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行车实体店价格: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3:56

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二)

第三部分 赵之谦的书法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赵之谦生平及艺术

  赵之谦为艺术天才,是人所共知的。篆刻融古开今,合浙皖为一,成为一代宗师。绘画则开海派之先河。虽然他并未在上海居住过,却对上海画界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被奉为海派绘画巨匠,代表画家之一。书法,则更是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赵之谦与其他著名书法家相比,其人生相对单纯,基本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35 岁前后的游幕时期。

  道光九年(1829 年)七月初九,赵之谦生于浙江绍兴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名之谦,字益甫,又字撝叔,号铁三、冷君、子欠、次寮、憨寮、悲盦、思悲翁、无闷、婆娑世界凡夫、支自头陀、悔素、笑道人等,自署二金蝶堂、苦兼室、悔读斋。据载,会稽赵姓为宋宗室之后,最早居嵊县,明时始迁绍兴。入清后分居大坊口、观音桥、广宁桥三处。赵之谦为迁绍第十五世裔,曾祖立钟、祖源,父守礼,字松筠。母章氏,生两子,长子烈,字积庵,次子即之谦。

赵家自高 祖上游君始,“始业贾”。“家故丰厚,多藏书”。而赵之谦“天禀环异,颖悟倍常童。甫二岁,即能把笔作字。稍长,读书过目辄能诵。又好深湛之思,往往出新意以质塾师,塾师不能答”。①
  “六岁学古文,九岁学诗,十岁后讲学”。又云,“少事汉学,十岁后潜心宋学者七年”②“仍世丰厚,君生而中衰”。③
  父亲中年患喘病,恒卧床第,家务赖母亲章氏主持。积劳成疾,赵之谦十四岁时,母殁。之后,兄积庵以公讼累家,自此家道中落。

①参见《亡妇范敬玉事略》
  ②参见《府君行略》
  ③同上。

十七岁,从师山阴沈霞西布衣复粲学金石之学。①
  十九岁,娶范璥(敬玉)为妻。赵之谦在《亡妇范敬玉事略》中述到:“余少负气,论必疵人。乡曲皆恶,外舅及之。母喜曰:此吾婿也。因以妇归余。
  二十岁前,书学颜真卿《家庙碑》,“日五百字。”②

  二十一岁考取秀才。
  赵之谦虽然 17 岁“始习金石之学”,21 岁中秀才,于此前后亦练书习画,但就艺术上真正出现大的进展。当以 22 岁那年离家出游杭州为起点。时缪南卿署杭州,赏识赵的才能,便退之入幕。缪为溧阳人,精通经史,且颇有治政之道,累官金衢严道署按察史等职。赵之谦随其先后官游石门,衢州常山等地,由此接触古物名迹日多,社会见识日益广博。眼界一为宽拓。

二十二岁入幕缪梓府,缪南卿文宗周秦,对赵之谦的艺术爱好不无启导,而他处理各种政务对赵亦是有所影响。“汉阳武烈公(梓)權守越,见府君文异之,咨以笺奏之事。武烈负重名,博通经术,洞明古今事。谓府君才当致大用。频以习本朝掌故,究当时利弊为勖。一时同门之士如绩溪胡丈(培系)、胡丈(澍)、阳王丈(晋玉)、餘姚周丈,暨武烈群公子,相与稽考辨难,质诸武烈,以定是非。府君居武烈幕数年,凡兵、农、钱、榖③诸大政,若鹽④荚、若漕储、若郡县之宜,律令之要,其委曲繁重者,皆通之。自为宾客,至于从政论议文牍,老吏见之,欢为莫及。府君感武烈知,终身执弟子礼。”⑤
  二十四岁壬子乡试,“之谦贫甚,不克赴。曼仙公独助之钱十一千九百以成行。”⑥此际,赵家生活极为艰辛。当时致胡培系函中也言及:“吾辈所苦者贫耳,贫则不得不看人面孔,看面孔便无以自立。”

二十五岁,父松筠卒,“咸丰癸丑,遭先赠公丧。鲜民之生,日益危苦。终岁
①见咸丰十一年辛酉作诗《喜得胡荄甫书成六百字寄之》,《悲庵居士诗剩》收录
见咸丰旧年已未八月,作《丁蓝叔属题<大碧山馆图诗>以广之》,《悲庵居士诗剩》收录
③榖,谷的繁体字.
④鹽,盐的繁体字.
《章安杂说》原为。手稿本,其族亲赵而昌为整理标点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可参考.
⑥同治五年所作《影堂记》.

奔走,卖衣续食而已。”①
  二十七岁,嫂殁。《亡妇范敬玉事略》云:“余兄以讼破家,遂析居。因以家事委妇,觅食远方。洎余嫂歾,兄忽出走。”②
  二十八岁,太平军攻打浙江,缪梓补金衢严道,赵随赴衢州、常山军中。赵曾作诗云:“忆昔从军严衢口,奋臂大呼瞻马首。两年一再折洪波,壮心挫尽惟哀歌。……”③
  三十一岁,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举人。
  三十二岁时,太平军攻占杭州,缪梓战死,赵之谦避走他乡。
  三十四岁回到温州后,获悉同治二年有癸亥恩科,于是决定上京赴考。历尽千辛万苦,航海入京师。凭籍自己是浙江乡试第三的的成绩,上礼部一试身手。其结果当然是“名落孙山”。

