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曲轴平衡机厂家:南怀瑾开示辑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57:01

南怀瑾开示辑录

(2011-12-13 19:14:55) 转载 

     

                 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任何法都是佛法。有些人学了佛以后,非常小气,皈依佛,不拜邪魔外道。我有时候到乡下去,看到土地庙,那个土地公是用泥巴捏的,我也很恭敬的行个礼。人家说你学佛的人,何必呢!我说我不管那一套,活着做好人,死后还做个土地公,我还不一定是好人,死后土地公还可能管到我呢!我先结个善缘不是蛮好吗!你们学了佛,皈依三宝,就了不起了,你自己才是活宝呢!这是真话。

    所以真正的佛法,对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都是恭敬的,这是佛的精神,他没有看不起人,只是教你不要乱学。佛在经典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又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可是佛说的啊!不是我说的。所以说,宗教分门户、分派别,这一种胸襟就根本不能学佛。

    我到了基督教堂一样的很恭敬,基督总是个好人嘛!总叫人家去做好事,也叫欧洲人、美国人、白种人,都要做好事。好人嘛,排排座,请上坐,吃果果,给他磕个头。基督年纪总比我们大多了,大了一千多年了!学佛的人第一个胸襟要大。所以学佛,第一要学这个人,学常开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萨,就是肚子要大一点,包容万象,什么都是好的,都对;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学他胸襟大,面孔对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这个就是佛法。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著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佛法言心,厥有二义:一指妄念意识之心,亦曰妄心。一指如来藏性之心,亦曰真心,复名为性。此二义之所示,研习佛法者,首当抉择;须视其经文全部教理,而审辨其所标之义别。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则佛法与近代心理学所不同者几希。故视佛法为唯心论者诚误矣;然则,同于唯物论乎?斯尤误矣,盖佛法认心物二者,皆一体所生之用,亦即一元之二面也。故禅宗古德之言性,有时曰“即心即佛”,有时曰“不是心,不是物,亦不是佛”。以人智易执,一落言诠,即便迷头认影,故须种种巧设权言,以透脱滞见,独露真如。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唯识概八识于心王含藏宇宙万有心物之种子,皆标明佛法之言心,即谓心物一元之体性。又曰如来藏性,亦曰真如。如者,如其真耳,非离诸妄以外,而别有一真如独立常存。苟其若此,则真如为常,常见者,佛所呵斥。盖真与妄对,凡有对待,真亦成妄,同遣真妄对待二边之见,故曰真如,乃无以名之强立之名也。

    本体之性,心物一如。寂然空净,能生万法。所谓法者,概心物等一切之理事而言。故谓自性具足一切法,不因修证而有增减,不因聚散而有生灭,不因动静善恶而有净染。虽能生万有,而不随万有迁流,故生生不已而实无生。万有虽灭而不随之断绝,故生灭轮旋而终无生灭处。夫既寂然不动,从何而得万有之生灭往来?盖体性功能,本然运行不息;运行者,体性无始功能之力,亦曰风,亦曰气,而非习知之风与气,故以功能之力言。功能之力,运行不息,常寂而常动。空寂之性,性自功能,无有主宰之者。唯动静二方,互为循环,运动发光。光明常寂而常照,明照极而暗生,明暗代谢,亦如动静之往复,皆为体性功能性自本然之力。光与热俱,光热炽然,电磁物质之极微,涵絪(yin)而成,热极而为溶液。复随力与光热电磁液体等物之互相化合,地质物质,于以形成。故谓万有之成,非自然而有,乃因缘所生。因缘者,多种生元之互为化合也。唯体性功能,既非自然,又非因缘所生,能生万有者,非万有所能。非生因之所生,乃自性之所现。故力者光电等之互为化合,万有得以滋生,天地由是乎分。然此地质物质总依虚空而住,虚空犹为体性功能之一现相,空间无际无量无边,与体性合其寂然。而虚空非即体性,乃真如本然一相也。

    于体性寂然空净之中,含有一灵明妙觉之知性。性净妙明,含裹十方,光耀独朗,能用于物,非物所容。灵明之光,为常寂无相之光,不倚物而常存,及其起用,须依物而相应。虽灵光独耀,而与体性功能力之运行,同其动静明暗,循环往复,运动力强;强力妄行,动极生乱,则灵明觉知,变易为动乱之无明矣。无明者,变易其明而不明也,虽然无明,而其为灵知之性光者一也。徇无明以依附于物体,带质而生我人之生命色身;身之生理,与物理同其功用,心之性理,则不同于物而异于本性之妙明寂净矣。然所谓异者,变异也,若力能反此变异,虽动而固常静,虽明暗生灭而不失其灵明妙觉,虽依附于物而常离,则复于体性寂然之功能,至此则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迥脱根尘者,非物所能拘也。而体性功能者,以空为体,其起用也,以万有一切之用为用,以一切相为相,本即空寂,故灵明妙觉亦空寂,物亦空寂,虽有相之与用,皆一时间空间上之偶然缘合。故万有之有,乃一时假聚化合而有,非有一常存者。唯体性能生空有,而非空有之所能。故曰:“缘生性空,性空缘生。”妙矣哉!诚非心思口议所可及矣。

    佛法于体性之颂名别号甚多,略举如曰“真如”,以其真而复如;如曰“涅槃”,状其寂然本净而圆寂;曰“法身”,为体性之自身;曰“如来藏”,表其含藏万有而本无去来;又曰“般若”,示灵明妙觉本空之灵知。凡此之类,异名罗列,皆体性一心之多名也。异学立为别名,尤多不胜收,如涵义同斯,则皆一法之所印,等无差别,否则,概非正见也。复如曰“佛陀”,曰“正觉”,曰“见性明心”等,亦皆表诠证悟体性之极果耳。等次以还,名、相、理,皆可汇推;要皆标示治心之学,或为心法之分析,不尽繁列矣。

    是知心物为一元之体性,证知体性者,乃明此心不复逐妄而迷真。而此非生因之所生,乃了因之所了,非徒为理知可及,乃心物之证验可圆。故华严宗立四法界,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若透彻事之与理,证得真如,则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倘逐物而迷心,认心而非物,则皆见未圆融,自生障碍也。

----摘自《禅海蠡测》南怀瑾著

 

                        禅须通教  

    参禅之辈,甚有蔑视教理,视三藏十二分教,皆为剩语,摭拾谚语村言,巧立名目,如以三关称之曰:“雁门关、山海关”等类,惊世骇俗,借以鸣高。若斯之徒,落知见愚,殊足叹惜!后世宗门竞相传习曰:《法华》、《楞严》,把本参禅,以此二经,为禅宗所据宝典,与初祖之授《楞伽》,六祖之授《金刚经》,尤有进焉。既或熟习之矣,而与三论、成实之言,唯识华严天台之学,诸多未解。然则纵悟此心,便同于佛,而三祇劫论,菩萨五十三位,天台之三止三观,华严十重玄义,唯识家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中如帝网重重,如何同异?如何相印?皆当一一透过,一有滞碍,何得云然。如笼统颟顸,自招罪过,反不如依教奉行,踏实修行为是,何事参禅。尤其当今之世,百家学说争鸣,甚于印度佛在世时,与吾国春秋战国时代。不能温故而知新,融通诸说,徒知“乾矢橛”、“麻三斤”、“云门饼”、“赵州茶”,老死语下,称佛山中,则吾佛之所寄望于荷担大法,嘱咐正法眼藏者,又何益于众生耶!多闻慧解,固为所知障,但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文字因缘,虽曰习气,而亦通于般若,彰明文彩,舍此谁寄!

    例如六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乃仁者心动。”宗门风行此语,传诵千古。今试思六祖所谓心动,为指此意识之心,抑另有其义?如指此心,禅宗之徒,用功得至身定心空,万缘都寂,其他外境之风动也好,幡动也好,与我了不相关,即自肯曰:我已明得六祖之意,已明此心矣。苟如此,禅宗之所谓心,只为第六意识之识心耳。纵饶此心无念无动,而外境外物之风幡,依然在动,与我又有何涉?如曰本不相涉,则万物一体之说,山河大地,宇宙万法皆为阿赖耶识所变。《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是何解?风幡既未外于宇宙,此心纵然不动,风幡仍在飞扬,如认到此为是,则禅宗之所谓心法者,止属现代心理学之一部分,又何得为超三界外之无上妙法耶!此时风幡与心,与华严法界、涅槃妙心、唯识法性等学,又如何沟通?即使理无碍矣,又须事理无碍,证此风幡心动之极,又复如何?若此类课题,宗门中公案,比比皆是,一有未透,且莫妄说明心。

    佛语心者,有时指宇宙万法本体,称谓心名。有时指此妄念,亦名为心。此因翻译名言,偶有疏忽。且文字语言,往往不能表达深意,故贻淆讹之误。例如马祖有时云:“即心即佛。”有时云:“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亦不是物。”复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凡此等等,如以知解诠通,则可用几何算法,求出答案,亦知此所谓心者,非指第六意识之心也。所谓此心,实心物一元之本体心也。悟者,悟此心之用,证者,证此心之体。体用皆如矣,然后或摄用归体,或摄体归用,任运作为,终合于道。故云:修行法门有二种:一从法界归摄色身。一从色身透出法界。从法界摄色身,《华严》尚矣。从色身出法界,《楞严》诸经有焉。虽然用此求知,仍为解悟,与宗门之证悟,相距岂止十万八千里而已。

    三藏十二分教,论为疏释经律之学。主于论者,未可数典忘祖,若独以此如海经藏,分类排列,融通诸经语句,取以经注经方法,则求得知解总和,足可通诠诸法矣。何待创立知见,别尚玄奇乎!

    佛法本体之论,借用名词言之,略如《华严经》以本体为真善美之极致。宇宙万有,皆为本体起用中生生不已,互为因缘,法尔(自然)如此,涵盖无遗。《涅槃经》以本体为真常寂住,原始返终,不出其位,宇宙万有生灭不停,皆涅槃寂静中之如性,本无来去也。《起信论》则以真如本体,起用为生灭,生灭迁流,真如泊然,一切真妄皆为如来藏中之同体。《楞严经》则以本体圆明,含裹十方,宇宙万有之起用,为本体之病态,如空花翳眼,须教返本还元。他如唯识唯心,则言认识之变态。根尘色法,以指心理之愚妄。真如本性、涅槃妙心,统称本体之别名。般若菩提、转识成智,或谓正觉之了了。凡此之类,不尽例举。

    禅宗之证悟本性者,即证心物一元之本体也。及其至也,方得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然有一体性可立,已属教乘所摄,能立则能破,循因明辩法可诤,见滞笙象,则非宗旨。及乎心超象外,知有机先,物我两忘,人法透脱,如如亦扫,非言语文字表示动静之可及,亦不离一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终使释迦掩室于摩竭,维摩杜口于毗耶,一会拈花,只当游戏耳!复何言教之可资哉!金圣叹云:“达摩大师,用条短秤,一喝便了;六十四卦钉作长秤,这句在我此卦前,这句在我此卦后,花拳绣腿,一路短打,又手松脚快,捉摸不定,大易之文也。”可谓深得禅宗与教相之妙评矣。

----摘自《禅海蠡测》南怀瑾著

 

                  神通妙用众生本来具足  

    经谓“通自定发”。此所谓定,乃正三昧,非相似静境。若至九次第定之第四禅定,久住功深,然后起用,依诸教授方法修持,渐使色身气脉一一转变,终使心身融合无间,心息自由控制,迅即入定,觉受尽灭,如欲出定,随意发用,常光现前,与本体合其功能,然后通明之力,可随意发起。

    《楞严经》云:“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此所谓伏归元真者,即心身寂定,返伏体性。住此定久,体性功能,自在发耀光明。此中事相理趣,未可尽以言语文字传之,恐落筌蹄。要之,能了一心,不再随妄流转,仍是一色边事,必再能转得此身(物),则心物同返于法尔本性,体用皆可自由矣。习密宗者谓:显教与禅宗,不修气脉,终不能即身成就,故神通不得发起。孰知禅宗法门,以直见本性为学,若果能彻见本性,则神通妙用,自然具足。岂不见《楞严经》云:“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地、水、风等,亦复如是。得见本性者,自然应用无碍,自家故物,不待外求。苟有未能,以其功未齐于诸圣,力不充也。唯神通虽是妙用,终为幻妄;未得漏尽通者,如偶发神通(五通),必至随妄流转,堕于魔外数中。佛法以正知正见教导世间,使一切众生,皆得般若,度为究竟,若以神通设教,反使众生易着幻秘,难入正觉之途。故吾佛遗教,制戒神通,经谓大阿罗汉,亦有神通,亦无神通,而其得漏尽通者一也(义见《大智度论》)。禅宗正见,尤不重此,丛林规范,以神通惑众者,迁单(放逐)。佛之正法眼藏,不至入于外道之流,端赖有此戒制。故禅门宗师,或有以神通示迹者,必故示狂颠,不提持正印。荷担慧命者,则不言神通,以平实为人,作人天表率。

----摘自《禅海蠡测》南怀瑾著

 

                  成佛是三身的成就  

    学佛明心见性,悟到自己的本来,是法身的成就。我们现在的肉体,有形像的是报身。山河大地物质世界,也不是与我们相对而立的,是报身的依报所依附的。研究哲学的人讲心物一元,大体是讲报身与依报之间的事,再进一步才谈到法身本体。至于万有一切,包括所有众生,都是同一法身的化身。成佛的人,法报化三身一定都成就的。这就是法、报、化三身的大道理,是佛学的基本观念。

----摘自《维摩诘经讲解》南怀瑾著

 

                   佛学是大科学  

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这个理,见不透,没有彻悟,只相信我们自己眼睛所见,而眼睛所见是没有真见的,看见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讲,你们诸位现在看见我,我也看见你们。但是还是假的,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们房中的这个电灯,我们看着它好像一直亮着,学过光电的人就知道,当你刚接通电源的那一剎那,电的功能产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为后面源源不绝的电力,才使得这灯持续发光,那第一束光一见就不再见了。更明显的是蜡烛,你点燃之后蜡烛虽然一直发光,但是蜡烛也不断地变短小。过去认为蜡烛燃烬就没有了,现代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不灭,能量与质量互变,也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

----摘自《维摩诘经讲解》南怀瑾著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是的,成佛以后也要受报,这从世间的圣人和伟人来看,也都有许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稣被他的门徒出卖,最后钉死于十字架;孔子绝粮于陈、蔡;文天祥受诛;美国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等。因此,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前后,也有好多魔难,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后的树下降魔;另外托钵不得食,风寒而背痛,女人诬陷,他的弟子提婆达多落石伤其足;以释迦族遭受灭亡而头痛;临涅槃前因误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说,证得阿罗汉以后,也有受报的记录,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和莲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这从东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论和说法,所以圣人受难,正表现其伟大人格和伟大事业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说耶稣是为了人类赎罪,佛教则有不同的理论依据。这可以从两个方向说:一是法身示现,以做为凡夫的榜样,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类所有的苦、乐、祸、福,示现为人间身的佛,也同样有;虽他自己本身没有苦、乐、祸、福的障碍,为了诱导正在苦、乐、祸、福中的众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现同于一般的人类。

  人在人间必定有他的身体,有身体必定会遇到身体的所需和所忌,两者产生冲突,就会发生魔难。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劳而获得佛果,不遇魔难而成为佛,那就没有修行的必要,也显现不出圣人之伟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后,虽具足六通,圆证三明,他还是在人间托钵、游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于人,生活所需也同于人,弟子向佛问讯的时候,也会说到:‘众生难度吗?’‘身体健康吗?’确少见到佛陀使用神通来解决众生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是用智慧,以人间通用的方式,解决人间的问题。

  二是从最后身的菩萨或最后身的罗汉来讲,他们从此以后,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约束和苦难的左右,因此,必须要把无始以来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业全部清理偿还。这也等于佛世的时代,规定俗人,若发心出家,必须在清偿了所有一切债务、责任和义务之后;若是犯罪、负债、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许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为止,要来我们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们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钱财关系、感情关系,彻底清理之后,才可进入我们的寺院,而成为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后身菩萨,固然要接受往昔的业报,初成佛时,虽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烦恼的困扰和苦乐的影响,但是他在没有进入称为无余涅槃之前的身体,还是在人间活动,还是会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那就是最后果报的承受。

  不过心得解脱的佛,身体虽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样地受到痛、养等种种反应,但是不会因此而生起喜、怒、哀、乐的烦恼,所以,佛的受报和常人的受报迥然不同;受报是对因果负责,解脱是从烦恼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罗汉、菩萨以及诸佛,乘愿来到世间救济众生,那是化现,不是受报,从凡夫看他们,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现象,他们却未受到这些现象的困扰。

----摘自(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本心遍一切处  

楞严经里,佛讲这内外七处都不是心,佛说以你自己为本心,向外面扩展,扩大到整个虚空,都是你心里头的东西。换句话说,内外七处也都是心,懂了吧?这是如来的密因,你们大家都没参出来。但内外七处都是什么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体。起用的时候,是他身体的色身、报应身的作用;归体的时候,就是法身的清净。

----摘自《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著

 

                      体用一如  

当用之时,体在用中;

在体之时,用归于体。

如如不动,无来无去;

是名如来,圣贤境界。

 

----摘自《楞伽大义今释》南怀瑾著

 

                 张拙悟道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时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张拙,去见一个禅师问道,禅师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这个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那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么快,言下顿悟,这一句话就悟道了。我们现在找找看他悟个什么?他悟得一切法无我了嘛!得成于忍,对不对?拿教理说暂时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盘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这是讲体,一切众生同一本性,这个自性之体是光明清净,无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词。遍河沙,无所不在。“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切众生与佛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念不生全体现”,注意啊!一念不生是无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么说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无生法忍,万念皆生还是无生法忍,那是菩萨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还有我们学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错了,以为一念不生了,以为念头、思想都不动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么是一念不生呢?善护念,无住,一切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动被云遮”,这都是初步的无生法忍,到了最后六根全动也没有被遮住,所以刚才讲,佛说的无相无住。

    但是这中间也分两层,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的不同,不能以声色来悟道,去掉声色以外,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这还是只得根本智的这一面,没有得到后得智。

