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出门带遥控蝴蝶:何新:《孔子新传》独家连载(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7:17:10
何新:《孔子新传》独家连载(4)
---------------------------------------------------------------



(二)、“贫而贱”的早年生涯

15、子曰:吾少也贱

各种史料记载均表明,孔子的少年、青年时代,“贫且贱。”孔子自己也曾说:“我从小生于贫贱,不得不自谋生活,所以会做许多下等人才做的事,而士君子就不可能去做这么多事!”①

孔子幼年家境出身于贫贱,所以他很早就领悟了人生及世态。

据儒家经传,周代国家极为重视贵族子弟的培养和教育,建立了成熟的学宫制度。周代礼制规定: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但是少年孔子却没有入学的资格。

孔子成年以后曾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就是有志向往学习。但由此可见在十五岁以前,孔子没有机会接受当时贵族子弟必经的成为“君子”的正式启蒙教育。

事实上,如果说孔子“十五志学”是向往学习,那么十七岁后则曾发愤苦学。将这种励志过程同孔子的出身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如下的因果关系:孔子幼年无父,少年丧母,十七岁时由于出身微贱而遭受杨(阳)虎拒门的羞辱。于是孔子明白了自己虽是“贵人”之后,但却没有“士”的资格,不能得到贵族社会的承认,因此孔子立志要学习本领。

直接侮辱和刺激了孔子的人是杨虎。但实际上,这位杨虎自己的出身也只是当时贵族阶级的一个边缘人。杨虎出身于孟孙氏家族中没有继承权和贵族名份的庶子,后来做了季孙氏的家臣。

尽管孔子终身讨厌杨虎,但传说孔子的外貌与杨虎长得很相像。应当说正是杨虎这一拒门事件,直接刺激了孔子早年的发愤图强。

《史记》说孔子身材高大,“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荀子说:“仲尼之状,面若蒙魌”(《荀子?非相》)。孔子之头特大,而且头上有异状骨。

 

①《论语集注》包咸引注:“我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也。”

②魌者,《说文》释作“丑也”。“魌”就是逐疫大傩时使用的“魌头”,俗称大头鬼。
孔子相貌魁伟,与众不同。那么世俗所传鞠躬佝偻谦和平庸之孔子像,盖美化而失真矣!

16、多能鄙事

孔子在少年及青年时期,为谋生计,曾从事过多种卑贱职业,即“鄙事”或“贱事”,以至备受侮辱和歧视。成年后孔子曾对弟子们这样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所谓“能”,且有耐受之意。即会做。所谓“鄙事”,即卑贱之事。所谓“贱”,当然是指社会身份的卑贱。

孔子还曾说自己“吾不试,故艺。”试者,仕也。艺者,手艺也。我不是“士人”,所以才学有技艺。

由先秦两汉留下的许多传说资料看,孔子确乎多有谋生应变的本领(“艺”)。

他能忍受清贫生活:可以吃粗粮,喝凉水。如果困乏,即使没有席榻,弯起胳膊也能当枕头入睡。②《礼记》说:孔子的爱犬死了,按当时的习俗,至少也应该找一张旧车伞盖把狗的尸体包裹埋掉。可是孔子贫穷,没有车子,自然连一张旧伞盖也没有,只好用一条破席子卷着把死狗埋掉。③

由于自幼从事体力劳动,孔子的力气也很大,如同其有勇力的父亲一样,能用双手擎起门关。④但孔子却并不以自己的力气大为炫耀。“孔子之劲,能拒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列子?说符》)

孔子青年时代曾经为季氏贵族管理粮仓和牧场,懂得牛羊之习性,小时候可能做过牧童。孔子善于驾御马车,会使用弓箭等武器,也会弹奏各种乐器。

孔子年轻时曾作为“胥相”而为人主持丧仪,懂得办丧事的各种礼规。他不仅善鼓琴而且知音律,甚至能从妇女的哀哭声中会意出曲调的格律。

17、圣人无常师

从十五岁至三十岁这十五年间,即孔子的青年时代,正是他培育理想以及人

①《论语?子罕》。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③《礼记?檀弓》。

④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孔子劲构国门之关”,“力拒城关。”(《吕?慎大》、《淮南?逆应》、《主术》)“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于狡兔,力拒城关,能亦多矣。”(《淮南子》)

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可惜,史料中有关这段时间里孔子事迹的记载,却几乎完全是空白。我们只能根据前人留下的若干不无矛盾的片断记述,对此作出一些推测。