第二阶段:35—40 岁前后,主要活动于京师。
  其间虽“屡试皆黜”,但在赵之谦的艺术生涯中,却是最为辉煌的阶段。“栖迟”京师,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新的资料。特别是北碑画像,对他书画篆刻之风的演进作用很大。他与饱学之士交游论学,寻碑访古,“奇赏疑析,晨夕无间”。无论是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突破,从而在扎实的功底上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
  在著作方面,亦颇有建树。《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勇庐闲话》等皆属于这个时期完成,其诗作成就之高,曾使潘伯寅大为叹服,云:“大集捧读三日,自口至心,惟有佩服而已。觉二百年来无此手也。”文字上的精深造诣,为书画篆刻输送着丰富的养料。虽然在他的绘画作品上题有象郑板桥画幅上那样的长诗不多,但在其作品中渗透着诗的意境,如果将这个时期的作品与前期比较,除了笔墨上的提高,风格上的演进外,在作品意境深度上亦有长足的进展。

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总序》.
②《亡妇范敬玉事略》
.
③《答稼孙问即和其韵前后凡十四叠矣》,此诗编入《悲庵居士诗剩》

第三阶段:44 岁为官江西—卒于南城官舍。

  “矜此七品官,远过万里程”。不过,赵之谦赴江西后,“画不多见”,“誓不操刀”①,意于仕途上一展报负。不过,赵之谦初至江西时,并未放弃在笔墨文字上“留于哉”的夙愿,指望在搞好政务的前提下亦有所成就。他在致辞友人信中说:“前岁以来,精力渐衰,今后决意收拾河山,整顿寰宇。至于寒燠周阙,在所不计。”但是,几年的官场生活使他意识到,实际情况远非他当初想象的那样。他常为官司场昏庸龌龊的现象而愤慨。曾云:“在鄱八年,竟不能一日摊书坐案头”,“兼之暑中无一间书室,不能摊画桌,局促掣肘,仅可作官,不可以作画。”可是,赵之谦在仕途上亦不得志,二次调任。“皆非佳缺”。又由于他怀才傲物的性格,故心绪一直不佳,每每诰叹:“此等官岂为人所为哉”,“方知作官之术不出卑鄙无耻四字,断非我辈所能”。52 岁那年,更在《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鹳斋丛书》序中,假托梦中所见:群鹤翔舞,羽翼蔽天,数凡一千七百二十有九,俯瞰水中鹤影,原来是鹳鹅鸡凫,虽遗螳虫蜣蛢蹊蠮蚣之属,而真正称得上鹳者“百不一也”。用以比喻自己居于滞下,而官场那些“禽虫”之辈反而凌居其上的现象。这是对腐朽官司场的抨击,也是因为在仕途上未得酬志而发泄他积压在心里多年的怨恨。尽管如此,由于受着时代阶级局限,或因经济生活所迫,赵之谦仍舍不得弃官从艺,至死用心于“循吏传”中争得的一席地,影响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是非常遗憾的。

第二节 赵之谦的书学渊源

  有清一代的书法,可粗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清初的帖盛行,崇尚董(其昌)赵(之昂);嘉道的还,帖学衰微碑学兴起,特别是自包世臣以邓石如为楷模,从理论上予以倡发,给北碑盛行风以推波助澜之势,横扫因帖学及馆阁体造成的媚弱书风,书坛由是一振,而赵之谦则是继邓石如之后给书坛以重大影响者,在中国书法史上着一定的地位。
  ①见《悲庵剩墨》

赵之谦的艺术活动,始自 20 岁前后,诗作始见于 19 岁,绘画始见于 21 岁,篆刻始见于 25 岁。就现存作品看,其书、画、篆刻三者是互有影响,互为引发的。赵之谦的学书过程,在他给友人的信中曾说:“弟子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出而已。然平生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①
  以上所说并非切实,前段乃过谦之辞;后断只是论述书法由源及流的发展过程是共求古雅的说法,事实上,他的书法并非先而隶后为正书的。赵之谦早年受帖学影响,主要得法于“二王”,颜真卿。27 岁时为子容叔祖书“三辰既朗遇慈父,两金相对凝神锋,”笔力雄浑,结字宽博,显见脱胎于颜字。30 岁书《秋江晚眺》诗,以及为子琴书册等,道媚神秀,行笔流畅劲健,一由钟,王而来。是时尚未形成独特面目。癸亥(1863 年)入都,得见大量北碑造像等,眼界大宽。当此之时,正值包世臣理论宏扬之际,学邓(石如)之风京地尤为炽烈。赵之谦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乃勒马转向,进而转师北碑,就今存有纪年的作品看,初入都时所作魏书,确切地说,是以楷书笔意搭北碑字架,笔画之运送,俨若楷体。乙丑(1865 年)前后,风貌大变。胡澍在《六朝别字》序中说:“其作隶书有延喜建宁遗意,今体(楷书)纯乎魏齐”。40 岁前后,赵之谦的北碑体更臻纯青,等即为此时期的代表作。不然,这些作品较其晚年所作,尚有一些区别,最明显的特点是,后者更得浑厚之致,奔逸蕴藉,进入出神入化境界。癸未(1863年)2 月所作《节书南唐 56 字》 见一斑。赵之谦的北碑体,由邓法入手,但用笔和结体上又与邓法不同。邓石如虽然在清代书法的创新上是先导,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亦不在赵之谦之下,但在学碑体的过程中,与金农一样,重于碑刻效果,给人有刻意摹拟的感觉。而赵之谦则取诸碑之长,领悟笔意舍弃“刻”意,尤注重于精神气骨方面。《石门铭》的飞逸浑
①《与梦醒书》引见钱君匋《赵之谦的艺书成就》文《文物》1979 年第 9 期

