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最快的四驱车马达:摄影入门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26:32

摄影入门

第一章照相机的发展及种类
自从1839 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可
携式伸缩木箱照相机以来,已经有150 多年的历史了。此间,随着科学技术
的进步,照相机也从原来的简陋、笨拙、难以操作的光学和机械相结合的产
品,发展到20 世纪90 年代的光学、机械、电子、电气和塑化相结合的具有
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产品。当今,国际照相机工业的发展瞬息万变,一日千
里,许多机种已经发展成为完全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产品。
目前,世界上生产照相机的厂家众多,每年的产量也相当可观。据有关
资料表明:如今全世界每年需求照相机约为7000 万架。从50 年代起步的我
国照相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经发展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特
别是进入80 年代中后期以来,有了更大的飞跃。现在,我国主要生产照相机
的工厂有34 家,截止到1988 年底,全国照相机年产量已达300 万架。1990
年在北京举办的“迎亚运中国照相影视办公设备博览会”期间,人们高兴地
看到,除上海照相机总厂生产的海鸥DF-300 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以外,国营
金光仪器厂、哈尔滨照相机厂、国营华夏光学电子仪器厂也相继推出了金都
S-201、S-207M、S-207T,西玛DC-1、西玛DZZ-1 型,华夏DC 等国产高性能
的单反机,以及许多小巧玲珑、外观秀美、经济实用的普及型“傻瓜”相机。
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随着照相机工业的迅猛发展,照相机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拓宽。它不仅用
于科研、新闻、医疗、军事、宇航等不同领域,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
的家庭生活。
在我国市场上,照相机同样也是牌号繁复,款式纷呈。对于爱好摄影的
朋友来说,如果你要想学习摄影乃至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必须熟悉和
掌握你手中及常见的一些照相机的常识;弄懂它们的基本结构、主要性能、
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拍摄实践中少走弯路、得心应手。无论是老式
相机还是最新产品,都是由镜头、机身、快门、取景器等几个基本部件组成。
多年来,摄影界曾经用许多方法对照相机进行分类。固然,每一种方法
都有其科学道理及实用价值。为了使大家学习方便,本书还是按我国的传统
习惯,根据照相机使用胶卷的规格进行分类。
下面从实用的角度,分类作以简要介绍。
135 照相机
从1980 年以来,135 照相机在我国迅速普及。在国际上也是使用最多的
一个机种。顾名思义,它使用的是两边打有齿孔的135 胶卷。用它拍摄的基
本像幅是24×36 毫米2,也有少数像幅为24×24 毫米2、24×18 毫米2。常
用的135 照相机,可按其取影系统分为:平视取景器式和单镜头反光式两
种。
1.平视取景器式135 照相机
平视取景器式照相机是体积较小、操作较为简便的机种。因在拍摄时,
通过眼平视取景而得名。如青岛6 型、虎丘315 型、红梅304A 型、甘光JG304C
型、美能达FS-EⅡ型、玛米亚135EF 型,以及我国50 年代生产的上海58Ⅱ
型等等,均属此类。

平视取景器式照相机的取景窗一般都位于镜头的侧上方。通过装有一组
简单的透视系统,可以显示出和底片上所能拍摄到差不多范围的影像。近年
来,这种照相机,大都采用ABS 工程塑料制造机身,使其轻巧,便于携带。
较好的平视取景器式135 照相机,采用双影重合连动测距器。在拍摄时,只
要旋转镜头,在取景窗里看到两个影像完全重合时,说明调焦正确。一些全
自动的机种(俗称“傻瓜”照相机)在拍摄中,只要对准被摄体,轻轻按下
快门按钮就可以了。因此,使用时不需要掌握更多的拍摄技术。如果只限于
用来拍摄家庭生活照,旅游纪念照,其他方面又没有过高的要求,有架这样
的照相机就足以了。
目前,国内市场这类照相机除了部分进口机种价格较高外,大部分国产
机种都在200~300 元之间。价格不算太高,有的机种并不比一些同等价格的
进口货质量差。这类照相机除了可以自动曝光之外,还可以自动卷片上弦、
自动倒片、自控闪光等。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体积小,便于携带,因此,
颇受广大初级爱好者和旅游者的欢迎。
这种照相机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取景与镜头成像不在同一视点,因而会
产生取景窗里看到的景物,同实际拍到的景物不一致的问题,这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视差”(较好的机种装有视差自动较正装置)。而且,因在影窗里
显示的影像较小,所以在调焦操作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是这种照相机
的镜头是固定的,使用时不能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
制。
2.单镜头反光式135 照相机
单镜头反光式135 照相机,当今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虽然其他型号照
相机也有单镜头反光式的。但是135 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在机械、电子结
构上,具有其他型号机种无法比拟的高性能。市场上不仅有价值数万元的高
档品,也有不足千元的普及型。因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选择。135
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内装五棱镜和反光镜,拍摄者可以借助这个系统,利
用镜头直接取景,从而使取景和对焦的视点和镜头成像的视点相一致,这样
一来,消除了“视差”。
近年来,单镜头反光式135 照相机,以其小型轻量化、曝光自动化和全
部操作自动化,镜头选择多样化、大口径化和附件完备化等优点,极大地增
加了该机种的机动性、灵活性,这是平视取景器式135 照相机及大型照相机
所“自愧弗如”的。正因为它具备上述优点,所以受到广大业余摄影爱好者
及广大专业摄影工作者的次迎。
常见的这种照相机如:海鸥DF-1 型、珠江S201 型、孔雀DF 型以及1988
年上海照相机总厂引进日本美能达X-300 技术装置生产的海鸥DF-300、珠江
S-201 换代产品金都S-201 等系列产品,和进口的尼康FM2、佳能A-1、奥林
巴斯OM10、理光XR10、亚西卡FX-7、企偌CM-5 等,都属此类。
和任何事物一样,凡事都有利与弊。单镜头反光式135 照相机,较平视
取景式135 照相机体积大而重。由于结构复杂,使用不慎容易出现故障。而
且反光镜翻动时响声较大,给近距离偷拍带来一些不便。
120 照相机
120 照相机,因使用120 胶卷而得名。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机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世纪50 年代以前的20 多年里,是它的鼎盛时
期。虽然当今135 照相机已占居主导,但是120 照相机仍以它独具的优点。
占有一定的市场。近年来,有些国家竭力重振旗鼓,研制改进120 照相机,
有关方面认为120 照相机将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120 照相机,之所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首先因为它拍摄的底片像幅尺
寸大。一般情况下,无需放大即可直接印制相片。120 照相机拍得的标准像
幅为6×6 厘米2,若更换片屉,还可以拍得6×45 厘米2、6×7 厘米2,有
的机种甚至可以拍得6×9 厘米2 的像幅。正因为底片面积大,便于剪裁,在
底片颗粒度相同的情况下,放大后的照片质量要比135 照相机的好,取舍性
强。另外,少数的120 照相机,加上简单的附件后,也可以使用135 胶卷拍
摄。如:国产海鸥4C 型、太湖4 型等。近年来,为了弥补120 照相机装片量
小的缺点,采用70 毫米带齿孔胶卷(画幅宽度与120 相同),改用暗盒装卷,
去掉背纸,使用专用后背,一次装16 英尺胶卷,可拍得6×6 厘米2 底片70
张。如日本产玛米亚RB-67 及瑞典产哈斯玻兰德(又译:哈隆布莱德)照相
机,都有这种附件。其次,为了加强120 照相机的机动性,这类照相机正由
双镜头反光式向单镜头反光式方向发展。这样一来,也能像135 单镜头反光
式照相机一样,可以调换不同焦距的镜头,从而使其用途更加广泛。随着科
学技术的日益发展,120 照相机也在向电子化、自动化方面迈进。
常见的120 照相机,可以分为平视取景器式、双镜头反光式、单镜头反
光式三种。下面分别作以介绍。
1.平视取景式120 照相机
平视取景器式120 照相机,一般都具备连动测距装置。它的主要特点和
优缺点与平视取景器式135 照相机相同,主要区别是使用120 胶卷,如国产
的海鸥201、202、203 型。
2.双镜头反光式120 照相机
双镜头反光式120 照相机,也是采用一面镜子将景物的影像反射到观察
屏上,它和135 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区别是: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内的反
射镜是固定不动的。这种照相机在一个垂直平面上有上下两只镜头,因而得
名。上面一只镜头用来取景,对焦;下面一只镜头用来在底片上结像。两只
镜头在结构上是连动的,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取景镜头的映像清晰,成像镜
头摄入的影像也必然清晰。如国产的海鸥4 型系列、珠江4 型、牡丹2 型等
就是双镜头反光式120 照相机。
世界上第一架由德国“弗兰克和海德克”公司于1929 年推出的“禄莱”
双镜头反光式120 照相机,曾一度名扬天下,前些年,日本产亚西卡124G
也开始在我国市场上出售。
双镜头反光式120 照相机的优点除了像幅大,有利于印像和放大之外,
拍摄时,释放快门声音很小,便于仰视取景。
缺点是:镜头固定,有的机种有视差,在取景时,从取景屏上看到的影
像与实际景物左右相反,因此初学者使用,觉得很不习惯。
3.单镜头反光式120 型照相机
单镜头反光式120 照相机的主要特点及优缺点类似单镜头反光式135 照
相机。它的突出优点是:使用胶卷尺寸较大,较高级的单镜头反光式120 照
相机,一般都备有几个暗盒(俗称:可换式后背),这样可以分装黑白、彩
色及不同感光度或不同用途的胶卷。供拍摄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需要,随时更换。
它的主要缺点是体积大、分量重、携带不便。
这类照相机,市场柜台上很少摆放,因价格比较昂贵,所以,一般业余
摄影爱好者很少问津。
常见的机种有70 年代我国生产的东风牌,80 年代我国生产的长城DF4,
以及进口的布朗尼卡ETR-C 型、玛米亚RB67 型、哈萨2000FC/M 型等。
110 照相机
110 照相机是美国柯达公司1972 年推出的一种小型专用暗盒照相机。使
用110 胶卷,像幅通常为13×17 毫米2、12×15 毫米2 两种。因体积小,携
带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该机种从70 年代起,在国际上得到迅速发展,品种也
日益增多;日本、西德等国也竞相推出新产品。日本产潘太克斯牌110 照相
机,还配有广角及望远镜头。
这类照相机及供它使用的胶卷,在我国市场上,现在还很罕见,因此,
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一步成像照相机
一步成像照相机又叫做即显照相机、拍立得照相机。是美国波拉洛依德
公司于本世纪40 年代末研制成功的。
所谓一步成像照相机,其特点是使用“即影胶片”。拍摄后,可以在十
几秒至几十秒的短时间里,得到一幅79×79 毫米2 的正像照片。用一步成像
照相机拍摄出彩色照片开始于1963 年。70 年代初,高质量的“波拉SX-70”
相机和专用胶片问世,从而使一步成像摄影进入一个彩色时代。
一步成像照相机采用特殊感光材料。拍照后,从照相机里抽出“胶片”
的同时,照相机内装的糊状药剂将其显影把负像转印成正像。取出后,正负
片揭开,便可得到一张影像稳定的照片。
一步成像照相机的结构和一般的照相机基本相同。只是把卷片机构变成
了出片转印机构。
一步成像照相机,前些年在我国开始上市。由于它使用方便,拍摄后可
以立即得到照片。因此,在旅游风景胜地,被许多营业性摄影单位和个体户
广为利用。但是,由于它不能放大、复制困难、不够经济等缺点,在我国成
了“短命”商品,目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圆盘式照相机
圆盘式照相机又称圆片式照相机、碟式照相机,是本世纪80 年代初美国
柯达公司研制成后,投入市场的一种超小画面照相机。
圆盘式照相机使用特制的专用暗盒,内装可供拍摄15 张画面的圆盘式胶
片。像幅为8.2×10.6 毫米2,也就是说大约只有成人小拇指甲面积那么大。
它的机身体积比110 照相机还要小巧玲珑。
虽然圆盘式照相机内部构造比较简单,但是,自动化程度却很高。可以
自动闪光、自动卷片等。

有报道说,柯达公司研制出一种特制的播放装置,用电视机来观赏这种
照相机拍得的、经过剪裁后的画面,并能通过特殊设备复制出彩色照片。
圆盘式照相机问世以后,因售价低廉(人民币200 元左右)及其他一些
特点,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成为最畅销的机种之一。据1986 年统计,圆盘式照
相机年销售量为300 万架左右。但目前,这种照相机在我国仍是鲜为人知的。
磁录照相机
磁录照相机,又称“玛维卡照相机”,是日本索尼公司试制成功的。于
1981 年投放市场。它与其他照相机不同之处是使用磁盘来记录影像。拍摄后
的磁盘,可以立即通过普通的电视机播放出图像;与此同时可以用配套的印
相机,印制出彩色照片,并能同电话接通,经过线路把影像传送出去,也可
以将影像转录到通常的录像带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磁录照相机和电视录像机的功能相似。但是,这种照
相机的一只磁盘只可拍摄50 幅画面,如果对拍得的画面不满意,可以“刷掉”
重拍。
以上简单介绍了135 照相机、120 照相机、110 照相机、一步成像照相机、
圆盘式照相机、磁录照相机。目前,我们国家还是135 照相机及120 照相机
最为普遍。虽然在国际上现今圆盘式照相机、磁录照相机已经发展为具有代
表性的机种,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在我国还不能达到普及的程度。
除上面介绍的6 种基本类型的照相机外,还有126 照相机(使用126 胶
卷、像幅为28×35 毫米2)、127 照相机(使用127 胶卷,像幅为46×40 毫
米2),全天候照相机、摆头式照相机、立体照相机等等多种多样的、不同
用途的照相机。

