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电信版是双卡吗:巷口的商學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32:53

巷口的商學院

0-1 【目次】

序 曲 為何從7-11可以了解經營呢?

 

第一幕 要如何充足供應熱賣商品呢?

具備假設能力

7-11的智慧1讓工讀生擔任訂貨的工作,自行下決定

7-11的智慧2工讀生三個月也能侃侃而談「經營學」

7-11的智慧3「訂貨作業」符合「人性」渴望責任與成就

7-11的智慧4「銷售一空」是該歡喜,還是該反省呢?

7-11的智慧5忽視「暢銷」「滯銷」,就會產生錯失良機、報廢損失

7-11的智慧6「假設?驗證」何為「單品管理」?

7-11的智慧7要建立「假設」,先收集「前置情報」!

7-11的智慧8具備假設能力1建立假設先從「不妥協」開始

7-11的智慧9具備假設能力2新的假設無法從「學習」中產生

7-11的智慧10具備假設能力3將焦點從「賣方」切換至「買方」

7-11的智慧11具備假設能力4「為了顧客好」與「站在顧客的立場」有何不同呢?

7-11的智慧12具備假設能力5心裏要時常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第二幕 要如何使更多顧客願意購買呢?

具備銷售能力

7-11的智慧13現今並非「需求購買」,而是「衝動購買」的時代!

7-11的智慧14「展售高手」會隨著時間更動擺設

7-11的智慧15一切都已進入「心理戰」的時代!

7-11的智慧16顧客的心理將帶來「引爆點」

7-11的智慧17在心理戰的時代,「待客」也成了重要的「表演」

7-11的智慧18實地演練例1所有的工作皆與「待客」連結

7-11的智慧19實地演練例2「待客」也有助於發覺隱性的需求

7-11的智慧20實地演練例3思考如何推顧客一把

7-11的智慧21能提供顧客「故事舞台」的店就強勢

7-11的智慧22「顧客忠誠度」高的話,就能「不戰而勝」!

7-11的智慧23工讀生、兼職人員為何能發揮極大的功效呢?

 

第三幕 要如何產生暢銷商品呢?

具備商品開發能力

7-11的智慧24日常主力商品盡量在消費地附近製造

7-11的智慧25使「炭火燒烤」、「大量生產」並存的便當工廠

7-11的智慧26蕎麥麵的沾醬從柴魚片開始就精挑細選

7-11的智慧27商品開發案例1初次擔任開發的人員如何能率領團隊呢?

7-11的智慧28商品開發案例2團隊如何突破常識的框架,將不可能化為可能呢?

7-11的智慧29從「交易」到「合作」,轉換想法!

 

第四幕 如何提升人的工作意願

具備管理人的能力

7-11的智慧30OFC不具有命令權,所以需要確實的管理能力

7-11的智慧31「了解了吧」,一句話就能全盤了解的北京總經理

7-11的智慧32驅策人的能力1開門見山地說,共同擁有「默契」

7-11的智慧33驅策人的能力2擁有能使人感受「跟這人在一起就有幹勁」

7-11的智慧34驅策人的能力3尋求突破現狀的線索,使其視野向外界開展

7-11的智慧35驅策人的能力4對方所持有的「有利」資訊,消化成自己的

7-11的智慧36驅策人的能力5難以正面突破,就間接的趨近

7-11的智慧37驅策人的能力6不是用話驅使,而是讓他自己開口、行動

7-11的智慧38如何培養工讀生參予經營的意識,轉化為戰力呢?

7-11的智慧39成為上司後,該如何做呢?

7-11的智慧40有「溝通能力」和「創造力」就無所畏懼!

 

第五幕 成為領袖後,該如何做呢?

具備領導能力

7-11的智慧41領袖的條件1揭示公司的理念,不動搖

7-11的智慧42領袖的條件2具備決斷力

7-11的智慧43領袖的條件3具有否定過去的能力

7-11的智慧44領袖的條件4具有貫徹到底的能力

7-11的智慧45領袖的條件5具有表達能力

7-11的智慧46領袖的條件6具有遠見

 

0-2 【前言】 為何從7-ELEVEN可以了解「經營」呢?

父親送給兒子的企管書--這本書是如何誕生的?

這本書是身為記者、有個兒子就讀高中的作者我,寫給年輕世代一本關於企業管理書。
因此,本書是以對年輕人說話的形式寫成的。
為何要寫這麼一本書呢?
我在這四、五年間,訪問過日本最強大的連鎖便利超商--日本7-ELEVEN的創辦人,至今仍執掌經營大權的鈴木敏文十幾次,他也是Seven & I Holdings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關於鈴木先生所獨創的經營學、創新的思考方式,我也寫過兩本書。一本是基本篇的《鈴木敏文的統計心理學》,一本則是應用篇的《鈴木敏文之「看穿似是而非的謊言」》。
而讀了這兩本書的寶島社編輯,某天就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信上這麼寫著:
「想麻煩您以鈴木敏文的經營學為題,寫一本書。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經營學的書,卻只是鋪陳難懂的理論,對於實際現場有所助益的,我覺得少之又少。所謂實用的書,我認為要由經營的現場、買賣的現場切入。所以我想針對年輕世代,出一本淺顯易懂,連高中生也能理解的書,教導實際經營、做生意的原則。畢竟能為日本注入活力的,正是有志從商的每個青年啊!而之所以舉鈴木敏文為例,是因為便利超商對多數的消費者而言,是很熟悉的領域,而其中,鈴木創造了最為成功的商業典範7-ELEVEN,也是十六歲這年紀齡所能接受的經營者。」