穆,《郑文公碑》的俊丽舒放,《龙门造像》的雄峻伟茂等,俱为赵之谦汇归腕下。而且,他除了由诸碑吸取养料外,在书写时往往随意渗入自己由绘画,篆刻等方面引发而来的意趣,如有意将结构,笔势适当夸张,即为较典型的产例。所以他的北碑体被认为“最为优美”,“为书宗北魏成绩最著名者”。①
  赵之谦的魏体书风,给近百年书坛以很大影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赵为叔学北碑,亦自成家……”这虽属贬赵之词,但却由此可见赵之谦北碑书体在当时书坛的地位。而康有为将天下“尽为靡靡之音”归罪于撝叔,实系诬罔之词,当予以分析。康氏乃继包世臣后竭力推崇北碑者,虽然他的《广艺舟双楫》在碑为史上有一定地位,但应注意到,在他评述书体沿革时,其思想有着进步与守旧的两重性。认为中国书法之发展是不断变革的过程。属于进步方面,而另一方面,由于他歇力推崇北碑,认为中国书法有唐而后每况愈下,故主张追崇唐前法则,反对变革,即所谓“务家复古,实不尽守六朝法度也。”很自然,正是因为他以此偏激思想为指导,赵之谦这种经过锐意变革了的北碑书体不但不可能得到他的赏识,而相反还要倍受他的指责的。赵之谦北碑书笔力雄浑,外秀内刚,寓遒劲于流动之中,学赵者稍欠功力即可能流于媚俗,故康氏所所谓“靡靡音”者。除其主观偏见外,亦确有学赵而流于外媚者。诚然,如同清画坛“家家一峰,人人大痴”的复古之风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能归咎元代的黄公望一样,师赵体出现的“靡靡音”者何能罪责于赵之谦?
  赵之谦的篆书、隶书成就虽不及北碑,但亦有独到之处。其篆书早年师法邓石如,也曾临习过其他一些名人墨迹。但他不是如实描摹。与其师北碑一样,尤重神韵骨架,用笔有着强烈的个性。,如不刻求工致,方整对称的字体力求有所变化;有些笔划有意变幻弯曲的幅度,姿态生动,具有“画”意;在运锋上,不强调方头逆笔,但笔不到而意周,并掺有魏体书意。故就整个字体虽不及邓石如工致敦实,但显得轻松舒朗,劲健有神。
  他的隶书,早期亦深受邓氏影响,特别在波挑上尤为明显。至京师后,他临习了大量汉碑,如《刘熊碑》、《孔庙碑》、《史晨碑》、《三公山碑》以及《石门颂》等。隶体书貌由是改观。逐渐消除了邓石如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说其隶意兼篆意,亦有说他得意于“延熹建宁”,皆说明他的隶体是融诸碑之长而独显风貌的。结体以重墨笔见殊,雄放凝炼,潇洒沉静,用笔以侧锋横刷为长,左撇笔重按上卷, 燕尾处实捺轻挑,看似平平,但功底深厚,韵趣蕴藉。
  ①欧广勇《中国历代书艺概览》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河北美术出版社。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三绝”著称者颇多,但像赵之谦这样以绘画,书法,刻三者同时给后世产生巨大形响者则不多。赵之谦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无疑与其进步的创作思想分不开,但是他设有系统的有关其创作实践,创作思想方面的语著作,这是非常遗憾的。值得庆幸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书法绘画篆刻以及诗文等作品这不仅是研究赵之谦艺术及艺术思想的珍贵实物,对于研究近百年来美术发展史也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赵之谦碑帖融合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

清代帖学衰败,刘墉之外,更无几人能与古人比肩者。八股文风兴盛,馆阁体成为正统,甚至是非馆阁体而不能入试。如此时代前提,对于一心想要考试,走仕途之路的赵之谦来说,学好颜体书法——已变质了的“颜体”书法,便以为着掌握参加考试的最基本工具。然而时事之变,帖学渐微,碑学方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
  正如康有为所说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乾、嘉之后,小学最盛,谈者莫不籍金石以为考经证史之资。专门搜集著述之人既多,出土之碑亦盛,于是山岩、屋壁、荒野、穷郊,或拾从耕父之锄,或搜自官府之石,洗濯而发其光彩,摩拓以广其流传……出碑既多,考证亦盛,于是碑学蔚为大国。乘帖微,如缵大统,亦其宜也。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有《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盍俗尚成矣。”这段话,道明了时代演变之缘由。赵之谦于此时此境,以其性格,绝不甘落人之后,凭其才能,亦必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事实上,赵之谦也是观念先行的。观念的改变,决定了其书风的变革。赵之谦以他对书法“内功读书,外功画圈”的本质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大量创作,建立了他以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诸体为主的书法体系。在《汉饶歌三章》题款中,他写到:“(此种篆法)可悟四体相合处。
    入魏,碑帖融合的楷书

  赵之谦早年楷书传世极少。他在《章安杂说》中记到:“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赵之谦楷书,当推《临宋岑公洞题名》为早期代表作品。时赵之谦正三十岁。此作用笔、结体极备法度,起收略重,收笔善留,笔画之间无大密大疏,距离匀整、稳妥、宽博,整体疏淡雅致。线条隐隐有软弱之感,稍嫌不足。