    “断除烦恼重增病”,为什么不必断除烦恼,断除妄念呢?你打起坐来,一天到晚断除烦恼,把烦恼空了,妄念空了,那个就是妄念啊!那个就是烦恼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说断除烦恼只是再重增一层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个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见!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个真如道的境界,有个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烦恼,那就不是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因此这位居士后来并没有出家,在家菩萨后来就成道。下面两句话你看他大彻大悟的话,也无所谓在家出家。

    “随顺世缘无挂碍”,活到这个世间,随顺世缘,就是所谓禅宗祖师讲,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么样修行呢?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还债而已,随缘消旧业,不再去造新的坏业力。当然新的善业还不断在做啦!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这个就是随顺世缘无□碍的道理。最后他的气派更大,所谓了解金刚经的全部。

    “涅盘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学佛证到涅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涅盘也是空花梦幻,空中的花果,不实在的,所以涅盘生死等空花。我们拿这个张拙的公案,来说明金刚经所讲,“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著

 

              不着相,修一切善法才能成就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用白话文的说法,复次就是其次的问题,或者另一个问题。前面他什么都否定了,佛也不是,有相的也不是,有色的也不是,有法可得的也不是,一切否定。这里却告诉你,要想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有善法的成就不可。不是看几本佛书,谈谈禅,说说公案,盘个腿,打个坐就可以成佛。造了一辈子的业,跑到庙子去盘个腿,吃两天素,就要得菩提,那个菩提多少钱一个啊!有那么简单吗?许多青年人都犯了这个毛病,看了几本禅学的书,青蛙跳进水,噗咚一声就开悟了,那么容易吗?你去买一个田鸡来跳跳看吧!所以要“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日行一善我们都做不到,检查自己的行为,我们日行一恶则有之,谁能做到日行一善?不修一切善法,你说到达无相,那是骗骗自己罢了。佛告诉须菩提,“是法平等”,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佛在前面也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是没有差别的。

    后世禅宗有个公案,说有个法师讲金刚经,碰到一个禅师,这位禅师就问一个问题:既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这位讲金刚经的法师没办法了。是啊!金刚经上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万法是有高下,怎么说没有高下?所以说这又是一个话头。

    我们晓得平等性智,那是要到达第八地成就,才能证到的。第六识空,是证得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空了以后,才证得平等性智,一切众生人我就平等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果说有所为,为了求佛果,为了求自己的福报及功德而修一切善法,这是人天果报,凡夫的修法,凡夫的为善。真正的善法是为菩提道果的行善,虽行善而不着行善之念。“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不要求福德之念,这个才是真正的善法,这是加以注解。下面是这一品的偈语:

    第二十三品偈颂

    镜花水月梦中尘  无着方知尘亦珍
    画出牡丹终是幻  若无根土复何春

    “镜花水月梦中尘”,就是说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等。佛经经常用这种譬喻,说人生一切万有的现象,如镜中的花朵,你不要认为没有花啊!有花,只是抓不住摸不着;水里的月亮也不是没有啊!有的,水里不会自己出月亮,后面有一个真月亮。镜里的花也是一样,后面有一个真花。梦中的境界固然不实在,但是没有你,还不会作梦呢!因为有我们的身心,才能做梦,但是梦中的一切只是影像。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要注意这一点,镜花水月并不是说绝对的没有,只是告诉你是虚幻的,不实在的,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这个暂时存在的有,是把握不住的,不常的。

    “无着方知尘亦珍”,了解了这个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的道理,才了解了空与有之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空也是佛法,有也是佛法。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修法的要点是,无住,不执着。不要认为,因为不执着所以空;抓住一个空啊,空已经变成一个东西了,空还是尘。真正的无着,连空都无着,因为空不着,所以敢到入世中去,在入世中修行。众生不敢入世,怕“有”把他沾住,真到了无着,方知尘亦珍,才敢入世,因为有也是的嘛!

    古人有一句话: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学佛修道,打坐念佛,一念万缘放下,蛮好!但是,如果你不修一切善行的话,没有这个福报,你想放下也放不了!有许多朋友说,现在退休了,年纪大了,我准备明天开始修行。结果明天,家里又有事了,或者自己又感冒了。嘿!你不要认为放下容易,放下、清净,要大福德大福报的啊!

    “画出牡丹终是幻”,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无根土复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贵之花,但是牡丹还须绿叶来陪衬,也须要根,牡丹没有根,花也开不开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开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个是自误,聪明反被聪明误。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著

 

                  佛法不是“无神论”  

 

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众生,生下来个性不同,身体也好心理也好,绝对不同。同样一个父母生的,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个人身体不同、个性不同。但大家都是兄弟,大部分同父亲母亲有些也相同。所以我常常跟有些同学讲,我说你这个个性怎么会这样?我给他分析:这一半是他爸爸的习气,那一半是他妈妈的习气,除了这两部分之外,还有他自己前生带来的一部分习气。连相貌都是这样,每个人的面孔、体能一半像母亲,一半像父亲。不过有“反相”的,就是说父亲可能很老实,生个儿子特别调皮;父母都很好,生个儿子特别坏。原因是什么呢?一半是他自己带来的,一半是父母那一半坏的给他了。因为有的人表面上很老实,老实人有时候肚子里脾气也很坏,不过坏不出来而已;但恰恰把肚子里坏的那一半遗传给儿女去了--这就很糟糕了!所以这个遗传也很难讲。父母遗传是“增上缘”。那么本身带来的个性,父母的因素就不能左右了,叫做“亲因缘”。本身怎么带来的呢?三生因果。种子---多生的种性---生现行,造成了现在的环境、现状;现在的行为、心理、各种所作所为,又成为来生、他生来世的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又成为未来的种性、种子,这样互为因果。所以我们一切的人生遭遇,都是多生累劫,宿习为因。“宿习为因”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习”就是习气,“宿”并不是只讲前生,前生的前生的前生……没有成佛以前,多生累劫累积下来的习气,业力、习气、习惯的形成。我们讲这个话是站在现生这一生生命存在的现象上来讲的。“宿习为因,起同事欲”,因此生起现行。像我们变成人,变成中国人,我们这一部分的中国人生长在台湾,在台湾的台北,而且碰到台北今天的小型台风这个天气,因为每个人众同分,“起同事欲”,都要加一件衣服,这个天气不需要冷气了,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们共同的欲相同,“宿习为因,起同事欲”。

一切生命的来源,既非主宰---并不是有个上帝、有个神我在那里操纵;也非自然--也不是物理自然来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中,自性宿习的业力为第一因,所以每个人个性不同,因为业力习气不同。非主宰--没有个上帝、阎王做你的主宰,一切唯心;也不是唯物的--非自然,不是自然来的。“因缘所生法,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法。但是无主宰不是无神论。有人就给搞错了,比如像这一代的达赖就公然在印度、在美国发表宣言,说佛法是无神论。我说这真是混蛋之至!一个所谓的“教皇”,自己对佛法的理论都搞不清楚。

佛法不是无神论。无神论者绝对否定有鬼神,也绝对否定一切唯心。无神论就是唯物论,认为人没有宿世,更不承认存在三世因果。所以现在的达赖如此的见解,那真是可笑!非主宰不是无神论。有没有上帝?有上帝。有没有阎王?有阎王。那么上帝、阎王也是唯心所造,他只能做自己的现行,不能为他人的主宰,更不能为万物的主宰。换句话说,他变成了上帝、变成了阎王,他是怎么来的?他是“宿习为因,起同事欲”来的。因此说他无主宰、非主宰。一般学佛的误解了,一看到这三个字“无主宰”,那就什么都没有,那就变成无神论了,这不是笑话么?这些道理,你们年轻的法师们、同学们更要注意了。

-----摘自《唯识与中观》南怀瑾著

 

                   不要轻视小乘  

小乘学派,如现在世界上流传在泰国、缅甸等东南亚一带的所谓南传佛教,即所谓小乘学派。今天全世界的佛教文化认为,南传学派所保留的经典思想是释迦牟尼佛的正统,中国的大乘思想等等,包括大小乘,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的正统,这是世界佛学家的看法。我经常提出:我们自己大乘佛教之下的青年们注意,这是十七世纪以后,英国与德国等西方哲学界有意地(弱化)东方的文化,东方佛教的文化,甚至专门打击中国文化,所以把中国保留的所有大小乘的经典一概不提。这里头有英文的,你们特别要注意,可是一般人不懂:“哎,鼻子高,眼睛蓝的学问是真的。”都上了当,这是很严重的问题。那么讲到小乘佛教的思想,包含了南传佛教及我们中国的大小乘合一的佛教,包括《俱舍论》《成识论》《俱舍中》《成识中》等等的思想,都在批驳之内。他们认为心法与色法是分开的。你研究过唯识《俱舍论》就知道。换句话说,用西方哲学的名称来讲,借用柏拉图的学术思想来讲,把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分开。本来柏拉图的思想是二元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两重世界。那么好了,我们碰到一个问题了,如果拿希腊哲学来比较柏拉图的思想的最高处,也就是佛教小乘学派的最高立场一样。二元论的世界观,精神世界同物质世界,双重,二元,在哲学上的名称叫二元论,同小乘的思想差不多。但是有一点特别注意啊,现在在学理上批驳,尤其是唯识学家、《成唯识论》等等上批驳这个小乘学派,非常厉害,可是你们年轻的同学们听了,不要说小乘的《俱舍论》、《成唯识论》啊,这些看都不看,你错了。现在批驳的,凡是这些经典上批驳的小乘思想,批驳它的见地、知见的问题,最高处见道的那一点,所见不彻底,换句话没有大彻大悟。悟到了一点,见到的空,见到了真空,没有见到缘起性空如何变妙有,这个他不懂。因此把空、有两个分成二元、双重。至于小乘的修法,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今天的佛教要想重扬,你们特别要注重小乘啊,小乘的修法硬是规规矩矩地从禅定来。中国佛法从宋元以后,大乘思想,尤其是禅宗大为流行,大家变成口头禅,实证的功夫一点都没有。这是错误的,要特别注重实证的功夫,你不要轻易地看两腿一盘,这没什么,外道都会盘,可是外道可以坐一天一夜,你坐三、四分钟腿就发酸,头又痛,你的功夫到那里去了?所以小乘禅定的法门,四禅八定是不可变动的基础。而且中国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建立在小乘基础上的,这点同学们要特别搞清楚,不要看到大乘思想批驳小乘就:哎呦,小乘是小乘,几乎同外道一样。

-----摘自《唯识与中观》南怀瑾著

 

               佛学佛法体系的中心  

那么这个十二因缘呢,第一由无明开始,“无明缘行”,有十二个名词、十二个程序,等于一天的时间十二个时辰。无明是最初来的,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这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两个原因,一个我们生命思想观念不知道根本从哪里来,在没有悟道、没有证得以前是无明。所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这是无明。一个是物理世界的无明,这个宇宙万有没有开始以前是一团混沌,拿中国文化过去的讲阴阳未分,就是“混沌”,譬如一个鸡蛋一样,这个鸡蛋是蛋白、蛋黄都没有分清的,一团无明。无明者,看不见、黑暗、糊涂,这是物理世界的。

那么无明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没有说,一切佛法到此为止。无明怎么样来的啊?无明总有个来因、前因吧?在所有的佛经佛法里头,不谈前面的来源,也无法谈,就加一个名词:无始以来。无始就是没有开始,这个圆周性。只有在《楞严经》上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富楼那提出来问题:一切众生本来既然是佛,自性本来是清净光明,为什么会生一念无明呢?自性本来清净光明,为什么生出宇宙万有来?换句话说,假使对西方宗教而言,上帝如果是创造了天地,上帝吃饱了饭,多余得很!不要造这个天地,没有大家,也没有那么乱;为什么造了万有、造了人,反是乱,那不是自造孽吗?那么上帝又是谁造的呢?上帝的外婆、外外婆又是谁啊?这一路追下去,那就是这个问题——无明。何以会有山河大地?佛在《楞严经》上的答复,因为文字翻译的中文太美、太好了——“觉明为咎”。无明哪里来?变成中文,一句话、四个字:觉明为咎。换句话说,明极了而生无明了。那好了,那我们不要明极了多好呢!所以怎么样是“觉明为咎”?所以三藏十二部所有的佛经统统看完了、翻完了,这个问题还是个吊在那里的大问题。

所以有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佛法对于心性之学,一切凡夫如何修持而至成佛之路,非常清楚!世界上没有一样学问、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哲学能够与佛法相提并论。但是关于这个宇宙的哲学、科学的最后的问题,佛有点留一手,故意没有讲出来讲完的样子,好像是这样。这值得我们一参哦!

其次在《楞严经》上佛又说到两句话,诸法一切“非因缘、非自然性”。佛经处处讲因缘生法,那么结果在《楞严经》上提出两句话:“既非因缘”,不是因缘所生;“又非自然”。所以大家很迷惘。甚至有一年在一个地方打七,还有两位老居士、大居士,关于这两句话——“既非因缘又非自然性”,好像在休息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好几位居士在讨论,讲南老师一定搞错了,没有这个话、没有这个道理,怎么既非因缘,又非自然性?我顺便过来就听见了,我也不说话。后来有一位大居士(也是老居士),过来问我,我说:是啊!我刚才旁边听你们讨论的很热闹。后来我说,这不是我的话哦!佛说的。当然(如果)佛也错了,那就……我说,你们居士们怎么不去看看全部《楞严经》啊?实际上这两句话上次我们提到过,佛是对本体而讲,形而上那个道体本来无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个实相的实德,它本身既非因缘、又非自然;是讲体、心性之体。讲用呢?一切万有的用,非自然、也没有主宰,都是因缘所生。这是佛法佛学的一大结构,这个体系的中心。

-----摘自《唯识与中观》南怀瑾著

 

    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问题  

    这个公案,是六祖初出山时的一段机用,就是后来禅宗所谓的机锋,也就是机会教授法的一种妙语,并不就是禅宗指示明心见性的法要,这等于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述”,是同样的隽语。“云驰月驶,岸动舟移”,你能说谁在动?谁在静?如果当你在睡眠中,虽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只是不见不闻,那里还有如此妙句,这就是佛学“唯识”学所说:境风吹识浪,一切情感思维,都从外境之风吹起的“依他起”之理,并非就是佛法禅宗心要的那个与宇宙万法同根,“圆成实性”的心性之体的心。有人往往把风幡案中的“是仁者心动”一句话,便当作已经了解了禅宗的心法,那真与禅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了,如果这样,用现在心理学的分析,岂不也能够做到禅的境界,更何必谈禅呢!倘使用这样见解去见唐、宋时代的大禅师们,一定会骂是“屙尿见解”!等于“一行白鹭上青天”,愈飞愈离题太远了!

-----摘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

 

            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  

    前面讲述六祖悟道的公案,已经说过惠明和尚在大庚岭头追到六祖经过,他后来声明是为道而来,不为抢衣钵的问题,因此六祖先叫他“不思善,不思恶。”过了好久一段时间(原文记裁称“明,良久。”)六祖便问他:“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里所说的“那个”两字,不是肯定辞,而是质问的辞句,换言之:就是问他,当你在心中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没有思想的一段时间之中,哪一个才是你的本来面目?

    后来人读《六祖坛经》,因为很少做过禅宗的切实工夫,便把“良久”一句的意义,忽略过去,又把“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那个”,看作肯定的指示话语,因此便认为此心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便是心性的本元,所以才有认为无善无恶便是心性之体的误解了;倘使真是这样,白痴的人,与丧失思维意识的心理病者,或神经有障碍的病人,都可算做禅的境界吗?因此你要明了,在你做到“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心境一段空白处,产生一切妙悟的境界,才能算做禅宗的初悟一一只能说是初悟,也就是六祖所说的,秘密在你自己那边的开端,若有人错解了这段公案,实在有自误误人的危险,所以特别提出,贡献大家做一参考。

-----摘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

 

                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  

    并不是根本不要佛学的经教,别有一个秘密或微妙的传授,因为全部佛学经教的学理,都是为了说明如何修持求证的理论与方法,所以执著经教学理的人,往往把教理变成思想,反而增加知识上的障碍与差歧,并不能做到即知即行,同时证到工夫与见地并进的效果。所以教外别传,只是为表示对普通佛教佛学教授法的不同,却不异于教理以外,特别有个稀奇古怪的法门。例如二祖神光,在未出家以前,本来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出家以后,以加上贯通大小乘佛学的教理,他在知识方面,显然非常渊博而充实,并不须要什么,只自反求己心,就会怀疑知识的学问,真正用来安身立命,便会觉得完全是两回事了。所以他要放弃知识的教理,但求实际的证悟,但等到真正悟到实际的真谛,对于所有知识学问的根本,自然而然就融会贯通,豁然明白其究竟的道理了,所以后来禅宗的伪山灵祐禅师便说:“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对于佛学教理的“教”,与教外别传禅宗的“宗”,做一概念的结论:“教”,是教导你如何修行证果;“宗”,是我要如何求证修行,宗与教,只在教导方法上的不同,并不是目的有两样。

-----摘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

 

