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实验中学电话:"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池在哪里 或在佛图关(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7:09
史家考证:可能就在重庆佛图关公园内,明代曾修建了夜雨寺、秋池等寺院亭阁

相传夜雨寺就在佛图关114中学的这个观景台附近

佛图关公园内的题刻

佛图关公园内的“佛图古关”题刻

佛图关内仍有佛像和香客
入档理由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名为《夜雨寄北》的抒情七言绝句,是晚唐最杰出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远在北方长安的妻子王氏的。文字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千古流传,万人传诵。
然而,你或许不知道,《夜雨寄北》中的具体景致“巴山夜雨涨秋池”,可能就在渝中区佛图关。夜宿夜雨寺,卧听巴山夜雨,“佛图夜雨”胜景曾是巴渝十二景之一。遗憾的是,佛图关夜雨寺古迹遗址,在去年底才被完全夷为平地,今天原址一栋新楼已拔地而起。
名诗两提巴山夜雨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只有短短的28个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所作,有寄给友人和妻子两说。在学术上,后者目前占主要地位,因为感觉只有写给妻子更为贴切。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处出现的“巴山夜雨”,前后意境完全不同。
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教授鲜于煌解析,短诗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盼望丈夫早归故里。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表达对妻子思念。
诗歌中“巴山”代指今天的重庆、四川等地,当时还很落后。唐代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第一处“巴山夜雨”,就是凄风苦雨,感觉寒意浸透了纸背。
然而,诗人在三、四句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幅温馨浪漫的画面浮现,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此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温情脉脉,幸福毕现,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让人无比怀念。
两处“巴山夜雨”比较,时空交错,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鲜于煌教授说,四句诗,短短28个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该诗被选入了初中课本,流传千年,早已万人传诵。我市各界举行的“唱读讲传”活动中,《夜雨寄北》也多次被群众诵读或改编成歌舞剧。
掀起晚唐诗潮高峰
一首《夜雨寄北》,千年来让无数人倾倒。作者李商隐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是他将唐诗又一次推向了高峰。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在唐朝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排名第四。
根据史料记载: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公元813年生于今河南荥阳,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赏识,后因李党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东川等各藩镇当幕僚,郁郁不得志,终生潦倒。
公元808年,宰相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后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吉甫儿子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即是晚唐中著名的牛李党争。
清冯浩著述中评价说,晚唐唐诗本已出现大不如前的趋势,因为李商隐的横空出世,唐诗又一次被推向了高峰。李商隐擅长骈文写作,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他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据苏雪林所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李商隐应该与多位女子有过恋情纠葛。但他与妻子王氏感情非常好。王氏去世后,李商隐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夜雨寄北》也是作为其中著名一首,早已成为千年传诵的名句。