图 1-1《为守彝楷书七绝轴》,赵之谦书于同治四年乙丑(1865)。楷书,绢本。凡正文 56 字,款 52 字。52cm×22.5cm。日本忍冬吟馆藏。
  此幅为赵之谦自作七绝二首,此诗未载入《悲庵居士诗剩》,故颇为珍贵。赵之谦作诗大多在辛酉之后,癸亥以前的两三年间。此间与江弢叔、陈子余、钱子奇、魏稼孙等相唱和,得诗颇丰。癸亥入都之后作诗较少。至乙丑年止,《诗剩》仅载四首。其中《形赠影》等三首作记云:“居都下年余不作诗,随意所寓和陶三首。”此作落款称:与“守彝”相识是乙丑年赵之谦游“泲上”(今山东)之时。即乙丑年冬赵之谦第一次进京后返回家乡时,在山东小住时日者。在山东和守彝言谈很投机,并称守彝“言论风采,不愧古人”。临别时题下此二绝句。此件作品尺幅较小,字数又多,故字形也比较小,颇似尺牍风格。赵之谦自35 岁进京之后,改颜而专攻北碑。其时书风亦未完全成熟,作大字时多有笔锋不能立起之处。然而此件作品虽亦为北碑书风,但字形小,故并无用笔不到之处。相反显得非常从容不迫。可知,赵之谦早年北魏书,小字优于大字,或者说,风格的形成,是从小字开始的。此件作品,以及许多尺牍可以佐证。
  《南唐四百九十六字》为赵之谦 37 岁所作,结体上每字均有一个中心,撇捺及部分横、竖画尽其所长,深受黄庭坚与《痊鹤铭》的影响;用笔方面,转折多取内擫,极少后期那种外拓笔法,捺画多向上呈弧形取势,用笔干净,速度较慢。此作可说是他在北碑中参以南碑与黄字意味的典范作品,至于黄庭坚,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说:二十岁学家庙碑五百字,无所得;逼求古帖,皆涉一过,亦不得。见山谷大字真迹止十余,若有所悟,偶做大字,笔势顿异。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然余未尝学山谷一字,叔见余书,指为山谷,亦数十年中一大知己也。这段文字中,我们足可见出黄庭坚书法对赵之谦的影响。他成熟期行楷作品中“每字均有一个精神挽结中心”的结字方法,无疑是从黄庭坚那里得到的启发。不仅如此,他还碑帖结合,大量临习《痊鹤铭》,将北碑、南碑与黄字相杂糅。更进一步,他还将这一理论与画印相沟通,为他在绘画与篆刻史上赢得重要的一席之地起了很大的作用。
  图 1-2《为寿阳相国太夫子楷书四条屏》,赵之谦书于同治五年(1866)。楷书,纸本,朱丝栏四屏。凡正文 60 字,款 19 字。133cm×27.5cm×4。日本东京某会社藏。《意林》为唐马总摘子书要而成。卷三摘有恒谭《新论》17 卷中语。《辞海》桓谭条:“桓谭(约前 20—后 56 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雎溪县西北)。官至议郎给事中,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著作有《新论》29 篇,早佚。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清人辑本以严可均《全汉文》较为完备。
  赵之谦喜《意林》,多录其中所引文章。此为节录《意林》所引《新论》,未署年款。上款:“寿阳 相 国 太 夫 子 ” 者 , 即 祁 藻(1793-1866)。据此可以推此作为38 岁前后作品。
     赵之谦 35 岁专攻北碑,涉猎极广。一来,为撰《补寰宇访碑录》而大量收集碑刻资料,提高了眼力,拓宽了眼界;二来用力颇勤,临写各种碑刻如《痊鹤铭》、《张猛龙碑》、云峰山刻石各种,甚至日本古刻等等。风格在四十岁前后趋于成熟。其中对赵之谦书风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则是《张猛龙碑》(前期)和云峰山刻石(后期)。四十岁前后,所书方正规范,字形或长或方,扁方较少;四十岁以后渐趋于放步或扁方,且多作行书,而楷书作品则相对减少。因此,此四屏,可谓四十以前佳作。
  释文: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图画于殿阁宫省,此乃国之大宝,亦无贾矣。岁积和壁,累夏璜囊,隋侯长箧夜光,未足喻也。伊吕良平,何世无之,但人君不知群臣,勿用也。《意林》引桓谭《新论》。寿阳相国太夫子钧海。赵之谦。(钤印:《赵之谦印》朱文回文,《以分为隶》白文。)
  图 1-3《为益斋楷书五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九年庚午中夏之月(1870),楷书联,纸本,朱丝栏。凡正文 10 字,款 32 字。189cm×56.5cm×2。故宫博物院藏。

迈孙姓许,名增,号益斋(1824—1903)浙江仁和人。赵之谦与许迈孙多有往来。为其作书画最多。迈孙善书画,亦喜收藏,故多有共同语言。赵之谦在北京期间,许常托赵代收字画。赵在致陈子余的信中云:“石庵单款对,都中猝觅不得。即双款者,亦极难寻遇,否则皆赝鼎。完白则百无一真,且其价值骇人听闻。伪者弟皆不肯买,真者亦无力得之。顷以旧玉与友人易得一对,恰好新装裱。将来即以丰赠,无须求值矣。许益老属购传青主真迹,此是北方至宝,几于一字千金。(去岁除夕得之某相国家,连王觉斯书幅,以三十金成之。在都中则非常便宜矣。早从庐买一幅,仅 20 字,价 50 金。)近亦得一幅,带求带赖,与 16 金。以告益老。益老闻之,必大失所望。将来仍是弟物可豫决也。何以言之,以益老而不出巨资购书画故也。
  同治丙寅八月末尾作行书五言联。冬,赵还为许迈孙益斋作三体六条屏,中有《说文解字序》篆书、《云峰山刻石》北魏书及汉隶三体。同治已巳八月为作《刘昭注补续汉书八志序楷书四条屏》等巨制。此件相似作品最早刊于《悲庵剩墨》第五集中,所不同者,无朱丝栏及益斋上款,丁鹤庐旧藏。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悲庵剩墨》时,石谷风先生撰《赵之谦先生作品辨伪》一文,称有上款者为真迹,无上款者为伪作。此件现刊石并立于西冷印社碑廊。庚午年,赵之谦 42 岁,时客北京。此作笔力雄厚,浑厚遒劲中不乏飘逸,是为中年佳作。

  释文:猛志逸四海,奇龄迈五龙。集陶徵士、郭箸仕诗句为益斋尊兄书。同治九年太岁在庚午仲夏之月。赵之谦记。(钤印:《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白文;《定光佛再世坠落娑婆世界凡夫》朱文。)