第二章 用光与曝光
光不仅是摄影反映客观实在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再现景物的造型手段。
摄影初学者,必须了解光在摄影中的作用,熟悉不同的光形成的不同造型效
果,以至在拿起照相机时,能正确选择和运用光线,准确曝光。
光的基本特性及其作用
无论是太阳光,还是电灯光、闪光灯光、蜡烛光,都具有3 个基本特性:
光的强度、光的方向和光的颜色。拍摄效果的好坏与光的3 个基本特征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就光的强度、方向、颜色和光在摄影中的作用加以说明。
1.光的强度
它取决于光源的亮度和光源与被摄景物间的距离。太阳光是我们摄影的
主要光源。由于季节、天气、地理位置的变化,太阳光的亮度也不断发生“变
化”。由于阳光的这些“变化”,光的强度不同,拍摄时选用的光圈与速度
也不一样。这一点,在室外自然光摄影中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光源亮度的变
化,拍摄者应当随光应变。
2.光的方向
只有一个光源,它的方向性显而易见。如果有几个光源,它的方向性就
不那么易辨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光的方向性,我们试用一个光源来分析一
下。
①正面光
正面光又叫顺光。被摄景物正面对着光源,受到均匀的照射,光的投影
与被摄对象重叠,形成没有影子的影像(实际被摄对象的影子,落在了被摄
对象的后方)。这种照明光,就是正面光。
用正面光拍摄影物,明暗反差小,层次不丰富。用这样的光拍摄浮雕、
建筑物,立体感不强;拍摄人像,平板乏味,而且被摄者的鼻子、眼窝下方,
会有浓黑的阴影。用正面光翻拍书画、文件却十分适宜。
②侧光
侧光是指光源在被摄对象侧面的照明光。它能使被摄对象的一侧明亮,
另一侧形成阴影,有利于表现立体效果。
光源置于被摄对象侧面的位置不同,通常侧光又分成了前侧光和大侧
光,大侧光又叫90 度光,前侧光又叫小侧光。使用前侧光照明,被摄对象大
部分为受光面,影调明亮,小部分没有直接受光,形成与受光面对比强烈的
阴影,以明为主,以暗为辅,很有表现力。大侧光,是指光源与被摄对象形
成的直线,与照相机和被摄对象间形成的直线,相交构成90 度夹角时的照明
光。使用这种照明光,被摄对象有一半处于阴暗中,另一半受光,明暗对比
明显,立体感强。一些有经验的摄影家把这种照明光称为“质感照明”和“自
然照明”,大多都喜爱使用这样的照明光摄影。
③背光
背光又称逆光。当光源在被摄对象后面,光线从被摄对象后方射来,正
对照相机,这就是逆光。在逆光下,被摄对象成了灰黑色的阴影,如果光源
所处的位置较高,被摄对象顶部就会被光勾出一个明亮的轮廓,很美、很动人。
逆光也是摄影家爱用的一种照明光。用逆光拍摄,能体现远近的透视效
果,层次多。使用逆光拍照,要特别留神,不要被直射的明亮光线所迷惑,
要以被摄对象为曝光的依据,一般应增加曝光。要表现出被摄景物明亮的轮
廓条线,使用的背景一定要深暗。为了把被摄对象的细部显现出来,拍摄者
要使用反光工具或加用辅助光,还要提防光线射入镜头而产生光晕,造成影
像不清,可采用遮光罩,或利用人造阴棚(如:帽子、黑布伞、人影、树影
等),遮住直射入照相机的光。
④散射光
这是一种主光源不易觉察的光,如阴雨天,阳光透过浓密的云层折射到
被摄对象上,就是散射光。灯光通过四周墙壁反射到被摄对象上,也是散射
光。
由于散射光的方向性不甚明显,光线柔和,用它照明,拍出的照片明暗
反差小,立体感较差,但影调丰富、细腻。在散射光下拍照时,要善于分清
周围反射光强弱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找出最明亮的方位,利用这种微弱的明
暗关系,处理被摄景物。
3.光的颜色
不同的光源,光线的颜色也不同。阳光和灯光的颜色差异容易分辨,阳
光明亮,俗称白光,白炽灯光带黄红色。而从早到晚阳光的颜色变化,肉眼
就比较难以觉察了,彩色感光片对这种变化却很敏感。有的彩色照片偏蓝,
有的偏黄,很多都是由光线颜色引起的(当然,彩色照片在加工中也会引起
偏色)。由于我们这本书着重讨论的是黑白摄影,所以重点介绍对黑白摄影
影响极大的光的方向和强弱,光的颜色给彩色摄影会带来哪些影响,放到后
面有关彩色摄影的章节中再介绍。
我们不仅要了解光的基本特性,还要知道光在摄影中的作用。
光在摄影中的作用有4 个方面:一是显示被摄对象的轮廓和周围的气
氛。二是形成不同的影调和反差,硬光可唤起精神,软光可增加韵味,太软
会造成灰暗,太硬会使影像单调。三是表达拍摄者的感情,低调可表达严肃
深沉,高调可表达欢快明朗。四是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光的作用,决
定了画面上的明暗分配。
怎样准确曝光
决定照片成败的底片质量,一方面受照相机和感光片质量优劣的影响,
另一方面取决于能否准确曝光。
什么叫准确曝光呢?准确曝光,就是拍摄者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与光
圈,将被摄对象及原有的明暗关系,在底片上清晰、准确地显现出来。如果
曝光过度,被摄对象的阴暗关系就不明显,整个底片呈灰黑色,俗称底片太
“厚”,用这样的底片印放照片,照片呈灰白色,有的甚至无法印放照片。
曝光不足,底片上只有淡淡的影像,呈通明透亮状,俗称底片太“薄”,用
这样的底片印放照片,照片呈黑灰色,甚至全黑色,看不出被摄对象的细节。
当你拿起相机准备拍照时,要使曝光准确,通常要考虑5 个方面的问题,
即:曝光准确5 要素:
①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②摄影环境的光亮强弱;
③被摄物体的颜色及其反射光线的能力;
④感光片的感光性能;
⑤各种摄影附加镜的运用。
我们在第一章介绍照相机时,谈到了速度光圈的作用。大家知道,光圈
和速度都是用来控制进入照相机光线多少的装置,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又相
互约束。当光线一定的时候,光圈开大一级,速度就要提高一级,光圈缩小
一级,速度就要放慢一级。例如,用光圈11,速度1/60 秒,当光圈改用8
的时候,速度就要相应改用1/125 秒。如果将速度改用为1/30 秒时,那么
光圈就要相应改用16。光圈与速度间的互为变用关系,可以用曝光组合来表
示:光圈8、速度1/125 秒;光圈11、速度1/60 秒;光圈16、速度1/30
秒??任选其中一种曝光组合,对于一定的光线来说,照相机获得的曝光量
是一样的。按照不同拍摄需求选用曝光组合,是控制准确曝光的重要依据之
一。拍摄时是先确定快门速度还是先确定光圈系数?这是应该由被摄主体的
具体情况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来定。一般来说准确曝光仅是拍好照片的一个
方面,摄影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意识,就应该灵活地掌握光圈和快门
速度的曝光组合。
光圈和速度有共同控制准确曝光的作用外,还各有自己的“专业分工”。
光圈可控制景深,速度能将动体在底片上“凝固”下来。根据拍摄要求,要
使胶片准确曝光,摄影者必须学会选择适当的曝光组合。
倘若是拍摄运动物体,你要使照片清晰,首先要选择能将运动物体捕捉
下来的快门速度,然后再配以相应的光圈;倘若要表现出景物一定的景深,
这就要先确定光圈的大小,然后再配以相应的快门速度。
选用曝光组合时,以下几条可作参考:
①物体运动速度快,快门速度就要快,光圈也相应要大。
②欲使照片景深大,光圈需要小,快门速度可相应放慢些。
③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同,快门速度也不一样,从照相机前横穿而过
的物体,选用快门速度一般要快,迎面向照相机或背向照相机运动的物体,
快门速度选用可以慢一些。
④拍摄运动物体,随距离的变化,快门速度也要相应变化,距离越近,
快门速度越快。
⑤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长,快门速度选用应相应快。
⑥使用摄影附加镜,如:滤色镜、增距镜等,要适当增加曝光。不同附
加镜的使用,增加的曝光量也是不一样的。
阳光由于季节、气候、地球纬度的不同,它的明亮度也不一样。
在温热带地区,夏季阳光要比春秋季强两倍,比冬季强3~4 倍。夏季晴
天,早上八九点与下午四五点,光线亮度大体相当。冬季上午9 点至下午3
点,其间光线亮度变化不大。早晨日出前后与黄昏日落前后,光亮强度比中
午弱10 倍。一天中,还有晴、多云、阴雨的变化,光线强弱也在变。强烈日
光、薄云晴天、多云晴天、阴天,它们之间光线强烈的变化可这样认识:多
云晴天光线要比阴天强1 倍,薄云晴天光线又比多云晴天强1 倍??如果使
用的快门速度一定,在阴天光圈为5.6 的话,多云晴天就应改用8,薄云晴
天就应改用11。如果使用光圈一定,在阴天使用的快门速度是1/30 秒,多
云晴天就可以提高到1/60 秒,薄云晴天提高到1/125 秒。天气的变化是反复无常的,有时是很微妙的,以上这些变化关系,可以作为你在室外自然光
下,拍摄照片曝光的参考。
不同的被摄景物,反射光线的强弱也不同。明亮的景物和深暗色的景物,
在一定光线条件下,曝光不能一样。一般明亮景物要比明亮景物增加一级曝
光,深暗色景物又要比一般明亮景物增加一级曝光。
什么是明亮景物呢?诸如海滨、雪景、乳白色建筑、穿浅色服装的人等
等,都可作明亮景物看待;呈灰色的景物,可作一般明亮景物看待;树阴下
的景物、深色建筑物、穿深色或着深红及墨绿服装者,可作阴暗景物看待。
这种明亮与阴暗的表现,往往又不十分明显,拍摄者在控制曝光时,要学会
抓住实际景物明暗的细微变化,区别对待。
逆光拍摄照片应比侧光拍照增加1~2 级曝光,侧光拍照又应比顺光增加
1~2 级曝光。例如:顺光拍照用1/125 秒、8 光圈;侧光拍照,在光线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就应改用1/60 秒、8 光圈,或1/125 秒、5.6 光圈;逆光
拍照应选用更慢的快门速度或更大的光圈。
拍摄者要掌握准确曝光,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当你手持照相
机,选择曝光组合时,要冷静地对上述诸因素进行综合比较,优选出一组曝
光组合,切不可面对拍摄对象,由于某种原因激动不已,选择曝光组合顾此
失彼,造成曝光的错误而后悔。
室内自然光摄影的曝光
室内自然光摄影,要掌握准确曝光比较难,室内自然光有通过门窗直接
射入室内的光、反射进室内的光,以及室内原有的各种光。室内自然光线下
拍照,怎样才能曝光准确呢?这一节中,我们从影响室内自然光摄影的各种
因素、室内自然光源摄影的基本方法两个方面来述说。
我们已介绍了室外影响准确曝光的各种因素,这对室内自然光摄影同样
适用。然而影响室内自然光摄影的,还有它特有的一些因素,如:阳光对室
内直射和反射的影响,房屋的门窗多少、大小和开设方向的影响等等,在这
样的环境中拍照,欲获得成功,主要*拍摄者自己多拍、多试验、多积累经
验。如能使用侧光表当参谋,准确曝光的把握大些。
在室内拍摄,由于光线受到限制,往往需要采用人造光照明,在这种情
况下,应当避免不同色温的光源混合使用,室内自然光较暗,使用的光圈一
般较大,快门速度也较慢。因此,使用的摄影器材,可选择口径较大、有B
门装置的照相机,感光片可选用ISO200/24°或ISO400/27°的快片,尽可能
配备三脚架和快门线。
室内自然光因受建设门窗多少、大小和开设方向等限制,因此在确定曝
光组合时,要充分观察和考虑这些条件,还要注意室外天气的影响。
室内自然光照明的另一个特点是,被摄对象受光面明亮,背面则阴暗,
这种明亮与阴暗的对比十分烈强。所以,如果在室内拍摄可移动的被摄对象
时,应设法将其调整到门窗附近处,以降低这种反差。在移动被摄对象中,
要特别注意不要使其一半处在直射光下,一半处在没有直射光的地方,以免
造成半阴半阳的画面,必要时可利用窗帘、白纸挡起直接射入室内的光,使
光线尽量柔和一些。
被摄对象颜色浅,它的亮度就要比颜色深的高,因此曝光可少些。不同的物质,其反光性能强弱大不一样。反光能力强的,可减少曝光,反光能力
弱的,通常说“吃”光的,应增加曝光。摄影实践中,拍摄者可以把浅色被
摄对象置于深色背景前拍摄,或把深色被摄对象放在浅色的背景前拍摄。这
样能使一些受光微弱的被摄对象突出于画面。利用室内一盏日光灯照明,将
被摄者置于深暗色背景前拍摄,可使人物突出。
利用室内自然光拍照,要注意光源的方向一般以采用侧光或顺光为好。
如逆光拍摄中景、特写不宜选择窗口为背景,因为光比反差太大,会使色温
失去平衡;如一定要逆光拍摄,要充分考虑拍摄效果,是拍摄剪影效果的照
片?还是要求再现被摄对象的细节?如果是后者,拍摄者就要加用辅助光,
或用反光物,或增大3~4 级曝光。
人工光摄影的曝光
人工光摄影,是指室内摄影中使用人工光源照明,诸如用碘钨灯、聚光
灯、普通灯光等。利用人工光源拍照,要能准确控制曝光,要考虑的因素是:
人工光源的亮度,这是由灯的多少、照明度大小以及被摄对象距离灯的远近
等方面决定的。还有被摄对象反射光线的能力,周围环境影响等诸因素。如
果是一定的灯距和光圈,100 瓦灯光照明,曝光需要1/30 秒的话,换用 200
瓦的灯光照明,曝光则只需要1/60 秒。这说明照明灯光流明度增加多少倍,
曝光时间则可相应减少多少倍。
被摄对象距离灯光的远近,决定了曝光量的多少。要估计准确,可应用
平方反比定律计算。如果被摄对象距离灯光由原来的5 米改为1 米,被摄对
象所受的光就增强了25 倍,曝光量就应减少为原来的1/25。
使用人工光摄影,掌握准确曝光只是一个方面,它还有一个如何布光的
问题。在彩色摄影中,还有一个人工光的颜色问题,一般说来,人工光会给
日光型彩色片带来色偏,如何避免,这将在彩色摄影一章里述说。
如何在使用人工光摄影中,掌握好准确曝光,以上仅是提示,具体还要
在实践中体会,当有一定经验积累时,准确掌握曝光也就不难了。
闪光灯
闪光灯是摄影者常用的一种人造光源。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不受昼
夜、空间的限制。
1.闪光灯的一般性能及其光线特点
自从1887 年德国盖迪克和米索,首创燃烧镁粉用于摄影照明至今已有
100 年了。闪光灯随现代科技的发展,日臻完善,其种类也愈来愈多,不管
是哪一种闪光灯,从它的外型看,大体有电源和闪光两个部分。电源部分由
电池、变压器、电容器组成;闪光部分包括闪光管和固定的反光罩、灯柄、
开关等部件。
目前闪光灯的闪光管可多次闪光,故又称万次闪光灯。早期的闪光灯,
又大又重。后经不断改进,变得越来越轻便,并且还增加了光敏传感装置、
专用色片等,功能也逐渐多了起来。有的可自动控制闪光灯的发光量,任意
调节输出的发光量,有的闪光灯可调整它发出的光束角度,适应广角镜头、
标准镜头和中长焦镜头的不同用光需要。一般闪光灯是以标准镜头拍照的,用光需要设计的,它发出的光束角度为50 度。闪光灯的持续时间因灯而异,
有的明灭时间可短到1/5000 秒,有的可长到1/120 秒,基本能满足镜中快
门各级速度的需要。使用集成电路和蓝硅晶体管组成的光敏控制电路闪光
灯,还能根据拍摄距离的变化和被摄对象反光能力的强弱,控制闪光灯的发
光量。距离近,反光能力强,闪光灯明灭时间就短;距离远,反光能力弱,
闪光灯的明灭时间就长。总之,万次闪光灯具有光亮,适应性强,用途广,
速度高,经济方便的特点,为现在很多摄影者普遍采用。
闪光灯的光线特点是:
①光线亮度高;
②方向受拍摄者控制;
③光线颜色与日光相近

