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霆律师:JBC4.10 古埃及的“盛唐”与“武则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54:00
JBC4.10 古埃及的“盛唐”与“武则天”<<上一篇 下一篇>>作者:修木读史 提交日期:2011-7-22 0:41:00 | 分类:犹太人 | 访问量:3490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 第四章 古埃及
  
  4.10 古埃及的“盛唐”与“武则天”
  
  第二次过渡期历时两百年(公元前1786-1567年)。原本以底比期为首府,臣服于希克索斯的南朝,在进入第十七王朝之后,逐渐强大起来。新一轮战争的结果,是埃及本土的南朝战胜外族的北朝,希克索斯王朝被赶出下埃及,沿东北方向逃去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与伽南。重新统一埃及之后,第十七王朝在编年史上自动变为第十八王朝。埃及进入新王国期,共总有三个朝代(十八,十九与二十),历时五百年(公元前1567-1085年)。中王国时期的朝代夸耀自己的功绩时,说的是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新王国时期的朝代自吹自擂时,强调的是赶走外族,实现埃及的解放。如果说旧王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是大型金字塔,中王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是文学作品,新王国时期则是以其对外扩张而最为著名。原本相对孤立,对外部不大感兴趣的埃及人,在经历外族统治之后,开始意识到埃及的安全有赖于对周边地区的控制。从此,军事扩张成为埃及政治的重要因素。
  
  ==========
  
  


  
  图三十一:新王国时期,埃及帝国的控制范围。
  ==========
  
  
  他们的扩张有两个方向。其一是向南,占领努比亚。南北朝期间,埃及的势力衰落,努比亚人曾经建立自己的王国,名为“库什”(Kush,在旧约中为Cush,翻成“古实”)。由较为平坦的埃及河谷地区,逆流而上进入努比亚之后,地势比较陡峭,是尼罗河落差最大的一段。从现代埃及南端阿斯旺(Aswan)的第一大瀑布向南,一千多公里的河道之中共有六个大瀑布。十八王朝的第三位国王图特摩斯一世领军击败库什之后,将埃及的版图推进到第四大瀑布,从此不但控制了努比亚的金矿与大理石,还控制了通往中非洲的贸易通道。努比亚虽然地势高,水流急,但是依然有一条河道贯穿,埃及的组织形式被移植了过来,直接由埃及人统治。当地的金矿,由于埃及人的大力开采,到新王国的后期被基本采空。新王国时期常见的方尖碑,用的大理石也是取材于努比亚。我们现代的石碑,多半是用石块垒出来的。古埃及方尖碑有二三十米高,却从头至尾是一整块石条,将其成形,磨光,刻上圣书体文字之后,才立成石碑。罗马帝国期间,这些石碑有不少被运去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东罗马首都),虽然他们读不懂那上面所刻下的圣书体文字。到近代,这些石碑更是被运去伦敦,巴黎与纽约[1]。
  
  ========
  
  


  
  图三十二:来自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方尖石碑。左图在梵蒂冈,中图在埃及底比斯古遗址,右图在君士坦丁堡(现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布)。
  ========
  
  另一个扩张方向是东北,进入伽南、叙利亚。希克索斯王朝退败之时,就是逃往这一地区。埃及人乘胜追击,也占领了这一区域,为的是巴勒斯坦的铜矿,以及沿海腓力基的木材。但是在治理上,埃及人却遇到两大问题。其一是地中海东岸地形复杂,埃及的那一套官僚系统在这里用不上,只能在当地扶植一批土霸王(又称为王公,Prince),当埃及的代理人。另一个问题则是往北扩张到叙利亚,最北端到达那条让埃及人有点发晕,自(西)北向(东)南流的幼发拉底河,不免与小亚细亚、两河地区的势力发生冲突。此时,两河地区正处于混乱时期,也是由亚摩利人创建的古巴比伦帝国已经崩溃。除了当地的巴比伦、亚叙等等闪族势力之外,在西北小亚细亚(土耳其)周边先后兴起了两个印欧人建立的帝国,米坦尼(Mitanni)与赫悌(Hittite),争夺幼发拉底河上游及叙利亚地区。新王国时期主要的外交与军事冲突都发生在埃及与米坦尼,或是埃及与赫悌之间。
  
