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知名律师: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6:37
      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适度喜乐能使心气舒畅,营卫和调,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喜伤心”。《素问·举痛论》也说:“喜则气缓”。伤心、气缓,都是说明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的表现;甚至还可能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失常,发狂妄语等。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应当指出,临床上常见痰热扰心的喜笑无常,和心阴亏损的喜忧多哭(脏躁)等病症,与本证的病因和治法均有所不同,故有治喜以恐的治法,而痰热扰心,心阴亏损就不能以恐治疗。

  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过盛,则可引起怒发冲冠,嗔目眦裂,在这种盛怒而又持续的情况下,则可导致肝气上逆,横逆等病变。如“怒伤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都是这个意思。若肝气上逆,则可出现面赤口苦,胸满胁痛,甚则呕血或昏厥;若肝气横逆,则有腹胀,飧泄,消化不良(肝气犯脾);呃逆、呕吐(肝气犯胃)等。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另外,忿怒之情郁积日久,不能发泄,更易导致肝的更多病变。如暖气叹息,两胁疼痛,乳房胀痛结块,或妇女月经不调,或咽中梗阻,甚至伤及肾志而生恐惧,言语前后相忘,这是因为子盗母气之故。所以《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总之,怒则气血上逆,但悲可气消,故治怒以悲。

  忧为肺之志。忧,即忧愁,也就是颓丧懊侬,沉闷不乐的表现。人当忧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志为忧,忧伤肺”。忧能导致肺气闭塞,故常有胸膈满闷,长吁短叹,乃至咳唾脓血,音低气微等症。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又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抑息”,这都说明忧愁太过会影响气机不利,亦即是忧则气郁的一种病理表现。善忧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如《灵枢·本神篇》说:“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由于忧则气郁,故以喜治忧。

  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思虑太过,甚至空怀妄想,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所谓“思伤脾”;“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就是此意。气结中焦,水谷不化,始则食少倦怠,胃纳呆滞,气血日损,肌肉日削等脾胃之虚;久则可导致胸腹胀满,痞结疼痛,小便不利等脾气壅滞之实。故《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此外,因情欲无穷,所愿不得,以致阴火销铄真阴,发生精遗滑泄,妇女带下,或阴器萎缩等病证,久则阴愈竭,阳愈衰,以至不治。正如《索问·痿论》所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悲伤肺”。《索问·举痛论》亦谓“悲则气消”。故悲亦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当人有隐忧或痛苦非常之悲,往往通过暗耗肺气而涉及到心、肝以及心包络等多脏的病变。如悲哀太甚,引起肺气耗损,可见吁叹饮泣,意志消沉,萎糜不振等症状;悲尤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处事无为,筋脉挛急,胁叻不舒等证;如《灵枢·本神篇》说:“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如悲哀过度,还使心气内伤,而包络绝,始则心悸而坠,小便下血,久则大经空虚,肌肤麻痹,甚则脉萎等。故《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又说:“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因为悲则气消,故以喜来缓和。

  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指的这个。肾主藏精,为生气之原。因此,无论任何原因的恐惧,都属于肾的病变。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精遗骨萎,肢冷等症;故《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疟。故《灵枢·本神篇》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此外,内脏之虚也会产生恐惧。如胆气不足的胆战心惊,足少阴肾经的脉气不足之善恐,血气内却的令人善恐,血不足者而恐等记载,都不出于肾的精气亏虚病变。因为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故治恐以思。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又说:“惊则气乱”,足见,惊为心之志。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事物,如目击异物,耳闻巨响,骤遭险恶,忽临危难等等。惊与恐的区别,在于自知者为恐,自不知者为惊。过度惊骇,可导致心神紊乱,则有心跳心悸,目瞪口呆,神志昏乱,甚则痴呆或僵仆等症。如《景岳全书·痴呆证》所说:“大惊卒恐,一时偶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惊能动心,尤可伤胆(肝),以致心胆气乱,影响胎儿,发为先天性的癫痫病,如《素问·奇病论》说:“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惊骇还可引起小儿惊痫、惊风,每逢发病时,常见突然大啼而作,这都是因为心胆气虚之故。正如《千金方》所说: 小儿惊癫,起于惊悸,大啼乃作”。由于惊则气乱,应以忧来治之。
  综上所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内脏机能,才能反映出情志的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等复杂的病变。一般说来,某一种情志发生变化,则与其相应的脏器同时出现病变反应,这叫做“情志所伤”,例如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的复杂情况,即由一种情志的变化,往往牵涉到多个脏器的病变,例如悲可伤肺,又可伤心、肝及包络;恐可伤肾,也可伤肺,心和胆……。相反,因情志引起某一脏腑功能的失调,也常可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变化,例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等。象这些较为复杂的病变,习惯上就称为“脏腑影响情志”。所以,“情志所伤”具体伤及何脏;与“脏腑影响”又具体影响何种情志,这中间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单一地,机械地对待。
  情志不仅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因剧烈的情志波动,导致病情改变或加重,这一点要特别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在治疗上,也不能单靠药物就解决问题,应注意从情志根源上着手,以这一情志解决另一种情志的变化,即以变治变的方法,中医学叫做“心病心医”这并不是没有先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