2.闪光灯的使用与维护
闪光灯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可用作主光照明,阴影补光,凝住高速运
动的物体,连续闪光,也可用作模拟自然光的照明。使用闪光灯可遵循日光
照明的规律。使用闪光灯,可单灯独用,亦可两盏以上的闪光灯联用。
单灯使用指使用一盏闪光灯照明,一般将灯置于照相机旁,或直接插在
照相机上。这样使用,技术简单,拍摄者行动方便,很适合抓取拍摄。不过,
因为灯与照相机同处在一个位置上,这种光线照明与日光顺光相似,拍摄照
片,景物层次少,缺乏深度感,并且前亮后暗,被摄对象身后会有明显的浓
黑色投影。
单灯使用,一般灯位可略高些,稍偏离开照相机一些,使灯照射产生的
黑色投影落在被摄对象的下后方,并显示出一定的立体感。不少有经验的摄
影者,在使用单灯照明时,将闪光灯打在墙上、天花板上或反光物上,利用
反射光拍照。这样可避免单灯直接照明造成的某些缺陷,光线柔和,酷似自
然光。采用这种间接照明拍照,控制曝光,可用灯光到反射物再照射到被摄
对象的总距离。去除这闪光灯的闪光指数,求出光圈值,再视被拍摄对象和
其周围环境反射光的强弱,适当开大1~2 级光圈。例如使用闪光指数为30
的闪光灯,房屋天花板距离被摄对象2.5 米,闪光灯到天花板反射处的距离
是2.7 米,求使用的光圈数收,可这样估算:30÷(2.5+ 2.7)≈5.7。这
样可以5.6 光圈为基础,再适当开大1~2 级光圈,即用4 或者2.8 光圈。
使用一盏闪光灯作辅助光,可消除现场光为侧光时给被拍摄对象带来的
阴影。这时要注意使用闪光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还要注意不破坏现场原
有光线的照明气氛。
尽管闪光灯具有很多良好的特性,可是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能
清楚地显示出闪光瞬间被摄物体的光线效果。因此使用时需注意4 个问题:
①注意消除投影;
②注意避免炫光;
③注意闪光灯反射照明的角度;
④使用广角镜头要注意闪光灯的照射角度是否适应。
倒易律及倒易律失效
我们在前面介绍曝光组合时,曾表明了这样一种关系,使用1/125 秒、
11 光圈,与使用 1/60 秒、16 光圈、1/30 秒、22 光圈,都可以获得同样的曝光量。也就是说,曝光的快门速度快一级,所用光圈就要开大一级;曝
光的快门速度慢一级,所用的光圈就要收小一级。快门速度与光圈之间的这
种关系,呈倒数关系,故又称倒易律。
在一般情形下,这种倒数关系是适用的,但也有失效的时候。这在使用
极微弱的光线,如夜间拍摄照片,需要很长时间的曝光,或在使用强闪光拍
照,曝光时间极短时都会发生。倒易律失效,就会产生胶片感光不足,这就
需要增加曝光量或调整显影时间来补救。在选择曝光组合时,尽力选择正常
的曝光时间范围内。例如原用1 秒、5.6 圈,考虑到长时间的曝光产生的倒
易律失效,你可改用1/2 秒A 光圈或1/4 秒、2.8 光圈。
辅助光的运用
无论是室内摄影,还是户外摄影,也无论是自然光摄影,还是人工光摄
影,当采用侧光和逆光拍照时,被摄对象背光的一面常常会出现深黑的阴影,
与受光面明暗对比强烈,照片出来显得反差很大,暗部缺少层次。在这种情
况下,一些有经验的拍摄者采用了增加曝光的办法,也就是摄影行家们所说
的,按暗部曝光,并用后期胶片显影延长时间的办法补救。尽管这样,有时
顾及了暗的部分,亮的一部分又很可能曝光过度,显得苍白。因此,只要有
可能,拍摄明暗反差强烈的对象,应当学会运用辅助光,即用光辅助照明被
摄对象的暗部,提高暗部的亮度,降低暗部与亮部的反差,使拍摄出来的照
片明暗适度,影调和谐,层次丰富。
辅助光,可以直接采用某种人工光源,如闪光灯、灯光等,也可以采用
能够反光的工具,如反光板、反光伞、白纸、白布等反光物。
反光板是用具有反光能力的银白色的纸制成的,大小可视使用者的习
惯,一般以携带方便为原则。反光板反光要能均匀柔和。镜子虽能反光,但
用其反光照射,会产生明亮的光斑,反射光线无效,所以它不能做反光工具。
运用反光板打辅助光,必须在“辅”字上下功夫。力求保持被摄对象原有的
一定程度的明暗差别,切忌因打辅助光,使原有的反差完全消失,体现不出
明暗关系和立体感,以及改变或冲淡原有照明光源的方向性。反光板离被摄
对象的远近,与被摄对象的角度,都要精心安排,其角度一般以略高于被摄
对象为好,这样可表现出自然光的气氛。现在,摄影上兴起使用反光伞,它
的作用与反光板相同,但它更便于携带,使用效果更好。反光伞价格很高,
目前尚不普及。使用闪光灯、白布、白纸等作辅助光,其原理与使用反光板
是一致的,在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第三章取景与构图
丰富多彩的生活、秀美壮丽的山川,你如何选取,才能拍出一张主题明
确、安排合理、宾主地位得当的照片呢?这就是我们在本章中要讨论的取景
与构图问题。
取景的基本要求
取景,就是你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观察、选取景物。取景直接反映出
你的情操,体现你认为大千世界中什么美、什么有趣、什么有意义。
那么,取景究竟怎样才为好呢?好的取景至少要达到这样两个要求。第
一,拍摄照片,在尚未按下快门之前,拍摄者应明确拍摄照片的主题是什么,
如果连拍摄者都不明白拍的主题是什么,以至拍出的照片非自己来解释不
可,别人恐怕就很难理解了。当然,要拍出一张好照片,取景仅仅是第一步,
后期的冲洗加工、画面剪裁等也很重要。第二,通过取景框截取的景物,是
由线条、块面、明暗等组成的。你要通过改变拍摄距离、选取角度、运用光
线,精心组合,使原来并不起眼的线条、块面、明暗,拍摄得悦目动人,将
原来杂乱的影景物,组合得井然有序。有经验的摄影家,把这两个要求归纳
为4 个字,即取、组、舍、布。
取:选取形象与主题。由于摄影是视觉艺术,是*画面形象来说话的,
因此一幅照片拍摄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取决于选取的形象和表现的主题。这
就像写文章的遣词造句,目的是为了表现主题,主题明确,所拍的形象才有
感染力,不然只是一纸形象的罗列。
组:合理组合景物。一幅好的照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景物都是为
了说明、烘托中心的。取景时,我们要尽力设法突出和强调这个中心,做到
有主有次,主次分明。这个中心可以是一个或一组人,也可以是一件事或一
组物。人们通常说,红花要*绿叶扶,就是这个道理。红花无疑是中心,绿
叶是为了衬托红花的,正因为有绿叶的映照、对比,红花才显得格外美。取
景就是看你怎样处理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舍:舍繁就简。拍摄者面对纷繁炫目的景物,要能抓住中心忍痛割“爱”,
大胆舍弃一切不必要的景物,争取达到再减一分似嫌不足,再增一分又觉多
余的程度。很多摄影老前辈在总结自己成功的拍摄经验时,总是异口同声地
说:“成功在于简洁,简洁就是美。”这一体会对初学摄影的人来说,是十
分重要的。有些初学者在拍摄取景时,总是惟恐不全,希望包罗万象,结果
杂乱无章,拍出的照片只能作一般欣赏,没有艺术价值,更无美感。
布:适宜布局。照像和画画一样,应当讲究画面布局。作者通过布局安
排,使照片的画面表现得章法井然,主题突出。自然界的景物与照片上反映
出来的景物,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自然界的景物是个大世界,人们可以随心
所欲地观察它的任何一个方面,而照片有限的画面不可能穷尽大世界,只能
通过你选取的一隅,给人以体会和联想。因此,拍摄者应努力在有限的取景
框中,进行布局,创造意境,达到突出主题、主体的要求,使之既有欣赏性,
又易于让人理解,这关系一幅照片拍摄的成败,这也是优秀照片诞生的秘诀。
照片的画面结构

我们可以把一幅照片大体分成这样5 个部分:主体、陪体、背景、前景
以及空白。
1.主体
它是拍摄者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形象,又是照片的结构中心。主体
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照片中的主体,有时是一个对象,有时是一组对象(又称组合对象)。
安排主体的位置一般可采取这样的办法:以二横二竖的直线将画面平均
分成9 份,横竖直线的4 个交点附近、就是安排主体在画面上的最佳位置。
因为这4 个点的位置,有倚角之势,与整个画面各部分易于照应,给人的感
觉较醒目。这种安排并不是惟一的办法,事实上,往往当那些传统的法则被
打破之时,出人意料的效果反而产生了。画面上4 个交点的地位都可以安排
主体,但一幅照片只能用其中的一个,这就是摄影上常说的视点。一个画面
上,只能有一个视点,它能吸引观者的视线,是画面的中心所在。不同内容
的照片,拍摄现场不同,视点位置也应当不同,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但作
为一张照片,视点一旦确定,那这幅照片的中心也就因此而固定下来了,周
围的景物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服从并服务于这个中心。
表现主体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突出主体,即在画面安排上,给
主体以最大的面积优势,显要的地位,最好的光线,用细腻的手法,引人注
目。另一种是间接表现主体,即重在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主体,而主体在
画面上未必很大,位置却十分显要。这种表现手法,不在揭示主体清晰真切
的细部,而重在传达其神态动态的内涵。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中指出:作画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
掩阻断其流,则远矣”。
因此,初学摄影者在拍摄实践中,要学会问自己:作为表现主题的主体
形象,我要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怎样才能使自己并影响他人把注意力集中
到画面的一个视点上去?
2.陪体
它是拍摄者选取的用以辅助主体表达内容的人或景物。人们通过陪体,
可以进一步体会主体表现的内容,不致于产生歧意。陪体要为主体起很好的
说明、引荐、美化作用。比方说,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表演,其动作优美
而又惊险,如果没有陪体平衡木出现在画面上,仅拍下这位女运动员的表演,
就很可能被人误解以为她在做自由体操,惊险感便丝毫也没有了。
拍摄者在选择陪体,安排陪体时,切切不可喧宾夺主,以能衬托出主体
人物的性格,说明某一事件的特征,点明主体所处的环境,表现出一个细小
的情节为度。不少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选择安排陪体,要么太重,淹没
了主体;要么太轻,不典型,说明不了问题。
由于陪体与主体能组成情节,在处理陪体的方法上,一种是直接点明,
使人一目了然;一种是间接安排,把陪体置于画面之外,前一种方法,比较
多见,在此就不多谈了。后一种方法,初学者一般还较为陌生。
3.背景
处在主体后面,衬托主体的景物,称为背景。背景的作用在于说明主体
所处的环境,突出主体。
初学者往往对选背景的重要性缺少认识,认为只要有点景就行了,有的对背景观察不仔细,拍出的照片,会出现“头上长树”,建筑物“压”在人
头上等错误。因此,在选择主体和陪体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选取什么做背景。
这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的:“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
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界和它的
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
选取背景,是为主体挑选最合适的,能与主体相映成趣、相衬成美、相
配升华的“材料”。背景是为了衬托主体的。为了突出主体,选取背景要力
求简洁明了,要善于摒弃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不要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
防止主体“贴”在背景上,混为一体。应当全力捕捉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
征、能点明主体所处的时间、地点,加深人们对主体理解的景物。比如说,
拍一张旅游黄山的照片吧,你就应当选取最能体现黄山秀美壮丽的景致为背
景,拍瑰丽多变的云海,苍翠挺拔的黄山松等,这样的留影才有意义。拍旅
游照片如此,拍新闻照片亦如此。拍先进工作者照片时,如能选取他工作的
环境为背景,会比单拍一张头像更有表现力。人们通过照片,能了解到先进
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从中体会他的艰辛与欢乐。选择好典型化的背景,对人
物拍摄是锦上添花。美国摄影家纽曼在给一位建筑师拍照时,就选择了这位
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物为背景。主体与背景相得益彰,使照片洋溢着特有的趣
味。拍摄者要学会运用色彩对比、色调对比。虚实对比,增加画面形象的立
体感、空间感。达.芬奇在《绘画论》中表述了这样一个运用背景的法则:
“你应当把暗色的体态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淡色,那就应该把
它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如果有淡有暗,那就应当把暗分配在淡色,把淡分
配在暗色的背景上。”
在黑白摄影中,各种颜色都转换成不同深浅的黑或灰色。拍摄者要学会
用肉眼将五颜六色,分辨为黑、白、灰色,不能让耀眼的色彩迷住眼睛。有
些女青年常常身着红色服装,以绿树林为背景拍照,看起来对比强烈,色彩
鲜艳,殊不知树木是绿色的,在黑白照片中表现为灰黑色,而红色服装,在
黑白照片上反映出来的也是灰黑色,这样就使被摄者“融”在背景中了。如
果她改穿一件浅色服装,仍以树林为背景,拍出的黑白照片就会人物鲜明。
当你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后,无论是拍摄风光照片,还是拍家庭生活照,或者
拍新闻照片、舞台剧照,都要先想一想,景物颜色、光线明暗将给照片拍摄
带来些什么影响。
背景的衬托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运用背景的方法很多,这里着重简单介
绍一下正衬和反衬的方法。比如在拍儿童照片时,以鲜花盛开的花坛为背景,
使人感到孩子如花朵般可爱,这就是正衬的手法;拍饥饿的孩子,把他放在
繁华的街市上,以充满诱惑力的食品橱窗、霓虹灯为背景,激起人们对孩子
的深切同情,这就是反对手法。以大衬小,以低衬高,以丑衬美,以脏衬净,
在选取背景时,可利用这些有力的对比手法。
4.前景
处在主体前面,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主体起烘托作用的景物,
称为前景。前景可安排在照片画面边缘的四方、两边或四周,成像大、色调
深。前景的作用在于帮助说明主体,展现空间,使画面有纵深感,同时亦可
美化画面。
用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可以使照片丰富多彩。冬
去春来,用迎春花或刚刚染绿的柳枝做前景,会给照片带来生气;秋高气爽,用傲霜的菊花做前景,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样运用前景,点明了拍照
季节,感染力也强。如果选用椰树林、木棉树、榕树等地方特征典型的树木
做前景,这样的照片不加说明,北国南疆也能一目了然。
用事件中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作为前景,会加强照片的概括力。
照片要引人注目,引人入胜,先要引人入境,运用好前景是引人入境的
一个办法。利用门、窗、栏杆做前景,会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杜
甫有名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了作者透过门和
窗所见的情景,它把我们带到了诗人的门窗前,让大家共同领略门窗外的壮
丽景象。利用有规划排列的竹篱、回廊,或利用呈图案状的花窗等做前景,
会使照片增加装饰美感。
在运用前景中,掌握分寸,分清主次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为了单纯追求
前景,而忘却了主体形象和照片要表现的主题。运用前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前景运用得当,当然很好,但有些照片没有前景,也能成为一帧佳作。因此,
你在拍摄中,可以通过前后移动,上下左右寻找前景,有,则不要忘了利用,
它能帮助你创造出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来;无,则不要强求。一般说,
艺术风光照片,大多是比较讲究前景的,因为风光要能打动观众的心,画面
不但要优美、含蓄、壮观、艳丽,还必须有空间感。由此看来,运用前景,
应与主体形象紧密相关,珠联璧合,否则只能成为画面的累赘。
5.空白
空白是照片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不是实体,但可沟通画面
上的各个对象,帮助拍摄者表达情感。俗话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
前面,我们已介绍过,任何景物,不管它的颜色如何,把它拍成黑白照片,
表现出来的只是黑、白、灰3 种基本色调,空白在黑白照片中,本身就是一
种色调。
运用空白,一是为了突出主体,二是为了创造画面的意境。我们在观赏
照片中,不难发现把主体安排在空白上,主体就十分醒目。人们的生活需要
空间,欣赏景物也需要空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赏景物的视线就会受到阻
碍,令人不舒服,感到压抑。把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置于杂乱的物体之中,人
们就很难欣赏它,只有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艺术品才会显示出光彩。
我们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应当适应人们的这种欣赏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主体
四周留下适当的空白。
空白该怎样留取呢?一般说来,空白留取的面积大小,要视表现主体的
需要而定,大面积空白,照片格调清新,大面积实体,照片浑厚实在,整幅
照片中的空白,分散在实体周围,不要面积相等,以免呆板。绘画中,很多
行家提出“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也是摄影者考虑照片空白时,可作参
考的一种处理手法。