《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在揉合诸家道路上更前进一步。与《南唐四百九十六字》相比,此书更具颜书那种雍容大度的气势,点画各自相安,外肆笔画与布白紧密之处形成疏密对比,虚实相生。
  图 1-4 他去世前一年书写的《临北魏郑僖伯白驹谷题字》可称为晚年楷书代表。《为觉轩临郑僖伯白驹谷题字轴》赵之谦书于光绪九年癸未四月(1883),楷书,纸本。凡正文 19 字,款 44 字。167cm×95cm。西冷印社藏。
  郑僖伯《白驹谷题字》,无年款,考为北魏永平年间刻石,《白驹谷题字》为云峰山刻石之一,传为郑道昭书,在山东益都西南二十五里百峰山之北白驹谷内。“此白驹谷”四字径尺有余。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评云:“《白驹谷》之体,转折点画皆以数笔成一笔,学者不美学,尤患板滞,更患无气,此是用方笔者。”

赵氏临作,以侧锋为主,中锋辅之,方圆并用,不仅限于康有为所谓之方笔,与龙门造像不同,雄厚遒密,且宽博淳厚,庄严而多变,气象万千。赵之谦书时用笔老辣苍健,线条刚劲,墨色略显枯意,结构浑然天成,极得原碑方笔苍老之神韵。赵之谦书时年五十五,为其晚年作品之一。
        观此作,可知赵之谦于郑僖伯书法中悟出北魏书之妙道,将自己一生所学熔为一炉,集北魏书、汉隶以及秦篆笔法等万绪于一端,实有横扫千钧、恣意纵行之势。魄力之恢宏,如泰山压顶,绝无康有为评赵书之“气体靡弱”矣。在赵作中,此件可谓“人书俱老”,是赵之谦北魏楷书的代表作。如若康有为以此件作品作为赵书之标准予以评论,定无如上贬赵之词耶!
        以上诸作,足可见出赵之谦由学颜到杂以黄山谷、南北碑版到出以苍劲的个人风格这一书法学习、创作的发展过程。大楷书之外,赵之谦小楷以《为琴子录旧作》、《改纂武事志呈文》、《赵氏祖像记》、《补寰宇访碑录》为代表。

的篆书
        赵之谦篆书以小篆为主。其《与梦醒书》曰:“平生学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将篆书作为他书的基础来对待。《临峄山碑》是赵氏早年用邓法作篆的代表作品,其缺点如吴让之所评:“让头舒足”,人为痕迹太重。与此不同,34 岁所作的《汉饶歌三章》就变长方字形为正方,用笔起收含蓄,速度较慢,风格由流美婉转变为雄厚古拙。到 42 岁时,赵之谦以“别有狂言谢时望”联在流美婉转与雄厚古拙间找到了出路,在篆书中参以北碑笔法,熔雄厚与流畅于一炉,写出了自具风格的篆书作品。晚年,赵之谦篆书在用笔结体上都有较大变化。与他 40 岁所作行草的自由挥洒相比,52 岁时的“荒山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联可以说是篆书中的行草,颇有草意的篆书线条在苍劲老辣之中大有“婉而通”的韵味。
        图 1-5《篆书龚仪部诗七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九年春三月(1870)。篆书联,纸本,朱丝栏。凡正文 14 字,款 27 字,138.4cm×25.3cm×2。高野侯氏旧藏。龚仪部即龚自珍(1792—1841 年)一名龚祚,字濏人,号定庵。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其《乙亥杂诗》计 315首七绝,是最受喜爱的诗篇。可谓定庵自传。赵之谦集其中诗句为联。上联原诗:“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下联原诗:“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世卑。一事平生五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赵之谦向来喜欢龚定庵文学思想。早在避乱而避地闽中时,仲修藏有定庵龚先生集外文百八十篇。赵之谦借而抄之。魏稼孙愿自任其事,而请易画。遂取琉球纸十二桢相贻。时赵之谦 34 岁。后在给曹葛民的书札中亦提到:“龚先生集闻已刻成,大足为世教发。”由于龚定庵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光绪间所谓新学者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梁启超评语)。其实何止是光绪间,同治年间已是如此。赵之谦亦受其影响。赵之谦好友曹葛民将手抄本刊行于世,可见其心仪龚文一斑。又赵之谦晚年的同事好友程公勖作忆龚定庵诗并按云:“先生没时,予方数岁。年十五,交钱塘沈秀才(方颐),始知好龚先生文。已而与同里胡户部(澍)、会稽赵县尹(之谦)、戴典籍(望)商榷经义,益信先生之学”。
        赵之谦以为龚诗正好深合自己为人处事之心态而将龚诗句集成联,“书之门壁,聊以解嘲。”也可以称是赵之谦的座右铭吧。此幅现已传入日本。释文:“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戏集龚仪部《乙亥杂诗》,撝叔识。(钤印:《赵之谦印》白文,回文。)图 1-6《为孝侯篆书七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九年闰十月(1870)。篆书联,纸本,朱丝栏界格。凡正文 14 字,款 23 字,144cm×37cm×2。君陶艺术院藏。
   此联为集苏东坡句者。然而上联查阅《苏东坡全集》等未得出处,下联为《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中句。书时 42 岁,篆书风格已显完备,用笔与此际行书相类。收笔处略显勉强。如“前”、“天”等字,尚未臻佳境。
        释文:雨后月前天欲冷,寸田尺宅令谁耕。集东坡句为孝侯二兄大人属书。同治庚午年闰十月。

