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森林国际城质量差:“儒”字戏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41:50
 “儒”字戏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国学   发布者:张俊生 |  浏览(1818) 评论 (11)  | 发布时间:2011-04-12 10:57:51 最后更新时间:2011-04-12 17:01:38   本作品所属分类:读书笔记 文章类型:普通 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好友| 我要举报| 收入我的网摘 “儒”字戏解老外看孔子,就是他们的耶稣、穆罕穆德或释迦摩尼。老外看中国儒学,就是他们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实际上很大篇幅是讲孔子和儒学,但是事实上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儒学。我也是。真要深究,也许一个“儒“字,就够我们反复回味。

"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由此可见,儒名之起源应远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两极阵营。

东汉经学家许慎编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其中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由此可以看出,“儒“在古代是一种比较低下的职业,柔,比起刚,当然低下。术士是干什么的?人死了专门举行奠基礼仪的人。古人对人死后事处理非常重视,有许多繁琐的礼仪,也应运产生了术士这个职业。但是“人”加“需”为“儒”,说明当时的儒也是人所需要的职业。

儒家鼻祖孔子从小喜欢学习礼仪,《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别的小孩好玩耍,而孔子则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后来他年轻时为生计所迫确实也当过死人出葬的礼仪之事,所以文革后期批孔说他是“克己复礼”的“吹鼓手”。那一代年轻人不知道,以为这个儒家权威原来就是吹鼓手!其实只是孔子一生很短一段的职业生涯。

不过术士这个行当后来越走越偏,和旁门左道靠的很近,秦始皇夺取江山后为了长生不老,到处寻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被很多术士骗了。谁说有祖传秘方可练出不死仙丹,他就给人几百两黄金,一支大船,让他漂洋过海,去炼丹。很多道士拿了好处,跑到一个小岛再不回来。现在连云港秦山岛就有一块“徐福碑”,据说就是许多蒙秦始皇的道士之一徐福炼丹之处。所以后来秦始皇一生气,李斯再在一边捣鼓,就大开杀戒,“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第一次大灾难。

“儒”还有一种解释是:“通濡,是指学习以先王之道浸润其身的人(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这类儒就比较高档了,有点接近于谋士,或者现在的参谋长。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其特征是游文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这样的儒,也许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儒”,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从原来低贱的职业成为社会一个比较特殊的智者阶层。他们或成为政府的典礼官,或成为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君子儒。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孔子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实际上期望弟子们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的贱民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