讀了這封信,我想起了中學及高中時代的朋友,如今在東京某私立大學經營學院擔教授的S君所說的話。他說,每一年,新生選擇經營學院,應是為了學習「經營學」,但他們對於經營、或者經營學究竟為何,幾乎是一無所悉,就這麼進來了。
於是,S君便以對經營學毫無概念的新生為對象,開設基礎講座,用經常接觸的便利超商為題材,每年探討這個主題,「為何同為連鎖便利超商,7-ELEVEN就比較強呢?」

S君這麼跟學生說明:
「舉個例子,7-ELEVEN強盛的祕訣為何?找出能讓在教室裏的三人中,兩人感到『確是如此』的條件,那就是經營學。」
一般而言,經營學是針對公司這個組織所採取的行動、行為,從各種層面加以說明的學問。但是,正因其行動、行為乃源自於人,所以經營學中,「人力資源」就占了極大的部份。
想像一下,你或你們在學校所參加的社團活動、委員會活動。即使是學校的活動,只要有兩人以上聚集,為了更有效地運作,就需要經營學的思考方式。

該怎麼驅策成員,達成目標呢?因應各種狀況,也必須判斷成員在各個時點的心理,給予加油打氣。有時也要否定自己的既有認知,從別的角度重新檢視。而舉辦校慶等活動時,也得構思使全校師生盡興的方法。攤位等活動,是從企劃案的成型開始,而採買時,也運用到大量購買的「規模經濟」。如果有領導者,其領導風格也會會備受考驗。一旦遇到阻礙,你們活動本身的意義就會受到質疑。最終要以眾人的能力,突破阻礙。這些都屬於經營學的範疇。其中與人相關的要素何其多,你們也就明白了吧!

換句話說,經營學並非狹隘地僅止於經營公司的方法,心理學、認知科學、行動科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等等,與人的行動、行為攸關的所有領域的要素,都融入其中。其「人與組織之綜合學」的色彩,相當濃厚。
在現今的日本,幾乎所有的人都隸屬於某種形式的組織,也在其中度過許多的時間。因此,當我們探究經營學時,也會碰觸到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如:自己為何存在於這個社會?如何才能了解他人及許多事物呢?

學習經營學就能了解人、了解社會、了解為人處世尤其,對於年輕世代而言,重要的是,能否盡可能地講述「靈活的經營學」吧!
關於這點,就如S君正在做的,以鈴木先生從零開始,建立起最強大、隨處可見的連鎖便利超商7-ELEVEN為例,將其經營學以實例傳達給年輕世代的讀者,我想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與此同時,針對完全不了解經營(或者該說是毫無興趣),包含高中生的讀者,寫一本簡單易懂,讀來有趣的經營學書籍,這個課題對於寫作的人,是個挑戰,教人情緒激昂。
只是,站上了戰鬥位置,我卻感到茫然。我既非經營學家,也不是教育家,不過是個寫書匠的我,哪裡有資格教導年輕人經營學呢?苦思許久,某天突然湧現腦海的,只有一個事實──對小兒來說,我就是「教育家」。
於是我將讀者群設定、瞄準在年輕人,甚至也涵蓋了一般的讀者。完成了一本由父親送給兒子的經營學書籍,這種至今罕見的嘗試。

7-ELEVEN的經營簡單易懂

經營究竟為何?成功的經營是怎麼辦到的呢?以模範之姿登場的,就是剛才所提及的7-ELEVEN。經營學中,有以眾多企業經營為樣本,加以分析的方法;也有以一個傑出、紮實的經營為個案,仔細地研究,從中發現本質的方法。本書是採用後者,並舉7-ELEVEN為例。
因為對你及你們而言,7-ELEVEN隨處可見,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重大的理由。

第一,從創業以來,鈴木敏文這位經營者所實踐的經營學,簡單易懂。
例如,世界知名的海外企業家來到日本,與鈴木先生等日本企業家共同舉辦座談會時,如果將個別的發言公布在網路上,瀏覽鈴木先生發言的數量,總是特別多。這是因為他的發言特別簡單明瞭,而且很有說服力。
7-ELEVEN的分店在日本國內就有一萬間以上。以一個國家中的分店數量來看,全世界排名第一。而巡迴各家分店,給予經營指導的分店經營協談員,簡稱為OFC(Operation Field Consultant,區顧問)的員工,約有一千五百人。
OFC平時在自己的責任區,但每一週,北從北海道,南自九州,所有人員會聚集在東京的總公司,召開「FC會議」。屆時,鈴木先生身為領導者,總會不厭其煩地對著全員,重複講述7-ELEVEN所推行的經營原則。
FC會議一年就有五十次。從創業以來,持續了三十多年,鈴木先生說過的話相當多,但內容卻一貫不變。如果加以整理,約可集中在五、六個項目。鈴木式的經營學就是如此地簡單。不過,卻在超商界發揮了壓倒性的優勢。

