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激活码价格:高考中如何解答选择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49:43

高考中如何解答选择题

就选择题而言,选择题一般是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题干通常用陈述句或疑问句方式提出问题。选项即试题中的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则是干扰项。审题需要特别关注“题眼”,即核心问题。还有特别关注一些在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的限定词。因为这些限定词是指向特定备选项时的限定条件,具有审题的指路作用。

1.审题目的“题眼”

每一道历史选择题都会有一个“题眼”,也就是命题考查的核心问题。一般说来,命题人在命题时会确定这道题要考查哪一个知识点或哪一种能力。我们在解答题时首先就是要审明试题的具体要求,要不惜多花时间阅读和提炼出题目的“题眼”。这是保证和提高正确率的必要前提。

例1  游客王小明曾去雅典观看奥运会。为了旅行方便,他当时去银行用人民币兑换了雅典当地使用的货币

A.里拉       B.法郎        C.欧元        D.美元

答案:D

命题分析:这是模拟情境的试题,题眼就是“当地”。 雅典举办奥运会是近年的事儿,而那时希腊已经加入欧元区,本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使用欧元。

2. 审清题目的时间限制。

高考试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也有的题目,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这一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

从当前的历史新课程理念看,不倡导考查具体的时间,而关注某个时间段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例2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答案:A

命题分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时间不是1750年,而是“再晚两个世纪”,即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时代。题目假设古代希腊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来到英国。前一个时期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后一个时期是在工业文明时代,他对社会陌生的原因根本上是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物质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答的关键是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1750年”再晚“两个世纪”,然后根据19世纪中期人类历史的主要阶段性特征找到正确答案。通常学生出现失误的原因,一是没有重视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二是没有准确把握19世纪中期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性特征。

 

例3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答案:A

命题分析:这道题中的材料“耻于言商,耻于言利”是指从中国古代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涉及的时间是中国古代社会。“清末”这一时间限制词提供的信息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其相关年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

读懂了材料信息,弄清了时间定位,就能够把题目与教材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等章节史实联系起来回忆和思考,从而理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的影响。

 3. 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

如上述的“审清题目的时间限制”原理一样,审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地域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试题空间因素一定直截了当地写出,经常是隐含在题干、图片、材料注释、材料出处中。它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考生通过历史地图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重视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视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走向。在审题时,需要关注和把握这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地域因素,才能准确判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地域性,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

答案:A。 

命题分析:本题糅合了地理常识,综合考查了历史和地理学科的相关问题;用语非常简洁,但包含的历史地理信息量非常丰富。实测结果,考生选择正确的仅21%。审题需要判断八路军主力位于何处?只有确定了,方能做出正确选择。

八路军主力是原长征红军主力改编而成,集结地主要位于陕北地区。这就牵涉到历史知识——红军长征目的地与红军改编,地理知识——陕北与华北的相对位置。两者缺了一个,便无法正确判定。

例5  右图是近代重大战役形势图。它是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D。

命题分析:首先,观察本图,战争围绕徐州展开,依据地理知识分析可知,它与山西太原以及东北的辽沈相距甚远。根据图例注释中“人民解放军进攻方向”等字词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且由国民政府军队实施,也予以排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定这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

3. 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

性质或立场也是命题常用的限制词。高考的试题大都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性质或立场,只有把握了它们,才能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确定正确选项。

例6  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答案:A。  

命题分析: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由此,学生可以把题目与世界近代史中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关于马基雅维利等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把握马基雅维利的理论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意大利国家的愿望,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统治的积极作用。题中B项和D项明显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C项已属于君权神授的观点,与马基雅维利的主张不一致。通过对材料“以一双高贵的双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等有效信息的理解,判断出正确答案。

4.准确掌握题干状态词语的内涵

这些常用词语有: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立足点或着眼点;根本目的与直接目的。它们也是常见的限定词,起到试题指向作用。考生需要冷静思考后,做出正确判断。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和立场时,不能够一成不变地看问题。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是历史人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为死记硬背教材既定的结论而形成定势思维,导致无谓的失分。

例7  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答案:D

命题分析:解答此题时首先弄清楚“根本原因”的内容。为此,必须对《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以及康有为作这两篇文章的原因和背景搞清楚,并且要对戊戌变法的性质有明确认识。当维新派势力不能与顽固势力相对抗时,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出版后它有力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危及到顽固派的反动统治。也就是说,损害了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清政府的根本利益。这是该书出版后不久便遭到毁版命运的根本原因。

例8  巴黎公社许多委员来自各国的工人代表。这种带有国际联合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来自第一国际的领导         B.各国工人政党的频繁交往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答案:D

命题分析:“国际联合特点”带有国际化的色彩。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结合历史知识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人阶级利益利益共同化结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5.应忠实于材料给予的信息进行解读

考生经常犯的错误是根据自己的既定想法,而不是依据材料信息来解读,违背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也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坚持提倡的学习历史的核心原则。考生务必依据所给的材料细心解读,切忌因为浮躁和粗心凭着感觉审题和作答。

例9   这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右)。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势均力敌

B.美苏两国军力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B

命题分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

例10   我国近代著名的烟草企业“红金龙”香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如从商业经营角度看,这家烟草企业是为了

A.挽回国家失去的利权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拓展更大的销售市场             D.鼓动顾客爱国之心

答案:C。 

命题分析:举办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才是其真正出发点。“实业救国”固然是为了救国需要,但举办企业的出发点依然要回到本源——获取利润。注意“如从商业经营角度看”的提示。说明要学会剔除无效信息,忠实于所给材料的真实表达,避免因为惯性思维误导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例11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答案:A。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涉及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生产力发展这一历史性转变。从当前流行的新史观来看,考查的是对生产力史观的理解。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据史推论、论从史出以及史论结合的较高能力,材料不够充分,有以偏盖全之嫌。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只能看成是重农政策出台的必要性,而非说明重农政策是精耕细做的农业产生的条件,混淆了因果关系,思维判断错误,从而结论错误。精耕细做的农业取决于生产者的技能与生产工具的改进。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正确答案选D。

正如有的专家所言,当前的高考选择题特点是缺乏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就不成为选择题。选择题的呈现方式许许多多,但终归都要考生依托所学的历史知识、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结合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做出判断。否则,依靠所谓的题海战术与死记硬背方法是通过不了这种对知识与能力要求甚高的考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