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打屁股针的视频:怎样测绘简易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9:50
四、怎样测绘简易略(要)图
(节选自《军事地形学》)

(一)学点简易测绘本领
  在现代条件下,有先进的测绘仪器,专业测绘部队,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担负精密的地形图测绘和尖端武器的测绘保障。对广大指挥员和其他专业技术兵来说,学点简易测绘的本领,是有它的实用意义的。比如,你要射击敌人,必须知道敌人离你有多远,高差有多大。要不,你怎么报告目标、装定标尺呢?在行军和执行穿插任务中,有时要越过江河障碍,是徒涉?还是架桥?必须弄清河有多宽,水有多深,流速有多大,才能决定。假如你是侦察员,潜入敌人前沿或纵深侦察敌情,不仅要把敌人阵地的地形、工事构筑、火力配系、兵力部署等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还要画在图上。这一切都需要学会一套简单易行的测绘方法。
  什么是简易测绘呢?这是根据实战需要,用最简便的器材(如手中的武器、装具,随身携带的日记本、铅笔等)和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快速测量方法。
  这套简易测绘的方法,你如果能做到“得心应手”,灵活运用,会给你完成战斗任务带来很大的方便。就拿识图用图来说,我们的地形图总是跟不上实地地形变化的速度,即使是最新出版的地图,也有几年之久,有的要用十几、二十多年以前出版的地图,这么长时间,地形的变化是很大的,若能利用简易测绘的方法在图上修正一下这些变化,使用起来就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再拿战斗组织准备来说,一个连的防御阵地,在1∶5万地形图上只有四至五平方厘米的面积,要想利用地形图分析研究地形和标绘战术情况,无论如何是不能达到要求的,这时候,你如果会简易测绘,就可以自己动手画个略图,通过画略图,还能促使你迅速全面地掌握地形和敌情,正确地领会上级意图,周密地考虑战斗方案,将会大大地缩短战斗准备的时间。因此,学点简易测绘,对于执行战斗任务,是大有好处的。

(二)测量距离的方法
  测量距离,在战场上的用处最大,在简易测绘中最为重要,方法也最多。在这里,我们只能拣些最简单实用的讲一讲。

1. 步测
  每人都有一副灵便的尺子,随时带在身边,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这副尺子就是我们的双脚。
  用双脚测量距离,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步子有多大?走的快慢有个谱。不然,也是测不准确的。
  《队列条令》上对步子的大小有个规定,齐步走时,一单步长七十五厘米,走两单步为一复步,一复步长一米五;行进速度每分钟一百二十单步。
  为啥规定步长一米五,步速每分钟一百二十单步呢?这是根据经验得来的。无数次测验的结果说明:一个成年人的步长,大约等于他眼睛距离地面高度的一半,例如某人从脚根到眼睛的高度是150厘米,他的步长就是75厘米。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自己量量看。
  还有一个经验:我们每小时能走的公里数,恰与每三秒钟内所迈的步数相同。例如,你平均三秒钟能走五单步,那每小时你就可以走五公里。不信,也可以试一试。
  这两个经验,只是个大概数,对每个人来说,不会一点不差,这里有个步长是否均匀,快慢能否保持一致的问题。要想准确地测定距离,就要经常练习自己的步长和步速。
  怎么练习呢?连队不是天天出操、练步法吗?这就是练习步长和步速的极好机会。
  还有个练习的办法,在公路上,每隔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你可以经常用步子走一走,算算步数,看看时间,反复体会自己的步长和速度。
  掌握了自己的步长和步速,步测就算学会了。步测时,只要记清复步数或时间,就能算出距离。例如,知道自己的复步长1.5米,数得某段距离是540复步,这段距离就是:540×1.5米=810米。若知道自己的步速是每分钟走54复步,走了10分钟,也可以算出这段距离是:54×10=540复步,540×1.5米=810米。根据复步与米数的关系,我们把这个计算方法简化为一句话:“复步数加复步数之半,等于距离。”就能很快地算出距离来。

