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占坑班:河南有色局局调研组外出考察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02:09
我局调研组外出考察调研报告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1-6-3 16:53:07

    最近一段时间,崔宝宪副局长、贺建委副局长、罗小南副局长分别带领调研小组,赴西北、内蒙、四川、重庆、浙江等省市,调研考察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情况,整理出了调研报告,提出了我局有关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朱东晖局长要求:全局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调研报告,结合局、队和自身实际,对我局如何进行改革、如何做好改革展开大胆的思考和讨论。在下一步的改革工作中,要注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认清形势,坚定改革信心。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惧“改”心态,坚定改革信心,沉着冷静应对。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局已经在体制建设、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制度建设、地质找矿、矿业开发、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十大优势,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单位要抓紧时间、多做少说、苦练内功、壮大自我,为下一步实施企业化改革做好准备。

    二是明确思路,加快改革步伐。要坚持“局为单元,统筹协调;队为基础,全面发展”的改革思路,充分借鉴各兄弟省局改革经验,完善我局深化改革意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激励等各种制度,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做到高、中、低人才统筹协调,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整个改革过程要确保上符合政策、中符合局情、下满足民意,走出具有河南特色的地勘行业改革之路。

    三是抢抓机遇,夯实改革基础。各单位要抓住有限机遇,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在“做”上下功夫,力争在矿业开发、老基地建设、地灾治理等各个方面有所突破,迅速壮大经济规模。

    四是不等不靠,主动深化改革。要强化局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对兄弟省局在改革中遇到的经验、问题、建议认真进行归纳总结,抓紧修改完善我局《关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尽快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分别以崔宝宪副局长、贺建委副局长、罗小南副局长为组长的调研组考察调研报告如下:

    关于西北有色地勘局等三个地勘单位

    企业化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局党组安排,5月15日—22日,副局长崔宝宪、纪检组长许军,局长助理、地矿公司总经理王金亮,局长助理、一队队长张心剑,财务处长张秀娟、离退休处长曹玉凯、三队队长秦臻、钻探公司总经理张金来、办公室副主任程宝成一行九人组成调研组,对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内蒙古煤田地质局企业化改革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兄弟单位局领导的热情接待,彼此就地勘单位如何实施企业化改革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交流。三个地勘单位的省情、局情和政策环境各不相同,改革措施和成效也存在差异,但在管理体制、人事和劳动分配体制、地勘经费管理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资产整合重组、事企职能分开、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土地用途性质转变及走出去等方面有许多创新的做法和举措,尤其是在矿业开发、产业延伸、产业集团化经营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尽管此行学习考察时间短暂,但每个考察组成员深感受益匪浅。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单位基本情况

    (一)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

    陕西省有地矿、有色、煤田、核工业4个国有地勘单位,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成立于1957年,原隶属冶金部,承担西北五省区冶金、有色矿业资源勘查任务。文革期间划归陕西省管理。文革后期又收到冶金部。1982年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2000年属地化划归陕西省中铝集团和有色集团等管理。

    该局本部驻陕西省西安市,内设办公室、计划经营处、财务资产处、人事教育处、安全保卫处、审计处、地质科技处、国内勘查部、国际勘查部、矿权信息部、工程管理处、矿业开发处、技术经济处、档案管理处、离退休管理办公室、机关后勤服务中心16个职能处室,纪委(监察)、工会、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团委、机关党委7个党群机构;局下设12个队级单位,全局拥有地质勘查类甲级资质17个,乙级资质15个,丙级资质16个,下属地勘院持有英国UKAS证书,拥有各类进口、国产钻机100余台,工程施工年钻井能力30万米以上,年掘进坑道1万米以上。该局是集地质、物探、化探、测量、岩矿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勘查队伍。

    该局独资筹办两大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局平行公司)和黄金集团公司,局与两大集团公司为三位一体,局领导及处室人员均在两大集团兼职,全局现有17个矿山企业,正常运营的有12个,其中黄金矿6个,铅锌矿5个,铜矿1个。目前形成了勉(县)略(阳)宁(强)、凤(县)太(太白)、柞(水)山(阳)、镇(安)旬(阳)、小秦岭陕西省五大金属矿产资源基地,先后与日本金属事业团、韩国大韩矿业振兴公社、芬兰国家地调局、加拿大普拉赛尔公司、澳大利亚金石公司等国外单位进行合作。2009-2010年共实施地质勘查项目执行费用21022万元。累计完成钻探34723m、坑探13616m、槽探65121m3;地质找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

    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先后由冶金部、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管理,于2000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地化管理,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所属副厅级事业单位。2009年事业身份注册职工3595人,其中:离退休1943人,占54%;离岗内退1173人,占32.7%;在岗从业人员479人,占职工总数的13.3%。企业化经营改革后以企业用工形式聘用的实行劳动合同管理的职工217人。下属7个地质队,2个中心(离退休管理中心和基地管理中心),3个直属公司。主要职能是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进行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兼营工程勘察、工业与民用建筑、路桥建筑等。

    该局于2004年启动企业化改革,2006年4月组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局与集团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企业化改革之后,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力度,突出发展地质矿产优势特色产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资产总额达到7.65亿元,其中经营性净资产2亿元,经营性收入7.45亿元,职工人均收入3.5万元(含富裕人员)。

    (三)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组建于五十年代初期,1998年9月随原煤炭部所属煤炭企业下放至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属地化管理,先后由煤炭工业局、经贸委、工业办管辖,2005年4月13日划归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6年7月28日挂牌成立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煤田地质勘探与其它矿产资源勘查,具有煤炭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质测量、煤田灭火、岩矿分析等甲级资质;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总承包贰级资质的事(企)业单位。局下属8个勘探队、3个科研院所,集团公司下属10个子公司、10个分公司,分布在呼和浩特、包头等6个区辖市。现有员工7100人,在职39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8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称430多人。2008年底资产总额23亿,其中国有资产总量12亿,2008年累计完成货币工作量14.77亿元,在职职工人均收入3.45万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4.7万元。

    二、企业化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若干配套文件,陕西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采取了两步走的方式:第一步,以局为单元,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组建局带领下的企业化的地勘公司。第二步,各地勘局在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剥离事业管理职能,组建省公益性的地调机构。2009年初西北有色局组建了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本部设立了14个职能部门,人员编制38人。在中央5号文件下达后,目前正在进行局本部的改革。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1.改革管理体制。各地勘单位以局为单位,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将地勘单位的主体实行企业化改制。组建地勘公司,公司在局领导下运行,具有经营自主权。改革后仍保留地勘单位牌子。

    2.改革人事和劳动分配制度。改制后的公司在人事劳动管理上,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前,按老人老制度,新人新政策,实行由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保留身份的人员,退休后仍按原身份对待;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岗位、绩效和股权分配为主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在用人制度上,完全按企业所需进行招聘。

