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侦查讯问方法:论宋以来北方人口素质的下降——程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1:42
论宋以来北方人口素质的下降
  【作 者】程民生
  【作者简介】程民生(1956-),男,回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经济史。
  
   宋代以来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北方地区既失去了劳动人口的数量优势,在人口质量方面也呈现下降趋势,至明清两代更为明显。通过与南方的比较看出,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的落后,思想观念的陈旧,精神的萎靡与懒惰。以绝望的心态面对穷困的经济状况,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产,丧失了信心和再开发能力。片面重农却是粗放耕作,造成产业结构性的贫困,既无开展副业、手工业的技术,更不善于或不屑于从事商业,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低下。人口素质的下降是宋以来北方社会经济落后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自然条件是否均质相同,地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重要的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地域经济增长过程就是劳动力利用其它资源创造财富的过程。人口是社会基本生产力,人口分布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生产力布局、购买力强弱、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人的能力本身就是真正的社会财富和最大的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始终处于主导和能动的地位。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人口质量不是一个永恒的自然范畴,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范畴。在我国历史上,北方地区曾长期是人口重心,宋代以来发生变化,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几乎同步,既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标志。在研究北方经济演变史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宋代以来北方人口的素质也下降了,至明清更加严重。对此,笔者尚未见到有关专论,认为有必要加以论述,先将一些粗浅的看法求教于大方,以期引起对这一重要问题的重视。
      一、文化水平的落后
  
    所谓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在人口数量相等的情况下,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便发挥着主要作用;而在人口质量差距过大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古今概莫能外。
    从人的生物性而言,人口的质量表现为身体素质即体格。在这方面,北方占有优势。宋人曾分析指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下。地高而寒,其民体厚而力强,气刚而志果。地下而温,其民体薄而力弱,气柔而志回……此士大夫咸知之也。”[1](卷17)南宋初吕颐浩也强调说:“中原之人强悍壮实,东南之人柔脆怯弱。”(卷176)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北方人体魄高大健壮,气勇劲悍。如宋代的河东路即现在的山西,居民“天性劲勇,耐辛苦”;[3](卷上)京东路徐州(今江苏徐州)“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4](卷26)又如清代陕西,“人材壮健,强勇者多”等,[5](卷10,雍正二年五月甲辰)都是具体的说明。而南方相对弱些:“东南民素柔脆。”[6](卷223)在社会生产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情况下,北方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从人的社会性而言,人口的质量表现为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更多地需要智力的投入时,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的作用便突出出来。北宋中后期,南方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个体体力的不足由人数弥补,更重要的是,南方文化水平即人口的文化素质也开始赶上并超过了北方。为了便于量化说明问题,比较系统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统计正史列传人物的地域分布,可视之为各地人口素质的代表。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曾对两《唐书》列传作了统计,其中有确切籍贯者1868人,北方地区共1582人,占总数的85%;南方地区286人,占总数的15%。[7](P571-630) 北方居绝对的优势。笔者据《宋史》列传也作了统计,入传的人物(不含连北方还是南方人都不清楚者)2213人,其中北方地区1030人,占46.5%;南方地区1183人,占53.5%。南方比例超过了北方。由于宋代分北宋、南宋,南宋时期只有南方领土,如此笼统的比较还不能说明问题。为了便于对比,只能以北宋一朝为准。北宋朝入传的人物1484人,北方地区906人,占61%;南方地区578人,占39%。显然,北宋时期的北方地区仍有较大的优势。
    北宋是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再将北宋入传的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1058人分为3个时期统计,又发现了明显的变化轨迹。北宋前期,北方地区278人,占84.5%,仅比唐代的85%下降了1个百分点;南方地区51人,占15.5%,仍处于明显的弱势;北宋中期,北方地区274人,占63.9%,南方地区155人,占36.1%;到了北宋后期,北方地区121人,占40.3%,南方地区179人,占59.7%。 [8](P131-157)这就意味着,南方文化大约是在北宋后期赶上并超过了北方。
    我们看到的具体记载,与此完全一致。如河北“人性质厚少文”;[9](卷86)陕西边防地区“其人劲悍而质木”;[9](卷87)京东地区 “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直,甚者失之滞固”。[9](卷85)宋神宗也认为“河北人愚”。[10](卷246,熙宁六年八月己卯)而同时的南方人则以聪颖灵巧著称。北宋后期的京东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补之概括道:“夫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便捷而多能,轻清而好奇”[11](卷51)表现在智力上,就是头脑灵活机敏:“南方人性皆慧黠”即是事实。[12](卷38)北宋中期的江西人吴孝宗从历史角度,指出了这一巨大变迁:“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两浙与夫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天下。”[13](卷5)他以亲身的观感,指出了东南地区文化从宋代开始盛况空前,一举改变了不能与中原相比的落后状况。如两浙的明州(今浙江宁波):“衣冠文物,至我朝而始盛。”[14](卷8)福建也是如此: “自有宋,闽中之士始大振发。”[15](卷19)北宋后期的苏辙所说,则是民间文化程度的南北对比:“四方风俗不同,吴、蜀等处,家习书算……至于三路(引按:指河北、河东、陕西)等处,民间不谙书算。”[16](卷45)南宋的叶适甚至说道:“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17](卷 9)虽不免夸张,至少道出了南方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的事实。
    南方文化在宋代的兴起及文化重心的南移,奠定了以后文化的基本地域格局,影响深远。明人也是这种看法,现举几例如下:
    吾吉(今江西吉安)自有宋逮今,贤才辈出。[18](卷19)
    四明(今浙江宁波)自宋以来,衣冠之家,栋宇相望[19](卷42)
    自宋以来,江东文学之盛,首称金华(今浙江金华)。[20](卷7)
    吾邦(指今江西广昌)自宋以来,号称多士。[21](卷11)
    今之茶陵州(今湖南茶陵),自宋以来多显者。[22](卷76)
    自北宋后期以来,南方尤其是东南文化一直稳居鳌首,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优于北方。元代郑思肖记载:“北人深叹讶江南技巧之人,呼曰‘巧儿 ’。”[23]南方手工业等社会生产的技术含量,显然远远超过了北方,其技术水平令北方人深感惊讶,自愧不如。元代官办地方学校多在南方,许有壬说:“□□龙兴,列圣崇教,天下郡邑莫不建学,独县治之附所属者,其为学则不一。在江南则建设毕备,越河而北,附路、府者且不两有,而况于州乎?”[24](卷 8)明代地方学校的基本格局与元朝类似,洪武二十年(1387年)即“以北方学校无名师,生徒废学,命迁南方学官之有学行者教之”。[25](卷17)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245年间,共产生状元、榜眼、探花、会元244人,南方有215人,占总数88%,北方仅有 29人,占总数的12%。[26](P21)清代初年,王夫之又作了全面对比:“天地之气衰旺,彼此迭相易也……吴、楚、闽、越,汉以前夷也,而今为文教之薮……宋之去今五百年耳,邵子(雍)谓南人作相,乱自此始,则南人犹劣于北也。洪(武)、永(乐)以来,学术、节义、事功、文章,皆出荆、扬之产……今且两粤、滇、黔渐向文明,而徐、豫以北,风俗人心益不忍问。”[27]顾炎武又言:“北方之人,鲜能识字。”[28]北南方地区文化、思想、道德境界等素质的差距愈来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