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途v14怎么授权:** 道·太极·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54:16

道·太极·书法

一、“道可道”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国先哲们对于无所不包的“道”的最简要的解释。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万物负阴而抱阳”者,一切事物本身皆包含内在矛盾,故“冲气以为和”,即是事物运动中的矛盾统一,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发生和发展的。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缩影,她的基本功用是其技击性和养生性。中国第一部《太极拳辞典》的编者余功保曾经明确提出“太极拳是一种文化现象”。太极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即一种运动的形式,以形体的运动表达、阐述、张扬了一种文化精神,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生命、自然,对于平衡、发展的理解。太极拳以一种活的、实践化的动态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清明上河图”。如果说太极拳是一瓶酒,肢体的外形动作只不过是酒瓶,内含的佳酿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邈邈苍公,轩辕之始,创制文字,代彼绳理,灿若星辰,郁为纲纪”(张怀瓘《书断》)。中国书法,作为一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她以文字为载体,以线条的组合搭配,不断地反映着我们祖先对美的追求、美的理念及美的法度;她是无声的音乐,静态定格的舞蹈,抽象的绘画,大自然风云变幻的旋律;她不断地反映着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反映着人的生命的本质力量。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陈鑫《太极拳经谱》),你很难说这是单纯的中国古典哲学还是太极拳经。同样你也很难说“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绝执操,扬声吞气”(张怀瓘《评书药石论》),是单纯的人生哲学还是书法精要。

  “负阴抱阳、天圆地方、道法自然、宁静致远、有无相生、厚德载物”,如此等等,即是哲学术语,又是太极拳经,亦是书法精要,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武术和书法是建立在“阴阳对立统一”中华母体文化基础上的两种特独的艺术形式,周身流淌的都是母体的血液。

二、负阴抱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宇宙间存在和运动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它们都是阴和阳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宇宙间是永恒存在,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

  太极是个圆,阴鱼和阳鱼相倚而生。太极拳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作为其基本拳理,以其静与动,虚与实,柔与刚,开与合,曲与伸,上与下,内与外,快与慢等充分体现了“负阴而抱阳”的哲学思想。太极拳讲求“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忽现忽藏”;“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先慢后快,快而复慢”。如此等等,无一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合理运用。

  陈鑫在《太极拳总论》中写到“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是故得阴阳和合者由二而得一,进而“阶及神明”而得“道”。

  “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这是太极拳宗师对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诠释。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书法以黑白线条的组合变化,来追求负阴而抱阳的和合之气。用笔的中锋与侧锋,外拓与内擪,涩与疾,圆与方,藏与露,笔势的纵与横,敛与放,曲与直,柔与刚,拙与巧,用墨的润与燥,笔意的断与连,沉着与痛快,结体的俯仰与向背、平正与险绝,章法的疏与密,黑与白,虚与实,诸如此类,无不体现出辩证的统一、阴阳的和谐。书法讲求“中锋用笔,侧锋取势”;“方圆兼备,藏露互见”;“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外曜峰芒,内含筋骨”,“疏密管领,错综带映,计白当黑,奇趣妙生”。所有这些,都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确确实实又都是“书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刘熙载《艺概》中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姜白石《续书谱》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几个“不欲”,生动地说明了“冲气以为和”的辩证关系。书之阴阳和合,言传还需笔证,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很难体会其中微妙的。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这是辩证的统一。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藉于阴阳。

  “神穆穆,貌堂堂,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既是作人,又是技击,亦或是作书,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天圆地方

  相传“天圆地方”的概念是由上圣伏羲氏首先提出来的,并经殷商传至周公,其主要观点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名居域中之大,手握天下之图,法阳春而流惠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一切事物皆蕴含方圆之理。