    3.改革地勘经费管理和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后地勘单位原财政安排的地勘经费基数不变,扣除离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经费后,剩余部分切块下达企业。改制后公司实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其勘查项目经费可采取竞标省地质勘查基金获得。

    4.逐步剥离办社会职能。按照自愿的原则将地勘单位管理的医院、学校划归到所在地管理。

    5.对二级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建立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经济效益指标为核心,包括指标计分体系和奖励额度体系两部分。以发展能力、财务效益、职工收入作为定量指标,地质成果、党务工作及重点工作作为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占80%,定性指标占20%。根据各单位不同发展程度,以经营收入和净收益指标将二级单位划分为6个奖励基数档。

    2011年3月22日,陕西省长赵正永召集在该局召开了全省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汇报会,要求在6月底前当地4个地勘局领导班子不再过渡交叉任职,实行事业和企业之间班子、人员分设,资产监管、工资薪酬分开,全面实现事企分离、管办分开。2011年5月,西北局下发了《关于加快企业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企业化改革作出了进一步规定。

    《决定》规定:西北有色地勘局主体改制成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其余作为事业单位保留。各地勘单位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制定单位资产整体划转方案,组建公司,作为各地勘单位的企业化主体。新公司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决策管理体制。

    改制后,各地勘单位事业部分主要职能为:管理离退休人员、精简下放人员和遗属,管理在编事业职工身份及档案,管理各类资质。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的职能是:负责全局事业经费预决算,管理全局事业资产,管理各类资质,管理暂不具备条件转企的西北有色医院。

    有色地矿集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原事业身份人员自主选择进入企业或留在事业,进入企业的要与公司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执行企业工资制度,享受企业待遇。改革后进入企业的“新人”实行劳动合同制和企业工资制度,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目前,该局本部正在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进程,制订人员分流、资产划转方案。

    (二)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内蒙古有色地勘局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的企业化改革总体思路是:以局为单元,以队为基础,事企职能分开,产业结构调整,资产整合重组,体制改革创新,行集团母子公司体系之实,走产业化、实业化之路,在企业“化”上下功夫,在矿产勘查开发上求突破,在产业经济上谋发展。做大做强主产业依托。

    1.主要作法

    (1)调整重建管理结构体制。该局按照以局为单元,以队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以产权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对全局的可经营性资产和生产要素进行整合重组,建立了集团母子公司体系,确立了地质队以子(分)公司体制的地质找矿功能;建筑施工业以集团子公司进行整合重组,人财物实施统一管理,资本、项目集中优势统一运作;集团母公司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同时,还组织生产经营。

    (2)实行事企“六分开”。一是职能分开。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化经营发展以及保持稳定的需要,明确界定了企业职能和事业管理的职能,整合重组后的企业不再承担任何事业职能。二是机构分开。组建了局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和基地管理中心,其分支机构延伸到局属各地勘单位,分别专门承担上述事业职能。三是人员分开。仍执行事业待遇的原事业单位体制下形成的离退休人员和离岗内退富余人员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进入两个中心,其他人员进入企业,分别执行事企不同的待遇。四是经费分开。对原来的经费分配办法做了调整和改革,属于事业必保经费单列单管,实行预算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五是班子分开。两个事业管理中心重新组建了领导班子,地质队挂上了集团子(分)公司牌子,企业按公司法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六是管理分开。赋予地质队以“管好事业、搞活辅业、经营主业”的职能,并实行事企分开、分类管理、分轨运行的管理模式。

    (3)集团公司以母子公司体系的体制模式运行(内蒙是自治区政府先下集团公司的批文,然后地勘单位再进行公司注册和运营)。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母子公司体系的要求,集团公司组建了董事会和监事会。集团公司本部内设6个生产经营管理部室,与事业局的对应职能部门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事业局单独设置财务处和人事处。二是在公司体系上,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实现集团公司体系在产权、经营和利益上一体化、实业化的连接。集团公司以原有色地质矿业有限公司为母公司进行注册登记。集团母公司以投资人的地位并以资产权对出资公司实施重大决策权、资产管理监督权、经营者聘用权和资本收益权的管理,同时赋予出资公司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出资公司负责经营母公司出资的国有资产,对母公司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是在经营管理上建立以生产经营和企业运行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签定经营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完善考核与奖惩办法。同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等新的用工和分配办法,彻底打破原事业单位的职务、身份、级别、待遇。

    (4)在矿业勘查开发主产业上实施突破。以市场为取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行业特色,通过引资合作、优势互补来带动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展地质工作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经营和探采开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从过去的技术劳务市场主体逐步向勘查开发的市场实业主体转变,在产业化、实业化的经济发展上实现重要突破。

    (5)继续加强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并加强了集团公司和子(分)公司的领导班子;二是根据集团公司体系的构建和事企组织机构的变化,及时调整、组建和加强了基层党组织;三是注重党风廉政建设。

    2.经验和心得

    一是在决策上,局党组始终坚持科学、民主、严谨的态度,并贯穿于各项方案的制定和各项工作的决策中,做到了没有调研不立项,没有论证不讨论,没有广泛征求意见不决策,从而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二是在步骤上,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比如先确立主产业,后调整事业,先实施资产归并整合,再进行内部改革等;三是在形式上,先易后难,先保持大局稳定,后进行重点突破;四是在方法上,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维护好职工的既得利益,再进行利益格局的调整,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五是在产业上,先把重点放到矿产勘查业的突破上,以此来保证主业的确立,在为自治区矿产勘查开发业的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带动全局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内蒙古煤田地质局

    1.完成集团公司组建

    2006年5月8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与内蒙古煤田地质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事企分开,资产、财务分开,分轨运行”的运行体制。2008年3月完成了集团公司的工商登记注册,进一步完善了集团化管理、公司制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地质队的良性资产划归集团公司,并且也做为子公司,集团再把良性资产投入子公司,子公司是队级领导班子成员,子公司也是地质队里在岗职工(职工分类分别为改制前在编职工和改制后企业聘任制职工)。目前已完成了全局勘查系统工商注册,在6个盟市设立了9家集团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

    2.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划拨,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2005年完成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划拨工作,2008年4月将所属的学校向驻地人民政府进行了移交。

    3.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企业化改革之后,本部(包括直属单位)其他管理人员及所属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由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门管理。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其他人员由各单位管理。集团公司用工实行劳动合同制,集团公司原事业身份人员按自治区人事厅岗位设置的有关要求签订聘用合同,其他正式录用人员都必须与用人单位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的程序与内容,签订劳动合同。集团公司所属单位一律本着谁用工谁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则,经集团公司审验批准后方可录用签订合同,并参加自治区社保手续。

