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商检10位编码图片:(十三)嘉应学院开展特色办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8:42

    近年来,嘉应学院积极实施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建设要求,结合粤东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在巩固发展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 秉承师范教育传统
    近几年,学校积极实施“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以教师专业化为指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促进教师教育机制的优化,全面提升我校师范生培养质量。
    1、大力推进“双进工程”,实现高师和基础教育“双赢”
    自2007年以来,学校深入实施“中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学课堂”的“双进工程”,请中学老师到学校向学生介绍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让大学老师到中学介绍教育教学新理论。目前,学校共聘请有25位兼职指导教师,进一步拓宽了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实现从单纯技能培训向理论与技能结合的综合培训转化,从单纯教学合作向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全面合作转化。
    2、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各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修订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在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中增设素质教育基础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
    3、完善师范生实践培养机制
    目前,学校已建立126个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正不断拓展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完善制定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条例并落实见习、实习制度。
    4、开展名师讲坛系列活动
    目前,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3名,师德标兵10名。每学期邀请教学名师开示范课,举办教师名师、师德标兵的专题讲座,逐渐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名师和标兵的带头引领作用,促进培养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高尚情操和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结合双进工程,组织师范专业的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并将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师范生的培养中。加强基础教育战线兼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基础教育战线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教育专业教师、学科专业教师、中小学优秀教师及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每年选派教学法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
    近年来,学校启动了两大工程,一是 “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每年选拔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连续5年,计划到2015年培养100名教师中坚力量;二是依托项目推进“育苗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培养100名左右的青年教师新秀。
    同时,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研究当代高校教师成长的规律与机制,促进新进教师的自身发展,促进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6、提升师范生综合技能
    充分发挥省级示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的作用,全面开展师范生综合能力培训,切实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书写基本功、普通话基本功、演讲基本功、沟通和交流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以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增加学生见习、实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观摩、训练、反思,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能力;加大经费投入,生均实习经费保持逐年递增,从物质上保障实践教学的需要。定期组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师能部等单位共同组织校级“三笔字”、普通话、教育法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

    二、 融入客家文化教育
    2007年,学校客家研究院被授予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客家学研究基地”。经过近20年的历史积淀,客家研究院已发展成集科研、教学、资料收集、客家文物收藏为一体的多功能学术性科研机构。
    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文、理本科教育为主导,客家文化研究为龙头,突出客家文化教育和研究特色的基础和重点的学科。学校现有4个重点学科、8个扶持学科,5个扶持学科方向,以相关学科为依托成立了客家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共3个校级研究所和30多个院级研究所。

    三、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1、突出服务地方特色,打造定向人才培养“品牌”
    经过几年的认真探索,学校定向人才培养基地已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盛家”、“移动”、“联通”、“广东鸿艺”等定向人才培训班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毕业生均以良好的表现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03年以来,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共选拔培养8批491名,输送221名,使梅州每个乡镇平均有1名本模式培养的干部,初步缓解农村基层乡镇党政管理人才紧缺和老化问题,为山区人才培养工作走出一条有效和创新的路子。同时,学校与市委联合实施“大学生村官”培养工程,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学校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学生中联合培养选拔1000名左右的村官培养对象。

    2、加强校政企合作,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先后承担制订了《五华县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7-2020)》和《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8-2020)》,其中,《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获得2008-2009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以来,学校与梅州市经贸局、梅州市科技局联合定期举办“嘉应学院与梅州经济发展政产学研结合教育论坛”。 目前,学校与近50家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协议,对学校与产学研合作单位加强横向联系,找到更好的服务社会的结合点,更好地服务社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近几年,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县)政府的联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与中小学和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并借助战略合作基地,使学生实践更加贴近生产第一线,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教师到合作基地锻炼并与基地联合开发科研项目,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