                     大乘的实践  

    大乘菩萨道的思想学术,开拓小乘厌离世间的思想,化为积极人世的精神,不但要以出世的心情,跳进人间的火坑地狱去救世救人,而且要救一切众生;不但要度化善人,而且要度化恶魔;不但赞叹笃信佛道真理的善男信女,同时也赞叹凡是具备这种同一真理、同一原则的异宗外道,虽然对于最高见地因有差别而形成说教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是同具慈悲觉世的心肠,认为即同于大乘菩萨道的同行善友,这种以与世无争的出世心情,毫无条件而人世救众生的自愿,正如后世佛教所用的标记“莲花一样。“莲花”是纯净无污的“圣洁”之花,但它却不生长在高原山顶之上,它要在拖泥带水的秽污烂泥中开花结果。因此讲到大乘所实践的戒律,每每以八万四千条来形容它的繁细,但这非一定的数宇,只是表示众生界善恶心理的差别变相,在一念之间,便有八万四千种的差失,由此可知所谓大乘戒律的根本精神,在于心戒,凡是“动心忍性”,起心动念之间的内在动机,有一毫是恶念,或以自私自利而出发,便是违犯菩萨的戒律。唐、宋以后,中国内地所用的菩萨戒,是以《梵网经》为基本,边区西藏地方所用的,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为基本,但这两种戒本,都是原理原则的建立,运用之妙,仍在一心。其中有大部分原则二相同于儒家圣贤君子之道,与有道之士的行谊,如与中国传统文化五经中的《礼记》的《儒行》、《坊记》、《表记》、《学记》等篇参照来读,便可了解释迦佛对于人类德行风规的伟大建立,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油然具信,与其说它是宗教的戒律,毋宁说是人类教育哲学的最高守则。由此可知大乘实践的精神,又迥非小乘戒律可以范围,所以唐、宋以后中国的佛教,采取大小乘戒律并重的方向,尤其偏向于大乘戒行,与南传佛教,大有异同之处,这也足以说明: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不是冒然接受佛学,是先要通过儒、道等学术思想的尺度去秤量,然后才确定其价值而皈依膜拜的。虽然如此,我们若拿大乘菩萨的牺牲自我,专为救世而高尚其志的精神来讲,当然是天人仰止,无可非议,然而实践其道,谈何容易,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早已有人说他“陈义太高”,何况能舍头目脑髓,而有过于墨子者,所以后世笃信儒家学者,便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仁爱次序,认为才是比较近于人情的救世思想,因此便又有儒、佛行谊争辩的学案。总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是高不可攀,远不可及,但取法乎上,也是教化必具的需要。平常有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的答复是:“我无资格做个佛教徒”。有人问我怎样才叫做大乘菩萨?我的举例是:当一个人;在大海茫茫,遭遇台风巨浪而垂死须臾时,你只有一个救生工具,还是诚诚敬敬的送给旁人,当你在患难中,饥饿到九死一生,你有一碗饭,而先送给同饥的旁人,如果有这种心肠,无论你有无信仰,或信仰不同,一律都是菩萨的行径。大乘佛教中有一个故事:“一位孝子向一位修道的菩萨求救,要求他施舍眼睛,作为医治他母亲的药物,而这个菩萨,毫无吝惜地把左眼挖给他。但那位孝子说:你太快了,弄错了,我是需要你的右眼,才能医治我的母亲。这个菩萨听了,迟疑一下,再把右眼挖给他。这个孝子便说:不用了,因为你有迟疑不舍的心,这个眼睛已经作药不灵了。”我们听了这个故事,便可了解牺牲自我,救世救人的行为,是如何的难行!不过,在这个芸芸众生的世间,有不少“慷慨捐生、从容就义”,以及许多舍己为人的事,各色各样,或大或小,却到处自然地充满着大乘菩萨的精神,不能因为他无宗教的信仰,或信仰不同,便认为不是菩萨。至于菩萨戒律的理论基础,明辨是非善恶的动向与方法,尤其精神,如果滥用这种精神,不但于世无补,于人于己无利,甚之,适得其反,那要另当别论了。

          -----摘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

 

                    南怀瑾先生警训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易生,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居众以谦虚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施德不求望抱,德望抱则意有所图,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南师谈净土法门(精要句摘)  

 

1、“尽回大地花千万,供养弥陀净土身”我愿如斯,复何言已。 --- 南师《禅海蠡测》

2、净土宗的修法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大密宗。--- 南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3、比如修净土,同准提法一样也是念佛。念的本尊不同而已。--- 南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4、你说我们净土讲信就够,信才难呢!不穷其理,统统变成迷信了。真正的净土岂止三经一论!华严境界全部都要参透,所以全部八十卷华严,开始由信转入,最后才归于净土。为什么把净土放在最后?足见此信之难。--- 南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5、这本法本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包括了禅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净土境界与极乐净土相同的诸佛净土的境界,融会了显教与密教的各种修法。--- 南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6、最後老师教唱金刚念诵「阿弥陀佛」,勉励念佛修持净土法门,此为最简易,最殊胜,是为大密法,念佛念到心息相依,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禅七日记》

 

               如何才能不着相修行  

许多人无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以为烧香拜佛、诵经、念佛、持咒以及参禅、研教等即是信佛,却不能深入明白个中之理,盲目地行。像这种不解佛理,迷于其中,就是盲修瞎练;一旦逆境现前,灾祸临身,或者诸事不顺时,就会对佛菩萨产生怀疑,动摇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信念,甚至还会毁谤三宝,造无边的罪业。这些都是因为不明佛法的真谛所引发的后遗症。所以古德说:〖只贵只见正,不贵只行履〗。

佛在经中开示我们世人要修造伽蓝,铸写形象,还有烧香、散花,或者燃灯、绕塔,以及持斋、礼拜等等,做种种的佛事功德。但世人不明白如来真实之义,一昧地迷心外求,着相修行,最后修行皆误入了歧途,成了邪魔外道,实在令人扼腕,叹惜!

佛所说法往往都是意在言外,讲的都是弦外之音。我们若从字里行间去推敲揣测佛的意思,就是依文解义。古德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法之所以深妙难解,就是因为佛法寓教于艺术,非有善知识为我们解说不可。纵有善知识的解说,还得有善根福德的人才能慧解,所以说道在心悟。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菩萨为众生开示佛法,众生能不能悟入,还在于个人的悟性。六祖惠能大师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所以修行悟道是否能开悟证果,关键还在于个人自己。若要达此目的,首先至少要能理解佛法经教的义理,才能着手修行。经曰:【悟后起修】。若不能确实理解佛的经教,如何着手修行?即便修行,也是盲修瞎练,终无是处。

经文中所提的修造【伽蓝】,伽蓝乃是梵文,中译即【清净地】的意思。修造伽蓝,并非要众生多盖塔庙,兴建道场,才是广修供养,其真实的意义是要众生能永除三毒,常净六根,使身口意三业能清净无染,不造恶业,而且还要能广修一切善法,同时心中又不着修善断恶之想。如此身心才能湛然,内外洁净,方为修造伽蓝的真实之义。

而所谓的【铸写形象】,亦非要世人为佛菩萨广立彩绘或泥塑木雕之像,以供世人瞻仰、膜拜或信奉。其主要的意义是要使一切的众生能修一切觉行,以俾上求佛道而已。

塑像拜佛只是一种方便,无非是藉着佛菩萨的形像来提醒自己能学佛的心行,能够做到见贤思齐罢了。修「觉」行,其意义是要凡夫世人能明了一切法【缘起性空】之理;也就是一切相无非是缘聚聚散的现象而已,其体是空寂虚无,了不可得的,故不可执着四大五蕴假合之幻身以为是自己,误以为外尘的境界相是实有存在的,因而念念不舍,汲汲追求,以致衍生无尽的惑业烦恼,因业而感果,最后受报于三界六道之中不能出离。

如果我们这一念心明白了,知道铸写形像只是藉着所塑造的如来真容妙相,作为时时提醒自己的一种方便:了解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与佛本来无二、没有分别,只因一时的迷寐而为妄想、分别、执着等惑业所蒙蔽,致使真如佛性不能显现,故而造业受报,才有无尽的生死苦恼。

我们若能一念觉悟,而能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能断一切恶,修一切的善法,帮助一切含灵的众生都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并以菩萨六度波罗蜜为依归,作为我们这一生立身处世,修身断德的一种行持的根本,藉以洗炼自性本具的真如佛性,确实地能够依教奉行,作如来的第一弟子,遵守佛的教诲,那么如来的真容妙相自然就能成就。这才是真正铸写形像的真实意义。

由此可知,经中所写的,或古德所说的铸写佛菩萨的真容妙相,其意义无非是在开启吾人内在的佛性而已。每当见到佛菩萨之微妙常住的色身时,便要懂得能回头作自我反省与检讨的工作,不忘常随佛学,以佛的心愿解行作为我们立身处世、修身进德的标准;时时能以众生的利益为念,并能放下我执,无一己之私欲,以成就利人无我的情操。若能有此虚空之量,包容万有,放下分别取舍之念;那么只这一念心广大无边,慈悲喜舍、平等不二,即能与道相应。

我们在经文中也常看到【烧香】、【散花】与【燃灯】,所以世人就拿着香,捧着花去佛前散花供养,或到寺院道场去点灯以求福、求慧,祈求全家平安、福寿安康、最好能够财源广进,事事如意。殊不知,佛所说的这些,都是有形之相,而其所含藏在背后的义理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的。但是世人就是如此的愚昧无知,以为烧香就是拿着香在佛前拜,一枝香还不够,至少要三枝,最好是愈多愈好,如此才显得对佛菩萨的虔诚,才能得佛菩萨的青睐与加持。无怪乎,许多的寺院道场香火鼎盛,熏得是眼睛流泪,无法挣开,而且还猛打喷嚏。

诸如这些,都是世人对佛法懵懂无知,完全依文解义所至,故而修行皆迷心外求,着相而修。所谓「着相」修行者,不是昧于事,就是偏于理,往往理与事不能圆融。修了一辈子,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佛是什么?法是什么?越修则烦恼越多,习气、毛病丝毫未改,贪嗔痴慢仍然不减,所以不能离苦得乐,得佛法的受用。故而所修之法皆非正道,诚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修行走错了方向,当然所得的果报就不离开三途恶道的命运。

【烧香】者,非谓世间有「相」之香,而是指「正法」之香;也就是说,烧香只是意喻薰除臭秽无明之恶业,令恶业消除,藉着烧有形之香用来比喻薰除自己的无明恶业;用智慧之火,烧无价之珍香,藉以祛除宿世的习气毛病而已。可惜,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故而执著于形象外表以为燃香即是供养十方诸佛,便能得福,完全落于盲信,走上迷信的歧途上去,不解佛所说的因缘果报真实之理,所谓:【福祸无门,唯人自召】。人生在世,这一生的果报与际遇,虽说是冥冥中注定的,其实都是「自作自受」的结果,一切都由自己业力所感得的,丝毫怨不得人。

烧香者,是以「有为」来比喻「无为」之法。所谓「香」者,是指「正法」之香,其香有五种:一)戒香:即劝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远离迷邪染一切身口意的恶业,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时时保持这一念心的清净无染;二)定香:经曰:〖摄心为戒,因戒而生定〗。这是劝导我们世人于一切时、一切处,都在「正定」之中,心如如不动,不为外尘境界所污染,以致心随境转,因而随波逐流;三)慧香:于自己心中能常起关照,念念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当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时,能都摄六根,不为物转,不受境迁;明了一切法,无非「缘起性空」的现象,了不可得。此时,心清清净净,但又灵明觉知,明明白白;四)解脱香:即能通达、明了一切法缘起空性,了不可得;一切相都是「有而非有」,包括自己的身体在内也是空无的,只是四大五蕴假合之幻身而已。因缘所生之法,皆是虚妄。既然,身是五蕴假合之体,何来的束缚?!故束缚也是虚妄不实,只因无明妄动而有之妄想耳!五)解脱知见香:行者若能一念觉悟,而能反观觉照,明了身是四大五蕴假合之幻身,身既是幻,又何来身以外一切万法的存在呢?身既不存,则身外之一切境界相亦皆是幻,无非也是缘起性空之相,无有实法可得。至此,明了身心世界悉皆虚妄,是必竟空、无所有、不可得的现象,故而能于一切万法无所「住」。若能明了此五种香才是世间最珍贵的无上之香。

由是可知,所谓烧香者,只是假借燃烧世间沈檀薰陆质碍之香,用以比喻能消除自己心内无明臭秽之气,使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能保持觉正净,如如不动,不为外尘境缘所污染,以致心随境转,如是才能达到自在解脱的涅磐境界。

再说【散花】者,亦非一般世人所理解的:以为折伤草木,剪折花卉来佛前作供养即渭之散花,便能得福。若作如是想者,即完全错解如来真实之义。佛法深妙,意在言外,若无人解说,虽智莫解。大乘佛法讲求的是【心地】法门,一切法唯心,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不二,惟是一心〗。既然佛法言「心」,则一切事的善恶、真伪、正邪,就决定在自己当下这一念心的迷与悟而已。

若一念心迷,则起惑造业,因业而感果,故而受报在三界六道之中,有无尽的生死苦恼。若一念心悟,知法是幻,皆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便能放下万缘,没有分别、执着。若能远离了分别、执着,则心自然就清净无染,便能安住在正定、正念之中;随缘即作,作而无作。故散花的真实意思,即是饶益有情,利益一切的众生,普遍地为一切的众生演说正法,让世人能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实现象,进而才能断恶修善,了脱生死的烦恼。花是「因」的意思,意喻【因地法行】、【修因证果】;散花是为众生种下菩提金刚之种,等待因缘成熟时,就能开花结果,圆成佛道。

所以散花是散功德之花,为众生说法,劝其能执持净戒,不令毁犯。若不能明白此理,而随意地攀折花草,甚至毁坏大地,如滥垦、滥觞,恣意破坏大自然生态的平衡以窃取大地的资源以为己用,如此毁净戒以伤物命,以期求得福报的做法,即与道背离,所谓欲益而反损,无有是处,非但不能召福,反而惹来祸殃。

而所谓【长明灯】者,即正觉心的意思。一般的寺院、庵堂或庙宇都设有长明灯的服务,以方便信众修福。然信众不明其理,以为点了灯就能得佛菩萨的护佑,真能保健康长寿、能开智慧,从而远离愚痴?所以许多信众都趋之若鹜、络绎不绝,前去寺院庙宇点灯,以求消灾解厄、福寿绵长、智慧增长。可悲的事,这些人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点灯可以消灾延寿、甚至开慧?只是一昧盲目地跟从,随着别人去做,所谓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完全落于迷信。

我们必须了解,佛法是教世人破迷开悟之法,希望世人都能明白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而不是要我们一昧地盲信,而不了解其中的义理;那不是真正的学佛,而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完全与佛法背道而驰了。佛法是不二之法,事中有理,理中有事,所谓【无理不成事,无事亦不成理】;理能透事,事能显理,这种理事不二、圆融无碍之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可惜,世人愚昧无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迷在其中,故而起惑造业。纵然修学觉悟之法,仍然不脱迷信,落入盲修瞎炼,反而去道日远,成了魔外。无怪乎,信佛的人多,但是真正开悟证果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点长明灯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能够明了宇宙【诸法实相】的真谛;明白一切法本来空寂,无所有;一切外尘的境界相无非都是因缘生法,缘生幻有,并非真实之相,只是众生业力所感得的暂时存在的一种假象而已。此「相」,刹那不住,随缘生变,无有定相,所以是「假」有,不可得。若能明了实相之理,确实了解一切法空相,只是相有体空、事有理无,诚如《金刚经》所说的:〖实相者,无相,无不相〗,就不会再去坚固地执着、分别,而妄生许多的烦恼,作茧自缚了。

若真明白了诸法实相的真谛,遇境随缘时,就能看破、放下,不再分别、执着,有所取舍得失等无尽的烦恼。那么,于一切境界现前时,皆能以平等心对待,心无挂碍,即得轻安、自在,没有苦乐忧喜等烦恼,真正地得到解脱。所以点长明灯的意思,是以「灯」为比喻;藉着点灯以比喻开启吾人自性本具的智慧。换言之,就是要我们世人以「身」为灯台,以我们的「心」作为灯蕊,然后修一切的「戒行」作为灯油。故点灯就是要点燃我们内在的智慧之灯,以照破一切的无明痴暗。所以燃灯的意义,也是假借「有为」法来突显「无为」之法。若能以此道理辗转开示世人,让大众能确实明白其中的义理,即是以灯燃灯,灯灯相照无有止尽,所以称之为长明灯。

世人愚昧,不解如来方便之说,反而专执虚妄,执著于有为之法。以为点灯就是燃烧世间酥油之灯,即是依教奉行,修供养之法,便能得福,所以说:〖失之毫厘,差之千厘〗。无怪乎,修行悟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完全在知解上出了问题。

在经文中,也常提及【绕塔】行道以为修行,所以一般世人就绕着世间的塔日夜走骤,结果只是徒自疲劳,对于真性的开发却毫无助益。世人不知绕塔只是一种比喻,其用意在于令世人能以觉慧之心,保持这一念心的清净无染,使身心不起放逸,时时提起觉照,不忘要修一切善,念念要以众生为念,以佛法久住世间为志业,使这一念心能利人无我,念念不停,这才是绕塔的真正意义。

可悲的是,世人无知,却以我等业障有碍之身绕佛塔庙,而心中不悟;不懂得修行是向内修,从自己真实心中作反省的功夫,却一昧地攀援,向外驰求,以为就能得福。那完全是心外求法,本末倒置的做法,最后不免徒劳无功,白忙一场而已。

此外,佛门中谈到【持斋】修行。一般的信众也不解其中的真实义理。以为持斋就是吃素,或持八关斋戒等,持一些有形之相,而不能意会个中的真理。所谓【斋】者,齐也;也就是要三宝弟子能够【斋戒身心】,不令散乱的意思。【持】者,护也。对于一切的戒行,必须能如法护持,不可毁犯;换句话说,必须要能外禁七情六欲的事情,内必须做到克服三毒,保持自己身口意三业无染。若能明白此义才是真的持斋。

问题是在此芸芸的众生中,有几人能够真的了解这些道理?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盲目的依从,非但放逸身心,贪欲恣情,造作许多的罪业,竟然还不生惭愧。还误以为吃素即是持斋,那不是荒天下之讥,令人啼笑皆非吗!

所谓斋戒身心,即是要我们能保持身心的清净,不为外尘五欲的境界所污染而心随境转。

一般来说,讲到持斋,而斋食有五种:一)法喜食:什么是法喜食?就是能够依持正法,欢喜奉行,好好地去做,就是法喜食;二)禅悦食:禅悦食是比喻要保持内外身心的寂静,不受外尘境界的污染,使身心能得倒轻安自在;三)念食:即念念以佛的清净、平等、慈悲为念,能够悲悯众生,以上求下化,做到心口相应,内外一如,这称为念食;四)愿食:愿,就是发大誓愿,有佛的悲愿,以救度一切有情。于一切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常存善念,念念为众生,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能有此悲愿、大行,是为愿食;五)解脱食:能觉了一切法空性,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使我们心空寂静,不染于尘,那么身心即能清凉自在,解脱无碍,这就是解脱食。

能明白此五种食,而确实能身体力行,方名之为斋食。若不明白此五种净食,而说我在持斋,即是大言不惭,在说妄语。

在佛门中还常常说到【礼拜】,很多人都以为礼拜即是对着佛菩萨的彩绘画像,或是泥塑木雕的像行跪拜礼,就是礼拜。殊不知,那仅仅是徒具一种礼拜的形象而已,哪里是真礼拜!

