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小子 电影:寒门学子命运突围更需一颗“自由的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51:09

寒门学子命运突围更需一颗“自由的心”

2011年12月15日 13:42:39 作者:时言平 编辑:胡韵 星评

提要: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学子的命运,正在滞后体制的城堡里打转。如果继续依赖和迷信滞后失灵的体制,甚至在城堡内再筑城堡,那么难免陷入韩家的绝望窘境。心灵自由,才能寻找命运的出口;自我禁锢,只会陷入命运的泥潭。

  
图说:在租住的宿舍房里,韩培印给儿子韩胜利生活费

    韩培印,是个寒门学子的父亲。靠着勇敢和坚毅的品质,变卖家产、进城做农民工为儿子韩胜利提供上大学的保障。对家庭命运转变的期待,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在苦难中依旧骄傲。但“儿子毕业后工资反不如农民工”的现实,彻底击破了这种骄傲,勇敢和坚毅也随着梦想的湮灭变得脆弱和无奈……

  这是《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读书改变了什么》叙说的故事,也是导演李军虎用纪录片记叙的时代掠影,讲述了一个勇敢父亲“知识改变命运”信念的湮灭,以及一个寒门家庭的疑惑:读书到底能改变什么?

  之前,《南方周末》曾以“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为题,以直观的数据揭露“寒门难出贵子”的窘迫,同时也引发了民众对教育的思考。这种窘迫局面的形成,固然跟现有的教育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比如精耕细作的灵魂塑造变成了粗放型的流水线式人才制造、成为“办证机构”,比如高校行政化将高校带入功利陷阱……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坑爹”的教育体制,高校改革的呼声才愈来愈烈,南科大的破冰改革才被寄予厚望。

  但是,透过韩氏父子似乎又可以看到造成这种绝望窘境的另一面。那就是,个体在逼仄的体制城堡内,选择的不是突围,而是在城堡内构筑了另一座城堡。从寒门学子韩胜利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寒门学子自我封闭的过程韩父寄予韩胜利的是关爱但也是压力和束缚,韩胜利的自律和自勉同样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封闭。他们所理解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知识是狭隘的,沿袭的依旧是现行教育体制制订的标准,可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远不止这些。韩胜利在招聘会上不懂得包装自己,甚至不敢说话、与人打交道,在“放养式”的、开放自由的大学里,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性情和人格。

  体制是逼仄的,但环境和心灵依旧是自由的,任何人都无法控制和压抑。无论是来自豪门还是来自寒门,在心灵上都享有同等的自由,而这正是向命运突围最有力的武器。对于寒门而言,压力固然很重,但这并不能成为自我禁锢、自我封闭开脱的理由。在封闭的体制内再给自己构筑一座城堡,这不是循规蹈矩,而是拒绝释放,唯有利用自己的特长和自由心灵寻找突围方向的人,才能免于现实的压迫和淘汰。为什么有的学生在校兼职、创业能够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而韩胜利却只是想到靠捡瓶子来解决眼前的窘迫,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心灵有多自由,突围的方向就有多广阔,如韩胜利般这样封闭自己、禁锢心性,怎能找到命运的出口。

  个体命运对体制过度的迷信和依赖,让我们逐渐放弃了内心的自由,迷失了突围的方向。而这,正是寒门韩氏陷入命运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韩胜利还是韩父,依旧认为按照现有体制的要求,甚至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就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就能够换来命运的改变。当教育体制发生滞后,与市场发生脱节,那么命运和梦想也只好扼杀在体制的陷阱里。

  上升到整个社会,同样如是。现实的逼仄和残酷,民众总是依赖于体制的完善来解决,但完善的体制并不是短期内能够达成的。譬如最近民众关切的校车安全问题,我们或许以为,完善的校车制度就能保障孩子们的学途安全,但体制的成形毕竟要经历复杂的博弈和漫长的修缮。如果对体制过度依赖,我们或许会忽视利用自己的自由给孩子们营造安全的空间,譬如车开慢些、见到校车主动避让等。而民间行动的日益高涨,恰恰说明这个社会部分群体,正摆脱迷信和依赖,为这个社会寻找突围的方向。

  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学子的命运,正在滞后体制的城堡里打转。如果继续依赖和迷信滞后失灵的体制,甚至在城堡内再筑城堡,那么难免陷入韩家的绝望窘境。心灵自由,才能寻找命运的出口;自我禁锢,只会陷入命运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