构图的常见形式
构图是创作思想的再现过程,就是围绕主题思想,通过艺术手段,将画
面里的各部分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主从关系分明,前后照应,互相衬
托,也就是调动一切造型手法来充分表达主题思想,使要表达的对象在画面
上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构图也是在拍摄前通过取景器选择主要景物,确
定画面的过程。因此,构图是拍好照片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取景是拍摄前的思考,那么构图是随着取景的开始而开始的。不同的是,取景是以拍摄者按
下快门而告终止,而构图却还在延续。这是由摄影的瞬间特性决定的。拍摄
者在按快门的一刹那取景中,是要考虑构图的,但在许多情况下,拍摄对象
稍纵即逝,不允许拍摄者周密思考,只能先抓拍下来再说。这样就可能使一
张底片“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可在后期制作照片时,重新构图加工,但
这种再构图,是为了弥补拍摄时的某些构图缺陷,绝不能因此对拍摄取景时
的构图掉以轻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拍摄照片的构图过程有两次,第一次是
拍摄者在取景按快门时完成的,第二次是在照片制作时,通过画面剪裁实现
的。下面介绍的常见构图形式,是拍摄者在取景时可参考的种种形式,至于
后期制作中的再构图,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讨论。
1.竖构图
一切景物的外轮廓,都表现为一定的线条组合。不同外形的物体,有不
同的外形线条。林木多表现为竖直线条;高楼、油田井架、电线杆等,也都
表现为竖直的线条。就一般规律而言,凡表现为竖直线条的景物,都适合运
用竖构图。此时,拍摄者可把长方形的取景框竖起来取景,如果使用的是方
形取景器,就要注意留出两边准备剪裁掉的景物。运用竖构图,可以表现出
景物的雄伟高大。
把画面处理为竖构图时,要注意使垂直线条有疏密变化,不要让垂直线
条平均分割画面,不要使之齐刷刷的一般高,失去高低起伏的变化,显得过
于呆板。究竟在什么情形下可使用竖构图,这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由于景物
是客观存在的,摄影表现手法要适合表现的对象,但不能千篇一律。有时一
些景物尽管表现为竖直为主的线条,一些作者却反而采用横构图。两种不同
的构图方法,产生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这说明任何一种景物,由于拍摄者
的感受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运用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构图是为表达内容
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拍摄者应当努力使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都得到最
充分、最生动的表达。
2.横构图
横构图就是运用横画面来拍摄景物。景物外形的主线条为横线时多半采
用横构图,能表现宽广、开阔、磅礴的气势。
在横构图中,经常会遇到水平线、地平线分割画面的问题。所以,拍摄
应注意,勿使这种横线将画面分割成上下两等份,也就是说,不要把水平线
或地平线放在画面正中间,要么将照相机镜头抬起一点,使水平线(地平线)
降到画面的下半部,让天空多一些。要么将照相机镜头压低一些,让水平线
或地平线处于画面上半部。不要让地面或水面与天相接的交界线呈横直线,
应千方百计选取有起伏变化的线条。
无论是采取横构图,还是采取竖构图,摄影者都要留心观察景物表现出
来的主线条,不要使主要的横线条或竖线条穿过整个画面。因为这些横竖线
条的存在,会把整个画面分开,破坏整个画面的整体感。
3.动向与呼应
运动的物体都有动向问题,拍摄者在取景构图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例如拍赛跑的运动员。我们总要在他们的前方留有空间。这种空间留多大,
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动态。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照片中往往最能吸引人
们的注意力,它在画面上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白纸上有一个黑点,它
能抓住人们的视线,并引导人们扫视它的周围。假如把这个点放在画面正中的位置上,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稳定静止的,不利于表现动态。只有让这
个点偏离画面的中心,才易于造成欲落飞下的动势。表现正在运动的物体时
要注意这一点,拍摄一些并非运动的物体也要注意这一点。例如拍摄一座建
筑物,它虽不在运动,但它总有正面与背面之分,在建筑物的正面,一般都
要留下一定的空间。拍人物照片时,在人的眼睛前方不能有景物阻挡,否则
也会给人一种难受的感觉。而且,在拍摄照片取景的时候,可以把一切景物
都视作运动的物体,还必须研究并考虑它的动向,适当留出表现动向所需要
的空间。
呼应与动向是紧密关联的。作为一幅照片,它自有其形象与内在意义的
完整性。拍摄主体形象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陪体与主体又是互相联系在一起
的,拍摄者应当努力反映这种联系,使之有呼有应,互相照应。我们说的这
种完整性,不是指拍人像必须四肢齐全、五官完整,有时不是甚至只取其局
部吗?这种完整性是指画面反映的内容完整,含义和解释的完整,画面结构
的完整,看其能否把人的视线引向画面的视觉中心,并继而能把这种视线引
导到它的四周,又回到视觉中心上来,形成完整的视觉运动曲线,这种完整
性体现了画面形象内在意义上的完整。
要正确反映景物的主次及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在构图中应当逐步学会
精心组织画面的各个对象。摄影不能像绘画那样自如地安排画面,摄影不可
能搬山移水,来适应拍摄者主观的理想构图,拍摄者只有围绕被摄对象转,
从各个不同的方位,要上下左右,前后正中都看一看,以寻求出能吻合自己
表现意图的角度,把被摄对象有主有次地“安排”到取景框中。
在表现被摄对象间的呼应关系时,还要注意怎样使画面均衡。均衡,就
是一些摄影家常说的:“小小砝码可压千斤。”均衡并不等于绝对平衡。画
面均衡,才能给人平稳的感受,反之,则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心理影响。
4.全景、中景与特写
拍摄者在摄取景物中,因为距离的变化,拍摄出的照片通常有全景、中
景与特写之分。
全景,就是展现景物全貌的。拍一张人物的全身像,就是人物的全景,
通过这张人物的全身像,能比较全面的了解被拍摄者的基本特征。拍一张会
场照片,就得把整个会场的规模、气氛表现出来。拍摄全景照片,能从宏观
上展现景物的全貌,它适用于表现大场面,反映出一定的气氛和气势。
特写主要是反映被摄对象的局部和细部,于细微处见精神。比方说拍人
物照片,就只拍人物的头部,抓住其最有代表性的眼神和脸形以及五官特征,
乃至皮肤质感、头饰中的某些细节,着力揭示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精神面貌
和特有的气质。特写与全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全景取其势,特写抓其
神,拍摄者可在实践中细细领会。
中景是一种介于全景与特写之间的画面形式。中景既有全景的某些特
点,又不失特写某些细节的妙处,适合表达情节、传达感情,因此为很多拍
摄者经常运用。比如说拍人像,既不是拍人的全部,也不是只拍头部,而是
拍大半部。这样,拍摄者可充分借助被摄者的手势,抓住其形态动姿,反映
出被摄者。更多的是拍被摄者与周围人、景、物构成的某些联系,揭示人物
所处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景)之间的特有内涵。再比如拍某一产
品,不像运用特写那样,光拍产品的局部、细部,从微观上表现产品,也不
像运用全景那样,从大处着眼,整体入手,而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中景,使人通过画面能认识整体,又能体察细微。由于景别的分工不同,中景也不是
万能的,因此初学者要在拍摄实践中学会比较,根据不同的拍摄要求,选用
最佳的景别。
还有人把景别分为大特写、小特写、中景、近景、远景、全景等,这只
不过是把特写、中景、全景,根据拍摄距离的变化,进一步细分了。
在运用全景、特写、中景中,因拍摄角度的不同,又可分平摄、仰摄和
俯摄。平摄与人的视线相接近,较能真实地再现被摄对象;仰摄,可表现高
大;俯摄,可展现宽阔。在拍摄表现深远景物时,要注意选择远景与近景的
陪衬对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拍高山大川或高楼大厦,不要轻率的把近处
的小树放到取景框以外,要知道,把近处的树木拍进画面,会给人一种印象,
仿佛能听见树在说,我在这儿,它在那儿,从而有远近感、大小感。
5.光线和影调
随光线的变化,影调也在变。我们在取景构图的时候,不要忘了利用采
光来突出主体。光线的不同,反映到一幅照片上,影调也不同。从白色影调,
过渡到黑色影调,此间变化是十分丰富的,有白,而后极浅灰,直至浓黑,
由白过渡到黑,色调渐变缓慢,这就是通常说的层次丰富,它给人柔和与细
腻的感觉;反之,则给人简洁粗犷的感觉。以白为主,或大面积浅色调的照
片,称高调照片,表现明朗、高洁、轻飘。以黑为主,或大面积深黑灰色调
的照片,称低调照片,表现深沉、浑厚。中间调照片是指明暗对比适中,影
调层次多,黑、白、灰兼而有之的照片,平时我们所拍的和所见到的照片,
大多数是中间调照片。拍摄者在取景构图的时候,就要注意观察光线的效果,
全面考虑被摄对象的特征,自己表现的意图,确定基调,并善于利用影调来
突出主体,表现主题,传达感情。影调对比强,视觉冲击力强;对比弱,视
觉柔和;全黑,给人沉闷的感觉,有的则体现庄严、威武、神秘;灰白,洋
溢着青春气息,充满活力,有的则体现缥缈虚无。在影调上,要防止黑、白、
灰在画面上等量分布。
6.构图图示
①不要让水平线把画面一分为二,如果天空云彩美丽,可多留些天空部
分,要么就给地面多留一些。同时注意尽量不要让水平线从画面横穿到底,
要使它有高低起伏的变化。
②一般不要把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应将主体放在照片*左或*右的1
/3 处,并运用其他景物陪衬,以均衡画面。
③不要让带有指引性的线条把你的视线引向画面外,应设法将你的视线
引向主体。
④根据被摄景物的形状,确定画面构图的横竖,不要将明显的竖直线条
形状的景物,安排为横画面;也不要将横直线形状的景物,安排为竖画面。
画面主体的安排要大小适中,不能太大或太小,太低太高也不好。景物是照
片的主体,背景不宜太大。
⑤呈水平的直线与垂直直线会合为“L”形的构图,形象突出,主体醒目,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构图形式。
⑥“C”形构图是由“L”形构图,加上悬挂的顶部而形成,它能把你的
视线集中在画面上。
⑦呈“S”形的构图,画面有纵深感,柔美悦目。
⑧“十’字构图,画面集中,主体突出,同时具有一定的线条形式美。

⑨环形构图,具有向心、会聚的作用。
总之,一幅构图好的照片,可使景物得到充分的反映,其艺术价值如何,
首先要看它所表现的内容。仅有好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必
须有与内容相一致的优美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摄影者只有通过结构明
确、光线协调、色调和谐、情节生动的构图,拍摄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
照片,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使人赏心悦目,得到美的艺术享受。但
是好的构图不是轻而易举能得到的,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在
生活中观察纷纭繁杂的各种事物,找出具有美学价值的物体,通过视觉触发
灵感,这样才有可能拍出优秀作品。

第四章滤光镜的种类及使用
滤光镜(也称滤色镜)的种类并不是很多的,只要使用得当,能产生各
种各样奇异的效果。用滤光镜能使影像变暗或变亮、柔化影像,甚至能给影
像增加颜色。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滤光镜,已经越来越引起广大摄影爱好者的
兴趣,下面我们就几种常用的滤光镜,介绍它们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黑白摄影常用的滤光镜
在黑白摄影中,最常用的胶卷叫做全色胶卷。全色胶卷对人所能看到的
颜色都能感光。但是,由于人的眼睛和黑白胶卷对光的反应不同,有时人眼
看不见的紫外线,在黑白胶卷上却有反应,对波长短的蓝色光,黑白胶卷又
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选用适当的滤光镜,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一部分色
光,从而改变黑白胶卷对不同色光的感受能力,形成理想的影调,适当的反
应,以及消除雾霾。
在黑白摄影中常用的滤光镜从颜色上区分有:黄、橙、绿、红、灰等几
种。
1.黄滤光镜(英文yellow)
黄滤光镜能通过黄、橙、红、绿等颜色,可以阻止一些蓝光和紫外线辐
射,使天空变暗,白云突出。
在风光摄影时,当拍摄被烟雾弥漫的山光水色时,使用深黄滤光镜能减
少烟雾,使影像更加清晰。
在拍摄花卉时,如果花的颜色是黄的,能使花朵和绿叶的色调都得适中
的效果。
另外,在翻拍有黄色污迹的文件时,可以使污迹减轻或消失。
黄滤光镜分淡黄、中黄、深黄几种,在使用时,如果照相机没有内测光
系统要分颜色深浅,增加曝光量。
2.橙滤光镜(英文orange)
橙滤光镜能通过黄、橙、红等颜色,阻止蓝光、紫外线辐射和少量的绿
光。使红色物体突出,绿色和蓝色物体变暗。
橙滤光镜在拍摄日出、落霞时可以突出彩霞,增加画面气氛。
在拍摄花草时,可以突出黄花的纹理,使橙色花朵变亮,使绿叶背景变
暗,从而突出花朵的表现效果。
在拍摄游泳及水下摄影时,能改变由于水波的运动而影响影像的缺点,
使被摄体影像更加清晰。
3.绿滤光镜(英文green)
绿滤光镜能通过黄、绿两色,尤其通过绿色量多,阻止紫外线辐射,蓝、
红两种色光及大部分橙色光。
绿色滤光镜最适宜在林海绿阴中使用,它可以使绿色物体得到充分的体
现,突出叶面的光泽,并增加绿阴的表现力。
4.红滤光镜(英文red)
红滤光镜能通过红、橙、黄3 种颜色,红色通过量较多;阻止绿、青、
蓝、紫外线辐射。它的主要特点是,使红色以外的物体变暗,使用红滤光镜
能在白天拍出夜景效果的照片。在翻拍设计蓝图时,如加用红滤光镜,能将蓝色的文字、线条拍得十分清晰悦目。
5.灰滤光镜(英文neutral density)
灰滤光镜,也称中性密度镜。它可以对各种波长的色光加以均衡地吸收,
因而通过色光的相对比例不变,只是减低了强度。在照相机的光圈调至最小,
快门速度调到最快时,不能实现正常曝光,这时就可用灰滤光镜减弱被摄体
的亮度,从而实现正常曝光。
灰滤光镜因密度不同,因此看起来深浅也不一样。
灰滤光镜是黑白、彩色摄影中通用的滤光镜。
彩色摄影使用的滤光镜
一般说来,专门用于黑白摄影的滤光镜是不适于在彩色摄影中使用的。
因为它能破坏色彩平衡,使色彩还原严重失真。所以,彩色摄影有它专用的
滤光镜。除非你为了追求特殊效果,而别有匠心地大胆使用红、黄、绿等滤
光镜。否则,切不可“轻举妄动”,免得搞出些令人啼笑皆非或无法适从的
“作品”。
用于彩色摄影的滤光镜主要有两种。
1.校正色温滤光镜
彩色胶卷分日光型和灯光型。日光型胶卷,只能在日光下或万次闪光灯
照明下使用。灯光型彩色胶卷,只能在钨丝灯和碘钨灯下使用。这是由于这
两种光源色温而决定的。
日光型彩色胶卷,需在色温5400K 时使用,拍出的照片、色彩才能正确
还原。而灯光型彩色胶卷,则要在色温 3200K 时使用,拍出的照片色彩才能
正确还原。
鉴于这些特定的拍摄条件,如果使用灯光型彩色胶卷在日光下拍摄,就
要降低色温,使色温同灯光型胶卷的色温平衡。如果在灯光下使用日光型彩
色胶卷拍摄,就要设法提高色温,使之和日光型彩色胶卷的色温平衡。
能使色温平衡的滤光镜,就是校正色温滤光镜。也称为胶片换型滤光镜。
这两种滤光镜,一种是琥珀色,一种是淡蓝色。
琥珀色(雷登85)用于灯光型彩色胶卷在日光下拍摄。可以把日光的色
温降至3200K,达到和胶卷的色温平衡。
浅蓝色(雷登80)用于日光型彩色胶卷在灯光下使用。可以把灯光的色
温提高至5400K,达到和胶卷色温的平衡。
2.颜色补偿滤光镜
这种滤光镜的镜面为淡纯原色(红、绿、蓝)和补色(黄、品红、青),
每种滤光镜都能吸收其互补色或另两个原色,这是一种对光源色温进行“微
调”的专供职业摄影师用来精细调整胶片色彩平衡的滤光镜。它还可以用于
特殊的色彩补偿。
当遇到在日光灯下拍摄时,可使用CC05M 粉红滤光镜,这种滤光镜可以
帮助改善照片上的色彩。
颜色补偿滤光镜还适用于水下摄影。在水下,光的色彩特性随着水的深
度、水的质量及透进来的光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一般的滤光镜没有
明显的作用。但是,对浅的、清净的水来说,一块CC30 红镜就能发挥出明显
的作用。

彩色、黑白摄影通用的滤光镜
1.偏光镜
偏光镜又叫偏振镜。它是两层玻璃中间,夹着一层包含有极细的杆状结
晶的胶膜,这种杆状结晶按顺丝排列而成的。
当光波振动的方向和镜中细丝方向相反时,光波被阻止。使用偏光镜时,
需拧在镜头前,待聚焦准确以后,再转动偏光镜的镜面,并通过取景器直接
观察滤光效果。
偏光镜的用途是:消除或减弱光滑物体表面的反光或耀斑。还能使天空
变暗,呈蓝色,使白云突出。但使用时,必须与太阳光照方向成90 度,否则
起不到上述作用。偏光镜另外还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影像的色彩饱和度。在没
有中灰滤光镜时,可以用偏光镜代替作用。
2.吸收紫外线滤光镜
又称UV 镜。这种滤光镜多是没有颜色(也有略带一点黄色的)的滤光镜,
适用于拍摄开阔的风景或航空、高山摄影用。在用彩色片拍摄时,为了消除
紫外线的干扰,把朦胧不清的、亮度又高的远景拍得更加清晰,使色彩还原
比较真实,可以使用此滤光镜。
吸收紫外线滤光镜因没有颜色,平时可以拧在镜头前,还起到保护镜头
的作用。
3.柔光镜
柔光镜是在无色透明的玻璃上,有疏密不同的圆形波纹或是不规则的不
平的玻璃面。有的柔光镜是由许多小的透镜组成。
柔光镜的作用是把透过镜头的光线进行部分折射,使影像的线条变得柔
和,但焦点依然清晰。多用于人像摄影。
使用柔光镜时,也要提前调焦,然后再戴上镜头使用。