2. 目测
  人的眼睛是天生的测量“仪器”,它既可以看近,近到自己的鼻子尖,又能看远,远到宇宙太空的天体。用眼睛测量距离,虽然不能测出非常准确的数值,但是,只要经过勤学苦练,还是可以测得比较准确的。在我军炮兵部队中,有许多同志练出了一手过硬的目测本领,他们能在几秒钟内,准确地目测出几千米以内的距离,活象是一部测距机。
  怎样用眼睛测量物体的距离呢?
  人的视力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物体的远近不同,视觉也不断地起变化,物体的距离近,视觉清楚,物体的距离远,视觉就模糊。
  而物体的形状都有一定规律的,各种不同物体的远近不同,它们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样。我们练习目测,就是要注意观察、体会各种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清晰程度。观察的多了,印象深了,就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物体形态,目测出它的距离来。例如当一个人从远处走来,离你2000米时,你看他只是一个黑点;离你1000米时,你看他身体上下一般粗;500米时,能分辨出头、肩和四肢;离200米时,能分辩出他们的面孔、衣服颜色和装具。
  这种目测距离的本领,主要得靠自己亲身去体会才能学到手。别人的经验,对你并不是完全适用的,下面这个表里列的数据,是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眼力观察的经验,只能供同志们参考。
不同距离上不同目标的清晰程度
距离(米)   分 辨 目 标 清 晰 程 度
100    人脸特征、手关节、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   衣服的纽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
200    房顶上的瓦片、树叶、铁丝。
250—300  墙可见缝,瓦能数沟;人脸五官不清;衣服、轻机枪、步枪的颜色
           可分。
400    人脸不清,头肩可分。
500    门见开关,窗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人头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
2000    窗是黑影,门成洞;人成小黑点,停、动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烟囱还可见。

  你觉得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判断距离没有把握时,还可以利用与现地的已知距离,相互进行比较,有比较才能判定。比如,两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五十米,如果观测目标附近有电线杆,就可以将观测的物体与电引杆间隔比较,然后再判定。现地没有距离比较时,就用平时自己较熟悉的50米、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离,经过反复回忆比较后再判定。如果要测的距离较长,可以分段比较,尔后推算全长。

  由于天候、阳光、物体颜色和观察位置、角度的不同,眼睛的分辨力常会受到影响,目测的距离就会产生误差。
  晴天:面向阳光观测,眼睛受到光线的刺激,视力会减弱,容易把物体测远了;如背向阳光观测,眼睛不受光线刺激,物体被阳光照射得清晰明亮,容易把物体测近了。
  阴天或早晚天色较暗时:能见度减弱,物体显得模糊,容易把目标测远了。
  雨后:空气清新,物体颜色鲜明,又容易把目标测近了。
在开阔地形上目测,或隔着水面、沟谷观察,或从高处往低处观察,都容易把目标测近了。
  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经过艰苦练习,反复体会,摸出自己的经验。俗话说:“熟能生巧”,练得多,体会深,经验丰富了,就能比较准确地目测出物体的距离来。

3. 用步枪测
  我们手中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等,都是消灭敌人的武器;可是在简易测绘上又有它的新用途,它既是武器又是一具出色的测距“仪器”,使用起来迅速方便。在你对敌人射击,进行瞄准的同时,就能测出距离来,这对于选定标尺分划和瞄准点来说,是非常及时适用的。
  武器怎么还能测量距离呢?
  这是根据准星的宽度能遮盖目标的情况计算出来的,所以叫准星覆盖法。工厂里制造武器,都是有一定尺寸的,如准星的宽度是2毫米,瞄准时眼睛到准星的距离,各种武器都可以直接量出(如半自动步枪为74厘米)。目标(主要是人体)的宽度一般是50厘米。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武器在不同距离上准星宽度与目标(人体)宽度的关系。根据计算,当准星宽度恰好能遮住一个人体时,各咱武器的距离分别是:半自动步枪200米,冲锋枪160米,轻机枪170米;若遮住半个人体,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半,即100米、80米和85米;若准星的一半就能遮住一个人体,那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倍,即400米、320米和340米了。所以,只要记住准星遮盖目标的情况,就能立即估出距离来。