    三、启示和体会

    (一)转变观念、深刻认识企业化改革的意义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喊了很多年,“狼来了”也喊了很多年,有些同志惧怕改革,认为改革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种种问题,但是中央5号文件下发后,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看来是势在必行,不可逆转。企业化改革就是要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壮大地质、增强实力,戴好事业帽子,稳定队(院)专业队伍,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找准市场路子,组建各类专业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培育、发展、壮大自我,做大做强“四业”,实现跨越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地质改革发展新路子。总的来讲,就是要转变观念、搞活机制,调整结构、整合队伍,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化进程。

    (二)政策支持是顺利实现企业化转变的重要前提

    在实现企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会面临离退休人员管理、用人机制、事业经费、机构编制等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关键问题,仅靠自身解决难度极大。在这三个地勘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陕西省政府都下发了若干文件,从企业化经营、矿权配置、财政补助方式、人事用工、离退休人员管理、地勘企业登记注册优惠政策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对改制工作给予了重要的支持。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改企工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三)全盘统筹提前谋划是加速转化过程的重要条件

    地勘单位朝企业化转变环节众多,相互制约,任何一项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就可能拖延整体改制的进程。内蒙古煤田局2006年成立集团公司,将近两年之后才完成工商注册。在此期间相关工作可能受到影响。在转企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谋划下一步工作,如需要办理哪些手续,制定哪些方案、建立哪些机制、调整哪些人员等,提前做好准备,抢占主动,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整体工作快捷高效。

    (四)加强产业依托,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化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从我们调研的三个局来看,企业化改革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一条是是否具备产业依托,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打工经济”转变为“老板经济”。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加以引导,选择优质矿权,多方引入资金,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或联合开发,同时拉伸产业链条,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四、对我局贯彻中央5号文件、推进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法和时间,加快了我们全面转企的进程。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占据主动地位,确保企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参考兄弟单位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建议:

    (一)加强改革领导机构,为推进改革提供组织保证

    本次改革是国有地勘单位的体制性变革,是事关生存、发展、壮大的紧要关口。因此,局里应加强对改革的领导,成立(或调整)改革领导小组,充实改革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全局的改革工作。

    (二)再次进行企业化改革的讨论研究

    1.广泛征求意见。在认真学习中央5号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后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文件、河南省2010—2015地质找矿行动计划、对外省有关兄弟局的调研情况、我局《关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及我局实际情况,局改革领导小组要适时制定印发推进改革征求意见提纲,再次在全局队处级以上干部中征求企业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2.进行充分研讨。征求的意见汇总后再次发回队(处)级干部进行充分讨论,然后分别召开研讨(座谈)会进行座谈和研讨。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局企业化改革的方案初稿。

    3.初稿再次征求队(处)级以上干部的意见,必要时征求意见范围应扩大到科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部门、主要产业的科级领导干部。在此基础上形成改革方案的基础稿。

    4.对基础稿再进行讨论完善后即可作为改革方案,由局党组印发执行。该“改革方案”是《关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的完善和深化。改革方案出台后,应抓紧跟进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办法、制度。

    5.在改革方案形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充分关注省内外的相关变化,特别是省内相关政策的导向,并体现到改革方案的修改完善中。

    (三)关于改革做法的几点建议

    在进行企业化的进程中,借鉴外省国有地勘单位及其他行业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对我局的改革很重要: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重要

    改革具有普遍性,但每个省、每个行业、每个局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坚持改革的大前提下,其改革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点,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改革之路,有些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有些我们却无法照搬。如内蒙古配置矿权的做法,其他省区就很难做到。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从我局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我局的改革办法和方案。

    2.坚持“四业”战略很重要

    “四业”战略是局党组根据局情提出的全局发展战略,坚持发展,切合局情,符合民意,在改革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

    3.坚持“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原则很重要

    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原则是我局及许多兄弟局多年来在企业化改革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也是我局《关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中明确确立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既能调动全局方方面面积极性,又能保持全局的和谐稳定的大局,从而保证改革的持续、稳步和成功。

    4.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很重要

    在(内部)企业化的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快速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清晰)、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权责明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科学)。企业化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是否按现代企业规律,真正建立并落实了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5.坚持生存发展所依托的核心产业并围绕核心产业发展很重要

    一个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必有其所依托的核心产业。我们认为,对我局来说,我局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依托的核心产业在“四业”战略中已经明确定位,即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这既是我局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改革过程中,应全力围绕这个核心产业配置主要生产要素,在五年内使全局努力实现“探采一体化”和“一队一矿一公司”,把“核心产业”打造成为坚实的产业依托。

    6.做好离退休人员和基地的管理服务很重要

    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基地的管理是企业化改革中可能保留的事业职能。因为多数离退休同志还居住在老基地,居住条件还比较差,加速开发老基地,对我局下一步的改革、队伍稳定工作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对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局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两方面的管理和服务也是稳步推进改革的基础条件。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超前谋划,有备而来,方能做到处事不惊。要积极协调,争取政策支持,维护单位和职工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局职工同心协力,分步推进、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四业”战略,在市场经济中培育、发展、壮大自我,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地质改革发展之路。

     

     

    赴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

    重庆市地矿局调研,与成都理工大学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情况的报告

    根据局党组的统一安排,5月12日至20日,由贺建委副局长带队,省政府参事姚公一、局长助理、五队队长王俊鹤、地矿处处长张瑜麟、二队队长秦跃海、三队副队长张智慧、六队副队长姜玉平、科技处尹洪岩一行8人组成的调研组,对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称重庆地矿局)等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工作主要围绕以下议题进行: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地勘单位如何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

    二、地质找矿、矿业开发及走出国门,有哪些新突破和好的经验,目前地勘单位的产业状况如何?