第五章 常见的拍摄方法
随着摄影事业的迅猛发展,摄影爱好者们已不再满足于能拍出一二张照
片,而是执著地追求,要获得一张张既能适应纪实的需要,又能给他人和自
己以艺术享受的照片。
欲使自己拍摄的照片臻于完美,抓住使用的摄影器材、拍摄方法和暗室
制作3 个方面,就大有希望了。我们试把一帧帧具有魅力的照片分析一下,
它的成功无外乎是选题、选材及表现方法,而表现方法大体也就是这样3 种
类型:第一种,通过运用照相机(包括各种摄影附加镜),拍摄者按下快门
的一瞬间,使照片“定型”的;第二种,通过后期暗室加工(包括冲胶卷、
印放照片),运用了许多技法的;第三种,把前期的拍摄(包括用光、曝光、
取景、各种镜头及摄影附加镜的运用等)与后期的暗室加工密切结合起来,
使照片常拍常新。
本书前面介绍的摄影基础知识,大家如能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再学习
拍摄技巧和暗室技法也就不难了。
常见的拍摄方法
拍摄方法,也就是摄影者使用照相机的基本方法。不同的拍摄对象和拍
摄环境,不同的拍摄内容和主题,使用的拍摄方法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
一幅照片才能区别于另一幅照片,照片也才有个性,不致于雷同平庸,令人
有看头,摄影习作也才能有变化、有发展、有吸引力,给人以思索和震撼。
使用照相机的方法,归纳一下,也就是怎样选用光圈与速度,怎样用光,以
及怎样发挥好镜头和各种附加镜的作用,以捕捉到生动的瞬间,留下永久的
记录。
使用不同的快门速度
各种照相机都有快门速度的标志,一般的排列是:B、1、2、4、8、15、
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 等,这些都是分式的分母,是
表示快门起闭时间的,准确的表示应该是:1 秒、1/2 秒、1/4 秒、1/8 秒??
1/4000 秒。使用不同的快门速度,拍出照片的画面效果也不一样,有些作
品就是巧妙选用了快门速度而获得成功的。初学摄影者一般都习惯使用1/
125 秒、1/60 秒,选用往往又是盲目的,或者只是仅考虑曝光的需要。你如
果能有意识地使用慢速度或特别快的速度,会使你发现一个神奇的天地,也
会给你拍的照片增色。
1.慢速拍摄
这是指使用1/30 秒以下的快门速度拍摄照片。用慢速拍摄,可使运动的
物体,在曝光瞬间,在底片上留下移动的影像。一定程度上,这种影像是虚
影,速度越慢,影像虚得越厉害,从而形成以虚衬实,实中有虚,虚实相映
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拍出动感,画面有生气。摄影作品《危难见精
神》就是一幅成功运用慢速拍摄的照片。画面上水激浪涌,这就是用慢速度
拍摄产生的新奇效果。它强有力地烘托出照片的主题——“危难见精神”,
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如果使用一般常用的快门速度,水就被“凝”死在画面上了,缺乏危难的气氛,整个画面也就不会像这样能打动人。
使用慢速快门,照相机一般要有依托,最好能用三脚架或独脚架使照相
机稳定。1/30 秒以下的各级快门速度,都是慢速度,究竟用哪一级为好,
应视被摄对象运动的速度和欲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而定。选用速度太慢,影
像很可能完全虚化到模糊不清的地步,使人无法看清;选用速度太快,运动
感又失去了,因此在把握不大的情形下,可多用几档试拍,找出最佳的一档
快门速度,既不使所拍照片影像模糊,又能表现出一定的动感。
2.B 门拍摄
使用B 门,实际上是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拍摄。它受拍摄者的控制,只
要B 门开启后,拍摄者不松手,快门就会开着,用几秒,甚至几十秒,让胶
片感光。这样长时间的开着快门,一些点状的运动物体,由于移动,在底片
上留下的影像呈线状,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习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不夜
城”这幅照片,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是马路上一条条的白色线条。这是什么?
人们不得不仔细看看:繁华的街市,高楼大厦的灯光、广告牌的灯光、路灯
灯光交相辉映。那白色的线条,原来是汽车车灯留下的条条光带,它映出了
城市的夜晚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这明亮光带,就是利用B 门拍摄的结果。
使用B 门一般视运动物体的运动状况,决定开启时间的长短。用手长时间按
着快门按钮,难免不动,有时会因此震动照相机,引起画面模糊,如果用快
门线锁住快门,这种问题就可避免了。
3.追随拍摄
《生命在于运动》这幅照片就是使用追随拍摄方法成功的一例。追随拍
摄法,实际上还是使用慢速快门拍摄。它与前两种方法的不同在于,前者是
固定照相机,让运动物体从照相机镜头前通过,在底片上留下移动的影像,
后者是移动照相机,随运动物体的运动而移动。运动物体与移动的照相机等
速时,运动物体也就相对静止了,照片上留下的影像是静止的,而运动物体
周围不动的景物,因照相机的移动,反倒成了“运动”的景物了。这种相对
运动,使原来不动的景物,在底片上留下了虚化的移动影像,给人以动感。
追随摄影法,常用于体育摄影,以表现出激烈竞争的运动状态。使用追
随摄影法时,要选择较深暗的、并有少量的亮景的景物,如树木、人群等,
用光以侧逆光为好。这样在移动照相机追随动体时,背景才会出现明显的线
条,体现出动感。在快门速度的选择上,一般说,速度慢,追随效果强烈,
但技术上不太容易掌握,整个画面会因此而模糊,没有清晰点。因此,在选
择使用快门速度时,要综合考虑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以及要表现
的追随效果。有的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很快,使用的快门速度也相应要提高,
有时要用到超过1/30 秒以上的1/60 秒,甚至1/125 秒。要使追随摄影成
功,拍摄者按动快门,必须死盯住运动物体,在移动照相机的同时按动,不
能因为按动快门,照相机中途停止移动。追随拍摄方法很多,除前面介绍的
《生命在于运动》这种斜向追随外,还有纵向追随、变焦追随、平行横向追
随等,大家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4.高速摄影
以1/1000 秒以上的快门速度拍摄动体,动体仿佛凝固静止了。德国乌
伟.H.宾德赛尔的一幅摄影作品《无题》,就是用高速快门拍下的蛋黄滴落
的一瞬间。生活中,谁都见过蛋黄,但却从未见过它如此有趣,由于使用了
高速快门,把蛋黄滴落这一人们不以为然的现象再现出来,使人感到新鲜无比。一些运动的物体,如果采用高速摄影,会产生与使用慢速度摄影截然不
同的效果。
采用高速摄影的方法拍摄,这对使用的照相机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一般
普级型照相机快门速度最高仅1/250 秒,或1/300 秒,都不可能用此法。
使用不同的光圈
一些摄影初学者,常用光圈往往是8 或11,对使用3.5、2.8、以及2
的大光圈很少尝试,一定程度上还有些不习惯。我们知道,使用不同的光圈,
可以获得不同的景深,这正是使照片拍出新意的依据之一。《谁的手最干净》
这幅照片上,一个天真可爱的“值日官”,望着小伙伴们一双双洁净的小手,
露出了满意而又充满稚气的笑容。深暗的背景上“镶嵌着”一串串不规则的
明亮光环,照片的主体——值日小姑娘,在其映衬下显得分外突出,令人赏
心悦目。这就是使用较大光圈的效果。说穿了,那明亮的光环,原来是透过
树木枝叶的阳光斑点。使用大光圈,有助于拍摄的背景虚化,主体突出。应
当指出,根据不同的拍摄需要,有时使用大光圈,有时却要使用小光圈。大
家知道,光圈的作用之一是控制景深。例如被摄对象背景杂乱,选用大光圈,
可使杂乱的背景在画面上虚掉。如果是拍摄全景照片,也用大光圈,就难以
表现了,还是要用小光圈,以保证被摄景物在画面上有足够的景深展现出全
貌来。
使用不同的光线
不同的用光,能使拍出的照片有高调、低调、剪影之分,使用闪光灯,
还有连闪照片。
1.高调照片
画面上绝大部分呈淡色调的照片,称为高调照片。高调照片给人以简洁、
明朗、轻快的美感。高调照片又有软高调和硬高调之分。较高调照片,画面
影调差距小,被摄对象的层次结构体现得细致入微;硬高调照片,画面上只
有用线条勾划出被摄对象的轮廓。无论是软高调照片,还是硬高调照片,影
调都是以从浅灰到中灰程度不同的淡色调为主,黑灰色的深色影调面积很
小。
高调照片,被摄对象应当具备浅淡色的条件才适宜,背景也应当是浅淡
色的。被摄对象主体与陪体的色调也要接近,用光要柔和、匀称,一般多用
顺光或散射光,力求避免被摄对象及背景上出现阴影。拍摄时曝光比正常曝
光稍偏多些,以增加底片密度。冲洗、放大照片时,一般还要对底片先进行
涂红整修,显影不宜过深,使用慢性显影液效果最佳。
2.低调照片
画面的绝大部分是中灰、深灰到黑色,整个基调为深色的照片,称为低
调照片。低调照片色调深沉,给人以沉闷、忧伤、严峻的联想。低调照片也
有软硬之分。软低调照片,注重表现被摄对象丰富的层次和质感,硬低调照
片则以突出被摄对象的轮廓为目的。在低调照片深暗的色调里,也可以有少
量的高光部位,以明衬暗,使暗显得格外突出。拍摄低调照片,一般用侧光
或侧逆光,背景深暗。使用低调拍摄人物,服装颜色宜深,举止安排要稳重。低调也可以用来拍摄风光,低调照片中的被摄对象与陪体色调要协调一致。
拍摄时,曝光要足,同时配合以微粒显影液1∶3 冲淡显影,适当延长显影时
间,让被摄对象的暗部能有较多的层次,不要成为漆黑一团或一片。
3.剪影照片
剪影照片不求描绘被摄对象的细部神态,着重捕捉被摄对象的动态与形
体轮廓,被摄对象呈黑色剪影状,给人以联想与回味。剪影照片又分为全剪
影和半剪影两类。全剪影照片,被摄对象在画面上完全是黑色的影像,半剪
影照片,是在被摄对象上,加用了轮廓光,使黑色的影像轮廓上镶上了明亮
的光环。半剪影照片和全剪影照片的拍摄方法大体相同。
运用逆光拍剪影照片,可使被摄对象的轮廓鲜明地显露出来。室外拍摄
剪影照片,一般可利用早晨或黄昏,太阳位置较低,在逆光下进行。这时的
光线柔和,被摄对象可遮挡住阳光,形成剪影。夕阳西下,或红日东升,天
空还可能出现美丽的云霞,这使画面增添了情趣,当阳光与水面形成了一定
角度时,眼前会出现奇特的幻影,中间层次减弱,或完全消失。这种剪影美
不胜言。剪影照片并非一定要在室外拍摄。在室内,拍摄者可以利用门窗透
进的自然光,也可以用灯光、闪光灯创造出逆光现场来拍摄。
拍摄剪影照片要特别注意把握被摄对象的特征,一般以取其侧面为宜。
背景选择不可繁杂,并要注意不要让主体与背景重叠,防止人和景、物和景、
景和景不分。
如何选用适宜的曝光,是拍摄剪影照片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逆光下,
被摄对象呈深暗色,确定曝光多少,应取景物亮部,包括天空、太阳的亮度
为参考标准。有些初学者,惟恐曝光不足,甚至错误地加用闪光灯辅助,这
无疑是要失败的。拍剪影照片的曝光宁欠勿过,剪影效果才显著。选用曝光
组合时,尽可能用小光圈、慢速度。拍摄剪影照片,大多为逆光。逆光下摄
影,照相机镜头上要加用遮光罩,以防杂光进入镜头。有条件的,拍摄剪影
照片时,就加用黄色或橙色滤色镜,这样可使被摄对象更浓黑,天空背景影
调丰富。
4.闪光灯连闪照片
这是利用闪光灯明灭时间极短,能把高速运动物体“凝”住的特性拍摄
出来的照片。拍摄闪光连闪照片,拍摄者必须拍摄前心中有数,周密计划闪
光的次数和影像在画面上的位置。初学者用闪光次数可先少而后多,先简易
而后复杂的办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拍摄闪光连闪照片,背景要黑,以使
主体突出。具体拍摄办法是这样的:
①用三脚架支起照相机,要求稳固。
②打开照相机B 门,并用快门线锁住。
③控制闪光灯明灭,让被摄对象在底片上留下影像,如画面上要出现3
个影像,闪光灯就亮3 次。
④闪光结束后,松开快门线,关闭快门即可。
使用闪光灯,闪光总有一定的间歇时间,拍摄者要适应。拍下第一个影
像,要记住它的位置,待闪光灯冲足电,再按事先预定的位置,拍第二个,
如此反复进行。事实上,有些动作简单、对运动复杂、运动速度不快的物体
可这样拍,对有些运动速度快、动作复杂的,这样拍摄就难以奏效。如果是
这样,可利用几盏闪光指数相同的闪光灯组合起来完成,如能有高频电子闪
光灯,问题也就解决了。拍摄闪光连闪照片,可依照使用闪光灯控制曝光的办法来准确曝光。
5.脱影照片
为使拍摄的照片更清秀,拍摄者在拍摄时或拍摄后,设法消除被摄对象
的投影,这种画面上设有投影的照片,称为脱影照片。拍摄脱影照片,重要
的是在拍摄时,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被摄对象的投影,其常用办法有:利用
散射光,或同时采用几组相对位置的照明光源,或采用环形的照明光源,悬
空被摄对象等。在照片的后期制作中可用涂红的方法,以消除被摄对象的投
影。
使用附加镜
使用附加镜,就是在照相机的镜头上,加用某种具有特殊效果的附加镜,
如滤色镜、柔焦镜、分身镜、光芒镜等,以标新立异。
1.柔焦摄影
柔焦摄影就是通过运用柔焦镜(柔光镜),或加用柔焦纱的办法,使拍
摄的人物或风光格外妩媚动人。柔焦镜是一种经特殊加工精制的光学玻璃,
照相器材商店有出售,但其价格较高。拍摄者也可以自制柔焦镜——柔焦纱
(柔光纱)来代替。用做柔焦纱的材料很多,如金属或塑料窗纱、尼龙丝织
物等等。有的可以直接使用,有的需略加工即可使用,这要看织物的密度,
如果织物太密,可以从中(经纬)间隔相等地抽去几根丝,使织物密度稀疏,
再用框架将用于柔焦的织物绷紧,圆状、方形均可,但以大于所用的镜头直
径为限,它要能罩住整个镜头。用做柔焦纱的织物颜色可视拍摄效果而定,
黑色可使影调清晰柔和,白色可使影像产生雾状,宛如在被摄对象前蒙上了
一层轻纱薄雾,画面有一种朦胧美。
采用柔焦法拍摄,被摄对象一般是妇女、儿童以及优美的风景,以体现
恬静。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统一,是使一幅照片完美的先决条件。柔焦镜
是能帮助拍摄者创造出新的意境的,但不能滥用。
柔焦摄影在用光上一般不大采用顺光,而运用侧光、侧逆光、逆光。柔
焦摄影在曝光有所增加。另外,还有一种柔焦照片,它不是通过拍摄完成,
而是通过暗室制作。在放大机镜头上加用柔焦纱或柔焦镜,其成像原理和作
用和拍摄加用柔焦纱、柔焦镜大体相同。
2.分身照
分身照就是在一张照片上,出现同一个被摄对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影
像。这是利用一种摄影附加器拍摄的。有兴趣的爱好者,也可以用土办法来
拍分身照片。具体办法是:先依照照相机镜头前UV 镜的直径大小,过圆心,
用黑纸剪一个半圆形,再将剪下的半圆形黑纸,卡在UV 镜上,使UV 镜成为
一半透明、一半不透明的镜片,把这块镜片拧到镜头上,便可拍摄分身照了。
拍摄分身照取得成功的关键是:遮挡部位要准确。当用UV 镜不透明的一
半挡住镜头左侧一半时,被摄对象应安排在右侧,使其成像在左侧。拍右侧
时,被摄对象应放在左侧,其成像在右侧,拍摄者要记清楚,以免拍出的照
片上被摄对象不见了,或被摄对象成了一重叠的影像。其次,在遮挡时,要
对遮挡区域作一记号,左右侧均要以过圆心与地面的垂线来区分,或以过心
与地面的平行线来划分。垂直划分,拍出的照片,或以过圆心与地面的平行
线来划分。垂直划分,拍出的照片,被摄对象在照片的两侧,平行划分,拍出的照片,被摄对象在照片的上下两个部位。画面上,被摄对象的动态安排
要有呼应,以增添趣味。第三,照相机要固定,不能移动。第四,照相机要
有重拍装置。
以上介绍的是一种简便易学的分身照拍摄的方法,如今分身照的拍摄方
法已大大发展了,其手法之巧,品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诸如在一张照片
中,先拍一个人的黑色轮廓像,再在这个黑色轮廓像中拍下这个人,形成叠
影。有的则使用一种叫多影镜的附加镜拍摄,形成一人多影像等等。
3.近摄
这是常用来拍摄精小的物品,拍摄时使用的一种叫近摄镜的摄影附加
镜,从而把微观世界展现出来。近摄镜有微妙的表现力,使用近摄镜,景深
范围极小,应尽量使用小光圈,对距离要精确,如果使用近摄镜拍摄带有直
线条的东西,要防止变形,使直线成了弧线。近摄,还可以使用近摄接圈,
一般有光圈自动收缩的照相机,装了接圈,自动收缩光圈就失灵了,因此开
大光圈对焦完成后,正式拍照时,不要忘了收光圈。

使用不同的镜头
充分发挥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和变焦镜头的不同作用,可使照片拍得不
一般化。利用广角镜头拍照,可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夸大近景,产生奇异的
变形;利用长焦镜头拍照,可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夸大近景,产生奇异的变
形;利用长焦镜头拍照,可压缩空间;用变焦镜头,可拍出具有“爆炸性”
特殊效果的照片,放射性线条颇有表现力。
移动照相机的位置
这又是一种常用的拍摄方法。拍摄全景,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一张底
片无法拍全。这时,你可采用转动照相机的方法分别拍摄,然后在照片上把
它接起来,这俗称为接片。拍摄楼房夜景,阴雨天拍照,有节制地抖动照相
机,使楼房灯光在底片上留下不规则的移动线条。使阴雨天照片产生一种特
殊效果,会给平淡无奇的景物增添情趣。
随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爱好者们为了追求某种效果,拍摄时移动照相
机的办法越来越多,有前后移的、有左右移动或转动的。但不论怎样动,概
括起来无外乎是两种:有规则地移动和不规则地移动。
以上谈到的拍摄接片,就是有规则移动照相机的一类,其具体拍摄方法
是:先以一张底片拍下主景主体,后以另一张底片拍摄主景主体一边的景物。
再以另一张接下去拍??形成接片,把所需要的景物拍全,拍摄中先后曝光
要一致。取景要保持地平线水平,照相机要端平。拍摄接片,接得越多,越
容易产生画面变形,这是由于透视变化造成的。因此拍摄者要尽力避免近景,
准备的接缝处要多留一点。后期制作中,冲片条件,所用感光纸都要一致,
色调要统一。