  太极拳是“圆”的,其动作是弧形的。“阴阳鱼”的形状是太极拳中最常见的动作,鱼头和鱼尾相衔接,产生了阴阳相抱,两臂合起来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太极图形。 太极拳要周身圆活,足随手运,圆转如神,进退缠绕,生生不息;要练柔成刚,化刚为柔,只有“随曲就伸”,才能“引进落空”。是故得圆者得太极。

  太极拳又是“方”的,立身要中正,要“支撑八面”,要“中规中矩”。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方”就是规矩,就是法度;最高的法度是其“负阴抱阳”的规律。是故不知圆无以成太极,而不知方无以善太极。

  有圆无方,则太极拳无神韵可言,过方无圆,则流于凝重僵滞。只有方圆互用,才能天机活泼,浩气流行,才能有招即是无招,无招却是有招,才能浑然无迹,妙手空空。

  书法的笔是圆的也是方的,笔画亦圆亦方,字形亦圆亦方。“山川草木反复于尺寸之间,日月星辰回环于尺牍之上”,整幅书法作品亦在天地方圆之中。

  圆笔与方笔之不同,于起止转折之处可见。圆笔浑然圆融无棱角故曰圆,方笔斩然方硬作棱角故曰方。圆笔如春蚕吐丝绵延不绝,方笔如快马破阵所向无敌;圆笔之极则超妙绝伦,方笔之极则雄强无匹。圆笔出于虫篆,方笔源于汉隶。真书贵方,草书贵圆,行书方圆而兼之。

  项穆《书法雅言》云“圆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既曰规矩,又曰之至。是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是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些都阐明了方与圆的辩证关系。是故书者须“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方能成妙。

  方圆是规矩。太极拳基本动作可归结为“十三式”,其中手法八式“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为八卦,步法五式“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称为五行。书法的基本笔势也可归纳为八势,即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称为“永字八法”;执笔法“擪、押、钩、格、抵”,称为“五字执笔法”。不妨将“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合称为“书法十三式”,与“太极十三式”相互映衬。

四、有无相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无”是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而“有”是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是道体,“无”是道性,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五、道法自然

  有人把老子的两句经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凑成一幅天然的妙对,用老子的话来对老子的话,真是天衣无缝。“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太极拳发源于自然。据说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偶观蛇鹊相斗,感悟蛇形柔软而缠绕,鹊形迅捷而刚硬,蛇缠鹊跃,两形阴阳相济,刚柔并重,变化无穷,于是而创太极。太极拳的朴素形式--太极十三丹动功“蛇、鹊、狮、熊、虎、猿、鹤、蟾、马、鸡、凤、猫、龙”,“长蛇串珠”、“灵鹊起尾”、“熊罴漫步”、“鹤舞松荫”、“金蟾望月”如此等等,每一种都形象代表了若干势单练动作。现代太极拳中的“揽雀尾”、“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等,无一不是师法自然的结晶。

  太极拳的拳经讲求虚实自然,讲求“轻灵圆转”,“随曲就伸”。陈鑫云“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太极拳师法人体运动力学原理,讲究科学用力,最反对使用蛮力,于是才能够“周身相随敌难进。四两化动八千斤”。

  太极拳是自然的,练到高层境界的太极拳如行云、如流水,轻灵流畅,如绿柳回燕;内劲磅礴,如大海浩瀚。“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自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是自然;“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是自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自然。“空山新雨,悠然南山,天心月圆,春华枝满”,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最充实,最具生命力的。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书法之黑白线条起于自然。昔者苍颉“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博采自然之美,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栗,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作书必师法自然,蔡邕《笔论》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郝经《陵川集》亦云“必观乎天地法相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露之态,求制作之所以然,则知书法之自然”

  古今书法大家,多得益于自然。丁文隽《书法精论》叙及,“其后锺繇作书,每见万类,悉书象之。张旭作草书,暏孤蓬掠沙之处,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怀素亦善草书,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此皆善于取象者也”。如“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之类,“鲁公笔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西河舞剑气凌云,孤蓬自振唯是君”,如此等等,无不是得之于自然。