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赵撝叔》白文。)
        图 1-7《为憩亭篆书七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九年庚午(1870)。篆书联,纸本,凡正文 14 字,款 69 字,宣古愚氏旧藏。
        赵之谦此联是为感谢杨憩亭为其画像而写的。赵在款语中称:“憩亭大兄画精六法,名满浙东西,余心识已久矣。同治庚午居杭州,始与相见,作竟日谈,并为余写照。形似神似,见者咸赏,欢称妙技。因书楹帖贻之。
        赵之谦像所见者有二种,一种即是杨憩亭所画者此幅,上有赵之谦题记:“群毁之,未毁我也。我不报也。或誉之,非誉我也。我不好也。不如画我者,能似我貌也。有疑我者,谓我侧耳听开口笑也。”另外一种,是叶恭绰编辑的《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中刊行
者。杨憩亭所画赵之谦像,得到了赵本人的赞赏。可见所画与形与貌都很逼真。此画据西川宁先生回忆,曾为西冷印社早期社员,吴昌硕弟子,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庐先生所藏。画像一直挂于河井先生家客厅,惜 1945 年美军对日本土的大空袭时,河井先生及其所藏赵之谦作品 120 余件一同殉难。其中这幅画像也难免其灾。现西冷印社有碑刻本。
     联句集自苏东坡诗。上联集自《越州张中舍寿乐堂》;下联集自《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此联原为宣古愚旧藏,1999 年在台湾被拍卖。同形对联还有所见,以此件为真。
    同治庚午年,赵之谦 42 岁,正是精力充沛,作品多产的时期。作品本身也正趋于成熟期。此作篆书字修长,婉约多姿,多圆笔,转折之处多取圆转之势,无生硬方折之态。与其同年之作,如“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篆联略不相同,可见其书法尚处于一种不完全定型的变化时期,但与前几年的篆书相比,已明显有长足进步。
释文:高人自与山有素,老可能为竹写真。憩亭大兄画精六法,名满浙东西,余心识已久矣。同治庚午居杭州,始与相见,作竟日谈,并为余写照。形似神似,见者咸赏,欢称妙技。因书楹帖贻之。且识颠末。会稽赵之谦撝叔甫。(钤印:《赵之谦》白文;《赵撝叔》白文。)
观察赵之谦篆书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34 岁临峄山碑册及前后篆书作品,结构在邓石如、胡澍之间,笔力尚乏雄沉。中年为鹤年临李阳冰城隍庙碑等篆隶二体团扇中篆书屏(图版 37),将结构美化到了一个极至。42 岁为懽伯潜夫论篆书屏,是中年篆书作品的代表。到晚年《为梅仙篆书说文解字序横幅》、《为立甫
篆书四条屏》、《为伯寅篆书七言联》等皆为篆书精品,结构仍然强调,而用笔已“人书俱老”,中锋行笔,稳健老辣,在邓石如、吴让之、胡澍之外,别出新意。而此新,则主要在于“结构”之美。康有为评清代北魏书时,称:“近世邓石如、包慎伯、赵撝叔变六朝体,亦开新党也。”赵之谦于北魏书,自不待言,而于篆书,不亦“开新党”乎!康有为又云:“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吾尝谓篆法自邓石如,犹儒家之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近人多为完白之书,然而得其姿态靡靡之态,鲜有学其茂密古朴之神。然则学完白者虽多,能为完白者其谁哉?”其所指,或即赵撝叔。然而,完白之为完白,无人能替代,赵撝叔入完白室,出完白室,强调灵秀,虽未逼秦汉,亦自体系。完白之后能此者,撝叔外无他人可比。赵之谦天性聪慧,追求完美,“惜其学力不副天资”(魏稼孙跋《吴让之印存》),如其自己所说的,“不知何年方能五位相得也”。若假以“人力”,其篆书岂是“姿媚靡靡之态”所能定评者?何况,赵之谦晚年篆书已入“茂密古朴”之境矣。

广收博取,以古意新诗的隶书
隶书对于赵之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附带性的书体。他曾说:“生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正书——北魏书是赵之谦用力最勤、亦最得意者,自称“仅能作正书”,篆隶则是为正书的学习作铺垫。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实际上赵之谦的篆书已如前所述,而隶书亦自成家。
赵之谦隶书可以分为临作和创作两部分来探讨。他对汉碑的临习坚持不懈,传世作品较多。《临刘熊碑》墨迹影印件有 4 幅以上,每幅作品在用笔提按上、结体上又略有不同,足可见出赵之谦在临习过程中是有所取舍的。其他如《临阳灵台碑》、《临礼器碑》、《临武荣碑》等作品都可见出其广收博取、善学传统的精神。
图 1-8《为子麟隶书世说新语横幅》赵之谦约书于同治八年(1869)。隶书,纸本。凡正文 80 字,款 13 字。56.5cm×123.3cm。上海博物馆藏。
赵之谦此作横幅文章录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玉成服氏注”条。因版本不同,“郑君”亦作“郑云”;“述”一作“说”;“康成听”一作“玄听之”;“因”一作“玄”;“也”或无也字。个别文字出入乃常见之事。观此件书风,起笔处多折锋,与四十以后隶书、楷书风格相类,字形扁方,取法在邓石如与汉隶之间。款字行楷书,如“人”、“赵”,捺笔平出,四十二岁前常见。据此可知为此际之作。

释文:郑君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述己注《传》意,康成听良久,多与己同。因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也。子麟仁兄大人正隶。会稽赵之谦。(钤印:《赵之谦印》白文回文。)
图 1-9《为嵋青隶书淮南子原道训四条屏》(部分),赵之谦约书于同治八年(1869)。隶书四屏,纸本。凡正文 134 字,款 20 字。183cm×46.5cm×4。上海韩天衡氏藏。
《淮南子》为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所写的杂家著作。《汉书·淮南王安传》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戈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重,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外书》据载三十三篇,为杂说,现不传,只传《内书》二十一篇,即现今之《淮南子》。第二十一篇要略云:“夫作为书论者,所以记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然足以观始终矣。……故著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 赵之谦是屏隶书作品录自《原道》篇,亦即卷一《原道训》。原段落未完结。现录出其余,以供参考:“天下之物,……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芒)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禀)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糜烂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赵之谦未署书作年款,观其书风,与四十一岁为啸仙篆隶书四屏中隶书相近,当系四十一岁前后作品。

