行对着干,已经成为索罗斯独特的“名片”。华尔街时报曾将他称为“金融界的坏孩子”,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则直接怒斥他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纵火犯”。

     

直觉投机派 隐退江湖未必休

事实上,索罗斯从不隐瞒他作为投资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他信奉的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对在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任何人都不存在负罪感,因为他也可能遭受损失。

比如1998年投资俄罗斯国家电信公司Svyazinvest就被索罗斯认为是其投资生涯中最大的败笔。“我自己满怀希望,结果被它骗了。”

发现自己犯了错怎么办?“抛售、退出。”索罗斯的答案简洁有力,“最简单的是,了解自己的错误,研究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索罗斯看来,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真正有用的还是基本面分析,尤其是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对于自己在金融市场上的超凡运作能力,连索罗斯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他承认,自己的投资很多时候都是基于“动物直觉”,而不是分析。他甚至拿出过这样一个看来毫无根据的理由:每当金融市场有不良现象的时候,他的后背就会莫名地疼痛难忍,他就以此为直觉做出最初判断。

但近年来,索罗斯的直觉却似乎总是出错。调查公司报告显示,其量子基金尽管保持着20%的年均回报率,但过去18个月表现极差,去年仅获利2.5%,今年上半年更亏损6%。此外,索罗斯旗下1/3与能源业有关的股票投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有人认为,业绩不佳,或许正是索罗斯做出退休决定的一大原因。但在另一些分析者看来,事情却未必那么简单。

据悉,索罗斯返还给投资者的资金将不到10亿美元。对于掌管着255亿美元量子基金的索罗斯来说,这一转变其实属象征意义,因为他仍可靠基金余下的245亿美元家族资产,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

彭博通讯社指出,对索罗斯来说,把公司变成纯粹家族生意,显然更有效益,亦不用为公开投资细节烦恼。

同时,还有消息称,量子基金目前持现比例高达75%。这更让一些分析人士笃信,此时宣布退休的索罗斯,很可能只是暂时封刀,一旦时机到来,又将大干一番。董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