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多少度就不出来了:诗书画印 天宇流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2:26
诗书画印,是传统中国画艺术的精髓,也是评判中国画家修养的标准。正因于此,令我们耳熟能详的才情满绝的大画家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成为众多艺术家的楷模。但真正要做到拥有这些文采、技艺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才情、勤奋,还要有机缘。潘锡仁先生就是有缘人,他少儿时启蒙于母亲金萃良(美术老师),长大后精心研究扬州八怪,赵之谦、吴昌硕等。书法求艺于余中英、白允叔,篆刻蒙教于陈復澄,师从游铁堂,而诗词则得益于梁伯言、李树人、张绍成诸先生,这些都是享誉巴蜀的名家。缘于此,锡仁先生的才艺得以全面发展。
    对锡仁先生我原仅局限于篆刻家、花鸟画家的片面认识,及至在其家中看到墙上悬挂的精美的钢笔线描民居和竹刻作品时令我惊讶了。世人皆知徐文长绘画冠绝明清画坛,孰不知其自诩“吾书第  一,诗二,文三,画四。”我们仅从其传世佳作《墨葡萄》一画中既能看出那肆意纵横的笔墨,勾划出乡野中之葡萄的华彩,也能从其题画诗中感受到其艰辛的经历和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因此,对潘锡仁先生的艺术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是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一下锡仁先生的艺术。
    一,铁划银钩,线韵悠长。
    线,是中国艺术的根本。无论书法、绘画、篆刻,线条的穿插变换,前后交叠,粗细疏密对比所构建的艺术形式,组成了中华艺术丰厚的艺术语言。正是对线的认知和掌握,使锡仁先生一理通万法通。因此在其书画篆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交替呈现、互相渗透的线的语言表述,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元的魅力。我们能体会到其书画作品里铁划银钩式的刀切斧凿之痕,也能在其篆刻作品中看出陈章布局时,如经营画图般之气象万千。他在水墨画紫藤、秋菊、葡萄、梅花、翠竹时,线的运用与篆刻之中的线都讲究“锥画沙”“屋漏痕”的力的表现,即便是在其线描作品中和竹刻、砖刻、砚刻作品中,也都一脉相承地体现出了中国艺术传统的审美取向,给人浑厚、朴真之美。
     二,妙趣横生,匠心独运。
    艺如其人。郭强先生说:“老潘是一个有趣的人。”栾帆先生说:“是一个随情随性,恣肆汪洋的人。”喜小酌几杯的锡仁,我不知道酒是否对激活其才情有关,但李白斗酒诗百篇却是足以令人信服的佳话。生活中的锡仁是快乐而睿智的,也正是这样,其作品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寓意深刻的哲理和畅快的惬意。在篆刻作品《时间时间象飞鸟》中,作者行刀轻松自如,方圆相间,前面“时间”和后面“时间”两字在字的大小和书写上都各不尽相同。“飞”和“鸟”的笔画上,“飞”字圆润,“鸟”字多以直笔表现,取法象形,给人匆匆飞过之感。整个印左右两边为两字,中间三字建构布局巧妙。既体现了字义的严肃、深刻,同时又充满雅趣,令人观后会心一笑。同样,在《小马老马能识途否》、《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上善若水》、《温故而知新》中因字义之不同,字体、字型均做了匠心独运的设计和安排,并通过阴刻阳刻呈现出丰富而多样的韵致。他笔下的四季花果,清新而绚烂,给人生机勃勃之感。他尤喜画梅、竹,源于它们的高洁吧。那漫天飞舞的梅花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镶嵌在枝头,绽放着笑脸。那虬曲盘旋的枝干用笔、用墨之快慢急徐、枯湿浓淡丰富而多变。画竹,除传统的小写意法外,也擅双钩法。石,多以撞墨法形成点线面之对比,墨趣横生。他的书法作品真草隶篆皆有,用楷书书写的《孙过庭书谱》方正之间内含隶书之笔意,既庄严肃穆,又空灵飘逸。使转用笔轻松自如,呈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以隶书书写的《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动墨横锦摇笔散珠》落笔灵动潇洒,枯润相间,点且圆且方,横竖张弛有法,整幅字给人大气而清秀之美。
    三,广学博识,厚积薄发。
    早年对线描、竹刻、版刻、色彩的广泛研习,使得其艺术丰富多彩的同时,锡仁先生深明艺品与人之修养紧密相关。因此,在从事艺术创作之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从前人那里不遗余力地汲取着养份。   其花鸟画艺术取法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等;篆法远溯先秦汉瓦、汉砖、汉印,近追赵之谦、吴昌硕等;诗撷意于唐宋诸家古诗风韵;书宗于二王、颜米。使其作品呈现出庄重而道正的魅力。锡仁先生近年来多有篆刻理论研究论文刊发,如《细品秦砖汉瓦再谈篆刻艺术》、《创作出新 意境 杂谈》、《初探篆刻边款的技法问题》等,且多有精辟论述。他说:“制印,年轻时取法粗犷,现在倾向于精细,但线条更有力了。我的感受是先笨拙后灵巧,再笨拙,反反复复,最终修成正果。”其家中悬挂一块自刻扁,上题“仁则达”出自蜀中名家何应辉先生之笔,道出了锡仁的追求。仁者,智者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丰厚的学养之画(书法、篆刻)外功也正成就了其丰富而璀璨的艺术人生,他的作品正以一个全新而多元的风貌呈现在画坛。  创作、吟诗、教学、理论研究已深深地融入他的生活之中。他的弟子已有成就颇丰者,面对这些他说:“上追前贤而自娱,下传学子而得乐,以博一哂耳。”在其《六十初度》自题诗中,“耳顺兼听能转益,平心定气写文章。”即能看出其潜心艺术、淡泊名利的心态。
    艺术需要传承,需要继往开来。熟知诗书画印技艺的锡仁,在其六十岁耳顺之年,将其艺术展示于众,如能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之同时,引发人们的思考,不能不说是四川艺坛的一件幸事。

2010年8月7日于浣花溪畔
(作者係四川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画家、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