孔子自言,他是从十五岁起,开始励志自学。后世说孔子学无常师。他自己则说:其师无所不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实际意味着,孔子并没有象当时多数贵族子弟那样,进入过国立的贵族“国子”学堂,而是毕生坚持着自学,自我修养。

卫国贵族公孙朝曾经询问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孔子究竟在哪里上过学?子贡回答:“文武之道并有消失。对人来说,高明者自能学得大道,不高明者也能学习小道。孔子在哪里不能学习?难道还非要有专门的老师吗?”①

公孙朝是卫国的高门贵族,他提出这个问题颇有看不起孔子出身的挑衅性。而子贡的回答虽然十分机智——“大道自在,无所不可学”,但实际只是遁词。因为,既然大道自在,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学而领悟文武之道,那么人们又何必拜孔子为师呢?

事实上,孔子平生曾参拜过许多名师,见诸文献的如曾问学于郯子、子产、老聃、老莱子、孟苏夔、苌弘、靖叔,晋国之师襄子等。②皆为当世名人,当时贵族阶级中的佼佼智者和长者。

《史记》中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平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贤,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学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子。”

总之,有一点是重要和肯定的:孔子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孔子少年时没有资格进入当时各国所设由贵族子弟(“国子”们)学艺的“国学”——“社宫”、“泮宫”、“辟雍”。③孔子一生。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而转益多师,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学问家。

18、孔子有丰富的人生体验

孔子年轻时是一个非常社会化的人物,而不是一个只会向隅苦读的书呆子。

①卫公子少朝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也。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②《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篇)。

③先秦学校之名。

所以,他能应对三教九流,甚至会同小流氓打交道。孔子门徒中社会成分极复杂。

楚人东郭子思曾问子贡:孔子之门下三教九流都有,怎么能什么人都招收呢?子贡回答:“木匠门前多杂木,名医门前多病人,智者身边多愚氓。”孔子听说这个问答后说:“我以大道教诲天下,什么样的人都不拒绝,所以人员当然很杂啊!”①
当时一位著名的江湖大盗颜浊聚,孔子也曾收之成为弟子。②

孔子一生曾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而经常保持乐观心态和坚强的人格力量。这种耐受力显然也都是从他早年的贫苦生涯中锤炼形成的。

孔子认为做人必须具有原则,这个原则一是“仁”,二就是“义”。根据孔子对“仁”的诠释,“仁”就是利人、爱人,就是追求至善。据孟子的诠释:“义者,宜也。”那么宜,就是“应然”,就是责任,是承担责任。若违背仁义的原则而求得富贵,还不如沐浴于清风白云。③

从《论语》、《礼记》、《说苑》的记述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人生具有极其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他为后世留下许多警句格言,后来成为历千百年而不朽以至至今仍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例如:“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云云(均见《说苑》)。这些格言警句的提炼,显然与孔子复杂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

孔子晚年曾说:“先知道礼乐的,是野人。后知道礼乐的,是君子。如果讲效用,则我宁愿追随野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一段话两千年来未得到经学家们的正确读解。只有了解孔子之上述的出身背景,我们才能理解孔子何以以“后进礼乐”来贬抑“君子”,反而自居为“先进于礼乐”的“野人”。

①东郭子思问:“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励之旁多顽钝。”夫人闻之曰:“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

②《吕氏春秋?尊师》:“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颜涿聚,卫国人,与子路是亲戚。春秋后期曾是活动于齐鲁卫一带的“大盗”,后来追随过孔子。孔子第一次流亡到卫国,就住在颜氏家中。

③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9、季氏赐我千鐘

在19—20岁左右,孔子有机会得到鲁国的权门贵族季平子的赏识和擢用。这个季平子,正是当年拒绝他入门赴宴的那位季氏大人。青年时代的孔子一度成为季氏门下的一个执事。但这种执事的身份并不高,地位在家臣(家大夫)之下。
据《史记》记:“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孳(何按:畜,牧畜。蕃孳,即繁滋、繁殖)。”

孟子评论此事说:“为人作事不一定都是由于贫穷,但有时也正是由于贫穷。孔子曾经作过季氏的司计小吏,还曾经作过牧倌(‘乘田’)。”①

也就是说,孔子年轻时由于贫困,为谋生计,曾为他并不喜欢的季氏家族作过掌管升斗、记帐薄的小吏(“料量之吏”),又曾作过为其管理牛羊的“司职吏”(“乘田”)。② “乘田”一职,因职小卑微,职名不见于《周礼》。春秋时牧放牛马的奴隶叫“牧人”或“圉人”。“马有圉,牛有牧。”(《左传》)“养马曰圉,养牛曰牧。”(杜预注)所谓“乘田”,地位似高于作为牧奴的牧人、虞人,应当是管理牧人、圉人的执事小吏。