所谓真礼拜,必须以真诚恭敬的心,对一切人事物,都行礼敬;尤其对人要不分男女老少、贵贱贫富,都能一视同仁;若真的做到冤亲平等,心中没有怨恨,只有感恩,凡事能通权达变,自卑而尊人,那才是真礼拜。

【礼】者,敬也,【拜】者,伏也;也就是能恭敬真性,屈服无明,才名之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使善念长存,即便没有做出礼拜他人的样子,亦为礼拜;否则即使给人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也非礼拜。所以礼拜不在于外表是否恭敬,而在于个人的内心是否有真诚的心;待人处世是否能发自内心的真诚,做到「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待人以和,处事以真」,如此才是真礼拜。

六祖惠能大师说:〖礼本折慢幢,有我罪即生〗。我们若不能折服自己贡高我慢的心;虽然,外表恭敬,内心却常放纵嗔恚、愚痴,造作恶业,纵然诈现威仪,徒现一种对人虚伪恭敬的表相,那只是有形而无心,还是空劳身相,仍然落入着相修行的窠臼。所以禅宗祖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迷心外求,最终的下场还是落入魔道。

我们试想:我们待人处世是否真的恭敬,还是只有在表面上虚应故事而已?有的人看到讨厌的人,甚至连应付一下都懒得应付,远远看到,就立刻避开,连打个照面都不想。像这样没有度量、慈悲、平等心的人,即使在佛菩萨像前行礼问讯,心里面却不能学佛的行仪,对人还存有强烈的爱恶之心;我们试想:若心中有如此严重的分别、执著,何来佛的平等与慈悲心呢?那麽我们常常信誓旦旦地说:我信佛,对佛很恭敬,那岂不是自欺而欺人吗?!首先,《普贤行愿》的第一愿「礼敬诸佛」就没能够做到,我们修礼拜的心岂不完全落空。

我们待人处世若不诚恳,心量狭小,有嫉妒、分别心,在人格上就有严重的缺失;若在心行上不能断恶修善、去习改过,修法就不能成就;再加上没有慈悲心、平等心与恭敬心,心不清净,那么念佛又岂能往生!

所以我们学佛,对于佛的经教首先必须能够理解,才能真正开始学习;否则都成了着相修行,那就真的落入盲修瞎炼而误入歧途。到时前途就真的不堪设想,果报就在三途恶道之中,那麽学佛还遭堕落岂不太过冤枉了! 

 

                    佛法与世法  

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不立一法,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俗谛则万法圆彰、无法不备,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法。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总归起来不外“宗门与教下”而已。宗者即禅宗,而禅宗修学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禅宗“即俗真”,从一切群相俱现处说了无一物,扫除所有虚妄之相。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法的生起皆依他起性,因缘生法,缘生幻有。所以必须当下看破、放下,不起分别、执着。若一念心能清净无染,离念、离相,即如如佛,当下即能与十方诸佛如来同一法身。

教者,指的是禅宗以外所有的派别。也就是依如来所说的法教循序渐进、有次第修学者皆称教下。而教下修学是“真俗并阐”,而通常多就俗说。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真俗不二。如同明镜,虚灵洞彻,了无一物;虽然了无一物,却可照天照地,无所不照。虽然万象森罗,无所不照,仍然是了无一物。虽然了无一物,又不妨万相齐现。

由此可知,宗者於事修中启发自性的本觉,以唤起自己般若智慧的现前;教下则於一切教理中,深入明白其中的义理,而后再去修行,从修行的过程中去证明佛所说的道理确实是真实不虚,能令众生离苦得乐,自在无碍,证菩提的果觉。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经曰:“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等皆顺正法”。意思是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差别。既无差别,又何有佛法与世法之说,岂不矛盾?世法者在求世间的学问与知识,然世间的学问再高,知识再丰硕,仍脱离不了人世间的烦恼,更无法帮人了生死;而佛法所教授的则是如何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痛苦,令众生能离苦得乐,从烦恼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

老子说:“为道者日损,为学者日益”。世法与佛法的差别就在于佛法教我们“舍”,而世法教我们如何“得”。若能舍去一切的妄想、分别、执着,则心清净无染,於一切境缘之中就能自在无碍。所以佛法强调要“离相”。若能离念、离相,则现前的一念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而无远弗届,即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能使这一念心清净无碍,没有烦恼,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恐怖、而能自在解脱的就是佛法。而世间法无法帮人解除痛苦、烦恼。佛法与世法若有区别,这就是最大的差异。

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再殊胜,也必须落实在世间法上;换句话说,佛法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佛法与生活是一体的,不能分离。认识了佛法,正确明白了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则生活才有意义,才能过得幸福美满、自在逍遥。否则人生就觉得苦多乐少,烦恼不断,以致生活在忧愁、痛苦与恐惧之中,不能自已。故佛法即是生活,从工作中去体现佛法,不是脱离世间法而去另觅什么佛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故说佛法即世法,世法即佛法。

如果明白世法与佛法的关系,则一切法能与“性”德相应的就是佛法。换句话说,若能於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则世法也成了佛法。若处处执着,分别这个、执着那个,心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爱恶情仇、喜欢或讨厌的事,在生活上有说不尽的是非人我的事,则佛法也成了世法而变得一无是处。故《金刚经》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辈学人,若能於一切法无“住”,即与佛法相应;若有所“住”,即非佛法。

所谓:资生事业,即是有利于人民的事业。如工、农、商、学、兵等;换言之,学佛的四众弟子中,包括工、农、商、学、兵,除了出家以外,其余二众弟子都散布在各行各业之中工作谋生。然修行不碍工作,工作也不妨修行;修行无法离开生活,而生活就是修行。每一个人都要安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职守随份随力,善尽之际的本分,各司其职,努力为社会服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能善尽个人的职责,严守自己的本分为大众服务,即是有利於社会国家的菩萨行,这些都是顺於正法,与佛法相应。

 

                佛说一切法的体相用  

佛法奥藏、秘髓,无人能解,唯证方知。而法者,指的是世出世间法的总体。经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当下这一念心的迷与悟而已。所谓:〖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众生沉迷六道,受无量的苦报,所迷的是这一念心;而佛彻证菩提极果,永享【常乐我净】涅磐的法乐,所悟的也是这一念心。所以,心是一致的,没有分别。「贤首」宗解释为【如来藏】心;「唯识」宗说是【杂染识】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则诠释为【真如心】,【生灭心】;各自立义不同,虽各有说词,实者为一,皆是随机而说而已。

众生心与佛心皆是一心,只是随「染、净」不同之缘,而有「真、妄」的分别。佛心真诚不二,清净无染,故称为「真」心;而凡夫众生用的是虚妄之心,常随境转,生出无尽的烦恼,故称之为「妄」心。然真妄不二,唯是一心,只有迷、悟不同而已。

世间法是随着众生杂染之心而有四相:【生、住、异、灭】的变迁,故有生灭的现象。宇宙一切的森罗万象,外尘的境缘都是以心为摄导,所谓一切为心造;境因心生,离心无境,摄境从心。「天台」家说:〖一念俱足十法界〗。凡夫一念妄动,无明不觉,不知道这一切相皆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只是缘聚缘散的一种假相,故而执着以为实有,拼命追逐,所以造业受报,有了六凡法界。若能一念观【空】,【从假入空】,知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只是缘起性空的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即入了二乘人的法界。若一念观【假】,能【从空入假】,明了【空而不空,有而非有】,这空有不碍,一切相无非是【相有体空】,【事有理无】,因缘生法的假相而已,当下就得自在解脱,即能照见五蕴皆空,入大乘菩萨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时就不会执着于世间所有一切的相,于一切法无缚,也无脱,出入两边而不着两边,可以自在无碍,垂形在六道之间,游戏人间,教化有情,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

若能一念观【中】,知诸法空相,所谓:〖法界圆融体,但在一念心〗,能够彻悟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摄相归性,即能契入佛的法界。

经曰:〖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中求〗。从性体上来说,心真如相,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本来清净寂灭,离过绝非,哪有凡、圣、生、佛之别,与垢、净、生、灭之分?一切相的分别如善恶、福祸、吉凶、贵贱等等,这些都是唯心妄动,随着染缘,依真起妄,所产生的种种虚妄生灭之相;而这些生灭虚妄之相,都是因缘生法,是吾人业力所召感的果报。既然是因缘生法,即是缘生幻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而一切法的体相用,即真如心,与生灭心。「体」是真如不变的体,是真心;而「相用」是从体所起的相用,是业因果报的现象,是属生灭心。故真心、生灭心实是一体之两面,非一非二,即一即二,只是随缘而有差别;虽有差别,但体仍然不变。

佛说一切法唯心,皆有体、相、用之义。

心之「体」是真如本性,亦称【佛性】。佛性,清净平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垢、不净,不来也不去,是遍法界虚空界,无所不在。心之「相」是称性功德,也就是自性本具一切的智慧、德能、神通与道力;而心之「用」,则应用无方,能随缘化现,教化一切有缘,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教下所谓:〖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由是可知,迷、悟,染、净,只在一念之间。凡夫世人举心动念,尘劳先起,总是不离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的事;而如来按指,举手投足,皆是海印放光,与自性相应,故而有无量恒沙的功德。我辈学人,学佛的目的就在阔大自己的心量,让此心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破【人、法】两执,了断生死烦恼,得自在解脱,其「体」自大无边。「天台」所说:〖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均不外【色、心】二法。而色法质碍不融,主要是以心法为主导,皆依妄念而有差别。但妄念无体,体即真如,清净无染,真妄同源,犹如水波不二,性自平等,无有增减,故说「体」大。

众生心中本来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即【如来藏】义。在「因」称之为【如来藏】,亦即佛性;在「果」名为【法身真如】。说明如来含藏,大功德聚,万德庄严具足一切的智慧德能、神通与道力;且如来藏可随缘生一切万法,故说「相」大。

众生心随着外尘境缘的染、净而有善、恶等业用,而本性仍然湛然寂净、清净平等。换句话说,随着净缘,而生四圣法界,显无量的自性功德,为世间的无漏法;若随着染缘,则造作沉沦,堕在六凡法界中有恒沙的烦恼,成为世间有漏的因果。

染法与性德悖离,终日沉迷在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中,起惑造业,故而生死轮转不息,烦恼不止,不能起自性的功德妙用。若能一念觉悟,返璞归真,则众生心即起善用,能断恶修善,持戒布施,作一切佛事。初时虽行一切的世间的善法,但末了终能成就出世间的大果,故说「用」大。

然经曰:〖阐提不断善,诸佛不断恶〗,因为自性清净心中,本来无染,湛然寂静,不生不灭,何来善恶之说?!善恶皆在吾人一念自性迷悟之中而已。一念心善,则起心动念,念念都是为了迷苦的众生能离苦得乐,所谓:〖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故而竭尽所能,发大愿心,为佛法久住世间尽一分心力。若一念心恶,起了邪思邪念,沉迷在五欲六尘之中,则身口就随之造作,故而沦堕五趣受无间的苦报。

然而,善恶的迷思,就在吾人现前当下一念而已。善恶的本质皆是真如,断恶即等于断真如,故恶不可断,只须转念即可;须知善含于恶,恶寓于善,善恶同体,只在一心。

自心之「体相用」三大,为诸佛菩萨修德所证之【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此一念心觉悟,能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了中道实相之理,则当下这一念心即清净无念,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即【法身德】。此心能明了诸法空相,知一切法无自性,缘起性空,即【般若德】。此心若能了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之相,而不着于【空】,因为「业」相本空,本来无缚,又何求解脱之法?当下自在无碍,即【解脱德】。

众生迷于此心,不知此心含灵本具三大,故而往返六道,受无尽生死烦恼之苦;菩萨悟之,能转三业为三德,游于四方,教化有缘,上求下化,直至如来果地。

自性一念的体相用皆随缘而有不同;凡圣的升堕,其果报虽有天壤之别,只在吾人当下一念之迷悟而已,故经曰:〖佛种从缘生〗;善、恶、升、沉一切法的差别相,总在遇【缘】的不同,然相用虽有不同,其体仍然不变。

 

             南怀瑾老师传的一个秘方  

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万要注意啊!所以讲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这是比喻而已!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属于旁门,不过旁门也是门,有时候你们也可以用。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这是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

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这个是真的秘方,你们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过不要收钱,我公开讲的你们去卖钱,那不太好啊!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

——摘自《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   

 

             南怀瑾谈八关斋戒的好处   

八关斋戒,是度生死之桥梁,破痴暗之灯炬。《菩萨处胎经》中称之为诸佛父母,无论正信之僧俗男女,在家居士、菩萨,都应受持此戒,以为出世之阶梯。其功德如下:

1、脱离病苦

凡欲身体健康,或厌患病苦,欲求速脱者,不可不持。《九横经》中佛说横死九因,前四因皆为饮食不慎,第五亦为肠胃不畅,可见饮食与身体健康关系巨大。若依佛制,中后不食,则内无宿食,外无下风,心易定而少昏沉,身得安而无疾病。又《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病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关斋戒。” 

2、消灭罪障

凡欲忏悔罪障者,不可不持。《优婆塞戒经》云:“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灭。”《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羊无数。见舍利弗,受八关斋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3、免除横祸

凡欲求身家安稳,不受一切横祸者,不可不持。《四天王经》云:“所在之处有持此戒者,恶鬼远之,住处安稳。是故于六斋日,吃斋受戒,得福增多。”又《法句譬喻经》言:“有天王夫人于奉斋日,王召不应命。反复三呼,持斋不移。王怒,遣人拽出,欲射杀之。箭反向王,数射依然。王时大怖,问有何术,乃至如此?夫人对曰:‘惟事如来,归命三宝,朝奉斋法,过午不食,加行八戒,饰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顾若此。’王乃同行佛所,听佛说法,一切心解。”

4、远离恶趣

如有素行不检,恐将堕恶道者,不可不持。《十善戒经》云:”持八关斋戒者,第一不堕地狱;第二不堕畜牲;第三不堕恶鬼;第四不堕修罗。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5、福报优厚

如有人因恐世乱谷贵,受饥饿苦者,不可不持。《佛说护净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量。”佛告波斯匿王言:“斋之福佑,明誉光远,譬天下十六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一日一夜,持佛斋法,如比其福,须弥与豆也。 

6、成就迅速

如有年高体弱,自恐不久于世,或身系囹圄,性命朝夕难保,欲于极短期内成就殊胜之行者,不可不持。八关斋戒之持法,只以一日一夜为期,。时间甚短,而功德极大。经云:“优陀羡王夫人,死相外现,计其余命,不过七日,欲求出家,王以情重不许,至第六日乃许。夫人即便出家,受八关斋戒,第七日晨命终,得生天上。” 又《佛说无量寿经》云:“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阇世幽闭于七重室内,遥礼世尊,求目莲授以八戒”。当此生死危难之际,而独求受八戒者,即因此功德易成就也。

7、来世尊贵

如有欲求来世尊贵,为人中王者,不可不持。佛说普达王经言:“先王在世时,有持宝盖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又百喻经云:“佛言,迦叶佛时,有二婆罗门共受斋法。一求生天,一求人王,受已俱还。诸婆罗门劝与共食,求生天者以破斋故,不果所愿;其不食者,得为国王。”

8、得生天上

如有欲求来世得生天上者,不可不持。经云:“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稀有心。释提桓因问往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以偈答曰:“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斋戒,今得生天上,获此庄严报。”又佛在舍卫国,有五百天子,光明赫奕,照祇洹林,来诣佛所,阿难请问诸天昔缘。佛告阿难,昔有五百龙子,奉修八关斋法,其后命终得生忉利天上。彼时五百龙子者,今五百天子是。

9、往生助缘

如有欲求往生净土者,不可不持。经云:“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斋戒,修行诸善业,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又云:“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一日一夜持八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以此经文证之,则凡欲求生净土者,不可不持斋戒。

10、临终欢乐 

如有念佛功夫未到一心不乱,恐命终时无有把握者,不可不持。《药师经》云:“有能受持八关斋,或经一年,或复三月,以此善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故于平时奉持斋戒严净者,即使念佛功夫尚多欠缺,临命终时未见阿弥陀佛来迎,而仗持戒功德,亦有八大菩萨示路,导向极乐。佛无诳语,行者如对此言信念坚固,则无常到来之时,自能不慌不乱。药师如来开此方便,无异使念佛者,于生死危难之际,得一极大保障。故法海观澜云:“若有命中肢节痛,一切亲属欲分离;谛思我有清净戒,身心欢乐无忧惧。” 

11、成佛道缘

凡有欲求速成佛道者,不可不持。《阿含经》云:“持八关斋戒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又云:“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二、什么叫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在各经中叫法不一:或称八分戒斋,或称八戒斋,或称八支净戒,或称八支斋法,或单称八戒。其内容是:第一、戒杀生;第二、戒盗窃(不予取);第三、戒淫欲;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饮酒;第六、戒涂香鬘、舞歌视听;第七、戒眠坐高广艳丽大床。第八、戒非时食(即过午不食)。合为八斋戒。清心之不净曰斋;禁身之过非曰戒;奉持此斋戒,可关闭恶道之门,故又称为关。又佛欲令众生断六趣因,故令同三世佛同食:谓晨朝为诸天食,日中为诸佛食,日西为畜牲食,日暮为鬼神食。

三、受持方法

如从师受,自有受持仪规。如目前无师,律法允许在佛前自誓受。至于受持日期的长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斋日,或每年三长斋月,或一年,或尽形寿,随个人志愿,及其力所能及,自定之。受戒时间,应在每个持斋日的早晨,或总做一次受,悉可随意。

所谓一日一夜者,自晨起天明之第二天清晨止。天未明不可食,过日中不可食。每月六斋日者:智论云,“初八,四天王使者下;十四,王太子下;十五,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善恶;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然,小月应二十八、二十九。”三长斋月者:正月、五月、九月,冥界业镜轮照南州,若有善恶,镜中悉现,故令修善。一年者及尽形寿受持,可在佛前发一总愿即可。食时所食之物为:豆、谷、酪、饼、果、饭、菜、米汁、粉汁等,非时不许妄服。若澄清之果汁及蜜等,并一切中草药等,不在食时之列;病者可以开戒,病后即止。


                       禅净双修  

禅净双修,自宋时永明寿禅师提持以来,由来久矣。及禅门衰落后,用“念佛是谁”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如粟,于是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参话头。虽使二者合流,别创一格,参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势将永沦丧失矣(参看《参话头》篇)。今专言调和之修法。先当明夫《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云: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二)。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

本章此节,试分作三段:第一段,说念佛入门之方法。第二段,说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说念佛最高方法,净念与净土之关系。必先解决此三前提,而后禅净双修之事与理,于以完备。

