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律师在线咨询:读书要读不太懂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50:16

读书,自然是能够读懂才有收获,不过,这也不能说得“太死”。懂那些完全不能懂的书,确实是没有收获的,但所读的书,若是一看就懂,根本不用“费劲儿”,那么,收获也会很少,而且也没有什么乐趣。这就像与人下棋,若是与一个棋艺比你低很多的人下棋,你每一盘棋都能够赢他,这有什么意思呢?最适宜阅读的书,是那些自己能够懂一些,但还有一些内容是自己暂时不懂的;自己暂时不懂,就需要竭力思考,在这竭力思考的过程中,人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乃至想像能力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读书,才更有收获。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讲,自己早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三代两汉之书”,对一个少年自然是难懂的,而他的“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也说明,韩愈没有完全读懂这些书的内容,因此才“若思”、“若迷”,都懂了,还“迷”什么呢,但学习正需要这种“思”与“迷”。

当代作家王蒙曾说:“我只要觉得我能看懂一半的书我就看,我不会等我完全能看懂的时候才看。等看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前边有的不懂的,也就懂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经验。看的过程中,不懂的部分能够懂,这正是阅读的真正的价值所在。阅读,不仅仅是为了从读物中获取什么,更在于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而且,我们从海德格尔和汤川秀树的经历中,还可以认识到,即使是看到最后仍然有所不懂,也没有关系。正因不懂,才有“一种巨大的诱惑力”,才让他们苦苦思索,引发了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强烈的探索欲望。齐白石讲艺术时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套用一下,也可以说,读书的乐趣与价值正是“懂与不懂之间”。

正因读书中的“不懂”或“未懂”有其重要的意义,故古人在自己学习以及指导他人学习之时,往往不是简单地追求尽快地“懂”,相反,倒是延长“不懂”或“未懂”的时间。孔子教学生,一个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是让学生尽力自己思考。这也成为古代教育的一种传统的做法,古人教学时,一直是尽量避免做细致的讲解,他们让学生自悟,实际上是延长学生的“不懂”的状态,让学生处于韩愈所说的“茫乎其若迷”的状态,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有识之士自己的学习也是这样。如宋代的苏辙说:“昔者辙之始学也,得一书,伏而读之,不求其博,而惟其书之知,求之而莫得,则反复而思之,至于终日而莫见,而后退而求其得。何者?惧其入于心之易,而守之不坚也。(《上两制诸公书》)苏辙讲,自己当初的学习方法是,先不看注解,而是仔细阅读原文,反复思考,最后实在看不懂,再看注解。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是,读书应该直接读原著,不能把过多的精力花在读注解上。但更重要的是苏辙讲到的“入于心之易”则“守之不坚”,即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是难于长久保持的。学习不是一概地需要让学习对象容易认识和理解,有时恰恰是相反,学习往往需要增加难度,学习者正是在与这些困难相遇、相“搏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如同登山,徒步登山固然辛苦劳累,但这才能独览山间美好的景色并锻炼自己的脚力,这是坐缆车上山所无法相比的。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的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尽快地“懂”,为此,语文课本的古文不再是白文,而是有了详尽的注释,学生不懂原文时,看一眼注释,马上就“懂”了。可是这样快的“懂”,却是将一些最有价值的东西省略了,即学习中的困惑、猜想、推测。阅读能力,实际上主要是这种猜想、推测的能力。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详尽的注释,学生一目了然,还猜想什么、推测什么呢?这种“快速的读”,造成了学生的懒惰,也使学生无法体会阅读古文的乐趣,如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吃人参果,咽倒是咽下去了,但咽得太快了,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

读书时还有这样的情况:对一本书,反复阅读,却仍然不懂。但这也未必无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读中学时,从一位教师那里借来一本书,这是奥地利哲学家弗朗茨·布伦塔诺的一篇论文,题为《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含义》。这篇艰深的论文,自然是少年的海德格尔不能完全读懂的,但这倒既让他困扰,又激励了他,后来他回忆这一经历时说,这是他“笨拙地去试着钻研哲学的开始”。“存在”作为一个问题,从此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甚至成了他用一生来思考的一个问题。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进入中学时,接触了两本重要的书:田边元著的《近几年的自然科学》和《科学概论》,这两本书,对作为中学生的汤川秀树也是非常难懂的。但它对他却产生重大的影响。后来汤川秀树回忆道:“田边元的著作解释了各种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量子力学。不过,无论我读多少遍我还是不能理解。这种难理解本身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力,而且我当时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这就是我应当研究的东西。”海德格尔和汤川秀树对他们所不懂或不太懂之书的阅读和思考,成为他们一生事业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