  评书者必以自然物象比拟之。所谓“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欧阳询《用笔论》),“云鹄游天,群鸿戏海”;“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风行雨散,润色开花”;“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拨山伸劲铁”;无不是宗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美。

  拳道合一,书道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六、宁静致远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修炼道德功的存想术。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宁静致远,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守虚至诚,守静至笃,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

  太极拳追求一种独特的文化品位。宁静致远的境界是太极拳的生存方式,沉着宏大是太极拳的力道风范。“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正确地处理“静”和“动”的关系,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养生角度出发,陈鑫曾言“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又云“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不矜不张,举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武禹襄亦谈到“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这样的动、静结合,形、意结合,先在心、后在身的养练方法,对于人的神经系统,对于人的心理机能的调节,对于精神的调控和熏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从技击的角度来讲,太极拳讲“静以待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只有静,才能触觉灵敏、知己知彼、得机得势;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武禹襄《打手要言》中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正是这个道理。

  书法是一项“静”的活动,但其表现的内涵却是“动”的。

  东汉蔡邕《笔论》曾道“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欧阳询《八诀》有“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之说。书道贵悟,虚能引和,静能生悟。或观蛇斗,或观夏云;或观公主与担夫争道,或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各有所得。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澹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这为我,我之为书。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则自高古无暇,恣睢徜徉”(郝经《陵川集》)。

  书法表现的内涵是“动”的,是多姿多彩的。或苍劲古朴,或典雅端庄;或腾蛟起凤、戈戟相向,或美女婵娟、润色开花;“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孙过庭《书谱》)。徜若书势没有动感,则如“死蛇挂树”或如“踏死蛤蟆”,毫无生气可言。

  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得鱼获兔,顺其自然。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七、厚德载物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顺乎自然规律,是为“天德”,顺乎社会发展,是为“人德”。“上善若水”,德是容器,有容乃大。

  大海给人最强烈的震撼,并不是她的惊涛巨浪,而是她在不动之中吞吐万物的气慨。这是一种从容,也是一种自信。太极拳表现出的行云流水,给人以从容、安逸的感觉,这也是一种自信,是“君子自强不息”的体现。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一种巧妙柔和的手段化解掉对方的进攻,使对方心服口服的处事原则。这是“上善若水”,夫惟不争而天下莫与之争,以德服人的体现,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人文文化。太极拳的“舍己从人”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被动,而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以一种柔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武之大者,莫过于德。钻研拳理,体悟拳法,为“天”,涵养武德,净化精神,为“人”。涵养道德就是涵养太极拳的精神境界,是内外合一的必由之路。太极拳论中说“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太极拳的德包括尊师、敬人、尊己、求实、勤奋、谦逊等诸多方面。有拳无德,功技再高也不能算作优秀的武术家;有拳无德,甚至难以练成上乘的太极功夫。关于拳的使用规则,亦是不举无名之师,不逞匹夫之勇,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练拳即为修身,要谦恭有礼,不好勇斗狠,虚怀若谷。

  “拳如其人”,这与拳家的个人秉性和气质有关,也与技术因素有关,二者相互影响。如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既是伦理观,也是技术要求;“气宜内敛”,也具有伦理要求和技术规范的双重性。

  在书法领域,“心正则笔正”!这是柳公权的千古名言,他说明了作字与作人的道理。

  气有清浊薄厚,格有高低雅俗;书能有品方含韵,人到无私格自高。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朱和羹《临池心解》讲到“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颜鲁公书之所以为世所推崇,是以其“大义凛然,忠贯日月”的人品;赵雪松之所以为某些人称为“媚姿”,是因其“殊乏大节不夺之气”圆滑作人。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这是傅青主在《霜红龛集》中对儿孙的警言。“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正是傅青主作人的气节所在。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如水共清幽。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万仞之岩,自然意远。“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刚而不亢,柔而不媚”,既是书法上的技术要求,也是作人安身立品的要诣。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八.天人合一