第一,方法,分念与忆之二途,皆为定止之学。念又分为持名与默念二门。先说念法:

(一)十方如来之与众生,皆具“无缘慈”、“同体悲”之忆念。非独阿弥陀为如此。今简极乐净土一尊而言,以符净土宗之旨。修习修土行者,此心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出声念之,耳返闻闻其声,眼返观观此念,得使念念不间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言语动作,皆了不相关,如死如痴,专此一念。

(二)念得专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虽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时,修学行人,往往心虽在念,六根缘外之境,仍可作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为用。自以为至于胜境,实则已成“老婆念”,不足论也。何以故?因此时在念佛之念,为独头意识发起作用。第六意识,仍然波动,有何用处!必须要将六根收摄,归此一念,意识不行,念方专一而得真纯,此为念佛法门之要髓也。如何称为忆佛?忆者,与念有别。念犹是粗,忆则为细。念是第六意识在用。忆则此之种子,已种于八识(阿赖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势至菩萨,以母之忆子为喻。世人母之忆子,虽无口号心思,而此心耿耿,坐卧不安,片刻难忘。如儒家所谓:“必有事焉!”诚敬之极也。忆之为象,菩萨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复不惜眉毛,以众所习知之恶法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恋爱,永绾相思之结,心心相印,灵感互通。如第六代达赖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观法眼开,启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又云:“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若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则由念而入忆,即由粗而入细。如此久久,念忆工深,不必着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团团不化。或在现在,或在未来,忽尔此忆之一念,顿时开发,如洞开无物。此心此身,脱焉如忘,所谓花开见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于净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诠,惟到时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声,或唯具一信愿深心,临终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别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净土为极则。净土亦分为二门:(一)唯心净土门。(二)实有净土门。皆为观慧之学。

先释净土:土之与地,在理为表持种之义,在事为实质土地。净者,为对染说。粗则一切恶法,如贪嗔痴,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门论》所云),皆为染污之法;细则善见法执,亦为染法。如得至上节所述心开念寂,心身两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见。无物无心,离诸二边对待之见。对待不立,绝待之体现前。了了分明,常寂圆明。到得此时,自己此心,合于如来藏体。唯心净土,不待他求。反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即此秽土世界,亦立转成净,无一而不自在也。到得此时,此心净土现前,与十方如采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实正知正见,西方极乐净土,亦同此性。且复知确有实在国土之存在。欲愿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壮士伸臂顷,即生彼土,与诸佛菩萨,同游寂止之门。不但往生可必,净土西方,亦可应念就我,因法本无来去也。

心体离念,为无生法忍。念佛入于佛心,相接合流,专一精诚,是谓因地。心开意解,一念不生,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以此行门成就,复来此土,传兹胜法,摄一切众生,归于净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净土方法。修习行人,到得此境,犹未为圆。必须不稍放逸,莫自得少为足。于一切时、一切处,收摄六根,不使外驰。保养前之净念,心心无间,长住净土之境。“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为入净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萨之于圆通法门,无有选择,而亦不必选择矣。

如净念现前,不加精进,如击石火,如闪电光,稍纵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进无间,此之谓也。到得行满功圆,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无可说矣。

此义既明,参禅与念佛,何以能调和耶?若念佛人,持现前一念,往生净土,则念佛参禅,于此分途。若念佛与参禅,无论提一句话头,或持一句佛号,但于一念过去,后念未起,此之中间,一觑觑定,即二者同途,了无差别。所谓前念已灭,灭不追往,后念未生,未生不引,当前一念,既前不著边,后不落际,当下即空。此之境界(此无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在净土为唯心净念之开端;在参禅为三际断空,明见此心之初曙。到此无论参禅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于是可明。然尚未尽其妙,以佛具如来藏全体之大用,若止于此境,犹为小果所诠。参禅者,若以此为至,更无余事,无怪其不知如来藏中,妙有愿力之全体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净心一念,不知如来藏中之大机大用,无怪其不识法界无边,头头是道。

虽然,一落言诠,法身亦堕,唠叨多嘴,不若珍惜尾毛。“尽回大地花千万,供养弥陀净土身!”我愿如斯,复何言已。

----摘自《禅海蠡测》南怀瑾著

 

                如何是一门深入  

这里有同学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问,修行要一门深入,或持咒或念佛或观想,那密宗三密瑜伽怎么说?第二个问,修净土法门,可以为了消业障先修准提法门,再回头念佛吗?

第一个问题,对,修行要一门深入没有错。这是佛法鼓励你的话,而且不止修行,读书做学问也要如此。这个道理有个比方,譬如挖井,第一天挖五尺深,挑出来二十担泥,第二天又挖了五尺深,可是只挑出来十五担泥,因为深了比较难把泥挑出来。你挖到十丈深的时候,可能一天只挑一担泥上来。一口井挖到见了水就成功了。一门深入就是要你专一挖下去,一口气挖到底。不要挖了一两天没有效果不见水,就放弃了,又找一个地方去挖,这样不会成功。所以鼓励我们要一门深入,这是修行的一个原则。

你现在问密宗的身口意三密瑜伽是怎么说?就是这样说啊!还要怎么说?你认为念咒和念佛是两门,观想和结手印不又变成三门四门了吗?这观念完全错了!可见你是学佛学的,没有真修行,这就叫作青蛙跳井,不通!一门深入是要你在方法上专一,不是说念咒就不能观想,就不能打坐结手印。你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西方,怕去不了,念药师佛求生东方,又怕搞不好下了地狱,所以也念地藏王菩萨,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只要规定好自己功课,就尽管去念嘛!这也是一门深入。规定了就要钻下去,不要念了十天,想想还是不念地藏王菩萨吧,过了两天好象上了火,觉得可能是念佛引起的,就停下来了。这样就不是一门深入。身口意三业相应,本身就是一个法门,你照着专心去修就是一门深入。这样说,懂了吗?

你们同学有时问,老师一下讲天台,一下讲禅宗,一下又要我们修准提法。是啊!我讲那么多方法,你准备修哪一个法?一门深入是在你啊!老师像是开百货公司,不是只卖一种馒头的馒头店!你来百货公司逛,爱馒头就买馒头,爱准提法就修准提法嘛。结果你逛了半天,什么也不爱,又批评这里东西太多,不是昏头吗?

第二个问题,谁说过修净土法门,可以为了消业障先修准提法。再回头念佛?这是你说的,我可没有这么说过。谁告诉你修准提法是给你消业障好去念阿弥陀佛?根据什么讲的?是根据《显密圆通成佛心要》,还是《准提仪轨》?所以你们常常问问题,一开口就挨我骂,说话无根,妄想以为自己是对的。你准提咒念好了以后,回向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样。准提法是个大法,怎么只给你消消罪障?还说罪障消完了才能念阿弥陀佛?你看《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说你念我阿弥陀佛就可以消灭罪障,你怎么不相信呢?你读过吗?你没读过就这么说是犯口过,犯得大了!从前有位祖师骂说:“像你这样子,将来大便从嘴巴出来!”后来果然生这个病,要去祖师那儿求忏悔才好了。所以我不敢随便批评你们,这是说笑话。可是你问问题不要根据自己意思,《阿弥陀经》说,念阿弥陀佛一句,消无量罪障,你为什么不信,还要准提咒来帮忙,再找南老师写个介绍信,送给阿弥陀佛,唉,都是做生意心理,不是修行心理。这两个问题引来了骂,不骂不得力,给你消消业障。

----摘自《维摩诘经讲解》南怀瑾著

 

               南怀瑾谈“忏悔”  

我们学佛法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包括前一天、前一小时、前一秒钟)所造的业因障碍住了。业障的问题,讲起来很多,可另作专题讨论,在这里不详细讲。

那么,被自己的业力所障碍,不能证得道果,怎么办呢?“当勤忏悔”。忏悔这两个字,我们很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前面磕几个头,拜一拜,哭一场,唉呀!我在忏悔。事情过掉以后,又是我行我素。这样是不是忏悔呢?这不是忏悔,这是作假、自欺。所谓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错误,永远不再犯,

以后的行为只起善不起恶。

佛在《圆觉经》里告诉我们忏悔的办法,“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与爱心。憎是讨厌,爱是喜欢,那是正反两面。憎是由嗔心而来,是一种仇恨的心理,讨厌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埋怨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们仔细观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个人做错了事,刚开始,脸红一下,过几秒钟,红就退了。想了一想,我还是没有错,错的是他,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这样。甚至归咎于社会问题,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社会的错。不要忘了社会也是人组成的,归咎社会问题,这是推托之辞,不负责任的行为。把错误推给人家,把责任推开,或是排斥一切,这种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爱,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还包括了广义的贪爱。爱就是执着、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属于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种,发生在感情方面比较多,比较明显。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嗔恨,见不得别人比你好,也因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结解不开,佛学称为结使,共有九十八个。修行就是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使一个一个解开来。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经过修行,变成非常慈悲,或是一个愚苯的人,经过修行,变得聪明开通。但是,很多人学佛结果,变得越来越笨,脾气越来越大;信了教以后,越学越脱离现实生活,变得精神兮兮,古里古怪,几乎每个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说,宗教徒彼此之间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心理,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美,他会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就会吵架,有些人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睬。其实,这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为什么要有所差别?能平等对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从这个地方检查自己,不是说我去学了一个法,又会打坐,又会念咒,又会结手印,这就可以修成佛了。

还有谄曲。谄曲就是圆滑,转个弯。讲话拐弯抹角,内心打主意、想计谋,都是谄曲。谄是谄媚,在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就是弯曲,掩饰作假。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你说:“我要骂他就当面骂他。”这就是直心吗?不是,这是嗔心。

佛告诉我们,忏悔要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是忏悔了。哭是情绪的发泄,哭过以后,心很平静,那是哭累了,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忏悔之后,觉得好安祥啊!得到上帝的灵感啊!得到菩萨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信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体力足了,他的脾气又来啦!注意!什么是真忏悔要搞清楚。

忏悔之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圆觉经》里说:“求胜上心,三种净观。”但是,我们一般人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修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心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国人讲“为善最乐”,心理产生喜悦,生理发起轻妄,再来求定,那就容易了。

 

                           学佛第一要有信心

刚才提到信,我们先作广义的解释。

任何一个宗教,都是要人们信,信就进去了!甚至旁门左道的,也要你信,才进得去。其他宗教也一样,信则得救,不信不得救。我说我不信。为什么?因为太不慈悲不博爱。真仁爱真慈悲信者得救,不信者更要救。

那么,这种信普通叫迷信,尤其现代知识份子,一看学佛打坐信宗教的,就断言为迷信。这个话不是现在才讲;几十年来我都如此告诉人家。我问他懂不懂?不懂怎么知道人家不对?你才迷信,因为迷者不懂也,莫名其妙就说别人迷信,你本身就迷信。譬如现在是科学时代,有许多人动不动就说你这个不科学,你要先问他学哪一种科学?没有学过,那你懂什么科学?这种人叫人不要迷信,就等于街上有一家原子理发店,他叫你千万别进去,当心头爆炸!他懂不懂原子。原子是个什么东西?这是跟著科学迷信的人。当然也有迷信宗教的,开个菩提店卖波罗蜜,什么叫菩提?波罗蜜是凤梨吗?

所以,宗教叫人信,本身可能是迷信,但是要人不迷信的,他自己也不见得不迷信。这都不是佛法的信,佛法叫我们求正信。

什么是正信?很难讲。譬如这里有杯茶,我喝了一口,告诉各位很烫,你们信了就是迷信,因为你们没喝过呀!没喝过怎么被我骗呢!

这个就不是正信。什么是正信?我说过这杯茶很烫,必须要你亲自拿到手喝了说烫,这个时候才叫正信。所以真正的信要证得、求证到,在没有证到以前,皆非正信。

还有,信是信这个理,真理所在。譬如拿佛法来讲,心即是佛,翻开大乘小乘经典都有这个道理,这句话,在坐大部分学佛的人能不能信得过自己这个心呢?例如讲中国文学时提到过,唐朝一位名诗僧贯休和尚有两句诗:

“禅客相逢唯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表面上一看是开悟的诗,结果他去看一位当时开悟的大善知识。悟了道的人得了解脱,文字自然很清楚。大善知识说,你诗作得很好,我问你,你说:‘此心能有几人知?’怎么样是此心?此心即是佛,怎么样是你的心?贯休答不出来了!光玩文字,没有真正开悟、没有真正证道,答不出来就是障碍!那位禅师说,你照原话问我。贯休说,请问大师如何是此心?禅师答:‘能有几人知啊!’将就他的话打他一耳光,都是你说的嘛!自己做的诗,碰到大禅师、开悟的人就这么教育你,这个就是刚才说的‘开权显实’的权,佛法教育,信手拈来都对。信要正信,真正正信进去。《华严经》佛有一句话:‘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最重要。等于做一个人或做一番事业,对自己、对事业没有信心就垮了!如果一个人活著对自己没有信心,立刻可以死,现代心理学许多事实可以证明。所以探视一个有病的朋友,尤其危急的病,要增强他的信心。像我有许多例子,我说你一定会好的,活下去,大概他对我有点迷信,听我讲话更有作用,我说我早看到你活得很长;你寿命起码还有二十年,有信心,活下去,结果真的好起来。

如果看到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怎么得这个病……那你不是咒他早死吗?这就把他信心击垮了!生命的力量依傍信心非常大,千万注意!普通人要信心,学佛的更要信心。学佛乃至念佛也好、修禅也好,为什么大家用功不上路?老实讲,没有信心,一边阿弥陀佛,一边心里嘀咕修不修得好?许多人来跟我讲,老师啊!你教是教,我恐怕不行哦!我火大了!你既然不行何必来找我嘛!那不是花我时间、开我玩笑吗!找我一定行,为什么人对自己那么没信心,一边念佛一边疑惑不晓得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临死时不知道会不会往生?阿弥陀佛有没有把入境证开给他,没有把握!

学佛第一要信心,信心非常重要,信心成为正信,没有不成的。信的相对一面即是疑。佛法讲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人是最多心的,怀疑这样、怀疑那样,人的疑害了自己一生,学问不成功、道德不成功、做事不成功、学佛不成功,大都因为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尤其一般做功夫的人,道理懂了,到了境上,哟!这个不晓得是不是?说空,有时想想觉得空很好;有时想了发抖,这个空恐怕不是空吧!很多人跑来问我,我说你这个不是空,是什么东西?空当然有大小,大空是空,小空也是空,对空还要起怀疑!你说这样笨到什么程度?这个理论都不懂,你说我空得太小。那你放大一点就是了,很简单嘛!佛法是非常简单的,之所以求证不到,就是缺乏‘信’,理论上搞不清。疑的害处很大。

所以学佛要从‘信’著手,用怀疑心念佛能够一心不乱吗?说一心不乱已经一心不乱了!若说有时候还有妄想,妄想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惯了就化得了!不要怀疑,一路下去很容易的,要有信心。我就是怕一般年轻同学,越是佛学学得好,信心越丧失,东一下、西一下,都是自己在捣乱,这个疑会害了自己。

再来,就法来讲。一般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好奇。总认为找个老师传一点秘诀,偷偷在耳朵边上讲一声,然后明天就成功了!人类生来就有这么一个劣根性,对自己没有信心。

所以古代禅宗祖师有一些教育方法很不同,像宋朝的慈明禅师,了不起,悟了道的,就有这种教育方法。慈明禅师连佛、祖师都骂,骂到晚年嘴巴歪了!徒弟说:师父啊丢脸啊!慈明问什么事?弟子说:‘你一辈子呵佛骂祖,现在果报来了,大家都在笑你。’禅师一摸嘴:‘正起来!’嘴就正了,他就有这样大的本事。

我们现在中风一定吓死了,又是打针又是吃药的。有个徒弟跟著慈明禅师几十年未开悟,有一次向他辞行告假,禅师问为什么?徒弟答说跟著师父出家学佛要悟道,可是出家这么多年,师父教我做这样做那样,也没有传个法,所以没有开悟。慈明说;你要开悟啊!来来我告诉你。徒弟聚精会神把耳朵凑过去,‘啪’一耳光,这一耳光真把徒弟打得开悟了!你想他那个信心多具足!全副力量都在等师父秘密传法,多诚心啊!当他的诚心达到极致时,‘啪’一耳光,什么念头都打光了!他就等这一下,这是禅宗的教育法,研究禅宗这些教育方法很妙的!而那徒弟以为他师父要传他密法的信心,是迷还是正呢?大家分辨看看!

———— 摘自《宗镜录略讲》 南怀瑾 著

 

                    什么最苦?

