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营州司法鉴定所:粮食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21:43
 

踏入了牛年,天天都能看见“牛”的身影。撇除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牛奶事件,说起牛,相信不少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粮食,农田和农民。

一块块阡陌相间的农地上,农夫引着黄牛,水牛拖着犁缓缓向前,他们身后的是,春的青葱,夏的翠绿,秋的金黄。田野上的四时美景,无数次留迹于诗人墨客的诗画之上。

上小学或初中时,多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名为“学农”实为旅游的活动(不晓得学业繁重的现在,学校们还有有没有这份闲心)。大家在指定的农庄内体验耕地务农:翻地松土、挑水担粪、播种施肥、除虫灌溉……除了劳累外,更多的是新奇。原来农田是这样的、原来花生是长在地里的、原来脏兮兮的肥料可以让蔬菜这么好吃……短短几天的时光中,我们面对的不是那些硬梆梆,黑乎乎的沥青路和白灰灰的水泥马路,而是踩上去软绵绵,摸起来比兔子还温驯的土壤。当蟋蟀蚱蜢刚刚成为大家新的玩物时,活动就结束了,不少独生子女对于农田的亲密接触可能就仅限于此了。

五仙骑羊送穗的故事人人都晓得,实际上在博罗,区庄一带也曾发现过野生的水稻米,说明很早以前广州就开始培种水稻了。可惜到了清朝的鸦片战争之后,广州为了发展新兴工业,将市郊产粮村庄一一改为种植甘蔗、桑树、花生等,于是,新兴工业起来了,但是广州的粮食也因此变得供不应求,开始要依靠从南洋进口,后来政府轻视农业、农田被战乱破坏,广州粮价居然发展到完全被外国人操控。连吃饭都不能自足,在以农为本的国度,这算不算是一种讽刺?虽说如今在世界各地购买粮食并不是什么难事,本地也有定量的粮食储备,但如若农田产量足够多,足够稳定,又何必留一些小辫子给他人把握呢?

其实,广州芳村一带过去除了是花田一片外,还种植如水稻、香蕉、白菜等作物,白云区,海珠区也曾是务农大区,白云山的顶峰往旧机场一带望去,现在还能看到一块块的菜地,不少洗脚脱农的老人家还保持着务农的习惯,在自家院子或者阳台栽上几株蔬菜瓜果。花都、增城、番禺这几个大区依旧有为数不少的人以种植为生,在来往城镇的郊区高速公路上,大家还能看见一片片整齐有致的农田,路两边还不时会有木牌写着:“新鲜草莓/香蕉/樱桃番茄任摘,XX元一斤”。

可是,回看现实的统计数据:

广州163.3万亩,人均仅0.52亩  ——《中国信息报》2004/02/02

广州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1亩 ——《中国建材报》2005/12/26

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01至05年持续减少 ——《中国经济周刊》 2008/04/14

近年来,广东省每年粮食消费需求约为3400多万吨,而本省粮食生产总量仅为1500万吨左右,余下的2000万吨粮食缺口都依赖省外采购或从国外进口。——《央视国际》2008/05/15

小得可怜的人均数字意味着广州甚至广东,如果不依赖粮食进口,没有政府调控调度的话,粮食价格翻几翻根本不足为奇。产粮耕地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城市化、工业化让城郊附近农民们看见了快速发财的道路,纷纷把耕作多年的农田拱手租出,让人在田地上灌水泥,建楼房,没几个月就可以新建好一栋厂房,而农民也能跷起大腿安心地靠租金为生,但作为粮食消耗一直攀升的国家,为什么曾视田如命的农民现在普遍认为“种田不能发财”呢?

最后,寄望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