    三、对局属二级单位采取哪些(种)考核办法,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职工收入情况。

    四、组建集团公司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避免走弯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情况等。

    五、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及其他方面的情况。

    调研组在成都、重庆期间,分别受到了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刘荣副局长、重庆地矿局王力局长、汪小昆副局长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并分别与两局领导及所属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在考察重庆地矿局205队期间,调研组与张国见队长、甘瑞文书记及队班子进行了专题座谈。

    在此次行程中,考察组在成都代表我局与成都理工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受到成都理工大学倪师军校长、刘树根副校长等领导的热情欢迎。

    通过此次调研,大家进一步开阔了思路,学习了兄弟局的先进经验,增进了交流,感到收获很大。现将调研工作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情况报告如下:

    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情况

    5月13日上午,贺建委副局长与成都理工大学刘树根副校长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了字。这次签字仪式也是对2010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倪师军校长莅临我局考察时所达成共识的进一步推进。

    在签字仪式上,刘树根副校长代表学校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的组建情况和发展现状,希望能够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为契机,双方建立长期务实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贺建委副局长介绍了我局近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并希望在深部找矿、地灾治理、人才培养等领域与成都理工大学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我局考察组的同志和成都理工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并进行了座谈。

    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经国务院批准,集多校重点学科和人才联合组建而成的省部级重点院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这一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确立了双方共同开展深部找矿、地灾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为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打下了基础。

    二、西南两局基本情况

    1、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系四川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局。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冶金工业部西南地质勘查局,2001年属地化后由四川省政府管理。局直属处级综合勘查大队(院所)6个、测绘专业大队1个、物(化)探大队1个、专业公司6个、中等专业技工学校1所。另外具有国家、省级认证的岩矿测试所8个。全局在册职工6400余人,其中在职职工约3400人,离退休3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册职工的50%以上。2010年,全局累计收入27亿元,利润3亿元,财政拨款不足2万元/人年。行业涉及地质找矿、矿业开发、工业项目、工程建设(基础工程勘察施工、房地产、地质环境治理、钻探、测绘等)等领域。

    局属各地勘单位均持有相应的固体矿产勘查、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施工、物化探、岩矿鉴定与测试、测绘以及选冶加工试验的甲、乙级资质证书,并具有地灾评估、勘查、设计和施工的相关资质;专业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贰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基础施工一级、公路施工二级、工程桩动测甲级资质等。

    2、重庆地矿局:该局成立于1999年6月,为市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受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领导。负责承担重庆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物、化、遥感地质调查等地质工作。局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下设8个处室。全局下属有7个地勘单位(含2个水文队)、1个测试中心、5个直属公司,现有职工近6000人,其中在职2800人,离退休3200人。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重庆市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的调查和对南川、武隆等地区铝土矿的勘查工作,同时在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和汛期地灾抢险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其行业涉及地质找矿、水文(工程)地质调查、矿业开发、投(融)资、基础工程勘察施工、房地产、地灾(环境)治理等众多领域。全局共有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颁发的甲级资质28个,乙级资质13个,丙级资质6个。

    三、两局产业状况、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产业状况

    全局产业共分三大板块,即一个核心两大支柱。一个核心是地质找矿,被称为立局之本;两大支柱是建设市场和矿业开发。目前,该局树立了四大品牌:一是地质找矿、二是鑫顺矿业、三是蜀通建设、四是华峰钻探。

    地质找矿工作:目前有1000多名职工从事这项工作,工作区遍及云、贵、川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区,境外主要在澳大利亚和赞比亚。

    矿种主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要,已不局限于传统的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是重点。从资金来源分,首先是承担政府项目,认为这类项目管理严格、直接收益少,只能算为政府打工。其次是为自己找矿,局每年从事业费和局属各单位矿权流转收益中拿出4000多万元作为风险勘查基金,投入到各地勘单位自有矿权的地质工作中。队属公司不能登记矿权,但可以优选队上好的矿权搞开发。主动的找矿意识,提升了矿权的价值,也为该局积累了资金。“十一五”期间,提升储量级别或找到大型矿床5个、中型24个,小型20个,累计矿权收入达20多亿元。三是为社会提供地质技术服务,每年收入2-4亿元。

    建设市场:包括水工环、地灾(环境)治理、工民建、土地整理、钻探、测绘等行业。以蜀通建设集团为龙头,抓住汶川5.12地震重建的时机,在地灾(环境)治理领域获得了大量的施工项目,并进一步发展到房地产建设和开发。该局的房地产公司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和好的经验,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近几年不仅搞建设,还要搞投资,从事经济适用房、老基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已经拿到5块地近600亩,已向省里申请指标,用于自我开发建经济适用房。

    矿业开发:局属鑫顺矿业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注册资本8000万元,旗下有两个控股子公司、一个独资子公司、两个分公司,目前有2个矿山(铅锌矿、金矿)在正常生产,年利润5000多万元。公司长远目标是以矿产资源为基础,以资本经营为手段,以矿业开发为核心,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鑫顺矿业建成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新型资源类企业。

    该局工业企业目前有7-8家,规模还比较小,利润率低,准备集中迁建到局工业园区。

    (二)重庆地矿局产业状况

    重庆地矿局坚持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为立局之本,主要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和勘查、矿业开发、水工环地质调查、地灾治理、工程勘察(施工)、房地产开发、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

    在矿产勘(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方面,该局为重庆、川东乃至西南地区的地矿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完成了重庆市1:100万和1:20万区域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和物化探等调查任务。在地质找矿方面,已在重庆市探明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产(含铝土矿、钡矿、锶矿、锰矿、煤矿等)40余种,其中,铜梁的锶矿、城口的钡矿可开采利用储量属国内同类矿之冠。

    在矿业开发方面,由局属7个地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迪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持有四川省九寨沟马脑壳金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51%的股份,该矿实现了年产黄金1吨的奋斗目标,是全国五大吨金矿山之一,公司多次被评为四川省黄金局“黄金生产先进单位”和九寨沟县 “纳税先进单位”。另外,205队参股的重庆市大足县天地锶矿有限公司也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投(融)资方面,该局建立了强大的投(融)资平台,拥有一批高端管理人才参与管理和运作。2009年4月,渝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金5800万元,主要负责全局资产管理经营和基地建设,例如投资800万元购置60亩工业用地,拟建工业园把全局工业项目集中起来。

    在房地产开发方面,205队控股的重庆渝永房地产公司逐步成为该队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完成开发面积34.20万m2

    (三)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感到尽管两个局改革发展思路有所不同,但他们不少经验和做法,使我们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

    1.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主业不动摇

    四川冶金地勘局:将地质找矿定位为“根基”和立局之本,坚持“地质找矿固根基,矿业开发强实力,建设市场树品牌,工业企业抓亮点”的战略发展战略。坚持为自己找矿、强化自我投入。矿权管理采取队为基础、局里审核把关,其收益按梯级递增向局上交(30-70%),然后每年拿出4000多万元用于自有矿权勘查,从而不断生产出一些优质矿权,为自我开发和流转打下基础,实现了地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职工收入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重庆地矿局:明确提出地勘队伍要有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大市场观,坚持向探、采、加工一体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支撑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该局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人,高级工程师287人,中级职称870人,他们发挥这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优势,提出“队为基础、局队联动、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坚持以队为基础开展公益性及各种商业性地质工作。

