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能用震动环吗:人民日报、人民网评选"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55:40
 [编者按]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见识与智慧遍地开放,等待着读书人的光临;这也是一个纷繁忙碌的时代,读书人面对浩瀚新书,有时可能会有选择的困惑。为此,我们策划了这样一个“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评选。我们觉得,浩渺书海中多有人们目力不及的地方,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推荐与评价他们眼中的好书,肯定会带给读书人有益的启示,同时,也能为一年的图书出版留下标记。

    这里列出的60本新书,是在参考部分学者、读书界人士、普通读者及读书版编辑的意见之后,制作的初选名单。我们从12月2日起将之公布在人民网上,等待广大网友的投票。投票截止时间是12月22日17时。最终的年度10本好书的评出,将以网友意见40%,专家学者意见40%,读书版编辑20%的标准,统计得出,结果将在年终的人民日报读书版上予以公布。

    我们选书的标准,主要是考量人文性、思想性及品质趣味,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很多书价值很大,质量很高,但是因为领域不同,或者受众较少,所以不在我们的遴选范围之内。在介绍文字中,如果是专家推荐并注有推荐理由的,我们将推荐理由原文附上,一些专家只推荐书目,没有注明理由,则在介绍文字中不进行记录。

    来吧!亲爱的网友们,这里的每本书都在等待您珍贵的一票。让我们一起在这里重温一年来那些让我们惊喜与受益的著作吧,让我们一起用手中的鼠标为心中的图书投上一票! 

                  ——人民日报读书版 人民网读书频道

                           2010年12月2日

    “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60本书候选书单

    类别:政治类

    候选书:1本

    候选书目——

    1、《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候选理由:本书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我国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问题、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7个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深入浅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观点准确、说理透彻、文字生动、事例鲜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2、《1Q84》:村上春树,南海出版公司

    且不谈村上这部小说涉及的主题是如何宏大而复杂,单从阅读本身来说,节奏可说是均匀的好看,村上用了两条人物线索交替着前行,每一个人物章节都细节充盈,想用跳格子法阅读它的,纯属暴殄天物。老实而诚恳的译者施小炜,曾提到过它的少儿不宜,因为里面有性与暴力。可是有谁能把性与暴力写得这么天才而富有想象力?以致于女主人公青豆出场去杀人,我还以为是要赴一场特别的宴会。天吾与女友性爱的描写也精彩,尤其这一句:“她一如平素,将天吾体内积累了一个星期的性欲巧妙地引诱出来,麻利地处理干净。她自己也从中体味了充分的满足。就像一个在账簿数字的复杂操作中发现了乐趣的干练会计师。”

    又,这部小说是我世界杯期间的最佳读物,我常常觉得,好的小说,也像足球比赛一样精彩纷呈。 ——《北京晚报》孙小宁

    3、《你在高原》:张炜,作家出版社

    20年创作,10卷本呈现,《你在高原》既是对一个家族兴衰苦乐、得失荣辱的探究,也是对一个东方大国百年转型的追索。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其中除了《家族》等两个单元做了重要修改和重写之外,其余则是第一次正式面世。从语言到故事,从形式到内容,从韵致到意境,《你在高原》的分卷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差异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几乎囊括了自19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试验。

    4、《扶轮问路》:史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扶轮问路》几乎每一篇都是作者对人生诸事,比如命运、爱情、意义、信仰的思考与追问。有一些在务虚笔记中没有得到最终解决的问题,在这本书里给出了作者目前的答案。如果正好你也是一位对生活常有感触的读者,那么你也许能在他的书中邂逅到一些惊喜,那些你也曾经思索或者未曾发现的道理。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

    5、《老风口》:张者,作家出版社
 
    伟大中透出荒诞,荒诞中融着悲情,悲情中迸发着豪迈,豪迈中又有酸楚。一群特殊的男人女人,在遥远的边疆过了屯垦戍边的六十年。他们集合出一个复杂的历史名词:新疆生产兵团。张者的小说,让人贴近这段父辈复杂的历史,你能感觉到那里的风沙就在嘴里,老风口的风声就在耳边忽忽作响。一群男男女女挥锄动锨的身影,让人看得欢笑带泪。——《北京晚报》孙小宁