讓我們從數據來瞧瞧7-ELEVEN的強盛。其分店的數量有一○九八五間。與第二大的羅森(LAWSON)八二一○間,第三大的全家六一二二間相比,大幅度領先(皆為二○○五年八月底的數字)。
7-ELEVEN所有分店的營業額約二兆四四○九億日圓,比羅森高出一兆日圓以上,在日本零售業整體的總營業額排行榜上,位居翹楚。其一間分店的平均日營業額約六十四萬日圓,大幅領先羅森的約四十九萬日圓,及全家的約四十七萬日圓(圖1業績是以二○○五年二月期的結算作比較)。
締造出如此的佳績,其原則卻能歸納為五、六項,換句話說,這就顯示了,企業經營根本沒有那麼複雜。
而舉7-ELEVEN為例的另一重大理由,就在於從7-ELEVEN幾乎可以全盤了解與經營相關的事物。
商業經常被比擬為河流。從最上游的原物料供應、商品的生產、運送商品的物流、仲介商品的批發商,直到下游的販賣,可以視為一條河流。7-ELEVEN是零售業者,所以位居最下游(零售業、物流業、批發業也統稱為流通業)。
只是,在7-ELEVEN整體的營業額中,獨家商品就占了一半以上。為了開發商品,7-ELEVEN從起步的階段,就和製造商共同組成團隊,全心投入。甚至溯源,對原料的選用也積極地參與,而且相當挑剔。另外,為了將陳列在店內的約二千五百種商品,迅速、保鮮地配送到各分店,7-ELEVEN也擁有領先業界、獨特的物流系統。
總之,從7-ELEVEN便可了解從上游到下游的一切流程。這樣的企業並不多見,所以很有意思。

兩位「大師」登場

舉7-ELEVEN為例來談論經營學,我要借重兩位人士的力量。
一個不用說,當然是鈴木敏先生本人。「美食也會令顧客厭膩」、「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同業的其他公司,而是瞬息萬變的顧客需求」……等等,鈴木先生的話,往往令人拍案叫絕。
不過,鈴木先生卻一針見地指出了事物最關鍵的本質。也正因此,身為經營者的他,卻散發者「教育家」的氣息。在本文中,我將鈴木先生的發言命名為「鈴木敏文的經驗分享」,穿插在各個重點。
而另一位要借助其力的,則是位貨真價實的經營學者。他是一橋大學國際企業戰略研究所的野中郁次郎教授。野中教授與我,在Recruit Works研究中心所出版的《Works》這本商業雜誌中,一起擔任連載的企劃。也曾將連載的專欄再編輯,以合著的形式出版《革新的本質》一書。
野中教授的經營理論「知識創造理論」,從日本發聲,廣為世界所知。所謂的知識創造理論,認為人所產生的「知識」,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

知識的英文是knowledge。這其中有智慧、經驗、親身學來的技巧、思想、信念、價值觀、創意、意象……等看不見的東西,也有以眼所見的形式表達的詞彙、文章、手冊、圖、數據……等等,包羅萬象。也可說是種概念,表達出人類知性活動所產生的廣義「知能」。譬如有個暢銷的電器用品,那不僅是個機器,其中也蘊含著開發者的優異知能。
這種知識或是知能,正是企業競爭力的泉源。知識創造理論認為,企業所應推行的,是新知識的創造。這時,人就不是單純的勞動力,而是相對於金錢的資本,被定位在創造知識的「知能資本」。如今,知識創造理論備受世界的矚目。
鈴木敏文會長與野中教授,兩人的共通之處在於,皆為日本所引以為傲的世界級經營者、經營學者。儘管如此,兩人不以地位、名聲為傲,也是共通點。

鈴木先生接受完訪問,一定親自送客到電梯前,客氣地鞠躬,這總令我惶恐。而我以前和野中教授出差前往各地採訪時,曾仰望著滿天的星斗,一起泡著露天溫泉,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勝見:「為何堅持經營學這門學問呢?」
野中:「……不就是希望日本的經濟、企業、企業體的員工能更有活力吧!」
勝見:「我也深有同感。」
這樣的野中教授,在為數眾多的企業經營者中,對其手腕、能力給予最高度讚賞的,正是鈴木敏文這位經營者。
這兩位想必能將經營的精髓、樂趣,傳達給身為讀者的你和你們,也能讓你們意識到經營的本質吧!以電影《星際大戰》作比方,鈴木先生就是將經營的「原力」直接傳授給我們的絕地大師──歐比王,而野中教授則是讓我們窺知「原力」之深奧的絕地大師──尤達般的存在。
除了兩位大師(專家)之外,在本書中,協助採訪的7-ELEVEN相關人士會適時登場,傳授其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其中也有與你和你們同世代的高中工讀生,你將會聽到他們的真實的分享(關於登場人物的職稱、年齡等,原則上使用採訪當時的情況)。
在商業的世界,相關的人士全力以赴,充滿了戲劇性。接下來所要介紹的,是以7-ELEVEN為舞台,為數眾多的人們,從總裁到分店的工讀生,他們每一天的努力,也充滿了戲劇性。
本書是假想,身為讀者的你和你們,開始在7-ELEVEN打工,成為職員,晉升管理職,最終躍昇為總裁。我所採用的架構,是要你在各幕的情景中,熟悉工作方式,並獲取所需的能力。我衷心企盼,最後你坐上總裁之位,能感受到經營的精髓。

另外,鈴木先生之前兼任日本7-ELEVEN、母公司的伊藤洋華堂兩家公司的董事長兼總裁,並擔任伊藤洋華堂集團(以下簡稱IY集團)的代表。二○○五年九月起,集團改組,伊藤洋華堂、日本7-ELEVEN、日本Denny s連鎖餐廳三家公司統合經營,設立了控股公司(以保有、支配其他公司的股票為目的的公司)──Seven & I Holdings,鈴木先生則擔任董事長兼總裁(CEO)。

 

0-3 【內容書摘】「銷售一空」是該歡喜,還是該反省?

「賣方的方便」就是「買方的不便」

至此我說明了,由工讀生、兼職人員協助訂貨,對超商的經營是何等重要。接著,我想進入具體的訂貨方式。首先,有個重要的概念,我希望你和你們能牢記。我要請教一個問題。「銷售一空」真的是件該歡喜的事嗎?站在做生意的角度,全數賣完看來是非常成功。但真是如此嗎?