  开创新王国的第十八王朝与中期王国的第十二王朝一样,也来自南部的底比斯,并且自称为真正的第十二王朝的继承人。第十二王朝建立后,还是依传统将都城迁于上、下埃及的交界处。新起的第十八王朝则干脆将都城定在底比斯,他们的王陵也修建在底比斯附近。在第二次过渡期的混乱之中,埃及又发生了另一轮盗墓浪潮。到新王国时期,如何将墓穴隐藏好成为修建王陵时最为重要的考虑。中王国时期的墓穴多半还与葬祭殿相连。到新王国时期,墓穴与葬祭殿则完全分开。通常的做法是选好墓穴的地址,下葬后用乱石、沙土完全掩埋,其后才在几公里之外建一座葬祭殿,这样几乎是把葬祭殿当成迷魂阵来摆。墓穴基本上都选在底比斯对岸的一处荒谷,在新王国的500年间,埋了六十多位国王。这一荒谷也因此被称为“帝王谷”,是现代考古的重点挖掘地区[2]。尽管采取这么多防范措施,依然是挡不住盗墓贼,到新王国的后期这些墓穴就已经基本被盗空了。
  
  ========
  
  


  
  图三十三:坐落在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Temple of Karnak),是埃及最受欢迎的古迹之一。图中显示的是石柱大厅(Great Hypostyle Hall),原本是由许多大石柱支起的神庙。现在已经没了屋顶,但是还有一百多根石柱,最高的有24米,要五、六个人才能抱住。石柱表面还刻有文字与画像。
  ========
  
  从国力上来讲,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最为鼎盛的时期,不但有在内的统一,还有在外征服所获得的资源。大型金字塔的修建早在中王国时期就已经停止,到新王国时期连小金字塔都不修了,省下的财力转移到神庙的建筑之上。这其中最为著名的神庙也是修在底比斯,不但建筑宏伟,还刻上许多精美的壁画与详细的碑文,讲述国王的丰功伟绩。也因此,现代的我们对新王国期间一些重大事件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的远征军在三角洲地区看到的是一个破烂的埃及。在开罗边上虽然看见金字塔,那只是个大建筑,其中没什么文物。后来南征到底比斯,在那些神庙的遗迹之中,才看到既宏伟又精美的建筑。在埃及酷热的沙漠之中吃尽了苦头的法军士兵们甚至说,能看到底比斯神庙中的遗迹,也算不枉此生了。
  
  前一章,我们曾提到古巴比伦通过编写创世纪的神话,将他们的保护神巴杜克推到众神之中的最高地位,也由此确立巴比伦在众城邦之中的霸主地位(3.8节)。类似于这种以改变神灵位置来确立法统的做法,在古埃及的王朝交替之中也可以看见。旧王国时期,众神之中地位最高的是来自北部的太阳神。经过第一过渡期的乱世,到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将原本只是局限在他们的老家底比斯的空气神阿蒙,摆在众神之首,并给阿蒙新加上繁殖与战争的神力。建立新王国的第十八王朝,以第十二王朝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一方面继续敬奉阿蒙神,另一方面把太阳神的神力也加在阿蒙身上,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全能的阿蒙神,有时也称为阿蒙-太阳神[3]。建在底比斯的神庙,都是以敬奉阿蒙-太阳神为主,它不但保佑尼罗河两岸的国泰平安,也保佑埃及军队在外征战时旗开得胜。埃及军队带回来的战利品,也时常捐献给阿蒙神庙。到第十八王朝的中期,神庙越建越大,使底比斯成为埃及最为重要的宗教中心。神庙之中的祭司,及他们手下的田产、劳力也越来越多。第十八王朝将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对阿蒙-太阳神的崇拜之上,也使神庙的祭司在政治上、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取得发言权。到王朝的后期,神庙变成王宫之外的另一个掌握了许多政治与经济资源的权力中心,直接威胁到王宫的地位。
  
  古埃及国王与我们古代的帝王一样,也有一个住满了嫔妃的后宫。再加上众多的王子王孙,有一大家子人。埃及语之中,“法老”一词的原意就是“大家庭”的意思。到新王国时期,这一称呼被用在国王身上,因而有了“埃及法老”,或是“埃及法老王”一说。埃及的婚俗,却有一点特殊的地方,王后时常是法老的姐妹,甚至是法老自己的女儿。在神话之中,欧西里斯与艾西斯就是兄妹。按照埃及的传统,法老一家与众不同,他们本身就是神。在兄妹之间通婚,为的是保证他们身上神圣的血脉不会被外人污染。这一在别人看来是“乱伦”的婚俗,在埃及开始于旧王国时期。图二十六的石像所显示的国王孟卡拉与他的王后,就是一对兄妹。到后来希腊人统治时期,托勒密王朝也入乡随俗,在王室内部实行兄妹通婚。王后是一家亲,倒是省下了一桩麻烦,没有外戚干政的问题。从遗传学上说,兄妹通婚肯定会大大提高先天残缺的几率。我们现在却无法知道这一问题在法老家族中有多么严重,因为王室家人最多只是画在壁画上,没有系统的文字描述,先天残缺的孩子大概就没有画上去,或是画上去我们也无从知晓。法老的众多嫔妃分为几等。地位最高的王后通常是他的妹妹,下边有别的王室姐妹们,再下边是贵族女子,而一般平民家中长相姣好的女子,也会被选进宫中。众多王子之中,王位的继承权要看长幼,更要看血统,他的生母必须有法老家的血脉。
  