第六章特殊环境与特殊需要的摄影
日出、日落
1.日出的拍摄
太阳,自然与生命的原动力。旭日东升,喷薄而出,朝气蓬勃,蒸蒸日
上。日出,那种新生、火炽、奔放的意境,是一种永恒。在高山、海滨、草
原、平湖、沙漠都有可能观到日出。日出是旅游中最令人激奋不已的时刻。
拍日出,则是旅游摄影中所渴盼和最感兴趣的题材。
拍好日出,首先应了解日出的规律和特点。旭日初升时,阳光的照射角
度很低,景物亮度差,近景的景物依稀可辨。光照强度变化很大,物体的亮
度也随之变化。尤其是太阳升起的天空,光线的变化更大。日出前,天际之
间由暗转明,彩霞映红,骄阳骤然变亮,而且越来越亮,强光直射,景物光
比大。日出的奇丽影像稍纵即逝,时间短暂。日出几分钟后,阳光便耀眼,
由桔红逐渐变黄白,而失去了日出的韵味。因此,日出的有效拍摄时间很短,
拍摄前要掌握日出的光线特点和变化的规律,需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拍摄
技术准备。
由于季节、地域的不同,日出的时间和方位也不同。拍照前要了解旅游
地当时的日出时间(凡可观赏日出的旅游景区和旅店一般均可提供当地日出
的时刻),不可错过良机。日出的方向因季节而略有不同:夏天从东方偏北
方向出来,冬天从东方偏南方向出来,春天和秋天从正东方向出来。春秋两
季多彩霞,拍日出效果最佳。
拍日出必须事先选择好拍摄位置和角度。起床早些,最好在日出前一个
小时赶到现场。寻找比较高的拍摄点,视野一定要开阔,镜头前避免杂乱景
物。前景,在日出画面中很重要。如果以游人做前景,人应距相机5 米以外,
不可太近,影响画面效果。而且,前景中的游人要疏密得当。能选择到苍松
做前景最为理想,苍松日出,富有象征意义,画面也优美。因为前景的光照
度很暗,几乎没有影调层次,呈剪影效果。所以,近景必须平面造型效果比
较好。另外还要注意选择好远景。拍海上日出,如能选择到画面远景中有船
帆和礁石,会显得比较生动活跃;拍山岳日出,如有起伏的山峦做远景,会
使画面线条有变化而不显其单调。
拍日出时,不要等到太阳完全离开视平线再拍,在太阳露头之前就应开
始拍照。太阳露头之前,彩霞映红东方,色彩绚丽,光辉灿烂,这时的画面
甚至比日出之后还要美妙,切勿失去这个拍摄时机。随着太阳冉冉上升,彩
霞的色彩也有变化,可再拍三四张。太阳刚刚脱离视平线时,一定要多拍几
张。太阳升空后,彩霞的光彩随之消散,太阳转黄白色,天亮了,日出的拍
摄即可结束。总之,要抓住时机,在不同的日出阶段,都可拍照。这样,既
可使拍照的成功率高,又会得到不同画面效果的日出风光照片。
日出的曝光很重要。曝光不足,天空中只有一个红太阳,周围一片漆黑;
曝光过度,太阳发白,天光大亮,索然无日出味道。日出曝光以日出前的天
空彩云为主,尽量不要用自动曝光。可按照测定天空彩云的曝光标准拍照,
也可进行估计曝光:一般情况下,f5.6.1/60 秒即可。因为拍日出曝光的
宽容度较大,适当增加1~2 档也可以。拍照时必须使用三脚架,固定好照相
机,用快门线拍照,以免忙乱中相机颤动。

2.日落的拍摄
日落与日出同工异曲。夕阳金辉,晚霞满天,独有一种成熟的壮美,一
种寄景励志的豪情,别有一番意境和韵味。因此,也是旅游摄影所十分喜爱
的拍摄题材。
山岳的日落不易拍好。拍摄位置低,太阳没有到接近地平线时,便已被
群山峻岭所挡。因此,一定要尽力选择比较高的拍摄位置,居高临下拍峰峦
日落景色。太阳落山的瞬间,从山间云层中迸射出金光万道,这是极佳拍摄
良机,应抓紧拍照。
大海、江湖、草原、沙漠等比较平坦广阔的风景区,圆润红艳的落日会
产生比较好的艺术魅力。而且,选择前景和陪衬景物也比拍日出时条件要好。
拍江海日落时,天色尚未黑暗,水面上多有游船渔帆,映红水面的倒影由远
及近,粼粼金波,画面含蓄绵长。
日落的拍摄技术要求与日出的拍摄基本相同。只是拍摄难度小些。拍日
出时,起早摸黑做准备工作,而且是在不知太阳什么时候准确露头的状况下
拍照。而日落则是可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准备工作,能观察并掌握太阳何时落
下的状况中拍照。日落时,太阳离地平线还很高,强光便逐渐消失。日落持
续时间比较长,可拍摄的时间也比较多,能从容不迫地进行准备和拍照。
拍晚霞与落日的曝光应以晚霞为准,曝光标准可用f5.6.1/30 秒。日
落光线变化较大,应随时测光,调整曝光组合。落日前,太阳西斜,当天际
出现彩霞时,应进行拍照。落日西沉,通入云中时,以及雨过天晴之时往往
会出现云际间霞光万道的奇丽景色。如天空无云霞,只有圆圆的暖红落日,
配以江海、原野等景色,亦不失为优雅的风光。
拍摄日出、日落,为了把太阳拍大些,应使用长焦距镜头拍照。135 照
相机最好使用70~200 毫米左右的变焦距镜头。把焦距调至最长,就能摄得
理想的大太阳。傻瓜相机镜头焦距短,画面中太阳很小,而且无法控制曝光,
无法拍出好的日出照片。
日出、日落适合用彩色胶卷拍照。日出日落时,光源色温很低,约2000K
左右,远远低于日光型彩色的色温标准。因此,拍出照片色彩明显偏暖,呈
红黄色。这反而更渲染强化了日出、日落的特殊环境气氛。
雾气的拍摄
在风光摄影中,雾气是强调画面空气透视和表现作品气氛的主要因素。
我们在观看一些风光照片时,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景物由近至远,由清
晰逐渐地变得暖朦胧胧;颜色由深至浅,由鲜艳逐渐地变得灰蒙蒙的。这样,
便明显地把近中远景区分开来,在我们的视觉感受中,加强了空间深度的印
象。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空气透视,它是由空气中的尘埃、烟霭、雾气等物质
的作用造成的,以雾气的效果最佳。雾气不仅能强调空气透视,还能赋予作
品朦胧的气氛,使之具有诗情画意,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尽管雾气对风光摄影有如此良好的作用,但在实际拍摄中,并不是什么
雾都能拍出效果来的。雾气有淡有浓,有时景物清晰可见,有时伸手不见五
指。尤其是远处围绕山峰的岚雾,更是变幻无穷。因此,拍摄时必须善于掌
握时机。在一般情况下,雾不可太浓或太淡,太浓的雾表现在照片上是一片
死白,什么也看不见,太淡则是景物过于清晰,很难把雾景表现出来。最好是远处景物在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时拍摄,才能使照片出现朦胧的气氛,
增添画面的美感。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拍摄中,可以灵活运
用各种不同程度的雾气,表现不同的主题。运用的好坏,那就要看摄影者的
现场观察能力、拍摄技巧和个人的经验了。
雾是由地面散发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散射着大量由天空而来的蓝紫光
线。由于感光片乳剂膜对蓝紫光线特别敏感,所以照片上反映出来的雾气,
总是要比我们实际上看见的要浓一些。因此,拍摄时要选得稍淡一些。也可
加用滤光镜,改变雾的浓淡表现,尤其是黑白摄影,收效更佳。使用UV 镜或
中黄滤光镜,可以使照片表现出来的雾气不至于变浓,与我们在现场的视觉
感受基本相符,能保持实际的观看效果。深黄色或者橙色的滤光镜,则可以
把实际看见的雾减薄。如果采用红色滤光镜,就会把雾减得更薄。要是想加
强风光照片里的雾气表现,就需采用蓝色系统的滤光镜,即各种深浅不同的
蓝色滤光镜。以上所述,均是对黑白胶卷而言。至于使用彩色胶卷拍摄风光
作品,除了UV 滤光镜等可以使拍出来的照片雾气不会加重外,要减薄或做其
他的改变,目前还找不到什么办法。
拍摄雾景,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一定要有各种不同角度的逆射阳光,
早晨和傍晚是拍摄雾景的最佳时光,雾的水粒在阳光的斜照下,晶莹透明,
隐隐约约,悦目可爱。此时按下快门,定会出现明快而有气氛的风光作品。
如果在没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拍摄雾景,洗出来的照片,便会灰沉平淡,使
画面充满“闷”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黑白片还可以在底片的适当部位用
涂红的办法改善一下,彩色片通常则是偏蓝或整个调子灰暗,虽然采用滤光
镜可以调整一下色温,改善一些灰调子,但比起在有阳光照耀下拍摄出来的
照片,还是要逊色得多。当然,一幅雾景作品的好坏,光*阳光还是不够的,
主要取决于景物的本身。如果景物很美,即使没有阳光,只要不辞辛劳地寻
找拍摄点,还是可以拍出较理想的照片来的。
雨景
外出旅游未必都是艳阳天气,时常会遇到下雨。尤其是在盛夏多雨季节。
遇到下雨,拍摄者会觉扫兴。其实,雨天自有晴天无法观赏和体味到的雨中
景色。游人在雨中亦有颇值回味的雨中旅游情趣。与其坐而观天避雨消磨时
光,莫如拿起相机去拍几张雨中景和雨中情,拍几张雨中旅游留影。这样既
可增添旅游兴致,又可得到一些在特殊自然环境中的留影,丰富你的旅游经
历,那岂不也是件乐事。
雨天,光线条件差,光线灰暗,景色反差弱,光照方向不明显,呈散射
光,给拍照带来一定难度。然而,如果技巧运用得当,还是可以拍出好照片。
在阴雨天拍摄应注意到以下4 个问题:
利用彩色的冷暖关系,加大色反差,尽量设法把暖色景物处理在前、中
景,以此加大色反差,并从色彩上增加视觉的距离。
利用空气透视关系,选择适当的场景和拍摄位置,就可以突出主体,渲
染气氛,提高色彩对比度,增加景物层次。
设法提高光比及色彩的饱和度,利用闪光灯在画面景物的背侧面做轮廓
光照明,勾画出轮廓线,使整个画面形成明显的光影反差。
分清和充分利用散射光的光源方向,增加被摄物体的层次和立体感,加强光反差和色阶变化,丰富景物层次。
雨天有几种:有阳光的雨、有风的雨、毛毛细雨、倾盆大雨等等,各具
特色,效果不同。雨天背景应选择比较暗的景物,这样可以衬托出雨滴或雨
丝。遇有阳光的雨天,光线较明亮,拍照最为理想。逆光中拍摄,雨滴或雨
丝晶莹细亮,层次丰富,立体感较强。有风的雨,雨丝有方向感,飘动流畅,
颇有“风雨思君子”的诗韵。毛毛细雨,拍出照片朦胧感较强。暗背景,亮
雨丝,以暗衬明,雨意鲜明。如选择亮背景,则背景与雨丝混然一色,雨意
皆无。
拍雨景光圈可开大些。因光线暗淡,需大光圈增加曝光量。再者,大光
圈景深小,雨丝清晰而背景模糊,更可以虚托实,突出雨丝。如何才能把雨
拍成雨滴或雨丝的效果呢?关键在于快门速度的不同运用。如需要雨滴的效
果,则可用1/125 秒较快的速度;如追求雨丝的效果,必须用较慢速度拍照,
一般用1/30 秒即可。雨丝在画面中最好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既可活跃画面,
又能渲染动感。雨天可比晴天增加2~3 倍曝光,一般在f5.6.1/30 秒左
右。如有条件用70~200 毫米左右的变焦距镜头拍摄雨景,效果更佳。拍摄
景不要使用闪光灯补光,否则,画面一片灰白,拍不出雨景的特点来。
阴雨天色温明显增高。日光型彩色胶卷的色温是5600°K 左右,而阴雨
天的色温可高达7000°K 以上,所以彩色照片明显偏蓝。不过,偏蓝的效果
倒可增加雨景气氛。如需色彩还原正常,可以用81C 琥珀色滤光镜。如拍黑
白胶卷,镜头前需加中黄滤光镜。
雨中风景尽管画面不明快,但却可多几分山清水秀。选择前景应以较深
色调的树木、山石为好。通过景物的远近影调对比,增加空气透视感。远景
的山峦偏冷调,近景可选用红花和亭阁等暖色调的景物,利用近暖远冷的视
觉印象,增加画面的色彩透视效果。山中风景往往还有岚气、云霭缭绕,这
更可拍出富有意境的风光照片。另外,用长焦距镜头拍细雨沐浴中的青竹、
翠叶、红花、绿草或水中的水泡、水花、游鱼、睡莲等特写小品,也很有趣
味。
雨景应在有遮掩的地方拍照,以防雨水浸淋相机。如在亭阁里、在门窗
前、在屋檐下,以雨伞草帽遮雨、或以雨衣挡雨、或用塑料布包住相机。如
备有专用市售或自制的摄影雨罩,更可防止雨水沾染镜头。拍完之后,一定
要及时地认真地擦净相机。
雨中留影往往比晴天留影更有特色。为增加色彩的效果,可用雨伞、斗
笠草帽、暖色调的衣饰,在青山绿水的雨中留影,以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效
果。因雨中光线较暗,拍照时务必持稳相机或固定在三脚架上,一般可用f8.1
/60 秒。用闪光灯做人物补光,可得到清晰留影影片,但近景的雨丝效果会
损失。
雪景
北国的雪景十分迷人。那纷飞的雪花,皑皑的雪野,珊瑚似的树枝、玉
琢般的亭阁,那银装素裹的山岳峰峦,吸引着众多的摄影爱好者。
拍摄雪景最好的时机是雪后晴天。如能赶上清晨的光线则更好,下雪时,
天气阴沉灰暗,景物反差小,色彩也不鲜艳。然而,雪后晴天,在阳光照耀
下,景色顿时生辉,色彩鲜艳清丽,反差明显,雪也显得洁白而有层次,此时很适合拍摄雪景。
早晨和傍晚雪后晴天,太阳照射角度低。雪地景物反差适中,层次丰富,
景物和人物在雪地上的投影修长明显,画面显得活泼。这时,拍摄雪景能获
得比较好的艺术效果。
不同的光线产生不同的雪景效果。顺光时雪最亮,缺少影调层次,拍出
雪景平淡无变化,顺光不易拍出好雪景。最理想的光线是侧逆光和逆光。这
时,雪的质感明显,层次丰富,影调富有变化。运用逆光拍照,镜头必须加
遮光罩,防止强烈逆光及反光产生光晕。由于雪天紫外线较多,色温偏高,
照片偏蓝,应加用UV 镜以吸收紫外线,减少蓝紫光。加偏光镜可以控制白雪
光斑,提高色彩饱和度。如拍黑白片,必须加中黄或深黄滤光镜,以增强雪
的层次感和质感,并可使天空影调压暗,白云更加突出。
拍雪景要有合适的前景。如奇松怪石、亭阁牌楼等景物做前景,会增加
画面的空间感。特别是光线比较平淡的阴天,拍雪景更应利用前景来加强画
面的深度。另外,前景的安排也可起均衡画面的作用。
拍雪景时,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拍彩色照
片应该注意色彩的对比。例如:拍摄雪景中人物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或以红
亭阁长廊为背景,红白相映,生气盎然。拍黑白照片时,可选择较深颜色的
松树、岩石等与白雪形成对比,丰富画面的影调。雪景不应整个画面都是白
色,有一点深色调景物的安排是必要的。
雪花漫天飞舞,也是常取的雪景题材。拍这种画面要求选择较暗的背景,
能把白色雪花衬托出来,增强气氛和空间感。拍摄时,快门速度应在1/15~
1/60 秒为宜。这样,可使飞舞的雪花形成一道道线条,有雪花飘落的动感。
在拍摄大雪纷飞中的人物时,要注意不要让雪花太接近镜头,以免因透视关
系让雪花挡住人的脸部。
雪景的曝光十分关键。如果曝光过度,则雪景一片苍白,缺乏层次感和
质感;如果曝光不足,使白雪灰暗,失去雪景的洁白壮美。人们拍摄时往往
犯这样的错误:阴天拍雪景,惟恐曝光不足,盲目增加曝光量,造成曝光过
度;晴天拍雪景,又误以为亮度过高而减少曝光量,造成曝光不足。实际上,
正确的处理曝光应是晴天拍雪景,须在机内测光值上再增加一档曝光,使之
曝光充足。而阴天拍雪景应按标准曝光拍照,或者增加半档至一档光圈。早
晨和傍晚拍雪景,曝光要比机内测光值增加1~2 档光圈,才能获得满意的效
果。
在雪地中拍摄人物留影,主要以人的脸部亮度为曝光标准,并适当考虑
雪景的光亮度。拍中景人物留影时,运用顺光和侧光可增加曝光量一档;用
逆光拍照时可按标准正常曝光,加用闪光灯补光,斜侧光的光线,受光面比
阴影面大,画面影调明快,人物形象和雪的质感能同时得到较好的表现。
拍摄雪景还应充分利用带雪或挂满冰凌的树枝、篱笆墙、建筑物等为前
景,提高雪景的表现力,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加强人们对冰雪的感受。
夜景
夜晚景色诗情画意,自有一番独特的迷人情调。然而,由于夜晚光线黑
暗,是一种特殊的拍摄环境。因此,拍摄方法也是与白天拍照迥然不同的。
夜幕降临,景物一片昏暗,光线的能见度很差。只有月亮光和被摄景物及周围环境本身所原有的各种灯光、火光及其他反射光是景物的主要光源。
光源少,光亮弱,局限性大,拍摄的难度也较大。由于光源的亮度及拍摄环
境条件相差悬殊,因此曝光的要求比较复杂。一般拍夜景照片多喜欢以城市
建筑彩灯、霓虹灯、月亮风光和节日焰火为主要拍摄题材。
拍摄夜景需要长时间曝光,必须使用三脚架、快门线。照相机要具备B
门或T 门装置,要具备有多次曝光的功能。手电筒是必备的,调整光圈、快
门、观看计数器、装卸胶卷等都需要手电照明。夜景需长时间曝光,无法利
用机内测光来曝光,一般要凭经验估计曝光或参照拍摄夜景的资料进行曝光
选择。
节日焰火的拍摄
节日之夜,那五颜六色的焰火缤纷多彩,给节日增添强烈的欢乐气氛。
拍摄节日焰火是夜景摄影中最动人的题材。拍摄焰火也是有3 种方法:一次
曝光法、多次曝光法和两底合成法。
1.一次曝光法
一次曝光法是把地面景物和天空中的焰火经过一次曝光拍成。拍焰火选
择较高的拍摄点,可以使视野开阔,拍摄角度大,便于把地面景物与天空的
焰火同时纳入镜头中。拍摄时,要选择焰火升上天空,在最高点刚刚开花时
开启快门。这时焰火逐渐舒展开,画面优美。光圈应适当缩小(一般可用f8),
可使景深长,画面清晰。拍摄距离可以稍远些,距离刻度放在“∞”处。必
需使用快门线以防颤动。拍焰火时,胶卷曝光量的宽容度比较大,如果光圈
选定f8,那么,快门速度可分别以1/2 秒、2 秒、5 秒进行曝光分级拍照,
可获得不同效果的焰火效果。然后,可从中择优选用。这种方法称分级曝光
法(使用ISO100/21°胶卷)。
2.多次曝光法
在拍焰火时,往往因环境的局限,地面景物和天空中的焰火不能同时出
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时可采用两次或多次曝光法,分别把地面景物和空中的
焰火先后拍在同一张底片上。
第一次曝光时,通过取景器先把地面的景物安排在画面下部大约1/3~
1/4 处,上部只留天空。如果天空有些光亮,曝光时可对镜头用手或物进行
局部遮挡,使天空部分不感光。地面景物要选择有节日灯光的景物,以便与
天空中的焰火相呼应。
第二次曝光是拍空中的焰火。按动相机上多次曝光钮,移动相机改变方
向与角度,在焰火升腾空中开放时,迅速把焰火的位置安排在第一次曝光时
画面的空余部分按动快门。空中焰火的曝光时间可稍短些,以免焰火的线条
拉得太长与地面景物重叠。如觉得焰火比较少,可重复进行第二次或更多次
曝光。曝光可采用f8.1/2 秒,也可采用分级曝光法。但是,曝光次数不宜
过多,以免焰火重叠,画面混乱。多次曝光尤其要防止焰火与地面景物的重
叠。
3.两底叠合法
当空中的焰火与地面景物不能很好地安排在同一画面上时,除采用多次
曝光拍摄,还可采用暗室后期制作,两底叠合法去完成。地面景物拍一张底
片,画面上的2/3 部分可用手遮挡镜头。在黑天拍照,也可不进行遮挡。然后,再单独拍焰火的底片。注意把焰火安排在画面上的1/2~2/3 处,下面
如果没有建筑物可留出空白,如果有建筑物,需用手遮挡镜头,不要把地面
物体拍入画面。然后,两底叠合一起印放,即可得焰火夜景的照片。