有些人氣商品推出後,全數賣完,就會貼出「全數賣出,感謝您」;或是一開始就有限量時,則掛出「銷售一空,對不起」。這是很奇怪的說法。因為看見「全數賣出,感謝您」貼紙的,是賣完之後才來的客人,他們會想:「我又買不到,沒道理向我致謝」;至於「銷售一空,對不起」,如果要致歉,客人或許會想說:「當初就該準備更多的數量」──其實這種感覺才是正確的。一般來說,商品銷售一空沒有剩餘,是最好的,所以賣方常以為「銷售一空=好」。不過,鈴木先生卻說,這裡潛藏著似是而非的謊言。

鈴木敏文的經驗分享6:「銷售一空」其實是「賣方的滿意=買方的不滿」

進的貨賣完了,賣方常是高呼萬歲。但是,賣完後才光臨的顧客,看到空無一物的架子,只會心生不滿。如果這狀況持續下去,或許他就不再踏入這家店。而那家店當時如果有那件商品,就不會讓原本到手的生意跑了,失去了顧客。賣方當然可以認為,有商品的時候不來,賣完了又不滿,那是顧客的任性。相反的,如果以買方的情況為優先思考:顧客難得光臨,卻無法滿足他們的期待,很明顯是自己的疏失──就會是這樣的看法。所以,賣方的方便就是買方的不便;買方的方便卻是賣方的不便,賣方的方便和買方的方便常是不一致的。

鈴木敏文的經驗分享7:在買方為主的市場,必須調整腳步,跟上顧客的任性!

從前的時代,就算是站在賣方的立場作買賣,也可以賣得很好。那是市面上流通的商品還不多,物資缺乏的時代,我們稱之為賣方為主的市場。而今瞧瞧衣櫃,東西多到快滿出來,是個物資過剩的時代,已劇變為買方為主的市場。因此,對於顧客的任性、買方的方便,賣方能配合到什麼地步,就成了關鍵所在。

「商機損失」與「報廢損失」,何者是問題呢?
剛才鈴木先生的話中,有這樣的說法。「當時如果有那件商品,就不會讓原本到手的生意跑了」。這個稱為銷售的「商機虧損」或「商機損失」。那是指如果顧客光臨時,有那件商品,應該可以成交,卻因缺貨而產生的損失。另外,由於賣剩的商品要丟棄,所蒙受的損失就稱為「報廢虧損」或「報廢損失」。

商機損失與報廢損失,何者是較為嚴重的問題呢?其線索就是要站在顧客的觀點來思考。舉個例子來說。這是某間7-ELEVEN的故事。老闆先前在中型連鎖超市擔任店長。由於想「試試自己的實力」,所以經營起便利商店。不料,他的經營方式,卻與其積極的心態恰好相反。

在超市做店長時,他最大的煩惱,就是報廢損失的問題。每晚店一打烊,如果報廢過多,就表示業績不好。即使經營起超商,那個記憶仍未抹滅,結果消極地訂貨,一直為提升業績所苦。最典型的就是小菜類。那家店坐落在站前的商店街,附近是住宅區,客層以單身人士、學生居多。原本寄望漢堡肉、八寶菜、糖醋排骨等小菜類會有好的業績,誰知卻毫無起色。

問題就出在訂貨的方式。「如果賣剩該怎麼辦?」,因著擔心報廢損失,就少量訂了二、三個上架,卻剩下一、二個。顧客見到架上只有零星幾個,反射性地認為:「該不會是賣不好剩下的吧?」就難以伸手購買。憂心報廢損失的消極姿態,卻招致報廢損失,導致惡性循環。說到這家店,問題是出在哪裡呢?與其說是報廢損失,不如說是由於消極的訂貨,導致更大的商機損失。

其後,由於負責的OFC熱心地建議,作為他的後盾,老闆的心態轉為積極,大幅增加小菜的訂貨量,也增加了陳列的排數。他也將小菜擺在米飯的旁邊,以關連性的陳列,企圖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結果,營業額飛快地成長,此後就不曾下滑。對顧客而言,何者才是令人滿意的狀態呢?答案自是不用多說。由於商機損失是看不見的,但報廢損失是看的見、可瞭解的損失,所以老闆動輒在意的是報廢損失。這個例子正說明了,經營上的第一課題,就在於如何減少商機損失。

 

0-4 【內容書摘】「假設?驗證」、「單品管理」為何?

何謂建立「假設」?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掌握「明天的顧客」需求,並且抓住新的暢銷商品,將商機損失降至最低呢?在7-ELEVEN,一種被稱為「假設」的想法,每天都在實踐著。
所謂的假設,簡言之,即對於未知的答案,「假定答案會是如此」。鈴木先生這麼說明。

鈴木敏文的經驗分享9:思考對方也未察覺的潛在需求,就是「假設」

「打個比方,你在思考要送什麼生日禮物給朋友。送對方想擁有、想收集的東西是最為簡單的。也可以詢問對方想要什麼。這正是投其所需。同樣是需求,但早在對方的意識中表露出來,也察覺到,所以這是「外顯的需求」。當然對方也會很高興吧!
只是最讓對方高興的,就是連自己也沒意識到,其實真的很想要的東西。也就是他人察覺到自己的「潛在需求」,所贈送的禮物。因為連本人也未意識到,所以任誰都不知道答案。
但是,多方思索對方接下來想做什麼,認為這樣的東西應該能討其歡心,這就是假設。任何人都在生活的各樣情境中,無意識地進行著假設。」