    王力局长在介绍中说:综观国内外大的形势,可以预测未来若干年货币将持续贬值,物价将不断攀升,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物品更将成为争夺的焦点,因此,地勘单位利用政策机遇抢占矿产、土地等资源,是今后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因此,他们除了做好重庆市的地调、区调等公益性项目以及铝土矿、钡、锶等优势矿种外,积极拓展矿权范围,为矿权后续的开发、流转做准备;同时还针对市区丰富的地热资源抢抓机遇,从登记勘查入手,圈占周边的地皮,为合资开发经营地热资源打下基础。

    2.如何进一步推进地勘单位体制和机制改革问题

    四川冶金地勘局:该局“十一五”期间的改革力度较大,目前所办各类公司都已改制为股份制。但该局还没有成立与局、队平行的集团公司,也不存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架构。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该局认为“十二五”期间是改革的关键时期,像原工业部门的地勘局,极有可能划在“生产经营性”一类,究境如何改还要等四川省政府政策出台方案。

    刘荣副局长在介绍时讲:由于汶川地震重建需要大量资金等原因,四川省财政资金对地勘单位的支持力度有限,目前事业费拨款不足2万元/人年,单位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努力。因此,无论外部发生何种大的体制变化,首先在局系统内部要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包括要按专业化分工对产业进行重组,组建规范的公司,切实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个核心两大支柱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在分配机制方面也将进一步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内部潜力,一旦地勘单位被摘掉事业帽子,四川冶金地勘局将华丽转身,将以集团公司形式立足于社会。

    重庆地矿局:属地化后事业费拨款7300元/人年,基数一直未变,目前,初步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由于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成立了5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已剥离了重庆市地矿局部分公益性职能,目前感到压力很大。

    关于今后发展,局内要坚定不移地走企业化之路,建立全局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平台,积极探索地勘经济逐步向集团公司发展的模式,形成“工商联动、事企联动、局队联动”的发展模式。具体做法是:

    (1)科学进行产业构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结合全局实际,将全局产业结构分为两类、三块:服务与保障性产业、竞争性产业(工程勘察与施工业、矿产勘查与开发业)。

    服务与保障性产业是针对地勘系统内部,不参与外部市场竞争。主要职能一是建立投(融)资平台,承担国有地勘单位出资人职责,为竞争性企业提供资本金,为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基础;二是基地改造和地产开发,为解决职工住房和历史遗留问题创造条件;三是物业管理、后勤基地和大型装备建设,为提升地勘单位的发展能力提供保障。

    竞争性产业是指地勘单位直接进行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集合,包括工勘与施工业、矿产勘查与矿业开发两个板快。对经营性企业,提倡大胆创新,打破体制束缚,建立国有控股的混合产权制度。如工勘施工企业,把国有股权退出,吸收自然人股份。股权的多元化有利于监管、决策及关联交易。

    (2)优化投资决策机制,加强投资和经营风险的全程控制

    进一步理清局队两级管理运行方式,坚持按“增量资源为主,存量资源为辅、经济杠杆为主、行政命令为辅”的原则处理局队关系,在建立全局性、可持续发展产业支撑的过程中,不划拨、不调用各地勘单位的资源,产业发展多从增量上考虑。与合作银行达成的2-3亿的贷款额度,各单位需要的资金论证后可以由此获得,用钱单位负责还款,局里贴息,以强化各地勘单位的经济基础。(强调队为基础多些)

    针对事业与企业的关系,该局总结为:企业风险事业担、事业机制企业补、企业品牌事业创、企业红利事业分。事企既分离又互补,前期事业做,风险小时交给企业,不仅可以避税,又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如境外风险勘查基金获取后,先事业运作而后交由企业。同时也有一些创新机制来规避风险。例如:

    决策机制创新:一是事企联动,以赢利为目标,分析公司的优、劣势,以事补企,促进企业发展;二是专家决策,专家组一旦形成投资意向后,要求项目领头人和专家组成员个人出资入股,共担风险。

    经营机制创新:一是明确资本运作的三个方向。即增大净资产、扩大现金流、提高利润额;二是认真研究并购策略;三是与高管者的利益密切相连。

    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融资平台风险防范能力:一是设置“防火墙”通过有限责任控制风险蔓延;二是通过加强前期风险勘查力度、高管及专家等自然人持股、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投入等降低决策风险;三是通过扩大净资产、做大现金流、提高净利润、贷款贴息、股权转让、项目以新养老等方式降低项目风险,保障资金链的安全。

    总体概括为两句话:用前端机制控制后端风险,用后端成果补偿前端工作。

    (3)逐步探索向地矿集团公司发展的模式

    逐步建立全局地矿经济四大经营平台。一是新组建渝矿事业发展公司,作为局系统融资平台,将全局优良资产(如局20层新办公楼)装入该公司,逐步实现对全局实体资本的整合,提高金融信贷能力;二是新改组建成立地矿建设(集团)公司,主要从事工勘施工,发展技术服务类、资质服务类产业,逐步进入项目总承包;三是建实建强迪凯地矿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全局固体矿产投资经营的平台;四是新组建地科投资公司,对全局现有的地热温泉项目进行整合,将地热开发利用与房地产业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四个公司的资产关联,逐步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框架。

    5.对局属二级单位的考核办法

    四川冶金地勘局:该局制定了“大队级单位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考核指标设置以全面性、公平性、数据采集方便性为原则。其中经营性考核指标(A类)包括:总收入、节余与收益、生产增加值、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收款回收率、职工年均收入增长率、质量、安全等;年度地质找矿指标(B类)包括:地质经营业绩、地质工作量、地质成果、地矿管理、地质工作质量、地勘经费使用等六项指标。

    为了单位经营者能通盘考虑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做到单位经济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经营目标(总收入、节余与收益、地质找矿、职工收入增长率)按一定期间(2011 -2015年)下达,职工收入增长率在国家调整增加了绩效工资后作适当调整,其余目标按年度下达。

    在职职工年收入情况:多者10万元,少则4-5万元,平均7.2万元,职工收入差距较大。

    对经营者业绩考核,实行年薪制,高者50多万元,低者30万元,最高者不超过本单位职工年均工资的7倍,副职是队长的0.6-0.8倍,年终按相关单位群众评意的结果确定具体系数。

    局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收入与队挂钩(没参照公务员),年薪=基本年薪+绩效年薪,每年都有自己的目标任务,依照完成任务情况发放绩效年薪。

    重庆地矿局:重庆市作为全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试点省市,正在进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绩效工资 3.3-5万元之间,超过5.5万元要缴纳调节基金。职工工资结构分为三部分:基本工资、津补贴、绩效工资(基本绩效工资+单位考核绩效工资),基本绩效工资占40%,单位考核绩效工资占60%。总体来说,重庆市出台的绩效工资改革方案,与目前该局实行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相比,工资差距变小了,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比如,该局绩效工资考核办法规定,地勘单位法定代表人最高年薪不能超过本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7倍,而改革后的规定是不能超过3倍。

