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通祥是哪里人:论因地制宜的校本教研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9:38

因地制宜的校本教研模式
郝红莉 

    从2003到2008年,校本教研经历了由新生事物到普及、火热,又转入理性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学校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只是注重了学校属性和特点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只强调了校本教研的统一性,而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师生的个性。作为个体的每一所学校来说,它的历史、内外环境、教师、学生及发展定位与其它学校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不同学校的校本教研模式应该是不同的。下面就以笔者曾工作过的三所学校为例,谈谈因地制宜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以科学的姿态,走实用性教研之路

    刘楼小学是一所拥有6O0多名学生、30多位教师的小规模学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新课改有点“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思。于是,学校采取实用性教研模式,以教学方法研究为突破口,研以致用。

“三要素”发挥实际作用

    1、个人教学行动反思

    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在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学校要求教师每月记教育日记2篇,可以是读书笔记、理论学习、教学体会、案例记载、实验数据记录等;每位教师在完成一课的教学任务后,及时写好课后反思。

    2、参与式培训

    以上海《课堂教学微观技术》丛书为内容,每周二下午5:30——6:30,安排学校中参与校级名师培训的教师为主导,全体教师参与的培训。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

    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每周学校继续开展“实战式”研讨,围绕实验课题,请一位教师先讲一节课,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听课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席讨论。在案例分析中,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课堂行为得到改进。

    3、专业引领

    有教育家提醒:“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于是,每周在学校的网络论坛上发布最新的和较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理论,供教师们在一周内观看并发布自己的见解,为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而搭建平台。此外,学校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以课题组为龙头,组织起学校的研究团队,进行集体攻关。

通过实用性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低年级的《画数学》、中年级的《开放式习作》凝结了学习方式研究的成果,由教师自己用计算机排版、编制成册;《心理聊天》作为校本开发课程已编出教材,并正在使用。

    二、做研究型教师,构建人文校园

    建新街小学是一所拥有1000多名学生和60多位教师的具有较丰厚底蕴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学校以人为本,提出“做研究型教师,构建人文校园”的教研模式。校本教研的成功经验为学校赢得了区“校本教研示范校”的称号。

    以人为本,优化校本教研流程

    1、构建“众”字形培训网络

    学校蕴涵着较好的师资结构和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就在“人”字上下功夫,构建出“众”字形的资源网络。

    “众”的意思是人、全体人、全体人的智慧和资源。校内网包括人、教师、骨干、教研组;校际网包括人、教师、学校、协作区;校外网包括人、骨干、学校、专家。其中骨干有双重含义,包括校内骨干和校外骨干;教师指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学校指兄弟学校和国内外优秀学校。

    学校不仅请专业人士到校开展培训,派出老师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还在学校开设了“百家讲坛”,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讲座,由骨干教师主讲,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以便让老师们及时的了解教学动向,掌握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指导学校教学。

    另外,学校的骨干教师还和青年教师缔结了师徒盟约,使他们也担负起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

    2、以人为本,把握自己的感悟

    学校开展了以“以人为本,把握自己的感悟”为主题的反思活动。在校本教研中,各教研组注重加强对校本培训、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的教学生活的反思。每周一篇的反思记载了教师们主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教后的反思活动又总结着教师们一节课的成败。通过反思活动,教师们发现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3、以人为本,小问题带动大改进

    以校为本的研究深深地关注着学校生活,关注着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学校在开展校本研究时实施了“以人为本,小问题带动大改进”的研究战略。以校为本的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了自主的研究者,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也不是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了。学校从课堂教学研究、教学行为研究以及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活动。

    (1)课堂教学研究:开展了课改研讨课,市、区教研室的教研员都到校进行了调研活动;新手上路活动,加快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在协作区的课改大赛中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在“双赢课堂”中,使骨干教师和帮扶教师获得了双重的收获。

    (2)教学行为研究:开展的“教育会诊”活动,诊视出教师的教能否被学生所接受、所喜爱,演绎出“我们该如何使课堂更有效”这一问题;“你来出题,我来答”活动,采取了请学生自己出试卷、做同学出的试卷、改自己出的试卷的方法,使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让试卷也变得亲切。

    (3)课题研究:各个教研组围绕学校承担的省十五重点课题开展了诸多活动。如二年级语文组的“自主识字教学的操作性实践”、中年级数学组的“计算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实践”、课任一组的“小学生自我激励方法的研究的实践”、课任二组的“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的研究”,还有一年级语文组的“兴趣识字的操作性实践”、高年级数学组的“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分层次提问”……小课题的研究改进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使他们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进程中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以人为本,倡导教师个性化发展

    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平台,教师在校本教研这个大舞台中体味着成长的快乐。学校一年一本的《希望在建新》一书记载着教师们成长的足迹,教研组的网页上体现着小组教研的过程,教师的成长记录上写满了青年教师教学生涯中的辛酸与快乐……

    三、把课堂设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交通路小学原为郑州铁路职工子弟第八小学。2006年3月7日,区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的召开,使学校认识到校本教研是实现学校教育理想的一条通途。于是,学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把课堂设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流程图”解决困惑和畏惧

    教师们接受了校本教研,但对于实际操作还存有困惑和畏惧。于是,学校又拟定了校本教研流程图。不仅为小课题研究设计了研究流程,还明确了研究方法和档案的收集、整理方法。这样做能促使教师们实实在在搞研究,不堆砌、不造假。

    学校的校本教研流程图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点、问题。可以针对教材(内容、目标、位置、背景等)、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语言、作业布置、辅导等)、学生(学习方法、作业书写、个案等),也可以针对课程(设置问题、改变或补充等)。

    档案:本次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两周。

    方法:学习理论或资料(网络、书籍)、观看名家课堂实录、经验交流(本组或和其他组一起)、课堂片断研究等。

重点:是要研究出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每次的研究结论中进行显示。

    档案:两次教研活动记录,并附上每次的学习资料,或观后感,或学习反思,或课后反思,或教学设计等。

    研究出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操作、使用情况。

    档案:本次的教研活动记录,并附上研究出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操作、使用的教学设计(可以是片断),或使用后的教学反思,或使用后的补充,或使用后的质疑,以及衍生出的问题;学生的活动感受、学生的质疑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作品等。

    可以是上次研究问题的深入、迁移,也可以更换另一个问题。

学校首先以二年级语文组的“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和一、二年级数学组的“教会学生有序地使用学具”两个课题为范例,以一课多讲行动研究模式(即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在不断的同伴互助研讨和自我反思中改进教学行为),大家共同围绕课题展开,研究过程贯穿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以教研组小课题带动,以骨干教师课例研究为载体,以点带面,重点培养,集体参与,共同进步的校本教研模式。

    通过校本教研,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更新,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在各级课题研究、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学生也在各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校本教研”的要义在于其“校本的观点”,应克服被动性、盲目性,选准切入点,抓准着力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实施已走完第一个六年,相信随着校本教研实践的展开,大家对校本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校本教研会越来越进入广大理论工作者、校长和教师们的视野,给予它应有的模式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