    6、《大地雅歌》:范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此为云南作家范稳“藏地三部曲”之收官之作,它让我们与一个历尽百年的爱情相遇,让咖啡与茶在此相遇,一部和时光一样缓缓流动的书。也是一部让人能在爱情与信仰,人生与命运之间迂回思索的书。——《北京晚报》孙小宁

    范稳的《大地雅歌》也是一部关于西藏的作品,这是范稳“藏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如果说宁肯的叙事更注重当下感受的话,那么,范稳却是从历史进入西藏。他走上一条崎岖坎坷的朝圣之路,他相信,这条路可以引导人们经此岸而抵达彼岸。——解玺璋

     7、《白雪乌鸦》:迟子建,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迟子建的新作《白雪乌鸦》写的是100年前的东北大鼠疫,傅家甸是那场鼠疫中的重灾区,在那里生活的全是社会底层人物。作者把目光紧紧锁住了那些“引车卖浆者流”,写出了他们在大难来临时的人生百态。这些人物身上,都有一种可贵的“义”,这个“义”,平素被埋在生活的沙子中,我们无缘见识,但在鼠疫面前,它们如金子一样从沙子中被淘洗出来,闪闪发光。

    8、《鲁迅的胡子》:蒋一谈,新星出版社
 
这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但作者似乎一直在有意地克制自己,不让叙事溢出生活的常态,不让它真的成为一个传奇。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主人公也想走出故事,回到生活中来,他揭下“鲁迅的胡子”,打算放弃借鲁迅的名义开店的想法,他对妻子说:“我想实实在在地生活……”说句老实话,在当下这个叙事泛滥的时代,忽然欣赏到这种自我约束的文字,不仅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而且,简直就是奢侈的享受。——解玺璋

    9、《九月里的三十年》:讴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本小说除再次验证“青春永远是最好的处女作”那个精准判断外,还有更为斑斓的意味。有别于文科文青的是,理科文青的文眼大都如蜻蜓复眼:那是一双“企图高于物理存在的眼睛”——看得见菩萨为何低眉,看得见金刚为何怒目,甚而还能脱越“这最无情最滥情的一百年”,洞穿爱情那“意想不到的幽辉异彩”。——黄集伟

     10、《天·藏》:宁肯,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宁肯是一位肯于思想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思辨色彩。他的小说“想”得很多,也很深,其中甚至对思想本身也进行了思考和质疑。主人公王摩诘在小说里就是一个以思考为其存在方式,并善于思考的人,他曾在大学里教哲学,后来,为了追寻生活的意义,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西藏,成为拉萨附近一所中学的教员。在这里,他没有放弃思考,而是展开了他的思考。——解玺璋

    一本有关西藏的独特之书,《天·藏》里的西藏,不是某种传奇的延伸,也不是某种神秘氛围的强化,它有些接近于我们一踏入西藏,所能感到却难以言喻的那种存在:沉静,高远,真切,而又恍惚。语言也有同样的质感,通透、纯粹,既言说事物,也在呈现自己。还有,玻璃般的光泽。宁肯认为,小说是小说家看世界的方式。而在这本书中,拉萨也因为他看世界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了另一种迷人的气象。——《北京晚报》孙小宁

    11、《酥油》:江觉迟,读者出版集团出版
 
    特蕾莎修女说:爱,直至成伤。我在这本书中感觉到了。它激发我们对一个年轻生命的疼惜。她独上高原,把自己的爱给了一些高原深处的孤儿,却不得不忍受高原深处的穷困与生理的不适。同时还有无力支撑下去的返回。在内地与高原之间,她注定魂不守舍。虽然是小说,但却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当代志愿者的处境,并且还包括爱与信仰的纠结。 一本动人的书,让人慢慢地疼,慢慢地感动。——《北京晚报》孙小宁

     12、《炼狱之花》:徐小斌,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徐小斌的《炼狱之花》不妨被看作是一部“出格之作”。这个“格”就是她的叙事风格。一个多年来沉迷于深度隐喻中的小说家,忽然出离愤怒,虽然用了童话或魔幻的外壳,还是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一个作家强烈的社会关怀。——解玺璋

