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系列英文:阎兆君教授舌诊辨证心法提要 yh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3:37:55
1楼 发表于 2008-10-6 20:0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第一节气质、体质、病证舌诊合一
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据此了解内脏的病变,推测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并为论治提供依据,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但把证的确立基础主要建立在症状之上。其准确性、可靠性、客观性难以保证,因此证候诊断疗效标准的规范便难以实现。因此,应该把证的辨识和研究重心向舌诊、脉诊等体征方面转移。脉象内在,不随意支配,呈即时自然态,时序性强,更适合病证诊断,且敏感性高;而舌象外在显象,相对稳定固态,即时变化性差,空间性强,既具有随意支配适合气质志意诊断,又有不随意支配也适合体质病证诊断,且特异性高。因而,完整的中医临床舌诊,应该是气质舌诊、体质舌诊、病证舌诊合一。
第二节 舌诊方法领悟  
“舌之有苔,如地之莓苔,故以为名,由肺胃气化熏蒸而成。”。舌苔乃胃气熏蒸于上,附着于舌面形成。所以正常舌苔的生成、舌质舌体的变化,有赖于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和要素。即:有胃气,阴血不亏,有物可蒸,水谷精微是生成舌苔舌质舌体的物质基础;动力充足,阳气鼓动有力,气机升降有序,气化作用正常;道路通畅,无因湿致滞,无因积致郁。脾胃经脉与舌体相联,正如《灵枢•经脉篇》云:“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口,……上至舌,下足阳明。”同时脾胃与其他脏腑经络相互密切联系,所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水谷精微之气,沿通路运行,在动力条件的推动下,气化上行,运输敷布,覆盖舌面化生成苔质体;另外,局部舌体无损伤也是舌苔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因而,舌苔的腻、薄、厚、浊、垢、腐、浮、熟、滑、润、涩、燥、紫绛灰白黄黑,可以用于决判疾病的虚实寒热。但“色泽变迁,主病奚若,变化万端”,所以,察舌常有两大误区,一是不凭经验而徒从事于颜色的图片与描述,按图比色,“意固可取,而形神大有误会”;二是固守于舌的部位分属五脏。应该,根据具体病人的舌象,动静结合,病生对照,诸诊合参,直知综合。验之于脉(脉象)征(体征)症(症候)质(体质)气(气质)情(情志)性(禀性),证之于治效转归。
临证察舌要点诊舌不拘泥于色,而重视舌质、苔质;不拘于位而重视动态趋势变化。临证察舌要点: 1、首先,别苔垢,区别内生舌苔与外成舌垢:舌垢外成,望诊虽然也可以呈现厚浊,但刮擦即净,根底不固;舌苔内生,望诊确有根底,即使刮去秽腻,而苔质不露,仍然腻浊。 2、其次,辨舌质,辨析舌质滑润 、殷红、淡白。从血管分布、神经支配、味觉、腺管解剖入手,分部位辨析皮、肉、筋、腺、血管的滑润、殷红、淡白,以及舌质的颗粒粗细、疏松程度、结粘、通透性、保养性、吸收分泌。 3、析舌体,辨识舌体的厚薄大小、敛散松实、点痕星刺、尖苛圆钝、软硬裂纹。 4、识舌神,综合观察舌的感-觉、伸-缩、收-放、至-止、应-变、动态、势能、形态顺应性、相称性。通过气质舌诊辨识个体的志意、精神、魂魄。 5、参四诊,多坐标结合验证于闻诊、问诊、切诊,重质、势、气,勿拘泥于色、位,勿视而不见,多经验临床,必须结合病人实况,动态观察舌象。正如张山雷先生所谓,“病人在侧,随时讲解,领悟体会。”,视而见,识出实在理由,符合脉征,循证验明,处方肯綮。