掌握顧客的潛在需求。顧客也是當那件商品出現在眼前,才意識到「我想要這樣的東西」,不由地伸出手去。就算你去詢問顧客,他也不知道。這時,假設就有其必要。

建立「假設」之後,一定要「驗證」結果

在每天的訂貨中,每一次都要建立假設。明天什麼商品會暢銷?要建立假設。即使是工讀生也不例外。
當然,任何人都會在意,所訂的商品是否如同假設,賣得很好。這時,就要以POS數據來確認銷售的結果。這就是「驗證」。
POS系統原本是美國所開發的,但在美國,主要是用於防止收銀人員的輸入錯誤、不當行為。將其作為訂貨、商品管理的工具,日本的7-ELEVEN首開先例。
鈴木先生說,關於POS系統,一般人有些誤解。

鈴木敏文的經驗分享10:POS系統不會顯示「明天的顧客」數據

「關於POS系統,最常遭到誤解的是,一般人都以為,商家是根據POS所顯示的銷售排行來訂貨。這麼一來就與補充訂貨、追加訂貨相似,將會導致商機損失、報廢損失,就如先前所述的。
POS所顯示的,是「昨天的顧客」數據,而不會顯示「明天的顧客」數據。「明天的顧客」需求、明天的暢銷商品,要由人建立假設去探尋。POS基本上在驗證假設是否正確,也是為了連結到下個假設。」

假設的案例1「在海邊的店,梅子飯糰會大量賣出」

讓我們來看幾個根據假設來訂貨的例子。
鈴木先生經常說的,就是「在海邊的店,梅子飯糰會大量賣出」的例子。
在通往釣魚船碼頭的路上,有間7-ELEVEN。根據氣象預報,明天週末是個絕佳的釣魚天氣。可以想見的,一早釣客就會順路來買午餐。那麼,究竟要訂什麼商品呢?負責訂貨的人員就要建立假設。
早上買了午餐到要食用,有段時間。氣溫似乎還會上升。那麼,購買擺上一陣子也不易變質的東西,不就是顧客的心理嗎?那麼,梅子飯糰這一類的商品應該會受歡迎。考量之後,就大量地進梅子飯糰。
其實釣客也是為了買午餐才光顧的,至於要買什麼,大多還沒決定。當他們看見陳列架上排著大量的梅子飯糰,才察覺到自己也不太意識到的潛在需求,於是一個接著一個買。顧客認為「這家店有很多我想要的商品」,心滿意足,自然會經常光顧。

假設的案例2「黃金週期間,要補足果凍」

接著是東京某個地區,針對春天的黃金週(譯注:日本五月初的連續假期)所執行的企劃案例。當地以住宅區居多,連續假期期間,許多人外出旅行、渡假,所以顧客總是銳減。便當類的進貨量,每年都得壓得比平時還少。
只是連續假期期間,來光顧的客人也不是路過的,而是住在附近的人們,所以如果能確實滿足其需求,將來很可能會成為老主顧。另外,可預期的,連續假期期間,還待在家中的客層,年事較高的人比年輕世代,更有可能。
於是,7-ELEVEN注意到一種甜點類商品。透明的果凍中加入各樣水果,雖然平時沒有特別促銷,但因它原本就好吃,加上一百五十日圓的平價,對於重視健康的顧客,即使不是每天,兩天也會想吃上一次,算是常用型的商品。
連續假期期間,鮮食商品的陳列架上,往往顯得冷清,但是果凍色彩鮮豔,大量擺放在一起的話,賣場看起來色彩繽紛,極具吸引力。就在整個地區積極地補貨之下,平時這件商品一天的營業額約兩千日圓,但這時達到一萬日圓的分店接二連三。而購買的顧客正如假設般,多是當地的年長者。
就在同一地區的某家店,工讀生從這個黃金週企劃的假設中,得到啟發,自己也建立了獨特的假設,並得到成果。工讀生想到,連續假期期間,不見得是全家都外出。獨自看家的父親該怎麼打理晚餐?於是他規劃了一個促銷咖哩調理包的賣場。正因為他平時就負責咖哩調理包的訂貨,親手親為這個商品,所以才能直覺出這個假設。

假設的案例3「辦公區的怪現象!?傍晚進貨的沙拉大賣!?」

基本上,POS數據是用在檢驗假設,但是從POS數據的微妙變化,也可能產生假設。
位在東京市中心的某家分店,中午的尖峰時段賣出大量的沙拉。主要是女性上班族連同便當類購買的。沙拉的進貨是中午前的第二批、傍晚的第三批,共進兩次。某天,當地的OFC看了POS數據,發現第三批進貨的沙拉銷售量雖低,根本比不上白天,但竟然還有銷出。
究竟是誰?又為何而買呢?這裡是夜間人口零的地區啊!即使女性上班族加班,也不可能在便利超商買晚餐。再仔細確認過POS數據,不僅是數量,也查了賣出的時段,才知是隔天早晨外出上班的尖峰時段所賣出的。
這不就有潛在的需求嗎?OFC便與老闆商量,在第三批進貨時,補進大量的沙拉。這假設也漂亮地命中了。原來一大早,女性上班族會買沙拉作為早餐,在辦公室食用,或是為了避開中午的擁擠,提前購買了。此後,這家店一早就擺出大量的沙拉,刺激潛在的需求。