  王室内部通婚,虽然避免了外戚干政,却免不了出现母后专权,起因同样是因为国主年幼,需要一段母后摄政时期。在第十八朝代,还出现了一位武则天式的王后,名为哈采普苏特(Hatshepsut,意思为“最尊贵的女士”),是古埃及史上少有的一位女法老[4]。十八王朝的第三任国王图特摩斯一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国君,古埃及在他统治期间版图达到最大。他与王后只生了一个女儿,就是这位哈采普苏特(公元前1508-1458)。古埃及也有王位传子不传女的规矩,继承王位的是她同父异母,庶出的哥哥图特摩斯二世,而她则以高贵的血统成为哥哥的王后。只是二人也生下女儿,没有儿子,王位又一次传给二世庶出的儿子,取的又是相同的名字,称为图特摩斯三世。二世去世时,三世才八岁,身为太后的哈采普苏特担当起摄政的重任。类似这样的摄政在旧王国期间就有先例,哈采普苏特开初几年也完全循规蹈矩,在浮雕上显示的是母后的角色。但是在图特摩斯三世当政七年之后,哈采普苏特在部分官员的支持下,从后台走到前台,自称为法老。从那以后,浮雕上的她穿的是男人的服装,塑像之中的她还带上国王才可以带的胡子。她手下有一位出身卑微,却极有能力与才干,忠心耿耿的大臣Senenmut,帮她掌管王家事务,还负责为她按法老的级别修造葬祭殿。葬祭殿后墙上的壁画上,将哈采普苏特说成是阿蒙-太阳神的孩子,显示以她的神圣血统,完全有资格担当法老。
  
  哈采普苏特统治了二十年,死后被安葬在帝王谷之中。她的葬祭殿在底比斯对岸,离帝王谷不远,后来被埋在沙土之中,到二十世纪初才修复。建筑有三层,用斜坡相连,每层都用石柱支撑,背靠山崖,面向尼罗河,气势雄伟。当时在周围还有园林,以树木相衬,被人称为是第一座西方园林式建筑,现在则成为底比斯周边的另一个著名景点。
  
  ========
  
  


  
  图三十四:哈采普苏特葬祭殿的正面图。(Mortuary Temple of Hatshepsut)
  ========
  
  哈采普苏特后来成为传奇式的人物,现代的西方人还编出了一些关于她的故事。有的说她盛气凌人,有强烈的权力欲,与支持她的大臣Senenmut之间是恋人的关系。也有的说她是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毅然挑下法老的重担,维护天下的稳定。这些自然都是看图说话所得来的不同解读。从遗留下来的壁画上看,图特摩斯三世在哈采普苏特称王之后,与继母相安无事,自愿退居从属的位置。哈采普苏特死后,图特摩斯三世才完全当政。之后,他开始了一场“复辟”,抹掉壁画中女法老的称号与形象,将她的葬祭殿中的许多石像捣毁。所幸,石像的不少碎片保留到现代,考古学家们还能将部分石像复原。
  
  =======
  
  


  
  图三十五:修复后的石像。左边是哈采普苏特的狮身人面像,带着象征法老身份的胡子。右边为她的得力大臣Senenmut,抱着她的女儿。后来有人猜测,哈采普苏特与Senenmut是情侣的关系。
  =======
  
  
  **************
  注释:
  
  [1] 参见Robert Chadwick,同上,p.175
  
  [2] 参见Robert Chadwick,同上,p.166
  
  [3] 参见Rosalie David, “Discovering Ancient Egypt”,p.147-149 (Michael O’Mara Books, 1993)
  
  [4] 参见Robert Chadwick,“First Civilization. Ancient Mesopotamia and Ancient Egypt”, 2nd ed., p.172-176 (Equinox,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