    13、《红轮》(第一卷123部) :【俄】亚?索尔仁尼琴著 何茂正 胡真真等译,江苏文艺出版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索尔仁尼琴的一部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小说之一。它从1914年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14、《龙文身的女孩》:斯蒂格·拉森著,颜湘如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为在欧美创下畅销4500万奇迹的“千禧”系列,侦探推理、密室犯罪小说都不足以准确涵盖它的内容。《龙文身的女孩》讲述了备受尊重的记者布隆维斯特与一名矮小瘦弱的少女莎兰德合作破案的故事。莎兰德貌似问题少女,实际上却是顶尖骇客,对电脑的掌控出神入化,然而这个龙文身的女孩的身世和内心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作者写作该系列时,燃尽激情,倾注全部心力后猝然英年早逝,也成为“传奇”的一部分。——黄育海

    15、《坏女孩的恶作剧》: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尹承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继《胡利娅姨妈和作家》后,略萨最具自传性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利马、六十年代的巴黎、七十年代的伦敦和八十年代的马德里,略萨自己说:“这是一部很久以前我就想写的小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一种现代爱情,一种受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条件约束的爱情。这种爱情比起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爱情要贴近现实得多。”——黄育海

    16、《纯真博物馆》  【土】奥尔罕·帕慕克著,陈竹冰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讲述1975年的春天,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

  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17、《好人难寻》:弗兰纳里—奥康纳著,新星出版社
 
    “先读的是书中同题短篇小说,真是好啊。好到感觉印在封底上的那些熟人——卡佛、勒克莱齐奥、大江健三郎、毕晓普、马原都没说出它的好。我也说不出。歪想是,小说中的“格格不入”在当下已一堆堆了,他们黑,并怀揣一把把被黑哲学摁动的扳机。”——黄集伟
类别:社科历史类

   候选书:15本

    候选书目——

    18.《老八舍往事》:武汉大学中文系1978级,长江文艺出版社
 
    在这本书里,武汉大学中文系七八级的一批同学,把当年的日记贴在同学网上,用了几年的时间,同学们根据日记的线索进行回忆,中间还穿插了现实点评,实际上,他们是站在现实的环境中,用现代的思考来回忆当年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一些交往。这本书特别能反映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恢复高考之后的校园文化氛围。那时候老一代的教授还健在,他们言传身教,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国教育家的遗韵,还在那时的校园里散发余香。对比现在的校园,我们会发现,从教育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很值得怀念和总结的年代。

    19.《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张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中认为,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另外,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动员的,怎么宣传的?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跟军警又是怎么回事?这里做了探讨。

    20.《“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杨奎松,山西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与成功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探究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格局之间的密切关联。

    21.《我者与他者》:许倬云,北京三联出版社
 
    在书中,作者摒弃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打破纯粹以疆域、族群为标准的界定方法,同时结合社会科学角度,从世界文化的视野阐释由史前时代至当代,“我─他”关系于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互动和转折。阅读本书,使我们既能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形成过程有更具深度的历史反思,也能对我们处身于其中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采取一个更宏观的视点,抱有更开放的态度。

   22. 《历史,何以至此》:雷颐,山西人民出版社
 
    虽然是一本随笔集,但作者实际探讨的是同一个主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政府改革的努力与期望落空?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激进革命像轮回一般在中国历史上反复演出?雷颐的随笔很通俗,但他的通俗不是讲故事,而是把问题讲明白,讲到点子上。

      23.《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史景迁著 温洽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景迁是史学界说故事的人,写过很多中国历史人物,张岱是其中之一。张岱的引文与史景迁文字杂糅,很像是史景迁附了张岱的身,重新把属于晚明文人的浮华与苍凉看过。看这本书,会对张岱最锦绣的文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有更深刻的体会,都是在明亡之后所写,虽自序“是遥想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却字字珠玑,用情至深,而正是这情深我执,终释放出一场中国文化的璀璨烟花,成就一个千百年不衰的文化勾魂人。——《北京晚报》孙小宁