如何拍摄风光纪念照片
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外出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在旅游中拍摄一些风光
纪念照片,已成为旅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边旅游,一边摄影,不仅
可增加旅游的情趣,而且还可加深对风景名胜的印象,所摄照片都将成为珍
贵的纪念,会给家庭生活带来美好的回忆。
因为风光纪念摄影活动大都是结合旅游进行的,拍摄的也是纪念性的照
片,所以,对摄影器材的要求可以低些,只要一台普通的照相机,加上一两
片滤光镜和一盏小型闪光灯就够了。为了携带方便,照相机的体积越小越好,
目前流行的各种附有闪光灯的自动曝光照相机,都能达到要求。
拍摄风光纪念照片,本书所述所有关于风光摄影的技巧都有用处。技巧
越是娴熟,越能获得好的效果。所不同的是风光摄影的主体是景物,风光纪
念摄影的主体是人物。因此,在画面上可将人物拍得大一些,清晰一些,而
且要安排在显要地位。具体大小如何,则要视个人要求而定,以不妨碍风光
的体现为原则,否则便失去风光纪念照片的意义了。
在画面中,人物可拍成全身,也可拍成半身。拍摄全身照片,要把脚拍
摄在内,画面上下都要留些余地,上部要多留些,不能使人产生顶天立地的
感觉。拍摄半身照片,也宜把手拍摄在内。类似证件用的那种标准照片形式,
在这里是不足取的。人物的神态最为重要,呆板地立在镜头前的人,在画面
中是不会有性格的。只有在不为被摄对象知道的情况下按下快门,才能摄得
神态自然的照片。有些人在照相机前会显得格外紧张,可以在拿起照相机后,
和他做些交谈,待他紧张情绪消除,神态自然时,即刻迅速按下快门。最要
不得的是,在按快门前先通知被摄者一声,这只能助长对方的紧张情绪。
在选材方面不要千篇一律地选取人物站在照相机前,或坐在某一山石之
类的镜头。可多拍一些富有情趣的生活照片,如爬山,海边戏水,野餐等等,
都是很好的题材,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选择。这样,便增加了风光纪念照
片的内涵,不仅具有了生活气息,有些还可成为艺术作品。摄影时,使用较
大光圈,将作为背景的景物表现得模模糊糊,从而突出了主体。这样处理,
非但不会影响景色的表现,反而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把景色想像得更美。
由于风光纪念照片是以人物为主体的,在曝光方面,应以人物作为标准,
测光时可*近人物测量。逆光摄影,应按平均光值增加两级曝光量,或以闪
光灯作补光。近距离摄影,为了不使补光过强过硬,可在闪光灯上蒙两层纱
布,把人物面部表现得柔和些。对焦也应以人物为主,甚至可将光圈开大些,
使背景模糊,反而能收到如上例那样突出主体的效果,但“傻瓜”照相机不
能做到这点。在拍摄多人物的照片时,还宜注意人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免
画面分散。
以上所谈,仅是不同于专门风光摄影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如能
将两者结合应用,相信读者是能拍摄出令人满意的风光纪念照片的。


插花的拍摄

插花的拍摄与再创造:
插花是将一种或几种花卉,进行人为组合的一门造型艺术。我国早在唐
代就有了插花,传入日本后并有所发展,称之谓“花道”。
插花艺术可以体现作者对色彩、构图、花的品质的某种偏爱。有些插花
追求富丽华贵的气质;有的插花则着重表现淡泊高雅的情操,这些都是根据
作者的思想境界苦心经营的成果。拍摄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气质和意
蕴。但是对某些插花作品如实地再现时,不能局限于翻片。人们在观赏这类
插花照片时,不是在欣赏摄影艺术,而是在欣赏插花艺术。如果不受原作的
局限和制约,采用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段,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而加以表现,进
行一番再创造,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艺术效果。
1.插花的角度选择
每一件插花作品,在观赏时,总有一个最佳角度,这个最佳角度往往是
插花作者在制作时就确定了的。一般观赏插花的最佳角度是正面,只有为了
放置在圆桌中央而设计的插花,才能从四面八方都可领略其风采。
如果不是为了介绍某人的插花艺术,而是仅仅以插花作为题材,作为拍
摄对象来创作艺术作品时,插花便成了专为拍摄的“模特儿”。可以任凭摆
布,并按照拍摄意图重新组合。面对一件插花作品,不仅有角度选择、范围
取舍等等自由,而且还可以按照事先已设计好的方案,全部或局部地改变插
花原有的布局。这样便可以超越原插花作用的制约和思想境界,而进一步发
挥摄影者对客观认识的能动性,并渗入摄影者的情感和思维。这时插花照片
才能摆脱固用的桎梏而升华为摄影艺术作品。
拍摄插花的角度选择应注意几个方面:
一般插花多是置于案头供人欣赏的,插花的位置往往低于视平线。因此
拍摄插花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应将相机略高于插花,呈微微俯视的角度。
这样可以将花型拍得饱满,花蕊表现清晰,叶片也多为正面。同时,又可将
插花用具(如盘、盂、竹器等器皿)的口沿部分拍出,使之富于立体感。
对结有果实的花木,则采用与插花持平的角度。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
果实的形状,并避免在画面上暴露较多果子的柄部。
对一些花型下垂的插花,则可选择微仰角度,使画面上的花朵,既保留
其下垂的姿态,又可露出部分花朵的口沿或外露的花蕊。
以上3 种角度,均在相机与插花持平的角度上略有变化。过高角度的俯
视,过低角度的仰视,均不适于拍插花。由于插花是多品种组成,有时会使
摄者顾此失彼,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在选定一个品种为主时,也
要兼顾其他。固定的角度模式是不可能的。
此外还有一个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拍摄的问题。在选择角度时不仅要照
顾到整体,也要考虑主要花卉的方向。在对所要拍摄的花木进行认真观察之
后,不难发现有些花型正面的拍摄效果好,而有些花型则侧面拍摄更有特点
和情趣。当然,最理想的是花朵在画面上正侧兼有,盛开和花苞并存,以求
得较多的变化,并形成有主有宾。主宾呼应,相得益彰。如果一组插花有两
个以上的品种,选择其中何种为主,也要心中有数,切忌平分秋色,使观者
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2.插花的再创作与自制插花
对园艺家的插花作品,拍摄时进行调整、取舍,是常有的创作方法。一件插花作品就其本身来说,应是完美的整体,但是插花作品的设计,是根据
特有的空间考虑的,比如放置在厅堂、起居室、书房的案头或沙发茶几上,
其四周有较为宽阔的空间。拍摄时,必须将环境空间压缩,使之处于一个略
大于本体的有限画面之中。一旦插花从较大的环境中“剥离”出来时,常常
会碰上用横画面或竖画面都难以安排的情况,因此对插花原形加以更动、调
整,使之合适于画面的特定空间。
其次拍摄者和插花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偏爱,这种偏爱包括花的
品种、插花的布局、色彩的搭配以及插花用的道具等等,因此需要根据摄影
者的意图进行调整。有时,虽不对原作调整,但只拍其中的局部,也要*摄
影者独具慧眼加以取舍。关键是被“切割”出来的这部分,要能独立成章,
画面完整,并达到去芜存精的目的。
无论是对插花原作进行调整,或仅选其中的局部作为拍摄对象,其结果
均与插花原作大大改观,甚至面目全非,所以,这是名副其实的再创作。
还有一些对花道有所研究的摄友,为了得心应手,或阐发自己的某种意
蕴,亲自动手插花,使之更能表达摄影艺术创作的特点,这也是值得提倡的
办法。
3.背景的处理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背景色的选择。面对五颜六色的多品种花卉组成的插
花,各种背景色的色相,很容易与花色相冲。此时,背景主要应以黑、白、
灰为选择对象。另外,一般花卉中蓝色花朵较少,也可以考虑用不同明度的
蓝或蓝灰色。对一种花组成的插花,则既可选用对比色做背景,亦可选用近
似色做背景,对比色给人以活泼、跳跃、欢乐的感受,但往往趋于俗;近似
色的背景可给人以恬静、典雅、和谐、统一的感受,但有时也会流于单调。
这就要从摄影者的追求以及摄影作品的整体效果来考虑。
插花与盆景的背景处理有很多相似之处,读者可以从盆景的背景处理中
得到启发,这里就不多谈了。
4.插花的道具
插花的道具非常讲究,它是插花结构的组成部分,除了摄影者的特殊需
要,一般拍摄插花是连同道具一并摄入镜头的。
作为植物摄影,道具在画面上不宜十分惹人注目、假如道具在画面上十
分突出,形成喧宾夺主之势,那么,即使拍摄成功,也只能归入静物摄影门
类,不能算作植物摄影佳作。
道具夺目的原因,不外色泽过分鲜明,造型十分引人,体积相当硕大等
等。弥补的办法是,可选一两枝花或枝叶,遮挡住部分道具,也可以少量果
品遮挡插花器皿,务使画面上的植物占绝对优势。
怎样拍体育照片
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当广泛。不管是内地还是边疆,也不管工
厂、农村、部队、学校、机关,几乎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或随时开展一些体
育活动。作为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总是要大显身手的。
体育照片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从正规的体育比赛到群众性的体
育活动,往往会出现一些令人惊叹的动作和场面。因此,在拍摄体育照片时,
首先要准备好应手的器材,如果能熟悉一些关于体育比赛的方法及规则,那将对拍摄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说来,拍摄体育照片,大致可分为田径比赛、球类比赛、冰雪项目
比赛和其他各种比赛和活动。
不管哪一种运动项目,从摄影角度谈,都应该突出表现出一个“动”字。
在瞬间的捕捉掌握一个“准”字,在照片的构图及用光、造型等方面追求一
个“新”字。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张优秀的体育照片。
1.表现动感
①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较快的动作。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恰如
其分地表现出动感。
②用快速度拍摄(1/250 秒以上的快速度),将运动员最精彩的动作形
象,凝在画面上。
③利用追随法拍摄。追随法不应单单理解为左右的横向运动。其实“爆
炸”效果照片也是采用追随法拍摄的。只不过叫做纵向追随罢了。此外还有
竖向、圆周方向等多种拍摄形式。在使用追随法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选择拍摄方式要得当。横向追随法主要用于短跑、跨栏、车赛、滑冰、滑雪
等项目,纵向追随适于迎面而来的快速运动,如短跑、赛马、车赛、冲浪、
跳远以及投掷项目等。竖向追随一般适于篮球起跳投篮、高台跳水等项目,
而圆周方向多用于拍摄体操的鞍马比赛。
不管拍摄时采用哪一种追随方法,必须掌握住不得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一般应控制在1/60~1/30 秒内),有时用1/15 秒或1/8 秒拍得的“爆
炸”效果照片更激动人心。再有一点就是离开“杂乱无章”的背景,拍摄追
随效果的照片,等于没有意义。
此外,还可以用连续摄影、闪光摄影等手段获得动感鲜明的体育照片。
如果说后期暗房加工也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那不属于拍摄范围,这里
就不赘述。
2.准确捕捉精彩的瞬间
要想把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一些优美、动人心魄的精彩瞬间,不失时机
地、准确地再现于照片上,绝非一日之功。做到这一点,除了拍摄者要熟悉
和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特点之外,那就是要具备扎实的拍摄基本功。
在拍摄时,能否准确地捕捉住精彩的瞬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准
备或考虑。
①提前调焦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该先调好焦距,然后全神贯注地等待精彩瞬间一出
现,就迅速按下快门。对某些比赛项目来说,预先调焦是不难做到的。比如
拍跳高比赛,可以将焦点调在横竿的中间,排球比赛,可以将焦点调在球网
上,百米赛跑,可以将焦点调在终点线上等等。
②选定快门
由于体育比赛大部分项目的运动或动作速度都很快,因此在拍摄时,如
果快门速度过慢,往往产生虚影,导致拍摄的失败。一般情况下以1/250
秒以上的快门速度进行抓拍,基本是可*的。当然这还要视具体项目、拍摄
角度等情况而定。
③掌握时机
掌握准确的时机主要依*拍摄者反应迅速,眼疾手快。如果在熟悉某些
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精彩场面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拍摄的成功将更有帮助。除此之外,对运动中出现的精彩场面的高潮点,要充
分利用“提前量”按下快门。这样才能不致于“追悔莫及”。
④突出主体
由于体育比赛的场面一般都很大,在拍摄中要想使主体在画面中占据更
多的面积,依*标准镜头或短焦距镜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中焦或长焦
镜头将大有“用武之地”。许多体育项目的比赛,是不允许拍摄者进入比赛
场地的。所以只有依赖中长焦镜头的优势,达到虚化背景,突出主体的目的。
旅游人物纪实与特写
所谓旅游人物纪实,是指真实地记录在旅游活动中的生动有趣的人物活
动,以反映人物的形象和情节性旅游活动为主,以风景为辅的纪实性题材与
内容。它以人物活动为趣味中心,突出表现人物的行为性、瞬间性。这种照
片强调纪实,强调真情实感,而且具有鲜明的旅游特征。抓拍是其主要的表
现手段。
在山岳风景区旅游,主要活动内容是登山。拍照登山攀岩活动的照片可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拍照。拍摄者爬山攀岩在前,然后,选择合适
的拍摄角度,找到比较安全的拍摄位置,选择好比较典型的环境背景,以登
山必经之处为标准调距离。当被摄人物进入画面之后,从容拍照。拍照方位
以斜侧为好。这样,可将人物和山崖有机地组织到画面中。并且可以比较完
整地拍摄登山者的体态动作。拍摄距离不可太近或太远。太近体现不出登山
的环境特点,太远会使人物形象渺小而不清晰,应在5 米左右为宜。另外,
在画面中,被摄者的前面尽量不要出现其他登山游人,否则会喧宾夺主。被
摄者抬头向上,或侧向拍摄者,不要低头。同时,避免从上而下正面拍照登
山者。那样,容易因近距离俯拍导致人物变形,也可避免登山人物重叠而主
次不分,影响画面效果。另一种拍摄方法是自下而上拍。这样可以表现背景
山势的险峻,拍摄者选择好拍摄角度位置后,让被拍摄者登山。当被摄人物
进入你的取景范围,便可按动快门。同样,登山者距相机不可太近,否则容
易造成腿长身短的人物变形,而且挡住了背景环境,太远则人物不突出、不
清晰。拍摄这种画面忌拍照时大喊大叫、慌慌张张,容易出危险。也不要硬
性让爬山者摆姿势做动作,使画面呆板。另外,也不可在游人必经的狭窄的
山路长时间滞留拍照以免影响他人旅游。要学会抓拍,以登山情节取胜,可
不必介意采用什么光线。快门速度不可小于1/125 秒。
到海滨旅游,自然是以浴海游泳为主要活动。海滨纪实题材比较丰富,
拍摄场景在海面和沙滩。拍照海面游泳戏水的人物,拍摄者可站在沙滩以大
海为背景拍照;也可站在海水里,以沙滩及海滨建筑为背景拍照。海滨旅游
可拍摄题材很多。例如:水中游泳、戏水弄潮、海滩日光浴、沙滩追逐游戏、
拾贝、垒沙等等都是十分有趣味的内容。拍摄角度可酌情平摄或俯摄。距离
以5 米左右为宜。应尽力避开杂乱的游泳者,也不要只孤孤单单地拍一个人,
既要主体突出,又要有环境的陪衬。如果场面比较杂乱,要用较大光圈(f5.6
或更大些)拍照,使背景中的游人及杂物变模糊,用虚实对比来突出主要人
物活动。
另外,去园林风景区旅游会有许多轻松愉快的情景,如观花赏鱼、欣赏
文物、瞻仰神佛、涉溪划船、亭廊小憩等等,纪实性很强的画面,尽可摄入镜头。尽力使旅游纪实摄影的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角度更多样,极大
限度地充实你的旅游纪念资料。
出外旅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光线条件,也有各种不同的背景环境。因此,
可利用各种机会,适当地拍上几张人物特写,也是很有价值的。所谓人物特
写,就是细腻地刻划人物形象的特写照片。人物形象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
甚至只拍人物的头部以至局部面容,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这种人物特写,
环境背景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完全不考虑。人物特写的拍摄要求比较严格,
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纪念照。不同类型的人,在拍摄上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儿童特写是非常令人喜爱的题材。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其神情、
动态丰富多变,极富情趣。拍儿童特写,只适抓拍,任其自然,不宜摆布。
让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玩耍嬉戏,顺其天性,寻找机会和角度进行抓拍。儿
童特写可在比较明亮的光线下拍照。儿童皮肤细腻柔嫩,照片应干净明快。
可采用较柔和的顺光或前侧光,慎用逆光拍照。快门速度要快些,以1/125
秒或1/250 秒为好。应选择明亮光洁、色彩鲜艳的背景拍照,可开大光圈,
突出儿童形象。儿童的情绪易受外界条件干扰,如能使用长焦距镜间远距离
抓拍最好。
老年人的特写也是重要题材,夕阳金辉,时光极宝贵。老年人出外旅游
机会难得,倍值珍惜。利用旅游的机会拍几张特写照片也是儿女们的心愿。
老年人历尽风霜、稳重成熟,既可伺机抓拍,也可从容摆拍。老年人面部皱
纹多,皮肤松弛,不宜在明亮的光线下顺光拍照。应以侧逆光拍照为好。曝
光可以脸部阴影部分为准。如能用闪光灯补光,效果更佳。背景环境如能配
以青松翠柏会更有象征性。选择较暗的背景,运用大光圈,能使人物形象突
出,画面凝重稳定。
青年人是旅游的主力军。少男少女们最喜爱人物特写照片。青年人朝气
蓬勃,有火一般的热情,追求时尚,追求变化,追求艺术品味。所以,拍摄
青年人特写应该是多样化的。少女是人世间最爱美的,都希望能把自己拍得
俊秀。苗条、俏丽。正面顺光易使人物形象平板、发胖,这对少女们是不相
宜的。前侧光是效果最佳的光线,少女人物形象立体感强,造型清俏而有生
气。青年人特写在拍摄角度上可以是多方位的。可以用斜侧或全侧为主,也
可大胆地把人物头部安排在画面一角,甚至只拍面孔局部大特写,以突出传
神与传情。如果有条件使用一些特殊效果镜,如柔光镜、色散镜,则更增强
画面的艺术魅力。在散射光下拍照,可采用明亮背景(如天空、白墙),服
饰要浅色,曝光增加1~2 档,再加用柔光镜,可摄得一幅素雅高调人物特写
照片。
无论拍摄哪类人物特写都应注意画面中人物脸的前方留的空间要大些,
头后留的空间要小些,甚至可以不留空间。这样,人物视线所及就有一定的
方向性,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规律。