图 1-10《为益斋临武荣碑团扇》,赵之谦约书于同治十一年(1872)。隶书临碑团扇,绢本。凡正文 29 字,款 19 字。直径 25.7cm。日本朝见清窿氏藏。赵之谦隶书作品中,临汉碑作品居多,且涉及的面也很广,如《刘熊碑》、《礼器碑》、《樊敏碑》、《三公山神碑》、《石门颂》、《封龙山碑》等等。此扇为临《武荣碑》。此碑全称为《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立于汉灵帝时,今在济宁县孔子庙戟门西侧。文字较少,凡十行,均在碑之右侧,左侧无文。杨守敬评其书云:“淳古而峭健,流利而圆结。汉碑佳品,亦分法正宗,不得以字少而忽之。”由于漶慢殊甚,文义多不可读。赵之谦所据何种版本临写不可考,而其行文之中有今本所不能释者,《隶释》有载,可补读之。上海有正书局《明拓汉隶四种》有石印本。
图 1-11《为鞠裳临刘熊碑隶书轴》,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隶书轴,纸本。凡正文 30 字,款 26 字。92cm×
40.5cm×2。日本青山杉雨氏藏。赵之谦素爱《刘熊碑》,且不止一次临写,在致魏稼孙、潘祖荫等人的书札中也不止一次提及,可见其钟爱之一斑。所临作品种犹以此件为佳。此件作品未署年款,但行笔起笔处已无四十岁前后的那种折笔特征,落款行书更上明显,可谓厚重而不僵滞,属晚年佳构无疑。

释文:光武皇帝之玄,广陵王之孙,俞乡侯之季子也。诞生照明,岐嶷踰绝。慎徽五典。酸枣令刘熊碑,范氏天一阁本。鞠裳仁兄大人正临。撝叔弟赵之谦。(钤印:《赵之谦印》白文回文。)至于隶书创作,除《杨子法言序》外,大多为对联。“石潭白鱼自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联,赵之谦曾多次书写:为“冰士一兄”所书联用笔沉稳、老练,按多于提;与此相反,为勉斋书联则提多于按,风格偏于秀丽。“从来多古意,可
以赋新诗”联从创作时间上而言相应较晚,赵之谦融入自己对《封龙山颂》的雄厚、《刘熊碑》秀逸以及《石门颂》的纵宕等的深入研究,而出之以精到的用笔与长、方变化的结体,在雄强中含蕴一种灵活飞动的体势,自出新意。这幅书作,可说是赵氏隶书中以“古意”赋“新诗”的典型。
自出新意,挥洒自如的行草书
应该说,赵之谦作品最多,传世最为广博的则是行书。三十五岁前作品多行书,皆自颜体,细审之,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三十五岁为厚夫行书七言联“参从梦觉疑心好,历尽艰难乐境多”,还依然颜面,而在一个月之后的为子纯行书八言联“春云乍阴,窗外疑夕;午睡未足,枕中游仙”,则开始疏远“颜风”了,在十月作篆书四言联为稼孙补款时,则字形由长方变方扁,虽然点画还未完全脱离“颜风”,而这种量变已经开始进入质变之中。三十六岁之后此种颜体行书便再不复作。三十七岁前后以北碑法试作行书,如《为云樵行书四屏》等,多牵强之处,其自评之“起讫不干净”五字病,在这一时期可以明显看得出。转折不自然,笔力亦靡弱。众所周知,赵之谦北魏风行书是其独创,前无古人。邓石如开北魏书风气,而其行草则不作中锋行笔,而用卷锋,裹笔而行。包世臣亦然,字型则未脱唐人风范。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因此,它没有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参照物”,而且由于北魏书独特的用笔方法:卷锋加侧锋转换为中锋,很难于连贯,这只要我们拿起笔来实践,马上就可以实感到这个问题。对此,赵之谦首先是在“文稿”小行书,或者说小字落款中得以解决。四十岁前后的款书已经自然老到而全然无生硬之处,虽笔力还不够雄厚,而行笔已无不畅。
图 1-12《赠藕汀草书八言联》赵之谦书于同治八年(1869)。草书集圣教序字联。纸本,正文凡 16 字,款 16 字,172.6cm×43.2cm×2。日本高岛槐安氏旧藏。
赵之谦书法作品中草书作品(早年信札偶用草书外)极少见。此书可为赵氏草书代表作。赵之谦多才多艺,于书法,楷、行、隶、篆,或大或小,无所不能;于画,虽擅长花卉,亦兼及山水,开海派先河;于篆刻,则更是一代宗师。“为六百年来模印家立一门户”(《松江沈树镛考藏记》款),影响极巨。其他如诗文,亦非时人可比,尤其妙于题画诗及篆刻边款等。光绪九年癸未五月五日作钟馗图扇时题满江红词一首:“什么东西,是纸扇。遮将面孔可怜见。满腔恻隐,周身懵懂,黑地昏天翻旧谱。朝更幕改装冤桶。大老官,不费半文钱,凭挪动。仗师父,方填空。赖兄长,且增重。打灯笼,本有外甥承奉,细作神通。 军帐坐,喽罗鬼溷天门洞。凑眼前节物,写端阳,题词总。”表达了赵之谦的作为七品小官的心声。
此联虽称集圣教序字,却不知是何版本依据。且中有数字,圣教序原文中并未曾见到,可知此联纯属赵之谦一时起兴之作。观书风,倒是其一贯使用的“逆入平出”法,任意挥洒,行笔缓缓,不无包世臣遗意。
赵之谦自 35 岁赴京赶考后,一改颜体,以致有“北魏书”之谓。与其受包世臣《艺舟双辑》等影响不无关系。但是,从赵氏楷行书中却不见有包世臣的踪迹。此件作品倒是给人以不少包氏草书信息。惜赵之谦草书作品太少,难以进一步解析。作品未属年款,但从落款书风观,当为四十以后中年之作。
图 1-13《为祯甫书团扇》,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行书团扇,金笺本。凡正文44 字,款 14 字。直径 25cm。