    24.《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美]威廉·L·夏伊勒,新星出版社
 
    本书为了说明欧洲大国之一的法国在纳粹法西斯进攻面前为何如此不勘一击,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发生后法国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的分析,揭示了法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25.《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赵俪生先生是著名史学家,生性耿直,在这本回忆录中对人与事毫不忌讳,秉笔直书,是当年学术、政治生态的生动图景。但是,知识分子的回忆毕竟已多,更可贵的却是其夫人、一直是“家庭妇女”的高昭一回忆录,从一个家庭主妇的角度对当年的日常生活作了细致的回忆。因为史学向来只重“精英”,家庭妇女写回忆者极少,而写了又能发表者更少。我想,如果不是沾了其夫赵俪生先生的光,高昭一的回忆录可能也无法出版。所以,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她的回忆更加珍贵。”——雷颐

    26.《何方谈史忆人》:何方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何方先生是中共老党员,曾长期任中共领导人之一张闻天的秘书。后来,何先生长期研究中外关系、研究中共党史,所以他的“谈史忆人”既有历史“参与者”的直观、生动,披露许多只有“亲历者”才可能知道的秘辛,又有研究者的客观态度,使人获益匪浅。——雷颐

    27.《给没有收信人的信》:陈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国内欧洲学权威、学贯中西的陈乐民的遗著。收录了作者晚年病中随笔、日记及生前一些文章,披露了作者一以贯之的思想:对时事的忧思、对启蒙的思索及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总结。对中国语境中如何对待“西学”,作者思想格外深刻,展示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雷颐

     28.《典型文案》:李洁非,人民文学出版社
 
    书里的重要人物,大多都为文学爱好者所熟知:茅盾、郭沫若、胡风、路翎、舒芜、丁玲、刘绍棠、王蒙、吴晗等等,他们一起构成了这部有关当代文学史的《典型文案》。通过这些千奇百怪的“文案”,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代文学史的复杂脉络。书中还揭开了许多文坛少为人知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有很大帮助。

     29.《中研院那些人和事》岳南  中华书局  2010/03
 
    作者似乎是在提醒我们,在我们自以为不断在进化、在进步、在提升、在超越的时候,最好能停下来回过头去看一看,我们丢失了什么?一些有价值的传家宝会不会被我们弃如敝屣,像丢破鞋一样丢掉了呢?看我们枉自嗟呀,看我们空劳牵挂,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却找不到往昔战乱、贫困中的那一份淡定!——解玺璋

     30.《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陆南泉、黄宗良、郑异凡、马龙闪、左凤荣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关于苏联历史的专著,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客观的评析,指出它在苏联初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后来由于思想僵化,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根据客观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改革,使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妨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改革还远未完成,正在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进入了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剧变的问题,其影响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也涉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由陆南泉等百余位专家组织撰写的《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将会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关注。

    31.《不平等的痛苦》   新华出版社 出版 [ (英)理查德·威尔金森  凯特·皮可特]著


    正如马歇尔?萨林斯在《石器时代经济学》里所说,“贫困不是所拥有的财富少,也不是捉襟见肘,它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正。”

    这部基于30年研究的著作,在对比了世界上最富裕的23个国家和美国50个州在人们相互信任、寿命预期、青少年怀孕、精神疾病、犯罪率、社会流动性、教育等方面的大量数据后,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观点:不平等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那些最健康最快乐的社会有一个共同点:社会成员之间较为平等。

    32.《告别功利: 人文教育忧思录》  新华出版社出版 [(美)玛莎·努斯鲍姆] 著
  在这本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和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直接批评了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重视人文教育,“迄今一直栽强调个人收入和国家收入的增长,并提出我们需要的教育应为这两个目标服务”;揭露了当今英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商业的一部分”、“学术研究被描述成了一种叫骂活动,却无人提出抗议”;指出了当今印度的大学生“只学一些为就业准备的技能,学员不鼓励学生掌握独立研究的技能”。

    在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钱学森先生在晚年对中国教育的深深忧虑和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就指出了存在问题的么?所以钱学森先生生前在与温家宝总理见面时说,“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科学知识,也很需要人文艺术知识。”这和书中提出的论点是一致的。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GDP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类别:人物类

