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化工批发市场地址:仲富兰民俗博客(231)图文(30)棚户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55:49

民俗博客(231)图文(30)棚户区

“三湾一弄”成为历史陈迹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各国纷纷在上海开设工厂,中国的民族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于是在工业区附近的荒地、废墟、坟场、垃圾场上,包括苏州河两岸和其他河沟旁,相继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棚户区。“—二八”、“八一三”两次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野蛮烧杀,闸北、虹口、南市等区大量民房被毁,尤其是1937年,日军大肆轰炸,使闸北遭到严重破坏,房屋在战火中被毁的十去八九。大批流离失所的难民纷纷涌人各棚户区,在剩下的一些空地上搭起了“滚地龙”。据当时社会局不完全的统计,共有棚户5万余户。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内战烽火再起,战区农村的大量破产农民拥入上海以求生存,棚户区居民又一次大膨胀。一大批国民党的散兵游勇、逃亡中小地主,为逃避惩罚、隐名匿姓混人棚户,使棚户区居民成份进一步复杂化。




   上海沿着苏州河的是纺织厂、纺织机械厂,很多外地来的女工就在纺织厂工作,男的在纺织机械厂,他们一批一批来,有老乡有亲戚,后来慢慢聚集在一起搭建私房就形成了现在的村落。



      1949年之前,国民政府为控制棚户区蔓延,曾以有碍市容观瞻为由对棚户实施取缔,遭到棚户居民的激烈抵制。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的上海市政府还曾动用各种力量,推行贫民住宅安置工程,内容包括建造“平民住所”、“平民村”,组织“义卖房屋”等,但这些清理与安置措施,既不能阻挡源源而来的流民潮,也不能阻挡流民搭建棚屋的需求和意志。

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满100户以上的棚户区即有322处,共计13万间、18万户,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已近100万人。这些棚户区分布在繁华市区的边缘,散落在闸北、普陀,长宁、徐家汇、常熟、卢家湾、嵩山、蓬莱、邑庙、浦东、提篮桥、榆林、杨树浦等地域,形成了对市区密密层层的包围圈。居民的成份复杂,主要是交通运输工人、码头工人和市政工人,大多来自苏北、安徽、山东等地农村。



      如今我们乘坐轻轨明珠线经过毗邻上海火车站的有个叫“中潭路站”的地方,这里就是闻名遐尔的“三湾一弄”所在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新上海住宅商品房的基地之一,花团锦簇,景色怡人。真是今非昔比,沧海桑田。可是在旧上海,这一片土地曾经是上海最大的棚户区之一,直到二十世纪末,这里才发生改观。上海地名习惯中,当河道发生急弯时,把凸出的一面叫作“嘴”,如陆家嘴、周家嘴;把凹进的一面叫作“湾”,如江湾、卢家湾。“三湾”是指今普陀区境内苏州河北岸的三个急弯处,分别是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三湾地区在清代和民国初是人口密集的村庄和镇市,其中潘家湾地近上海市中心繁华区,是湖州丝业会馆及上海丝业市场所在地,商市极为兴隆。1924年的江浙战争中三湾地区曾遭兵燹,集市被破坏;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三湾地区又一次被炸。以后苏北难民在该地区搭建棚户,是上海棚户最集中的地区。

      “三湾一弄”中的“一弄”即指药水弄。药水弄位于苏州河(沪西段)南岸。19世纪末,这里还是一片荒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从苏北等地逃荒到上海的难民,来到这里搭起一个个小窝棚赖以栖身,来的人渐渐多了,就形成了一个棚户区。与此同时,日本人率先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强占了附近大片农田开办纱厂,其他帝国主义列强随后也在该地区建厂,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跟着在这一带开设了一些工厂,越来越多工厂的开办,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时各地破产农民一批又一批来到上海,寻求工作的机会,他们中间的不少人进厂做工,并在附近的坟场、浜边的空地上搭个矮小的草棚,或圈个比草棚还要简陋的“滚地龙”住了下来。这样,随着周围地区工厂的增多,药水弄的棚户也就渐渐增多。到1920年前后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居民点。由于这里原有几家烧制石灰的土窑,因此又叫“石灰窑”。

      到1930年,药水弄已经发展成有上千户人家的棚户区。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日本帝国主义两次进犯上海,闸北、虹口地区的住房大多毁于战火,一大批难民涌入了药水弄,使药水弄及其附近的空地挤满了新搭建的“滚地龙”,人口猛增到1万以上。到1949年上海解放,药水弄共有4000多间破烂的草棚,居民数达1.4到1.5万人,成为上海最大的棚户区。药水弄和其他棚户区一样,没有一条人工铺砌的道路,没有任何市政设施,触目皆是垃圾堆、臭水沟,一年到头散发出刺鼻的臭气。居民终年的饮水全部取自苏州河,入夜没有一盏电灯。恶劣的居住条件使药水弄居民与流行的各种瘟疫结下了不解之缘,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儿童死亡率高得惊人。药水弄靠苏州河边有一块空地,称为“三十九间”,常常堆放着不少尸体,瘟疫流行时,普善山庄如几天不来收尸,“三十九间”就会尸满为患。矮小的草棚稍一不慎会失火,可是这里连起码的消防设施都没有,高密度的草棚一旦失火就很难扑灭。在秋冬干燥季节,火灾时有发生,每次火灾,少则烧毁十几户,多则几十户、上百户,火灾后灾民流落街头,连赖以栖身的小棚窝也无处寻觅。

 


仲富兰

      2011年9月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