赵之谦作品中唐诗宋词者较少,相比之下清代人的诗倒是常有录写,如凌仲子、龚自珍、丁敬、严钱桥等等。此幅所录,亦是清诗文家陈祖范(1675—1753 年)的诗。陈氏字亦韩,号见复,江苏常熟人。著有《司业诗集》、《文集》等,《清史稿》卷四八○有传。作品未署年款,观用笔,灵巧飞动,转折处多用翻笔,字型扁方而略有夸张,属四十四岁前后典型。
释文:胜地宜人墅,移居远世情。云端变凋落,雨外一峰青。岚重迷寒暑,林幽失晦明。主人兴不浅,次第架书棚。陈见复诗。祯甫四兄大人属。撝叔弟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回文。)
图 1-14《凌廷堪诗轴》,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行书,纸本。凡正文 56 字,款 7 字。144.9cm×38.6cm。
此轴无上款,或为即兴之作。用笔偶有夸张之处。特别是落款中“之”字,终笔下按。此类作品当书于四十四五岁前后。杨仁恺先生评其书:“笔力功夫很深,却又写的活泼巧丽,能寓劲挺于流动之中。”此作正是如此。所录为校礼堂诗。校礼堂乃清凌廷堪堂号。凌廷堪(1757—1809 年),字次仲,又字仲子,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学者,诗文家。《清史稿》卷四八一有传,阮元也有《次仲凌君传》。著有《校礼堂文集》、《校礼堂诗集》等等。赵之谦多有录其诗作者,可见他对凌仲子多有钟爱。
释文:凭谁凿破碧孱颜,万里飞来几席间。有容袖中曾纳海,何人夜半解持山。浮岚隐见宜相对,曲径迂回未许攀。校礼堂诗,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
图 1-15《五言律诗轴》,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行书轴,纸本。凡正文 40 字,款 3 字。131.2cm×65.4cm。
故宫博物院藏。此件作品上下错落有致,全幅整体性强,与其他作品相比,似不经心之作,因无上款,落款也颇随便,推想或为兴来之笔,而非应酬者,故更能随心所欲,沉着痛快。类此不讲究行气者,赵书中不多见。入笔藏锋,出以中锋,横画一波三折,略有黄庭坚遗意。行笔缓慢,似有一缕真气,潦草之中见洒脱,质朴之中见空灵。为晚年佳作。所录五律诗,《悲庵居士诗剩》中未见著录,是否系其自作诗者不详,待考。
图 1-16《为焜华书七言联》,赵之谦书作年代不祥。行书联,纸本。凡正文 14 字,128cm×31.4cm
×2。日本青山杉雨氏藏。此联用笔中侧并用,转折处多翻笔,雄健浑厚中见灵动,铺豪挥洒,一派天成。结体紧密,结字略成扁方,可谓赵之谦作品典范之一。对赵之谦行书作品的评价,如果以此类作品为对象的话,那么肯定不会得出像康有为那样的结论,认为赵书靡弱矣。作品未署年款,知为四十五岁前作品。另有为焜华专署七言联当亦属同期作品。

释文:竹外飞花随晚吹,树头幽鸟试春声。焜华四兄大人属,宋人诗句,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赵叔》白文。)
图 1-17《为陶山书七言联》,赵之谦书作年代不详。行书联,纸本。凡正文 14 字,款 15 字。141.8cm
×34.3cm×2。日本书坛院藏。落款称为“集坡公诗”,上联查阅《苏东坡全集》等东坡诗集,未能查得出处。下联系集自“武昌西山”诗之《再用前韵》。此幅未署年款,但用笔老辣浑厚,方圆结合,字型方扁,转折自然,可知为赵之谦五十后精品。

释文:黄柑紫蟹见江海,白莲翠竹依崔嵬。陶山一兄大人属书。集坡公诗。赵之谦。(钤印:《赵之谦》白文;《赵撝叔》白文。)
图 1-18《为际云书五言联》,赵之谦书作年代不祥。行书联,纸本。凡正文 10 字,款 10 字。68.8cm
×17.5cm×2。日本东京个人藏。此联尺寸很小,但是如果只看照片,会以为是幅巨制。小中见大,以为着气势恢宏。赵之谦晚年作品充分显示了这种大气磅礴的气息。因此他当时虽只五十多岁,作品却有人书俱老之感。这也说明了他晚年作品的成熟度。一个人的书风,各种书体如果最终能得到统一,则其必具独到风格。邓石如篆隶统一,而行草有别,可惜。赵之谦真、行、隶、篆,乃至文稿小字,皆出自一格,行笔、结体已经内在表现,在 44 岁赴江西任后,均得以高度统一。有人认为,赵之谦年仅 56 岁便西归而去,可惜。若假以天年,作品更加老到而“人书俱老”。我则以为,50 岁后的赵之谦,尤其是最晚年的作品,无论书体,均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的境界。所可惜的,是赵之谦生平少作草书,从中年草书《赠藕汀草书八言联》观之,多受包世臣影响,然能于浑厚质朴中见飘逸,草书作品,由此可窥一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