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泰建材招聘:黄力泓:国家竞争力之——中国,高速成长,但远不是富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6:40
黄力泓:国家竞争力之——中国,高速成长,但远不是富国http://huanglihongchina.com/index.aspx?menuid=5&type=articleinfo&lanmuid=41&infoid=151&language=cn发布日期:2010-6-9 15:26:11  浏览量:1027  【字体:大 中 小】

新加坡模式与中国模式 

新加坡,实际是中国领导治理一直在努力效法的国家。

对于新加坡模式,简单来说一方面在于一党独大,精英领导,效率与民主拔河,效率的积极面让民主隐退,大举投身知识经济,提高国际声望。同时又付出了隐性成本——全世界最严重的贫富差距,原住民权益与用以维持经济竞争力的外国人才引进之间的两难。2010年,新加坡位列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排行榜首,得益于在关键指标的财政体制上做了公关,08年新加坡政府从国家财政盈余64亿元星币中拿出18亿元以退税方式还富于民。同样,相形于新加坡模式,中国模式也在赤裸的利益权衡中走入世界褒贬舆论的眼光,让乐观的高盛证券掠过保守的IMF、世界银行看涨金砖四国,提出“中国打喷嚏,世界重感冒”的论调,也曾有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针对农民暴动的再度发生可能、国企改革与社会稳定的矛盾,区域失衡三个问题,2002出版《下一个十年》(2002-2012)中发表中国行将分裂的悲观预言。实质上,中国崛起中,国家对劳工、农民、小民营企业主与少数民族的结构性调整行为,不断被质疑,也让评论家指出中国是社会问题非经济问题。但是,被誉金砖的中国还是从传言走向了现实,09年《金融时报》评论:“美国已无法独自解决全球失衡问题”,相续金砖开始了新的成长模式,国内产能、规模合理化,此为无可厚非之处,而同时在经济结构上出现国有企业大幅扩张而民营陆续退场的方向,2009年上半年近四成的中小民营企业倒闭,同时在多数产能过剩的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基础工业原料都出现大型国有企业收购兼并民营,09年以来,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也都相继宣布高速公路建设将去掉民间兴建的投资模式,全部改成政府兴建后收费还贷的融资模式。舆论评论种种举措,冠以“中国市场化改革路线倒退的短视策略”甚至还有质疑是“计划经济再次复辟征兆”?国进民退是方向调整还是环境使然?现阶段的国进民退是多种力量如制度惯性、景气状况、政策修正共同推动着。一为沿海以出口导向的民营或外资居多,他们在经历连番打击包括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原物料价格剧烈波动、金融海啸使出口需求急速萎缩后,先天不足,后天多舛。二为快速反应需要下的思维惯性使然,就像面对经济问题,常见的还是税率、汇率、利率、货币供应、进出口管制、外资引进、增加公共投资还有市场开放、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提倡等传统的经济手段一样,第一反应中国趋向于以加码国企逆势投资救市作为最直接、熟悉的手段,第一阶段性效果是比货币政策更立竿见影达到所想,后来中国一夕变身成俄罗斯石油资产前十大之一的诺贝鲁石油、澳洲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 METALS、哈隆克斯坦第二大石油企业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台湾地标台北101大楼等巨头的重量级股东,热钱流窜下资金外溢导致房市、股市过热,于是第二阶段弹性调整在8月温家宝宣布减税、扩大信保等六项措施。同时我们分析四兆的振兴计划很大的疑云是数据背后隐含着地方政府到现阶段高达人民币11兆的债务总额,这到目前虽还构不成中国金融市场危机的重磅炸弹,却是不小隐患。

第三,四兆元的提振计划投资所在的交通、能源基础建设及钢铁、汽车等十大振兴产业从历史因素来讲原本多是国有企业多所涉足的领域,加上企业倒闭局势的发展,国有银行将新增信贷额度借给更具公信力的国企,应是安全举措中的合理行为。第四,政府也确实有刻意政策选择的考虑,因为中国如山西民营煤矿矿灾频发的恶劣事故、民营企业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安全状况的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等市场私有化的失败案例需被适时修正。

——国进民退是短期因应非长期策略,这是很明确的。但最后,问题的落脚点就放在了政府的退出机制和正确的推出时机?

西方模式出现危机,“中国模式”就是救世主吗?