支撐7-ELEVEN經營的正是「單品管理」

所謂的商機損失,即如果有那件商品,顧客原會購買,卻因缺貨而產生的損失。明天的顧客需求,不到明天是無從得知的。因為潛在的需求隱藏在顧客的心理之中,尚未清楚地顯現。
所以,在現場的分店,會建立假設來訂貨,並以POS數據來驗證結果。藉由反覆的假設與驗證,針對每項商品,要經常掌握暢銷商品,並排除滯銷商品,這在7-ELEVEN稱為「單品管理」(圖6)。
單品管理的概念是7-ELEVEN經營的主幹。所有的組織、系統,都是為了實現單品管理而存在。某家分店建立了某種假設,某個商品要進多少,總公司都要能應付。世界最先進的資訊系統,能迅速而確實地處理由分店傳來的訂貨資訊、冬天也能應付涼麵訂單的生產體制、為此所需的材料掌握,有效率的物流、以及不斷推陳出新,創造新暢銷商品的商品開發……等等,如果分店是幕前,則幕後的所有工作,都是以實現單品管理為前提。
換言之,單品管理正象徵了7-ELEVEN的「思想」、「世界觀」,即持續因應瞬息萬變的顧客需求。
如果確實執行單品管理,商機損失就會降低,報廢損失也隨之減少。顧客所需的商品,也能在所需的時候,要多少就有多少。店家的業績、利潤也會上揚。結果,顧客的利益與賣方的利益,竟能完全相容不背。
在全國超過一萬家的分店裡,執行這個單品管理的,不僅是老闆、店長,甚至是工讀生、兼職人員。而那也造就了7-ELEVEN現場的強盛。
在重建破產的美國7-ELEVEN時,單品管理也成了改革的根本。由於其意涵深遠,找不到適切的英文翻譯,結果美國也直接稱為「Tanpin Kanri(取第一個字母TK)」,成為重建經營的關鍵字,至今仍如此使用著。

 

0-5 【內容書摘】為了顧客好與「站在顧客的立場」有何不同呢?

在7-ELEVEN,禁說「為了顧客」

所謂站在買方的觀點,換句話說,就是「站在顧客的立場」來思考。
在7-ELEVEN,有一句話是禁止員工使用的,那就是「為了顧客好」之類的說法。「為了顧客好」與「站在顧客的立場」──看起來是相同的,但你或你們知道差別嗎?試著將「顧客」代換成「孩子」。鈴木先生這麼說明。

鈴木敏文的經驗分享16:「為了孩子好」而責備孩子的父母,是以「父母的好惡」來責備!?

例如,父母在責備孩子時,多半是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責備他的」。責備之後,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就說:「我是為了你好才說你的,為什麼你就是不了解呢」,越發怒氣沖沖。這時的父母常以自己的經驗來決定、判斷,「孩子是這樣的」、「我的孩子應該要這樣」,其實大多是強迫推銷自己的好惡。孩子就算受到責備,還是不聽父母的話,是因為當他長到一個年紀,就看穿父母口中的「為了你好」,只是父母的好惡而已。所以在責備的時候,如果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思考,或許責備的方式也會改變,孩子的反應也會不同。

同樣的,當我們說「為了顧客,我會全力以赴的」、「即使這麼做,也稱不上是為了顧客好」之類的話時,通常都決定、判斷了「我們的顧客是這樣的」、「顧客應該要這樣」,這情形非常的多。所以一旦業績不佳,就想說自己這麼努力,現在的顧客卻不太捧場,於是開始責備起來。其實,現今的顧客能夠敏銳地感受到,賣方是在強迫推銷自己的好惡。重要的是,經常「站在顧客的立場」來思考。我之所以禁止在公司裡說「為了顧客好」這句話,就是為了除去這種先入為主、強迫推銷,貫徹經常「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

經常「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這是任何人都會的事
不是以賣方的觀點思考「為了顧客好」,而是從買方的觀點,「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這只要想法做個調整,任何人都能輕易做到,鈴木先生說道。

鈴木敏文的經驗分享17:引發顧客需求起變化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

雖然說顧客的需求變幻莫測,但如果說是誰引發變化的,不是別人,我們每個人就是引發變化的當事人。每個人只要退離工作一步,就成了顧客。所以每個人都是賣方,同時也是買方。當我們身為賣方,面對銷售一空後才來的顧客有所抱怨時,雖然嘴裡道歉,心中卻想,那是顧客的任性。但是當自己身為顧客去購買時,如果想買的商品賣完了,就會心生不滿,如果情況持續下去,就會失去光顧這家店的意願。任何人都持有任性、自私的顧客心理。正因為我們擁有這種顧客心理,才能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最不該的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就能挖掘自己本身的顧客心理。就像這個例子。在「和樂融融的店」蓮沼店裡,關於迎接聖誕節的企劃,老闆徵詢工讀生、兼職人員的假設。其中就有這樣的提案。「聖誕節時,為了保持約會的好口氣,男女都會買口香糖吧!」「新年期間,來奶奶家玩的小孩,會收到紅包,所以很有錢,就為他們多進些口袋怪物吧!」提案人是就讀高中的女工讀生。兩個提案都以自己作為假想對象,也是三十多歲的老闆難以想出的假設。「任何一個假設,我都給予『兩個圈』。點子新奇,連我自己都受到刺激。所以才會將訂貨全權交給工讀生、兼職人員。」(山岸老闆)

向對岸投球的「河川模式」VS自己挖井的「水井模式」
我們再從別的角度來看,「為了顧客好」與「站在顧客的立場」的差別。
思考事情的方法有「河川模式」與「水井模式」。認為顧客是在河川的對岸,就是河川模式,而「為了顧客好」就是這種想法。從各種調查數據、分析數據、至今為止的經驗,判斷目標物就在河川對岸的某一帶,於是瞄準目標投球,而「這麼做都是為了顧客好」。