可能取材自佛图关
相信重庆读者品《夜雨寄北》都有别样的感受,并不约而同会提出一个问题:李商隐笔下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具体在哪里?三峡博物馆原馆长黄晓东等不少专家认为,具体地点可能就是在今天的渝中区佛图关。
据记载,河南尹柳仲郢镇蜀,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授李商隐为节度判官,一同入蜀,治所所在地为今三台县,时称梓州。黄晓东等专家认定,李商隐因此得以游历三峡,《夜雨寄北》即是在经过渝州时思念妻子所作。
渝中区佛图关地势高险,两侧环水,三面绝崖,自古有“四塞之险,甲于天下”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佛图关,明代即建有夜雨寺,直到去年底才完全消失。
专家认为,李商隐从巴州前往梓州任职途经佛图关,在此处借宿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夜雨寄北》。明代时,古人在佛图关上修建了夜雨寺、秋池等寺院亭阁,并沿路刻著《佛图关铭》、《佛图关》、《清正爱民》等多种记事碑铭,使得在佛图关夜雨寺听巴山夜雨成为了原巴渝十二景中不可或缺的一景。
本土文史学者张老侃说,相传佛图关上曾有块状如石笋的“夜雨石”,白天干燥,入夜后就湿润流水,即使大旱之年,仍不断。乡民常来此祈福,以保佑风调雨顺。加之李商隐的名篇《夜雨寄北》推动,更是让“佛图夜雨”名声在外。
张老侃说,《夜雨寄北》写的“巴山夜雨”就是佛图夜雨,是诗人由城中到鹅岭,进夜雨寺烧香,并且还在山上坐了一夜,由此引发灵感。
夜雨寺遗址仍可寻
《重庆文物总目》记载,位于佛图关职业中学的夜雨寺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中为抬梁式结构,两旁为穿斗式结构。面阔五间19.2米,进深四间,通高5.85米,门前有垂带式踏道6级。
夜雨寺供奉“夜雨神像”的寺庙,早在200年前就被定为“巴渝五景”,极负盛名。据悉,夜雨寺属于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007年启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仍发现少量遗迹,因此仍在文物名单中。
据世居夜雨寺附近周伯贤老人回忆,抗战时期,夜雨寺建立了国民党军事学校,解放后,改建成西南军区八一小学,夜雨寺仍完好无损。2003年,夜雨寺部分房屋被改建成了学生食堂,仅剩下房柱、房顶及几间偏房没有被损毁。去年夏天,夜雨寺遗址上开始修建职业学校的实作楼工程。周伯贤说,当挖掘机将夜雨寺彻底夷为平地一刹那,自己双手不停捶胸,老泪纵横。
记者在夜雨寺遗址看到,实作楼已经拔地而起,原地已看不到一丝“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痕迹。实作楼外围的两棵大黄葛树,据说就是夜雨寺中移植,但让人再也无法感受到它曾与寺庙浑然一体的和谐。
重庆工商大学古典文学教授熊笃等认为,没有明确的记载表明李商隐曾来过重庆,“巴山夜雨涨秋池”景致出现在佛图关,应该更多是古人一种附会。张老侃说,李商隐诗中写的“巴山夜雨”是否就是佛图夜雨已不重要,人们只要在夜间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这种特有的风韵,就会让人进入诗的意境。
佛图关轶闻掌故多
从空中俯瞰,鹅岭佛图关狭长一线仿佛是渝中半岛的脊梁。佛图关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120米,海拔最高点394米,也是渝中区最高点。这里流传的掌故轶事众多,除“巴山夜雨”外,还有南宋蒙军围攻重庆、明末张献忠血战佛图关、蒋介石为佛图关改名等。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江州都护李严曾打算凿断佛图关,让两江相通,让江州城四面环水。幸诸葛亮没同意。佛图关最早记载见《宋史》:“大兵会重庆,驻佛图关。”紧接着《元史》载:“十四年(1277年)从围泸州,攻神臂门,先登拔之,从行枢密副使布哈攻重庆,屯佛图关。”“佛图关”三字题刻成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行书。
佛图关历代题刻甚多,今天所见多为晚清、民国间题刻,清以前的题刻大都剥蚀不清了。题刻大略可分歌功颂德和名言警句两类。此外,还有一些名人石刻,如冯玉祥书“学成须报国,临难且忘家”和“兴亡皆有责,敌我不俱生”石刻;蒋介石“挺起胸膛,竖起脊梁”的石刻。
1927年4月6日,共产党员杨闇公被敌人剜目割舌,砍掉双手,身中三枪,在佛图关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87年,佛图关公园塑起杨闇公烈士铜像。邓小平同志在铜像右侧的岩壁上题有“杨闇公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鎏金大字。
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一些重要军政机关就设在佛图关。蒋经国在此办起“青干班”。但是,佛图关和糊涂官谐音相近,就有了“佛图关训练糊涂官”一说,成为山城市民茶余饭后笑谈。一怒之下,蒋介石曾将佛图关更名为“复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