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跟什么一起炖最好:牛汉:现代文学史要重写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6:58

牛汉:现代文学史要重写2

2009-04-05 10:17:51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广州) 跟贴 34 条 手机看新闻

牛汉:中国这部现代文学史啊,得重新写。对中国作家作真正全面的调查、遴选,重新评判、识别,哪些是真正的作品,哪些不是,这个是需要的。

 

假如鲁迅活着

人物周刊:近年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左翼文人、包括鲁迅多有微词,好像有意重新评估左翼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历史意义,您觉得有没有道理?

牛汉:有道理。这个我和施蛰存深谈过好几次。诗人戴望舒、杜衡、施蛰存都是所谓“第三种人”。他们原来都是共青团员,大革命失败后有了一点冷静。我特别欣赏施蛰存,哪怕不算大彻大悟,也是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鲁迅写文章批判他,他一直没有写过文章去反驳。他告诉我,理解鲁迅,理解他受身边左翼文人的影响。

毛泽东在《讲话》中树鲁迅为旗手,意在团结知识分子和文艺界的人。为什么是鲁迅呢?他有个性。“人性”、“个性解放”、“人道主义”鲁迅都提过,《讲话》全部否定了。但初期总需要一个众望所归的人来“统一”,想来想去只能是鲁迅。

解放后看出来了。1949或1950年,周作人写信问《人民日报》文艺部: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我看到过这封信,收信人是编辑李离。当时郭沫若是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信转请他答复。郭沫若的回答是:鲁迅和大家一样,首先要改造思想,再根据改造的情况分配适当工作。以鲁迅的脾气是不会接受改造的,对不对?鲁迅身边亲近的朋友全被打成异己、“反党分子”、“右派”,一个没剩,是不是?把鲁迅作为一个旗手、一个神坛上的人物看待,是政治的需要。

人物周刊:王元化先生晚年对“五四”、对鲁迅也有过一些反思。

牛汉:王元化看问题要比我更清楚一点,他思考问题很周到很冷静很细致。80年代初他到我这儿来过,我也去过他家里。我们谈过鲁迅。我们当时准备出个刊物,就是《新启蒙》,王元化领头。光这个名字就肯定不许的:你们要重新启蒙、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周扬的眼泪

人物周刊:说到胡风、王元化,不能不提周扬。贾植芳先生说,“胡风要是做了周扬,比周扬还要周扬。”

牛汉:周扬这个人啊,文艺界的人对他不信任。晚年周扬有变化,王元化先生写过文章的,我也当面见过。好像81 年吧,政协礼堂,开春节团拜会,我去参加了,周扬坐着,旁边有徐迟、张光年这些人。他握着我的手说:“牛汉啊,我对不起你们,对不起你们这些‘胡风分子’,对不起你们家里的人。由于我的错,55年让你们遭受了很大的苦难,我向你们全家人道歉……”边说边流泪。唉!我就说:我也老了,快60了,请保重身体呵!

人物周刊:周扬为什么掉眼泪呢?

牛汉:我回去跟严文井说。严文井说,哎呀,他在延安开会的时候就是这样,会表演。当时跟你痛哭流涕,很诚恳,第二天照样毫不含糊批斗你,不要相信他。后来艾青打电话来也说不要相信他。但我作为一个晚辈、《新文学史料》主编,因为工作关系需要走近他。你回顾一下他一生的经历:一个有影响的左翼老作家,从延安时期开始,特别是《讲话》确立文艺思想以后,他是文艺界的主要领导,建国以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实际上是全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前台。

89年夏天周扬去世,他的儿子叫周艾若,鲁迅文学院教务长,特地来我家,希望我去。我去不是代表个人,是代表《史料》去的。我催请他写回忆文章,他答应下来。一次电话里告诉我他摔了一跤,讲话也变得很慢。他说他记得一些事,但夏衍比他更清楚,以后再说。当时夏衍不在北京,到日本去访问了。后来严文井看到追悼会的报道,就说:“牛汉啊,你怎么去参加周扬的追悼会呢?”

人物周刊:文汇出版社不是出过一本《晚年周扬》吗?

牛汉:好像看过。我这个人脾气比较倔,但处理问题还注意边界,不能因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工作。我也不知道延安“ 表演”那段,就看他还挺诚恳的。人都是会变化的,即使周扬那样的人,他也会变化的。当时我就是这个观点。王元化也跟我说过,“周扬是有一点变化哦。”至于别人,艾青啊,严文井啊,跟他有误解,批判太多。

为什么我问题老出在右边

人物周刊:您最初写诗时受过艾青影响?

牛汉:38年就认识他啦。那时在西安民众教育馆漫画班,我是学生,他是“蒋先生”。后来在华北大学见到他,当时他是副院长。

我一直喜欢他和田间的诗。他早期的诗论对我很有帮助。他天天鼓动我,我写了几首赞美大自然的小诗,挺得意,请他看,他却说:“不要再让别人看了。”他是善意的。艾青去延安后没写出好诗来,我当面跟他说的,他点头承认,光叹气。

我回北京以后,跟他经常来往。印象最深是57年被划进“胡风集团”以后,有一天开批判大会,突然听到有人高声叫我名字,是艾青,离我就一丈多远,很大声问:“你的事情完了吗?”我说,“没有完,算告一段落。”想不到他站起来,眼睛睁得很大很亮,不是对着我,对着文联礼堂坐满的人,大声说:“你的问题告一段落,我的问题开始了!”然后像朗诵诗歌一样用拖腔说:“时—间—开—始—了!”这是胡风一首诗的题目。他简直就像一座青铜雕塑站在那里,那种神态和声音,今生今世我都不会忘记。毕竟是写过《向太阳》、《火把》、《芦笛》的诗人!

