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缩肛是怎样的:逐字逐句学琴论《钦定四库全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09:52

逐字逐句学琴论《钦定四库全书-琴史》之“志言”——孤竹君

(2011-05-26 03:27:33)转载 标签:

齐嵩

河间

《琴操》

《文献通考》

新唐书—艺文志

文化

分类: 古琴文论

       

琴之为乐,行于尧舜三代之时。至战国时,雅音废而淫乐兴,尚铿锵堕靡之声,而厌和乐深静之意。魏文侯,当时之贤君,犹云:“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况其下者乎?”于是秦筝、羌笛、箜篌、琵琶之类迭兴而并进,而琴亡矣。汉兴,犹未暇复古,独河间献王留神雅乐,孝宣时,制氏龙氏赵氏师氏之家,始于琴书,谓之“雅琴”者,以别于俗乐也。又桓谭孔述皆集《琴操》,及马融蔡邕以大儒名当时,特好斯艺,时人翕然宗尚。阮嗣宗、嵇叔夜绍而唱之,自魏及晋,名儒高士学者盖多,而史册之间岂遑遍述。迨乎隋唐,缙绅多以是道为务,而清言雅技,罕常攻之。间有贤智有所论著,如吕渭李良辅陈拙赵惟谦李约齐嵩王大力陈康士之徒,皆云有书,其名载于《艺文志》。然余所未睹,亦不闻其果精于琴与否?岂辞多近俚,不足以行远耶?亦不幸而不见耶?惜哉!观其名,作《志言》。

 

释文:

琴之为乐,行于尧舜三代之时。

(琴的流行,始于尧舜【禹】三代上古时期。)

至战国时,雅音废而淫乐兴,尚铿锵堕靡之声,而厌和乐深静之意。

淫乐:旧指不同于正统雅乐的俗乐。《礼记—乐记》:“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

(到战国时,雅致琴乐荒废,俚俗淫乐兴起,崇尚节奏铿锵堕落的靡靡之音,厌恶平和安静的音乐境界。)

魏文侯,当时之贤君,犹云:“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况其下者乎?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统治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

“吾端冕”句:语出《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是当时的贤明君主,他曾说:“我听古乐的时候要把帽子端在手里,否则怕听着听着就睡着卧倒了”,更何况后来者呢?)

于是秦筝、羌笛、箜篌、琵琶之类迭兴而并进,而琴亡矣。

迭兴:交替兴起,相继兴起。

(于是,秦筝、羌笛、箜篌、琵琶之类纷纷兴起并一起发展,而琴近于消亡。)

汉兴犹未暇复古,独河间献王留神雅乐。

河间献王:即刘德,西汉景帝之子,封河间王,嗜献王,曾向汉武帝献雅乐。《汉书—礼乐志第二》:“是时,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

(汉代百废俱兴,但还是未能顾及回复古制,仅有河间献王留意雅乐。)

孝宣时制氏龙氏赵氏师氏之家,始于琴书谓之“雅琴”者,以别于俗乐也。

制氏:汉代的音乐家,鲁人,时代为大乐官。《前汉书—礼乐志第二》:“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

龙氏:即龙德。

赵氏:即赵定。刘向《别录》:“雅琴之意旨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宣帝元康神爵间,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龙德,皆召入见温室,使鼓琴待诏。定为人尚清静,少言语,善鼓琴,时间燕为散操。”

师氏:即师中,西汉琴师,东海(今江苏宿迁)。汉武帝时被推荐入宫位鼓琴待诏,著有《雅琴师氏》八篇。

琴书:指《雅琴赵氏》、《雅琴龙氏》、《雅琴师氏》。

(孝宣时,制氏、龙氏、赵氏、师氏等人开始在琴书中称“雅琴”,以区别于流行音乐。)

桓谭孔衍皆集《琴操》,及马融蔡邕以大儒名当时,特好斯艺,时人翕然宗尚阮嗣宗、嵇叔夜,绍而唱之。

桓谭:(约前23——56),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家。字君山看,沛国相县人。爱好音律,善鼓琴。成帝时任乐府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著有《新论》二十九篇,已佚。

孔衍:(268——320),一作孔演,东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舒元,著有《琴操》三卷,已佚。

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宦校书郎、郎中、议郎、武都太守以及南郡太守。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他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尚书》等书,皆已散佚,清人所编之《玉涵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中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

翕(xi)然:一致的样子。

阮嗣宗:阮籍字。

嵇叔夜:嵇康字。

绍:继承。

唱:同“倡”,歌唱、吟咏、演奏。

(有桓谭、孔述,都记录于《琴操》,到了马融、蔡邕,都以大儒成名,特别喜好琴艺,当时人们翕然崇尚阮籍、嵇康,纷纷传唱。)

自魏及晋,名儒、高士、学者盖多,而史册之间岂遑遍述迨乎?

迨(dai):至,到。

(自魏到晋,名儒、高士、学者众多,但史册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编写、述说和遗漏吗?)