    局机关管理人员工资参照公务员工资发放,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津补贴及奖金的发放严格按照重庆市公务员工资管理规定执行,工资收入没有和基层二级单位挂钩。

    6.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情况

    四川冶金地勘局:现有离退休职工3000人,设立离退休处进行管理。2010年,该局离退休年人均费用5万元,不全部为事业经费拨款,其中由本单位自有资金支付近4000万元,预发绩效生活补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另外,对内退人员、特殊工种退休人员管理进行了规范。

    重庆地矿局:现有离退休职工3200人,设立离退休工作处进行管理。事业单位改革首先落实了离退休职工的津补贴1600-1700元/人月,由该局负担40%,每年需要补贴2500万元,资金压力很大,企业化后如果缺乏资金来源,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善意提醒我们,将来在向政府相关部门报送离退休工资基数时,一定要先仔细研究清楚相关政策,免得基数过大或过小单位吃亏。

    四、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调研四川冶金地勘局、重庆市地矿局改革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有不少值得我局借鉴和思考,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化是最终目标,应加快制定战略发展规划

    从调研的四川、重庆两个局级单位来看,都认为当前地勘单位处在历史发展最好的时期,国家设定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目标是不可逆转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地勘事业单位出台具体政策前,两个局都在脚踏实地发展地勘经济,积聚实力,积极谋划,稳步推进不同程度的内部改革。我局也应借中共中央、国务院5号文件出台之际,不等不靠,加快制定适合我局实际的战略发展规划,苦练内功,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地勘体制改革大势的到来。

    (二)筹建我局集团公司,打造企业发展载体

    我局现有的河南省有色地质矿产有限公司只是一个以投资参股为主要职能的公司制企业,公司规模小、管理职能有限,与各队、局属各企业之间在法律体系上还不明确。地矿公司要想真正意义上做大、做强,成为局未来依托的载体,一是要以现有公司为基础,组建河南省有色地矿(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强化集团公司管理职能。各地勘单位要同时成立与队(院)平行的公司制企业,两者以产权为核心,以投融资为纽带,成为母子公司体系。全局其他能纳入集团管理的企业(公司)也要尽可能地纳入集团子公司体系。在过渡期内,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目前在地勘项目、矿权整合等优惠政策仍向地勘单位倾斜的情况下,队办公司可先从实业和辅业入手,开展矿业开发、物化探、水工环等方面的工作,相关资质也可以有计划地向公司过渡。二是要制定筹建集团公司的详细规划。这一工作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难度大,要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三是全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要加大自有矿权的投入力度

    矿权投资虽然有一定风险,但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四川冶金地勘局为自己找矿的思路及在矿权方面的成功运作,既壮大了局队经济实力,又不断生产出优质矿权用于经营和开发。其经验表明,从矿权流转收益等方面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找矿基金,做到以矿养矿,可以有效地解决矿权“圈而不探”的问题。

    目前我局现有矿权的勘查投入多数还停留初始阶段,不少矿权登记之后就很少有持续性投入,这对我们长期发展地矿经济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局要树立为自己找矿的长远观念,重视对自有矿权的实际投入,要多元化筹集资金,提高矿权的地质工作程度和价值,为全局矿业开发提供较为可靠的资源保障。

    要坚持“一队一矿”政策,鼓励勘查开发一体化,坚持矿权流转和开采反哺勘查的方针,使我局地质勘查、矿权流转、矿业开发走上一条良性循环、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建立全局性的投融资平台,利用银行和社会资本促进产业发展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发展已进入重要阶段,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地勘单位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地矿业将是我局今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而目前我局以控制、储备矿产资源为目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势必影响我局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局东区二期工程及中牟办公基地等建设项目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此,应尽快建立全局性的投融资平台,通过抵押和集团授信的方式,统一进行融资,充分利用银行和社会资本完善资金链,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五)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

    对局属二级单位经营者业绩考核是我局搞活经营机制的内容之一。通过对四川、重庆两个地勘局的调研,两局在诸如考核指标设置、经营者薪酬设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等方面,均有独到的做法值得借鉴。建议局召开专题会议,在我局现有经营考核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兄弟局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经营者业绩考核办法,使之在我局改革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股份期权、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进一步向一线倾斜,向技术和管理骨干倾斜,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现象,建立按劳付酬、按贡献获利益的激励导向,充分调动全员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六)认真做好离退休管理工作

    此次调研过的两个局,都设有离退休(工作)处,离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比例高,由于财政资金不到位,各局每年都要拿出数千万元自有资金补贴离退休。相比之下,我局离退休费用基本上都由省财政拨付,这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离退休管理工作是我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离退休管理工作也会面临新的问题,老同志的诉求也会增多,因此,在过渡期内,离退休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要增强预见性,保持离退休队伍的稳定,为企业化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调 研 报 告

    按照局党组安排,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我局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2011年4月21日至27日,以副局长罗小南为组长,副巡视员祝英普、经安处处长王文达、财务处处长张秀娟、人事处副处长黄彩丽、五队书记路德富、六队队长张银启、鑫都公司书记高世范等一行八人组成调研组,就我们关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在浙江局贯彻的动向和基本思路,局属公司发展状况及经营管理模式,目前执行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及管理考核制度,队级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它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对此调研高度重视,临行前,罗小南副局长和祝英普副巡视员召集调研组全体成员提出了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要求,王文达处长拟编了调研提纲。

    到达浙江绍兴市后,调研组受到了浙江局党政班子热烈欢迎,王文善局长、余国强纪检书记、徐琰土副局长和张根红副局长率相关部门放弃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就浙江局基本概况、产业结构、业务领域、发展思路、重点工作、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交流介绍。

    此次调研,目的明确,时间紧凑,虽鞍马劳顿,但调研了兄弟单位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工作思路,开阔了视野,增进了交流,找到了差距,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主要就浙江有色局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浙江局基本概况

    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被省政府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始建于1955年,原为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浙江地质勘查局,2000年属地化管理后更现名,纳入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管理。

    1、队伍状况

    浙江省地勘单位改革,是全国地勘单位改革试点的三个省份之一,先行先试,地勘、核工业、有色进行合并,但都保留了事业单位编制。浙江局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浙江省地勘局第四地质大队归有色局管理。现有在编职工1933人。其中,在职职工761人,离退休职工977人,精简职工195人。在岗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占71%。

    2、资产状况

    浙江局属地化管理后,浙江省财政条件较好,各单位事业费划给浙江局管理,净资产由原来的1.1亿元增长为3.62亿元,增长较快,主要是土地(160多亩)、房产和资金,机械设备所占份额较少。2010年全局实现收入9.13亿元,其中岩土施工5亿元,勘察8000万元。事业费9000万元,人均3万多元。