    “其人若言,我闻寂灭,都不入怀。若闻分别,听受无厌。即应为说,三恶烧然,驼驴重楚,饿鬼饥渴,不名为苦。痴暗无闻,不识方隅,乃是大苦。”
  有些人生来个性不同,他说,你讲佛法我听不进去,不过听着玩玩可以,脑袋里却始终进不去。“若闻分别,听受无厌”,假如讲别的东西,如世间一般学问,这种分别的道理却越听越有味道。碰到这种性向的人,就应该跟他讲“三恶烧然”,三恶即贪瞋痴。“驼驴重楚”,人若被欲望困住了就像骆驼或驴子一样,拖着一大堆东西。另一种漂亮的名词叫责任感。拿佛法来讲,很对不起,责任感就是驼驴重楚,把痛苦挂在屁股后面一道走。然后再说,你看我多伟大,拖着那么多责任。

  以前我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死后去见阎王,阎王一查他上辈子做得还不错,还可以投胎做人,但是寿命只有二十年。这个人一听就向阎王讲,拜托我不去了,你叫我去投胎做人,才刚长大,就在二十几的黄金时代就要死了,这有什么味道呢?无论如何求你老人家给我加点寿元。

  阎王说:我没办法,帮不上忙。但是这个人拼命地要求,阎王很讨厌而且公事又忙,就讲:你吵什么呀!罗嗦!你在旁边等着,看有哪一个不要命的再把他的分一些给你吧!最后有一个家伙一来,阎王一查说:你不行啊!你很坏!你要投股做马二十年。那个人一想做马那么苦,因此摇头说:故然我已经错了,但求你老人家给我减一点吧!阎王说:不行啊!这个我做不了主。但是他拼命要求,阎王一看说:你觉得寿命太长,他觉得寿命太短,你俩私底下商量,跟我没有关系。

  要做马的跟那人商量:老兄我把十年马的寿命给你,我去做十年马,你去做三十年蛮好的!这个人已经有三十年的寿命了,还站在那里等。

  等一下有一个人来,阎王一翻薄子说:你这个人坏极了,要做牛二十年,最后还要被绞成碎肉包饺子。这个人一听说道:我懊悔啊!能不能让我少做十年牛。

  阎王说:你去找那个人商量看看。这个牛说:老兄我给你十年,我做十年牛。这个人已经有四十几的寿命了,阎王说:你可以走了。这个人说:我做人四十几才到中年就要死掉,我在这里不妨害你办公,让我多等一下,看有没有不要命的再给我来一点。

  又有一个来了,阎王一看:不行!你坏得很,变狗二十年。做狗的也要求分十年给他。最后来了一个,阎王一看:这个人爱动脑筋、心思多,但没有大好也没有大坏,变猴子二十年到山上吃果子去!这个猴子想想也不好玩,也要求分了十年给他。阎王说:你已经有花甲子年大寿了,可以滚蛋了!于是就把他给赶走了。

  所以,我们真正做人二十年;后来结婚是做马的阶段,给人骑在上面拿鞭子赶;三十到四十岁,孩子生了一堆是做牛的阶段拖着走;四十到五十岁,儿女长大了变成给儿女看门,是做狗的阶段。到了五十到六十岁时,连看门都不要你,只好在公园晒晒太阳、抓抓痒,就是做猴子的阶段。

  在坐的各位很多都是在做牛、做马的阶段,这就是驼驴重楚。人生就像骆驼、驴子及牛一样,后面拖着一大堆,然后就觉得自己很伟大,人生责任如此。这个“楚”,就是苦楚。“饿鬼饥渴”,你告诉他人生的境界,现有的就有驼驴重楚这些痛苦,而死后的果报就是饿鬼饥渴。“不名为苦”,他说这类人,真正的道理听不进去,但是你跟他讲其它的知识他很有兴趣,你要告诉他上面我们所讲的世间上的苦都不算苦。“痴暗无闻,不识方隅,乃是大苦”,没有真正的智慧,没有头脑,“无闻”,没有学问。“不识方隅”,人生的方向都认不清楚,这个才是真正最可怜的人生、最痛苦的人生。

---------摘自《宗镜录略讲》南怀瑾 著

 

《指月录》开篇偈语

 

世皆忏罪造福。 我亦作福灭罪。
惟有流传法宝。 续佛慧命为最。
愿我生生世世。 不迷正路修行。
直取菩提上果。 徧度法界众生。
还愿众生觉悟。 修行不迷正路。
聊凭标月指头。 正见云开月露。
逍遥性海之中。 当体与佛全同。
逐一销除夙习。 次第到岸登峰。
慎勿拨无因果。 莽莽荡荡招祸。
杀盗淫妄不除。 岂得泥犂免堕。
还有向上一言。 头上便是青天。
秋月梧桐滴露。 春风杨柳含烟。

《指月录》中的偈语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沈生老,
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

  持犯不二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
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
愚人贪着涅盘,智者生死实际,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人会。
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佛与众生不二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盘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余。

  事理不二
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无十缠,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
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智者无心可得,自然无诤无喧,
不识无为大道,何时得证幽玄,佛与众生一种,众生即是世尊,
凡夫妄生分别,无中执有迷奔,了达贪瞋空寂,何处不是真门。
  静乱不二
声闻厌喧求静,犹如弃面求饼,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
烦恼即是菩提,无心即是无境,生死即是涅盘,贪瞋如焰如影,
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
了达淫欲性空,镬汤垆炭自冷。

  善恶不二
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着,涅盘生死本平,四海阿谁厚薄,
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
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
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色空不二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生死不二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
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
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
智者无恶可断,运用随心合散,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
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断除不二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
不着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五欲贪瞋是佛,地狱不异天堂。
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恓惶,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
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
声闻心中不了,惟只趁逐言章,言章本非真道,转加斗争刚强,
心里蚖虵蝮蝎,螫着便即遭伤,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
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真俗不二
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
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
南坐北坐相争,四众为言为好,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
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
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解缚不二
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似洪波。
不驾生死船筏,如何渡得爱河,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
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
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诃,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
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

  境照不二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地狱天堂一相。涅盘生死空名,
亦无贪瞋可断,亦无佛道可成,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
不为六尘所染,句句独契无生,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
非法非律自制,翛然真入圆成。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运用无碍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
法宝踰于须弥,智慧广于江海,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
任性浮沈若颠,散诞纵横自在,遮莫刀剑临头,我亦安然不釆。

  迷悟不二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
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
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
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哄哄。

 

正续《指月录》中的偈语(十首)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盘法食常饱。

 (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直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三)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
诸法本空无着,境似浮云会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四)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是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徒费工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五)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工夫。
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六)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被此二大波旬,便见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着,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着,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销落。

 (七)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着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罥。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八)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广寻诸义纷纷,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真如法界丛林,反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九)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渡河,船师渡过河北,忽觉床上安眠,失却渡船轨则。
船师及彼渡人,两个本不相识,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十)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奶孩儿,
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
堪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
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十二因缘到底是什么—南怀瑾  

    关于这个,佛学有好多资料,最重要的资料,是给我们正式学佛用的,就是《修行道地经》。其实后来魏晋南北朝道唐朝之间翻译的,如《大集经》,里头分散得很,这里一段,那里一段,要连起来研究。再其次,《楞严经》只是讲生死的大原则。
    讲生的问题以前,希望大家把十二因缘都要背来,尤其你们在家的居士们,出家的就更严重了,这个与所有佛法修持都有重要关联的,可是一般人都不记得。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老了以后死,死了以后再来,圆圈的,轮回的,又从无明开始了。这十二因缘,你也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标记。
    所谓修行了生死,打坐修定,尤其是出家的人,出家是干什么啊?你们不要搞错了,认为打坐是练身体养精神,平常你这样说,我只好笑一笑,我也不骂。严格的讲,你那是胡说,不懂佛法。佛法是求了生死,所谓“了生脱死”四个字,了了这个生,脱开了老死、病苦,叫做了生脱死。必须先把十二因缘搞清楚,这不是理论,是个科学。如果详细解释,用十几个钟头也解释不清楚,很多牵涉到现代科学。可是现在的佛教,出家在家的不懂现代科学,不懂现代知识,同我一样,好差劲!这个就严重了。所以,我说佛教佛学没有办法,因为一般人不晓得现代自然科学,平常也不留意,就抱着一个佛学,认为最高明,自己困在一个范围里,以为是全体了。
    大小乘修行学理,包括般若、唯识法相、华严,统统依十二因缘发展,大家要搞清楚。佛是讲这个给那些跟他出家的小乘弟子们听的,这些弟子是完全听他指导的,自己不加以其它的知识、理想,只是专门学佛的,所谓“声闻众”。声闻众是来受教育的,自己没有独立思想,也不去深究。佛怎么说,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办,自己没有本事参究。大菩萨不是这样,他可能提出来意见,与佛对辩研究。

    (一) 人生十二苦   
    大家都晓得小乘,如果要考问你们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一定考不及格的。尤其这些居士们,嘴上讲学佛,其实是凑热闹好玩;这些在家的学佛打坐,想玩神通玩健康,玩弄自己,玩弄佛法,像做生意一样,想求一点利益而已,没有真的学佛。
    佛初次讲法,就讲苦集灭道四谛。所谓小乘,像是小学开始,大乘是讲到大学了。小乘是基本教育,有些人基本教育都没有学好,就讲大乘,讲什么禅宗、密宗、唯识,都在自欺欺人。
    苦集灭道叫四谛法。我也经常问这些出家同学,佛经上说佛三转四谛法轮,怎么三转呢?就是讲无明缘行,行缘识……启示大家,这个世界的生命和物理世界,一切皆苦,没有真正的快乐。除了刚才徐先生讲,灵魂脱出来那一下很舒服,觉得快乐,现在还很留恋。其实,这个世界上一切皆苦,所以有八苦十二苦。
    如果考问这些居士们,八苦背得出来吗?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很多佛经你看了半天,往往一部经只讲一个苦,发挥起来已经很多很多了。八个苦是大原则,归纳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们背了也不体会。实际上与这些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都是连带的。
     普通讲八苦,讲深刻的有十二苦,八苦再加上愁、悲、忧、恼四苦,十二个大原则。换一句话说,人生是痛苦的活着。
    (二) 向不苦努力 
    你们问我人生问题,我平常告诉你们,人活了一辈子,就是三句话——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每个人都这样,自己莫名其妙生来,不知道怎么生来的,为什么生来的。活着呢?无可奈何的活着,你们追求这个,追求那个,你们常说的,都为了追求快乐、幸福,可是你们都活得不快乐不幸福。死了不甘愿,活着很痛苦,就这么活着。最后死的时候,不知所以然的走掉了,如此而已。所以佛说一切皆苦。
    佛讲苦是什么意思?一般学者说,佛对社会人生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这是讲哲学的人的佛法。佛只告诉你大家这样活着苦,他并不是说本来苦;他是有方法的,教我们修持,跳出这个苦,得到极乐,这是佛的目的。他在这里叹苦,告诉你世界上皆苦,叫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整个的人类社会,人生毕竟是苦;可是有一个不苦的东西,你去找,这就是佛的目的了。跳出来找到那个没有痛苦的极乐,所以叫极乐世界。不是只有阿弥陀佛的世界才是极乐世界,凡是彻底离苦得乐的境界,都是极乐
    (三) 法界在哪里
    昨天,胡松年问“跳出三界外”,跳到哪里去?我也经常问你们,你们修行说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到哪里去了呢?有个第四界吗?佛没有说啊。不在五行中,在哪里呢?在第六行中吗?也没有讲。可是你要找出来。
    是啊,他说跳出三界外,跳到哪一界去啊?有,法界。佛不是告诉你吗?那个也不是第四界,就在三界中,另有一个超越的,佛创造了一个名字,叫法界,超越时空的。所以你们光晓得讲苦集灭道,听得很悲观,认为宗教是悲观的。要知道,佛从悲观开始讲起,最后最高的是离苦得乐。
    当年,我年轻时在四川大学讲哲学,我问大家,人生有个总目的是什么?大家答不出来。最后,我告诉大家,就是离苦得乐。一切众生的要求,都想跳出痛苦;不只人哦,任何一个细菌昆虫,都想跳出来求一个极乐。法界里头那个是极乐,佛法有一个标准的,那个是极乐。
    “苦集灭道”,什么是“集”?苦是自己抓来的,都是自己集拢来的。譬如要钱做生意,把钱都抓来给自己很痛苦,真的统统集拢来更痛苦,所以集是苦的因。刚才讲十二因缘,什么是集啊?“爱取”,贪爱,抓来,占有。无始以来,都在爱取,集中来,又散掉,无法不散掉。要知道,当下一念你就在抓,抓思想,抓感觉,都被这些欺骗住了,所以集是苦的因。你们一毛一毛的钱,一点一滴抓来;读书人知识分子,由幼稚园到大学博士,集中知识,知识越多痛苦越大。有集就苦,集是苦的因。“苦”是什么?苦不过是集的果。所以讲“苦集灭道”,是由果说因,从果讲起,使你明白苦的因。
    怎么叫“灭道”呢?灭使一切放掉,没有了,空掉了。怎么样空得掉呢?除非你智慧明白了,才空得掉。道是灭的因。得道,智慧成就了,破除了一切苦的因,得了这个道,才灭除了一切苦;彻底不苦了,就是极乐。
    这是一转四谛法轮了。禅堂叫你参禅,这就是话头,话头就是问题,自己不去研究问题,这是学什么佛啊?
    第二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怎么转呢?十二因缘,刚才分析过了。都记得了吗?中国把它变成四句偈,我常常告诉你们要背:
    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
    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报
    “无明爱取三烦恼”,十二因缘的无明、爱、取,找三个是根本烦恼,就是苦集灭道的集。由一念无明起,脑筋不清楚,就要抓住爱,想永远把握,所以痛苦就大了。这三种是烦恼的根本,痛苦的根本。
    “行有二支属业道”,无明缘行,行是原始的动力。十二因缘第十是有,一切占有,行和有是业力,这股生命的动力,从过去多生多世到现在,以至到多生多世的后世,都在这股动力中,都在动乱中,在行中;然后被假相欺骗住了——我有名,有财富,有子孙儿女,有爱情,有家庭,有病,都是假相。行有这两支,实际上是无明、爱、取三个的基本动力,因为业力使你产生了无明、爱、取;由集到苦,因无明、爱、取又使你永远在行动,在抓,一切要占有,一切都执着,要把握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所谓业道、业力。
    “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报”,生命的作用,身体的死生、生死,就是由心意识开始,由识来入胎,精神与地水火风变化的生理细胞结合,由识到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个阶段,都是苦的业报。这是苦集灭道四谛法门,第二转了。
    所谓转,转动,就是分析给你看。你看佛这个逻辑科学,很周密的,给你分析得很清楚。
    刚才我们吃饭以后,某同学跟我讲老实话。我问他听得累不累?他说不累,老师啊,你累了。我只好笑。我说,听得怎么样?他说,有许多听不懂。我不说话了。嘿!我一声不响不是否定他,是肯定他,他讲得对。你们完全听懂了才奇怪呢。他讲的老实话,有一部分懂,有许多真的不懂。你们这一批上课的同学们,每一个都装起很懂的样子,实际上全体不懂。他讲的是老实话,一般人不老实,还说听懂了,谁懂?假定你们这些都弄清楚了,不得了,那不同了。
    “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报。”这四句你们要记得,记得干什么?打坐用功都在这个里头,一点一点破过去,你的功力智慧就一步一步上进。光是傻哩瓜叽打坐,几个钟头坐下来,我问你,你一百年坐在那里有什么用呢?坐就是道吗?你百年坐下来,没有那个石猴子、石狮子厉害吧?它可以坐几百年不动啊,它得道了吗?
    所以道家张紫阳真人有两句诗,讲你们修行打坐的:“腹内若无真种子,犹如炉火煮空铛。”你人坐在这里,内心没有一点真的东西在里头,等于炉子上烧一口锅,除了水没别的东西,你烧一万年也炼不出丹来。所以道家叫“炼丹”,“丹”字是中间有一点,有一个中心点,可是你没有啊!所以禅宗的禅堂里,叫你抓住话头,抓一个正念,你没有这一点在里头,没有真种子,有什么用?几个钟头坐下去,坐几十天,多少年,也没有用啊!
    我现在不是给你们讲道理,这个体会进去就是实际的修持工夫,要点都告诉你了。可是你懂不懂?不知道。讲不讲是我的事,懂不懂是你的事。
    (四) 如何成胎 
    回转来再讲入胎。你懂得了苦集灭道、十二因缘,知道怎么入胎的,就晓得怎么打坐做工夫了。
    刚才讲入胎,佛说的,三缘和合才成胎,成为这个生命,这是阿赖耶识的异熟因果了,因缘成熟了变成人。
    男性的精虫跟女性的卵子碰在一起,不一定变成胎儿,没有中阴身加入是不行的。可是,就算有中阴身加入,算不定碰得不好变成了子宫外孕,也不能成胎。
    要变成一个人身很难。佛经里说得很多了,《入胎经》也好,什么经也好,佛在几千年前讲的,你们可以比较现代的医学。佛说女性的子宫有很多种情况,子宫长得高不容易成胎;矮了不容易成胎;子宫后曲也不行;子宫太寒也不行;有些太热也不能成胎;有些有性病,有什么病,也不能成胎。女性即使很健康的,成胎的条件也有几十条。
    请问,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医学科学没有那么发达,他怎么讲得那么清楚?现在医学并没有超过他讲的范围。
    然后讲男性,精虫不健康的还不行。讲到男性的遗精,太冷了会遗精,太热、太饿、情绪不好都会遗精。佛经里关于性病的知识很多很多,你们真研究佛学,把佛经讲的性关系、性病知识写成书,可以拿好几个博士啊。可是你们呢,没有学问,不去读书,也不去读经。
    我常常吩咐年轻同学,你们不要出去乱搞,你以为没人知道?当你两个在那里做爱的时候,旁边好几亿的中阴身在看呢,他们找机会要进来投胎。
    一个男人一次排出的精虫有多少呢?六亿到十二亿。我问医学家,男性那个精虫在里头有没有新陈代谢啊?有一个妇科医生答,大概有吧。那么女性的卵子有几万个,一生只能成熟排出四百到五百个,排不完的,是在体内变成别的东西吗?如果留在体内,这些随时都要转化,转化不了,身体究竟是健康,还是不健康?这是个医学健康大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五) 习气的转动 
    今天我们正式讲,佛学研究的是个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你怎么样认识了解生命,然后你才晓得这一念无明,晓得认识自己。这是现在追寻的科学,叫认知科学,外国刚开始不久,他们不晓得中国佛学里已经讲了许多年了。可是学佛的人,不管出家在家,不知道认知科学、生命科学。西方在初步研究,我们国家刚刚开始。其实我们自己家里有财产,有最好的宝贝,可是我们就是丢到牛粪里头,放在后院埋在地下了。你们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如何如何,中国文化是什么啊?什么叫中国文化?演电影,画个画,写几个书法文字,就是文化吗?
    好了,这个精虫卵子结合,中阴身入胎了。这是讲人道正常的入胎。那么第一个七天,昨天提到过,那个形态像儿童吃的果冻一样,一点点。可是这里头,生命的一股气同时在转了,在佛学叫习气,多生多世在转动,习惯性在转动。这个果冻一样的东西,在娘胎里呼噜噜一转,七天一变,生出来一条中脉,将来会变化出背脊骨。每七天一转变,每七天的风,佛学里都有名称的。所谓风就是中国人讲的气,动力,一共到三十八个七天,九个多月身体长成了。到了最后的一股气,是倒转的风,倒转的动力,使这个婴儿身体倒转过来,准备正常出生。这个我不多讲了,你们详细研究佛学的《入胎经》吧。
    (六)胎中的成长变化 
    在娘胎里头,男孩子的脸是向着妈妈的背脊骨,所以民间说,怀孕女人肚子尖尖的,她会生男孩子,因为男胎背脊骨靠近母亲肚皮。女胎是反过来,仰着的,民间经验,孕妇肚子看上去平平的,会生女孩子。我也常说到,死在水里的人浮起来,男性是趴着的,女性是仰着的,同胎儿的情况一样。
    胎儿的成长,这里头都是一股气、一股动力在转。佛还是给你简单讲的,七天变换一股气在转动,某个七天成长哪一根经脉,变成心脏,变成肺,变成脑,变成眼睛,变成耳朵等等。到了第三至第五个月中间,胎儿在肚子里已经有意识了,知道父母外面的环境。他听得见,都知道,不过没有意识去分别。他在里头也有喜怒哀乐,在娘胎里有他的境界。等于徐某说喝了酒在那里趴着,到上面逰,胎儿在里头也有这个境界哦。所以有时候孕妇说,这个孩子在肚子里乱踢;他不是乱踢,他在里头有一个境界,他觉得在赛跑,开运动会,或者打拳,调节一下身体。同你打起坐来,有时候境界是一样的。这是个科学。
    (七) 胎儿的境界 
    那么佛讲到,在进入娘胎的时候,通常的情形,中阴身忽然一个念头是性的欲念。如果看到男女在做爱,这一对男女跟他有缘,他就一下被吸过来,变成他的父母。当中阴身靠近的时候,没有看到人,只看到两个性器官在动作。如果他喜欢女的,好像自己变成男的跟这个女的在做爱,实际上就是和妈妈,那时入胎就变成男人了。如果喜欢那个男的,好像自己跟这个男的做爱,实际上就跟爸爸做爱,就变成女的了。
    这个道理弗洛伊德知道了,所以他认为,男孩子潜意识里喜欢妈妈,女孩子下意识里喜欢爸爸,所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性心理学。我说他懂了一点,没有全懂。
    (八) 自杀的果报 
    那么,佛又告诉你,这个生命是很不容易的。有些生命夭折,死在胎中。为什么?他的业报就是死在胎中。有的是快到临盆的时候,业报结束了,死了。有的是一出胎就死了。这个佛也说了很多。所以人身难得,这个生命存在是不容易的。因此,佛学认为,自杀是犯戒的,不准你自杀。为什么人要自杀?觉得世间很苦,活受罪,早一点自杀就解脱了。错了!这反而使你罪上加罪,判你的刑期没有满,你自杀就是从监狱里脱逃,脱逃反而要更受罪,更加刑。所以自杀不是解脱的办法。
    但是入胎不一定都是因为性的欲念来的。有些生命,刚才讲过,在娘胎里头还好的,但是他业报的意识寿命,在胎里死掉了,而另外一个意识进去了,就是另外一个中阴进去了。有些使刚出娘胎,可是意识死了,离开了身体,另一个中阴在这个时候进去,所以说并不一定。还有其它不同的情况。这个里头很细,你们去看《入胎经》。
    (九) 入胎、住胎、出胎都不迷 
    你们问转生不迷的问题,像有些活佛转生,有没有不迷?很少,极少。佛说要有非常高定力智慧的大菩萨、大阿罗汉,才能做到。佛经上讲,一般大阿罗汉与大菩萨有隔阴之迷,入一个胎,或者住胎,或者出胎,统统迷了,前生的事都忘了,把你隔开了,这个叫“隔阴之迷”。除非你很有定力,入胎不迷,虽然入胎来,不是被吸进来的,而是自己有意的自主入胎的。释迦牟尼是正规入胎不迷的。第二步,住胎不迷,在胎儿阶段,自己还在做工夫,还在菩提道场境界,正觉不衰。第三步,出胎不迷,才可以生而知之,过去的学问都记得,智慧很光明。
    至于说生下来是什么人转世,还靠卜卦来决定,那我就不知道了。那我也可以说,胡松年啊,你或者是我的女儿转生吧!某人是我养的什么大鹏鸟转生吧!那都是随便扯。现在人都在乱扯,哪有这个事!
    这是佛明讲的,除非是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否则不能生而知之。所谓不迷,是清清楚楚。譬如佛说,他有一生做过什么什么,你看佛经说,佛多生累劫什么都做过,做过野兽,做过兔子,也做过鸟;我们也是一样。你把佛过去多生的故事集中起来,是一部大小说,给儿童教育是很好的书。
    所以佛学讲,我们大家要有“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我们坐在一起,谁能够知道前生有没有互相做过父母啊!也可能做过夫妻,做过儿女,翻来覆去都轮流过的,谁知道自己啊!
    因此说,你对这个朋友不高兴,要整他,你算不定整了自己前生的父亲,或者前生的儿女呢,或者兄弟姐妹。所以说无缘之慈,同体之悲,那是没有条件的。
    (十) 天人的境界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害怕,赶快跑;这时看到旁边一个茅草棚,或者一个山洞,赶紧钻进去躲,就入胎了。那个时候没有性爱,是生在贫穷人家,很苦。
    有时候,中阴走进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建筑也非常好,就进去玩玩。进去就入胎了,是富贵人家。所以入胎的因缘有很多中,也没有一定看到性爱。
    譬如徐某讲,他累了,灵魂冲上去,他如果真死了,这个是天人境界,不过不是最高的天。天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大类二十八个层次。像徐某跟他的朋友王某两个,照徐某所报告的,这是欲界天里最低层的四天王天,接近人间的,比我们高一点点,还在太阳系中。四天王天以上是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不是三十三层哎,是像联合国一样组织。三十三天的天主,中国道家叫玉皇大帝,佛家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这还是离不开太阳系统。
    忉利天再上去,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些都是欲界,共有六个大层次;同时,这些天人离不开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叫六欲天。六欲还有一种解释,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想欲。总之是身心两方面的各种欲望。
    欲界天人有男女差别,有笑、视、交、抱、触,你看我,我看你,彼此笑笑,相爱,拥抱,触摸,有性关系。不过层次越高,性关系的形式也越不同。有的两个一拉手已经完成了,比我们还高,还舒服。再高一层呢,连手都不拉了,彼此两个人对面一笑,完成了。而这些天人生的孩子,不是从女人下部生的,是男人从肩膀上、头顶上、腿旁边生的,各种各样。这个讲起来完全像神话,可是说得很清楚。
    你们学佛,这些都没有研究过,学个什么佛啊!你打坐到了什么境界,自己也不知道,你跟哪里接近也不知道。你问那些师父们,这个境界是在那个境界里头?大多师父们也不知道。
    夜摩天,也叫焰摩天,时分天。我们地球时间是依太阳系统来的,焰摩天大概超过这个太阳系统了,时间有差别,是相对的。那里以莲花开合为一昼夜,一昼夜等于我们这里二百年,所以他们看人类,像我们人类看蜉蝣一样,比蜉蝣还不如,早晨生的,不到中午就死了。那里没有日月光,天人自己发光的,男女拉拉手性欲就满足了。
    焰摩天上去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说法,外面还是有六欲,男女笑笑就行啦。我们现在譬如是弥勒内院,在这个房间里专门说法;在外面,有人喝酒吃肉啊乱来。那里的一天,等于我们这里的四百年。
    兜率天再上去呢?是化乐天,也叫乐变化天。一天等于我们的八百年。男女两个相对一笑,就完成性交了。孩子是在男性的膝盖附近化生的。各种玩的吃的东西,自己都可以变化出来。他有他的定境,不过不是真的禅定,是欲界定。那么,什么人死后上生到化乐天呢?《楞严经》形容“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健康的男女,在做爱时,味道像嚼蜡一样,毫无快乐可言,就是说性的欲望已经基本没有了。这样的人死后生化乐天,当然还要配上许多善行功德。
    化乐天的上层,叫他化自在天,是天魔。他化自在天天主叫魔王波旬,是整个欲界之王。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就是他来干扰测验的。他化自在天的男女两个对视一眼,就完成性交了,不像化乐天那样,他不需要自己变化出东西来娱乐,“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他到下界,变化各种形象,当人们沉迷于自以为快乐的事时,刚好被他利用骗走,他以此为乐。反过来说,他也是测试你们的智慧、定力,能否不被六欲骗走。他的定境也是欲界定。
    欲界定是不稳定的,容易因散乱或昏沉而出定,所以也叫电光定。你们常常说这个入定了,那个入定了,都是骗自己,充其量不过是欲界定,闪电一样,一下就完了。如果能够一直定下去,“心一境性”,就是得到真的禅定了。
    真得了禅定,就跳出欲界的限制了。初禅已到色界,本身已经得乐了。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不需要男女关系了,从色界天开始到无色界,就没有男女差异了,那个心身的喜乐不是欲界男女性爱快感所能比的。这个定境才有点味道了。不然你们在禅堂打坐,拼命熬腿,那是化苦天,妈呀,咬起牙齿,那是咬牙切齿天,是他化极苦天,被苦受拉走了。
    (十一) 风大观转化四大 
    那么回转来说,晓得了这些道理,再回到我们打坐修行,为什么要修白骨观、安那般那?
    白骨观,包括不净观,是破除身见,破除你对这个身体的执着,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乃至很多念头,这些都是以这个身体为基础的。
    安那般那以修风大为基本,因为风大这个气,就是唯识学所讲的八识的根本依,八个识所根本依止的,这个生命就是一口气。你不从根本依上去解决,就得不了定。物理世界的生起,也是风轮先起的,研究《楞严经》就知道。念头一动,气就跟着动,四大作用跟进,各种感受、念头、境界跟着来。反过来,你念头真的止了、专一了,就会转化四大业报之身。
    修安那般那、白骨观是先转化你的四大,由风大、由气来转变你的地水火风,转化习气,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转了,因为这个业报之身转了,超越了欲界天所有境界,才可以得到禅定。简单明了,就告诉你们这个大原则。所以叫你们好好修安那般那,从修小乘禅观入手。
    这是佛学讲修正之路的一个科学系统,同生命科学连起来,是一个根本的道理。这个不懂,所有学佛都是白搞的,所有打坐也是白坐的。不管你学密宗、禅宗,什么宗都没有用。