4. 用指北针测
  指北针不但能给东西南北方向,还能告诉你到目标的距离。
  工厂在设计制造指北针时,就已经考虑到用它测量距离的问题了。打开指北针,你马上就能发现有准星、照门。准星座两侧尖端的宽度恰好是准星座到照门距离的十分之一。准星座就是估计判定距离的,所以叫“距离估定器”。
  测量距离时,将指北针放平,用右眼通过照门、准星观察目标,记住距离估定器照准现地的宽度,然后目测现地的宽度,并将该宽度乘以10,就是到目标的距离。若目标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准,则应乘以20。
  例如,测得敌坦克约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敌坦克长约7米,则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离为:7米×20=140米。

5. 用臂长尺测
  人都有一双胳臂,如果问他:你的臂有多长?他可能摇头说没量过。若要再问“臂长尺”是怎么回事?恐怕就更无法回答了。这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胳臂还能测距离。其实,说开了,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可是和手臂一结合起来,就变成一具非常灵活方便的测距“仪器”了。
  铅笔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
  那么距离是怎样计算的呢?前面已经说过,臂长尺上的每个分划是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一个分划时,也正好是距离的百分之一,占两个分划,就是百分之二。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分划数(臂长尺),就可以得出求距离的公式:
  距离=高度(间隔)×100分划数
  例如:测得前方电话线杆的一个间隔,约5个分划,我们知道一般电话线杆间隔是50米,那么到电线杆的距离是:
  50米×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体的宽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长尺来测量距离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创造一个已知距离条件,才能计算出所求距离。
  当你用臂长尺观测各种物体的分划时,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观测某物体的间隔(或高度0时,离物体越近,测的分划数越多;反之,离物体越远,测的分划数越少。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前后两个位置上对同一个目标测出大小两个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个观测位置间的距离,有了这三个已知数,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距离了。
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小分划
大分划-小分划。
  例如,某工兵部队,为了完成架桥任务,先派出侦察员测量河宽,这个侦察员先在河岸用臂长尺测得河对岸两地物的间隔为8个分划,然后照直后退30米处又测得该两地物的间隔是5个分划。把这些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出河宽是:
30×5=50米。
8-5

6. 用望远镜测
  望远镜是指挥员的重要装备器材之一。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看得清、望得远,还能帮助我们测量距离和角度。
  用望远镜测量距离的方法是:
  拿起望远镜,先调整一下目镜的间隔和焦距,便能清晰地看到:在右镜筒的玻璃片上,刻有十字分划。从十字交点起,左右的叫方向分划,上下的叫高低分划。每一个大分划是十密位,每一个小分划是五密位。
  测量方向角时用方向分划,测量垂直角时就用高低分划。测量时,要持平望远镜,用任一方向分划(或高低分划)对准目标的一端,读出到目标另一端间的密位数,即为该目标的方向角(或高低角)。如果所测两目标间的方向角,大于望远镜的全部方向分划数,可在两示间选一辅助点分段测量,再将各段的密位数相加。
  测出方向角(或高低角)后再根据已知目标的宽度(或高度),按下面的密位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距离。
  距离=目标宽度(或高度)×1000密位数
  例如,已知某目标的宽度是100米,测得其方向角为70密位,到该目标的距离则为:
  100米×1000/70=1429米
  为什么密位公式能计算距离呢?
  只要弄清密位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也就自然明白了。
  直角90度、平角180度、圆周角是360度,这谁都知道。如果说1500密位、3000密位,有些同志可能就陌生些,可是炮兵的同志就熟悉。其实“度”和“密位”,都是表示角度的两种不同单位。把一个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等份弧长所对的圆心角称为1度角;如果把圆周分成6000等份,每一等份弧长所对的圆心角叫1密位。换句话说,1密位所对弧长,则等于圆周长比六千,若写成比式,就是:弧长=圆周长。
  密位=6000
  如果根据圆周长与半径的关系,把圆周长换成半径,这个比式又可以写成:弧长/密位=6半径/6000。这样变换的结果,每1密位所对弧长恰好等于半径的1/1000。因此,就可以写成:弧长/密位=半径/1000。
  在实地测量中,当角度不大于300密位时,弧长与弦长很接近,可以把弦长当成弧长。这个弦长就是观测的目标宽度(或高度),半径就是实地距离,这样,就可以列出密位公式。
  宽度(高度)/密位=距离/1000,宽度(高度)×1000/密位数=距离
  这就是密位公式的来源和它为什么能够求算距离的道理。
  从密位公式可以看出距离、目标宽(高)度和角度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知道目标宽(高)度能求出距离;同样,知道了距离也能求出目标宽(高)度。为了便于记忆公式,根据实践经验,下面的图形和口诀是帮助我们记忆的一种好形式,这个口诀是:
  上间隔,下一千,距离、密位在两边,要想求得那一个,对面相乘除邻边。
  上面介绍的用指北针、臂长尺和望远镜测量距离的方法,都要先知道目标的尺寸(宽度或高度)才能测量。

