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消火栓帖字:为人之道(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30:55
关于[为人之道(七)]的字幕:
  • 所以你看后来,就前几年,不就有人写了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一唱出来以后,马上引起轰动引起很强烈的共鸣。为什么?这就反映了这个时候,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外边发展,他事业在外面是国外地球各个地方。但是他有一个 在这种情况,如何尽孝的问题,有这种要求。那么《常回家看看》就反映了,现在时代这样一种要求,所以被大家所接受。所以这就说明具体的要求上,它是有变化的。
  • 那么也有一些应该说,现在就应该是淘汰了。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那现在当然就不能这样要求了,这样就压抑了你子女年轻人的,他的一种创造性 ,一种发展创新的这方面就过于保守。那么这种就随着时代发展,就被否定了。
  • 所以这就是说,孝的最基本的精神,前面我们讲的爱、敬,那么这些东西是它有普遍意义的,现在来讲仍然非常重要。但具体的要求上,我们要具体地分析。还继续还要照着做,会有所改变的,也有需要否定的这么些东西。
  • 那么这是讲的孝悌,再一个重要的内容就忠恕。
  • 忠恕之道在儒学里边,在《论语》里边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论语》里边有这么一段话,就是孔子和曾子有一段对话。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他跟曾子说,曾参啊,我告诉你我所讲的这些东西,我讲的“道”是“一以贯之”,有一个东西是贯穿在中心的。曾子曰 “唯 ”,曾子就回答说是。那么这两人对话就这么简单结束了,孔子就走了。“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那么旁边有别的弟子听他们这个对话,孔子走了以后就问曾子,说“何谓也”?老师说他的道是“一以贯之”,你答应说是,你们都没讲是什么内容,那么究竟讲的什么意思?老师这个“道 一以贯之”是什么东西?曾子就说“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他说老师这个道,就是讲的“忠恕”两个字。所以这就是曾子对孔子的思想的一个理解,他认为孔子这个“道 一以贯之”,就是讲的忠恕。
  • 那么对这段话历来有不同的一些理解,不同的一些注释。有人就认为,是曾子话说得不怎么准确。孔子讲了那么多有很多思想,很重要思想,不能用忠恕两个字来概括。那么当然也有人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什么?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中庸,有人说是什么,总之觉得曾子这话不能够,真正说明孔子的中心思想。那么朱熹有一个解释,他说孔子思想非常的博大精深,那么很难用简单一两句话,把它说清楚。那么所以曾子为什么说“忠恕而已矣”?因为忠恕这是一个人们可以最简单地从这里做起的一些要求,大家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做到,所以曾子就讲是这个忠恕 ,意思就是让大家能够从一个最简单、最好理解的地方做起 ,然后逐渐逐渐从做的中间去体会孔子的他的一以贯之道。这是朱熹的一个理解。
  • 当然这个话我们现在不必过多地去讨论 ,当然也专门研究,可以去研究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说忠恕之道,忠恕在孔子的思想中间,还是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它不是很重要,曾子不会这么说。而且也被孔子的其他弟子,后来把它记到了《论语》里边。再说从《论语》里边看也可以看到,就是确实能反映出来忠恕是在孔子思想就是很重要的。
  • 那么这个我们可以看两段话,一段话是说子贡问孔子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有没有一句话或者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我们终生按照去做的?那么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如果要是有这么个字的话,那就是恕。什么叫恕?叫“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是一段话。
  • 再一段也是子贡问孔子,子贡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够广泛地施惠于老百姓,能够帮助老百姓,那么这样的人怎么样,是不是就可以叫他是仁者、仁了?孔子回答 说“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如果他真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话那,就不是仁的问题了,而是他必定是个圣人了。然后又加了一句叫做“尧舜其犹病诸 ”。连尧舜这样圣人都恐怕难以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论语》里边,讲这个“尧舜其犹病诸”有两处 。一处就是这个,还有一处我们前面说到过 ,就是叫做“修己以安百姓”。这两个意思是差不多,就是能使所有老百姓都受到你的恩惠,能够使他们过得好,这个是很难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而且连尧舜恐怕都要为此发愁的。
  • 那么仁者是什么?下面孔子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这里推演开来,来了解到别人,这就是仁的方法。那么这段话,“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一般认为这就是讲的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讲恕。“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讲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讲推己。就是从自己我所自己不愿意的,我不愿意受到的东西,我就不加到别人身上去。这叫推己,从自己推想到别人,然后就是说这个主要是一种对自己一种约束,我不希望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就也不要怎么样去对待别人 。这表现了一种对自己的约束,这表现了一种对别人的尊重。那么“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就更积极一些。就我自己在社会上我希望能够立足,在社会上能够站稳脚跟,我希望能够办事情都很顺利、很通达,那么我就要想到我有这样一些想法,我希望能够站稳脚跟,我希望能够万事如意,我能够很通达,那么别人也会有这样一种愿望,那么我也要帮助别人来站稳脚跟,帮助人家能够做得更通达,那么这就反映了对别人的一种责任,要尽自己力量去帮助别人,所以叫“尽己之谓忠”,尽自己力量去帮助人。“推己之谓恕”,所以一个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 ,一个是对别人的一种帮助,尽一种责任。而这两者中间一个共同的精神 ,就叫做“推己及人”,也就是《论语》里边“能近取譬”。就是从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要求 ,从这里来去理解别人,叫推己及人,或者就是中国老百姓民间讲的,叫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的给别人着想 ,这就是忠恕它的基本的精神。
