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律师:“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5:23

“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初探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于对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担忧,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这场改革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质疑,并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旨在立足于学校,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运动。“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是“校本”运动最具代表性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校本运动被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随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行,我国的教育界开始关注校本运动,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一系列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和实践持续不断地涌现。所谓“校本研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为目的,以学校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发展为目的,由校长组织领导,教科研人员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融学习、教学、教研于一体的群体性研究活动。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就是校本研究的一个新模式。

(一)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概念界定

所谓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是由中小学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为组织者,以班主任为主导,把教同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以研究学生发展基础、存在问题、发展需求和潜能为研究对象,以达到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目的,有组织、定期的研究活动。

(二)与原有模式的比较

建立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研究学生从组织形式、时间等多方面提供保证,从而引导教师研究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同时这种新的校本研究模式的建立也将对丰富和发展校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以往的校本研究中,以学科教研组为组织的研究,为中小学教师针对自身所教学科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里,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坐在一起,就熟悉或感到困惑的学科教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师个人思考、集体研讨,汇集教师的集体智慧,有效地解决了学科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事实证明:学科教研的校本研究模式是十分成功的。但是由于这个研究是以学科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因此参加这个研究的教师所教的班级是不同的,显而易见,他们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在探讨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上特别是学习某一学科的共性问题,学科教研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仅研究学生共性问题和仅靠教师个人是不够的,还需要集中教师的集体智慧,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组织、定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科教研的校本研究模式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教师有组织集体定期学习、研讨、解决问题的做法。因此在借鉴这个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学科教研的校本研究模式和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进行比较,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如表1 所示。

表1  学科教研模式和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比较

 

学科教研的校本研究模式

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

第一责任人

学校校长

学校校长

召集人

学科教研组长

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

主持人

学科教研组长(年级备课组长)

班主任(年级组长)

参加人员

同一学科的教师

教同一班级的各学科教师(有时包括班干部、家长等相关人员)

研究内容及对象

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班级问题及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时间

比较固定

相对固定

主要目的

研讨并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促进学生发展

全面了解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情况,制定干预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特点分析

从上述比较来看,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与学科教研模式有不少相同之处,例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研究的主体是一线教师,研究的形式是集体而非教师个人研究,最终都是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还具有以下特点:

1. 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从学生的长处入手,关注差异,进行激励

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强调基于学生的发展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而个性是在个体与有意义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习得的,在现实环境中“每一个体都彼此相互影响,每一个体的关系与性质都牵涉到别的个体的关系与性质”。从哲学的角度讲,共性与个性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性特征往往是在个性特征基础上归纳、总结、推广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强调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其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找到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不断总结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特点的教育规律,并且探索符合规律的有效方法。

参加这个模式研究的教师其特点是同一个班的任课教师,所以大家对这个班的所有学生都有所了解。在研究某一个学生特别是缺点比较多和较为突出的学生时,引导教师从学生的长处和优势说起,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差异,进行激励。因为如果我们把这个学生的某一学科的学习和其他同学比较时,他(她)可能是很差的,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就他(她)自己的各个学科和各方面进行比较时,总能找到其长处和优势,这样就可以从长处入手,进行表扬和激励。

2. 在研究过程中各相关人员积极协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问题

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强调由中小学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为组织者,以班主任为主导,以教同一个班的所有任课教师为一个研究团队来共同研究学生,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大家有着共同的愿景——促进学生的发展,定期开展活动,共享经验和资源,并最终实现互促共进的目标。这一共同体的建立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各相关人员要积极协作。大家在碰撞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并实现教师集体的专业成长。

3.注重在实际干预行动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

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模式倡导行动研究法,让教师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探索促进师生健康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因为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情境性、发散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只有让教师在实际干预行动中体验过程,反思行为,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

(四)实施流程

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流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首先,在学校建立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由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各相应班级的任课教师组成并且他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其次,确定研究对象及内容。在以生为本的校本研究中,问题的提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在确定研究对象及内容中,注意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研究的问题;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确定研究对象。第三,研讨、制定并实施干预方案。根据研究对象及内容,主持人及项目组成员讨论研究对象,并且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同一个班的教师坐在一起,共同对研究对象即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研讨。教师们首先从学生的长处入手,再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成因。通过集体讨论,共同提出初步干预方案。根据需要,主持人也可以与专家一起研讨,修改和完善初步方案。根据干预方案,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