(三)怎样测量高度
1. 按角度测高度
  上一个问题讲的是用已知宽度(或高度)测距离,如果我们知道了距离,同样也能测出目标的高度。测量时,先用指北针或望远镜测出目标的高低角,然后按密位公式,就可以计算出目标的高度。计算的公式是:
  高度=距离×密位数/1000
  例如,要测量敌观测哨楼高度,已知到敌哨楼距离为450米,测得敌哨楼高36密位,则敌哨楼高为:
  450米×36/1000=16.2米
  用指北针测高度,是先用角度表测出高低角,然后再按公式:
  高度=距离×高低角/60 计算,就能算出目标高度。

2. 用臂长尺测高度
  用臂长尺测高度和测距离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要把计算公式变化一下。
  如果先知道距离时,计算公式是:
  高度=距离×分划数/100;
  如果不知道距离,就采用前进(或后退)的办法,在前后两个位置上分别测出两个分划数和前进(或后退)的距离,然后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高度=大分划×小分划×前进(或后退)距离/100×(大分划-小分划)+眼高
  例如,要测某独立树的高度,先在第一点上测得树高为8个分划,后退50米处又测得树高为5个分划,观测者眼高是1.6米,则该树高为:
  8×5×50/100×(8-5) +1.6米=8.3米

3. 用铅笔测高度
  当没有望远镜、指北针和臂长尺时,要测量目标的高度怎么办?最简便的办法,可以用铅笔(或其他细直的小棍、物件)测量。测量时,手持铅笔,将臂向前平伸,先使铅笔竖立眼前,比出目标在铅笔上所占的长度;再将铅笔转90度,使铅笔水平,用目标在铅笔上所占的长度比量地面,记住两端点在地面上的位置,然后量出地面的长度,就是所测地物的高度。

(四)怎样测坡度?
  地面坡度的大小,对军队运动有直接的影响,如步兵在平坦道路上行进每小时能走5公里,那么若在10°—15°坡路上行进就只能走3公里,在20°—25°的坡路上行进,就只能走2公里了。又如坦克的爬坡能力不超过30°,火炮牵引车的爬坡能力不超过15°。所以,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懂得测量坡度,对于组织指挥军队行动,是有一定意义的。

1. 目测坡度
  目测坡度,首先要对15°、30°、45°、60°等各种角度有个深刻的印象,以便用来比较所要测的坡度。测量时,最好站在斜坡的侧面进行,因为从正面看坡度容易受视觉影响,好象比实际坡度陡些。
  为了目测得准确些,最好借助三角板、量角器、指幅和折迭的纸片等就便物件,通过比较,会更容易地测出坡度。

