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紧身牛仔裤:给孩子一个适宜的环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2:39
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适宜的环境

谈到家庭教育,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发言权,因为我们都经历过并将经历着这样一个成长过程,由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在这个过程中家是我们的港湾,所以我们不断地被家人教育或是教育着自己的家人。
当人们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的时候,一个新生命诞生了。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认人,甚至不会睁眼,但我相信,我们在接受成人的照顾的同时接受着教育。在你学会说话走路前,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几乎都与家长(一般指父母)在一起。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家庭,但无可厚非,我们不停地在接受着家庭教育。父母的表情、动作、语言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在这样的影响下生长发育。然而,我们还不会说话,我们没法表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那父母给我们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当我们开始童年生活时就会发现,此时与婴儿期相同的是,我们的周围出现最多的还是父母;有所不同的是,儿童有了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的 “精神胚胎”。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孩子除了智力在迅猛的发展,个性、品质也开始逐渐形成。
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似乎现在的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甚至从孩子还未出生便热衷于胎教。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女居多,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尤为的看重。那孩子获得了什么样的教育呢?儿童开始能动手、开始走路,父母却生怕孩子弄坏自己家中的物品,而对其大家“教导”——这个不许拿,那个不许碰。更有甚至破口大骂、大打出手。众所周知,长期处于家庭暴力下的儿童,会发生精神忧郁、甚至是精神分裂等情况,而家长的“教导”、大骂不就是精神暴力吗?儿童的“精神胚胎”又会受到何种的震惊?而家长却以爱和教育的名义为自己开脱,却从不曾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儿童是怎么样看待这个世界的?儿童的“精神胚胎”需要的是什么?
请还给儿童一个适宜的环境。
我们中国人讲求以人为本,儿童也是人!尊重一个人,当他人观点与我们相悖时,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别人以致尊重他。那当然,尊重儿童也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去观察、去思考儿童的心灵需要什么。
今年暑假里,帮我姐姐的儿子补习拼音,以便他顺利学习一年级的语文。他很爱动,我教了他几个礼拜后,他的学习注意力还是不能长时间集中。
记得那天,他又开始不听话了,我有点不高兴的问:
“你不喜欢学习是吗?”
“恩。”
“是瓦?要被你妈妈骂了哈……那你想要干嘛?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最想要的啊……自由”他在那边乐呵着。
我猜想他可能不懂何为自由,便问他:
“哟,你都知道要自由啦,你知道什么是自由瓦?”
我看他就还是这么乐呵着,仿佛在正在享受自己心中的那一份自由。
“你要自由是吧,那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姨婆也想要自由啊,他们却在为你能吃的好、穿的好……每天要工作挣钱、照顾你。你说你能不好好学习吗?听明白了吗?”我几乎带有一种教训的口气在说个不停。
“哦……”他却过了许久只跳出来一个字眼。我们便继续学习拼音了。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长辈,对他的“家庭教育”。而她妈妈对她的家庭教育更是动不动就骂,有时还会打,孩子被大声骂了,他就“很乖”的哭。
自由,这是每个人向往的一种状态。成人认为儿童不懂什么是自由,殊不知儿童也是人,他们也会向往。在他们的“精神胚胎”里也有自由这样的状态。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还给他们一个本该有的适宜的环境,没有指责、没有打骂,有的是保护、尊重、引导,让儿童自己自由发展。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
我应该指责他不懂自由吗?我应该数落他吗?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要骂吗? 这是我的反思。但都已经是后话,只是看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和刘可钦的《刘可钦与主体教育》才做的一点反思,而对于孩子的压迫已经形成。
每个成人都是有儿童走过来的,“儿童是成人之父” ;“儿童是被压迫着长大的”;“给儿童一个适宜的环境”……这都是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句句都直指我这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的心。
在我享受着刘可钦老师的精彩课堂时,回想到,刘老师给孩子的课堂生活,不就是那个“适宜的环境”吗?那种自由、轻松、但又富有乐趣的课堂生活,是最适合儿童自由发展的啊!
在学校教育中孩子喜欢这样的“适宜环境”,在家中难道不也是吗?孩子无时无刻都喜欢、都需要这样的“适宜环境”。当家长们想方设法花重金让孩子找家教、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时,请多问下孩子的想法吧!如果孩子不是学习困难,那真的有必要让他完全没有休息、玩耍的时间,而去上这些低效的补习课吗?不如让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健康自由的发展吧!
(在这里我暂且把童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幼儿期结束到入小学前,即3~7岁。第二阶段是学龄期,即从入小学到青春发育开始,一般指 7~12岁。)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我认为童年第一个阶段是最关键的一段时期,因为在此时儿童不像婴幼儿时不得动弹,也不像进入学校后有老师教育指导。在童年期第一阶段,孩子的几乎所有生理、智力、心理活动都由家庭带来。
当然,家庭教育陪伴着人的一生,童年期过后还有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当我们长大成人,慢慢变老。我们回过头来,不是接受着自己孩子的“新思想的教育”吗?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在任何成长阶段,大家都需要家庭给予自己的是一种“适宜环境”。
今天听了进才中学王大老师的讲座《做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 》,很有感想。我惊奇的发现,教育家或者说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有着如此多的共性:
他们都热爱思考,都是可爱的思想者;
他们尊重学生,不以为孩子好的理由来辱骂孩子;
他们注重德育胜于智育;
他们热爱教育工作,思考教育的价值和未来,努力想为此做点什么;
他们从不压迫孩子,而是谆谆善诱,引发孩子的兴趣;
他们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自由发展的环境;
他们……
父母是每个孩子的启蒙教育者。父母应该努力成为一个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欣赏、理解、接纳儿童,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能自由发展的适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