司计及乘田的地位,虽高于仆隶,但仍只是从属于卿大夫私家属下的卑臣、小臣。而在这些职任上,据说孔子干得不错,帐目清楚,牛羊强壮。

后来,孔子得到了季氏的提升,一度担任在季氏家邑中管理工役的小司空。③

司空之“空”当读为“工”。在先秦时,“司空”是各国管理工程及劳役的官职。不仅周天子朝中有司空,各国朝中有司空,贵族家邑也有司空。周代制度,贵族与家臣之别,在于贵族有爵号、有世袭的封邑及田产。而家臣则无爵号、地产,而由家主赐发口粮,谓之“食禄”。

在作了季氏家族管事的家臣后,孔子得到俸禄“年禄千钟”,从而得以摆脱贫困,衣食无忧矣!孔子用这些俸禄结交了许多友朋和徒党。所以孔子后来曾感念地回忆说:“季孙赐我千钟,而友益亲。”

①“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万章》

②田在周代,多指田猎。乘田,即乘猎也,本来似为驾车之猎手。

③《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尝为委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繁滋。以是为司空。”旧或以为孔子所任“司空”为鲁国之司空,非也。鲁国现春秋时列国一样,公犹卿皆为世卿制,在鲁国,“司空”一职长期是由孟孙氏家族所担任。

20、娶妻生子

20岁左右,孔子有机会回到祖籍所在的宋国,可能是为了寻根,认祖归宗。孔子在故乡结识了宋国一位主管文书档案的“记(亓)官”氏,并且娶了他的女儿(“亓官氏之女”)。①

第二年,孔子就与这位新婚之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关于孔子与这位来自宋国一个文官家庭的结发之妻以及他们的婚姻生活,典籍中则是一片空白。

只有《礼记?檀弓》中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孔子的家庭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幸福,因此孔子后来就与这位妻子相离异(离婚)了。但是,古人的记述中没有告诉我们离婚的理由(主观)和原因(客观),也不知发生在何时。我个人推测,这种不幸,也许与孔子长年在外远游的不安定生涯有关。

孔子曾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狎(轻慢),远之则怨(抱怨)。”又说:“如果一个士人一心只依恋于家居生活,那就不配承担士的责任。(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②这些话,虽仅只言片语,却反映了孔子对于女性和家庭生活的看法,也应是孔子个人婚姻生活之坎坷的反映。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秋天,以博学多知闻名于当时的郯子(郯国国君)来鲁国朝谒(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小国,故地在今山东省郯县境内)。孔子前往拜访郯子,向他请教关于古代职官及制度的一些问题,这一年孔子27岁。

周代之郯国是属于东夷的异姓小国,属于少昊之族,与西北的秦人同祖。其君主一族是传说中华夏帝祖之一的炎帝,③所以其国君郯子多知炎帝时的古礼及古制。孔子与郯子交谈,郯子的博学令孔子深为折服。孔子后来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④

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立,也就是学有所成,作事已有主见。

①亓,通迹,今字作记。亓官即记官,司档案书记之文官也。“亓官”实际就是“记者”之名的本源。《说文》:“亓,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读与记同。”

②《论语?宪问》。

③是宗奉鸟图腾的东方夷翟部落的酋君。

④《左传》昭18年记:郯子朝鲁。鲁人问曰:“少昊氏(炎帝)以鸟名官,何也?”对曰:“吾祖也,我知之。昔黄帝以云纪官,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以火(火官),共水以以(小官),太昊以龙。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大鸵鸟)适至,是以纪之于鸟,故为鸟师而鸟名。”

当孔子三十岁前后,在他身边已聚集了一小群志同道合的追随者或门徒,其中包括颜回的父亲颜路和早期弟子如子张。①

 

①颜回小于孔子三十岁,这时尚未出生。但其父亲跟随孔子则较早。

琴张,又名子牢,字子张。《左传》昭二十年:“卫齐豹杀孟絷,宗鲁死之,琴张往吊。仲尼曰:齐豹之盗而孟絷之贼,女何吊焉?”是年孔子年纪三十左右,已有琴张为弟子。可见当时孔子已有一批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