隋唐缙绅,多以是道为务,而清言雅技,罕常攻之,间有贤智有所论著,如吕渭李良辅陈拙赵惟谦李约齐嵩王大力陈康士之徒,皆云有书,其名载于《艺文志》。

缙绅:也做“搢绅”。将笏板插在腰间,引申为士大夫。《史记—封禅书》:“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

清言:高雅的言论。

雅技:指鼓琴的技艺。

吕渭:(734——800),字君载,唐浙东道节度使吕延之长子。《新唐书—艺文志》言其著有《广陵止息谱》一卷。

李良辅:唐代琴家。《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撰有《广陵止息谱》一卷,已散佚。

陈拙:晚唐琴家,长安人,曾做京兆户曹。著有《大唐正声新址琴谱》十卷、《琴谱》九卷和《琴法数勾剔谱》,均佚。

赵惟谦:疑为“赵惟暕”,唐代翰林待诏。《文献通考》“《琴书》三卷”目下引《崇文总目》:“唐翰林待诏赵惟暕撰。略述琴制,叙古诸典及善琴人姓名。”引陈氏曰:“惟暕,称前进士滁州全椒尉。”

李约:唐宗室,字在博,一作存博。著有《东杓引谱》一卷,今佚。《崇文总目》在“《东杓引谱》一卷”目下载:“唐叶律郎李约撰,约患琴家无角声,乃造《东杓引》七拍,有麟声、绎声以备五音。”

齐嵩:唐时人,著《琴雅略》,今佚。《文献通考》“《琴雅略》一卷”目下引《崇文总目》:“唐殿中侍郎齐嵩撰,概言创制音器之略。”

王大力:唐时人,著有《琴声律图》一卷,今佚。

陈康士:字安道,晚唐琴家。辑有《琴书正声》十卷,其中包括《蔡氏五弄》等八十余谱,又撰《琴调》十七卷、《琴谱记》一卷、《楚调五章》一卷,和《离骚》谱一卷。

艺文志:即《新唐书—艺文志》,载:“赵惟暕《琴书》三卷,陈拙《大唐正声新址琴谱》十卷,吕渭《广陵止息谱》一卷,李良辅《广陵止息谱》一卷,李约《东杓引谱》一卷,齐嵩《琴雅略》一卷,王大力《琴声律图》一卷,陈康勉子兵部员外郎士《琴谱》十三卷。”

(隋唐缙绅,许多人以恢复古制为己任,但论及琴的言论还是非常少,偶尔有贤人智者有所论著,如吕渭、李良辅、陈拙、赵惟谦、李约、齐嵩、王大力、陈康士等人,都有书作,他们的名字载于《艺文志》。)

然余所未睹,亦不闻其果,精于琴与否,岂辞多近俚,不足以行远耶,亦不幸而不见耶。

(然而,这些书我都没有看到过,也没听说这些书的下落,不知道他们是否精于琴艺,假如言辞多近时俗,就不足以行走的遥远啊,所以没看到也不一定是坏事。)

惜哉!观其名,作《志言》。

(可惜啊!看到这些名字而写下《志言》。)

 

林晨点评:

纵览琴乐的发展历程,雅俗之争不断,即使当下所谓的文人琴、艺人琴的争论,究其实质,亦不过是雅俗之争在新时期的另一种说法而已。黄祥鹏先生有句名言:“传统式一条河”,短短一句,言明了“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与融合,雅俗亦然。所谓的“雅”与“俗”,并非一成不变。当朝之雅,往往就是前朝之俗。今人所崇之“古”,往往就是古人所黜之“俗”。“蔡氏五弄”在如今看来,早已是可望不可及的古曲,可在嵇康的笔下,却只是尚可临时凑数的“俗乐”罢了。如此看来,雅俗之争数千年,多多少少有些让人哭笑不得。而这无休止的争论,许是琴乐那让人仰慕的浓厚文化背景下的附加物。

其实,艺术的优劣与雅俗无关。通俗而不粗俗,俗乐自有其“下里巴人”的生命力;高雅而非作态,雅乐亦自有其“阳春白雪”般的韵致。艺术形式本无优劣之分,唯一可以区分的,只是使用者的趣味。好的艺术,形神兼备,对于琴乐,亦是如此。既有精妙的技术,亦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就如朱长文所言:良质、善斫、妙指、正心,“然后为天下之善琴也”。如果只是过分强调技术,则只能沦为“技匠”;反之,过分强调形而上的“琴道”,则只能落入清淡的境地。如今,是否该是冲破“雅俗”之桎梏,还琴乐一片清朗天空的时候了?

 

全文白话:

琴的流行,始于上古尧舜禹三代时期。到战国时,雅致琴乐荒废,俚俗淫乐兴起,崇尚节奏铿锵堕落的靡靡之音,厌恶平和安静的音乐境界。魏文侯是当时的贤明君主,他曾说:“我听古乐的时候要把帽子端在手里,否则怕听着听着就睡着卧倒了”,更何况后来者呢?于是,秦筝、羌笛、箜篌、琵琶之类纷纷兴起并一起发展,而琴近于消亡。汉代百废俱兴,但还是未能顾及回复古制,仅有河间献王留意雅乐。孝宣时,制氏、龙氏、赵氏、师氏等人开始在琴书中称“雅琴”,以区别于流行音乐。有桓谭、孔述,都记录于《琴操》,到了马融、蔡邕,都以大儒成名,特别喜好琴艺,当时人们翕然崇尚阮籍、嵇康,纷纷传唱。自魏到晋,名儒、高士、学者众多,但史册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编写、述说和遗漏吗?隋唐缙绅,许多人以恢复古制为己任,但论及琴的言论还是非常少,偶尔有贤人智者有所论著,如吕渭、李良辅、陈拙、赵惟谦、李约、齐嵩、王大力、陈康士等人,都有书作,他们的名字载于《艺文志》。然而,这些书我都没有看到过,也没听说这些书的下落,不知道他们是否精于琴艺,假如言辞多近时俗,就不足以行走的遥远啊,所以没看到也不一定是坏事。可惜啊!看到这些名字而写下《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