    候选书:7本

    候选书目——

   33..《毛泽东的最后七年风雨路》:顾保孜,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首度集中描写了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书中载入了近200幅图片,它们全由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拍摄,其中很多图片都是首次公开发表,并进行了首次色彩还原。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结合图片,记述毛主席最后七年的工作和生活故事。

   34.《传奇黄永玉》:李辉,人民日报出版社
 
    黄永玉本是个奇人,固然有奇可传,作者更在大的历史进程与个人命运处用力,写出了历史风云中人的沧桑,更写出了民族历史的沧桑。黄永玉的个人史,也是一代文化人、艺术家的心灵史。——解玺璋

    35.《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宗璞,新星出版社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收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

    36.《也同欢乐也同愁》:陈流求 陈小彭 陈美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一份女儿们回忆父母亲的珍贵记录,独特而真切。在这本书里,她们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为止。追述祖辈家世,父辈东洋西洋求学,双亲相识的姻缘,婚恋成家后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书中也记叙了有着姻亲关系的陈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国时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师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维等几代人。 

    37.《吴敬琏传》:吴晓波,中信出版社
 
    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吴敬琏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

     38.《发现伍连德》:礼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伍连德是中国现代著名公共卫生专家,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他是马来西亚华侨,留学欧美,清朝末年时回到中国。这个人现在几乎被公众遗忘了,但在当时,在国内,在西方医学界,他都是非常有影响的人物。1910年中国东北发生鼠疫,对当时鼠疫的消灭,这位科学家立了大功,他挽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他参与了中国的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还是第一任中央医院(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医院)院长,推动了协和医院的创建。这本书是一个群体对这个个人的追寻,参与者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非典之后,这些人都在追寻消失在历史远处的伍连德。

     39.《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陈元珍著,三联书店
 
    这是一本英文回忆录,翻译成中文出版。陈友仁是孙中山时代、北伐战争前后中国最有名的外交家,在民国史上很重要。但关于他的专著过去很少。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对了解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时代的中国革命,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民国史,了解上世纪宋庆龄和陈友仁的友谊和对现代史的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类别:科学文化

    候选书:5本

    候选书目——

   40、《失落的秘符》:(美)丹·布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丹·布朗想表达的观念是:有一些知识,人类目前还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或者说还消受不起,所以还不应该去追求、掌握或获得。《失落的秘符》中的思想和作者的另一部小说《天使与魔鬼》是一以贯之的:这种人类目前还不应获得的知识,在《天使与魔鬼》中是欧洲实验室搞出来的超级现代的反物质,在《失落的秘符》中则是共济会世世代代守护的“古代奥义”——人真的可以成为神。《失落的秘符》中的迈拉克,其实就是《天使与魔鬼》中教皇内侍所痛斥的人,他代表了人类的贪婪恶行。本来贪婪无论如何都是恶行,但是我们以前习惯于给出一个例外,即对知识的贪婪,似乎这不仅不是恶行,反倒可以被视为一种美德,而丹?布朗用小说表明,对这个例外也不应该容忍。——江晓原

     丹·布朗在《失落的秘符》里仍然延续了知识悬疑的路子,但内容上走向了东方神秘体系,雄心勃勃地要为现代人建立一种精神信仰。他的信仰哲学是建立在NEWAGE灵修的基础上,探讨人的灵魂,所谓“失落的秘符”,隐藏的就是通往人类真正幸福的“箴言”。——黄育海

     41、《科幻小说史》:(英)亚当·罗伯茨,马小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被称为“前所未有的学术化的科幻小说史”,对于科幻的研究者,以及那些愿意有所深究的科幻爱好者来说,都是令人振奋之作。这部《科幻小说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科学外史”。作者的论述对象中还包括了科幻电影、电视,甚至电脑游戏,他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因为20世纪发生了科幻领域最重要的变化——“就今天全球状况而言,几乎没什么人读科幻小说,而非常多的人看科幻电影”。他认为科幻已经“从一种以观念的书面文学为主的艺术,变形为一种以视觉风格为主的艺术”,甚至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艺术形式。——江晓原