人物周刊:后来他们一家人去了新疆吧?

牛汉:是啊,76年他回来我见到了。有天下班在西单买熟肉,看见一个排在前面的老人,身上是又脏又旧的黄棉军装,戴顶战士冬帽。我看看像他,走近了叫“艾青,艾青”,他认出我,大叫一声:“你还活着!”快20年没见了。他告诉我他右眼快瞎了,回北京是来治眼睛的。我后来在西城找到他家,一家人挤在10平米的一间破平房里。后来他跟我谈到失明的右眼,自嘲:“为什么我这一辈子问题老出在右边?”也有感伤:“人活在世上只靠左眼可不行!老摔跟头。”艾青……唉,也很复杂。

人物周刊:您提到好些人,都用了“复杂”这两个字。

牛汉:对对对,大人物都如此。每个人都不简单,不复杂就没法生活。何其芳、成仿吾、丁玲……都是。人与人之间,针锋相对时都会展现某一面。随着时间流逝,又都在变化。

人物周刊:您的那本口述,等于梳理了一遍中国新文学史上那么多人的名字。

牛汉:我对许多人的诗有偏爱,像阿垅、曾卓、路翎、戴望舒、冯至……太多了。我觉得文学史上应该留下他们的名字。

人物周刊:北岛最近出了本新书《青灯》。

牛汉:他老打电话来。我跟他关系不一般。他和我儿子是同学,北京四中,他高一,我儿子初三。76年,他每次来,俺跟俺老伴儿都招待他吃饭。

人物周刊:那时候他在做什么?

牛汉:他修马路,后来不干了,生活困难。我不是执行副总编么,就给他搞了个特约编辑,给他每个月发120块钱,呵呵,又抽烟又喝酒的。出差嘛就带他去,到上海、青岛什么的,好吃好住。他是真正有才,当时《中国》发了好多朦胧派的诗,都是北岛拿来的。跟我谈他的诗,碾稿,几乎每个礼拜都来我家,呵呵。

每个人都有写不尽的故事

人物周刊:聂绀弩先生说过一句话:监狱是学习之地,而且里面卫生医疗之类都很方便。他好像出来以后还想回去?

牛汉:他那么说就是了。他是关在山西,无期徒刑,“四人帮”垮台以后出来的。回来以后给他生活费很低,18块钱一个月,还不如在监狱里呆着舒服呢,胡思乱想,看书,写文章,都可以。他回来后谈过这个。晚年的时候外号叫散宜生。

人物周刊:散宜生是西周的一个大臣哎。

牛汉:对对,他就是在铁板一块的体制下,引出一个“散”字来,是个人意识、自由的觉悟,这真是太难得了。所以后来我出了本书叫《散生漫笔》,喜欢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散漫”。聂绀弩跟我特别亲近,什么事都找我谈——他闷,总要找个人解闷吧。我们不是自由主义,只是求得真正的自由……唉,我们这一生每个人都有非常非常惨痛的写不尽的故事。

人物周刊:胡风先生说过,心有余力的话,他要论一论郭沫若、茅盾和田汉。

牛汉:对,他在给我的信里面提过。他对茅盾有看法,对郭沫若更不要说了。

人物周刊:那田汉呢?

牛汉:就我的印象,他觉得田汉还可以。老前辈,人很好,跟我关系也不错,晚年没什么钱。

人物周刊:重论茅盾是为什么?

牛汉:茅盾就比较复杂了,说了大人物都复杂,不能绝对肯定地谈。他解放后当了第一任文化部长,但他又不是党员,没给他恢复党籍。1954年年底吧,开一个党内的会,我作为《人民文学》的党组织代表去了,冯雪峰也参加了,茅盾列席这个会。我看茅盾那么气愤,举了好多例子,在台上批了一个钟头。后来周扬马上就把他的文化部长撤掉了。

这段茅盾回忆录没写。这说明他内心并不是没有痛苦的,他晓得实际上他没有权,周扬在操纵他,所以很气愤。

就怕搞得不是人了

人物周刊:是不是可以这样讲,你们这几代人经历了漫长的、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其中一些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思想?

牛汉:是的。就我接触到的,像丁玲,晚年对历史,对政治,对那些观点、路线,她有她的看法了。巴金是比较善良、单纯的人,最后比较纯净,就算政治需要他当个主席,就当着吧。

人物周刊: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遍,您还会走当年那条路吗?

牛汉:唉,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38年想去延安没去成,我父亲不让去;40年、42年也想去,路费都准备好了,父亲又把我拉住了。我父亲早年也参加地下党活动,对政治有一些清醒的看法,不是绝对服从的。他就怕我搞得不是人了,就害怕这个。唉,中国历史,任何人类历史,都不是单线的,都很复杂,都是慢慢地往前流。所以我有个座右铭:有容乃大,得大自在。你容纳,才能让心胸阔大,不那么狭隘;心胸开阔以后,你自在了。

人物周刊:现在这个时代您跟得上吗?

牛汉:中国是有变化的,比过去那个时代要好多了。但历史性的变化,不光是楼盖高了,衣服穿好了。

人物周刊:这个时代好像没有诗人了,文学也凉了。

牛汉:是,现在是这样,可怕哎。文学艺术,以前是无产阶级的、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没有人性哪有诗歌文学?现在这个也不正常。中国这部现代文学史啊,得重新写。对中国作家作真正全面的调查、遴选,重新评判、识别,哪些是真正的作品,哪些不是,这个是需要的。 (本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