  • 那么这两点从《论语》里边看,一点是孔子说的,就是可以终生而行之者。一点说的就是 仁者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那么这不就是,可见这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这两点讲推己及人,讲将心比心,也可以再简单地说就是,总的精神就是心里要有别人,不要只想到自己。
  •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有很多的问题 ,我们有一些年轻人的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只想到自己,只想到别人要为自己来服务,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你父母也好 爷爷 奶奶也好,姥姥 姥爷也好,他们要给自己做点儿什么事,自己有些要求他们要满足,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只想到别人为自己服务,只想到自己能够开心 。不是年轻人有个话吗,只要我开心就好,很少想到自己一些活动会不会影响到别人,更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有什么样的责任。那么所以从这点上来讲,讲这个忠恕之道是很重要的一个,应该说从现实来讲,也是很重要一个东西。就是你心里要想到别人,一是你不要妨碍别人,你自己要休息、睡觉的时候,不希望周围有人在高声地吵闹,那么在一些比如说图书馆,或者在公共的宿舍里边,人家要休息 人家要学习的时候,你就也要注意,不要找一帮伙伴就唱啊跳啊。这叫“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包括公共场合为什么不要大声喧哗?就是你不要妨碍别人 。那除了这以外,还有一个怎么能够互相帮助的问题。
  • 那么这个都是讲的 就是忠恕之道。那么关于这个忠恕之道,这个道理是这样子。为了更好地说明,我想这里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父亲,以前在一个讲演里边讲的,后来写在书上了。我把它转述一下。那么他就是讲的就是说,是讲一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二百年以前发生在美国的一件事情。说美国当时有一个将军,这个将军是个单身汉 。单身汉他当然他家里要请一些佣人,但是这个将军他脾气特别坏 ,对他的佣人就经常的有点儿事,不是骂就是打。所以在他那里做的这些佣人,往往做不长,不断地经常要换。那么后来就去了一个中国人,中国山东人叫丁龙,到他那儿去做佣人去。结果也做了时间不长就受不了,也跑了。但是这个丁龙跑了以后,就发生一个事情。说在将军家里火灾,着火了,当然烧得比较厉害。这个将军也很狼狈。那么正在他狼狈的时候,他就发现丁龙跑回来了,帮他救火。所以将军就很奇怪,说你不是走了吗 ,怎么今天又跑来了?丁龙给他说了一段话,他说我在你这儿做过,我确实是跑了。我确实是走了、离开了,但是今天你这儿有困难,我就应该来帮你,我就回来了。他说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做人之道,这就是我们孔老夫子教导我们的忠恕之道,我们中国人就要这样做。结果这个将军当然很吃惊了,说 那你太了不起了,你还能知道这个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教导。丁龙告诉他 说 其实我不识字,我不知道孔夫子的这些书什么的,我这些道理是我父亲告诉我的。这个将军又说了,哪你父亲一定很了不起 ,能读这个两千多年前以前的书。丁龙说了我父亲也不识字,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不识字,这些道理就是曾祖父告诉祖父,祖父告诉父亲 父亲告诉我,这么传下来。那么这段话讲了以后,这个将军就觉得,这个中国文化他觉得很值得研究,居然还有这样的情况。他就跟丁龙说,那好吧 ,你就别走了,你就留在我这儿吧 ,继续在我家干。这以后当然他关系就不一样了,就又干了多少年。丁龙就一直在那里,最后丁龙就在他家里最后要去世了。那么临终的时候,丁龙又给将军说,我在你这里干了那么多年,你供我吃、供我住 ,我也攒了点儿钱,我走了以后我这钱我就都还给你。那么这以后将军就觉得这个中国文化他有点儿感受。那么他就说,他就把这丁龙给他留下来这个钱,加上自己的相当一部分的自己的家产,去捐给了美国的一个哥伦比亚大学。说你们拿这笔钱专门给我办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讲座。就这么个事,这个讲座后来就叫丁龙讲座 ,现在还继续存在 。
  • 那么这个事,从这里边就可以看到 ,这个忠恕之道,这也可以看到这个忠恕之道,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论语》里边讲了这几句话。曾子讲了一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而且忠恕之道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个指导的原则 ,实际上它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 丁龙他就,中国人就是要这样做人的 。那么这次里边就看了,这是真正的中国的文化的传统,这个传统不只在书上,而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间。实际上我们可以说 ,我们在这次的抗震中间,那么多的表现。志愿者也好,他们所表现的这个骨子里边,他有这个忠恕之道的精神,不是只考虑自己,而是把心放在一个大家的身上。他从自己想 ,你像唐山那个,他自己是过去受过地震灾害,现在人家有灾了,他就去。湖南他也去、四川他也去,实际上他也是忠恕。所以也可以看到 忠恕之道 ,中国这个传统,尽管我们经过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一种批判摧残,但是在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心里边它有很深的根基。
  • 我们先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