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飞斯德哥尔摩:怎样理解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7:05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又有《碧岩集》第一则评喝,曰: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便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来源。  不立文字,从字面上来看是指不用文字的形式来传承教旨。但是,不立文字,本身不就是立文字了吗?千年来佛教典藏丰富浩瀚,大师学者著述颇为可观,不立文字,哪来这累累书山?禅宗所谓不立文字,其实更有一层深意。什么东西是不能立文字,也立不了文字的呢?是“自性”,自性无形无相,所以立不出文字来。诸法中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也是万物有之生因,但是不管什么是因,什么是性,皆是用文字来说明的,而用文字来说明的,皆是虚假名相。耳可闻的,谓之名;眼可见的,谓之相,此虚假的名相,皆契于法之实性。凡夫常分别此虚假的名相,而起种种的罔惑,故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所以说真正的要旨实相,是不执著于文字的,文字中的全是虚幻,不立文字的禅,才是般若。真正的释道并不在这浩瀚如海的经典著述里,他们仅是文字相而已,真悟道的人,心中没有经,没有文字相,不存在,自然不会执著于文字。  正如,天,不说话,春夏秋冬运行,万物生长。天,不立文字;地,也不立文字。天地,宇宙之大道也,宇宙大道,就是所谓的“法性”,这个法性,充满十方世界。  教外别传,一说是不要传道于区别佛教的诸种思潮流派,是怕禅宗要旨发生误读误解,从而存其纯粹性,我想如果禅宗存如此念想,未免有些拘泥狭隘了,大乘佛教本就是要教化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磐,如有区别对待,哪还能提什么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又怎么能说一相无相。其实释学中有“教内”“教外”两派,那就是释迦夫子用“言”、“句”传授者,谓之教内之法;离开“言”、“句”,直接以佛心印于他之心者,谓之教外之法,所以有“望口为教,望心名禅”的名言。简而言之,“以心传心”,是教外,“以声传心”是教内,教外即讲求以心传心,自然无须言语相传,更无须立字传教了。此句应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分句解释,很容易断章取义。   这样再过渡到直指人心,意味就明显的很了。直指人心,即传道授意,要以心印心,以心观心,心外无法,离心以外,也不见有性或非性的存在。自觉内证,内外一切法,无非都是自心的现量境界。一切妄想不生。我们观世间一切有为法,都不可得,因缘所生法,本身是无“自性”可得,一切都无可得,只是“惟一真心”的现量境界,“万法唯心”,即说如此心,无所往心,即生智慧。禅宗的直指人心,是指向的无所往心,而非那些虚妄不实的心,形而下的变化的心。  见性成佛,性乃自性,自性都是“虽性而不生”,所有法、佛皆非“从生”处而来,也非根本就没有生,既不是有,无互相发生,而“缘起性空”,自性是不可证不可传的,一切事物之自性,都是本来“无我”的。说“有”说“无”,和执“空”执“有”之徒,都是没有彻见“自性的本来”,万有的“如来自性”,虽能生万象而体自无生,万象虽灭而体自不灭。观这一切的有无、来去、生灭等等,都是“空寂”的。性无所见,见性成佛。佛即自性,佛非自性,佛本如来。佛只在自己心中,自己觉悟了,就能利他。众生其实并非佛祖所度化,而是自己度自己的,只要明心见性,达到至诚无妄的境界,则心即是佛,又何必身外觅佛?  仍是此偈,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造万法。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此即见自本性,即名成佛,见性成佛。  所以习禅贵在悟道,相是为了教化而设,但设相的目的是为了破相。所谓指挥的实相,非一相,非异相,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有无具相,离一切相,即离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破一切相,破到极处,就是破一切妄念,妄念尽除,不真何待?不回归原点又能到何处去呢?所以说,释学无法,非法非非法,不执著于一切法,一切法,皆非法。真正的悟,便在于不依托于文字,直指人心。只要能了悟,就成佛不是凡夫了,而了悟则在于见自本性。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之始。禅义传承于此,悟道于此。所谓离相离境无念无心,超四句绝百非,禅本无字可传,承者以心之了了,得无上真如,见性得涅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