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美能m8w刷安卓:对联形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00:17

正对和反对是横向并列的两句话,串对则是先后衔接,表达完整意思。串对之称,取其上下一意而贯串成对。由于它很像水向下流,又得名流水对。常见的串对有以下8种类型:

1、选择关系的。这种串对有三种情形:二选一的、两不选的和两皆选的。下面各举一例:

①宁与凤凰比翼,不随鸡鹜争鸣。(章太炎题新安千唐志斋)单看“与凤凰比翼,随鸡鹜争鸣”,这是一副反对。但是,上联前加一“宁”字,下联前加一“不”字,有了明确的选择标志,就应该把它看作选择关系的串对。

②读书不必五更三鼓,用功只怕一曝十寒。(网上对联)上联的“不必”与下联的“只怕”都可理解为“不要”。读书不要五更三鼓,用功不要一曝十寒,意味着用功持之以恒便得。

    ③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网上对联)“除了/无非”也等于“不是/就是”。此联强调日常生活的平凡一面:不是香甜苦辣咸酸涩,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2、条件关系。这种对联有两种情形:一是“只有x,才会x”,另一是“只要x,就会x”,也各举一例:

    ①眼前无俗障,笔底有奇峰。(网上对联)“眼前无俗障”只能是“笔底有奇峰”的必要条件。因为要写出或画出“奇峰”,还需要别的条件配合,比如高超的技巧等。所以此联仅能理解为“只有眼前无俗障,才会笔底有奇峰。”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有知己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知己朋友,长记心中,每当想起,如在目前,自然有“天涯若比邻”之感。上联是下联的充分条件,有此便足以产生下联那样的结果。所以此联属于“只要海内存知己,就会天涯若比邻”这一类。

条件关系而用了“如、若”之类的关联词语的,又被称作假设关系(例如: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我们不立此项,都作为条件关系处理。

3因果关系。这种对联可以从因到果,“因为”在前,“所以”在后:也可以从果到因,“所以”在前,“因为”在后。例如: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联意为:因为烽火连三月,所以家书抵万金。

    ②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启功联)“品目”指人品的流别;“齐品目”,意为同流共列。上联表达的是:能与诸贤同流共列。下联的“世故”,主要就是追名逐利那些东西吧;而不将世故留在心中,应该就是下联的含意。此联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可这样哩解:之所以能与诸贤齐品目,是因为不将世故系情怀。

    4.目的关系。这种对联总是半联表行为,半联表目的,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有某种行为,或进行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目的。这就自然形成了上半联表目的,下半联表行为,或者倒过来上半联表行为,下半联表目的。目的关系的对联,用了“愿、欲”等字眼,较易识别(例如: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缺乏这种标志的,就要根据内容去确定。试分辨下列目的关系的对联:

    抛万千言于世外,留一二句在人间。(网上对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石达开联)

首联的前半表行为,后半表目的;“留”字泄露了目的何在。次联的“忍令”,应理解为“不忍使得”,显然接上后续的“上国衣冠沦于夷狄”,表示的便是目的。顺便一提,这个“令”字要读“零”,平声。

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网上对联)

    劝君更进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集句联)

    首联是为棉花铺写的,次联的作者显然站在酒可消愁的立场说话。知道了这些背景,表示目的那半联就不难看出了。

5、转折关系。上联表达了一个意思,而下联又转到了另一个虽非相反却也相异的意思,这就是转折关系。这种对联一般相当于“虽然x,但是x”,文言的说法是“虽x,却x”(例如“虽无虎彪英雄业,却有忠诚赤子心”),但多数没有字词标志。转折的意思多在下联,也可能在上联。例如: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黄山谷《送行》)这是下联转折的,理解时宜前加“虽然”,后加“但是”。

    药取稳妥,效求神奇。(网上对联)这是上联转折的,理解时宜后加“虽然”,前加“但是”。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以上两联哪半联表示转折,单看字面难以判断。写第一联的是孟浩然,当时他不甘心闲居,迫切想当官做事,所以说“虽然想闲居又怕让君主圣明之时带来耻辱,但是打算渡过彼岸又找不到舟船给予方便(暗指无人引荐入朝)”。第二联为陆游所写,他抗金报国之心,到老不变,所以说“虽然向人的双鬓已无法再变黑,但是报国的孤身仍旧万死不辞”。

6、递进关系。递进也包含转折,只是意思转到了比原来更进一层,而不止于与原来各异。这种对联一般适宜用“不仅x,而且x”这个格式去检验。但也要注意到大都靠实际内容显示递进关系,较少借助语言标志,有标志也难归纳。例如:

    已过半程临古道,再行三里到新村。(网上对联)

    此际初逢花结簇,前程更喜锦成堆。(网上对联)

首联的“已过”与“再行”能显示所说的是递进关系。次联的“此际初”与“前程更”也有同样的作用。

最是虚心堪礼赞,尤因亮节足讴歌。(网上对联)

沧海横流安足虑,乱云飞渡仍从容。(网上对联)

    首联的“尤“和次联的”仍“很有助于分辨递进关系。

    草木尚知春意好,人民倍觉党恩深。(网上对联)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安能奈我何!(网上对联)

首联的“春意好”是“春恩好”的换一个说法。“尚”与“倍”有标志进层的作用。次联的“犹”与“安”也可显示语意更进一层。

 7.组句关系。所谓组句,是指一句话分作两处说。这种对联虽不多见,仍需了解。以下是联例:

 萧萧千里马;个个五花文。(网上对联)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于武陵《赠卖松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疑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这些联例只要能看出它们都是上下联合成一句便得。

    8.传接关系。一先一后发生的事情,又没有选择、条件、因果、目的、转折、递进、组句等关系的,这就是传接关系。这种对联的先后次序常常以表示时间的字词来体现,有时缺乏时态标志,需要细心体会其传接关系。

    首先介绍带有可资识别的字词的: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張說《四月一日過江赴荊州》)

    “才”与“又”、“相逢”与“临别”,都昭示着上下联的传接关系。

    其次还应该指出一些比较特殊的传接关系:

    除却诗书何所恋?独于山水不能贫。(鄂文瑞联)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飘,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阮元题浙江贡院联) 

    首联是一问一答的先后传接;次联是下笔考试与试后出门的先后传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