2. 步测坡度
  先在坡下将笔记本(或测板)举起与眼同高,并使本子水平,然后沿本子平面向前照准,记住视线与斜面相交处,然后步测到该点的斜距离(复步数),最后用60除以复步数即为所求的坡度。例如,所测某段斜距离是6复步,则这段坡度为60÷6=10°。

3. 用指北针测坡度
  测量时,在斜面的下(上)边,将指北针打开,沿测尺边向斜面的上(或下)边照准,使照准线与斜面平行,然后,从反光镜中读出读数(即摆上刻线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坡度。
  此外,如有量角器时,可在圆心处系一垂球,然后沿直线一边照准。则垂线所指的度数即为坡度。

(五)怎样测绘略(要)图
  军队在战斗行动中,如现地侦察,行军路线调查、侦察敌情时,常需在现地测绘略(要)图,这种略(要)图具有内容简明、重点突出、迅速实用的特点。
  测绘略(要)图,用材简单,方法简便易学,是基层指挥员应该具备的一项本领。现将具体测绘步骤介绍如下:

1. 勘察测区、确定比例尺
  你要想把一块地方的地形画成略图,首先要根据你的任务、敌情和具体要求,对测区的范围和地形特征有个全面地了解。然后根据测区的大小、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自己的需要决定图画的大小和测图的比例尺。
  测区范围的大小,主要是根据战斗任务和需要决定的。既要使图纸能容纳得下,又要使用方便,既要包括自己任务的全部内容,又要留有余地。例如测绘连防御阵地要图,要从障碍物前开始到营预备队阵地,正面宽一千米左右为宜。
  测图比例尺,是根据测区范围的大小、任务的需要,以及便于标绘战术情况确定的,根据经验,连防御阵地要图的比例尺,一般用1∶5千到1∶1万。

2. 选择测站位置、标定图板方位
  测站,就是测图的站立点位置。选择测站,首先要展望良好,能观察到测区的全部或大部;在战时,有敌情顾虑时,还要便于荫蔽。选设测站的个数,不要过多,尽量在一至两个测站上能够完成测图工作。
  测图前,首先要将图纸固定在图板上,并且在测站上用指北针标定图板的方位,标定时,要尽量使图纸的上方为北方,如果北方不在图的上方,还要画上指北线。标定图板后,在完成该站测图以前,图板都不能移动,如果移动了,要重新标定,并要检查所测各点位置是否有误。
  标定图板方位以后,再将测站位置按其所在测区的关系位置,定在图纸的适当位置,然后就可以开始测绘地形了。

3. 测绘地物
  实地的地物很多,形状不一,不可能象照象一样,把所有能看到的地物一个不漏的都画在图板上。而略图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根据任务的要求,拣重要而明显的地物加以测绘,一般对战斗行动无关的地物就不要测绘了。
  那么地面上地物很多,究竟应该测什么呢?一般地来说,只测绘有方位意义的独立地物和轮廓地物的转折点,如独立树、石碑、房屋、岔路口、桥梁等。
  对每一个地物又是怎样测绘的呢?就拿独立地物来说,具体的测绘步骤是:一瞄、二测、三定、四绘。
  一瞄,就是用三棱尺(或指北针、直尺),紧靠测站点,向周围所要测绘的地物中心,一个一个地进行瞄准,瞄准一个,就用铅笔画一条直线。这样,就把各地物的方向标到图纸上了。
  二测,就是测量从测站点到各地物间的实地距离。通过瞄准,我们已经找到了周围地物的方向,可是究竟应该将地物画在这些方向线的什么位置上,这就要由地物离斧远近来决定了。测量距离的方法,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可以根据实地情况,自由采用。
  三定,就是把测得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综小,确定其在图上的位置。例如测图比例尺是一万分之一,测得某地物的实地距离是四百米,缩在图上是四厘米,那么,就从图上测站点沿着某地物方向线量四厘米,记上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某地物在图上的位置。其他地物都是用这个方法测定的。这种测绘方法,在测绘上叫做光线法。
  四绘,确定了地物在图上的位置,就用简明的符号,把它画在地图上。略图使用的符号,不能随意地画,要用统一的略图符号,略图符号上没有的,就用地形图上的符号。自己设计的符号,要列出图例,这样,你画出来的图,别人才能看得懂。
  只要学会测绘独立地物,基物也就自然会测了。如测绘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时,先用测绘独立地物的方法把它们的交叉点、转弯点测定到图纸上,然后再照着实地的弯曲形状,绘以相应的符号。又如测绘居民地、水库等面积地物时,用同样的办法,先把轮廓的转弯点测定到图纸上,然后再参照实际轮廓形状,勾绘出范围,并填绘上说明注记符号。