    42、《时间的故事》:克里斯腾·利平科特  翁贝托·艾柯等著,刘研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类似名称的书虽然已经出现过多种,但如本书之奇特、华丽、渊博者,尚未之见。书中收集了西方历史上大量与时间计量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许多图片在国内读物中都属罕见。本书领衔的作者之一是翁贝托?艾柯,这特别保证了本书所选择的图片史料之别出心裁。——江晓原

    43、《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美)安德鲁·基恩著,丁德良译,南海出版社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尽管它不够深刻。作者原本是在第一波网络狂潮中赚了钱的人,得以跻身于通常所说的“IT精英”圈子。但是他在这个圈子里混了一些年后,却渐渐开始反感这个圈子中普遍的“有知识没文化”——为此他决定写一本书来谈他这方面的思考。富有戏剧性的是,他一写书,立刻就五体投地向传统的文化精英投降了。在本书中,一个昔日的“IT精英”向传统的文化精英投降臣服的心路历程,表现得相当生动。这正是本书特别发人深省之处。——江晓原

     44、《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美)菲利普·津巴多著,孙佩妏等译,三联书店
 
    作者是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主持人,本书是他亲自撰写的回顾研究之作。当年的实验是让招募的志愿者在一所模拟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警,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因为发生流血暴力形势失控而中止了。本书也是影片《叛狱风云》(The Experiment,2010)的故事蓝本。——江晓原
类别:其他类

    候选书:16本

    候选书目——

    45、《朝闻道集》:周有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书辑录了周有光先生的39篇文章,是这位104岁的语言文字学家近年来所观所感所写的各类杂文的结集,其中包括作者百岁之后的23篇新作。本书共分五辑:华夏思古、读史纪实、文化演进、语文探新、笔尖畅想,涵盖了经济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内容。

    46、《异乡人的国度》 【南非】库切 著 汪洪章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异乡人的国度》收录库切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前撰写的批评文字26篇,写作时间为1986年至1999年。在这些解读颇为细腻的文字中,库切广泛涉及与所论作家、作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对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作家个人心理成长之间的关系,皆有深人而有趣的讨论。

    47、《此时此地》:艾未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本艺术评论的杂文集,也包含一些访谈,本书所收文章全部选自艾未未曾经的博客,选取内容是博客文字与艺术、建筑、摄影相关的文章和一部分艾未未对艺术家所做的访谈及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的序言,以及一部分艾未未的被访谈的整理,包含对当代艺术的辛辣批判,对教育的批评和反思,等等,时间是在2005年底至2008年中。

    48、《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章东磐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罕见的正面抗战影像集,图片全部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藏品,自23000余张历史照片中精选而出。“那些眼睛,那些眺望胜利与未来的目光,坚毅得像钢铁,清澈得像泉水,纯洁得像婴儿”……这是一个弥补空白的视觉记忆库。——黄集伟

    49、《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1980年代,有一个特殊群体,它的主要人物是经济学家或经济工作者。他们包括上下三代。第一代,是薛暮桥、孙冶方、马洪、蒋一苇这一代,既是革命者,又是学者,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当历史机会到来时,全身心投入,披荊斩棘,呕心沥血;第二代,是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诸如刘国光、董辅衱、孙尚清、吴敬琏、厉以宁、赵人伟等,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先是用正统理论阐释改革,把政策和理论联系在一起,继而补修现代经济学,呼唤市场取向改革;第三代,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赶上上大学、读研究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直接切入到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创见,有合作精神,从贡献而言,他们承上启下,将发自中国社会底层农民、工人、老百姓的自发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执政党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

    50、《在英雄与傻子之间》
 
    那些拥有两张不同面孔的普通庶民,他们的世相混杂着难以捉摸的偏执和高尚、残忍和善良,既是专横的,又是理想的,看似一览无余,却又深不可测。本中的34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与当今“两面群众”有关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的公共伦理、集体记忆的表现特征、群众与暴力的内在联系。