所谓“中国模式”的说法,最早是高盛为炒作中国题材委托英国外交政策中心的Joshua C.Ramo2004年提出的与【华盛顿共识】对比强调中国发展模式区别化的【北京共识】,拿强调经济发展、政治控制与行政效率的模式与强调经济自由与政治民主的自由主义价值PK,但是时隔6年,这一模式才开始被炒热,《中国大趋势》(John Naisbitt)、《当中国统治世界》(Martin Jacques)等相关西方世界经济预测论证也来背书。

第一次全球化时期,英国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资本出口国,美国还是新星,而在此时的第二次全球化,中国就成为最具潜力和成长强势的经济体,是世界最大资本出口国,其国内投资对GDP之比率也高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日本在2006年的经常帐顺差不过1700亿美元,而中国从2003年的460亿美元跃升到2006年的2700亿美元,从这个单期阶段成长额,就可见中国有多高成长率.而这个模式是以压低实质利率促进消费支出来产生经济持续扩张及增加就业人口,危险在于当相对的贸易入超集中国美国持续承担并遭遇经济成长减速时,对美国来说保护主义是就是很轻易被激发的风险抵抗行为.

更具象的说,中国有成为经济强权的条件在于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在科技创新、高等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领先,人口教育素质、高等教育人才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准上不断提升等等;但是中国仍有尚需解决的矛盾:

通常,西方社会城乡收入比在2131,而在中国,严重失衡导致收入比差距从原先的41拉到最近一次分析的131.,以此致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不够,这需要依赖于乡村发展以出现更多的城市。

——中国,十大建设先行 着力先【民富】后【国强】的十二五规划

就中国近期的十大建设来说,再次聚焦上海城市打造,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空中心四大战略和世界博览会、迪士尼乐园集中于此,再配套世界先进磁浮、地铁、高铁系统;同时中国下一阶段着力于“全球竞争力”这一议题。围绕这一议题中国策略高层主题研究世界经济走势对中国的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思路;提高产业竞争力之路;能源、粮食、交通运输战略研究议题;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挥别大力重视GDP的阶段开始提高文化软实力;改善贫富差距问题也提上日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还有对【国进民退】问题,温家宝也表示让民营企业家出头的发展方向。除此,共建东亚经济共同体,人民币向前行等都列为十大建设之中。这是显见的积极面,但是问题明确、方向大举向前下,策略方式如何有效才是关键。2010年,四兆元景气刺激方案不仅让隐形问题显性化也没有解决依赖出口体制及公民营差距等实质面。第一在产能过剩,特别是粗钢产量过剩引起【来自中国的通货紧缩】的说法,汽车消费市场也是在优惠税制与补助金下异常成长。第二在中国政府渐渐将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投入市场,证明人民币取代美元在一步步进行中,但依然封闭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

中国离经济强权还有多远?历史经验,贫国变富国至少要百年

在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分析数据中,我们抽离出两个单项:中国的GDP成长率与能源消耗数据的相关度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实质经济成长率与电力消耗成一定值的正相关,目前世界上12个经济成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其国内生产毛额成长率约占其电力消耗率的45%,中国达到8%成长率所实际消耗的能源远不及他所应该消耗的量。另外总的8%成长率是由国内农村生产力与城市成长率共同完成,但是实际状况却是占70%人口的农村生产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而城市成长也没有大到可以补充农村成长未达的部分以支持整体的8%

通常,国际机构对于实际GDP数据侦测分析除能源消费,空中交通、进出口数据,还测算不列入GDP范畴内的地下经济如摊贩、赌博、毒品交易等,例如最近的一次对美国地下经济的评估约两兆到二兆二千五百亿美元。另外在2009年竞争力要素分析工作新投入以代表消费及投资活跃度的各国卫星照片显示夜间光点变化的分析来看国家GDP与各城市发展,以此甄别官方数据的真实度。

同时从此次金融体系的大动荡,也让我们在全球竞争力排行评比要素中加入了国家体系抗压指数评比。其中,中国就存在缺乏有效率金融体系的问题,他对支撑一个国家长期持续快速的经济成长会有影响,过去的日本就是很好的案例。

以目前中国经济情况看他占到世界的4%,未来若维持在%而完全没有经济衰退,到2100年似乎也无法赶超美国,因为美国也会持续成长。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贫穷国家要变成富裕国家,至少要花百年时间。所以,并不如投资银行推销的【金砖四国】概念那样,也不如高盛报告中称中国可能会在204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因为他这一结果建立在中国近5年对全球经济成长贡献度超过15%诸如此类的数据上,但如我们刚刚分析的,实际上并不如此。


  • 上一篇:把握后世界工厂时代——再见,廉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