-------------选自南怀瑾《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

 

 

 ▲一心皈命净土法门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碍之感。他为了学佛修行,已经在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法门中,摸索了大半辈子。本来学教理,研究经典;后来改修净土,然后再习禅定;接着又学密法,大概黄教、红教、花教都去凑凑热闹,经过一下。如此天南地北转了一大圈,现在又回到老路,专修净土法门。

    在信上,他以为我大概很反对他这样的做法。我说我很高兴你遍学一切法,因为你把天底下所有的法门都摸过以后,再也不会胡思乱想,因好奇心的驱使而定不下心来。反正什么都学过啦,人生的各种滋味——酸甜苦辣大致都经历过了,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玩意儿也差不多都玩过试过了。——那么,我说你现在正好放下一切,死心塌地,一心归向净土。

    这位法师接到我的回信,马上再来信说,他把我的信打开一看,哭了。他说想不到老师从来没有抛弃过我。其实,我从来也没有关照过谁,抛弃过谁,待人接物一切都是随顺自然,依本分而行。于是我建议他,你还是回台湾来,我找个地方给你专心修持。而他认为自己自从大学毕业出家以来,身体一直很虚弱,虽然多年来尝试一心一意用功修持,如今毕竟感觉到自己业障深重,必须先切实忏悔,希望业障减轻一点后才回来看我。又说他念佛总想得个一心不乱的三昧,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很慎重的要我为他开示。

    像这一类信件,从海内外各地寄来的很多。我也常常为这么一大堆来信感到头痛。有时觉得这些信搁得太久了,实在应该答复一下,三更半夜独自坐在书桌前,一处理就是两三个钟头。写文章很麻烦,虽然我下笔不慢,但毕竟多了,应付不来。所以常常引用清朝诗人吴梅村的两句名诗自嘲:“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画。”不喜欢去看别人,拜访人家,倒贪着别人过门来访;习惯拖延时间慢慢回信,却希望朋友多多写信来。这是古人的情况,邮政通讯并不发达,现在这个社会不行了,往往看到信函就头大了,信上一定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吧,因此这位在美国法师的来信,也摆了好几天没有回复。

    前天,从智法师跟我说,十方念佛会的会员说到老师好久没有跟大家结缘了,他们很希望老师能抽空给大家说几句话,我想,这位在国外的法师要我为他说明念佛怎样才能得到一心不乱?倒是一个现成的题目,我说就拿这个讲讲如何?从智法师听了,笑得嘴巴都裂开了,连说好好,我们都喜欢听。于是我要他在我讲演的时候,录下音来,寄给美国这位法师,免得我又花时间写信。现在的谈话等于我和这位出家朋友在对话,提供给他一点念佛修证的方法和意见。

    我们念佛修行,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很起码的要求。但是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人念佛真能得到一心不乱、得到三昧正受呢?恐怕很少,对不对?我想大家也有同感。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乱的话,往生西方绝对没有问题,甚至不生西方,就在今生今世这一步证得一个果位,那也是很容易的事。

    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一心不乱不光是念佛法门的初步目标,其他任何修行方法,基本上都要做到一心不乱。即使修学一切外道功夫,也同样以此为追求的对象。所谓外道并非骂人的话,不是排斥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依佛经言,凡是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因为天下任何事情都是这个心所造作,你学密宗也好,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全由这个心在施为。像一般道家的守窍练气等等功夫,基本上要想得到成就,也非做到一心不乱不可;甚至于普通世间的各类学问技艺,同样讲求聚精会神,心无杂念,否则很难有大成就。一心不乱的功夫就有这么重要。

    进一步说,假使真证得一心不乱的境界,继续精进不已,那么,到达最高的成就,便成了佛。成了佛自然一心不乱,但是这个一心不乱,同念佛法门初步意识上修得的一心不乱,是大有差别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心不乱包括由最初念佛的一心不乱,直到最后成就佛果的一心不乱,而此二者之间的界限和差别,在哪里呢?

    我们要了解,由于古代中文词汇不足,因此佛经上这个“心”字,有时是代表我们凡夫散乱的感情思想,所有的胡思乱想都叫它做心,也称为妄心或者妄想,这个虚妄不实的东西,非常困扰人,让一切众生永远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不得解脱;有时这个“心”别有所指,代表圆满无缺的“真知”道体,即是法界全在一心,或者一心包含一切法界。“法界”为佛学专用名词,普通学术上称为“宇宙”。宇宙代表上下无穷尽的时间,以及四面八方无量无边的空间。这观念已经令人感觉很大了,但是佛学在翻译上并不采用,改以“法界”称之。法界的含义更为广阔,涵盖了宇宙这观念。因此,最终真正究竟的一心不乱,不是在意识妄想心的层面上,而是法界一心,一心法界;也等于所谓的“真如法界”。禅宗祖师们常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又说:“心外无佛”。意思都是一样。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正是最后彻彻底底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有这两种层次上的分别。刚开始修行时,不管是学禅学净、修密作观,所追求的功夫,都是属于初步的一心不乱。依我们现在平常用语来讲,便是做任何事情,在任何状况之下,都要精神完全统一,注意力绝对集中。如此,修行才能建立起强固的基础。

    ▲要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这番道理我们了解了,现在再回转来谈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几千年来在中国各阶层的民间社会,流传非常普遍,所谓三根普被,指上等、中等、下等三中不同根器的人,皆适合修习。这是以聪明才智的高下所作的一种权宜分类。我们中国佛教的净土行者,不论三根之别,皆着重持名念佛的修行方式。持名念佛所依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晓得是净土三经中的小本阿弥陀经,行者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阿,最好别念成uo音。a是开口音,和uo的发音差别很大,念时阿——弥——陀——佛,各字音节若稍微拉长一点更佳。这一个要点,我曾经再三讲过,希望大家不要忽略。

    我们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梵文的直接翻音。这四字主要的含义是“无量光寿”,光明无量,寿命无疆,永远不生不死。所以,念阿弥陀佛,不只是与死人之事有关,也影响到生的一面。其实,阿弥陀佛也称长寿佛,与东方表法的长寿佛“药师琉璃光如来”,彼此合一,一东一西,互通声气。东方西方本无差别,地球是圆的,法界是圆融无碍的,根本没有东西南北之分,有分别是凡夫众生的心量所建立的相对观念。在法界一心佛的境界里,圆融无碍,超越一切时空的限制。因此,我常建议诸位,将阿弥陀经和药师经二者合并参究一下,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念阿弥陀佛也可以使人再创生命的生机,使你去恶为善,消灾延寿,克服苦难。万一时候到了,一口气不来,还可一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

    那么,念佛法门的念,到底是怎么个念法呢?!这严重了,必须认识清楚。我们现在一提到念佛,大部分人一定马上想到阿弥陀佛,同时便张开嘴巴念出声来,好象没有念出声,不算念佛,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发出声来,因此在中文“念”字旁边,加上一个口成“念”,表明是靠口的作用发音,用嘴巴来念佛。但是我们应该晓得,真正念佛的这个念,其实只要在心里想,便是“念”了。想念想念,“想”和“念”二字是同义语,二者合成一个辞。譬如我们中国人讲话,遇到一个久不见面的朋友,往往说,哎呀,我好想念你喔。这个想念,同初步念佛的“念”,是同一回事。现在社会许多家庭,不管有钱没钱,儿女长大出国留学的很多,剩下两个老人家,坐在电视机前,孤零零打发日子,很可怜。这种对儿女的深深思念,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讲,我想恐怕比念阿弥陀佛的念,还来得刻骨铭心,还来得真切。念佛要如思念自己心爱的亲生儿女一样,朝思暮想,时时刻刻挂在心头,如此才容易上路。否则,光是嘴巴表示念佛,心不在焉,那是口说无凭的。

    ▲念佛是全心全意的想念

    再进一步说,凡是我们的思想念头,以及开口讲话、动作行为等等,在佛学上皆属生灭法。有生就有灭,生生灭灭。当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头一下已经过去了,消逝得无影无踪。或者嘴巴一字一字将阿弥陀佛念出声来,一个声音一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由南字开始,字字随起随灭,念头和声音此起彼落,乍生乍灭,了不可得。这等于静坐数息观、练气功一样,一呼一吸,一来一往,全是生灭法的现象,有人竟以为这就是道,认错门路,在那里玩弄自己,糟糕透了。