    51、《现代学林点将录》,胡文辉,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人物志,不如说一半是现代学术的“梦华录”,一半是现代学人的“思痛录”。作者以曲折传神之笔,析入毫芒之思,刻画百年之间的学林英雄,随类赋彩,气韵生动,读来如登凌烟阁,但见个个功业煊赫,气象肃烈,须髯凛然,扪之有温。

    52、《庄子的快活》:王蒙,中华书局
 
    当王蒙的文章、幽默遇到庄子的纵横恣肆、奇思妙想,他们会怎样?王蒙自己说,他们会共舞翩翩!以《庄子?外篇》为引子,晚年的王蒙回首往事,与庄子娓娓而谈。这本书既是在读《庄子》,也是在通过《庄子》审视现实生活、反思历史文化。

    53、《好莱坞的七宗罪》:法拉奇,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955年,法拉奇还是意大利《欧洲人》杂志的记者,被派往美国采访有关好莱坞的一切。她以翻动袜子的方式打量着这个表面看来亮丽光鲜的世界所写就的此书,把那些埋在油井一样深的地方的躁动、不安、欲望、算计都一一打捞出来。关于好莱坞的历史与发展,关于它怎样制造明星,关于明星们的别墅与婚史,关于他们的沉沦与救赎,你在法拉奇笔下,很少能看到一种泛泛的盖棺论定,一种基于现有资料的学究式的论断,或者某种置于道德制高点的俯视与评点,除了细节,还是细节,那些细节甚至唤起味觉,令你强烈意识到,好莱坞原来是石油味盖过一切香味的地方。许多地方令人忍俊不禁。——《北京晚报》孙小宁

    54、《思考的技术》:(日)大前研一;刘锦秀 谢育容译,中信出版社
 
    思考决定成败,思考力决定竞争力。“日本战略之父”、“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的大前研一,糅合30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一种突破既有价值观的、开拓者的思维逻辑。——黄育海

    55、《张充和诗书画选》:白谦慎编,三联书店出版
 
    安静之书,好到无言。这本书显示的质地,在这个时代,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读它,再闹腾的心绪都变得熨帖,或许心里还会生出一份清凉。好在哪里反而道不出,这是我们与她那一代人的差距。今年98岁高龄的旅美艺术家张充和,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被誉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其一生诗词书画,昆曲音乐样样精通,其艺术造诣,被认为是文人文化传统在当代的杰出代表。在这本书中,艺术史家白谦慎对她的艺术作了精到评述。 
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先生曾说他这个中国太太: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最美好精致的部分。读这本书,深以为然。——《北京晚报》孙小宁

    56、《治理中国》:李侃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目前美国使用最广泛的介绍中国政治的教科书。本书英文第一版于1995年出版,而此次出版的中文译本是依据其2004年修订版译出的。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

    57、《哈,日本》:李长声,中国书店
 
    李长声先生《哈,日本》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钓鱼岛事件的发生,一时使“日本”成为了热词。无论你持怎样的观点,你都应该对日本有所了解。李长声以其细微的观察,细腻的文笔,领我们走进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日本人的内心世界。李先生不是哈日,而是以其聪明智慧帮助我们知日,知道日本,了解日本。——解玺璋

    58、《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蔡定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本书作者蔡定剑对宪法、人大制度等均有深入研究,又曾在全国人大工作多年,因此本书既有深厚的学理背景,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套用一句当年老话:理论联系实际的佳作。——雷颐

     59、《破玄》:王扉,广西师大出版社
 
    这是一本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为底本,经作者精心勘误、校订,并加以评析、讲解的《老子》读本。这本书试图扭转世人认为《老子》就是《道德经》的错误观念,恢复长期被误解、被误读的《老子》的本来面目。
 
    60、《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再版):汪荣祖著 钟志恒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上呈现圆明园布局、扩建、焚毁、修复的漫长变迁,亦于细节处勾勒园林建筑、生活起居与日常运行的点滴,回溯“万园之园”曾经的苦难与辉煌。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的冲天大火永无止息地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唤起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愫,由此而生的伤悼、自省、图强等话题也一直未曾消歇。且让我们随汪荣祖先生的如椽大笔,去追寻失落的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