4. 测绘地貌
  渔人捕鱼打网,要抓住绳纲,鱼网才能撒得开,收得拢;测地图画地貌,就要抓住地貌特征点和地性线,才能画得出,画得象。
  什么是特征点,就是地面起伏变化的地点,辨别地貌的特征之处。如山的顶点,鞍部的中心,山谷的顶端,斜面上倾斜变换点等,都是特征点,测绘时,首先要抓住这些特征点。
  什么又是地性线呢?它是从山顶沿山背或山谷向四周山脚、山谷伸展而形成的脉络。下雨时,雨水从山顶沿着山背向两边低处分流,汇集到山谷,形成小溪。山背上象屋脊一样分水的一线叫分水线;山谷里汇成小溪的一线叫合水线。分水线与合水线都叫地性线,它是地貌的骨干线,也是我们测绘地貌的骨架线。
  在实地,只要找到了特征点、地性线,又掌握了测绘独立地物的方法要领,就能测绘地貌了。
  那么进行测绘的具体步骤又是怎样进行的?下面我们就以测绘一座山为例,讲讲测绘地貌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测特征点。标定测图板以后,先用测绘地物的办法,将各特征点,一个一个地测定在图纸上。
  第二步,连地性线。就是根据已测定的特征点,从山顶起,沿山背走向到鞍部和山脚,用细实线画出分水线;沿山谷走向,用细虚线画出合水线,做为描绘地貌的骨架线。
  第三步,定等高线。等高线的条数是根据高度确定的。所以定等高线时,要先用测高度的办法把每个特征点的高度测出来,再根据等高距的大小,计算各特征点附近该是那条等高线通过。在简易测图中,一般就不规定等高距了,而是根据各山头的相对高度只用六七条等高线显示山的基本形态。如最高的山用七条,稍低的山用五条,最低的山用一条,比较起来,能看出山的高低就行了。
  等高线的条数确定以后,再按斜面的形状,在骨架线上分配每条等高线的通过点。如果是等齐斜面就平均分配;这段坡度陡些,等高线靠近些,那段坡度缓些,等高线就排列稀疏些。
  第四步,连等高线。每条等高线的通过点都分配好以后,就一边观察实地形状,一边把同等高度的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
  连等高线时,特别要注意把高度相等的点连起来,高度不相等的点,不能随便乱连,不然,曲线就乱套了。为了防止出现混乱,连接的顺序,最好先连山顶和山脚,以控制住山的范围。再连中间的曲线,这样,就不会乱套了。
  测绘地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测绘的。
  此外,有些地貌,如冲沟,断崖等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就用符号表示。

5. 标战术情况
  测绘地形完成以后,需要时,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用军队标号和文字标绘战术情况。标绘时,可以用测绘地物的方法在测绘地物的同地进行,也可以在测完地形后,根据地形关系位置标绘。
  标绘战术情况,要特别注意做到:敌情准确可靠,不被假象所迷惑;标号准确,方向对头;内容要有重点,图形要清晰醒目层次清楚、注记简炼。

6. 画图廓、写标题
  一张图画完后,要很好地整理一番。把不需要的线条擦去;把主要的内容描画清楚、写上地名和注记,不能草率。另外,还要画上图廓,写出图名,比例尺、以及测图人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