  《易》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这里所说的“天”,具有超越意义,但并不是实体,它无非是宇宙自然界的全称,是一种哲学的概括。所谓“天人合一”境界,就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要“观天文”而“察时变”,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时变”相适应、相谐调。

  太极拳、书法、诗歌、艺术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化成天下”的组成部分。这些传统的文化,她们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脉相通的,流淌的都是中华母体文化的血液。

  有人将太极拳的五种主要流派和书法的五种书体做了不精确的对比。如陈式太极拳与草书的起伏跌荡,杨式太极拳与楷书的工整舒展,吴式太极拳与行书的流畅、书卷气,武式太极拳与篆书的严谨雅致,孙式太极拳与隶书的开合有度和八面呼应。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内在的节奏、章法、布局上,从形式到内涵的相同性上,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层用三句宋词来描绘做学问的三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层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层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三层境界也。并言“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太极拳辞典》的编者余功保也曾借用四句古诗,来寄寓太极拳的四个层次。“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谢灵运《登池上楼》);此为第一层次,即太极拳的入门阶段。“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此为第二层次,即太极拳的快速进步阶段。“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夜旅书怀》);此为第三层次,太极拳的左右鼓荡、内外上下相结合之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此为第四层次,即全面掌握太极拳的内在规律,功力通玄,阶及神明之期。

  作者不揣冒昧,邯郸学步,试用四句论书诗句来描绘学习书法的四个层次。“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苏轼《石苍舒醉墨堂》);此为初学书法,使笔如调生马驹的阶段。“世间谁许一钱值,窗底自用十年功”(陆游《夜起作书自题》);此为临池不缀,刻苦用功的阶段。“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李白《草书歌行》);此为全面掌握了笔墨技法阶段。“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林散之《论书七律》);此为进入方圆俱泯,一片神行的空灵阶段。

  “天人合一”。只有在人与自然相适应、相谐调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推行“人文”以行之天下,从而出现“天下文明”的景象而“化成天下”。包括武术、书法、诗词等在内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各类艺术,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圣坛上血脉完全相通了。

    赞曰:
           道生万物,一阴一阳,冲气以和,相得益彰。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书法太极,各具其纲。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上善若水,道德为根。
           书技拳艺,似水若云,探赜索隐,悠然我心。


  “有”为实,“无”为虚,阴阳之虚实,拳道之用也。阴阳虚实的变化,是太极拳道运动的根本规律。太极拳传统理论中强调,太极“一处有一处虚实,全身总此一虚实”;以举足为虚,落足为实;向左则左实,向右则右实;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陈鑫也曾述及,太极“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而已”。打拳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彼虚则我实,彼实则我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练习太极拳要讲求“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虚实也是一种节奏,没有节奏不成其为拳术。完整的太极动作要全面体现虚实的变化,要做到“盈虚有象,出入无方”,这样才能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才能产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的技击效果。虚实是一种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生命。太极拳本身也是表达生命状态的一种运动,生命状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大的节奏变化,

  在书法中,黑为“有”,白为“无”,“知其黑,守其白,为天下势”。黑为实,白为虚;虚实结合,妙趣横生。精美在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乃虚实互用,有无相生之道也。

  “计白当黑”,就是要从“黑白”“有无”的辩证统一中品味书法。“有生于无”,空白所表现的空间意象不仅是为了烘托黑墨所表现的主体,而且有伸向宇宙空间无尽的遐想。“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在意象思维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空白里有着多层的丰富想象;计白当黑,以不写为写,无中生有,有中还无,这就是意象思维所创造的玄妙之境。从这一点上讲,最纯粹而又最丰富的黑白两色构成的中国书法,也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

  拳术之“无招胜有招”,书法之“无意即是有意”,讲的都是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只有“有无相生,互为其根”才能生生不息,反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