這種河川模式有兩個問題。首先,根據調查數據、分析數據,任何人思考之後,都會得到相近的答案,這就成了「模仿」。鈴木先生認為,「只要是模仿,就不會成功,也成不了氣候」,所以他最厭惡模仿。而更大的原因是,在顧客的需求瞬息萬變的時代,當你投球時,顧客的需求早已先行而去,以致你無論怎麼投球,也無法命中。至於水井模式則是如此。當你向下挖掘自己的水井,自己所具有的買方需求也會隨之湧現。繼續挖掘下去,就會碰到地下水脈,而那就與顧客的水井相通。

而這地下水脈,即相當於顧客也尚未察覺的潛在需求。「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就像是挖掘自己的水井,要從探尋自己內部的顧客需求開始。野中教授也說:「所謂的假設,就是完全站在顧客的立場,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其中。」「我們都具有主觀與客觀兩種觀點,假設則是『我想提供顧客所需的東西』、『如果我是顧客,一定會想買這種商品』這類主觀想法的顯露。而現今我們必須再一次深化的,正是這種主觀觀點的能力。」

據教授表示,現在有許多的日本人正陷入「分析麻痺症候群」。認為只要依照數據資料,做科學的分析,該採取的策略就能客觀地產生。但是,當被問到「你究竟想做什麼」,他卻無言以對。「沒有夢想也沒有想法,只希望成績考核能通過,確實做好上級交辦的事情,根本欠缺自己作為當事人,主動參與的意識。這正是今天日本企業所持有的最大問題。關於這點,從『你自己是怎麼想的』、『你自己想要做什麼』這類的想法,到現場每天創造出假設,7-ELEVEN的工作模式值得關注。」(野中教授)

要建立假設,自己本身要具備「絕對價值」
當然,「自己如果是顧客,會想要這種商品」的想法,不可是自以為是的偏執。關於這點,7-ELEVEN之所以能排除偏執,就是因為將自己的目標分享到最基層。企業的經營中,有追求「在與競爭對手的競賽中勝出」,屬於「相對價值」的經營;還有追求「重視自己的理想、想法」,屬於「絕對價值」的經營。如果追求的是相對價值,就會以「第一」為目標;如果是重視絕對價值,就會希望是「唯一」。

7-ELEVEN是哪一種呢?鈴木先生只要有機會就說:「我們的競爭對手並非同業的其他公司,而是每天需求不斷在變的顧客。」比起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低,7-ELEVEN更要思考如何持續因應隨時在變的顧客需求。這對7-ELEVEN而言,就是絕對價值。為了共享這個絕對價值,鈴木先生每週將全國約一千五百位的OFC召集至東京的總公司,藉由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反覆講述自己的想法。

而後,每個7-ELEVEN OFC回到自己負責的地區,就與分店的老闆、工讀生、兼職人員進行對話、分享。一旦想到「這種商品顧客一定想買」,為了不使其陷入自以為是的偏執,每個員工都要共享7-ELEVEN的絕對價值。總而言之,要建立假設,自己本身要有挖掘顧客需求的能力,同時,必須經常將自己所定為目標的絕對價值放在心中。

鈴木一朗與7-ELEVEN的共通點
那麼,要如何協調這兩者呢?鈴木先生經常掛在嘴邊說:「要時常客觀地看自己。客觀地看,就是從『另一個自己』來看自己。」從「另一個自己」客觀地來看自己,就會發現,自己是賣方,同時也具有顧客的心理。接著,挖掘出自己內部的潛在需求,並針對明天的顧客所求為何,建立假設。而那假設是否偏執,是否背離了自己的目標,就要從「另一個自己」來看,不斷修正,下訂單。之後將結果依照POS數據,從客觀的觀點進行檢驗,再建立下一個假設。

如此,意識中浮現了「另一個自己」客觀地看自己,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後設認知(meta cognition)」。meta是「更高一層」、「超越」的意思。正在實踐與此方法相似的,就是大聯盟的鈴木一朗。據說一朗經常從「另一個自己」客觀地看自己,就知道與自己理想形式的落差,而意識到下回要在某處進行某種改進。野中教授也說道:「主觀的觀點與客觀的觀點,這兩種觀點維持良好的平衡,『主觀→客觀→主觀→客觀……』的循環,持續螺旋環繞,就能提升訂貨精準度。正因為如此反覆,所以在7-ELEVEN裡,即使是工讀生,經過兩、三個月,就能開口講述夠水準的經營論了。」

 

0-6 【內容書摘】店家能提供顧客「故事舞台」,就會強大

「7-ELEVEN對自己而言是什麼呢……?」

為了讓顧客購買,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樣的演出是必要的呢?為此,有必要再次檢視顧客與這家店的關係。
究竟顧客對超商的要求是什麼呢?當然,他們是為了購買商品而光顧的,但是經常光顧的店與不常光顧的店,或者是不得已才光顧的店,其差別為何呢?甚至也有顧客也不是來購買商品,卻經常光顧,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還記得7-ELEVEN的這支電視廣告嗎?不久前才播放,讓人耳目一新的企業形象廣告系列。
「777」篇的情節如下。一個在收銀台結帳的畫面。「總共是777日圓」,男性顧客從店員口中聽到金額,高興地大叫「Lucky」。而店員馬上說了聲「恭喜」。瞬間,畫面停格,打出「對您而言,7-ELEVEN是什麼?」的廣告詞。
而「目的──心情」篇,一位不買東西的顧客登場。女性店員正在店門口掃地,一個男性顧客走了過來。他突然停住,問道:「咦,我是來買什麼的……」,店員回答說:「應該是心情吧」。男性顧客人說了聲「謝謝」,就這麼回去了。而那句廣告詞又出現了。
「第三顆星星」篇則富有童話色彩。一對情侶顧客,男的在店裡隔著窗戶,指向夜空中的星星,「要求」說:「我想將右邊數來第三顆星星送給她。」店員則問:「運送需要花點時間,可以嗎?」情侶面面相覷,女性顧客回答說:「好的」。「對您而言,7-ELEVEN是什麼?」,廣告詞又出現了。