生活人像的情节表现
“无巧不成书”,“无巧不成戏”,同样,生活人像的情节性也表现为
内容上某种巧合,这种巧合大多是通过叙事的手法表现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
一瞬间,或是表现具有突出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而不能像小说、电影、戏
剧那样,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向读者作全面的交待。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外曾盛行过用摄影小说的形式,聘请演员
扮演某些角色,将一些文学名著或创作的小说,连续拍成照片,再配上文字,
印成画册出售。80 年代我国也曾掀起过摄影小说的热潮,举办过比赛。最近
又有了一本“摄影文学”的刊物,其中除摄影小说外,还有摄影报告文学、
摄影诗、摄影散文等。这种用连续摄影用成组的照片描述一段故事的表现手
法,显然在展示情节的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它只能算是一种表现形
式,作为摄影,主要还是以大量的单幅照片为主。对生活人像而言,表现情
节意味着对生活事件的高度艺术概括,用凝固的静态画面,通过人物的表情、
体态表现矛盾发展中最精彩、最动人、最富感染力的瞬间。故事的由来、发
展与结局,都要通过画面所提供的情节内容,由读者运用联想与想像,自己
去补充和完善。
生活人像表现情节很容易出现雷同化的问题。由于生活人像在摄影诸门
类中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题材最具有群众性,因此若想使自己的作品
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众多的人像作品毫不重复,势必有一定的难度。这种
重复和模仿有时可能是无意的。对个人来说,或许是新奇的发现,而实际上
却是由于孤陋寡闻、缺少见识所致。要使自己的作品真实生动,既典型又不
与他人雷同,首先要解决学习方法问题。有人用两句成语比喻两种不同的学
习方法,善学者“得鱼忘签”,不善学者“刻舟求剑”。筌,捕鱼用的竹器,
善学者意在捕鱼,只要捕得鱼,不在意捕鱼的工具。生活人像,意在神韵,
形式、手法不过是其形骸,“得鱼而忘筌”,就能避免雷同。“刻舟求剑”
是指那些拘泥于某种规范,不知变通的人。这种人将学到的概念化的形式因
素作为躯壳来表现,重复别人讲过的故事。对那些富有神韵的情节表现视而
不见。有时还将有血有肉的“这一个”打死了去拍。“千人一面”也就在所
难免了。
善学还要善思。“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创,始造之也。创作,是创造
性的劳作,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凡创造性的活动,就要开拓思路,不囿
于过去的经验,不拘泥于传统,不固守已有的模式,通过丰富的想像和感情
的驱动,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艺术规律要求一个摄影者超越自己并决
不重复别人,这是必须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怎样拍低调照片
低调照片的特点绝大部分是以黑色为基调,它包括深灰、浅黑、黑色,
浅色占位置极小,整个画面的色调比较浓重深沉。低调照片分软低调和硬低
调两种,软低调是以差距较小的暗影调,表现出被摄对象的丰富层次和质感;
硬低调则是以较大的光比,突出表现被摄对象的轮廓。
拍摄方法:
软低调的画面影调低,但影调之间的对比不大,它是以接近的影调和细
致的影纺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层次和质感。软低调的光比一般控制在1∶4 之
间。
硬低调的明暗对比强烈,光比一般控制在1∶8 之间。拍摄低调照片大多
使用侧光或侧逆光,背景一定要选择暗处。
拍低调人像时,被摄者的衣服色调要深一些。拍低调的自然景物,也要
选择深色的景物。陪体的色调也要同主体的色调接近才行。曝光要充足,以保证阴影部分有足够的层次。
怎样拍高调照片
高调照片的特点是以白色为基本调子,其中含有一少部分浅灰调子和极
少的黑调子,使整个画面的色调简洁明朗。高调照片也分两种,一种是软高
调,另一种是硬高调。软高调的画面,影调差距很小,可以精细地表现被摄
对象的层次结构;而硬高调的画面,影调、层次却很少,几乎只是用线条勾
划出轮廓,类似美术的素描效果。
在拍摄时要把光线布置得均匀,使每一局部光线亮度相等。要采用顺光,
这样可获得平淡的效果。
室内拍摄,可利用白墙壁或将白布挂起,然后在两侧打上灯光,调整灯
位,使整个背景光线亮度统一。
被摄者要穿白色的或浅颜色的衣服,面部光线除头发外,脸上光比不要
超过1∶2。在拍自然景物时,也要选取浅色调的景物。主体和陪体的色调应
尽量接近一些,不然就要失去高调的风格。
高调照片的曝光,一般要比正常曝光略增加一点,这样可使影调柔和。
怎样拍静物
在摄影艺苑中,静物摄影是摄影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颇感兴趣的一个园
地。静物摄影不仅本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在选择素材方面也有着广阔
天地,如花果、冷盘、蔬菜、乐器、首饰、玩具、工艺品等等,无一不可作
为静物摄影的对象。在选择好素材以后,我们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这些对
象,被摄物体是无生命的,可以任凭摆布,自由地运用布光技术,选择不同
的摄影角度,移动被摄物体的位置,以便达到创作的意图。静物摄影具有两
大优点:首先,是它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体会艺术视觉的深化过程。当我们把
一些很平常的物体拍成引人入胜的照片时,实际上也就是学习怎样运用不同
的方法观察这些物体的过程。例如苹果、羽毛等静物虽然无须“乔装打扮”,
但如何摆设,布光,表现色彩,倒也叫人煞费苦心。它们既有特殊的反差,
也有独特的线条、结构和色调。其次,静物摄影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实际摄
影知识。而对摄影者来说,这种摄影的难处就在于它的画面构图必须具有独
到之处。当布置好被摄物体以后,我们必须选择拍摄角度,在用光等方面发
挥其创造性。把从静物摄影学习到所有的实际摄影知识、基础原理应用到日
常摄影中去。
为了减少拍摄静物的困难,我们提供一些基本方法,作为静物摄影实践
中的参考:第一,构图要简洁明了;第二,不要选择任意堆放在一起的物体,
要找出主宾的关系或表现的主体,剔除与主题不协调的任何细节;第三,构
图应达到使目光从一个物体引向另一个物体的要求,每一根实际或虚构的线
条都要集中到主体上,这样,观赏者就会把繁杂的群像视作单一的实体;第
四,不要把主体或构图重点置于中央,不然画面会显得太松,如果主体和其
他的物体混成一体,整个画面就会使人感到乏味;第五,要大胆,可以通过
动态线条,对角线条,曲线和锯齿线条等使画面产生一种富有活力的印象;
第六,充分运用阴影作为构图的组成部分,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它们可以用来加强被摄物体的形状,以及成为吸引观众视觉或唤起感情共鸣的线条。
静物摄影的照明,同其他摄影照明似无区别,静物摄影照明需要一些特
殊技术以及一些专用设备。因为静物摄影的对象,多数是桌上的东西,灯光
用得多,自然光用得少,所以在画面布局和灯光处理上比较复杂。在拍摄静
物时,我们往往要对较小的面积和小件物体进行照明。这样就需要发出锥形
光束的泛光灯或聚光灯,以便缩小光束的照射角度。泛光灯上的挡光板,可
用挡住摄影时不需要照亮的部位,而同时又妨碍其他应该照亮的部位。此外
还要选用一种手持的反光板,以便把光线反射到主要的构图位置。
在静物摄影中,用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主体创造一种特
殊的环境。至于光线的强度并不是主要的。总之,主体是静止的,我们可以
任意选择所需要的光圈系数和快门速度。
使用彩色胶卷时,除上述要点外,还要考虑到色彩的因素。理想的彩色
还原应该是明亮部位和阴影部位的光比有一定的值。最大比例是相差1
1
2
档光圈(相差1 档光圈会好些)。
此外,还有色温问题。所有的摄影规则都告诉我们,无论采用直接照明
或者加用滤光镜,胶片色温都要与光源色温相匹配。然而,在静物摄影天地
里,往往要打破一些陈规。我们常常有意使色温不相配,以便观察它对某一
特殊景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出直射光的光源都可以用于静物摄影,由于自然光
都是从上侧45 度角的方向射来,所以主光灯也可以按照这个方向布置,在布
置好主光后,就可以利用反光板等其他照明设备,对阴影部位进行适当程度
的辅助照明。需要记住,无论所用的照明设备有多少,都不应该产生混乱的
阴影。
为了使影像柔和,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利用反射光,把光源对准天花板、墙壁、反光板或特制的反光
伞。这样就可以使光线漫射,从而起到柔化高光以及阴影部位的作用。使用
彩色片时,重要的是保证反射面没有颜色,不然的话,它会把本身的颜色反
射出来,造成色彩紊乱。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半透明的材料(如描图纸)来投射定向光,也可使
用各种白布或塑料等。
静物摄影的题材,本来没有什么限制,初学者最好还是从身边熟悉的静
物着手,尔后再扩大到一些其他方面的对象进行实践。
怎样拍田园风光
农村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祖国的农村风光秀丽多姿,是专业、业余
摄影工作者及摄影爱好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小桥流水人家,
杏花春雨江南,春耕的沃野,丰收的谷穗,飘香的果园??一般的农村处处
皆是,所以说,农村对于摄影者来讲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注意选材
田园风光拍摄,首先是选材问题,题材抓得准,成功的希望就大。田园
风光摄影要求拍摄者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具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和鉴赏力,
善于发现似隐似显的美。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调动光线、线条、色彩、距离、角度等摄影造型手段,突出、强化、美化你所选择的创作素材。
善于发现平凡中的美是一种才能,因此在平时要锻炼和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
力。
农事活动大体不外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着。要拍出有新
意的照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在看来是“司空见惯”
的环境里,捕捉住那最典型最有时代气息的景物或人们的活动,摄入镜头。
几只白鹅在池塘里戏水,牛、马在地头吃草,村姑在井台打水,农妇在水边
洗衣,情侣在竹林中漫步,老人在树荫下小憩等等。说起来都是习以为常的,
但只要把这些素材拍出自己的特点,仍不失为一幅佳作。
对于有些素材,你可能“突然”感觉很美,但有时又觉得非常一般,这
就是说,美的显现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的。挺拔翠绿的竹林,在一定的时
间、条件下可能是美丽动人的,但在另一时间、条件下又十分平淡无奇了。
假如在清晨逆光照射下的竹林中,透过隐约可见的轻纱般的薄雾,竹林小道
上走来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这就很美。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好匠心独具
的表现手段,就可以拍出使你自己和别人都满意的照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