    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不只指外在的动作行为,内在的思想念头也是行。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行为是表达了的思想,思想就是行为。“诸行无常”,一切行为语言动作,一切内在思想情绪起伏,所有宇宙有情无情的存在现象,皆是变动不居,难以长久的。因此,“是生灭法”,有生便有死,有来便有去,同样有死也会有生,有去也会有来。所以佛又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为乐”便是极乐世界的境界。不生不灭,念佛念到念头不生起;念头不生起,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消灭,彻底的清净,什么牵挂都没有,清明自在,坦然无住。这种境界最乐,故名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一定要认清这个念,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号便成。几十年来,我看过许多人念佛,有一次在一个地方主持一项活动,有位念佛的老太太念佛已达四十年之久,这种毅力真了不起。她在我面前走过,一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个不停,恰好旁边有个年轻的女同学,不大注意礼节,坐在那里两脚分开,不成规矩,很难看。这位老太太每次转到她跟前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声变了调,意思是提醒这位小姐将脚摆正一点,但是又表示自己没有中断念佛,而且也不是在骂人。你看看,这种念佛能得一心不乱吗?!但到别人咳嗽,心里讨厌,口中就念阿弥陀佛;看到别人不合己意,也不喜欢地念阿弥陀佛;这算念个什么佛呢?你干脆骂人好了。

    所以我常说,我们中国人的念佛很有意思。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不小心跌倒了,旁人哎呀、阿弥陀佛那一声,意思是说摔得漂亮,你说这不是用阿弥陀佛在咒人吗?这样子的念佛有没有用?有用。但不是我们念佛为求一心不乱,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应效法的。

    ▲举一则念佛的笑话

    有个笑话说到一位老太太在家里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整天念个不停。她的儿子年轻,并不大信佛,虽不反对妈妈念佛,却又因房子不大,自己又要读书做功课,常常被吵得无法专心用功。后来,这个儿子实在按捺不住,便想了个办法。当他妈妈念佛念得一心不乱的样子时,就在旁边连叫“妈、妈、妈、妈、妈……”,老太太听了,便停下来问,干什么?儿子这时故意闷声不响,继续做功课。老太太看儿子没有动静,又自己念起佛来。然后,这个儿子又等她念得很专一时,重新又“妈、妈、妈……”连声的喊起来。老母亲一听,赶快回过头来说:干嘛、干嘛!这下儿子又默不作声了。如此,老太太很不高兴,又开始念佛,儿子隔了一会又叫“妈、妈、妈”。最后,老太太实在火大了,发了大脾气,你好讨厌,有什么事要讲就讲,我正在好好念佛,你吵个什么呀?!儿子这时才说:

    “妈妈,我还是您亲生的儿子,只不过这么叫了您几声,您就发脾气,受不了。如果这样,那您每天从早到晚阿弥陀佛念个不停,那个阿弥陀佛不要给您气死了吗?”这个故事看似反对念佛,其实却可作为我们念佛的好教材,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念佛。

    我的朋友很多,老一辈的,五六十、八九十的都有,年经一个比一个大,血压一个比一个高。你几岁了?七十好几了?最近好不好?心脏怎样?血压怎样?个个离不开这些可怜的话题。人家问我这类事,我说我从来不去量血压,从来不去检查,这一部肉做的机器,给你使用了几十年,已经很够本了,难道还不满意吗?为什么又插管子、又抽血、又挖内脏组织,然后拿去实验室化验,验了结果宣布没有问题,这才松了口气,笑一笑。但是,到了明天、后天,说不定有了,这又怎么办?真是有了癌,你听到,还没病死,都要先吓死了。

    ▲临终时为何不能念佛

    这些是开玩笑的话,生病当然应该看医生,可是一个学佛的人,对于生死也不必看得那么严重,洒脱一点多好。像我的生活方式,也许血压天天高,自己知道,事情太忙了,一整天少有休息,如此下来血压怎么不高?血压高过了头,事情还没做完,说不定笔还拿在手上,卡达一声掉了下来,就那么走了。然后,同学们忙着写讣文,什么为法忘躯啦,一大堆赞美之辞跃然纸上,说老师是在写佛书时,拿着笔坐化了的。别人一看,以为这道行很高,却不晓得是血压高。

    所以,几十年的老朋友在一起见面,那真可怜,“访旧半为鬼,相悲各问年”,问老朋友他到哪里去了,到阴国报到去了,哎呀,很难过。这哎呀一声,不只是为别人叹息,也可能为自己担忧。最近有个老朋友,吓唬另一个出国刚回来的老朋友说,南老师叫你来打打坐,多运动运动,不然身体不行。这位老朋友听了。赶快规规矩矩地来打太极拳。来了几次以后,便问别人说,奇怪,我到南老师那里,怎么始终都没看到某人。别人告诉他,某人不是有发帖子给你,你没收到吗?没有啊!是什么帖子,于是有人告诉他说,某人现在已经到了阴国,发帖子请你去。这位老朋友一想,不对啊,他到英国去干什么?又干嘛给我帖子?这样闹了半天,才晓得某人在他出国期间死了,别人跟他开玩笑,弄得他哭笑不得。

    一般人对于生死问题是看不开的,不但生病时窝窝囊囊,哎呀哎呀叫,让在旁边照料的亲友心惊肉跳;死时更颠颠倒倒,痛苦得很,自身作不了主,拖累了别人。我们学佛念佛,无非是要突破生死的限制,解脱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有些朋友,真不行了,到了临终的时候,我去看他,一家人围着病床哭哭啼啼,伤心落泪。我说老哥啊,念佛吧!病人有气无力,很可怜地说,念不起来。我说怎么念不起来呢?你不是学佛几十年吗?但是,他念不起来就是念不起来。我说你还会讲话,他说是啊我现在在跟你讲话。嘿!这不就是了吗?既然会开口说话,怎么念不了佛?还直说不行不行。况且,我叫他念佛,他说念佛念不起来,其实不已经想到佛了吗?就这一念把握住就对了,可惜自己平常没有弄清楚这个观念。

    病人说不行不行,你说他不行了吗?真的不行。明明话会讲,为什么念佛的念头转不过来?这个关键,诸位要好好注意。说话和念佛都是同样自己的心在发生作用,又有什么难呢?只怪平常念佛,对于什么是念佛这一念,糊里糊涂,嘴巴念念就算,白白错过往生西方的机会。

    ▲自欺、欺人、被人欺

    什么是念?念有时也可以代表心。我们的生命,可分成两部分,身体上的感觉和思想上的知觉。二者合拢来,就是心,就是念。我们晓得,佛经上经常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什么?我们人坐在这里,不要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气一呼出,不再进来,或者吸进来,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来一往,一进一出,这生命才活着。生命就是一口气。

一口气一来一往,一呼一吸之间,依佛学讲,叫一念,而这一念还是粗略而言。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间,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觉思想呢?佛经上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就要靠大家去体会了。佛绝不会说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譬如我们的脉搏跳动,一分钟七十几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头生灭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觉不出而已。

    以写信、写文章为例,刚划了一划,下面几笔还没添上,这之间已经有许多的念头过去了。思想的速度快过手中之笔,太多太多了。所以有人写文章,往往对着白纸写不出来,那是因为思想念头过于杂乱之故,手上无法整理出一个头绪来。

    像我现在讲话,大家在听。我一句话还没讲完,脑子里已不是原来这一句话,早想到下一句,许多接下来的话,接二连三闪现。诸位听讲也是一样,话一入耳,心里早已引生了许多念头,他这样讲对不对?他还真有两下子,蛮会吹会盖的!短短的一句话之间,就有这么多细微难察的念头生灭。

    那么,我请问诸位,你们光是口中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学者说,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复复做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辈子自我欺骗蒙盖自己;再不然哄骗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赶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实际上自己满腹牢骚,天天烦恼。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那个莫名其妙跟着赶来凑热闹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三大事也。

    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那么,什么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现在我做个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帐,明天三点半前不将足够的钞票存入银行,人家那张支票轧进去,就要退票,你自然成了票据犯,隔不了多久法院要请你到看守所去坐坐。可是明天实在凑不出这笔钱来。此时你坐在这里念佛,心里直挂着明天那张支票,三点半一到,怎么办?那真是牵肠挂肚,忧心忡忡,念念不忘,整个心都悬在这件事情上面,无法忘怀。像这样子的念,才是我们念佛所需要的。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又如年青人恋爱,追求异性。虽然坐在此地听课,心里头还想着他(她),现在不知到了哪里?干些什么?在西门町电影院门口?或者公车上?还是跟别人去玩了?如此坐在这里,心中七上八下,整个思想都被对方的影子盘踞住了,痴痴地想,挥也挥不掉。这是思念,我们念佛也要这样,天天想着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乃至不需这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名字,心里头只这么挂着这个念——佛,成为一种习惯,那就对了。

    有时我问同学:“你有没有念佛?”“有啊,老师。我一天念两次哪,一次五串念珠,一串一百零八个,一天总共一千零八十次。”好像在算钱数利息一样,这不大对。我念佛不大计数,一念一念就顺下去了,管它是多是少,一念一口气就有一心不乱到底嘛!所以,念佛可以用念珠帮助,但是不要太过着相,斤斤计较数目,反而用错心思,多可惜。

    我小的时候,家在乡下,看到那些老太太们念佛,许多都是拿张纸,纸上有好多红色圈圈,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手中拿着麦草管,沾一点黑墨水,一百零八遍便在圈圈上点一下。我家的一个老佣人,也是一样。我们从外面回来,她看到了,一边念佛一边说:“你回来了,少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好玩吧?”我说:“好玩。”她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玩哦!很好很好,阿弥陀佛。”然后念了几句又说:“你坐一下啊,我等一下就给你烧水泡茶!等我念佛念完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举起麦管在纸上轻轻点一下。

    那时年轻还小,觉得很好奇,就问:“哎,王婆婆啊,你这么念着干什么?为什么有这么些纸?”她答道:“唷,少爷你不知道,这些将来要烧。这一辈子已经这么辛苦,花了这么多本钱念佛,都登记下来,死了以后,总要给我一条大路好走吧!再不然来世投生时,我念佛的记录都是钞票,可以到处送红包,也好找一户好人家投胎。”你看看这种观念,跟真正的念佛有什么关系呢?小时这样子的看得很多,我的老祖母信佛很虔诚,但是她又何尝不是如此。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

    记得我十一岁时第一次出远门,到城里读书,由家里到城里,只一天的路程,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全家人都伤感落泪,好象是很严重的离别,手帕都来不及擦。我自己也难过,因为从没出过门。有人恶作剧吓唬我,看到城门一定要跪下来拜,因为城门有门神,否则进不去。像遇到这种痛苦难过的时候,或者有什么惊吓,我便自然而然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谁教的?没人教,这纯是受了家中祖母和母亲的影响。

    韩愈说过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地,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人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此时,念佛不一定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直到严重危急时,阿弥陀佛一字一句没有了,只剩挂着阿弥陀佛这一念,一个佛的观念深深印在心里,作为依靠。若是临命终时,就以这么一念,决定往生西方,莲花化生。

    我们念佛,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全然想以凶猛地念阿弥陀佛佛号,求得一心不乱,那永远也没办法达到。因为你是用散乱心在念佛,一字一声,一句一句,皆是生灭法。生灭法便是散乱。

    再说,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着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间,没有其他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后,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他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么,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你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他什么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顽空定”的念佛法

    当年我在大陆喜欢跑庙子,杭州一带的寺庙都熟得很,认识很多和尚朋友。像杭州的花坞,在当地也算是著名的风景区,密布了大小庵堂。很多富贵人家的小姐出家,或是带发修行,都集中在这一带。一个尼姑一个庵,顶多两三个姊妹朋友住在一起,像个公馆,生活不靠化缘。里面布置得窗明几净,格调优雅,不准闲人随便进去。

    就在杭州灵隐寺旁的一间小庙,我同一个和尚交情很好。有一次,我问他有没有好办法,可使念佛或者打坐容易入定?和尚说:有啊,但是我不能教你,因为当年学的时候,在师父面前跪着发过誓,这个法不能讲的。我说那跟外道有何不同?他连忙说,不是不是,不能讲是因为你根器好,教你这种法,怕耽误了你。这位和尚太爱护我了,这些话等于替我戴高帽子。我说算了,你别把我看得那么高,我这个人人小、眼小、鼻小、心更小,成不了大事,你就将这小法教给我;况且大由小做起,积小自然成大,何必藐视小法呢?

    最后这位和尚朋友拗不过我,只好脸色一正,很严重地说,这叫顽空定,虽能得定,但等于冥顽不灵一样,类似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跟外道所学的无想定,不能随便教人,现在既然你这么讲,教你无妨。于是慎重地上香供养,我也跟着在佛前顶礼磕头。然后要我坐在佛前盘腿而坐,我说这干嘛?他说打坐念佛。怎么个念佛呢?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声音在体内由头顶往下沉,每个字音稍稍拉长。南——,念南时声音开始感觉下沉,身体放松;无——,更下沉,更放松;如此,阿——弥——陀——,接连下来,到了陀声音差不多降至腹部。然后,佛——(以两唇轻而松作呼音),有如放长气一样,由腹部放下去。这一放,放到地下,放到十八层地狱,放到地藏王菩萨那里,一路直透下方世界,无比虚空之处。

    我一听,认为有理,便依法行事,照念不误,不消一会儿,便达忘我之境。此法虽是顽空定,当时这位和尚认为不可以传人,但后来我倒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尤其有益于现代人常患的高血压症。现在他人已涅磐,我就代他转做功德,告诉大家作为助道法。

    依此法修行,万一念到佛字时,觉得声音和气沉下去又溢回来,那便重新再来,反复练习,直至意识澄清平静,然后再以一般方式念佛。那么,这样念佛能否达于一心不乱呢?还不能。

    ▲但持正念莫问黑烟

    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句偈子,作为同学们的参考:“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上句代表初步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下句则是成就真正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有时且念十方佛”,说明全心全意念佛,将佛深深印在心上。“无事闲观一片心”,念佛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杂想空,佛号也空。此时真正进入念佛境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同于维摩经云,“心净则国土净”,净土自然现前。

    那么,念佛如何一心不乱呢?我们大家念佛时,几乎都是边念边打妄想,妄想多了就自怨自艾,以为罪过。不念还好,越念越想,越想越气,越气越念。最后胡思乱想克服不了,干脆放弃,自己讨厌自己,念也白念。一般念佛的情况,大致不离此等现象,落在贪、嗔、痴、慢、疑、悔诸种恶习中。

其实,念佛别怕妄想,不要后悔,不要怀疑。首先应相信自己念佛一定成功,绝对往生西方,什么妄想不妄想的,何足挂虑?!

    现在我们点根蜡烛,大家看看,这根蜡烛在亮,同时冒这黑烟,亮光愈大,黑烟也愈大。我们心念的状况正是如此。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边习惯性地乱想,乱想等于黑烟,南无阿弥陀佛则是光明。光明不畏黑烟的存在,乱想无碍正念的延续;黑烟尽管冒,光明一直没有熄过,这不也是一种一心不乱吗?为什么要大惊小怪,疑悔交加呢?如此一讲,可以安心念佛了吧!

    例如,我们上街走路时,道路两边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这对你有无妨碍呢?没有。所以,你念佛只须一路念去,其他妄想杂念,哎呀,今天股票不晓得跌价没有?阿弥陀佛;明天房子卖不卖得出去?阿弥陀佛;李大婶那边的利息下次应该收回来,阿弥陀佛。这样,又想专心,又打妄想,一边惭愧,一边盘算,反正只要你中间这条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路前去,向着目的地,不管街上人多人少,规规矩矩直往前走,终会到达。念佛之理就是这么简单,毫无难处。

    所以念佛,任何人都可做到一心不乱,本来已是一心不乱,何必另外苦苦追求?!至于全然炉火纯青的一心不乱,有如火光到达最强烈的高温,变成青色青光,没有馀烟。功夫深时,一下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就突然定住不动了,再也不需要第而句佛号。“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忘记身体感觉,或者知有身体,但动不了。此时,有些人竟然害怕,咦,身体怎么没有了?怎么不能动了?又自我故障,自寻烦恼起来。何苦嘛!既然念佛,还管身体如何如何,要死便死,一念往生西方正好。其实这是念佛得力气正常现象,非关死亡,何足怪哉!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我经常告诉许多朋友,求生不易,求死也难。上吊、跳水、切腹、吃安眠药,没有一样好死。“千古艰难唯一死”,谈什么学佛做功夫,念佛打坐,多了不起,别吹牛了!生时没有痛苦烦恼,快快乐乐,穷也穷得心安理得;死时不拖累自己,不麻烦别人,这已是世上第一等人。

    我看到许多财势两全的人,躺在医院两三个月,吊个氧气筒,颠颠倒倒,半死不活,苦了自己,也累了别人。至少朋友得来来回回,多跑几次医院探望。其实,看也死,不看也死,但是又不能不看,不是做给死人看,是做给活人看哪!这就痛苦了。对不对?我讲的是实在话。所以,我如生病不希望别人来看我,别人生病即使去看他,也不多留恋。一到医院,看看好了一点,那么,再见吧,自己好好保重。若是不行了,还得赶快回去准备挽联。生命就是这样,要放下,看开。

    因此,念佛不可有任何挂虑。这一念,念至最后没了,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忽然空了,这时正是真正念佛,穷紧张个什么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心清净空灵正是净土初相,道理不明者,反而大惊小怪,心生恐惧,自毁功勋,与“叶公好龙”同样好笑。叶公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王,一生好龙。他皇宫的柱子墙壁,雕的画的,都是龙,连睡觉的床铺也刻龙,真是迷恋得不得了。结果感动了真龙显形,特地现出原形来与他相见,叶公一看一条活生生的大龙飞到他面前,哎呀,一吓便吓死了。

    所以,念佛念到一念清净,身心俱忘,不要怕,继续定在此种境界,愈定功夫愈纯熟,念念清净,念念你在佛心中,佛也念念在你心中,久而久之,无相的无量净光自然现前。所以,一心不乱怎会达不到呢?凡夫皆可做到。只要好好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念头一现,已是一心不乱了,何必再求,只是功力火候不纯熟而已。

    念佛时旁边起杂念,杂念同你有啥关系?!妄想尽管妄想,念佛尽管念佛。念佛和妄想等于两兄弟,老弟再怎么调皮捣蛋,只要这个大哥哥自己一路照应好,老弟如何作怪都无妨碍。即使乱想想到坏事,阿弥陀佛的正念已经叫醒了它,已经自觉,何必担忧呢?

    此等一心不乱的境界,其实不难。至于念到究竟的法界一心不乱,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彻大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心、物、众生、佛,四无差别。修到、悟到、证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而且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念佛能念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学禅,不一定学密,不一定研究什么天台、华严,一路到底就行了。

    今天就同大家报告到这里,也算是对那一位在美国的和尚朋友作了交待。这个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门,人人可学,人人得益,希望各位不要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