    3、组织机构

    浙江局机关定编40人。局领导一正三副,局长兼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副局长两名,总工程师1名,职能部门1室5处: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财务资产处、规划发展处、地质矿产处、质量安全处。局属单位9个,除浙江省第四地质大队保留了地质队名外,其他八单位都变成了院和公司,分别为地勘院、环境院、建设工程公司、勘察设计公司、测绘院、地球物理研究院、房地产公司、地勘投资公司。浙江局成立了与局平行的浙江地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是对外开展经营工作和对局属单位进行投资。局与平行公司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局长为董事长,局机关的职能处室同时也是公司的业务部门。浙江局进行了定岗定编,进行了岗位设置,现有处级干部22名,下属单位有些不是处级编制。

    二、产业结构及业务领域

    2010年浙江局实现总收入9.13亿元,实现利润(收益)3508万元,生产增加值1.53亿元。收入方面主要是工勘施工,占80%左右,房地产占10%,地质找矿占8%左右,职工收入人均9万多元(与实际数有出入,只会高不会低)。浙江局在产业布局上有四大产业。

    1、地质勘查业

    浙江局有四个单位从事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0多人,

    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浙江省基金、国家基金3000万元左右/年),主要从事地质勘查、矿山地质勘探、矿业开发矿产勘查储量检测、固体矿产及建筑材料开发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农业)地质等。现有矿权45个,采矿权2个,主要是非金属矿。

    2、工程施工业

    浙江局从事工勘施工业由来已久,且已具规模,有四个单位从事工勘施工业,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基坑支护设计,地基与基础施工,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测绘和桩基检测等。

    3、房地产开发业

    有一个房地产公司从事商品房开发,开发资质为三级,注册资本1000万元,近年来完成的开发项目有:安徽宣城丽景花园住宅小区(75亩),实现利润2200万元;绍兴镜湖人家住宅小区(35亩),三年开发完成,实现利润4000万元。正在开发的项目有:山东文登文苑住宅小区(162亩),项目分三期开发,Ⅰ、Ⅱ期已交付使用,但销售情况不太理想,目前尚余60%没有售出,资金回笼缓慢,Ⅲ期待开工。

    4、矿产资源开发业

    浙江局现有上虞市银山坝铅锌矿和诸暨市良戈舍铁矿2个采矿权,均为合作矿山。上虞市银山坝铅锌矿矿山设计年开采规模为3万吨矿石,诸暨市良戈舍铁矿设计年开采能力为4万吨矿石。

    2010年浙江局转让2个矿业权,分别为萤石矿探矿权和铅锌矿探矿权。

    三、浙江局发展思路及重点工作

    1、重点发展地质勘查业,推进矿业勘查—开采一体化

    目前地质勘查业在局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大,矿业开发规模小,地质技术咨询服务缺乏优势业务支撑。在发展定位上,浙江局将发展地质勘查业放在首位,事业经费除必要的开支外,全部用于地质工作。一是统筹安排自主矿权的勘查工作,现有探矿权45个,优先选择具有较大潜力的矿点开展普查,加快勘查进度,争取早出成果;二是做好中央地勘基金项目“浙江省诸暨市铜岩山--芙蓉山地区金铀铜铅锌矿普查”、省地勘基金项目“衢州市衢江区下坪田--上方地区铜多金属矿普查”和省科研项目“浙东中生代火山岩型银铅锌矿找矿标志及成矿预测研究”,争取实现地质找矿理论和找矿成果新的突破;三是扩大探矿权的数量,加强探矿权的维护与管理,保持总量平衡和有序循环;四是选择好的自主矿权勘查项目,引进社会资源共同开发,同时择机进入矿业投资,逐步形成矿业产业;五是优化地质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结构,加快发展具有相对专业优势且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积极探索开展地热资源或浅层地温能勘查工作。

    2、调整工勘施工业务结构,提高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比重

    目前工勘施工业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工勘建筑领域,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经济结构稳定性较差。当前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发挥技术资源优势,提高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比重;二是大力开拓市场,争取在新地域、新领域有新的突破;三是管理创新、不断调整管理方法与手段,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3、探索经营机制和业务模式,防范各类经营风险

    集中精力做好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工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解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二是积极稳妥的发展驻外分支结构,建立开拓新市场的工作机制,借助分支机构平台,扩大发展空间;三是防范各类经营风险,加大监管力度。

    4、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发展物业产业

    浙江局现有基地土地6宗,计161亩。大多在市内商业区块或景区生态区块,具有良好的物业开发前景。浙江局重点考虑基地土地资源重新整合,将部分基地房产用于商业开发,形成一个稳定的物业产业。

    5、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扩大发展空间

    在全国地勘行业中,不少单位“走出去”取得大发展,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浙江是矿产资源小省,实施“走出去”尤为必要。目前浙江局以内蒙古实施“正蓝旗等四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为契机,在内蒙设立办事处开展地质工作,积累经验,同时,也多方收集信息,寻求对外发展的机会。

    四、浙江局主要经验

    浙江局地处经济发展地区,各类要素比较活跃,且在企业运作,人、财、物的管理,制度完善和收入分配的机制等方面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1、实行目标责任制。

    全局九个单位全部实行目标责任制。五个单位由局签订目标责任,有四个有限责任公司与董事长签订。建立了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全局只有一个考核体系,有十几个考核指标,每年定期考核。奖励与效益挂钩,辅助指标占比重5%左右,完成任务按比例提成,超过部分按30%提成,分不同层面进行,主要对管理层,基层实行项目责任制。二级单位的效益不上交,局只按在各单位的股权情况参与分红,机关的考核奖走行政经费。

    2、严格人事管理。

    人、财、物的管理,主要是人。浙江的资金不是问题,物质装备也能满足需要。引进人员分三种性质。一是事业性质,现有80多个编制,按程序上报审批,参加统一考试,面试由局进行,先是企业编制,三至五年成为骨干的人员,择优按事业编制进入。二是企业性质,实行长期固定合同制。三是派遣制。人员组成里还有农民工。以上三类人员的工资标准都是一样,局里制定标准,统一分配方案、同工同酬。因浙江局已全部参加养老统筹,离退休人员已由社保机构核定离退休工资,每个月按标准拨付由局代发工资。事企主要是退休不一样,上交养老统筹不一样。工资按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考核。野外按出差,省外提高50%,鼓励向一线、向省外倾斜。人员由局平行公司统一招聘,由各单位签订合同。