時值創業三十週年,這個廣告提醒每個顧客「7-ELEVEN對我而言是什麼……?」,藉此使顧客再次思考與身旁分店的關係。
使用超商的每個人,每天都以不同的心情,演出自己的人生故事。而當顧客重新省察,「7-ELEVEN對我而言是什麼……?」,他們會驚覺,7-ELEVEN已不知不覺地融入其人生故事中,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這件事如果反過來說,也可以說7-ELEVEN提供給使用的顧客,一個各自表演的舞台。而在那裡,總有7-ELEVEN獨賣的各種商品,也有許多激發靈感的演出。7-ELEVEN的員工則在後方,是左右情緒所不可或缺的配角。至於顧客本身,則是各自故事當中的主角。
就這樣,以7-ELEVEN的分店為舞台,只要有顧客,這時故事就會上演,而後落幕。
如同廣告所呈現的,對某些人而言,或許在7-ELEVEN買東西就會有好事發生,是個幸運之地。對某些人而言,則是轉換心情的場所。而對某些人而言,情侶看見招牌,走了進去,就是一個很隨興的約會場所。
對於結束社團活動,一身疲憊的高中生而言,那裡是回家前的綠洲之地;對於補習完的學生而言,那裡是讓頭腦做個調整,釋放讀書壓力的場所;而對於夜歸的上班族而言,那或許是最先對他說「歡迎」的店;對於獨居老人而言,那裡或許是個可以輕鬆閒聊、休息的地方。
所以,一家店能夠經常提供給顧客充滿吸引力的表演舞台,它就會強大。
如同顧客自問:「7-ELEVEN對我而言是什麼……?」,這樣的店也能自問:「顧客對我們而言是什麼……?」,並且給予確實的回答。

店家融合顧客的「暗默知」,就會強盛

能夠提供顧客各自表演舞台的店,會是什麼樣的店呢?
在知識創造理論中,將這樣的舞台稱為「場域」。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當身處其中的人們共有某種關係時,就會產生「場域」。
在英文中,直接稱之為「ba」(使用日文的發音)。
「場域」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有。例如,學校的班級也是如此。如果你或你們快樂地置身其中,雖然言語難以形容,卻彼此心有所感,擁有能夠共享的內容,並且可以共同創造出個什麼,那裡就有個一起刻劃青春歲月的「場域」。而職場也是相同的。
「場域」可以是眼所能見的物理「場域」,也可以是眼所不能見的心理「場域」。
以7-ELEVEN來說,店家方面經常提供顧客所需的東西,以滿足顧客;而顧客方面則前往店裡尋找自己所需的東西,以此獲得滿足。當兩者之間共享了各自的想法、意象,相互共鳴時,「場域」於是產生。
「店家方面和顧客方面會相互共鳴。那是因為,店裡從老闆到工讀生、兼職人員,喚醒了自己也具備的顧客『暗默知』,並融合了顧客的『暗默知』。」
野中教授說道。
「暗默知」就如字面所示,是難以用言語文章表達的知能,是個人在不自覺中,累積各樣經驗所得來的。身體所記憶的感覺、由經驗得來的技巧、心中所持有的想法、理想、模糊的意象、價值觀……等,都是典型的暗默知。
至於超商,在一個個顧客中,對於商品、服務、待客、氣氛……等等,他們有種模糊的意象、暗默知,希望這樣,或認為應當這樣。雖然那難以用言語來表達,但每個人都各自擁有。
在上一幕中,我提到在建立商品訂單的假設時,店員也要喚起自己所具備的顧客心理,並探索顧客的潛在需求。這也就是喚醒自己心裡身為顧客的暗默知,以此融合顧客的暗默知。
例如,何時想吃雞肉什錦飯糰更甚於梅子飯糰,那是要置身「場域」中才能感受到,也是無法制式化的。何時會想在冬天裡嘗試涼麵,那也是高性能的電腦所無法計算的。正因為共有的暗默知存在,所以負責訂貨的人,才能訂購明天所需的梅子飯糰、涼麵。
店家融合了顧客「希望如此」的暗默知,就像是暗默知集結的世界。擺放在店內的商品,不管是訂貨的方式、陳列的方式、演出的方式,都摻雜著被喚醒、融合的暗默知。於是,賣場就不單是商品的陳設場所,而是讓人感到意涵的空間。
甚至,即使對方是工讀生、兼職人員,顧客也可以從其發言、各自的肢體語言、動作,散發出來的氣氛,感受到「店家想滿足顧客」的想法。顧客便能認同這樣的賣場。於是這裡就有了「場域」(圖16)。
鈴木先生也曾在刊載了他與野中教授對談的書中提到,「我從以前就使用五感,並以全身所獲得的暗默知為基準,開展生意」(出自『?何滯銷 為何暢銷』講談社出版)。
7-ELEVEN之所以強大,就在於連工讀生、兼職員工都成為一體,創造出顧客所共鳴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