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岗贵美子:用佛道哲学解开消费审美价值认知机制之谜(1) - 学术争鸣 - 三校社会学论坛中国网社会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6:18

用佛道哲学解开消费审美价值认知机制之谜(1)

1、审美——学术界未解之谜人饿了知道吃饭,而且会根据身体所需各种营养的数量自然而然的通过味觉信号加于控制。因此,人对各种食物的需求,以及需求量的大小是通过可感知的味觉信号明确反应出来的。另外,每个人的味觉发展规律也是基本一致的。事实上,人对大多数物理产品的功能性需求的发展规律也基本一致,这种一致性尽管没有直接意识,也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实证、实验)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找得出来的。譬如,人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明确的味觉需求信号所能反映出来。然而,人类对于自身为什么会有除了味觉之外的其它四种——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审美需求呢?味觉与食物有关,而食物与维持生命的存在、发展和健康有关。而这些审美的意义在哪里呢?又具有怎样的发展规律呢?对于这些问题,不仅消费者自身无法解答,就连科学家也找不到答案。在西方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始终没有找到根本性答案。不过,对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发现这些规律的方法在东方哲学中,早在2500年之前就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答案和研究的方法与衡量标准了。 2、东方哲学与审美之谜《道德经》、《易经》、《佛经》等这些东方哲学经典都是研究人类和宇宙万有的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成果。可是,为什么这些经典对于研究现代消费审美的价值一直以来都无人发现呢?对于这个问题,这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目前全世界的学术思维方法都由于近代西方物质文明的强势地位所带来的文化强势,造成了西方物理哲学和科学的主流学术地位。第二、东方哲学的原始使命是净化人心,通过寡欲从而让人活的快活自在的,而不是为了世俗目的的。因此,并没能引起“以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学术界的注意。第三、大家都知道,宗教是讲究修行的,尤其重视“静虑”的悟道方法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最高的智慧并不是通过思考和实证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的。 3、佛学对审美问题的解答——移情佛家讲“佛性人人具足”。也就是说,真正的智慧是本已存在于每个人的天性中,每个人都是圆满不缺的,而不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所以,我们所能感知,所能理解的外部世界都只不过是自身智慧的一种外化罢了。它就好比是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东西,想要伸手去抓是抓不着的,因为它是虚无的,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人为什么会有审美的需求呢?佛家讲,人类的痛苦源于人们心中的“三毒”——贪、嗔、痴。为什么会有这三毒呢?是因为“迷”——迷恋各种事物的表象。为什么会迷恋各种事物的表象呢?因为“情”。为什么会对各种事物产生情感呢?因为“住”——只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了解事物的实质,因而只停留于对事物表象的判断。这就好比对镜子里的影像当成了事物本身。所以,人的审美需求是由于执着于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产生的情感需求,是一种移情作用。可是,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都是具象物,然而为什么会对抽象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具体事物形象的颜色、声音、形状产生喜爱或厌恶之情呢?这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外表的移情作用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无意识中产生的。无意识的形成是主体对事物最具代表性的个别特征进行抽取,使其与事物的其它不明显的特征进行剥离的结果。 4、审美价值理论研究的目的与要求既然,审美是一种移情作用,那么这种移情作用对具体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而言,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究竟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因为:一方面,显然各种人之间的审美爱好往往具有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很多时候是与消费能力无关的(譬如:服装的花色与制造成本无关);而另一方面,各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譬如年龄、性别、体质)或社会特征(譬如职业、财富、教育)的消费者又往往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点。要回答上面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按照道家的方法和标准去进行探究。《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广为人之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可以说是衡量任何一个问题的解答或一门学术的研究是否到达了最高的境界,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的唯一标准。 5、审美需求的诞生机制 [道生一→→生命]我个人认为,对于人类审美价值观的理解必须从理解生命这个“一”开始。因为,没有生命就不会有审美活动的存在。 [一生二→→吐、纳]一个生命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吐、纳——周期性的主动进行能量的吸收,以及通过各种形式对吸收的能量进行释放。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如此。这就是“一生二”的“二”。 [二生三→→劳动、学习、休闲]那么,“二生三”的“三”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上面所得出的“二”——吐、纳进行推导出来。纳——生命能量的吸收:先说“纳”——能量的获得,是通过食物的获取、消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要获得食物就首先需要辨别食物,然后还要寻找或养殖、种植可供食用的食物——动物或植物。从人和其它动物的情况来看,辨别食物的最直接标准是味觉,以及所带来的其它生理反应。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家禽,譬如小鸡小鸭,就会发现,当你给它一些它们没有见过的食物或其它什么东西时,它们就会用嘴尝一下味道,并以此来判断是否可以食用的。我们人类在婴儿时期也是如此,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塞。这是大家都有经验的。除了依靠味觉,人和动物都会对已经有了食用经验的食物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特征产生记忆,并且可以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其它同类和下一代。这样,在寻找食物方面,随着一代一代的演进,效率就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因为不必对每一种经验过的事物再进行尝试,这样既避免了危险也节省了体力、精力、时间。尤其是人类,通过对经验的积累和一代一代的演进,还发展出了种植、养殖技术,直至今天的科学技术。这样,在食物和劳动资源的获取方面所付出的五种感官能量——视、听、味、嗅、触,以及体力能量和智力能量就大大减少了。然而,由于各种生物之间的生命差异是由各种生理性格能量(包括①身体活动能量、②表情活动能量、③语言活动能量、④感官活动能量、⑤形象思维活动能量、⑥逻辑思维活动能量、⑦情感思维活动能量)相对固定的不同比重构成所决定的,而且各个生命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正常能量总值也基本上是一个恒数的关系,这就导致了各种生命能量的过剩。吐——生命能量的释放:剩余的各种生命能量都必须得到及时的释放,否则就会造成精神和肉体的痛苦,给生命的健康带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劳动和学习,以纯粹的享受为目的休闲生活便产生了——味觉能量的过剩产生了心理层面上的美食——如品茶、品酒、品烟等;视觉能量的剩余产生了视觉美学;听觉能量的剩余产生了音乐;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情感思维等能量的剩余产生文学、游戏、哲学,等等。所以,劳动、学习、休闲组成了人类的一切活动。这就是“二生三”的“三”。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这三种活动所带来的成果,审美也不例外。

liuweixiong-xiao.gif (35.81 KB)
2008-7-22 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