    人才来源主要靠学生,主要靠自己培养,进来之后先到野外集中培养培训1-2个月,实行师徒制,必须有规定的培训内容,并要求有培训达到的标准,不合格不准独立上岗。

    3、明确产业定位。

    目前主要发展地质勘查。在新疆、内蒙、广西寻找矿权,也曾经在印尼、菲律宾,但都不成功,主要思路是出成果找大矿,围绕经济效益去做。省基金和国家基金占浙江省30%。矿权分自主矿权和合作矿权,实行总量控制,不出钱、有效益分成30%,再者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主要从事灾害、环境治理,效益来得快,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也不错。

    在矿业开发方面,有意识参与矿山收购,现有两个矿山,一个铅锌矿和一个铁矿(2011年投入生产),主导这个产业还不行,与地方打交道还不行,太难,两个矿山只占40%左右,不控股,靠此产业长期支撑,产生长期效益,地质勘查很难做强做大,只有靠矿业开发。

    工勘施工业是浙江局的传统产业,现有基础施工一级,建筑二级,勘察甲级,主要是安排人员,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员,稳定队伍,但长远不行。主要思路是巩固提高,一是进行体制调整,实行集体承包;二是资源整合,将监理、设计、检测整合;三是提高技术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四是预防风险,加强监控。

    稳妥发展房地产业,由于国家调控,供过于求,且财务成本较大(1000万元/年),缓一缓,放一放,转向发展物业经济,搞合作开发,由住宅开发向商业地产过渡,确保股东利益,购商业地产,出租、经营,风险不大。房地产由局平行公司贷款,借给房地产公司,利息比银行利率高。总体认为:在目前国家调控的形势下,资金筹措的渠道很窄,融资困难。

    4、思想观念已适应改革。

    主要表现:一是浙江局已先试先行,定性为公益事业单位。二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不敏感。三是局属各单位和个人已基本实现原始积累,并从2000年以来的改革中受益匪浅,相信越改越好,越改越高,越改越富,思想稳定,观念向新。

    五、对我局改革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浙江局调研,结合我局目前的情况,调研组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沟通,找准定位。

    中央五号文的指导思想指出,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一是加强与省、部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沟通,得到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二是加强与我们同地域,同发展水平的兄弟省局的信息沟通,共同寻求改革的理想路径。三是加强队院公司的沟通研讨,探索我局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找准定位。

    2、超前谋划,确定目标。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超前谋划,事关大局,有备而去,遇事不惊。局党组已超前提出了我局进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制订改革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分步推进,加快落实。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虽有过渡期,但最终是要成为企业的。由各队成立平行公司打基础,组建局平行集团公司上台阶。不管事业单位如何分类改革,我局必须坚定不移进行企业化运作。早行早探索,有益无害。

    局、队平行公司相继组建,其关键是做实。虽在过渡期内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但必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明晰,责任到位,按“四自”运营,参与市场运作,积累经验。其次是做大。用规模创效。三是做强。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由传统找矿模式向现代找矿模式转变,加强整装勘查和中深部找矿,创新找矿技术路线,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用项目运作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优化;用品牌战略带动产业强盛,实现产业升级。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关键在领导、引导和宣传,发扬三光荣精神和四特别传统,艰苦创业,打拼3-5年,搏出一片新天地。思想决定思路,观念决定出路。放下思想包袱,负重前行。特别是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有所为,有所不为。

    4、吸引人才,积蓄力量。

    干事靠人,创业靠人。人才培养要做实,浙江局的经验可以借鉴。树立“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技术人才靠我们培养,管理人才靠引进。用事业吸引人,用环境造就人。

    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面临“两难”的需要,找准市场和政策变化,解决好地勘产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明确地勘单位定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当前地勘单位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要着眼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特点和地质工作规律,把握地质经济规律,积极推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加快地质主业突破。地勘单位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开采的矿产地和资源储备,从其成立,兴衰成败,贯穿了地勘单位发展的心路历程。无不与地勘主业息息相关,“地质立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地勘单位主业的真实写照,开创中国地质找矿新的突破,成为从上到下普遍关注和关心的问题。2010年11月全国全面推进地质新机制座谈会为我们吹响了号角,确定了“三五八”宏伟目标,因此,地勘单位经济发展和方式转变,加快地质主业突破是基础和关键。

    二是加快延伸主产业链条。坚持地质主业发展不动摇的同时,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是地勘单位目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随着几代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地质找矿的难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高风险,高投入,地勘产品(地质成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矿业权的优选和获取举步维艰,选择探采一体化道路不识为明智之举,变为人找矿为自己找矿,更具可持续发展,形成以勘查促开发,以开发反哺勘查良性循环。

    三是推动辅业升级优化。推动地勘单位辅业(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使地勘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我局多年探索生存发展需要的,为地质主业服务的物化测、钻、工勘、建筑等传统产业,为地勘单位走向市场,为经济社会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从体制、机制、政策和扶持等方面给予宽松的经济环境使其升级优化,使其成为主业和矿业开发的有益补充。

    四是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我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定位在国家倡导和人民群众期盼的房地产业、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地灾治理、城市地质、地质公园、地质遗址保护、土地恢复等绿色产业,这些产业与地勘单位的人、财、设备、技术密切相关,进入这些产业可谓恰逢正时,是时代给予我们发展自身的重要机遇。

    6.搭建融资渠道

    一是吸收内部入股投资。充分利用好中央风险勘查基金和省两权价款外,对于找矿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明显的且能短期见效的地质勘查项目,鼓励领导干部和职工自愿投资,形成多渠道投资来源,让职工既取得劳动报酬,又获取投资收益,增加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地勘单位和职工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利益主体。

    二是进入资本市场。资金是现代产业经济得以运行的血液,与银企联姻,建立有效的矿业资金市场,是我局企业化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根据浙江局的经验,房地产业的关键是融资,资金问题解决不好,房地产的发展就会成问题。只有进入资本市场,包括银企和上市,地质勘查才能减轻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才能实现政企分开,才能使地勘市场按市场规则进行产业化经营,才能使地勘业从社会上筹措到可进行规模运作的大量资金,有效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从而缓减资金短缺对矿产勘查业发展的制约,才能使地勘单位摆脱“打工者”的命运,才能使地勘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7、建立完善分配和激励的长效机制

    我局前几年在分配和激励方面出台了相应的规定,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为我局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随着局深化改革措施的出台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事关职工利益、职工身份等民生话题将成为焦点和热点。局应建立适应我局企业化运作的、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奖惩分明的、能调动局属各单位(包括局机关在内)积极性的分配和激励长效机制。一是物质方面的激励,体现按劳分配,体现技术、管理、资金等要素的合理分配,使职工劳有所值、物尽其用、才尽其用。二是精神方面的激励,使其改有奔头、干有精神。三是文化方面的助推。产业的标准是收入、利润和市场,而文化的标准是审美、精神和归属。产业升级文化,文化助推产业,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